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色素

合集下载

天然第八章-醌类

天然第八章-醌类

酸性
目标 概述 结构类型
性质 鉴别 提取 分离 结构测定
实例 小结
同步测验
实训
目标 概述 结构类型
性质 鉴别 提取 分离 结构测定
实例 小结
同步测验
实训
一、醌类化合物的一般性质
(二)溶解性:
性状
苷元:溶于醇、乙酸乙酯、氯仿、乙醚等 成苷:甲醇、乙醇、水(热水中易溶)
溶解性 酸性
蒽醌的碳苷在水中溶解度均很小,也 难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易溶于吡啶中。
目标 概述 结构类型
性质 鉴别 提取 分离 结构测定
实例 小结
同步测验
实训
基本知识
结 构
性 质
提 取 分 离 鉴 定 结构测定
目标 概述 结构类型
性质 鉴别 提取 分离 结构测定
实例 小结
同步测验
实训
结构 类型
对苯醌
苯醌 萘醌
邻苯醌 对萘醌 对菲醌
醌 类
菲醌
邻菲醌
羟基蒽醌
蒽醌
蒽酚、蒽酮 二蒽酮
目标 概述 结构类型
实例 小结
同步测验
实训
蒽醌
1.蒽醌的基本结构
O
(1)编号
1 2 3 4
8 7 6 5
O
9 10
(2)分组 ………..α位 1, 4, 5, 8
2,3,6,7 ……..β位
9,10
………meso位
(3)取代基:OH、COOH 、OCH3、CH3 …… (4)存在形式:游离或苷(O-苷、C-苷)的形式
目标 概述 结构类型
O
OH
R1 O
R2
大黄酚 大黄素 大黄素甲醚 芦荟大黄素 大黄酸
R1=CH3 R1=CH3 R1=CH3 R1=H R1=H

第八章-植物的光形态建成

第八章-植物的光形态建成
2.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
营养定向运输学说 顶芽构成了“营养库”,垄断了大部分营养物质。 激素学说 植物的顶端优势与IAA有关。主茎顶端合成的 IAA向下极性运输,在侧芽积累,而侧芽对IAA的 敏感性比茎强,因此侧芽生长受到抑制。 研究表明,顶端优势的存在受多种内源激素的调控。
Bangerth(1989)提出了原发优势 (Primigenic dominance)假说
重新大量吸水,是与代谢作用 紧密相关的渗透性吸水。
2. 呼吸作用的变化和酶的形成
初期的呼吸主要是无氧呼吸,而随后是有氧呼吸。
萌发种子酶的来源有两种:
(1)从束缚态酶释放或活 化而来;如支链淀粉葡萄糖 苷酶,出现早。
(2)诱导合成的蛋白质形 成新的酶。如а-淀粉酶、 蛋白酶、核酸酶,出现晚。
3.内源激素的调节
地下部分为地上部分提供水分、 矿质、氮素、氨基酸以及根部合 成的激素等。
在水分、养料供应不足的情况 下,常常由于物质竞争而相互 制约。
3.根冠比(R/T)
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关系常用根/冠比表示。 根冠比(R/T):指植物地下部与地上部的重量比。
凡是影响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的因素都会影响根冠比。
(1)土壤水分状况 水分不足,R/T ;水分过多,R/T
S型曲线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对数期(logarithmic growth phase),细胞随时间而呈对数增加;
器官生长初期,细胞主要处于分生期,细胞 数量增多,单物质积累和体积增大较少,生 长较慢。
②线性期(linear growth phase),生长继续以恒定速 率(通常最高速率)增加;
细胞伸长和扩大为主,体积迅速增大,生长最快。
要点:器官发育的先后顺序可以决定各器官间的优势顺序, 即先发育器官的生长可抑制后发育器官的生长。

