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 及保健

小儿推拿常例手 法
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掐总筋、分阴阳、拿肩井
无论治疗哪一种病症,每次推拿均使用这些方法, 所以总称常例手法,即常规的例行成套手法。
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掐总筋、分阴阳五法在 每次推拿中开始阶段应用; 拿肩井一法在每次推拿结束时应用。
用手指指甲重刺穴位,称之为掐法。
【捏法】
小儿推拿基本手 法
1.捏脊法
捏法正位手势
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作捏物状手形,自腰骶开始,沿脊柱交替向前捏捻皮
肤;每向前捏捻三下,用力向上提一下,至大椎为止,然后以食指中指
无名指端沿着脊柱两侧向下梳抹;每提捻一遍随后梳抹一遍。在操作时,
所提皮肤多少和用力大小要适当,而且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2. 挤捏法 用双手拇指与食、中、无名指指端自穴位或部位周围向中央用力 挤捏,使局部皮肤红润和充血为止。
【运法】
小儿推拿基本手 法
用拇指或食、中、无名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 形运转。此法有顺运为泻,逆运为补,左运汗,右运凉及左转止吐,右 转止泻等说法。
【拿法】
小儿推拿基本手 法
【运土入水】
复式操作 法
【位置】 用手掌面,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一条弧形曲线。 【操作方法】 医者左手拿住小儿四指,掌心向上,右手拇指端由小儿拇 指根推运起,经过小天心,掌小横纹至小指根止,推运50-100次。 【作用】 利尿,清湿热,补肾水 【主治】 小便赤涩,尿频数,少腹胀满
【运水入土】
1.指揉法 用拇指或食指端,或用食、中、无名指端着力,紧紧吸附在穴位上并作 回环揉动,称指揉法。
2.掌揉法 用掌根大、小鱼际部着力在穴位上回环旋转揉动,称掌揉法。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生理主要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然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自出生后一方面都在不断地生长发育,成长壮实,古人处于这种发育迅速阶段的小儿称之为“纯阳之体”。但另一方面小儿又如初生的嫩芽,脏器柔弱,故又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论说。
01
03
02
外感发热
病因:小儿体质素弱,先天不足或后天营养失调,或灸病伤阴而致肺曳不足,阴液亏损引起发热。
01
临床表现:午后发热,手足心热,形瘦,盗汗,食欲减退,脉细数,舌红苔剥,指纹淡紫。
02
推拿手法: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运内劳宫,清天河水,按揉足三里,推搓涌泉。
03
阴虚内热
病因:多由于外感误治或乳食内伤,造成肺胃壅实,郁而化热。
牛杨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 常见病治疗
小儿推拿简介
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
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除了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外,还有许多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除了有点状穴外,还有线状穴、面状穴等。
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 。
由于此法善治小儿“疳积”,收效神奇,所以又称为“捏积法”。
掐法 用拇指指甲去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的一种手法,称为掐法,本法刺激性强,力量集中,有以指代针之意,所以也称为“指针法”。可用以急救昏厥的患者。以拇指指甲为力点,对体表穴位进行按压。掐法操作时,宜垂直用力按压,不宜抠动,以免损害皮肤。当掐法施用后常继以揉法,以缓和手法刺激,减轻局部的疼痛反应。掐法施用次数一般以5~6次为宜,或中病即止,不宜反复长时间的应用。可适用于头面及手足部痛觉敏感的穴位,如人中、老龙、十王等穴。 功效:开窍醒脑,回阳救逆。 主治:小儿惊风、昏厥等症。
