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时间观的对比分析剖析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美时间观比较与分析

摘要:时间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文化群体所塑造的不同时间观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因此,本文分别从三个角度对中美时间差异进行对比,线性时间观和循环性时间观、“过去”“现在”“未来”、一元时间和多元时间模式,其目的在于分析造成差异的深层文化原因,削减对时间观的误解,达成最佳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时间;差异;线性时间观和循环性时间观;“过去”“现在”“未来”;一元时间和多元时间模式作者简介:柳亚萍(1991-),女,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1一、引言时间既是非常古老的问题,也是极其现实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时新的迷。
人类对死亡的先天认识,对青春和衰老的体验,过去的已无法挽回,未来的却不可断定,以及我们日常对实践的分配和工作地计划――这一切都跟时间有关(李光伟 1987:481)。
时间是客观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要去认识的。
霍尔于1959年出版了《无声的语言》一书,指出每个文化都拥有自己的“时间语言”,因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交流中无法达到成功有效的沟通。
本文从:对线性( linear)时间观和循环性( circular)时间观、对“过去”( past)“现在”( present)“未来”( future)的时间态度、和对一元时间( monochronic- time m- time)和多元时间( polychronic- time p- time)的模式――这三个前提来比较中美时间文化差异,意图最大化地消解文化活动中的误解和冲突,分析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带来的偏见。
二、线性时间观和循环性时间观有学者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总结为开门见山,陈述主题,然后描述细节,这是线性(linear)思维;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总结为隐晦曲折,含沙射影,再进入主题,这是螺旋式(circular)思维。
中国美国派对的时间观念总结

中国美国派对的时间观念总结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截然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两个人民的思想和行为。
时间观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生产实践的方式不同,就会影响对时间的安排和分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同的时间观。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常因时间观念的差异而产生误解。
因此,对于时间观差异的研究有助于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研究者们大都认为时间与空间相互依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我国著名跨文化交际研究专家XXX先生曾在他的著作《XX》中说:“我们可以把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看法区分为直线式时间观念和环形的时间观念。
”本文中,笔者将之称为线形时间意识和循环时间意识。
一、线形时间意识西方文化受基督教影响,认为时间就像一条直线,不断往前延伸。
这种时间意识,在美国处于支配地位。
在美国人看来,时间就像一条河流,“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人无法回到过去。
在基督教传说中,人死亡之后,生命走到了终点,灵魂会因个人品质的好坏而进入天堂或地狱。
在这样“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下,美国人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性格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他们认为人生苦短就该及时行乐,不能被繁文缛节约束,要恣意地生活。
比如,美国人生活态度积极健康,既然生命有限,他们就要生活得有品质,就该享受活着的每一天。
在生活中,他们谈吐举止比较随意,比起中国人要求“站如钟,坐如松”“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他们只要舒适就好。
与严谨优雅的英式英语相比,美式英语显得更加随意休闲而且时髦。
美国人无论老幼男女,时常与周围陌生人攀谈,氛围也很轻松随意。
他们认为工作不只是赚钱的工具,还应该在工作中得到快乐和成就感。
因此美国人辞职和跳槽是常态,很少有人能将一份工作长久地做下去。
并且还有不少人辞去工作,带着家人去旅行,缺钱的时候就停下来打工,筹够旅费又继续上路。
他们选择的这种随意的生活方式,在中国人看来是无法接受的,是缺乏上进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中美时间观念的变化趋势

中美时间观念的变化趋势
中美时间观念的变化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1. 工作时间的灵活性:在过去,中美两国的工作时间观念都比较传统,通常是规定固定的上班时间。
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或支持更加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比如弹性工作时间、远程工作等。
这种趋势在美国较早出现,而近年来在中国也逐渐受到关注和实施。
2. 时间的效率观念:由于现代社会对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开始更加注重时间的利用效率。
这反映在中美两国的时间观念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如何合理分配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效率。
比如,时间管理、番茄工作法等概念在中美两国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3. 阅读、学习与休闲时间的重视:与过去相比,现代人对阅读、学习和休闲时间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
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等平台的普及,人们容易获得各种学习和休闲资源。
这种变化在中美两国都有体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时间用于持续学习和个人发展。
总体来说,中美时间观念的变化趋势是相似的,都在逐渐向着灵活、高效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人们越来越注重如何更好地利用时间,增加生活的品质和幸福感。
同时,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可能在不同的群体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例子

