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状况和逐步提升产业化水平的建议
产业发展合理化建议模板

产业发展合理化建议模板《产业发展合理化建议模板》一、背景分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其中,合理化建议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二、问题分析目前,我国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例如过度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产业的持续发展,亟需合理化建议来解决。
三、合理化建议1.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型企业成为产业的领头羊,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2. 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强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3. 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绿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4. 加强人才培养: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劳动力素质,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5. 完善产业政策:建立健全的产业政策,激励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以推动产业的合理发展。
四、实施措施1. 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
2. 强化监管和执法:建立健全的产业监管机制,严格执法,规范市场秩序。
3. 加强宣传和培训:加强对合理化建议的宣传,提高企业和管理者的合理化建议意识和能力。
4. 加大投入:增加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资源配置优化等方面的资金支持。
5.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合作,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促进产业的合理发展。
五、总结产业发展合理化建议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关键。
以合理的建议为指导,积极开展各项改革和措施,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希望通过以上建议,能够有效推动我国产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设。
产业培育的几点建议

产业培育及发展建议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产业培育及发展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产业培育是指通过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促进特定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本文将就产业培育及发展的重要性、现状、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产业培育及发展的重要性1.提升经济竞争力:通过培育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有助于提高国家的经济竞争力,确保国家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
2.促进就业增长:特定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将吸引更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资,推动科技进步。
4.优化经济结构:通过合理的产业培育和发展,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培育及发展的现状虽然各国都在积极推动产业培育及发展,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1.政策支持不足:有些地区缺乏针对特定产业的政策支持,如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
2.技术创新能力有限:一些产业由于缺乏技术创新,导致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在国际市场中立足。
3.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传统产业比重过大,新兴产业比重过小,缺乏转型升级的动力。
4.人才短缺: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支撑,但现实中人才短缺现象较为普遍。
四、产业培育及发展的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特定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以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2.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和科研机构应加强合作,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
3.优化产业结构:政府应引导企业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资,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4.加强人才培养:教育部门应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培养更多的专业技能人才,满足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
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产业也逐渐壮大。
但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产能过剩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并且政府大力补贴,导致很多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盈利能力减弱,甚至有的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加强管理,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数量;2.通过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以提升市场竞争力;3.加强企业间的合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轻市场竞争的压力。
二、企业国际化进程缓慢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步伐虽然在不断加快,但是整体上仍然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企业。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为企业提供更多国内外市场信息,为企业制定更合理的国际化发展策略;2.加快国内企业的走出去步伐,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市场资源;3.增加外语教育力度,提高员工的语言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培养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管理人才。
三、产业结构单一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但受到产业结构单一的制约,在某些领域发展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鼓励投资重度、技术密集、环保型等高附加值、高端产业的发展;2.政府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3.加强国内各产业间的合作,抓住发展机遇,拓展产业链条。
四、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与国际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激励科研人员做出更多的研究成果;2.鼓励各大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在核心技术领域;3.推进产学研合作,集聚科技创新的人才和资源。
总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政府和企业要共同努力,才能够让中国的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
产业发展建言献策100条

产业发展建言献策100条以下是我为您准备的100条产业发展建言献策:1. 提升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2. 加强产学研合作,搭建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
4.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贷款、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
