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考试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汇总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汇总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汇总一、名词解释母语、目的语、第一语言、第二语言、双语者、第二语言习得、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幼儿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标语”,也称“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

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3、第二语言习得:人们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或者课堂环境中潜意识地或者有意识地获得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4、“双语者”或“操双语者”,指可以同等流利地使用两种语言的人。

(1)、双语者指那些两种语言都达到与母语者同等熟练水平的人(balanced bilingualism)。

精通两种语言的人。

这种观点是根据是否具有“同等的语言知识”来定义双语者;(2)、双语者可以指那些能够用另外一种语言生成完整的有意义的话语的人。

这就是所谓双语者的“最底限定义”(minimal definition)。

这种观点是基于能否使用第二语言来定义双语者。

5、第二语言:相对于第一语言而言,指在母语之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可能发生在自然环境,也可能在正规的课堂环境中。

在课堂环境下学习的第二语言被称为外语。

6、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是以什么为标志的?为什么?origination: the end of 1960s.Corder 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ners’errors” ; Selinker 1972“Interlanguage”.Why?1. . For the first time Corder theoretically elaborate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errors SL learners made on language teaching, the process of acquisition and the second learners themselves;2. the view of Corder radically change the view and attitude of how people see the error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Corder (1967) make clear the object, method and the direction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SLA as a isolated area for study.Corder: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应该把目光放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考察上,把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作为观察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的窗口,从中发现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第二语言的规律的。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考试复习题1、简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50-60年代,这一阶段为理论初创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对比分析”方法。

2)20世纪70年代,理论研究大发展阶段,开始关注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产生了“中介语”理论假设。

三个理论研究,即以Dulay和Burt 为代表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克拉申的“监控模式”、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

3)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开始走向成熟。

不同的发展途径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不同的发展途径体现在:1)语言学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2)社会语言学及其研究范式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3)认知科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认知视角。

2、针对语言输入有哪几种不同的语言输入观?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强调外在因素的中心地位,基于以下假设:a,语言输入是由外在的语言刺激和反馈构成的 b,语言输入通过正面的反馈和纠正得到强化 c,通过语言形式的操练可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2)心灵学派认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把语言习得机制看做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

语言输入不过是语言习得发生的“触发”因素而已,语言输入是贫乏的,学习者不可能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获得完整的语言能力。

3)“互动论”: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强调将语言输入环境与语言习得内在因素两者结合起来;社会互动理论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输入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3、学习策略的含义是什么?学习策略如何分类?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特定阶段相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

1)Skehan(1989)根据学习者处理学习情境的能力来分:主动参与策略、解释与确认策略根据学习者的方法素质来分:跨语言比较策略、归纳策略根据学习者的评价能力来分:监控策略、自我评价策略2)O’Malley(1987)根据信息加工模型分类:认知策略(重复策略、记笔记策略、关联策略);元认知策略(直接注意策略、自我管理策略);社会/情感策略(合作策略、要求解释策略)3)Oxford的分类(1990)直接策略:直接影响语言学习,需要对语言学习进行心理操作间接策略:通过集中注意、计划、评价自我、控制焦虑感和增加与他人合作机会等间接影响语言学习4、如何区分下列概念:母语、目的语、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类、社团使用的语言,也叫本族语,母语通常是指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5、简述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主要内容:调节论:主要用于解释儿童的认知发展,在语言的调节下,儿童的认知从“客体调控”阶段发展到“他人调控”阶段,最后到“自我调控”阶段。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考试资料.docx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考试资料.docx

名词解释:1、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这种语言可以指正在学习的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以指他正在学习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至第四语言。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Z外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5、习得:指“非止式”的语言获得,儿童大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母语。

6、学习:指“止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口的语国家学习口的语。

8、外语习得:指学习者在木国学习除母语外的口的语。

9、语言能力:指是一种反映交际双发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10、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发在语言的理解与牛成过程中对其内在的语法运用。

11>对比分析: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兴盛于60年代。

初衷是为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点,预防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