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例子时间观念是不同文化之间的重要差异之一。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对时间的看待方式、时间的利用方式以及时间的价值观等。
下面将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对待准时的态度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准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人们非常注重时间的准确性和效率。
例如,在西方国家,如果你迟到了一个会议或者约会,会被认为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相对较为灵活。
虽然准时也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但是人们对于时间的弹性更大,迟到一两分钟并不会被视为大问题。
其次,中西方对待时间的利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有限的资源,人们注重高效地利用时间。
例如,西方人通常会将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分开,努力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将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不拘泥于时间的划分。
例如,中国人常常会在工作之余与同事或朋友一起吃饭、喝茶,这种社交活动被视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建立方式。
此外,中西方对待时间的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金钱,人们注重时间的效益和经济价值。
例如,西方人通常会将时间与金钱进行等价交换,他们会计算每小时的工资,以此来衡量时间的价值。
而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自然流动的现象,人们更注重时间的质量和内涵。
例如,中国人常常会将时间与情感、思考等联系在一起,他们更注重时间的体验和感受。
最后,中西方对待时间的观念差异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上。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会提前预约,以确保时间的安排。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即时安排,更加注重灵活性和随机性。
另外,西方人通常会将时间分割成小块,以提高效率。
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将时间视为一个整体,注重整体的流动和变化。
综上所述,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体现在对待准时的态度、时间的利用方式以及时间的价值观等方面。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中美时间观念对比

中美时间观念对比
随着中美两国的关系的深入发展,两国的文化差异也是一个被两国探讨的热点话题。
因此,比较中美文化时,时间观念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
在两国不同的时间观念下,它们处于不同的社会角色,从而影响到中美文化之间的交流和通信。
从美国人的角度来看,时间是一种货币,它被看作宝贵的财产,因此美国人很注重时间的管理。
他们厌恶长时间的等待,并且偏爱完成任务的“立即”回报。
因此,他们不喜欢被耽误时间的行为,还偏爱精确的排程安排。
不同的是,中国人把时间看作是“流动的”,他们不像美国人那样,把时间看得比金钱更重要。
中国人更喜欢随性而来,而不是严格遵循时间表。
在他们眼中,社交活动和行为更有意义,因此他们不拘泥时间安排等问题。
此外,由于中国文化中处处流传着一种“人情主义”,对时间可以宽容一点,所以美国人不喜欢的中文“延迟”就是一个可以容忍的概念。
美国人不喜欢延迟,而中国人则不喜欢紧迫的时间,但他们都把“延迟”看得另外一种方式:例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喜欢把时间花在友谊等社交活动上,而不是完成任务。
因此,比较中美的文化中,时间观念是非常有趣的,它也是两种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窗口。
尽管中美的时间观念有所不同,但是这些不同也为两国文化之间带来了不同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促进了两国之间文化的相互认知和交流。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中美文化有着重要的不同,尤其是在时间观念上的不同。
因此,美国和中国的商务人员、学生和旅行者都应该了解这一点,以便他们在接触两种文化时也能做到相互尊重和了解。
只有这样,两国文化之间才能进一步深化理解,增进友谊。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时间观对比研究开题报告