小儿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

⼩⼉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推拿⼿法 1.清、补脾⼟ 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
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中医功效等于吃⼈参、⽩术;从螺纹⾯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向——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
脾⼟多⽤补,⽽少⽤清。
2.清、推⼤肠 部位:⾷指外缘(即⾷指桡侧——编者注),⾃指尖⾄虎⼝成⼀直线。
操作:从⾷指端直推⾄虎⼝,名“推⼤肠”,为补,⽌泻;从虎⼝推向⾷指端,名“清⼤肠”,治便秘。
3.揉板门 部位:⼿掌⼤鱼际平⾯。
操作:⽤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
揉法为补,⾃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向——编者注)为“清”,作⽤同清推⼤肠。
4.清肝⽊ 部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
注意:“肝⽊”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
5.清⼼⽕ 部位: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
注意:“⼼⽕”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
清肝⽊与清⼼⽕有清⽕、降热功能。
6.清、补肺⾦ 部分:⽆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肺⾦”;旋推为补,名“补肺⾦”。
“肺⾦”实热症⽤清法,虚症⽤补法。
7.补肾⽔部位:⼩指脂腹。
操作:肾⽔与肝⽊、⼼⽕、肺⾦的⼿法不同,直推为补,名“补肾⽔”。
注意:“⽔”宜补不宜清,补肾⽔相当吊盐⽔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
8.揉外劳宫部位:第三掌⾻背侧,腕横纹⾄掌⾻⼩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劳宫”。
有清热、镇静、⽌痛作⽤。
9.推上三关部位:⼩臂前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下向上推,名“推上三关”或“推三关”,有发汗降热作⽤。
10.清天河⽔部位:⼩臂内侧,⾃腕横纹中点⾄肘横纹中点成⼀直线。
操作:⽤拇指侧推或⽤⾷、中指指腹向上直推,名“清天河⽔”,是退热重要⼿法,还有宁⼼与安眠作⽤。
11.退六腑 部位:⼩臂后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指腹⾃肘部向前推向腕部,名“退六腑”。
小儿推拿手法

【捏脊法】
捏脊法 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作捏物状手形,自腰骶开始,沿脊柱交替向前捏 捻皮肤;每向前捏捻三下,用力向上提一下,至大椎为止,然后以食指 中指无名指端沿着脊柱两侧向下梳抹;每提捻一遍随后梳抹一遍。在操 作时,所提皮肤多少和用力大小要适当,而且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捏脊法专用于脊柱“线”状穴的操作,具有健脾胃、消食积、和脏 腑、行气血、通经络、调阴阳、强身体、促生长等功效。主治小儿先后 天不足的一切虚弱病证,如小儿疳积、厌食、腹泻、便秘、呕吐等。捏 脊法也是常用的小儿保健推拿手法。 《肘后救卒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 未愈更为之。”
【推法】(直推;旋推;分推;合推)