12、母语负迁移:这一假设的实质是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问题,主张对比分析的学者认为。

学习者的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将产牛极大的影响,如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外语大都有母语的“口语”。

13、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14、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识”不能转化为“隐性知识”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语言学与心理学有着交叉与重合,构成了心理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密切相关,但是在学科的划分上,它并不属于语言学,同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也密切相关,但他既不属于心理语言学也不属于心理学。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Corder 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明确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对象,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Selinkerl972发表的《中介语》,系统地阐述了“中介语”理论假设,更加明确的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对彖,即“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因此,这两人的文章被称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山之作”,成为建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学科的标志。

第二语言习得考试试题

第二语言习得考试试题

第二语言习得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1、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中介语”是指()A 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语言B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创造的一种独立语言C 教师为帮助学习者而使用的简化语言D 一种国际通用的辅助语言2、以下哪项不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因素()A 学习动机B 性格特点C 社会环境D 认知风格3、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输入假说”的提出者是()A 克拉申B 乔姆斯基C 皮亚杰D 布鲁纳4、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的“石化”现象,指的是()A 语言能力停止发展B 语言错误固定化C 学习兴趣丧失D 学习方法不当5、以下哪种教学方法更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A 语法翻译法B 直接法C 听说法D 交际法6、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情感过滤假说”认为,以下哪种因素会影响语言输入的吸收()A 自信心B 焦虑程度C 学习态度D 以上都是7、对于儿童和成人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的比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儿童学习速度更快B 成人学习效果更好C 儿童在语音方面更有优势D 成人在语法方面更有优势8、以下哪项不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输出的作用()A 检验语言知识B 提高语言流利度C 促进语言输入的理解D 减少语言错误9、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对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所产生的错误属于()A 语际错误B 语内错误C 诱导错误D 随机错误10、以下哪种语言环境更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A 课堂教学环境B 自然语言环境C 双语环境D 单一语言环境11、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监控假说”认为,学习者的语言输出主要受到()的监控。

A 潜意识B 有意识C 情感因素D 语言规则12、以下哪项不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学习策略()A 认知策略B 元认知策略C 情感策略D 语法策略13、对于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文化适应”,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有助于语言学习B 只是了解文化知识C 包括价值观的适应D 能提高交际能力14、以下哪种测试方法更能准确测量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A 标准化测试B 口语测试C 书面测试D 听力测试15、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关键期假说”认为,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是()A 儿童时期B 青少年时期C 成年时期D 没有固定年龄16、以下哪项不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外部因素()A 教学方法B 教材质量C 学习者年龄D 语言环境17、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可理解输入”的特点不包括()A 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B 有趣且相关C 语法复杂D 大量重复18、以下哪种反馈方式对第二语言习得最有效()A 积极反馈B 消极反馈C 直接纠错D 引导自纠19、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出现的回避现象,主要是为了()A 避免错误B 节省时间C 简化表达D 显示个性20、以下关于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一语言习得的比较,错误的是()A 学习动机不同B 学习环境相似C 认知能力有差异D 语言输入质量不同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1、请简述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输入假说”的主要内容。

二语习得期末复习大纲

二语习得期末复习大纲

第一讲1、什么是第一语言、母语、本族语?P2第一语言是最先习得的语言(未必是你的母语)母语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第二语言在第一语言之后的语言,范围很广。

外语是外国语言(与母语相对)(下意识)(有意识)相同点:1、都是为了获得语言的交际能力。

2、都是有意义的创造性过程。

3、会使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

差异:1、主体儿童←→成人2、动机生存←→动机各异3、起点4、环境自然的语言环境,不受时间限制←→课堂5、方式直接将语音与实物实景联系在一起←→常常通过母语来联结语音与概念6、教育者亲属输入←→教师7、过程儿童习得母语从不自觉到自觉←→成人习得二语从自觉到不自觉8、文化儿童沉浸在和母语息息相关的文化中←→成人往往未沉浸在相应的文化中第二讲1、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有哪些?动机、态度、性别、年龄、母语背景、外语背景、社会环境、性格特征、焦虑、文化2、性别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如何?有关系,但性别不是二语习得的决定因素。

