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中位数》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中位数》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中位数》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中位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位数的定义。

2.能够求解一个数集合的中位数。

3.通过实际问题应用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演示材料。

2.学生个人或小组练习的练习题册。

3.黑板、粉笔、教学PPT。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入:教师介绍中位数的背景和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

2.概念讲解:简单说明什么是中位数,演示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3.示例练习: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例题,帮助他们掌握中位数的求解方法。

4.课堂讨论: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用中位数解决。

第二课时
1.复习回顾:对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巩固学生的知识。

2.巩固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练习中位数的计算。

3.拓展应用:让学生尝试应用中位数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

五、课堂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册上关于中位数的练习题。

2.思考并总结中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六、教学反思
1.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2.需要引导学生运用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确保教学效果。

2023最新-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案优秀6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6篇《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并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各自特点。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中位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分析与概括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与意识。

3.思想教育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4.经验目标:在已有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统计量知识的基础上,对比认识中位数并了解中位数的优点。

教学重点:中位数的意义以及求中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中位数意义的理解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要运用中位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特点的理解。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在比较中引出问题。

1、情景创设:师: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用到。

老师今天也带来了有关平均数的一组数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觉得哪个班参赛选手的总体成绩好呢?师:如果96分及96以上学生获奖,你判断一下,哪个班的获奖人数多一些吗?生:从平均数可以推断:一班同学获奖人数可能要多一些。

师:同意这种观点的同学举手。

(几乎没有同学有异议)[设计意图:平均数主要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是学生的已有知识。

2、出示完整统计表:生回答。

3、出示二班参加数学比赛学生成绩统计表师提问:这组数据中出现了一个过小的数,因而导致我们在判断获奖人数多少时,造成偏差。

平均成绩90.5,在这儿还能不能够反应出这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呢?生:不能。

师:为什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据不能代表它的一般水平?生:这组数据中只有2个数据是低于平均成绩的,5个数据都高于平均成绩,平均成绩根本就不能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了。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位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位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05-106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知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

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3.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

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的作用和特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1.师:大家都知道,现如今,经济危机导致大部分人面临失业,正到处找着工作。

刘老师的表弟也一样!今年7月份,我表弟无意间看到一则招聘启示(课件出示):招聘启示本超市由于扩大规模,现招聘工作人员若干名,月平均工资1200元,有意者请到我处面谈。

新一佳超市2009年7月2.师:我表弟认为自己刚刚大学毕业,为了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又是在经济危机时期,月平均工资1200元,自己还是可以接受的。

于是他来到这家超市工作。

可一个月后他只拿到了750元的工资,觉得十分不满,他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平均工资1200元,于是找到了经理,说这个“招聘启示”是骗人的。

经理拿出了该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没错,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新一佳超市工作人员工资表单位:元3.思考:(1)超市的招聘启示说月平均工资1200元是骗人的吗?有什么办法证明?(2)在这里用平均工资1200元来表示大多数员工月工资的一般水平合适吗?为什么?二、揭示问题,学习新知:1、认识中位数在这里用平均工资1200元来表示大多数员工的月工资水平不合适,因为它比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水平都高,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有个别数严重偏大。

那用什么数来表示呢?2、揭示中位数的含义看来大家基本了解了中位数,下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呢?27,60,15,18,23 .你又是怎么想的?小结:现在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起来告诉老师什么是中位数吗?齐读,你认为哪几个字词比较重要?3、找中位数的方法知道了什么是中位数,你会找中位数吗?谁来说说怎么找,分哪几步?接下来就看看你有没有学会找中位数了:试一试:找出下面各组数据的中位数:(1)21.6,23.2,36.8,34.7,25.8 。

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精选10篇)

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精选10篇)

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精选10篇〕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精选10篇〕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材第105页例4、第106页例5及局部习题。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络与区别,会根据数据的详细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中位数的认识计算过程,体验合作讨论,理解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p 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教法学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导与讲解相结合。

小组合作探究,自主理论体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师生谈话导入。

2、课件出示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下面让咱们去看看五〔1〕班7名同学正在进展的掷沙包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出示教材第105页例4情景图〕设疑:老师知道这组学生中有一名同学叫刘云,他的成绩是25.8米,你们猜猜他在这组中可能排在第几?三、探究交流,解决问题1、出示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统计表。

