心脏骤停与心脏病猝死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专家讲座

复苏后临床过程与结局取决于其基础病变。 因为癌肿、肾能衰竭、急性中枢神经疾病 等在住院过程中心脏骤停, 复苏后存活率 低于10%。
因为暂时性气道阻塞、电解质紊乱, 药品 性心律失常、严重代谢异常, 预后良好。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专家讲座
第4页
电解质紊乱、酸中毒 药品中毒 麻醉意外 手术 介入性操作 电击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专家讲座
第6页
先兆
发作
心脏停跳
生物学死亡
新增或加重症状 胸痛 心慌 气短 乏力
天
月
临床状态突然改变 心律失常 低血压 胸痛 气短 头晕
突然发作 心脏停跳 循环衰竭 意识丧失
复苏失败 电机械分离 中枢神经 功效不恢复
立刻 1小时 分 周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专家讲座
第17页
5.原发或继发性肺动脉高压 1)进行性慢性右室超负荷 2)妊娠期肺动脉高压 3)肺动脉栓塞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专家讲座
第18页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专家讲座
第19页
三、心力衰竭
慢性充血性心衰与各种心肌疾病关系亲密 MERIT-HF试验猝死情况: II级—64%,III级--59%,IV级—33% 全部急性心衰(如广泛心梗、急性重症心 肌炎等)如未经处理,都可因为循环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概念
心脏性猝死: 系指因为心脏原因所致突然 死亡,即全部生物学功效不可逆性停顿。 死亡出乎意料,在急性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 发生。
自然病理生理过程非人为或外伤原因。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专家讲座
第5页
心脏性猝死病因
心脏结构异常占80% 其他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是心脏停止跳动的紧急情况。常见原因包括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和 电击等。心脏性猝死是无预警的心脏骤停,往往导致死亡。
心脏骤停的定义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无法进行有效的血液循环。它可以由许多 原因引起,包括心肌梗死、心脏病、肺栓塞等。
心脏骤停的原因
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包括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电击、呼吸道阻塞等。这些情况会导致心脏无法正常跳动,使得全 身器官无法获得足够的血液供应。
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1 心脏病
2 家族史
3 年龄
患有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脏 疾病的人更容易发生心脏性 猝死。
如果家族中有心脏病或心脏 性猝死的患者,个体发生心 脏性猝死的风险会增加。
年纪越大,发生心脏性猝死 的风险就越高。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方法
1 生活方式改变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减少心脏病和心脏性猝死的风险。
2 监测心脏健康
定期体检,进行心脏疾病的筛查和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风险。
3 急救培训
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和心肺复苏术,可以提高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心脏骤停的症状
1 突然昏倒
2 无呼吸
3 无脉搏
当心脏骤停发生时,人们会 突然昏倒,失去意。
由于心脏停止跳动,人们无 法进行正常呼吸,没有呼气 和吸气的动作。
在心脏骤停的情况下,人们 的脉搏会消失,无法感受到 心跳。
心脏性猝死的定义
心脏性猝死是指在没有任何先兆和警告的情况下,突然死亡。它通常是由心 脏骤停引起的,往往发生在心脏病患者身上。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南华大学附二医院心内科
匡 希 斌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概 述 病 因 病 理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一) 心脏骤停处理(一) 心脏复苏后的监护(一) 心脏骤停的预后 心脏骤停病人的预防
概
述
定义:心脏原因引起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 定义:心脏原因引起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病人突发 引起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 心脏骤停如能及时采取正确有效心肺复苏病人得以 如能及时采取正确有效心肺复苏病人得以存 心脏骤停如能及时采取正确有效心肺复苏病人得以存 心脏骤停,如未复苏或复苏失败称为猝死 复苏失败称为猝死。 活称心脏骤停,如未复苏或复苏失败称为猝死。 时间:从急性症状到死亡时间1小时内 小时内( ),亦 时间:从急性症状到死亡时间 小时内(WHO),亦 ), 小时。 有24小时。 小时 机制:心室颤动( 机制: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lutter)70-75% ) % 心室停顿( 心室停顿( ventricular pause)20-25% ) % 无脉电活动( 无脉电活动(pulseless electivity activity, , PEA)5% ) % ▲
心脏复苏后的监护(三)
防治急性肾衰竭 如每小时尿量少于30ml,排除肾前性少尿 如每小时尿量少于 , 休克、有效血容量不足), ),提示急性肾衰 (休克、有效血容量不足),提示急性肾衰
1、严格限制水入量 、 2、防止高血钾 、 3、必要时血液透析 、 4、待恢复排尿后及时补充水、钠 、待恢复排尿后及时补充水、
病
因
冠心病 80% % 其它心脏病:心肌病、 %~15 其它心脏病:心肌病、心辩疾病( 5%~ % ) %~ 充血性心力衰竭, 低于30% 充血性心力衰竭,如EF低于 %是猝死最强 低于 预测因素 原发性电生理紊乱:先天性或后天性QT间期 原发性电生理紊乱:先天性或后天性 间期 延长综合征、 综合征、 延长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神经内分泌等 综合征 因素 ▲