这种语言能力的发展差异,可从两方面找原因:1、生理学角度在青春期之前,女性大脑左半球发育比男性快;青春期之后两者逐渐接近。

2、性格差别男:开朗好动;女:温柔喜静,在需要较多记忆的二语学习中更胜一筹。

3、年龄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如何?有关系,但年龄不是二语习得的决定因素。

关键期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Eric Lenneberg 认为关键期到12岁。

他认为人的大脑从两岁开始侧化(lateralization),在侧化完成前,人是用全脑来学习语言,大脑完成侧化后,语言学习主要由左边大脑负责。

人脑侧化后的语言学习不如全脑学习时期好。

因此,语言学习最好在大脑完成侧化之前。

●年龄和习得速度许多研究结果显示,在习得速度上,儿童并不一定占有优势。

成人在学习二语的速度上比儿童快,特别是语法。

但儿童经过足够的环境浸泡后可以超越,这种情况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可能性不及自然环境中大。

●年龄和习得顺序实验证明,年龄不会改变习得顺序。

4、什么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是指人的一生中有一个固定的时期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容易习得语言,过了这段时期以后,一般很难习得完美的母语。

二语习得教案考试重点

二语习得教案考试重点

二语习得教案考试重点一、二语习得理论基础1.1 定义及重要性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的概念强调二语习得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1.2 主要二语习得理论介绍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等分析各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应用二、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2.1 个人因素介绍年龄、性别、认知风格、动机、态度等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分析各因素在二语习得中的具体作用2.2 社会文化因素介绍社会、文化、教育环境等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分析各因素在二语习得中的具体作用三、二语习得的过程与阶段3.1 习得与学习解释习得与学习的区别分析习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3.2 发展阶段介绍沉默期、语法干扰期、调整期、成熟期等阶段分析各阶段的特点及教学策略四、二语习得教学策略与应用4.1 教学方法与技巧介绍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等教学方法分析各种方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及效果4.2 教学设计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分析如何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兴趣、水平等因素设计教学活动五、评估与测试5.1 评估方式介绍口试、笔试、课堂观察等评估方式分析各种评估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5.2 测试设计与分析介绍如何设计有效的二语习得测试分析测试结果,为教学提供反馈和建议六、语言输入与输出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6.1 语言输入解释语言输入的概念及重要性探讨如何提供足够的、适合学生水平的语言输入6.2 语言输出解释语言输出的概念及重要性探讨如何通过语言输出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七、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7.1 语言迁移概述解释语言迁移的概念及类型(正迁移、负迁移)探讨语言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7.2 减少语言迁移的策略分析如何通过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减少语言迁移介绍避免错误、利用已有知识等策略八、语言习得中的错误分析8.1 错误分类介绍错误分类及常见错误类型分析各种错误产生的原因及特点8.2 错误处理策略探讨如何正确处理学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介绍宽容对待、纠正与反馈等策略九、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9.1 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分析如何根据二语习得理论设置课程及选择教材强调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与学习者需求的一致性9.2 教师角色与专业发展探讨教师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角色分析教师如何通过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十、二语习得研究及其启示10.1 研究方法与成果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分析各种研究对教学实践的启示10.2 发展趋势与展望分析二语习得领域的发展趋势展望未来二语习得研究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十一、学习策略与二语习得11.1 学习策略的概念与分类解释学习策略的概念及分类,如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等。

第二语言习得试题及答案

第二语言习得试题及答案

第二语言习得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克拉申的“输入假说”主张学习者需要接收到什么样的语言输入?A. 完全理解的输入B. 可理解的输入C. 无理解的输入D. 超过理解的输入答案:B2. 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语言习得主要依赖于什么?A. 模仿B. 强化C. 内化D. 社会互动答案:B3. 在语言习得中,“临界期”假说主张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是?A. 任何年龄B. 儿童时期C. 青少年时期D. 成年时期答案:B4. 语言习得的“自然顺序假说”认为语言技能的发展遵循一定的顺序,以下哪项不是该假说的内容?A. 语法结构的习得顺序是固定的B. 词汇的习得顺序是固定的C. 发音的习得顺序是固定的D. 语言习得的速度是个体差异决定的答案:D5. 语言习得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以下哪个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A. 认知发展B. 社会互动C. 语言输入D. 语言输出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语言习得的“监控假说”是由________提出的。