色素的功能

色素的功能

色素在生物体中的代谢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色素在生物体中的代谢调控作用
色素在生物体中的代谢调控作用机制
• 类胡萝卜素:参与维生素A的合成
• 色素与酶结合:调节酶活性,影响代谢过程
• 血红素:参与胆固醇的代谢
• 色素与受体结合:触发信号传导通路,影响代谢过程
色素在生物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色素在生物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 黄色素:吸收光谱在中波长区域
• 蓝色素:吸收光谱在短波长区域
按生物体分布分类
• 动物色素:如血红素、胆红素等
• 植物色素:如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
• 微生物色素:如菌紫素、藻红素等
色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重要性
色素具有生物学功能
• 参与生物体的光合作用、信号传导、抗氧化等过程
• 对生物体的生长与发育、代谢调控、免疫调节等方面具有影响
生物体生长与发育对色素的需求
• 色素:参与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等过程
• 色素结合蛋白:与色素结合,调节生长与发育过程
色素在植物生长与发育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植物生长与发育是植物从种子到成熟植株的过程
• 包括种子萌发、根系发育、茎叶发育等过程
色素在植物生长与发育中的作用
• 叶绿素:参与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 抗菌物质:抑制微生物生长
• 色素与微生物结合:破坏微生物结构,抑制微生物生长
• 抗病毒物质:抑制病毒复制
• 色素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复制,抑制病毒传播
05
色素在生物体的生长与发育中的作用
生物体生长与发育的基本过程及其对色素的需求
生物裂、细胞分化、器官发育等过程
DOCS SMART CREATE
色素的功能
CREATE TOGETHER

第八章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第八章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分解 褪色
15
4、护绿技术
加碱护绿 高温瞬时灭菌 加入铜盐和锌盐
16
其他方法
• 气调保鲜技术 ---生理护色 • 脱水 • 包装材料 • 抗氧化剂
17
二、血红素
血红素是亚铁卟啉化合物
18
1、结构
血红蛋白(Hemoglobin)和肌 红蛋白(Myoglobin)是动物肌肉 的主要色素蛋白质。
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是球蛋 白,其结构为血红素中的铁在 卟啉环平面的上下方再与配位 体进行配位,达到配位数为六 的化合物。
肌Hale Waihona Puke 蛋白结构简图19肌红蛋白的立体示意图
20
血红蛋白的立体示意图
21
2、性质
(1)氧合作用:血红素中的亚铁与一分子氧以 配位键结合,而亚铁原子不被氧化,这种作用 被称为氧合作用。 (2)氧化作用:血红素中的亚铁与氧发生氧化 还原反应,生成高铁血红素的作用被称为氧化 作用。
• 肉在储存时,肌红蛋白在一定条件下会变绿。
肌红蛋白+ H2O2 肌红蛋白+ H2S
胆绿蛋白 硫代肌红蛋白
27
4、腌肉颜色的变化
•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发色原理
NO3NO2-
+ 细菌还原作用
NO2-
+ H+ pH5.4~6.0 最适
H2O HNO2
+ + 3 HNO2 岐化反应 HNO3 2 NO
H2O
SO2 H+ (H2O)
HSO3- 花色苷
HO
o
OH
OHH SO3H
花色苷亚硫酸盐复合物(无色)
二、类黄酮色素
1、结构
2-苯基-苯并吡喃酮 (C6-C3-C6,区别于花 青素:4位皆为酮基)

食品化学第八章色素(一)

食品化学第八章色素(一)

食品化学第八章色素(一)引言概述:食品色素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它能够为食品赋予各种各样的颜色,提高食物的视觉吸引力和吸引消费者的欲望。

本文将介绍食品化学第八章中关于色素的内容,包括色素的定义、分类、应用、安全性以及检测方法等。

正文内容:一、色素的定义1. 色素是指能够为食品提供各种颜色的化合物,可以天然获得或通过合成获得。

2. 色素在食品中广泛应用,包括糖果、饮料、糕点等,能够增加食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色素的分类1. 天然色素:包括植物色素和动物色素,如胡萝卜素、叶绿素、虫红素等。

