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夏战争谈范仲淹知庆州的影响和意义

合集下载

范仲淹知庆州与宋夏战争

范仲淹知庆州与宋夏战争

范仲淹知庆州与宋夏战争
卢晓河
【期刊名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宋夏战争始初,多数战役都以宋的失败而告终.范仲淹临危受命,奔赴西北边疆,采用清野固守政策,增强了宋军的战斗力,扭转了被动局面.对这一问题,历来论者的注意力多集中于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时的作用,很少有论者关注庆历元年(1041年)范仲淹知庆州4年对抗击西夏的作用.范仲淹由延州迁知庆州(今甘肃庆阳)、迁左司郎中、为环庆路经略安抚、沿边招讨使的4年中,择良将、练甲兵以治军旅;筑城修堡以强防御;军民屯田以实边郡;安汉、抚羌共御强敌.这些安边之策的实施极大地增强了宋军的战斗力和环、庆边境的整体防御能力,扭转了战局.庆历四年(1044年),宋、夏重订和约.以后20多年,宋夏和睦相处,极少边事.
【总页数】5页(P97-101)
【作者】卢晓河
【作者单位】陇东学院,中文系,甘肃,庆阳,7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1
【相关文献】
1.论宋夏战争对范仲淹文学创作的影响
2.范仲淹的《渔家傲》作于麟州红楼——兼谈范仲淹与庆历西事
3.从宋夏战争看范仲淹的国防意识
4.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的民族政策
5.从文学地理学视域看范仲淹知环庆对其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宋夏战争对范仲淹文学创作的影响

论宋夏战争对范仲淹文学创作的影响
俗” 的诗 教观 念 , 进而 提 出“ 并 意必 以淳 , 语必 以真 , 则 歌 之 , 乐 忧则 怀 之 。无 虚美 , 苟 怨 。隐居 求 无
志 , 优游之 咏 ; 多 天下有 道 , 无愤 惋之作 ” 的创作 要 求 。这 就使 得 其作 品在艺 术 上呈 现 出淳 朴 、 远 淡
而真切的特点 , 同时也与“ 不隐恶 , 不潜善” 的史家精神相契合 , 流露出以诗传史的创作意图。 面对西 夏对 北宋 的威胁 与进 攻 , 代 文 人 往 往 用 “ 宋 羌贼 ” “ 戎 ” “ 奴 ” “ 夷 ”、 豺狼 ” 、西 、羌 、猖 了 以诗 论事 、 并 以诗 论史 、 以诗论 政 的创 作潮 流 。在此基 础 之上 , 范仲 淹继 承并 发 展 了汉 乐府 的现 实 主义精 神 , 强调 诗 歌 应该 发挥 讽 谏 教化 、 弊时 政 的作 用 。他 在 《 异 诗 序 》 规 唐
深入 去认识 文学 与历 史之间 的互动关 系 。


以诗文记史 , 再现战争场 面
围绕 西夏立 国拓疆与 宋遏 制扩 张 、 现 统 一 的矛 盾 , 宋 与西 夏 断 断续 续 展 开 了近 百年 的争 实 北
战 。范 仲淹一 生正 值宋夏 关系最 为 紧张的 时期 , 到他晚年 时 , 夏矛盾 愈趋激 化 。在 国家命 运受 到 宋
范仲 淹 ( 8 一 l5 ) 字 希文 , 99 02 , 是北宋 著名 的政治 家 、 文学 家 、 思想 家和 军 事家 。作 为一 名 在文 学 史上举 足轻重 的文人 . 仲淹一生 共创 作 了诗歌 3 0多 首 , 文 10多篇 , 5首 。范 仲淹 所生 范 0 散 6 词 活 的北 宋 中期 , 值与西 夏关 系最 为紧张 的时期 , 为一名儒 家士子 , 正 作 他始 终为西 北战 事而担 心 , 并 由此 “ 痛心疾 首 , 日夜悲忧 , 变成 丝 , 化为 泪 ” 。此 后他 担 当将 帅 , 自走 向西北 边 塞守 边 御 发 血 亲