4.合推法:双手拇指桡侧缘或指纹面或掌面,自腧穴两旁向 中间作分向推动。频率约为每分钟200次。 合推法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力于皮肤,不应使皮肤向中间 起皱。 合推法在临床上作为一种辅助手法,仅用于手阴阳穴,具有 行痰散结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痰结咳喘、胸闷等。有时还与 分推手阴阳配合应用,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小儿按摩经》:和阴阳,从两下合之,理气血用之。
【摩法】
【注意事项】 1.摩法操作时,指面或掌面要紧贴体表,作顺时针或逆时针 方向的摩动。 2.腕关节要放松,指掌部自然伸直并拢。 3.动作轻柔,压力均匀,不带动皮下组织。 •【临床应用】 •摩法为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刺激轻柔舒适,多应用于头 面、胸腹部,如摩囟门、摩腹、摩中脘等。摩法在某些腧穴 上操作时其方向与补泻有关,使用时应根据不同腧穴而定, 如顺时针方向摩腹为泻,逆时针方向摩腹为补,顺逆双向摩 腹为平补平泻。
【小儿腹泻】
(一)伤食泻 主要症状:腹泻腹胀,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量多 酸臭,伴纳呆,口臭,腹痛,呕吐酸馊。苔厚或垢腻,脉滑。 治疗原则:消食导滞,和中助运。 处方:揉中脘,摩腹,揉天枢,运内八卦,清大肠,揉 板门。
26种常用小儿推拿手法

26种常用小儿推拿手法1、脾经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2、肝经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
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
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3、心经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
100~500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不安。
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不用补法,因心火不能妄动。
若心气虚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清天河水穴代之。
如患儿高热并见两颧腮部色赤尤甚,为火来烁金,可有剧咳发作,应采用泻法,推1~2次后.多见两颧腮色赤消退,对剧咳也可缓解。
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宝贵的40个小女推拿脚法大齐,下浑大图!之阳早格格创做40个小女推拿脚法,其特性是与穴以脚臂部穴位为主,齐身穴位为辅;脚法机灵特殊,支配典型烦琐,且疗效隐著.快去跟着教二招吧!一、脾经(脾土)位子:①正在拇指桡侧缘终节,自指尖至指间枢纽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正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浑补脾经);③正在拇指的螺旋里(用于旋推法补脾经).支配:术者用左脚的知名指战小指夹住小女脚,食指战拇指捏住小女拇指,用左脚拇指推之.①直推法:将小女拇指伸直,自指尖推至指间枢纽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者补脾土);②将小女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去回推,称浑脾经(或者浑补脾经).③旋推法:拇指里旋推,顺时针目标为补,顺时针目标为泻.普遍用300~500次.效率:脾为后天之原,补之可补真扶强,补血死肌,进饮食,化痰涎,帮消化,行泻痢;浑之可浑热利干,消食化积.主治:食欲没有振,呕吐,鼓泻,疳积,痢徐,惊厥,黄疸,干痰,痿证,疹、痘没有出,改变里色等.道明:经真验道明:推补脾经有以下效率:①对于胃爬动有促进效率;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删下;③可使胃蛋黑酶分泌减少;④对于淀粉酶效率没有明隐.二、肝经(肝木)位子:正在食指掌里.支配:将小女的食指里进与,夹进术者左脚虎心内,左脚拇指推之.由指根推背指尖,称为浑肝经(或者称仄肝或者泻肝);由指尖推背指根,称为补肝经.普遍100~500次.效率:启郁,除烦,仄肝胆之火,息风镇惊.