2. 合成色素:经过化学反应合成的色素,如亚硝基染料、偶氮染料等。

3. 食品添加剂色素:经过安全评估合格的色素,如苏丹红、塔尔红等。

三、色素的应用1. 提供颜色:色素能够赋予食品各种颜色,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外观的需求。

2. 增加稳定性:某些色素具有抗氧化和抗光的性质,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3. 修饰食品质感:色素能够改善食品的质感,增加其口感和口感的层次感。

四、色素的安全性1. 国际食品安全机构对食品色素的使用有一系列的规定和标准,以确保其安全性。

2. 食品色素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过量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3. 消费者应注重食品色素的选择,选择符合规定和标准的色素。

五、色素的检测方法1. 化学分析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等,可以对食品中的色素进行定量分析。

2. 光谱分析方法:如紫外-可见光谱法、近红外光谱法等,可以对食品中的色素进行快速检测。

3. 生物传感器法:利用生物分子或细胞对色素进行检测,具有快速、灵敏的优点。

总结: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食品化学中关于色素的基本概念、分类、应用、安全性以及检测方法等相关内容。

色素作为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对于提高食品的外观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色素的安全性,并选择符合规定和标准的色素来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健康。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教案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教案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中一个重要的过程,它为生物提供了能量和有机物质。

为了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机制,我们需要先了解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功能和作用,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示、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色素2.1 色素的定义和分类2.1.1 色素的定义:色素是一类能够吸收、发射或散射光线的物质。

2.1.2 色素的分类:根据色素的化学性质,可分为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

2.2 色素的功能2.2.1 吸收光能:色素能够吸收光能,将其转化为化学能,用于光合作用。

2.2.2 传递光能:某些色素能够将吸收的光能传递给其他色素,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2.2.3 保护作用:色素还能够吸收、分散和反射紫外线,保护植物免受损伤。

第三章:叶绿体结构3.1 叶绿体的定义和分类3.1.1 叶绿体的定义:叶绿体是植物细胞和某些原生生物中的一种细胞器,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3.1.2 叶绿体的分类:根据叶绿体的形状和大小,可分为椭圆形叶绿体和杆形叶绿体。

3.2 叶绿体的结构3.2.1 外膜:叶绿体的外层结构,具有保护作用。

3.2.2 内膜:叶绿体的内层结构,形成了一系列的嵴,有利于物质的运输和交换。

3.2.3 类囊体:叶绿体内的一个薄膜系统,包含了光合色素和相关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3.2.4 基质:叶绿体内的液体环境,含有多种酶和营养物质,参与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

第四章:捕获光能的过程4.1 光能的吸收4.1.1 光能的吸收过程:光合色素通过吸收光能,将其转化为化学能。

4.1.2 光能的传递:吸收光能的色素将能量传递给其他色素,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4.2 光能的转化4.2.1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质和氧气。