略从他们的成绩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刘云同学排在第几?为什么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呢?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

师: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比平均数大,有五个数都比平均数小,用平均数表示他们掷沙包的一般程度适宜吗?〔不适宜〕想想方法:从这组数据中挑出一个数代表他们掷沙包的程度,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这是可能有些困难,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中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估计,计算比拟,发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程度不适宜,从而引入新的内容——中位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介绍中位数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都会产生影响,为弥补平均数在描绘某数据组的缺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中位数。

《中位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中位数》教学设计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双瑞小学刘远菊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P105—106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2、让学生在认识中位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在描述一组数据特征方面的差异,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恰当地选择统计量。

教学准备:挂图、学生带计算器、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出矛盾,激发兴趣。

以上周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引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出示:四年级两个班参加踢毽子比赛成绩统计表1、你认为哪个班参赛选手的总体成绩好?接着出示:2、看到这个表格的成绩后,你又想说什么?3、看来平均数在这儿吧能够反应出这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那么,怎么办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兴趣?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大屏幕上的阅读提示,自学P105例4,并尝试回答阅读提示的问题。

二、自学教材,感受新知㈠教学例4.(学生阅读教材,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1、出示阅读提纲:①教材引入了一个什么数?②使用这个数有什么优点?③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教材为什么不用它来表示第三组同学掷沙包的一般水平呢?2、要求:请同学们结合大屏幕上的阅读提示,自学教材P105的例4,并尝试回答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师出示挂图。

3、学生汇报师:同学们,刚才大家根据阅读提纲,认真阅读了教材上例4。

,应该对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有了一点认识。

那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通过刚才的阅读,你知道了什么?(师板书课题:中位数)师引导学生看例4,并提问:⑴这组数的平均数是多少?它能代表这个组的一般水平吗?为什么?⑵用中位数表示这个组的一般水平有什么优点?⑶中位数是这一组数中的哪个数?比它大的有几个数?比它小的呢?⑷这组数据中谁更能代表这组同学掷沙包的一般水平?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用中位数来描述一组数据更合适?4、小结:刚才同学说了中位数的优点是不受偏大或偏小的数据的影响,用它表示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五上《 中位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五上《 中位数》

中位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5——107页“中位数”。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会求给定的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使初步学生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体会中位数的特点及使用范围,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的意义,能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所要分析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教具准备:课件、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你们节假日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带你们四处游玩吗?人多吗?如果你在游玩的时候遇到这样的一群游客,你觉得你该不该关心礼让一下他们?(该)为什么?(因为有的年龄都很小,有的很老了。

)师:是个懂文明、讲礼貌的好孩子。

游客年龄统计表师:可是到导游小姐计算了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后,她这么说:请让让,这里来了一群平均年龄是17岁的游客。

师:导游小姐这样介绍,合适吗?(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平均年龄是17岁,本来需要被照顾的游客,一下子变得不需要被照顾。

)师:看来,平均数并不是万能的,在这里,用平均数来介绍这群游客的年龄就不合适。

为了解决问题,数学家们发现有一个新的数能表示出大部分游客的年龄特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中位数。

二、探究新知(一)、初步体验学习中位数1、师:猜一猜,中位数可能是哪个数?(8)师:位于最中间的数就是中位数。

2、瞧,8跟哪些游客的年龄接近?(引导学生理解8岁和大多数游客的年龄都很接近,反映了大多数游客年龄的一般水平。

)3、这时导游小姐如果这么介绍:请让让,这里来了一群游客,他们的年龄大部分都在8岁左右。

你认为这样的一群游客需要被照顾吗?(二)、进一步理解学习中位数的意义师:知道了游客的年龄特点,我们再来看一道题。

二(1)班第一小组8个同学口算成绩统计表师:这次,我们二年级(1)班进行了一次口算比赛,这是第一小组的口算成绩。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中位数的认识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中位数的认识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中位数的认识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中位数的认识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05-106页的例4-例5.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2.使学生能根据中位数平均数分析问题,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各自特点.3.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教学重难点:1.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球中位数的方法.2.体会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的特点.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上体育课吗?咱们的体育活动都有哪些?这些体育活动不仅有意义,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呢。