主治:目赤,昏关,慢躁没有安,惊风抽搐,心苦吐搞.道明:肝经普遍用浑法,没有必补法,若肝真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果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如肝真或者没有采与原穴,可用泻心火,或者用浑银河火、浑小肠穴代之,果肝为心之母,真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内中.三、心经(心火)位子:正在中指掌里.支配:将小女的中指里进与,夹进术者左脚虎心内,左脚拇指推之.由指根推背指尖,称为浑心经;由指尖推背指根,称为补心经.100~500次.效率:浑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主治:小便不利,心舌死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没有安.道明:心经普遍用泻法,没有必补法,果心火没有克没有及妄动.若心气真或者没有采与原穴,可用浑银河火穴代之.如患女下热并睹二颧腮部色赤尤甚,为火去烁金,可有剧咳收火,应采与泻法,推1~2次后.多睹二颧腮色赤消退,对于剧咳也可缓解.但是对于患有肺结核病的二颧腮色赤者,用之无效.四、肺经(肺金)位子:正在知名指掌里.支配:将小女的知名指指里进与,夹进术者左脚虎心内,左脚拇指推之.由指根推背指尖或者去回推称为浑肺经;由指尖推背指根,称为补肺经.100~500次.效率:宣肺行咳,顺气化痰,疏风解表,浑热通便.主治:感冒,收热,咳喘,肺炎,肺真,自汗,匪汗,便结等症.道明:肺经普遍用浑法或者泻法,没有必补法.小女缓性背泻、真热泻,应用原穴时应慎沉,推浑原穴时间要少,或者没有与原穴,用之没有当,多睹背泻加剧;如患慢症需用原穴时,可推浑原穴1~2次,待症睹缓解后,应停用.自汗、匪汗及脱肛可用补法,对于肺风喘慢等症,禁用补法.五、肾经(肾火)位子:正在小指掌里,自指尖至指根成背去线.支配:将小女的小指里进与,夹进术者左脚虎心内,左脚拇指由小女小指指尖推至指根,称补肾经.100~500次.效率:肾为先天之原,补肾经可补肾益脑,益气帮神,纳气定喘,温下元,行真火等.主治:五更泻,遗尿,尿频,肾真咳喘,惊风,癫痫,牙痛,骨硬无力,先天缺累.六、大肠位子:正在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背去线.支配:将小女食指牢固于术者左脚虎心内,以左脚拇指中侧缘推之.自指尖推背指根称补大肠,自指根推背指尖称泻大肠,去回推称浑大肠.100~500次.效率:补之固肠涩便,泻之浑利净腑之干热,仄补仄泻导积滞.主治:积食,心疮,痢徐,鼓泻,肛门黑肿,脱肛,翻肛,便秘.道明:大肠有固肠涩便之功,但是火泻(即干热泻)时,应以利尿为主,推大肠时先用泻法、浑法,等尿多后再用补法;里慢后沉时先用泻大肠,症状缓解后改为浑大肠或者补大肠.真证、脱肛者要用补法;翻肛、肛门黑肿、便秘者用泻法或者浑法.七、小肠位子:正在小指尺侧缘,自指根至指尖成背去线.支配:患女坐掌,术者以拇指战其余四指相对于,侧握小女四指,使其小指尺正里表露,再以左脚拇指推之,自指根推背指尖,称浑小肠(或者称利小肠或者推小肠).普遍100~500次,若单独推小肠,可推1000次(如无小便时用).效率:分别浑浊,泻热利尿.主治:火泻无小便,尿频,尿关,尿少,心疮,伸舌,弄舌,木舌,心唇裂,尿讲炎.八、小天心(鱼际接)位子:正在脚掌根正中处,大、小鱼际之间凸起中,阳阳池接界处.支配:令小女掌心进与,用中指、拇指端揉之或者用拇指甲掐之,或者左脚半握拳用食、中指第一、第二节反里捣之.揉100~500次;掐3~5次;捣5~20次.效率:通窍集结,疏通经络,安神镇惊,浑热利尿,明目,矫正筋脉的拘慢或者偏偏胜.主治:感冒收热,神昏,慢躁没有安,惊风,抽搐,癫痫,得眠,夜笑,十足眼徐,小便不利,疹痘欲出没有透,解颅等症.九、阳阳位子:正在脚掌根部,小天心穴的二侧,拇指侧为阳池穴,小指侧为阳池穴.支配:术者以二脚拇指自小天心穴背二侧分推,称分阳阳;自小天心二侧的阳池穴、阳池穴背小天心穴合推,称合阳阳.100~300次.效率:分阳阳有调战净腑,仄稳阳阳的效率;合阳阳有利痰集结的效率.主治:感冒收热、热热往去、黑黑痢徐、肠炎、惊风、抽搐、鼓泻、呕吐、黄疸;痰涎壅衰、胸闷咳喘.十、板门位子:正在拇指下,脚掌大鱼际仄里.支配:使小女大鱼际表露,术者用左脚拇指去回推之称浑板门;以指端正在大鱼际仄里的中面搞揉法,称揉板门.100~500次.效率:浑热凉血,行血除烦,消食化积,具备降落之功.主治:食欲没有振、呕吐、鼓泻、感冒收热、下热没有退、阳真内热、疹痘潮热没有退或者疹痘后矮热、慢躁没有安、心臭、鼻出血、鼻腔炎、上牙龈黑肿、光里舌、苔薄等.十一、内劳宫位子:正在掌心中央.支配:用拇指或者中指端掐揉之,称掐揉内劳宫;以中指端面患女脚掌核心处,微用力后赶快抬起,称面内劳宫;正在掌心中滴几滴凉火,以指端顺运内劳宫,或者从小指掌里运到掌心,称运内劳宫或者火底捞明月.揉100~300次,运10~30次,掐3~5次.效率:小女推拿训练(njbjysctn)。
