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脓杆菌的水溶性色素

合集下载

绿脓杆菌血清学分型鉴定结果

绿脓杆菌血清学分型鉴定结果

绿脓杆菌血清学分型鉴定结果绿脓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它引起的感染在临床上非常常见。

针对绿脓杆菌的感染,准确的分型鉴定结果对于临床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份关于绿脓杆菌血清学分型鉴定结果的详细报告。

血清学分型是通过检测绿脓杆菌外膜蛋白O抗原(O抗原)和鞭毛蛋白H抗原(H抗原)来进行的。

根据O抗原的差异,绿脓杆菌可被分为多个血清型,常见的有O1、O2、O3等。

而根据H抗原的差异,绿脓杆菌又可被分为多个血清亚型,如H1、H2、H3等。

根据我们的鉴定结果,患者血清中检测到的绿脓杆菌O抗原为O1,H抗原为H2。

据此,我们得出以下结论:该患者感染的绿脓杆菌血清学分型为O1:H2型。

绿脓杆菌的不同血清学分型可能与其致病性、耐药性和流行病学特征有关。

因此,对于临床治疗和预防的选择,了解绿脓杆菌的血清学分型非常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绿脓杆菌O1型是最常见的致病型。

它通常与多种感染相关,包括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和伤口感染等。

而H2型则表明绿脓杆菌具有特定的鞭毛蛋白,这可能与其移动性、侵袭性和致病性有关。

根据绿脓杆菌血清学分型的结果,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该菌株的致病特征,并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对于O1型的感染,通常可以选择青霉素类、第三代头孢菌素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治疗。

而对于H2型感染,可以考虑使用针对该鞭毛蛋白的特异性抗生素。

绿脓杆菌的血清学分型还对疫苗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研发针对不同血清学分型的疫苗,可以有针对性地预防不同类型的绿脓杆菌感染。

绿脓杆菌血清学分型鉴定结果对于临床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绿脓杆菌的血清学分型,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治疗、指导疫苗研发,并更好地控制和预防绿脓杆菌感染的传播。

对于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来说,对绿脓杆菌血清学分型的深入研究和了解将有助于提高对该病原菌的认识和防控水平。

铜绿假单胞菌检验

铜绿假单胞菌检验

3. 结果报告
根据蓝色或绿色菌落的计数和确证性试验的
结果,计算每250mL水样中的铜绿假单胞菌数 量,结果以CFU/250mL计。 生融合而可能影响计数的精确度。
受到严重污染或培养时间过长时,菌落会产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ATCC 27853——阳性对照菌株 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 ATCC 25922——阴性对照菌株

平铺时应避免在滤膜和培养基之间夹留着气泡。
2.2.3 检验程序
结果观察:

所有显蓝色或绿色(绿脓色素)的菌落,初步判定 为铜绿假单胞菌。 所有发荧光不产绿脓色素疑似铜绿假单胞菌菌落, 进行乙酰胺肉汤确证性试验。


将其它所有红褐色不发荧光的菌落进行氧化酶测试、 乙酰胺肉汤、金氏B培养基确证性试验。

1.1 生物学特性

无特殊营养要求,该菌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良 好,琼脂通常会被染成蓝绿色或黄绿色。 该菌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为灰绿色或蓝绿色菌落, 并形成透明溶血环。 在营养肉汤中呈混浊生长,液面可长出菌膜,菌液 上层为蓝绿色。


1.1 生物学特性

生化反应: 1)氧化酶阳性; 2)液化明胶; 3)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 4)吲哚阴性; 5)绿脓菌素试验阳性; 6)其它生化试验(糖利用试验、脱羧酶试验等等)。

-P:呈蓝/绿色的菌落数(所有证实为铜绿假单胞 菌的菌落)。 -F: 显荧光的菌落数。 -R: 呈红褐色的菌落数。 -nF:进行产氨测试的显荧光菌落数。 -CF:产氨阳性的显荧光菌落数。 -nR:进行产氨、氧化酶、金氏B培养基上显荧光测 试的红褐色菌落数。 -CR:产氨、氧化酶、金氏B培养基上显荧光测试均 呈阳性的红褐色菌落数。