范仲淹在对夏战争中的战略思想

范仲淹在对夏战争中的战略思想

范仲淹在对夏战争中的战略思想范仲淹在对夏战争中的战略思想
范仲淹,生于北宋人物,其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就是其在夏战争中的战略思想。

范仲淹的战略思想表现为三个方面:统一敌人,发挥有利条件,穷兵竭法。

首先,他坚持以政治的统一和统一的武装对付敌人。

对他在夏战争中,采取了政治上的策略,“合纵连横”,用以把夏国的精英人士收买在宋朝,使宋朝不至于断送敌手。

其次,他发挥宋朝无可抗拒的优势,竭利利用宋朝与夏国交界处的物质、财源及地理环境上的优势,使宋朝步步出奇制胜集结军队,从而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第三,他穷兵竭法,采取“先制攻击”的作战方式,使得夏国大举出兵,以此来减少军队的损失,以最少的军事力量最大的结果取胜。

从以上可以看出,范仲淹采取的战略思想在夏战争中大有收获,获得了宋朝历史上最大的胜利,彻底终结了宋朝和夏国两国之间的争端,也给予了宋朝对多国关系的改善,为夏战争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抗击西夏何以选择范仲淹

抗击西夏何以选择范仲淹

抗击西夏何以选择范仲淹1040年,宋夏战争开始。

在越州任知州的范仲淹被朝廷点名派往宋夏战争前线任职。

众所周知,范仲淹是一个政治家、文学家,不是军事“科班”出身,当时北宋的军队已达到100万人,朝廷为什么会选择范仲淹守卫边疆、抗击西夏?而范仲淹又为什么会欣然接受这个“分外”担子?阅读《宋史》和《范仲淹全集》,笔者找到了其中的答案。

受命于“无将可用”之际《宋史》记载,宋太祖时,全国有禁军20万,真宗时增到44万,仁宗对西夏用兵,禁军激增到80万,后来《水浒传》中称林冲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就是这样来的。

加上服杂役的厢军,总人数已达140万。

当年北宋总人口只有2200万,国家的近十分之一人口是军队。

然而,由于宋初确立的重文轻武“基本国策”经过近百年的“贯彻落实”,到宋夏战争前夕,北宋军队“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已是无将可用了。

范仲淹之所以被选择,军队中无武将可用是一个重要因素。

北宋之所以实施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是宋太祖总结历史教训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的结果。

五代时,武将专权,各自为政,泛然成灾。

赵匡胤因为掌握了兵权,最终通过“陈桥兵变”,兵不血刃,“皇袍加身”,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北宋王朝。

此后不久,他便“杯酒释兵权”,把掌握军事大权的人一一削职。

然后,进而在制度上加以完善。

宋代以前,宰相握有“事无不统”的大权。

宋太祖在建国之初,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通过新设的机构——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削弱宰相的权力。

宋设“中书门下省”掌握实权,但仅有民政权,设于内庭,称政事堂(即宰相办公的地方),是中央行政机关。

长官为宰相,官衔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

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又另设副宰相“参知政事”,意思是与宰相共同议政,使宰相不能专权。

宋初设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掌管全国军事。

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并立“对掌大政”,号称“二府”。

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

皇帝直接控制政权和军权。

为了限制枢密使的权力,又设枢密副使。

评范仲淹御夏策略及措施

评范仲淹御夏策略及措施

评范仲淹御夏策略及措施
周原孙
【期刊名称】《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0(000)001
【摘要】宋宝元元年(1038),元昊称帝,建立大夏王国,宋夏之间的藩属关系完全破裂。