一、概述1. 背景介绍我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国家,在文化和社会制度上存在着诸多差异。
其中,时间观念作为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美两国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以期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二、中美时间观念的差异1.时间观念的概念在概念上解释时间观念的差异。
我国传统文化中,时间被理解为一个循环和节奏的概念,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而美国人则更强调时间的线性和进步性,强调时间的价值和效率。
2.时间的使用方式中美两国在时间的使用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我国人更注重节省时间,强调“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强调时间的珍贵性。
而美国人则更加重视时间的有效利用,倡导“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
3.时间观念对生活的影响中美时间观念差异对生活方式、工作习惯等方面均有深远的影响。
我国人更倾向于注重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时间观念相对较为灵活。
而美国人更注重效率和成就,时间观念相对较为严谨。
三、中美时间观念差异的原因分析1.文化传统的影响中美时间观念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自文化传统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时间被视为一种资源而非商品。
而美国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人成就和利益,时间被视为一种可以被量化和利用的资源。
2.社会制度的影响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对时间观念也产生了影响。
我国的集体主义社会制度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因此时间观念相对较为灵活。
而美国的个人主义社会制度导致人们更注重效率和成就,时间观念相对较为严谨。
四、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 理解对方时间观念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充分理解对方的时间观念差异,避免因此产生误解和冲突。
2. 保持尊重和包容尊重对方的时间观念差异,积极倡导包容和理解,避免因此产生文化隔阂。
3. 寻求共同点,协调双方时间安排在交流中,可以寻求共同点,协调双方的时间安排,使得双方在时间上更加协调和融洽。
五、结论中美两国在时间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一定的挑战。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资料]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e9602e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39.png)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时间观也不同。
时间观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常常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和障碍。
时间是人和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
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制约与支配。
相反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的某种信息。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说过:“时间会说话。
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更响亮而清晰。
”时间观念是各种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对时间的看法,它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跨文化交际, 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中国人约会提前到,西方人约会迟到三五分钟。
中国人视年龄大为尊,西方人视年龄大为忌。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待时间也有所不同,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跨文化交际中,一些障碍可能仅仅由于对时间及其运用理解上的差异而产生。
例如,一位美国学者即将离开中国,他的一个中国朋友邀请他吃饭为他送行,可意想不到的是那个美国人说:“我很乐意去。
但万分抱歉,因为我已经安排好了明天的事情。
”这位中国朋友听后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在他的眼中美国人对他的友好都是一种过度的冷漠。
不久他才发现是他不合时宜的邀请而导致拒绝。
为了尽量减少因时间观念的不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交际双方应尝试了解对方的时间观念。
时间观念是一种深层文化,它看不见摸不着,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在全球一体化各国文化交流频繁的新世纪,对其他文化的时间观念不够尊重和了解,误解就有可能发生,跨文化交际就有可能失败。
我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中美时间观念差异的意识。
当彼此时间观念不同时,不宜做好坏评价,宜作客观描述。
(2)变通和协商。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是对异国文化的认知了解的过程,单靠一方的努力不容易加速彼此的理解,需要交际的双方互动并将自己的时间观念向对方解释,作出调整。
中美时间观差异之研究