答案:克拉申2. 语言习得中的“输入假说”认为,学习者需要接收到________的输入。

答案:可理解的3. 语言习得的“自然顺序假说”认为,语言技能的发展遵循一定的________。

答案:顺序4. 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语言习得主要依赖于________。

答案:强化5. 语言习得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________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答案:社会互动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克拉申的“输入假说”。

答案: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认为,为了习得第二语言,学习者需要接收到略高于其当前语言水平的可理解输入,这样的输入被称为“i+1”输入。

2. 描述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在语言习得中的应用。

答案: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强化机制实现的。

当学习者正确使用语言时,他们会受到奖励(强化),这会增强他们使用正确语言形式的倾向。

二语习得理论复习提纲

二语习得理论复习提纲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复习提纲1.什么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2.第二语言和外语3.习得和学习的区分及对这种区分的评价4.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交际法几种不同学派对语言习得的认识5.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区别6.本族语和非本族语7.目的语(目标语)8.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语习得)的背景9.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及二语教学的母语者标准10.儿童第一语言习得过程11.刺激一反应论的主要观点及评价12.先天论的主要观点及争议13.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14.偏误分析15.对比分析假说16.中介语假说17.中介语的特点18.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19.词素习得研究的贡献及争议20.输入假说21.习得与学习假说22.自然顺序假说23.监控假说24.输入假说25.情感过滤假说26.普遍语法假说及其评价27.文化适应假说28.什么是偏误29.偏误分析的背景及发展30.科德的偏误分析观31.偏误分析的步骤32.偏误分析存在的问题33.整体性偏误和具体性偏误34.语内偏误和语际偏误35.显性偏误与隐性偏误36.前系统偏误、系统错误与后系统错误37.偏误的来源38.对待偏误的态度39.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40.汉语学习者语音偏误的造成语音偏误的原因41.汉语学习者常见的语音偏误的造成及正音方法42.欧美学生汉字偏误的情况43.日本学生容易出现的汉字偏误分析44.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词汇方面的偏误45.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的语用偏误46.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语法偏误的原因及类型及语法偏误的分析和解释47.对比分析假说的发展及对比分析假说的两种形式48.正迁移、负迁移和中性迁移49.对对比分析假说的评价50.语言迁移、跨语言影响和母语的作用51.制约语言迁移的因素52.母语在语言理解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53.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产生的理论背景54.习得顺序研究的基本观点55.SLA顺序研究的发展及理论争议56.对词素习得顺序研究的批评57.“习得顺序”和“习得序列”研究58.多元发展模型的主要内容:五个阶段、两个维度、言语加工策略59.中介语研究的理论背景60.中介语发展阶段61.中介语的形成模式及特点62.中介语石化及石化形成的原因63.中介语的变异性64.中介语研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65.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关系66.Krashen的输入假说及争议67.课堂教学中老师如何把握语言输入和输出68.语言输入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69.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及对二语习得的影响70.语言学能71.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交际策略的类型72.元认知策略73.语言学习的动机74.影响语言学习态度的几个方面75.什么是语言环境?76.社会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77.课堂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考试复习题1、简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50-60年代,这一阶段为理论初创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对比分析”方法。

2)20世纪70年代,理论研究大发展阶段,开始关注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产生了“中介语”理论假设。

三个理论研究,即以Dulay和Burt 为代表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克拉申的“监控模式”、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

3)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开始走向成熟。

不同的发展途径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不同的发展途径体现在:1)语言学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2)社会语言学及其研究范式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3)认知科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认知视角。