心血管内科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的应急预案

心血管内科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的应急预案心脏骤停(cardiacarrest)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的为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和室颤),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较少见的为无脉性电活动。
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0s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可发生生物学死亡,罕见自发逆转者。
心脏骤停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心脏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h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无论是否有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未能预料。
(1)患者因病情变化发生心脏骤停时,护理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就地抢救。
(2)急救物品做到“四固定”,班班清点,同时检查急救物品性能,完好率达到100%,急用时可随时投入使用。
(3)首先要迅速判断和证实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第一发现者不能离开患者,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同时请旁边的患者或家属帮助呼叫其他医务人员。
(4)增援人员到达后,立即根据患者的情况,依据心肺复苏抢救程序配合医生采取各项抢救措施。
(5)抢救过程中应注意心、肺、脑复苏,及时采取脑复苏的措施:头部置冰袋或戴冰帽以保护脑细胞。
开通静脉通路,必要时开通两条静脉通路。
(6)在抢救过程中,应注意随时清理环境,合理安排呼吸机、除颤仪等各种仪器的摆放位置,腾出空间,利于抢救。
(7)参与抢救的各位人员应密切配合,有条不紊,严格查对,及时做好各项记录,并认真做好与家属的沟通、安慰等心理护理工作。
(8)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神志清楚,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后,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保持口腔和皮肤的清洁。
关心、安慰患者及其家属,为他们提供心理护理服务。
在抢救结束后6h内,据实、准确地记录抢救过程。
(9)抢救无效死亡后,协助患者家属将尸体运走;在抢救过程中要注意对同室患者进行安慰。
心脏骤停与心脏病猝死

心脏性猝死的发病情况
1. 全世界每年 约300万人发 生SCD 2. 中国每年心 脏性猝死人数 约54.4万人, 居全球之首
3.救治成功率不足1%。即使 在发达国家,SCD的救治成功 率也低于5%。
心脏性猝死的统计情况
1.在发达国家中,SCD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之一。
2.在美国所有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中,SCD
2. 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 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 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1) 临床上有心脏骤停的证据。 (2) 从突发症状到死亡的时间在1小时之内 。 (3) 不明原因的死亡,之前24小时内病人情况 良好。 特点:“自然”、“迅速”和“不可预测”。
。
《2010年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新亮点:
C —A — B —D循环: 部位:双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交界处,剑
突上2个横指
频率:≥100次/分 深度:至少5cm 姿 势:肩肘腕呈一直线,身体稍向前倾。 按压和呼吸比:30:2 中间按压间断时间≤ 10s
5.高级心肺复苏
A.纠正低氧血症:气管插管,充分通气。机械辅助呼吸,给 予纯氧,充分纠正缺氧。
处理顺序
• 3.呼救
在不延缓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通知急 救医疗系统。
4.初级心肺复苏:一旦确定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 初级心肺复苏的ABC三部曲:
---A:airway 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复苏成功的第一 步,可采用仰头抬颌法。 ---B:breathing 人工呼吸。每30次胸外心脏按压连续给予2 次通气。 ---C:circulation 人工循环:胸外按压是现场抢救最基本的首 选方法,必须立即实行。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 。幅度:使胸骨下压至少5cm。频率:≥100次/min。 ---D:defibrillation 除颤: 位置:右侧电极板(心底部)右锁骨中线2-3肋间,左侧电 极板(心尖部)左腋中线第5肋间。 能量:单向波200J---200-300J---360J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室颤
室速
临床表现 1. 前驱期 :可有可无 2. 终末事件期 :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 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典型的表现包 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在猝 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 加快及室性异位搏动增加最为常见。 3. 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可导致意 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呼吸呈叹息样,随 后停止。皮肤苍白或发绀,瞳孔散大,二便失禁。 4. 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 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心脏复苏成功后死亡 的最常见的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 。