5. 鼓励企业进行国际合作,开展跨国经营。
6. 发展绿色产业,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产业。
7. 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8. 加强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支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9. 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
10.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
11.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国家软实力。
12. 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13. 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工业4.0发展。
14. 加强对服务业的发展支持,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15. 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加强互联网+各行业的融合。
16.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供良好的产业环境。
17. 改善营商环境,减少企业的审批和行政成本。
18. 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资源共享。
19. 加强对外贸易的拓展,开展跨国贸易。
20. 发展金融业,提供便捷的融资和投资渠道。
21. 加强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22. 推动中小微企业上市,提供更多融资机会。
23. 加强对创业者的扶持,鼓励创新创业。
24. 加强法制建设,保障产业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
25. 加强对外经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
26. 鼓励企业进行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
27. 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28. 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推动绿色发展。
29.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村产业。
30. 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孵化和扶持。
31. 推进企业上市和并购,优化市场竞争格局。
32. 加强对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的支持。
33. 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和引导。
当今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及我国产业高效发展意见

针对当今世界产业发展趋势,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实现产业高效发展。 首先,我们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鼓励企业进行研发和创新, 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硬件条 件。同时,推动企业联合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格局。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关键措施: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苹果产业呈现出向规模化、 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的趋势。在市场方面,消费者对苹果的品质、安全性和口感 有更高的要求,推动了苹果产业的科技化和品牌化进程。在科技方面,现代科技 的进步和应用为苹果产业带来了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果实品质等方面的巨大 变革。在政策方面,各国政府加强对苹果产业的政策支持和技术引导,为苹果产 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培育优质苹果品牌,提升市场营销能力。要树立品牌意识,通过优质苹 果的宣传和推广,提升消费者对我国苹果的认知度和信赖度。同时,要创新营销 模式,通过网络销售、果园旅游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
3、加强政策支持和行业协作。政府应加大对苹果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税 收优惠、贷款扶持等政策措施。同时,加强行业协作,建立苹果产业联合会等组 织,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产业转移也成为了当今世界的重要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 深入,越来越多的产业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寻求更低成本的生 产环境和更大的市场份额。对于我国来说,这一趋势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 战。我们需要在吸引产业转移的同时,注重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以实现产业高 效发展。
在产业智能化方面,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 用,越来越多的产业开始实现智能化升级。智能化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 量,还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好的体验。在这一趋势下,我国需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推动技术进步,以适应和引领产业智能化的发展。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举措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举措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举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为了实现产业链的现代化,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举措。
一、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要提升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科技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政府应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资金支持,鼓励各方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成果的转化。
还应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提升企业的创新动力和积极性。
二、优化产业链关系与协同发展在现代化的产业链中,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与协同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应该加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创新。
同时也要鼓励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升企业间的信任度和合作效率。
政府还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加强联盟和集群合作,形成产业链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对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至关重要。
政府应鼓励企业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引导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政府还应加大智能制造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要提升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人才是重要的基础保障。