2、针对语言输入有哪几种不同的语言输入观?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强调外在因素的中心地位,基于以下假设:a,语言输入是由外在的语言刺激和反馈构成的b,语言输入通过正面的反馈和纠正得到强化c,通过语言形式的操练可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2)心灵学派认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把语言习得机制看做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

语言输入不过是语言习得发生的“触发”因素而已,语言输入是贫乏的,学习者不可能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获得完整的语言能力。

3)“互动论”: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强调将语言输入环境与语言习得内在因素两者结合起来;社会互动理论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输入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3、学习策略的含义是什么?学习策略如何分类?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特定阶段相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

1)Skehan(1989)根据学习者处理学习情境的能力来分:主动参与策略、解释与确认策略根据学习者的方法素质来分:跨语言比较策略、归纳策略根据学习者的评价能力来分:监控策略、自我评价策略2)O’Malley(1987)根据信息加工模型分类:认知策略(重复策略、记笔记策略、关联策略);元认知策略(直接注意策略、自我管理策略);社会/情感策略(合作策略、要求解释策略)3)Oxford的分类(1990)直接策略:直接影响语言学习,需要对语言学习进行心理操作间接策略:通过集中注意、计划、评价自我、控制焦虑感和增加与他人合作机会等间接影响语言学习4、如何区分下列概念:母语、目的语、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类、社团使用的语言,也叫本族语,母语通常是指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5、简述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主要内容:调节论:主要用于解释儿童的认知发展,在语言的调节下,儿童的认知从“客体调控”阶段发展到“他人调控”阶段,最后到“自我调控”阶段。

调节论认为人类的高级认知功能是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中通过语言的调节形成的。

最近发展区:指一些语言知识或技能学习者还不能独立运用,但是在别人的帮助下可以掌握。

是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言语发展在开始阶段是社会性的,接着经历了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在接下来就是内部言语阶段。

活动理论:活动指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集体互动、交流合作等社会实践。

活动是把外部社会和个人内部发展联系起来的纽带,人的认知发展在活动中实现。

意义:首先,从学科交叉来讲,被引入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拓宽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视野。

其次,从社会文化理论的内容来讲,社会文化理论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研究的新观点,即: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具有调节个人行为和调节与他人关系的作用,人类的高级认知功能也是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中通过语言的调节形成的;关注学习的社会属性,将习得看做学习者通过社会互动,将外在语言形式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实现对语言自我调控的过程,把学习者、社会、语言联系在了一起。

最后,从语言习得的实践过程来看,最近发展区、活动理论等指导下的教学方法确实起到了促进学习者习得进程的作用。

6、如何看待“习得”与“学习”这两个过程的关系?“习得”与“学习”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经历的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习得是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学习是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习得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二者彼此独立,两种类型的知识也是相互独立的。

7、什么是自动化处理和控制性处理?控制性处理:具有能量有限的特征,需要注意参与,并且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被灵活运用,处理较慢,以序列方式运作是临时性的。

自动化处理:不受能量有限的影响,不需要注意参与,一旦学会就很难纠正,处理迅速,大都收到分散的注意,以并行处理方式运作,缺乏灵活性。

8、什么是歧义容忍度?什么是移情?什么是关键期假说?关键期假说:由Penfield提出,关键期是指人生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可以在没有外部干预、不需要教授的条件下,轻松、快速的习得一门语言。

Lenneberg发展了该观点,认为自然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是2岁开始至青春期到来之前,此阶段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习得能够自然而轻松地进行。

歧义容忍度:主要指学习者对具有歧义性、陌生性、异质性的学习材料或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涵盖着从主动接受到消极抵制之间的不同层面,如第二语言学习中遇到的语意不明、所指不清、发音含混等现象。

移情:就是能够体会他人的感情,首先是一个理解的心理过程,消除隔阂,在情感上充分理解他人的经历和感受,从而接受他人的思想,以达到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认同。