陕西沿边连年发生战争,腐朽的宋军屡战屡败,局势十分严重。

宋廷为了摆脱这种挨打受制的困境,起用了一些有才干的大臣。

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

赴任后,他根据宋夏双方的客观条件,制定了以防御为主的战略方针,并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经过范仲淹等人多年的苦心经营,宋在陕西的边防力量有所加强,终于促成战了宋、夏1044年的议和成功。

【总页数】11页(P75-85)
【作者】周原孙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试论范仲淹御夏安边军事思想及其实践 [J], 徐玉金
2.种世衡:范仲淹环州御西夏策略的践行者 [J], 康秀林
3.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改写策略--兼评《夏洛的网》两个中译本 [J], 李鹤艺
4.范仲淹御夏战争对《孙子兵法》的实践应用 [J], 刘涛;
5.范仲淹御夏事迹述评 [J], 杜建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范仲淹知庆州时的历史功绩

范仲淹知庆州时的历史功绩

范仲淹知庆州时的历史功绩刘文戈范仲淹于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五月,以龙图阁直学士、户部郎中知庆州,监管环庆路都部署司事,时年五十三岁。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十一月,任陕西四路都部署、经略安抚兼沿边招讨使,与任同职的韩琦共同开府泾州,但与韩琦有分工,韩琦监管秦凤路之事,他监管环庆路之事,因此,他仍然多次来庆州,过问庆州的战事。

直到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四月调回京城开封,先任枢密副使,后任参知政事,才算离开了庆州。

然而庆历四年(1044年),他宣抚陕西、河东,曾讨论过在环庆路与泾原路之间修筑古细腰城,以断属羌明珠尔、灭藏、康奴三族之间联系的事。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正月,范仲淹的参知政事之职被罢,又以知邠州兼陕西四路沿边安抚使的职务,多次巡边到过庆州。

因此,范仲淹在庆州的活动,大约有四年多的时间。

这段时间,正是他一生黄金时期,无论是政治主张或者是军事思想,都非常成熟。

庆州成为他施展才华、实践主张的舞台:他安抚诸羌,调整军民关系;兴利除弊,整肃军队;增修城堡,巩固边防;实行军屯,发展生产;兴办仁政,惠及于民。

他竭尽全力,上为朝廷尽忠,下为黎民免灾,用自己的具体行动,实践“后天下而乐”的誓言。

他在庆州任上,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重重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一、调整关系,团结诸羌,1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庆州,即现在的庆阳县,在延州(今延安)之西、渭州(今平凉)之东,是宋王朝防御西夏中路入侵的军事要地,历来都派军政要员驻守。

这里与西夏主要组成民族——羌民相靠近,情况复杂,战事纷争。

正如在好水川战死、曾任环庆路副都部署兼知庆州的任福上言:“庆州去蕃族不远,愿勒兵境上,按亭堡、谨斥堠,因经略所过山川道路,以为缓急攻守之备。

”范仲淹也在《书环州马岭镇夫子庙碑阴》一文中说道:“庆历二年春正月,予领环庆之师,出按边部,过马岭镇,四望族落,皆镇之属羌,而戍城之中,有夫子庙貌。

”文中说的马岭镇,在今庆阳县城西北四十公里处,属今庆阳县管辖。

从鹅池洞说范仲淹知庆州时的功绩

从鹅池洞说范仲淹知庆州时的功绩

从鹅池洞说到范仲淹知庆州时的功绩——在范仲淹知庆州970周年纪念座談会上发言刘文戈庆阳“八景”之一“鹅池春水”是以庆城名胜古迹鹅池洞而得名。

鹅池洞在庆城东南城墻外‚附着于城墙上‚共有两洞:上洞在城墙半腰间‚即洞斜穿城墙拾阶而下‚可到达一块七八亩大的平台上,平台原建有关帝、药王、菩萨等庙宇与亭台楼阁:平台外側有一直下深坑,与上洞一样,有石阶可到达坑底, 坑底凿一水池,水甘而清冽,坑向外凿洞平通柔远河, 河水擦洞口而过。