【精品文档】绿脓杆菌

【精品文档】绿脓杆菌

绿脓杆菌检验方法pseudomonas aeruginosa 绿脓杆菌在自然界分布甚广,空气、水、土壤中均有存在。

1 方法提要根据本菌生物学特征:革兰氏阴性杆菌,氧化酶阳性,能产生绿脓菌素。

此外还能液化明胶,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在42℃条件下生长等,可与类似菌相区别。

2 培养基和试剂2.1 1.05284.0500(绿脓)培养基制法:取44.5g 于1 L水中,加温使溶解,调pH为7.2,煮沸过滤后补足液量,溶解混匀,,121℃15min灭菌后备用。

平板制法:将灭菌后培养基倾注5CM平板约3CM厚,冷却凝固后贮藏于冰箱(4℃)3仪器3.1 培养箱:37℃、42℃。

3.2 锥形烧瓶。

3.3 过滤装置。

3.4 灭菌平皿。

3.5 灭菌刻度吸管。

3.6 显微镜。

3.7 载玻片。

3.8 接种针、接种环。

3.9 电炉。

3.10 高压消毒锅。

4 操作步骤4.1 菌落的培养:取250ml样品经0.22μ无菌过滤后,将过滤后的滤膜用无菌镊子轻轻取下贴于制备好的平板上,并将气泡赶走,置37℃培养48h。

如有绿脓杆菌生长,则有呈黄绿色或蓝绿色菌落出现。

4.2 分离并提纯培养:挑取典型菌落,划线接种在普通细菌琼脂平板上,置37℃培养24h。

4.3 染色镜检:挑取单一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者应进行氧化酶试验。

4.4 氧化酶试验:取一张氧化酶试纸放在灭菌平皿内,用无菌玻璃棒挑取绿脓杆菌菌落涂在滤纸片上,在15~30s之内,出现粉红色或紫红色时,为氧化酶试验阳性,若培养物不变色,氧化酶试验阴性。

4.5 绿脓荧光试验:取4W/366nmUV灯观察菌落,可以看到产生荧光。

4.6 42℃生长试验:挑取纯培养物,接种在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基上,放在41~42℃培养箱中,培养24~48h,绿脓杆菌能生长,为阳性,而近似的荧光假单胞菌则不能生长。

5 检验结果报告1)经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氧化酶阳性,应报告检出绿脓杆菌。

绿脓杆菌检测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绿脓杆菌检测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绿脓杆菌检测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发表时间:2020-06-12T16:07:53.667Z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8期作者:母永贵[导读] 绿脓杆菌又被称为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形状呈长方形,喜好氧气,只进行单向的运动。

绿脓杆菌又被称为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形状呈长方形,喜好氧气,只进行单向的运动。

绿脓杆菌是一种机会性感染细菌,对植物也具有机会性感染,因为被感染后渗出液呈绿色,因此而命名。

绿脓杆菌在大自然中广泛分布,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

正常人的肠道、皮肤以及呼吸道中也存在绿脓杆菌。

绿脓杆菌分解蛋白质的能力较强且能产生多种与毒力有关的物质,例如:胰肽酶、外毒素a、胶原酶等等。

人体的任何部位及组织都可能发生绿脓杆菌感染。

常见感染部位有呼吸道、角膜、尿道。

绿脓杆菌会使人体免疫受损,虽然并不常见,但绿脓杆菌可能会造成肺炎,若隐形眼镜清洁不当也有机会引起眼角膜绿脓杆菌感染。

那么这种细菌该如何检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绿脓杆菌的检测以及注意事项。

一、绿脓杆菌检测方法由于绿脓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它的实验特征为产生绿色色素和氧化酶,因此利用这一特征可以采取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培养。

然后进行生化实验和菌体检验,检测的主要设备和材料为显微镜及恒温培养箱,选择的培养基和试剂为NAC琼脂平皿、NAC液体培养基糖发酵培养基、尿素培养基、营养明胶、氧化酶试剂等。

检测程序如下:首先制作培养液,将样液放入培养基中,室温控制在37℃静置24小时。

将已经接种的NAC液体培养基放置在恒温37摄氏度的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然后观察其生长情况。

