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诗歌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诗歌--日本侵占中国时期的爱国诗歌二首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诗歌--日本侵占中国时期的爱国诗歌二首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诗歌--日本侵占中国时期的爱国诗歌二首第一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诗歌--日本侵占中国时期的爱国诗歌二首内容预览:丘逢甲的一首爱国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1896年5月,台湾被日本强占一年后,诗人代表当时台湾岛上四百万同胞,写的这首以《春愁》为题的小诗,仅仅四句计二十八字,字字是血和泪写成的。

丘逢甲(公元1864年—1912年),台湾彰化人。

光绪十五年(公元1888年)进士,曾任清政府工部主事。

1894年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向朝鲜发动侵略,并对中国的陆海军进行挑衅,中国军队英勇作战,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以及缺乏坚决反对……您好,您是本站注册会员,您的权限不够,这篇文章要求升级成本站的收费会员才能阅读全文1、如果您想汇款升级成收费会员,请[点此阅读汇款须知],到当地银行将现金存入指定银行卡号;2、如果您已经汇款,请[点此填写汇款留言],立即留言告诉您在本站注册的注册用户名、汇款金额和汇款日期,管理员核实收到您的汇款后立即开通您在本站注册的注册用户名帐号,您的注册用户名帐号级别升级为收费会员。

用您的注册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后即可浏览本站全部文章。

中国文秘之家温馨提示:有很多资料要得很急的用户需要立即开通帐号,本站已经开通网上银行在线支付实时自动开通帐号的功能。

您可以立即点此24小时网上在线支付升级成收费会员方式一(银行汇款方式)流程:点此注册新用户点此到银行汇款点此给本站留言管理员开通注册帐号。

升级成收费会员方式二(网上支付方式)流程:点此注册新用户点此网上在线支付系统自动实时开通帐号。

好消息,为庆贺本站成立两周年,感谢各界朋友的支持与厚爱,从即日起到2006年8月31日为止,只需50元就可享受两年的会员服务,仅需100元即可成为终身VIP会员,站内文章随您看。

优惠活动正在进行中望大家抓紧时间,莫失良机。

到银行汇款后,填写留言审核确认后立即开通账号,网上在线支付,支付成功后不需留言自动实时开通账号。

《重整河山待后生》作品赏析

《重整河山待后生》作品赏析
重整河山待后生
《重整河山待后生》这个唱段,表现了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人民的苦难,歌颂
了中国人民为雪国耻不怕流血牺牲、大
作 义凛然、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品 这个唱段的旋律激愤、高亢、悲壮。它

是用宫调式写成的。全曲可分两个乐段。 唱段的节奏自由。骆玉笙发挥了她音域
析 宽阔、抒情色彩浓郁的演唱风格,并揉
进了悲壮苍凉的演唱特点。在伴奏形式
上,采用了传统伴奏乐器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洋管弦乐
队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强化了悲壮的、
大义凛然的、坚强不屈的音乐情绪。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典诗歌鉴赏10篇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典诗歌鉴赏10篇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典诗歌鉴赏10篇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无数先烈化笔为刀,表达了他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和为民族生存而战的决心。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典诗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更多抗日战争相关内容推荐↓↓↓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典诗歌1《沁园春》赵一曼卫我河山,浴血红颜,百炼成钢。

想珠河铁北,纵横驰骋;暴风骤雨,白马红枪。

剑阵横眉,刀丛冷对,烈烈英风正气扬!尤难忘,将红旗高唱,生命华章!难书母爱慈祥,怎忍见,行行是断肠。

幸故国已复,家园正旺,白山黑水,鸟唱花香。

处处丰碑,英雄回首,无悔人生短亦长。

春风里,看宁儿代代,正沐阳光。

赵一曼,四川人宜宾人,抗日民族英雄,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6年8月被捕就义。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典诗歌2《沁园春》杨靖宇雪漫残阳,冰著寒山,铁骨傲风。