中职教育-烹饪原料知识(第三版劳动版)课件:第八章 调辅料类原料(三).ppt

中职教育-烹饪原料知识(第三版劳动版)课件:第八章 调辅料类原料(三).ppt
【产 地】全国均产。 【产 季】一年四季。 【烹调用途】可用于原料加工处理,如鱿鱼干、墨鱼干等的涨发,促进干货原料最大限 度地吸收水分,同时也广泛用于面团的发酵,起酸碱中和的作用。 【品质鉴选】以白色粉末或细粒,无臭,具碱味,无杂质者为佳。 【注意事项】使用中应注意添加量,一般不超过0。5% ~1%,避免造成菜点的不良 口味。 【保存方法】气调储存法。 置干燥处,防潮。
三、调色料
调色料是指在菜点制作过程中主要用来调配菜点色彩的一类原料。 调色料包括食用色素和发 色剂两大类。
1. 食用色素 (1) 天然色素。 天然色素是指从自然界动植物体中提取的色素,多为植物色素,也有动物色 素和微生物色素。 烹调中常用的有红曲色素、紫胶虫色素、姜黄素、叶绿素铜纳、焦糖色素等。
1
1) 红曲色素: 是红曲霉菌产生的色素,含有6种不同成分,其中红色色素、黄色色素和 紫色色素各两种。 纯红曲色素为针状结晶,耐高温、耐光热,不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剂, 色调鲜艳,有光泽,不易改变,且较稳定,对蛋白质染着性好。
18
2.凝固剂
凝固剂通常是指促进食物中蛋白质凝固的添加剂,一般用于豆制品的加工制作。 (1) 硫酸钙。 又称石膏,为白色结晶,无臭、有涩味,相比密度为2.32,微溶于水, 水溶液呈中性。 【产 地】全国均产。 【产 季】一年四季。 【烹调用途】作为豆制品的凝固剂被广泛使用,一般只适用于制作豆腐。 【品质鉴选】以白色结晶,无臭、有涩味者为佳。 【注意事项】其使用量多凭经验,加入量的多少取决于气温、浆温及原料的新鲜程度等 因素。 【保存方法】气调储存法。 置干燥处。
6
2) 苋菜红: 为紫红色均匀粉末,无臭,其0。01% 水溶液呈玫瑰红色,可溶于甘 油及丙二醇,微溶于醇,不溶于油脂。
【产 地】全国均产。 【产 季】一年四季。 【烹调用途】在烹调中一般可分为混合与涂刷两种方式运用,多用于面点制作。 【品质鉴选】以紫红色均匀粉末,无臭者为佳。 【注意事项】在烹调时应注意其用量,最大用量为0。05克/千克。 【保存方法】气调储存法。 置干燥、通风处。