• • •
•
•
口对口吹气,每次吹气应持续2秒 以上 潮气量要足以产生明确的胸廓起伏 吹气不可过快过猛,避免吹气次数 过多或吹入气量过大 口对口人工呼吸在2次通气之间施 救者应均匀吸气而不是深吸气 双人CPR时如果建立人工气道,通 气频率应为8-10次/分,不必考虑 通气与按压的同步,实施通气时不 应停止按压
• 药物治疗 :应用肾上腺素并给予直流电复律后仍存在 室速或室颤的患者,在继续复苏的过程中可通过静脉给予 抗心律失常药物达到稳定心电的作用。常用药物为利多卡 因,如不能成功除颤,下一步可给予胺碘酮或溴苄铵、盐 酸普鲁卡因胺治疗 ,对于一些难治性多形性室速、尖端扭 转型室速、快速单形性室速或室扑(频率>260次/分)及 难治性心室颤动,可试用静脉β受体阻断药如美托洛尔、艾 司洛尔以及硫酸镁静脉注射。由急性高钾血症触发的难治 性室颤的患者可给予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 • 复苏过程中产生的代谢性酸中毒通过改善通气常可得 到改善,不应过分积极补充碳酸氢盐纠正。复苏时间过长 者,或早已存在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患者可适当补充 碳酸氢钠,最好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调整补给量。
第五节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复苏后处理
预后
第五节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 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 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 心脏性猝死,是由各种心脏原因所引起的、 以急性症状开始1小时内骤然意识丧失为前驱 的自然死亡。心脏性猝死最可能的原因是心 血管功能的障碍,使脑血供突然停止而丧失 意识,最后导致生物学死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1.前驱期 2.终末事件期 3.心脏骤停 4.生物学死亡
心脏骤停的处理
1.识别心脏骤停 2.呼救 3.初级心肺复苏 (1)胸外按压 (2)开放气道 (3)人工呼吸 (4)除颤
高级心肺复苏 (1)气管插管与给氧 (2)除颤、复律与起搏 (3)药物治疗 1)血管升压药 2)抗心律失常药 3)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药
心脏骤停与猝死

1 猝死定义
猝死是指在没有明显疾病症状
心脏病是猝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包括冠心病、 心肌病和心律失常。
3 遗传因素
一些基因突变可能与猝死有关,影响心脏的 正常功能。
4 药物和滥用物质
某些药物和滥用物质的使用可能增加猝死的 风险。
心脏骤停和猝死的流行病学数据
全球心脏骤停发病率 猝死的常见人群
心脏骤停与猝死
在这个演示中,我们将探讨心脏骤停和猝死的定义、常见原因、流行病学数 据、症状和前兆、急救措施以及预防方法和建议。
心脏骤停和猝死的定义
1 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指心脏突然停止了正常的泵血功能,无法维持足够的血液供应到身体各部位。
2 猝死
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异常而导致的突然死亡,一般发生在一小时内丧失活动能力。
常见的心脏骤停原因
1 冠心病
冠心病是心脏骤停的最常见原因之一,通常 由于冠状动脉阻塞或破裂导致。
2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以干扰心脏的正常跳动,引发心 脏骤停。
3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因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 肌组织坏死。
4 先天性心脏病
某些心脏结构异常的先天性心脏病可能增加 心脏骤停的风险。
猝死的定义和常见病因
心脏骤停的生存率
每年约有350万人发生心脏骤停。
男性、老年人和有心脏病风险的人更容易发生猝 死。
全球约有10%的心脏骤停患者在医院外幸存下来。
心脏骤停和猝死的症状和前兆
胸闷和不适感
患者可能感到胸闷和一种不适感,类似压迫或重 物压在胸口。
呼吸困难
患者可能出现呼吸急促、气短或窒息感。
突然昏倒
突然昏倒是心脏骤停和猝死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保持急救措施直到急救人员到达并继续处理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新亮点:
C —A — B —D循环: 部位:双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交界处,剑
2.终末事件期:指心血管急性病变的发生至 心脏骤停之前的时间,通常在1小时之内。 典型表现: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 心悸或眩晕等。
临床表现
3.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可 导致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典 型表现:叹息样呼吸、皮肤苍白或发绀、瞳孔散 大、大小便失禁。 4.生物学死亡:大部分患者将在4-6min内发生不 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1. 全世界每年 约300万人发
生SCD
2. 中国每年心
脏性猝死人数 约54.4万人, 居全球之首
3.救治成功率不足1%。即使 在发达国家,SCD的救治成功
率也低于5%。
心脏性猝死的统计情况
1.在发达国家中,SCD是最常见的死亡原 因之一。
2.在美国所有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中, SCD大约占63%。
五、心脏骤停的处理
• 心脏骤停的生存率很低,根据不同的情况,其生 存率在5%-60%之间
• 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和尽早进行 电复律治疗。
• 心肺复苏:是指对心脏骤停所采取的旨在恢复生 命活动和智能的一系列及时、规范、有效的抢救 措施。
• 心肺复苏分为:初级心肺复苏和高级心肺复苏。
• 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速度!