水虽在外,內能汲饮,古人预防一城居民不因城遭兵围被断水源而为祸害。

站在平台上,可以遥望周祖陵山,苍翠而巍峩;下视柔远河,碧绿而蜿蜒。

置身于青山绿水之中,顿感思虑皆尽,心旷神怡,思古之悠悠。

鹅池洞历来游人如织,为人们所喜爱。

有人将其比喻为山阴道或釆石矶。

范仲淹知庆州时,公文旁午,万马空偬,也来此休憇,在此写下了“飞云破空”四字,刻于下洞的南石壁上,可惜己被人盗去。

“飞云破空”,是范公对鹅池洞建造奇特的生动描述。

犹如晴朗的天空,突然出现一朵彩云,打破了万里碧空的平淡。

清朝末年,英国将军布鲁斯路过庆城,大加赞赏古人修建鹅池洞的构想,他将鹅池洞比拟为挂在峭壁上的鸟巢;他还坐在临水洞口,畅想将士如何祕密地通过这个暗道出击,出击获胜后又如何祕密地潜回城内。

许多迁客骚人在此游览,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对联与诗篇,现略择一二。

江毓芬曰:何来别一洞天,游采石以还,无此清风明月;纵览大千世界,问希文而后,有谁先忧后乐?董世彦《鹅池闲眺》曰:石磴穿云一径通,山光溪影滿栏中;波声终古鹅飞去,草色连阶池水空;傍郭湾环城偃月,临流蓊郁树交风;金汤漫作千年计,呤眺谁怜范老功。

畅游鹅池洞,触景生情,遣怀抒抱,不提他人,偏偏语及范仲淹,令人心奇!细想起来,也不足为奇,不外乎两个原因:一、范仲淹作为历史名人,人人仰慕;二、范仲淹与庆州有着很深的情缘,民众内心感念他。

因此,情之所动,自然流露,不由自主。

范公仲淹于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五月二十四日到庆州知州的任上,距今恰为970年。

试论宋夏战争对范仲淹文学创作的影响

试论宋夏战争对范仲淹文学创作的影响

试论宋夏战争对范仲淹文学创作的影响论文关键词:范仲淹宋夏战争边塞词诗史性质论文摘要: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其文学创作深受束夏战争的影响,并呈现出两大特点:其一是以诗文记吏,再现战争场面;其二是以边塞生活入词,首创豪放词风,扩大了词体的表现范围其作品使我进一.步认识了文学与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

范仲淹(989一l052),字希文,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军事家。

作为一名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文人.范仲淹一生共创作了诗歌300多首,散文160多篇,词5首。

范仲淹所生活的北宋中期,正值与西夏关系最为紧张的时期,作为一名儒家士子,他始终为西北战事而担忧,并由此“痛心疾首,日夜悲忧,发变成丝,血化为泪〞。

此后他担当将帅,亲自走向西北边塞守边御夏。

长达四年的战地经历,使得范仲淹对宋夏战争有着更加真切的体验,其文学创作风貌也因此深受影响,并呈现出两大特点:其一是以诗文记史,再现战争场面;其二是首倡豪放词风,扩大了词体的表现范围。

目前学术界对范仲淹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政治革新、教育奉献、学术成就、军事外交才能等方面,却无视了宋夏战争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有鉴于此,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从而进一步深入去认识文学与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以诗文记史,再现战争场面围绕西夏立国拓疆与宋遏制扩张、实现统一的矛盾,北宋与西夏断断续续展开了近百年的争战。

范仲淹一生正值宋夏关系最为紧张的时期,到他晚年时,宋夏矛盾愈趋激化。

在国家命运受到严重威胁的紧要关头,其内心的爱国热情及忧患意识顿然勃发,他不仅走上了战场,亲历战争,同时还用诗文记录了国家危亡时期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表达出鲜明的以诗文记吏的特点。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儒者报国,以言为先〞(?让观察使第一表?),因而在他的诗文作品中,作者往往将现实叙事与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具有以诗补史的意义,而宋夏战争无疑是这类作品产生的原动力。