笑倭奴痴妄,徒施伎俩;丈夫矢志,为复国兴。

南满烟云,松江烽火,铁骑狂飚正纵横。

须来日,看高梁大豆,遍野黄红。

白山昂首苍穹,望林莽,葱葱是古松。

问英灵安在,后生可记:当年壮烈,那日从容?再度回眸,诗篇血就,当教中华瞩目中。

还休忘,有余魅拜鬼,海上云浓。

杨靖宇,著名抗日民族英雄。

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典诗歌3《水调歌头》赵尚志林海雪原上,星月冷刀枪。

任凭几度风起,猎猎大旗扬。

不悔征程坎坷,无憾年华舛错,默默对松江。

忍辱淡生死,负重卫家邦。

百余战,仇未泯,恨犹长。

抛头洒血,浇我国土不彷徨。

江水悲歌未没,甲子匆匆已过,小丑又跳梁。

莫忘枕戈睡,休教鬼猖狂。

赵尚志,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赵尚志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2年2月,赵尚志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后牺牲。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典诗歌4《水调歌头》彭雪枫战迹壮山色,风雨慰忠魂。

气吞万里如虎,叱咤皖南云。

冯至十四行诗写作背景

冯至十四行诗写作背景

冯至十四行诗写作背景
冯至十四行诗的写作背景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从时代背景来看,冯至在1941年冬天创作了这组十四行诗。

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冯至作为身处沦陷区的知识分子,深感民族危机和生命脆弱。

这种时代背景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特殊的背景和灵感。

其次,从个人背景来看,冯至是一位具有深刻哲学思考和艺术追求的诗人。

他曾经受到德国文学家和思想家如里尔克和歌德等人的影响,对生命意义和人类孤独等主题有着独特的见解。

这种个人背景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此外,昆明时期的政治环境、学术环境和生活环境也对冯至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昆明,他与其他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交流频繁,这种交流对他的思想和创作都有很大的启发。

同时,昆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最后,从诗歌本身来看,冯至的十四行诗将作者的主观生活体验升华为客观的理性,理性中又蕴含着深厚的感情。

这些诗歌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孤独、爱情等主题的独特见解。

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思考为他的诗歌创作赢得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冯至十四行诗的写作背景是多方面的,包括时代背景、个人背景、环境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

这些背景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特殊的灵感和思考方式,同时也为他的诗歌赢得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抗战时期解放区_国统区_沦陷区文学语言的比较

抗战时期解放区_国统区_沦陷区文学语言的比较

摘要语言跟其他一切上层建筑一样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特定的时期总要有特定的语言系统来适应当时的环境。

在抗战时期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中国被强行分成了三个区域也为研究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文学语言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抗战时期文学语言比较“在某种意义上文学可以说是情感与语言的结合体。

文学是表现情感的它表现情感的方式又是运用语言。

因此人们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159文学由语言的组合来表现反过来说不同的语言反映着不同的文学面貌。

语言跟其他一切上层建筑一样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特定的时期总要有特定的语言系统来适应当时的环境。

语言在历史上的线性走向是“适者生存”但不一定是“后来者居上”。

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持续了近十年的抗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灾难。

中国整一的文化被外力强行“三分天下”十年间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吞吐相持割裂了文化形成了断裂式发展。

这些变化都已然呈现在记录时代的文学语言上。

比较这三个区的文学和语言状貌前还得把目光拉回“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语言的变革。

“急先锋”胡适在他“八事”说中“认为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

27从语言形式即“工具”角度肯定白话文学以此作为摆脱旧文学创建新文学的突破口。

这引发了语言的变革并为后来中国的文学发展和各区域语言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语言学家索绪尔曾对“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做了奠基性的区分认为前者是先于具体的语言实例而存在的语言体系languagesystem而后者是个体的具体言语individualutter-ance。

Langue是语言的社会特征是我们作为言说者无意识地依赖的共同体。

Parole是我们个人在具体言说语言时对语言体系的一种实现。

377不论是国统区、沦陷区还是解放区它们的文学都是多种个体具体言说汇聚而成。

由于“战时形成的地缘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发展风貌形成了强有力制约”2445各个地区大的环境氛围语言场即语言体系不同这制约个体的具体言语同时又由个人在具体言说语言时实现各自不同的语言体系。

关于抗战的经典诗歌8首_关于抗日战争的诗歌大全

关于抗战的经典诗歌8首_关于抗日战争的诗歌大全

关于抗战的经典诗歌8首_关于抗日战争的诗歌大全抗日战争,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那么你知道关于抗战的诗歌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抗战的经典诗歌8首,欢迎大家阅读!关于抗战的诗歌1其一东北沦陷樟子松连白桦林,乌云翻滚雾森森。