中美时间观差异之研究摘要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主要方面,时间作为非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信息传递也深受其影响。
时间在交际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对待时间及如何使用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本文试图从非正式时间、过去和将来、长期和短期以及单向制计时和多项制计时四个角度对中美时间观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建议,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美时间观差异;文化差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播的进步,跨文化交际一直是普遍和长期的文化现象,在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时间对人际交往产生直接影响。
霍尔认为,时??间是基本制度和时空法规的一部分,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时间规范。
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分别属于东西方文化,他们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比如宗教信仰和历史发展。
本篇论文给出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些建议。
1 中美时间观差异时间观是非言语交流的一种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时间的观念。
更确切地说,它是人们对时间的理解以及对时间的进一步反映,它是人类社会的自然产物。
时间会说话。
它比语言表达得更直率。
它所传递的信息清楚明晰。
由于时间不是那么可以任人摆布,因此相对而言,时间就不像话语那么容易被歪曲。
时间能响亮地说出真相,而语言会撒谎(霍尔,1959)。
大家都知道,由于文化差异,中美文化在时间观念上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哲学、宗教、社会实践和历史。
下面我们主要探索中国和美国时间观的差异。
2 非正规时间爱德华·霍尔提出了每种文化的时间系统:技术时间,正规时间和非正规时间。
非正规时间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它对于不同人具有不同的含义。
2.1 准时性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对时间的态度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美国人年轻,他们已经学会了严肃对待时间,守时对他们来说是强制性的[1]。
例如,中国人习惯提前或准时参加家庭聚会,因为他们想帮助主人提前做好准备。
相反,如果美国人被邀请参加一个聚会,为了以防打扰主人准备就不会提前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ank you !
美国-未来的时间取向
相对较短的历史,采取现在或,极少回顾过去,一切着眼于未来。
时间体系 计划和预约的不同 办公时间和私人时间的不同 中国-多向时间值
倡导在一个时间段内做很多事情,他们做事不受时间和日程安排的限制,有 较强的灵活性。
美国-单向时间值
时间不可重复,倡导特定时间段内只做一件事情,比较看重时间和日程 安排严肃地对待时间,珍惜时间,重视时效,预约、守约和准时。
时间模式 英汉时间习语的不同 交际风格的不同 中国-循环时间观
时间像一个圆圈,始终按照自然规律做着永恒周期性螺旋式运动。像自然界中的 昼夜交替,季节往复,佛教文化中的生死轮回,都是时间循环性的表现.
美国-线性时间观
时间是一种线性的单项持续运动,它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时刻处于变化 之中。一旦消逝便无法挽回。所以西方人使用时间十分精确,经常会精确到分秒。
文化根源
历史因素 宗教信仰 农业文化与工业文化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
高低语境文化
应对策略
了解和学习不同文化
避免种族中心主义
培养文化移情能力 避免时间取向的文化定势
结论
通过对中美时间观的对比研究 , 可以看出在时间取 向上, 中国重视历史, 有过去的时间取向, 美国重视未来, 有将来的时间取向;中国传统的时间观以循环时间观为主, 而美国则是线性时间观 ; 在计时、用时和守时的习惯上 , 中国属于多向时间习惯 , 美国属于单向时间习惯。但本 研究只局限于定性分析,将来研究需结合定量分析,以 增强是说服力。 然而在当前的动态的全球化语境下, 旧的时间观念受到了冲击与挑战 , 时间价值观与计划性 增强, 由过去取向向未来取向转化。 一种建立在理性、 务实、效率的现代观基础上的线性的、以当下为核心并 向未来开放的时间意识逐渐为不同文化的人们所接受。 要以动态的眼光审视不同国家的时间观。
中美时间观的差异对比
.
时间取向:过去时间取向,现在时间取向,将来时间取向
. .
时间模式:线形时间观,循环时间观
时间体系:多向时间制,单向时间制
时间取向
对年龄和老年人的态度不同 电视剧及电影题材不同 中国-过去时间取向
历史悠久,注重过去,时间取向上也更加倾向于过去,做事 喜欢引经据典,循规蹈矩。
中美时间观的对比分析
姓名:王秋丽 学号:2013020491
主要内容
引言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比
文化根源
应对策略 结论
引言
时间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传递着非言语的信息,而且还蕴含着 深刻的文化内涵。Jeremy Rivkin在《时间的战争》中提到:“时间 带着口音发言。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时间指纹。认识一个民 族,其实就是认识它如何使用时间。”Hall (1983)根据人们利用时 间的不同方式,提出单时制和多时制两大系统。人类学家 Florence Kluckhohn 与 Strodtbeck (1961)提出的价值取向理论中将时间取 向分为三类:过去取向,现在取向以及未来取向。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Robert Levine (1997) 系统地研究时间与文化以及时间与社会的 关系。国内研究主要以贾玉新(1997)、关世杰(1995)、林大津 (1996)为代表。 本文试图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对中美时间观进行对比研究。 在总结现有文化时间观的研究理论基础之上,本文将时间观细化为: 时间形态、时间取向和时间体系,更加注重将时间观置于文化环境 当中去进行研究。并从文化理论上探究了导致中美时间观差异的文 化根源。同时提出了应对策略,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