北宋初期,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形式主义文风大为盛行,而随着宋夏战争的连续爆发,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空前勃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宋夏战争谈范仲淹知庆州的影响和意义徐文婷 (甘肃 庆阳 陇东学院历史系 745000)历 史 系毕 业 论 文论文题目:从宋夏战争谈范仲淹知庆州的影响和意义姓 名: 徐文婷学 号:2006071244班 级:历史系06级历史(2)班指导教师:张亚萍2009年12月[摘要]:宋夏战争初,多数战争都以宋的失败而告终。

范仲淹在庆州四年中对西夏主要采取的是一种以积极防御为主的备边政策,避免与敌人正面大规模冲突。

面对西夏强敌,范仲淹改革军制,操练兵马、组织边民修筑了大顺城等,形成互为犄角的边界防守网络。

为了庆州的长治久安,范仲淹推行了团结羌民,依靠羌民的民族和睦政策。

此外,为赢得战争的胜利,范仲淹还力倡发展边区经济,实施以仁为本的为政方略,最终扭转了宋夏战争中宋的失利局面。

为庆州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字]:宋夏战争;范仲淹;知庆州;影响北宋时期,在西北有强敌西夏与之对垒。

党项族酋长李继迁在位时,对北宋时叛时降,时战时和。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

西夏国建立后,元昊向宋廷“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1]的要求,双方关系又趋于破裂,关闭榷场,禁止互市,矛盾激化。

从1040年开始,元昊不断对宋战争。

西夏党项族是以游牧狩猎为主的民族。

能骑善射,又好掳掠,而游牧民族战斗力又明显优于农耕民族。

因此,宋夏战争一开始,宋就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此时,扭转宋夏战争的失利局面是势在必行,而身为改革派的领袖范仲淹临危授命,担任主帅,抵御西夏。

庆州正是他充分展示才华、实践主张的舞台。

范仲淹在庆州四年苦心经营,经略得当,大大提高了宋边军的战斗力,增强了环、庆整体防御能力,扭转了宋军在宋夏战争中的被动局面。

边患始少,百姓安居,为庆州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一、宋在战争初的失利与庆州的军事地理位置宋初,宋太祖实行道家清静无为、柔雌守静的思想。

这种思想反映到政治上就表现为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力求“恪守祖宗成法”。

这种保守的政风,直接影响着宋对西北边防的经略方针,“守内虚外”。

这就直导致了在外族侵略之时宋的被动,全国性的武备废弛和边防空虚。

宋初社会繁荣、安定的表象中潜伏着的冗兵、冗费、冗官以及民族矛盾等造成了北宋国力的积贫积弱,使在战争初期处于被动。

仁宗康定元年(1040 年) 正月,夏兵十万围延州。

战争一开始,宋西北边防就暴露了许多弊端:边防空虚、城寨边堡失修废坏;将不知兵,兵不知战;整体防御能力极度疲弱。

随后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次大战,宋军丧师败绩,仅好水川之战,宋师“将校士卒死者万三百人,关右震动……仁宗为之旰食……[2]”致使“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3]。

范仲淹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对边境形势和宋夏双方的实力对比作出了正确的分析。

宋军人数虽多,但因长久的体制问题造成缺乏应有的强将精兵,战斗力不强,而夏军人数虽少,但人擅骑射,飘忽不定。

宋王朝国土虽大,但在其北部面对辽、夏两个强敌,防守任务大,首尾难以相顾,很难集中强大兵力攻击西夏。

这些客观原因也导致了战争初期,宋朝处于失利状态。

[4]北宋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采取了积极的防御措施,而庆阳处于整个防御的要冲地带。