政府应该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政府还应制定相关政策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华工作,为企业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五、加强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政府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推动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发展,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政府还应加大对环保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鼓励企业在生产中采用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对于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我个人认为,除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努力外,个人素质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发挥现有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发挥现有产业发展的建议我认为,要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并发挥现有产业的潜力,需要采取以下几点建议:1.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技术创新是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增加科研经费投入,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
同时,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推动科技创新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加强人才培养制造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通过设立制造业人才培训基地、开展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各类培训机会等方式,提高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同时,鼓励企业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制造业人才,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扩大开放合作要发挥现有产业的潜力,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政府应当积极推进自贸区建设,降低外资准入门槛,吸引优秀国际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同时,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中国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转变。
此外,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推动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
4.加强规范化建设规范化建设是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关键。
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制造业的监管力度,推动企业依法经营。
同时,鼓励企业加强自律,建立健全自己的规章制度,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此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推动制造业发展朝着更加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5.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中国制造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环境污染等问题。
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强化环境保护措施,推动制造业向清洁、低碳、循环经济方向转变。
同时,鼓励企业采取绿色制造、节能减排等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建立绿色供应链,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管理水平。
总之,要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并发挥现有产业的潜力,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加强人才培养、扩大开放合作、加强规范化建设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等方面的努力,相信中国制造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产业发展的建议

产业发展的建议产业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实现产业发展的目标,下面列举了十个建议。
一、加强科技创新:通过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培养高水平科研人员,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二、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引导,逐步调整产业结构,降低传统产业比重,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比重,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三、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对人才的培养投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四、加强金融支持: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五、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享资源和市场,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推动产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进程。
六、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加大品牌推广和宣传力度,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七、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
八、加强政策引导: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激发市场活力,吸引更多投资和人才。
九、加强市场营销: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实现产业的快速发展。
十、加强企业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些建议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促进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这些建议也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希望各方能够认真对待产业发展,共同推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品、饲料、农业育种、粮食购储等领域。
我国“九五”、“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中,已多次立项,并由中国农大和石油化工研究院等单位主持并研发成功5项专用近红外光谱仪,其中除了少量关键器件尚需进口外,其主要技术指标(波长范围和精度、波数精度、信噪比等)和功能已接近国外产品,且应用软件(光谱库、数学模等)更适合我国实情,尚不足的是研发单位均属科研和应用部门及小型企业,工艺水平较差,只有小批量生产能力。
难保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
鉴于这类仪器具有极广泛的应用前景,且已有良好的研发基础,最宜列入产业化项目,提高工艺水平,进一步提升技术,形成大批量生产规模。
1.2.2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盯一IR/NIR)Frr—I彤NIR是随着傅里叶变换快速算法和计算机迅速发展而出现的第三代红外光谱仪,广泛地应用于石油、化工、医药、环保、食品、农业、公安、国防等领域,用于对各种化合物快速鉴定、结构分析、定量分析。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和科研单位大量引进国外名牌产品,我国北二光从90年代中期开始研发FT—NIR,其产品已经历三代更新,是我国FT—I彤NIR的唯一生产企业,2003年又推出新产品,其主要技术指标:分辨率O.65cm一;波数精度±0.01cm一1;信噪比15000:1,已接近国外中档水平,但尚须对干涉仪等关键部件和联机技术全面攻克,生产工艺和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十五”后二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已进一步立项研发。
建议在后续产业化项目中予以支持,将很快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产业。
1.3激光拉曼光谱仪(Raman和FT—Raman)随着小型、高强度、高单色性、高定向性激光器的出现,激光拉曼光谱仪已形成热门之一。
我国虽早在20世纪80年代北大、北二光等单位曾引进和研发激光拉曼光谱仪,但后来终止了。
国际上随着有关荧光干扰、检测器噪音和线性等问题的解决,90年代以来开创了FT—R锄an新时代,由于它具有与红外光谱仪极强的互补性,可对固体、液体、粉末等材料直接分析,可望广泛地应用于有机物的结构鉴定。