小儿推拿按摩的基础手法

小儿推拿按摩的基础手法
小儿推拿按摩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来刺激和调节婴幼儿体内的气血流动,增强其免疫力和抵抗力。
下面是小儿推拿按摩的基础手法:
1.捏法:用指腹或者整个手掌握住肢体或者穴位,轻轻地用力捏动,有助于促进局部气血
循环。
2.推法:以手指为主要推动力,沿着肢体方向缓慢推动,可以帮助提高肌肉张力。
3.揉法:将手掌放在需要揉捏的部位上,用掌心缓慢地旋转和揉捏,有助于舒解疲劳和促
进局部血液循环。
4.摸法:用拇指或中指按压在特定的穴位上,可以刺激经络、调整气血循环和促进身体健
康。
5.按法:以手指和掌面为主要按压力,按压局部的组织和穴位,有助于缓解肌肉疼痛和平
衡体内气血流通。
以上是小儿推拿按摩的基础手法,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确保按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如需进行小儿推拿按摩,建议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或由专业人员指导进行操作。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有其一定的特点,现主要介绍如下:【推法】推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相当广泛。
有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旋推法四种。
1.直推法(图196)医生用拇指桡侧缘,或用食、中两指指面附着于治疗部,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佛尘状,以推后皮肤不红为佳。
手法频率每分钟约250~300次。
推动时必须行直线,不可歪斜,以恐动别经而招患。
常用于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等。
功效:清热解表,止泻通便,除烦安神。
主治:外感发热、腹泻、便秘、惊惕烦躁等症。
2.分推法用双手拇指罗纹面以穴位为中心向两侧作分向的推动,称为分推法,又称为“分法”本法运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柔和协调。
一般分推20~30次。
常用于额前、胸部、腹部、背部、腕掌部。
功效:分理气血,调和阴阳。
主治:发热、咳嗽、腹胀、便秘等症。
3.合推法合推法是与分推法相对而言,又称合法、和法动作要求同分推法,只是推动方向相反。
适用部位同分推法。
功效:和阴阳,理气血。
主治:发热、腹胀、便秘等症。
在临床上合推法常与分推法配合使用,一分一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4.旋推法医生用拇指罗纹面轻附于治疗的穴位上,做顺时钟方向的环旋移动。
即:旋推法仅依拇指在皮肤表面作旋转推动,一般不带动皮下组织。
手法频率每分钟150~200次。
主要用于“五经”穴。
功效:健脾和胃,补肺益肾。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虚咳嗽等小儿虚证。
【运法】运是运转的意思,在治疗部位做弧形或环形推动(图197)称为运法。
亦有人称运推法.属推法的一种。
也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
医生以拇指罗纹面,或用中指罗纹面,附着于治疗穴位,做由此穴向彼穴的弧形推动。
或在穴周作周而复始的环形推动。
运法在操作时,一是宜轻不宜重,仅是皮肤表面摩擦,而不带动皮下组织。
二是宜缓不宜急,每分钟频率约 80~100次。
宜用于弧线状穴位或圆形穴位。
功效:清热除烦,宽胸理气。
捏脊(积)的操作一般均由龟尾穴开始,沿脊柱两侧而上止于大椎穴,一般连续操作5~6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有其一定的特点,现主要介绍如下:【推法】推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相当广泛。