庆阳地区位于甘肃东部,东连子午岭,与陕西省接壤,西临六盘山,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相邻。

这里山川峻险,梁岁绚奇,世为“关中屏障,长安咽喉”,故历来为兵家多争、战乱多发之地。

《新修庆阳府志》中称庆阳地区为“秦天府之国,形胜甲龄天下,诚如唐陆贽所谓愿山河之形势,田里之膏胶,为昭德蓄威之地也。

庆阳本秦之北郡,襟带两川,揖拱群峰,北控胡羌,南藩关陕,其诸夏之要害乎”[5] 鉴于庆阳地区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历代王朝都对此地予以高度重视。

庆州也是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又是通往关中的咽喉。

因此,庆阳地区历来是中原王朝与西北游牧民族政权的必争之地,如果中原王朝占据此地,便可以有效拱卫关中如果游牧民族政权占据此地,便可以此为根据地直趋中原。

北宋时期,整个庆阳地区都处于防御西夏侵扰的要冲地带。

因此北宋朝廷非常重视此地的军事布防。

二、备边之策及作用庆历元年(1041 年) 五月,北宋为了加强环州、庆州的军事防务,宋仁宗调范仲淹知庆州,迁左司郎中,为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

庆历四年(1044 年) ,元昊请和,范仲淹召拜枢密副使。

从庆历元年五月至庆历四年正月,范仲淹知庆州共四年。

范仲淹到庆州后,面对西夏强敌以及当时庆州的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整顿,为庆州的社会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一〉以仁为本的为政方略范仲淹曾说国家“以仁获之,以仁守之,百世之朝也。

”[6]范仲淹本着以仁爱为心,以人才为着眼点的基本方略和基本指导思想来治理庆州,从而保证了西夏战争宋失利局面的扭转以及为庆州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政治环境。

1.仁爱之政在庆州任上防御西夏,范仲淹始终坚持以仁为本的施政方略。

范仲淹对待降将及叛人也是坚持以仁爱为本,对他们的难处给予了充分的理解。

元昊攻陷延安塞门寨时,寨主高延德被元昊擒获,后来被送回,宋朝廷认为他是叛将,将他发配远方。

范仲淹上奏为其辩解,认为他是为贼所擒,并非背叛,请朝廷将其留用。

他认为如果将高延德加以任用,就会使陷入西夏的将卒愿意继续回来效力,即使不能回朝也不会帮助元昊出谋划策。

从而可以看出范仲淹的远见卓识,不同凡响。

处州县,他能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为国安民,为民谋利。

范仲淹明知“盖汉多叛人,陷于穷漠,衣食嗜好,皆不如意,必以符坚、刘元海、元魏故事,日夜游说元昊,使其侵取汉地,而以汉人守之,则富贵功名衣食嗜好得如其意。

乃知非独元昊志在侵汉,实汉之叛人,日夜为贼之谋也。

”[7]然而,范仲淹并不主张惩戒叛徒并株连其亲属。

因为他深知那样会为渊驱鱼,把更多人才赶向敌国惟有以“遗才”自责,并示以宽大为怀,方可争取其向汉之心。

这正体现了范仲淹作为一位政治家,能站在国家与民族的高度,以一个政治家的敏锐眼光,分析其利弊,制定正确的处理民族问题的方案。

2.知人善任、荐拔良才范仲淹深知良将的作用,对于选拔良将,特别留意。

他的原则是“谋可相济,兵可相援”,“文武参用,二路兼资,均其事任,同其休戚……使文武之道,协和为一,何忧乎边患矣。

”[8]他自己曾表示要“盖将尽天下之才,成天下之务。

”[9]在边将中就有大批杰出的将领是由他一手提拔。

如狄青后来功业显赫,成为一代名将,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与范仲淹的栽培不无关系。