将并未产生绿色色素的样本转种于NAC琼脂平皿?,同样在37度恒温的环境下培养24小时。

绿脓杆菌在NAC液体培养基中会呈现出均匀浑浊状态,并带有菌膜,大部分菌株能够在培养液上半部分形成绿色色素,在NAC琼脂平皿上会形成边缘不齐且扁平的锯齿状菌落,菌落的直径为2~3毫米。

绿脓杆菌

绿脓杆菌

绿脓杆菌绿脓杆菌(p.aeruginosa)一种致病力较低但抗药性强的杆菌。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伤口感染较常见的一种细菌。

能引起化脓性病变。

脓汁呈绿色,故名绿脓杆菌(p.aeruginosa)属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正常人皮肤、肠道和呼吸道,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

大小为1.5~3.0×0.5~0.8um,g-杆菌。

菌体一端一般有一根鞭毛,运动活泼。

无芽胞,米液型菌株有多糖荚膜或糖萼,具有抗吞噬作用。

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专性需氧。

菌落形态不一,多数直径2~3mm,边缘不剂齐,扁平湿润。

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透明溶血环。

液体培养呈混浊生长,并有菌膜形成。

绿脓杆菌能产生两种水溶性色素:一种是绿脓素,为蓝绿色的吩嗪类分合物,无荧光性,具有抗菌作用。

另一种为荧光素,呈绿色。

绿脓素只有绿脓杆菌产生,故有诊断意义。

但广泛使用有效抗生素后筛选出的变异株常丧失其合成能力。

分解蛋白质能力甚强,而发酵糖类能力较低,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甘露醇、乳糖及蔗糖,能液化明胶。

分解尿素,不形成吲哚,氧化酶试验阳性,可利用枸椽酸盐。

绿脓杆菌有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

o抗原含有内毒素和原内毒素蛋白质两种成份。

原内毒素蛋白质是一种高分子、低毒性,免疫原性强的保护性抗原,不仅存在于不同血清型绿脓杆菌中,而且广泛存在于假单胞菌属的其他细菌以及肺炎杆菌、大肠杆菌、霍乱弧菌等g-细菌中,是一种良好的交叉保护抗原。

绿脓杆菌能产生多种与毒力有关的物质,如内毒素、外毒素a、弹性蛋白酶、胶原酶、胰肽酶等,其中以外毒素a最为重要。

绿脓杆菌外毒素a为一种热不稳定的单链多肽,分子量约66,000,经甲醛或戊二醛处理可脱毒为类毒素,并被特异性抗毒素中和。

毒性强,注入动物后,主要靶器官肝脏可出现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坏死;其他脏器病变有肺出血和肾脏坏死。

外毒素a机理与白喉毒素有些类似,即最终使核糖体上延长因子2(ef~2)失活,抑制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但具体过程不同。

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在化妆品中指绿脓杆菌,该菌对人有致病力,可使伤处化脓,引起败血症等。

检测方法是《化妆品卫生规范》下面是详细的检测方法:1.增菌培养:取1:10样品稀释液10mL加到90mL SCDLP液体培养基中,置37℃培养18h~24h。

如有绿脓杆菌生长,培养液表面多有一层薄菌膜,培养液常呈黄绿色或蓝绿色。

2. 分离培养:从培养液的薄膜处挑取培养物,划线接种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琼脂平板上,置37℃培养18h~24h。

凡绿脓杆菌在此培养基上,其菌落扁平无定型,向周边扩散或略有蔓延,表面湿润,菌落呈灰白色,菌落周围培养基常扩散有水溶性色素,此培养基选择性强,大肠艾希氏菌不能生长,革兰氏阳性菌生长较差。

在缺乏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培养基时也可用乙酰胺培养基进行分离,将菌液划线接种于平板上,放37℃培养24h,绿脓杆菌在此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扁平,边缘不整,菌落周围培养基略带粉红色,其它菌不生长。

3. 染色镜检:挑取可疑的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者应进行氧化酶试验。

4. 氧化酶试验:取一小块洁净的白色滤纸片放在灭菌平皿内,用无菌玻璃棒挑取绿脓杆菌可疑菌落涂在滤纸片上,然后在其上滴加一滴新配制的1%二甲基对苯二胺试液,在15s~30s之内,出现粉红色或紫红色时,为氧化酶试验阳性;若培养物不变色,为氧化酶试验阴性。