有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旋推法四种。
1.直推法(图196)医生用拇指桡侧缘,或用食、中两指指面附着于治疗部,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佛尘状,以推后皮肤不红为佳。
手法频率每分钟约250~300次。
推动时必须行直线,不可歪斜,以恐动别经而招患。
常用于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等。
功效:清热解表,止泻通便,除烦安神。
主治:外感发热、腹泻、便秘、惊惕烦躁等症。
2.分推法用双手拇指罗纹面以穴位为中心向两侧作分向的推动,称为分推法,又称为“分法”本法运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柔和协调。
一般分推20~30次。
常用于额前、胸部、腹部、背部、腕掌部。
功效:分理气血,调和阴阳。
主治:发热、咳嗽、腹胀、便秘等症。
3.合推法合推法是与分推法相对而言,又称合法、和法动作要求同分推法,只是推动方向相反。
适用部位同分推法。
功效:和阴阳,理气血。
主治:发热、腹胀、便秘等症。
在临床上合推法常与分推法配合使用,一分一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4.旋推法医生用拇指罗纹面轻附于治疗的穴位上,做顺时钟方向的环旋移动。
即:旋推法仅依拇指在皮肤表面作旋转推动,一般不带动皮下组织。
手法频率每分钟150~200次。
主要用于“五经”穴。
功效:健脾和胃,补肺益肾。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虚咳嗽等小儿虚证。
【运法】运是运转的意思,在治疗部位做弧形或环形推动(图197)称为运法。
亦有人称运推法.属推法的一种。
也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
医生以拇指罗纹面,或用中指罗纹面,附着于治疗穴位,做由此穴向彼穴的弧形推动。
或在穴周作周而复始的环形推动。
运法在操作时,一是宜轻不宜重,仅是皮肤表面摩擦,而不带动皮下组织。
二是宜缓不宜急,每分钟频率约80~100次。
宜用于弧线状穴位或圆形穴位。
功效:清热除烦,宽胸理气。
主治:发热、胸闷、呕吐等症。
运法与旋推法的异同即先捏脊一遍,从第二遍起,每向前捏三次,双手在同一平面同时用力向上提拉一次;或者对重要穴位如肾俞、脾俞、肺俞诸穴位处进行提拉。
在提拉皮肤时,常听到较清脆的“嗒、嗒”声,这属于正常的筋膜剥离声。
另外在捏法应用时以拇指指端掌面为力点,而不能单纯以拇指指端为力点,更不能将皮肤拧转。
捏起肌肤过多,则动作呆滞不易向前推进,过少则易滑脱;用力过重易疼痛,过轻又不易得气。
功效: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健脾和胃,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主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佝偻病、腹泻等病症。
此法常用作小儿保健,增进食欲,强壮体质。
捏脊法除小儿推拿应用以外,对成人的失眠、神经衰弱、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等虚弱患者也同样有治疗作用。
【掐法】用拇指指甲去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的一种手法,称为掐法,本法刺激性强,力量集中,有以指代针之意,所以也称为“指针法”。
可用以急救昏厥的患者。
以拇指指甲为力点,对体表穴位进行按压。
掐法操作时,宜垂直用力按压,不宜抠动,以免损害皮肤。
当掐法施用后常继以揉法,以缓和手法刺激,减轻局部的疼痛反应。
掐法施用次数一般以5~6次为宜,或中病即止,不宜反复长时间的应用。
可适用于头面及手足部痛觉敏感的穴位,如人中、老龙、十王等穴。
功效:开窍醒脑,回阳救逆。
主治:小儿惊风、昏厥等症。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小儿推拿的功效与特点小儿推拿常见问题解答中医儿科术语通俗化解释小儿推拿穴名释义《推拿三字经》原文及解释小儿推拿穴位图人体骨骼示意图人体神经与肌肉示意图人体骨骼与肌肉示意图如何理解“桡侧”和“尺侧”?我们的前臂有两块骨头,在前臂的外侧(也就是靠近拇指一侧)是“桡(ráo)骨”,靠近小指一侧是“尺骨”,所以小拇指一侧又叫“尺侧”,大(拇)指一侧又叫“桡侧”。