10、可教性假设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学习者是无法跨越学习阶段的:只有当学习者在心理上“准备就绪”时,他们才能接受和掌握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只有当所教的语言结构接近学习者现阶段在自然环境中有能力习得的语言结构时,正式的语言教学才能促进语言习得;超越学习者心里语言接受程度的课堂教学无法帮助他们掌握所教的内容,也无法使他们跨越语言的发展阶段。

12、什么是普遍语法?什么是语言习得机制?普遍语法是由一些普遍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组成的,由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构成它反映了人类语言的本质特性,这些本质特性构成了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起点,即学习者的“初始状态”。

规则系统如语类规则、转换规则、语音规则和语义规则,原则系统是抽象的、普遍的,适用于所有的语言,反映了人类语言的共性。

语言习得机制:是由乔姆斯基提出的为了描述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的人脑中存在的一种理论,它专用于语言习得。

(通过激活“潜在的语言结构”学习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可以像儿童学习母语一样,把普遍语法转变成目的语语法,从而达到母语使用者的水平)特点:1)具有遗传属性,是人类独有;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13、什么是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儿童如果没有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的帮助,是不可能在贫乏的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发现目的语规则的。

由于语言输入的贫乏,儿童只能借助于普遍语法来获得母语的语言能力。

儿童在认知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很难掌握很抽象的概念,而语言对于儿童来说是最为抽象的知识,如果没有天赋的普遍语法这种生物遗传属性,儿童是学不会语言的。

16、举例说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

语言迁移产生的前提条件:母语和目的语的相互作用构成“跨语言情境”;学习者在接触目的语时产生的语际识别效应。

也就是说,尽管母语里的某个语言项目与目的语的某个语言项目之间相似但是并不相同,但是学习者却认为两者是相同的。

例如汉语的“个人主义”和英语中的“individual”两个词的含义并不相同,但是很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却把“individual”当成汉语的“个人主义”来使用。

18、请举例分析偏误分析的价值和历史局限。

价值:第一,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它并非讨论学习者的母语语言系统或目的语语言系统本身的规律,而是探讨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规律。

第二,为70年代心灵学派与行为主义理论进行的论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第三,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描写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程序和方法,为偏误分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局限:在研究方法上:资料的收集常常不是在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中获得,而是通过测试取得,不能准确的反映学习者的习得情况。

在研究范围上:a,只考察了学习者的偏误,忽视了学习者语言系统中正确的部分,对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了解不完整。

B,纵向研究少,很难看到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偏误,不能了解学习者习得过程的全貌。

C,学习者对于觉得困难的语言项目会采取回避策略,而偏误分析关注的是偏误,因此无法采集到被回避的语言项目的使用情况。

D,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都还存在问题。

19、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有哪些?1)中介语具有独立性,是一个独立于目的语和母语的系统。

2)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

3)中介语具有系统性。

4)中介语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可塑性,学习者的整个语言系统是变化发展的。

开放性,中介语系统内部的语言规则会同时受到母语和目的语的影响。

5)关于”僵化“产生的心理机制。

大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依靠一种潜在的心理结构学习第二语言,因而无法达到母语者的语言水平。

6)关于学习者的策略:指的是学习者所从事的旨在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行为或行动。

包括认知策略、原认知策略和社会性策略。

20、什么是语用迁移?语用迁移指的是学习者所具有的语用知识对第二语言语用信息的理解、产出以及学习所施加的影响,这种语用知识指的是与第二语言以外的语言和文化相联系的语用知识。

它不仅表现为一种静态的现象,还会随着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深入而动态的变化发展。

9、请比较“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内隐知识”、“外显知识”这两对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习得的知识是学习者下意识获得的第二种语言规则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不可言说的“程序性知识”。

学习的知识是学习者有意识获得的第二语言规则的知识,包括元语言知识,这种知识是可以明确陈述的“陈述性知识”。

习得的过程是自然产生的,这种知识的获得方式被称作“内隐学习”,“学习的知识”的获得方式被称作“外显学习”。

也就是说,“陈述性知识”和“外显知识”是相通的,而“程序性知识”和“内隐知识”是相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