5. 绿脓菌素试验:取可疑菌落2~3个,分别接种在绿脓菌素测定培养基上,置37℃培养24h,加入氯仿3mL~5mL,充分振荡使培养物中的绿脓菌素溶解于氯仿液内,待氯仿提取液呈蓝色时,用吸管将氯仿移到另一试管中并加入1mol/L 的盐酸1mL左右,振荡后,静置片刻。

如上层盐酸液内出现粉红色到紫红色时为阳性,表示被检物中有绿脓菌素存在。

6.硝酸盐还原产气试验:挑取可疑的绿脓杆菌纯培养物,接种在硝酸盐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置37℃培养24h,观察结果。

凡在硝酸盐蛋白胨水培养基内的小倒管中有气体者,即为阳性,表明该菌能还原硝酸盐,并将亚硝酸盐分解产生氮气。

绿脓杆菌检测方法

绿脓杆菌检测方法

绿脓杆菌检测方法一、基本原理绿脓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产生绿色色素和氧化酶等生化实验特征,因此,可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培养、菌体检验和生化试验进行鉴定。

二、主要设备和材料包温培养箱、显微镜三、培养基和试剂NAC液体培养基、NAC琼脂平血、普通营养琼脂平血、糖发酵培养基、尿素培养基、西蒙氏柠檬酸盐培养基、硝酸盐培养基、营养明胶、氧化酶试剂。

四、检测程序NAC液体培养基37C24h有绿色色素和菌膜室温放置至72h有绿色色素和菌膜产生无绿色色素、有菌膜氧化酶试验革兰氏染色镜检报告革兰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半固体动力试验氧化酶试验42C 生长试验五、操作步骤1.采样采取回盲部内容物、粪便或病灶组织、分泌物。

2.分离培养将已接种的NAC液体培养基置37C包温培养箱中培养24h 后观察生长情况,对未产生绿色色素者转种丁NAC琼脂平也,37C包温培养24h。

3.鉴定3.1生长特性及菌落特征绿浓杆菌在NAC液体培养基中均匀浑浊生长、有菌膜、大部分菌株可在培养液上半部形成绿色色素;在NAC琼脂平也上形成扁平,边缘不齐呈锯齿状,23mm的菌落,大部分菌落可产生绿色色素而致使培养基呈绿色,部分菌株需延长培养时间方可产生色素。

3.2菌体特征革兰阴性杆菌,菌体长短不一。

3.3氧化酶试验阳性被检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氧化酶阳性及产生绿色色素,可报告检出绿脓杆菌。

3.4生化试验对不产生绿色色素的菌应做如下鉴定,见表1。

表1绿脓杆菌的主要生化特性葡萄糖木糖乳糖蔗糖枸椽酸盐尿素明胶液化靛基质硫化氢硝酸盐还原产气+一+/一+一一+:阳性;一:阴性;+/-:多数菌株阳性3.5半固体动力试验阳性3.642C生长试验阳性4.结果报告凡符合上述各项检测结果者做出阳性报告,不符合者做出阴性报告。

绿脓杆菌形态特征

绿脓杆菌形态特征

绿脓杆菌形态特征
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革兰阴性的杆状细菌,以下是其主要的形态特征:
1. 形态:绿脓杆菌是直杆状细菌,长度约为1.0-3.0微米,直径约为0.5微米。

2. 群体:绿脓杆菌通常以单株或成对出现,也可以以簇或链状形式出现。

3. 颜色:绿脓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时,可能呈现绿色、蓝绿色或青绿色的色素。

这是由于其产生的非水溶性蓝绿色花青素(pyocyanin)导致的。

4. 运动性:绿脓杆菌具有单极或双极鞭毛(鞭毛数目可以有多个),使其具有活动性。

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单极或双极鞭毛运动。

5. 质地:绿脓杆菌的菌体质地较软,不易形成浑浊的沉淀。

需要注意的是,绿脓杆菌的形态特征可能受到生长条件、培养基成分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其形态特征可能会有所变化。