对于手指来讲,也是同样道理。
找穴位时如何量“尺寸”?小儿推拿中所说的“寸”,指的是“同身寸”,即小儿自身身体的长度。
判断小儿的同身寸,有三种方法。
1、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手指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的距离看做一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2、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宽度作为一寸,主要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者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一、推法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面沿同一方向运动称为“推法”。
推法主要包括“直推、旋推、分推”三种。
“直推”是在表皮进行操作,不要推挤皮下组织。
“直推法”常用于“线状”穴位。
“旋推”也是只作用于表皮,不得带动皮下组织。
“旋推法”主要用于手部“面状”穴位。
“分推”可横如直线,也可弯曲如弧线。
详见小儿推拿网络课堂之小儿推拿基础知识视频二、拿法“拿法”是用拇指和食、中两指相对用力(或用拇指和其余4指相对用力),提拿一定部位和穴位,做一紧、一松的拿捏。
拿法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不要断断续续;用力要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
“拿法”刺激较强,常配合其他手法应用于颈项、肩部、四肢上的穴位和肌肉较丰满的部位。
详见小儿推拿网络课堂之小儿推拿基础知识视频三、按法“按法”是用手指或手掌按压小儿的一定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向下按压。
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分别为:“拇指按法”、“中指按法”和“掌按法”。
“按法”是一种刺激较强的手法,常与“揉法”结合应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
“按揉”就是先按后揉,或者边按边揉。
详见小儿推拿网络课堂之小儿推拿基础知识视频四、摩法“摩法”是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指腹或手掌掌面放在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带动前臂,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做环形抚摩。
频率是每分钟摩动120次。
详见小儿推拿网络课堂之小儿推拿基础知识视频五、捏法(捏脊)捏法是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轻轻捏拿肌肤,作用于背部正中,又叫“捏脊”。
从“长强穴”到“大椎穴”成一直线;操作时应由下向上捏拿。
捏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拇指在前,食指在后;另一种是拇指在后,食、中两指在前。
在捏脊时每捏3~5遍后,在第4或第6遍时,每捏3次,将肌肤捏住向上提拉一次,称“捏三提一”,也可以“捏五提一”。
详见小儿推拿网络课堂之小儿推拿基础知识视频六、揉法“揉法”是用手指的罗纹面、大鱼际或手掌,作用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环形揉动。
一般以每分钟揉120-160次为宜。
“揉法”分为“指揉法”、“掌揉法”和“鱼际揉法”。
用手指的罗纹面作用于穴位做环形揉动叫“指揉法”;用手掌的大鱼际作用于治疗部位做环形揉动叫“鱼际揉法”;用手掌(掌跟)作用于治疗部位做环形揉动叫“掌揉法”。
详见小儿推拿网络课堂之小儿推拿基础知识视频七、掐法“掐法”是用指甲着力重按穴位。
运用掐法时要用指甲垂直用力按压重刺,不得抠动而掐破皮肤。
“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常用于点刺穴位,是“以指代针”之法。
掐后常用拇指揉法,以减缓局部不适。
详见小儿推拿网络课堂之小儿推拿基础知识视频八、擦法“擦法”是用手掌、鱼际或食、中指二指罗纹面着力于一定的部位,做往返的直线擦动。