饥民苦受铁蹄踏,少帅甘降赤县阴。

大好河山归兽类,满腔血泪警人心。

骗来一个儿皇帝,卧听荒郊响乱砧。

关于抗战的诗歌2其二卢沟事变年迈帝都影子斜,偏偏倭寇乱中华。

枪声掠过桥边月,海盗击沉梦里槎。

从此历书无吉日,奈何尧地响胡笳。

石狮也落铜人泪,苦对哀哀野草花。

关于抗战的诗歌3其三南京屠城诗家已去谢玄晖,遥望紫金雨意微。

三十万人倭虐死,六朝古都鸟难飞。

南山无竹空长叹,东海有冤未久违。

慷慨楚囚成笑柄,污名仙女自肥肥。

关于抗战的诗歌4其四武汉会战道是用兵类下棋,下棋快乐用兵悲。

雄师百万甘流血,敌寇三番叹背时。

四月纠缠如鬼怨,一江风月看龙驰。

吕仙何处云游去,黄鹤楼头可再思。

关于抗战的诗歌5其五雄师远征云遮雾罩野人山,弹雨枪林印缅间。

倭寇狼心成废物,英雄虎胆震边关。

驼峰航线多奇迹,中美盟军开笑颜。

最是安澜名字好,永垂青史列仙班。

关于抗战的诗歌6其六湖南四役湖南四役道从头,万古长沙未老秋。

数次交锋传捷报,三湘儿女不知愁。

衡阳砥柱推南岳,常德风华证野鸥。

神秘湘西蛮子壮,受降圣地是沅州。

关于抗战的诗歌7其七殉国先贤宣明国史纪奇功,二百将军光耀中。

临死犹存荡寇志,带兵总有慕儒风。

自忠饮弹战袍碧,登禹挥戈落照红。

靖宇左权皆勇士,捐躯何必做衰翁。

关于抗战的诗歌8其八警钟长鸣边疆万里总逶迤,西域流沙到海陂。

隔壁人家无好意,涅槃凤凰绽新枝。

阅兵场上风何劲,战士心头志未移。

青史昭昭岂翻案,红旗猎猎不低垂。

战时沦陷区散文的苦吟

战时沦陷区散文的苦吟

作者: 汪文顶
作者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学评论
页码: 99-10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诗化散文;抗战时期;沦陷区;苦吟;散文随笔;多样性发展;文史意义;世俗化
摘要:抗战时期沦陷区散文流行着书卷化、世俗化和诗化的三种主要倾向。

书卷化随笔以周作人为典范,世俗化絮语散文数张爱玲略胜一筹,诗化散文有南星等传承何其芳余脉,从知性、感性和诗性诸层面拓展散文随笔在沦陷区艰难生长的空间,形成了特有的普遍的苦吟风和苦涩味。

这为战时中国散文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别样的乱世哀音、遗民心曲和文体艺术,具有不可忽略的存在价值和文史意义。