光明小学各年级的学生组织了有意义的活动比赛,大家看,五(1)班正在掷沙包比赛呢。

二、新知呈现(1)例4:老师这有第三组同学的比赛成绩,师:大家观察这个统计表,看有什么发现?师:用什么数表示这组同学的一般水平呢?师:是的,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那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呢?请同学们估一估。

师:用平均数27.7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合适吗?(学生可能说不合适也有可能说合适)如果说合适就请同学们拿着平均数27.7与这几位同学的实际成绩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发现:大多数学生的成绩要比平均数小。

(平均数比大多数学生的成绩要高)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师:用平均数表示这组同学的一般水平还合适吗?师:那用哪个数表示呢?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一下。

生:说出用中间的数24.7表示。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师:他的意思是说24.7在这组数据的中间位置,处于中等水平,可以用24.7代表这组数的一般水平。

.师:24.7在这组数据的什么位置?(最中间),如果给它取个名字,你认为叫什么好呢?师:能用你的话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生:一组数中最中间的数。

(板书最中间的数)师:再仔细观察这组数据,它的排列有什么特点?生:从大到小排列(板书按大小顺序排列)师:谁能完整的说说什么是中位数?生说(多找几个同学说说)师:大家都同意用中位数表示这组同学的一般水平合适一些,为什么用中位数比用平均数合适呢?中位数的优点: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中位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中位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中位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中位数》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含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为后续学习平均数等统计量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求中位数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中位数的含义和求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含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运用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中位数的含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

2.难点: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中位数的含义和求法。

2.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操作活动,共同解决问题。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巩固中位数的求法和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数据,用于讲解和练习。

2.准备纸牌或数字卡片,用于小组操作活动。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位数。

2.呈现(10分钟)讲解中位数的含义和求法,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使用纸牌或数字卡片,求出每组数据的中位数,并交流分享求解过程。

4.巩固(10分钟)针对每组数据,让学生独立完成求中位数的过程,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中位数解决,讨论解题思路和答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中位数概念和求法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中位数》教案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材第105页例4、第106页例5及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中位数的认识计算过程,体验合作探讨,理解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教法学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导与讲解相结合。

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师生谈话导入。

2、课件出示
王丽同学1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如下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成绩124108136132
她这四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理解题意,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下面让咱们去看看五(1)班7名同学正在进行的掷沙包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出示教材第105页例4情景图)
设疑:老师知道这组学生中有一名同学叫刘云,他的成绩是25.8米,你们猜猜他在这组中可能排在第几?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统计表。

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刚王朋张炎赵丽
成绩/m36.834.725.824.724.624.123.2
从他们的成绩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刘云同学排在第几?为什么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呢?
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

师: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比平均数大,有五个数都比平均数小,用平均数表示他们掷沙包的一般水平合适吗?(不合适)想想办法:从这组数据中挑出一个数代表他们掷沙包的水平,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这是可能有些困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中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估计,计算比较,发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引入新的内容——中位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介绍中位数
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都会产生影响,为弥补平均数在描述某数据组的不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中位数。

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置居最中间的数据它的优点是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师:那么,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的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动手尝试,按大小排列找出中位数24.7 。

师小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a 、按大小顺序排列 b、最中间的数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求中位数的过程,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并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3、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4、教学例5
出示例5:五(2)班7名男同学的跳远成绩表
姓名李志强陈文王文贤赵军张鹏刘卫华于国庆
成绩/m3.062.902.743.522.832.892.78
师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1)让学生分别求出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同桌之间议一议,说一说。

2.96比这一组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高,用它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合适,应选中位数。

(3)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
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5、知识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这合作中自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并动实践求平均数,中位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

2、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生读题,小组讨论,共同解答,汇报交流。

3、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
学生讨论自由解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中位数
例4 例5
中位数 24.7 2.89 (2.89+2.90)/2=2.895
按大小顺序排列
数据个数奇数:最中间的数据数据个数偶数:最中间两数的平均数
教后反思:
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

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