包括“指擦法”、“鱼际擦法”和“掌擦法”。
擦时不论是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都应直线往返,不可歪斜;往返距离要长。
着力部位要紧贴皮肤,但不要硬用压力,以免擦破皮肤。
用力要稳,动作要均匀连续、呼吸自然,不可屏气。
详见小儿推拿网络课堂之小儿推拿基础知识视频九、搓法“搓法”是用双手的掌面夹住或贴于一定部位,相对用力作快速搓转或搓摩,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的移动。
可以用双掌小鱼际(手掌内侧,即近小指的一侧肌肉隆起的部分)夹住某部位作搓揉;也可以用单掌贴于某部位作单向搓摩。
“搓法”用于上肢时,要使上肢随手法略微转动;“搓法”用于腰背、胁肋时,主要是搓摩动作。
搓法常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
详见小儿推拿网络课堂之小儿推拿基础知识视频小儿推拿按摩常见穴位图解大全zhtrcjh上传于2012-10-24|(57人评价)|24055人阅读|1135次下载|暂无简介|举报文档小儿推拿按摩常见穴位图解大全小儿推拿按摩常见穴位图解大全zhtrcjh上传于2012-10-24|(57人评价)|24055人阅读|1135次下载|暂无简介|举报文档小儿推拿按摩常见穴位图解大全偏方大全网推拿医术是中国古老的医治伤病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不需要用药就,就能达到治病的作用。
宝宝生病了,如果妈妈懂得一点简不仅帮助宝宝尽快治好病,还能免去宝宝打针吃药的痛苦。
本期专题我们就收集了一些简单易学的小儿推拿按摩知识,让妈妈帮常用穴位视频教程常见手法穴位查询疾病按摩>给宝宝推拿按摩的常用穴位头面部(点击看大图)胸腹部(点击看大图)腰背部(点击看大图)手肘部(点击看大图) 手背部(点击看大图)摩常见穴位查询阳坎宫山根(山风)人中迎香牙关(颊车)印堂耳后高骨风池天柱颈骨承浆囟门地仓穴瞳子髎穴四白穴阳白穴睛明穴天鼎穴翳风穴廉泉根乳旁中脘神阙(脐中)腹穴胁肋天枢丹田肚角水分穴期门穴肩禺穴中府穴井风门肺俞脾俞肾俞腰俞七节骨龟尾长强脊柱肝俞胃俞至阳穴厥阴俞穴心俞穴命门穴三焦俞膀胱俞大肠俞关元俞经肺经肾经胃经大肠穴小肠穴四横纹(四缝穴)板门内劳宫内八卦小天心(鱼际交)运水人土、运土人水总筋大横纹(手阴阳)十宣(十劳宫三关六腑清天河水合谷穴少商穴甘载威灵精灵外八卦一窝风膊阳池肾顶肾纹掌小横纹小横纹神门穴眼中三里上痢三阴交解溪丰隆涌泉前承山后承山委中昆仑仆参上巨虚穴绝骨穴梁丘穴阴陵泉所谓小儿推拿,就是根据小儿的形体、生理、病理以及特定穴位的形态位置等特点,专用于防治小儿某些病证的推拿方法,又称小儿按摩。
当宝宝吃不好、睡不香时,推拿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简单易学,对改善小儿厌食、便秘、睡眠不好等有明显的效果。
查看详情小儿风热感冒的推拿治疗•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婴儿手部按摩•婴儿脚部按摩小儿推拿护理作用1、提高小儿机体各项功能穴位与经络的治疗功能,已被现代临床医学所证实。
穴位即为经络上的最重要点,通过刺激穴位,就可以起到调整经络气血、阴阳平衡的作用。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小儿推拿确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保证小儿气血充盈,饮食不偏,食欲旺盛、发育正常等。
2、缓解、解除小儿病痛如果小儿身体不适,按摩小儿身体的某一部位,通过经络的联系,使其体内相应的脏腑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小儿推拿治疗范围很广,可以对发热、感冒、咳嗽、哮喘、流口水、腹痛、腹泻、便秘、厌食、营养不良、夜啼、遗尿、近视、小儿肌性斜颈等多种常见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3、未病先防,提高小儿对疾病的抵抗力小儿推拿对小儿强身防病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未病先防:通过按摩,小儿气血调和,经络通畅、阴阳平衡、正气充足,因此可以起到不得病、少得病的功效。
防病传变:小儿得病后传变较快,易发生危急状态,小儿推拿可以起到预防发病、防止传变以及发生危急病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