第八章 色素

第八章   色素

引 言 (3)
共轭链中双键数增加, 共轭链中双键数增加,吸收光波长将 向长波移动 每增加一个-C=C-双键, 每增加一个-C=C-双键,吸收光波长 约增加30nm 约增加30nm 含有助色团, 4、含有助色团,即与发色团直接相 连有-OH、 OR、 NH2、 NR2、 连有-OH、-OR、-NH2、-Br 、 -NR2、 SH、 Cl等官能团 -SH、-Cl等官能团 不同色素的颜色差异和色素的变色主 要就是由发色团和助色团的差异和变 要就是由发色团和助色团的差异和变 化引起的
四吡咯色素(6) 8. 1 四吡咯色素(6)
3.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完全排除氧气能将血红素的氧化 (Fe2+ Fe3+)降低到最小程度 血球蛋白的存在能降低氧化速度 pH低时氧化反应进行较快 pH低时氧化反应进行较快 痕量元素特别是铜会促进自动氧化 Mb相比 相比, 与Mb相比,MbO2 自动氧化速度较低
四吡咯色素(11) 8. 1 四吡咯色素(11)
(2) 酶促反应 叶绿素酶是唯 一能使叶绿素 降解的酶,使 植醇从叶绿素 及脱镁叶绿素 上脱落。 上脱落。 最 适 温 度 60 ~ 82. 82.2℃。
四吡咯色素(12) 8. 1 四吡咯色素(12)
热与酸——脱镁反应 2.2 热与酸 脱镁反应 pH会影响叶绿素的降解 pH会影响叶绿素的降解 的条件下,叶绿素不稳定, 在pH 3.0的条件下,叶绿素不稳定, 氢离子置换镁离子, 氢离子置换镁离子,使叶绿素变称 脱镁叶绿素,再变成焦脱镁叶绿素, 脱镁叶绿素,再变成焦脱镁叶绿素, 颜色即由绿色变为黄褐色。 颜色即由绿色变为黄褐色。
8.2 多烯色素 (2)
类胡萝卜素是一类脂溶性色素 存在: 存在: 富含叶绿素的组织也富含类胡萝卜 素 目前已知有560多种类胡萝卜素 目前已知有560多种类胡萝卜素 560 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 多个异戊二烯结构首尾相连的大共 轭多烯 共轭双键越多, 共轭双键越多 , 色素的吸收波长就 越向长波方向移动其颜色就越偏向 红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酯 + ( 香 无 豆 色 素 ) 衍 生 物 降 解 或 聚 合褐 沉 色 淀 物
*SO2的影响:
S O 2H +(H 2 O )
H S O 3- 花 色 苷H O
o
O H HS O 3 H
O H
*金属离子的影响: 花色苷与Al3+、Fe2+、Fe3+、Sn2+等金属离子可以形成
配位化合物,而使颜色变深而发生变化。如:
25
Mb NO NOMb(氧化氮肌红蛋白)加热 氧化氮肌色原
(紫红色) (鲜桃红)
(鲜桃红)
还原剂
氧化剂
还原剂
MMb NO NOMMb(氧化氮高铁肌红蛋白)
(褐色)
(深红)
NOMb,NOMMb,氧化氮肌色原统称为腌肉色素, 其颜色更加鲜艳,性质更加稳定(对热、氧)。
但过量的亚硝酸根可和肉中存在的仲胺进行反应26, 生成亚硝胺类的致癌物。
❖ **加工条件中使pH上升,无色的黄烷酮或黄 烷酮醇可变为有色的查耳酮类。
❖ **发生酶促褐变的中间生成物可氧化类黄酮 而产生褐色物质。
❖ (3)单宁(鞣质) ❖ 单宁是植物涩味的主要来源。 ❖ 性质: ❖ ①具有吸潮性,在空气中氧化生成暗黑色的氧化
物,碱可增强这一氧化作用; ❖ ②单宁易与金属生成蓝黑色物质,因此加工富含
❖ 组成:由叶绿酸、叶绿醇和甲醇构成的二醇酯,四吡 咯衍生物,中心的金属原子为镁。
在高等植物中, 叶绿素a:b≈3:1。
1)叶绿素的性质
❖ 脂溶性 ❖ 活细胞中与蛋白质结合,合成叶绿体 ❖ 游离叶绿素对光、热均敏感 ❖ 酸性条件下Mg易被氢取代成暗橄榄褐色的脱镁叶绿
素,加热加速进行 ❖ 镁离子可被铜、锌、铁取代
33
分离,同时虾黄素发生氧化,变为红色的虾红色。