在生命科学中对基本物质:蛋白质(包括酶)、核酸、生物膜等生物大分子活性状态下的结构和功能鉴定。
在生物医学中分析鉴定病毒、染色体、细菌、DNA和致病分子间的作用,以及对高聚物异构体的鉴定,并可配置显微镜和光纤附件,构成拉曼显微镜和遥测系统。
近生命科学仪器2004第2卷/第4期几年来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已着手引进和研究,“十五”后二年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中已列入研发课题,可望成为未来产业化项目之一。
114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仪(AAS和AFS)这是两种应用面极广的分析测试微量元素的仪器。
1.4.1原子吸收光谱仪(AAS)国际上研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一70年代大发展。
我国于60年代中期起步,此后其技术得到不断提升和完善。
国外主要厂家有P—E、热电、GBC、V撕an、岛津、日立等。
我国也有北分、瑞利、上分、普析、吉天、海光、东西等十多家生产企业,其主要技术指标:分辨率优于0.3mm;基线稳定性0.005A/30min;检出限0.006mg/L(Cu),已接近国外同档水平,且价格便宜,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高档AAS仪国产品的技术差距主要是石墨炉加热方式、火焰和石墨炉的切换方式、综合扣背景能力以及检出限水平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1.4.2原子荧光光谱仪(AFs)国际上研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比AAS仪晚10年,此后国外虽对激发光源、氢化物发生技术等进行研究,但仅局限于实验室之中,所以直到90年代中期才推出商品,且价昂贵,我国未进口。
我国虽起步晚,始于70年代末,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从研发到商品的转化却很快,80年代初即推出商品化仪器,且经我国众多专家和厂家的不断努力,提高了技术性能,产品不断更新。
如今我国AFs仪的技术已处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了瑞利、吉天、海光等主要骨干生产企业,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且已有外商代理、销往国外。
综上所叙述,AAs和AFS两种仪器是我国科学仪器中基础最好的产品,其中、AAS的技术差距不很大,而AFS已处领先水平的科学仪器,很值得在实施产业化中予以有力支持,扩大产业化规模,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势必能与国外产品抗衡。
1.5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和微波等离子体光谱侧ICP—AES和MPT—AES)由于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可以进行多元素同时快速分析,且检出限好、灵敏度高、动态范围宽、基体效应低,已成为冶金、地矿、农业、环保、化工、生物等领域快速分析微量元素的有力手段。
由于我国过去仅有北二光生产适用于冶金行业的多道ICP光电直读光谱仪,所以近年来我国每年需进口约100多台ICP综述表3U,V和荧光检测器性能对比生命科学仪器2004第2卷/第4期磨性和密封性差,主要技术指标对比(见表2)o(2)国外HPLc除可配常用的uⅣ检测器,荧光检测器之外还可配用二极管柜阵uⅣ检测器、示差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化学发光检测器和蒸发激光光散射检测器等。
我国近几年才着手研发后5种检测器,而前2种检测器性能仍有一定差距(见表3)。
(3)HPLc的自动进样器、各种高性能柱的填料、以及完善的软件系统,国产品还有不少差距。
我国真正大力开展HPLc的研发工作始于“九五”和“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HPLc及其专用部件的研发”,由大连化物所主持,其中包涵了泵系统、自动进样器、各种检测器、柱、软件等关键部件,如今已经完成并带动了一些相关企业。
“十五”后二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又立项启动研发制备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和多维液相色谱,为实施产业化创造条件,建议将其列入后续产业化项目。
2.3微型电动色谱仪我国研发并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型电动色谱仪,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获多项国际发明专利,已小批量生产产品并出口。
它具有毛细管电泳及高效液相色谱的诸多优点,是电动分离与微液相色谱技术的结合,具有高柱效、高选择性、高分辨、快速低耗的特点。
其应用范围覆盖药业、生命科学、医学、化学化工、环保、法医、食品饮料等众多领域。
鉴于国内外高效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市场强劲上升势头,微型电动色谱作为其有力补充和应用上的替代,其市场潜力将得到迅速挖掘。
目前高压电源、微流控系统、软件工作站系统等已实现产业化,建议将该仪器列入产业化项目,予以支持、力争将高压泵和检测器国产化,以降低成本,扩大市场。
2.4离子色谱仪(IC)离子色谱仪在国外商品化始于1975年,我国起步晚了10年,“八五”期间曾列入攻关项目,1992年上分等企业推出商品化仪器初型。
鉴于Ic是分析大量以稳定离子形态存在于水溶液中化合物的有力手段,是分析离子态的HPLc,广泛应用于环保、医疗卫生、食品、农业、水文地质、化工、半导体等领域,所以“九五”、“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等项目中曾多次立项研发且已完成,上海天美等企业已投入小批量生产试销出口。
但目前国内市场的95%以上仍为国际上2—3家公司占据,建议将该仪器列入产业化项目,进一步提升高效阴阳离子抑制器,泵、阀和检测器的技术水平,以及拓宽应用于氨基酸直接分析测试等应用功能,应能较快地占领国内的重要市场份额。
3质谱类仪器(MS)质谱仪已有百余年历史,由于其能够依据原子(分子)质量序列、质量与电荷比(一e)准确地定性、定量分析和结构鉴定,应用范围极其广泛,上至太空探测、下到地矿和环保监测,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安全和药物检测、到当今生物技术的尖端蛋白组学。
MS的应用范围可说覆盖了农、工、商、医、国防、反恐等众多领域和学科,所以国外一直处于不断地快速发展之中,历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竞有3项属于质谱仪的发明创造。
世界质谱仪的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
我国也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步研发质谱仪,继之有十几个科教院所和企业参与,并小批量推出同位素质谱仪和一些专用质谱仪,但是正如我国质谱界的许多专家、学者所说的“始于80年代”,“我国质谱仪的研发基本上处于真空状况”,“质谱仪制造业基本上已全军覆灭”,如今只有个别厂每年生产几台低挡的四极质谱仪和氦质谱检漏仪。
实际上由于各领域、行业、学科的急需,据海关资料,2002年进口352台质谱仪,2003年和今年进口量还在上升,每台进口价为10—80万美元,即每年我国为进口质谱仪而付出外汇约达7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6亿多元。
为此众多专家、学者强烈呼吁,并提出许多好建议,可归纳为’:(1)实施“人才摇篮工程”,建立质谱研发中心;(2)组建合资公司,吸收国外先进的制造技术、管理经验和规范;(3)吸引国外华人MS专家、学者回国创业或参与我国MS研发工作(国外大型质谱企业和研发机构生命科学仪器2004第2卷/第4期综述中有不少华人专家)。
(4)选择当前急需的量大面广、技术成熟、面向食品安全、医药检测、生物和健康相关的质谱仪产品(如台式Gc/MS、LC/MS等)为起步和突破口,重新扶植我国质谱仪产业。
目前世界上生产小型(便携式)质谱仪及其联用仪的公司最多达二十多家,已成为各类实验室、检测中心的常规分析仪器。
目前国内已有一定的研发基础,并已列入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建议将该仪器列入后续产业化项目。
幅度提升量大面广的酸度计、离子计、电导仪、电位自动滴定仪等传统电化学仪器水平,与国外名厂家抗衡,同时以近几年研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种新型电化学传感器为基础,开拓出工农业生产和环保水质监测中广泛应用的新型化学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溶氧量(DO)检测仪和具有独创性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仪(CE/ECL)o在实施产业化过程中,很有可能将股份制改革后已具显著活力的江分和具有建厂50年历史的雷磁引入国际上著名电化学仪器厂家之行列。
4电化学仪器(CE)5生化仪器利用测量物质在电极界面上发生的氧化还原、吸附脱附、离子转移、传输等电化学现象,来研究上万种有机和无机物的方法为电化学分析法,所用的电化学分析仪器按测量参数可分8大类、几十种,它是既古老、发展又迅速。
近几年来以实际需求和市场为导向,电化学仪器已归纳(汇集)为二大类。
(1)工农业生产和科研教学中常用的酸度计、离子计、电导仪、自动滴定仪等。
(2)以新型电化学传感器为基础的环保检测仪(BOD、COD、OD)、以及以新型选择性电极为基础的土肥、食品卫生、医疗等专用电化学仪器。
4.1产业状况与技术差距电化学仪器相对于其他科学仪器而言,属中小型仪器,单台价值不高、但产量大,应用面极广,国内已有20多家企业批量生产上述第一类,主要技术性能和指标与国外产品相当,而价格约低30%~40%,有国内市场占有率约达60%,主要技术差距有三点:(1)传感器的稳定性、响应时间、仪器的可靠性尚不如国外产品;(2)国外产品普及采用专用芯片电路、贴膜元器件、仪器更趋微型化、智能化、更具多功能特点;(3)上述第二类仪器,国内近几年才研发成功,急待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