第十二章:国统区沦陷区文学

第十二章:国统区沦陷区文学

(四)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的论争
梁实秋 主流派 文学的普遍人性 否定“抗战八股”
强调特殊时期对文学的需求
一、生平 二、张爱玲小说的创作特色
1、她熔古今于一炉,将纯文学与通俗文学各 自的优长汇于一身,将小说推向大雅大俗的境 界。第一次在传统通俗文学形式中展示了时代 崩溃与转折的进程,传达出个人与历史、生活 与命运等方面的现代内涵。
二、抗战时期的文学思潮 (一)特点
1、现实主义的抗战文学的主潮 2、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仍有存在 3、重视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
(二)关于大众化文学以及文学民族形式的论争 “旧瓶装新酒”的论争
(三)“七月派”
七月派:形成于40年代国统区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代表人 物是诗人兼诗评家胡风。该派立足于现实生活,忠实于时代 感受,张扬主观战斗精神,强调主客观的统一,并以自由诗 歌体写作,是具有爱国激情和叛逆意识的诗歌流派。主要诗 人:胡风、鲁藜、绿原、牛汉、罗洛、徐放等 基本定位 内在精神 基本风格 变革现实的人生形式
38年在武汉成立的军委会政治部宣传厅,由郭沫若主持工 作,组织演剧队、电影对、剧团到全国各地进行抗日宣传, 开阔了文艺工作者的视野,推倒了抗日运动的高涨。
(三)孤岛文学 指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 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在日本人的四面包围 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柯灵、巴人等人紧密联系现实写 下了大量爱憎分明的杂文,爆发了关于“鲁迅风”杂文的 争论。租界的戏剧活动也十分活跃,于伶、阿英等人的 剧作歌颂了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形象
1、出嫁前,曹七巧是一个天真而富有活力,泼辣而富 于风情的少女
2、出嫁后,曹七巧一方面忍受性压抑的煎熬,另一 方面又受精神上的歧视和打击,形成了他苦闷、压抑、 空虚、无聊的心理,形成了她不敢追求爱情和自由的 软弱和自卑的性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诗歌研究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诗歌创作,在很长一段时间未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作为解放区文学、国统区文学的必要补充,沦陷区文学,特别是沦陷区诗歌创作在回避政治混乱、战争阴霾、民族危亡等重大主题后,更多倾向于个人抒发,描绘出自我独特的生命体验,反映了沦陷区人民的生存困境以及无法言说的痛苦。

从这个角度来说,研究沦陷区诗歌是有必要的。

本论文研究的对象为钱理群教授主编的《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诗歌卷》,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借鉴上,本论文从沦陷区诗歌的创作环境所造成的言说困境入手,对诗歌的内容、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探讨沦陷区诗歌的价值意义。

论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引言、正文、结语。

引言部分主要阐述沦陷区诗歌创作概况以及学界对沦陷区文学及诗歌研究的研究情况,简单地说明研究沦陷区诗歌的意义。

正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章“言说的窘境”主要探讨和分析了沦陷区诗歌创作时的背景、作家心态。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采取高压政策,不仅对政治、军事进行统治,而且对思想文化方面进行残酷的压制。

相对于抗战时期的国统区与解放区来说,沦陷区创作环境是极为严苛的,“言”与“不言”制约着作家创作,但是正是这种言说的窘境,使得诗人将创作的视角由“大我”转成“小我”,发掘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永久人性”,由此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方式和内容以及其创作的特点和价值。

第二章“沉重的独语”是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提炼出沦陷区诗歌在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特殊性,本章在结合沦
陷区诗歌创作的背景及其发展的基础上,对沦陷区诗歌的内容以及艺术特点做了研究分析。

主要从沦陷区诗歌体现的“写实主义”倾向与诗歌的“现代派”路线以及诗歌“古典主义”情调三方面方面来展现沦陷区诗歌的特点,由此引出沦陷区诗歌创作对抗战时期沦陷区人民生存窘境、对于战争的深刻思考。

第三章是“旷野的回响”,这一章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寻找沦陷区诗歌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从北京诗人群体、长诗及“史诗”创作和沦陷区诗歌与解放区、国统区诗歌的关联以及与五四时期诗歌的关联来说,试图从宏观的角度寻找其价值和意义;二是从对当代的影响来说,虽然由于政治以及自身的因素,沦陷区诗歌对于当代诗歌创作是微乎其微的,但是我们在一些著作中还是看到了沦陷区诗歌对当代诗歌的影响,特别是吴兴华的诗歌以及其诗论对港台地区的影响。

以此说明沦陷区诗歌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结语部分主要对沦陷区诗歌创作进行总结,并提出沦陷区诗歌创作中的不足。

【关键词】:抗战时期写实主义现代派古典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7.25
【目录】:中文摘要6-8Abstract8-10引言10-16一、创作概况10-14
二、沦陷区文学及其诗歌研究14-16第一章言说的窘境16-201.1创作背景16-171.2作家心态17-20第二章沉重的独语20-352.1诗歌的“写实主义”倾向20-252.2诗歌的“现代派”路线25-282.3诗歌的“古典主义”情调28-35第三章旷野的回响35-423.1沦陷区诗歌的价值35-393.2当代余音39-42结语42-44参考文献44-46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6-47致谢47-48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8-50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