(4)多烯类色素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人造黄油等) 饮料、乳品糖浆等着色:环糊精将类胡萝卜素分散
2020/6/6
34
❖三、多酚类色素
❖ 深色植物水溶性色素主要成分 ❖ 花青素、花黄素、鞣质——多元酚的衍生物 ❖ 鞣质:呈味(涩)、呈色物质
(1)花青素类 ①基本结构:α-苯基苯并吡喃
⑤肉及肉制品的护色
(1)高氧分压护色(形成氧合肌红蛋白,呈色作用,鲜肉); (2)真空包装:采用低透气性材料、抽真空和加除氧剂; (3)加入抗氧化剂; (4)气调或气控法:采用100%CO 2 条件,若配合使用 除氧剂, 效果更好。 腌肉制品的护色一般采用避光、除 氧。
27
二、多烯类色素
异戊二烯
氧合肌红蛋白 (oxymyoglobin)
鲜红色
肌红蛋白 (myoglobin)
紫红色
高铁肌红蛋白 (metmyoglobin)
褐色 22
氧气分压低时,有利于高铁肌红蛋白的生成; 氧气分压高时,有利于氧合肌红蛋白的生成。
氧分压对三种肌红蛋白的影响
23
③化学和颜色—变色反应
细菌繁殖产生过氧化氢可与血红素中的 Fe2+和Fe3+反应生成绿色的胆绿蛋白 ;
❖ 2 按色素的溶解性质可分为
(1)水溶性色素 花青素、黄酮类化合物。
(2)脂溶性色素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
❖ 3 按色素化学结构的特征可分为
(1)四吡咯衍生物 叶绿素、血红素。
(2)异戊二烯衍生物
类类胡萝卜素、虾青素、 虾红素
(3)多酚类衍生物 花青素、黄酮类、单宁。
(4)酮类生衍物
红曲色素、姜黄素。
❖ ③ 热与酸——脱镁反应
pH会影响叶绿素的降解 在pH 3.0的条件下,叶绿素不稳定,氢离子 置换镁离子,使叶绿素变称脱镁叶绿素,再变 成焦脱镁叶绿素,颜色即由绿色变为黄褐色。
叶绿素(绿色)→脱镁叶绿素(橄榄色)→焦脱镁叶绿素(黄褐色)
❖ 碱性条件下(pH 9.0),对热非常稳定
❖ 叶绿素在稀碱条件下可水解为叶绿酸,呈鲜绿 色,易溶于水,比较稳定
• 包括原料中固有的天然颜色,添加到食品 中的有色物质,以及食品在加工中所产生 的有色物质。
二.天然色素的分类
❖ 1 天然色素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 (1)植物色素 如蔬菜的绿色(叶绿素)、胡萝卜橙红色(类胡萝 卜素)、草莓的红色(花青素)等。 (2)动物色素 如猪肉的红色色素(血红素)、及虾、蟹的虾青素、 虾红素等。 (3)微生物色素 红曲色素、β-胡萝卜素
细菌繁殖产生的硫化氢在有氧气存在时能 与肌红蛋白反应生成绿色的硫肌红蛋白。
④ 腌制肉的色素
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发色原理如下: NO 3 - 细菌还原作用 NO 2 - pH 5.4~6, H + 2HNO 2 肉内固有还原剂 2NO + 2H 2 O或 3 HNO 2 歧化 HNO 3 + 2NO + H 2 O
❖ 一、四吡咯类色素
吡咯
❖ 基本单位是4个吡咯构成的卟啉环。
卟啉环
❖ 在4个吡咯环中间的空隙里以共价键和配位键和
不同的金属离子结合从而形成各种的色泽。
❖ 叶绿素(植物组织)中结合的是Mg,而血红素 (动物组织)中结合的是Fe。
❖ (1)叶绿素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卟啉色素,能使蔬菜和 未成熟的果实呈现绿色。
2)叶绿素的变化
①存在
❖ 在植物细胞中与蛋白质结合成叶绿素蛋白复 合物,由多种叶绿素蛋白复合物构成叶绿体。
❖ 细胞死亡后,叶绿素游离出来,游离的叶绿 素很不稳定,对光和热都很敏感
❖ ② 酶促反应
叶绿素酶是唯一 能使叶绿素降解 的酶,使植醇从 叶绿素及脱镁叶 绿素上脱落。
最 适 温 度 60 ~ 82.2℃。
第八章 色素
第一节 概述