2. 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 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 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1) 临床上有心脏骤停的证据。 (2) 从突发症状到死亡的时间在1小时之内
。 (3) 不明原因的死亡,之前24小时内病人情
况良好。 特点:“自然”、“迅速”和“不可预测”
。
。
心脏性猝死的发病情况
3.大多数SCD发生在临床确诊的心脏病患 者中,特别是心梗后和心衰的患者。
二、心脏性猝死的病因
冠心病已成为西方国家人群发生SCD的主要病因
三、心脏性猝死的病理生理
冠心病
心肌损伤 、坏死
致死性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心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常的类型
四、临床表现
1.前驱期: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有的患者 会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晕厥等非 特异性症状。
九、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护理要点
1.持续心电监护:密切监测心律失常,及早发现危 险征兆。
2.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 3.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4.密切监测各项辅助检查结果。 5.加强患者健康教育,减轻焦虑和心理压力。 6.准备好各种抢救仪器及抢救药品。
十、健康教育
1.增强定期查体及治病意识,及时发现及治疗各种心脏病。 2.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劳逸结合、健康饮
六、复苏后处理
A 维持有效循环:全面评价病人情况,做出正确的 治疗评价。
B 维持呼吸:机械通气,吸氧治疗。 C 脑复苏:防治脑水肿和脑缺血,是心肺复苏成功的
关键。头部和上身抬高10~30°,降温、脱水、防治 抽搐、高压氧治疗、促进早期脑血流灌注。
D 防治急性肾功衰。 E 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防止继发感染。
七、心脏骤停的预后
1.对心脏骤停者及时评估左室功能非常重要。左室功 能减退者,心脏骤停复发的可能性较大,死亡率较 高。
2.急性下壁心梗心脏骤停者预后较好。急性广泛前壁 心梗心脏骤停者预后不良。
3.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心脏骤停者,复苏不易成功。
八、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1. 一级预防:对未发生过心脏骤停的高危患者的识别。 2. 二级预防:对已发生过心脏骤停的幸存者的预防。 3. 措施 (1)普及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 (2)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3)介入治疗(PCI) (4)外科治疗(冠脉搭桥) (5)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处理顺序:
1. 评估周围环境是否安全 ,是否便于抢救 2.识别和判断心脏骤停:
①神志:呼之不应,意识丧失; ②呼吸:胸部无起伏,呼吸停止; ③大动脉搏动消失:颈动脉搏动不能扪及。
3.呼救:在不延缓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通知急救 医疗系统。
4.初级心肺复苏:一旦确定心脏骤停,应立即进 行
初级心肺复苏的ABC三部曲:
---A:airway 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复苏成功的 第一步,可采用仰头抬颌法。
---B:breathing 人工呼吸。每30次胸外心脏按压连续给 予2次通气。
---C:circulation 人工循环:胸外按压是现场抢救最基本 的首选方法,必须立即实行。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 界处。幅度:使胸骨下压至少5cm。频率:≥100次/min。
死;
2005年8月18日,46岁的著名小品演 员高秀敏因心脏病突发在家中猝死;
2005年7月2日,以出演毛泽东闻名的 演员古月因突发心肌梗死去世……
一、定义
1. 心脏骤停:
➢ 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 发生之前没有任何征兆,10秒左右患
者可出现意识丧失。 ➢ 如及时救治可存活。 ➢ 心脏骤停为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重医附一院 心内科
教学目标
了解心跳骤停及心脏性猝死的病因 熟悉心脏性猝死的病理生理 掌握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表现 掌握心脏骤停的处理 掌握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心脏性猝死
2007年6月23日傍 晚,著名相声演员 侯耀文在北京昌平
家中猝死;
2006年12月20日, 著名相声演员马 季因陈旧性心肌 梗死,在家中猝
突上2个横指
频率:≥100次/分 深度:至少5cm 姿 势:肩肘腕呈一直线,身体稍向前倾。 按压和呼吸比:30:2 中间按压间断时间≤ 10s
5.高级心肺复苏
A.纠正低氧血症:气管插管,充分通气。机械辅助呼吸,给 予纯氧,充分纠正缺氧。
B.除颤和电复律:越早越好。 C.药物治疗:尽早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急救药物。 (1)肾上腺素:首选药,1mg/次静推,每隔3-5min1次。 (2)胺碘酮:首次150mg静推,随后1ug/min静脉泵入。 (3)碳酸氢钠:根据血气分析结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