为了准确鉴定绿脓杆菌,通常需要结合其他的生理学和生化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与金黄色葡萄球菌 在血平板上共同孵育 时,由于金葡菌能合成 较多的V因子,在金葡 菌的菌落周围生长的 流感嗜血杆菌的菌落 较大,离金黄色葡萄 球菌菌落越远的越小

防治: 本菌为天然多重耐药菌株 可选用多粘菌素、庆大霉素等
第二节 嗜肺军团菌

Legionella pnemophilia

生物学性状 G- 杆菌,有鞭毛、有菌毛,Gimsa染红色 致病性与免疫性 引起军团病(leginnaire disease,LD) 免疫机能低下者易感, 主要症状体征



军团菌病分布与流行



呈世界性分布,主要发生在欧亚大陆,北美及 大洋洲,呈流行或散发 据WHO资料表明,从本病发现至今,全球已发 生50起暴发流行,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1984年曾在荷兰旅游者中暴发流行 2005年9月~10月6日加拿大多伦多— 我国自1982年报道首例,陆续在北京、南京、 福建、浙江、四川、辽宁等地均有报道


G- 短小杆菌 飞沫传播,传染性强 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临床特征 病程长-故名百日咳 临床上可分为三期: 卡他期;痉挛咳嗽期;恢复期 免疫 细菌不入血,病后有牢固免病力,主要 是局部黏膜免疫 特异性预防:百日咳菌苗
THANKS
绿脓杆菌的水溶性色素-绿脓素
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
细菌的发现与命名

1976年,美国退伍军人协会在费城一家旅馆举行年会,会 后个把月,与会代表中有221人得了一种酷似肺炎的怪病, 其中34人相继死亡,病死率达15%,震惊美国医学界 后经研究分析,这是一种特殊的细菌引起的肺炎,这种特殊 细菌被命名为嗜肺军团杆菌 随后,许多有关细菌暂被列入这一属,且追溯研究发现早在 1943年即有军团人员病的病例 现已提出了超过30种军团杆菌,至少19种是人类肺炎的病原. 其中最常见病原体为嗜肺军团菌(占病例的85%~90%)
绿脓杆菌.嗜肺军团菌.流 感嗜血杆菌致病性

学习重点

绿脓杆菌的致病特点 嗜肺军团菌的致病性 流感嗜血杆菌致病性
第一节

铜绿假单胞菌


简称 绿脓杆菌 形态染色:为G-小杆菌,能产生绿脓素-水溶性荧光色素 致病物质:内毒素 所致疾病:条件致病

皮肤、黏膜受损或医原性因素引起局部化脓性炎症或全 身感染,甚至入血引起败血症 特例
肺炎克雷伯菌

俗称肺炎杆菌 G-球杆菌,有荚膜 普通平板培养基上形成黏液型菌落 人肠道、呼吸道正常菌群 是医源性感染中最重要的机会致病菌 引起肺炎、支气管炎和泌尿道感染 臭鼻亚种(臭鼻杆菌)--慢性萎缩性鼻炎
Bordetella pertussis

百日咳鲍氏杆菌



临床类型:
轻型-流感样型-预后良好 重型-肺炎型-高热咳嗽-呼吸衰竭死亡 肺外感染型-菌血症-多脏器受累 免疫性 细胞内寄生菌--细胞免疫为主


第三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流感嗜血杆菌




俗称流感杆菌-怨假错案 G-小杆菌 培养:生长需要x因子和V因子(呼吸酶的辅基或辅酶), 常用巧克力色培养基分离培养 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同培养形成“卫星现象” 所致疾病: 原发感染:有荚膜菌株引起,小儿多见,为急性化脓性 感染,常见鼻咽炎和脑膜炎等 继发感染:无荚膜菌株引起,常继发于流感、麻疹、百 日咳、结核等感染后-引起鼻窦炎、中耳炎、慢性气管 炎急性发作等
嗜肺军团菌形成的生物膜
症状与体征




发热、寒颤、咳嗽、胸痛 还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嗜睡、 烦燥、抑郁、谵妄、神志模糊等 还有伴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 道症状 胸部X线检查在疾病早期可见单侧斑片 状肺段或大叶性肺泡浸润
肺炎杆菌(肺炎克雷伯菌)
百日咳
卫星现象 (satellite phenomen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