了解食品色素的种类、特性:
❖ 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有效措施,防 止食品褪色和不良色泽的生成;
❖ 另一方面:也可以将一些食用的色素添加到食品中, 以保持或赋予食品以良好的色泽,从而提高其感官 品质和商品价值。
• 食品色素是指食品中能够吸收或反射可见 光波进而使食品呈现各种颜色的物质的统 称。
绿茶加工→杀青→防止酶促褐变→保留原颜色
❖四、醌酮类色素
❖ (1)红曲色素 是红曲霉在生长代谢过程中 产生的天然色素,性质比较稳定。
❖ (2)姜黄色素 是植物姜黄根茎中提取得到 的一种黄色色素,它是一种二酮类化合物。耐 热耐光性差,易于铁离子结合变色。
❖ 是由异戊二烯残基为单位组成的共轭 双键长链色素。此类色素是一类使动、植 物食品显现黄色和红色的脂溶性色素。 根据类胡萝卜素的结构和溶解性质分为两 大类:胡萝卜素类和叶黄素类 。
(1)胡萝卜素类(Carotenes)
番茄红素
-胡萝卜素
α- 胡萝卜 素
γ- 胡萝卜素
胡萝卜、甘薯、蛋黄和牛奶等物质中含有较高的α、β、 γ胡萝卜素,而番茄红素是番茄的重要色素成分。
2020/6/6
38
③花色苷的变化
花青素、花色苷稳定性差,其主要原因是其结构中的环 氧正离子结构及多个羟基的存在。
*pH影响:溶液pH不同时花青素的结构不同,颜色亦有所不 同。一般情况下,花色苷类色素在酸性溶液中呈色效果最好。
*温度的影响:加热影响花色苷溶液平衡,使其向形成查尔酮 方向移动。
( 醌 A 式 ) 结 构 H H O + - ( 正 A 离 H 子 + ) 结 构 H O H + - ( 拟 B 碱 ) 式 结 构( 查 C 尔 ) 酮 式 结 构
肉中的主要色素
①氧合作用 ➢分 子 态 氧 与 肌 红 蛋 白 键 合 成 为 氧 合 肌红蛋白(MbO2) ➢肉由暗红色变为亮(鲜)红色
②氧化反应
➢卟啉环中的Fe2+转变成Fe3+生成高 铁肌红蛋白(MMb)
➢暗红色的肌红蛋白和亮红色的氧合 肌红蛋白变为棕褐色的MMb
在新鲜肉中存在三种状态的血红素化合物:肌红蛋白 (Mb)、氧合肌红蛋白(MbO2)和高铁肌红蛋白(MMb),它们 能够互相转化,使新鲜肉呈现不同的色泽。肌红蛋白和分子氧 之间形成共价键结合为氧合肌红蛋白的过程称为氧合作用,肌 红蛋白氧化(Fe2+转变为Fe3+)形成高铁肌红蛋白的过程称为 氧化作用。
胡萝卜素是典型的脂溶性色素,在无氧的条件下,即使 有酸,光和热的作用,颜色也变化不大;如遇到氧化条 件,易被氧化或进一步分解为更小的分子。
(2)叶黄素类 (1)玉米黄素(zeaxanthin):
3, 3´ -二羟基-β-胡萝卜素, 存在于玉米、柑橘、蘑菇等中。 (2)叶黄素(lutein):
3, 3´ -二羟基-α-胡萝卜素,存在于金 盏花、绿叶中。 (3)辣椒红素(capsanthin)及辣椒玉红素(capsorubin):
是广泛分布于植物的组织中的一类水溶性色素物质,常表现 为浅黄色或无色,有时为鲜明的橙黄色。
①结构:
黄酮(flavone)的变形或羟基、
甲氧基取代——各种黄酮色素:
杨梅素、槲皮素及橙皮素等
2020/6/6
43
杨梅黄酮
甜菜花青苷
2020/6/6
44
❖ ②加工与贮藏时的变化
❖ ** 类黄酮与Al3+、Fe2+、Fe3+、Sn2+等金属离 子可以形成络合物,而使颜色变深而发生变化。
蓝 色
红 色
无 色 无 色
*光照的影响:光照可以加速花色苷的分解,多羟基黄 酮、异黄酮和噢哢的磺酸酯对光分解有抗性。
*抗坏血酸的影响:花色苷受抗坏血酸的影响是抗坏血 酸可以将氧分子转化为过氧化氢,而过氧化氢可以进攻 花色苷的2-C,导致红色苷的分解。
花 色 苷 +H 2 O 2 抗 坏 血 酸 O 2
存在于红辣椒中。 (4)柑橘黄素(citroxanthin):
5, 8-环氧-β-胡萝卜素,存在 于柑橘皮和辣椒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