范仲淹在《种世衡墓铭》中说“庆历二年年春,予按巡环州,患属羌之多而素不为用,与夏戎潜连助为边患,”[10]认为“环州勾当一郡十三寨,当此危地,须在得人。

”[11]他便上奏要求调在诸羌族中素有威望的种世衡知环州,以镇抚属羌族。

由于他用人得当,环州的诸羌族皆为汉用。

总之,范仲淹推荐人才,从不计较回报,在庆州任上举贤荐才,对庆州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3.免赋惩贪,整顿吏治当时,庆州的百姓为了粮饷的筹集,还要承担支付大笔额外负担,即将应交纳的岁赋自行运送到沿边地区,称为“支移”。

实际上这是一种变相的徭役,是在一切赋税之上又加的一种负担,最为害民。

为了减轻关中人民支移之苦,省转输之劳,他还提出了一个沿边驻泊禁军春夏移于次边就粮的建议,这样可以省减粮价约30%以上。

这相应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当时庆州的人民每年要交纳战争的一切费用和各种徭役,再加之自然灾害,己是困苦不堪,但还有些贪官污吏横征暴敛、借机邀功,更使庆州人民雪上加霜。

在《范公庆州祠堂记碑》碑阴记文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文中说凤翔府天兴令,持监司符檄来摄州事,以努数百万计,暴加补民,促图已功,沸若羹鼎,至有力不堪弊,群窜他邦,甚者断吮绝胫,死以期免。

公是时方经略四路,请留延安,民闻之,提拿,驰告麾下。

公即日走符檄,放天兴令者还任,凡百苛敛,一切罢去。

未几,公即受命专本路之师,窜者还,危者安,里巷相保,卒如平时之乐。

[12]范仲淹为庆州人民赶走了贪官污吏,为庆州人民罢免了苛政暴敛,使庆州的社会治安相对安定。

以上范仲淹以仁为本的施政方针,为宋夏战争在庆州的胜利提供个保障,更为庆州人民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

(二)经济措施经济是保障军事上胜利的强大后盾。

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要想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范仲淹知庆州之际,为赢得战争的胜利,他提倡发展庆州经济。

1.军民屯田,以实边郡范仲淹知庆州之际,先后向朝廷上《攻守议》《再议攻守》。

其中,有感于前线供给“春夏之衣银鞋馈输满道,千里不绝。

国用民力,日以屈乏,军情愁怨,须务姑息”之弊,借鉴赵充国屯田、魏武屯田、唐天宝八载屯田之策,范仲淹决定“欲于本处渐兴田利”,据亩定课;兵获余羡,中出于官定。

人乐其勤,公收其利,则转输之患,久而自息矣。

”及所谓“假士兵弓手之力,以置屯田为守之利也。

”[13] 范仲淹在庆州做过《劝农》诗,就是当年引导军民屯田生产的写照。

诗中豳地乃是庆州的旧称。

“庆阳乃古唐虞雍州之城,周子先后稷子不喾所居,号北豳”[14]。

经过范仲淹几年的苦心经营,庆州已成为粮丰草茂,兵强马壮的边防要镇。

此外,在发展当地农业生产的同时,他和好友滕子京在庆州还注重水利事业。

范仲淹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了“虹吸”作用,将鹅池洞与城外东河道挖通,起到四季不调的作用。

这样,彻底解决了庆州城的水荒问题,至今庆阳还流传着“庆阳有一宝,吃水不用舀”的谚语。

从而真正达到了防边、省费和百姓安居乐业的目的。

同时,也对庆州边防起到了极大的充实作用。

(三)积极防御的军事措施在宋夏战争中,范仲淹通过对敌强我弱的情势的深刻分析后,在庆州四年对宋夏战争中一直采取积极防御为主的作战方针。

1.建立强劲军队为了抵御西夏的军事进攻,范仲淹认为应该建立一支强劲的军队。

他在环庆整顿军队,裁减了不少冗员和老弱病残的人,精选将士,组成了一支一万八千余人的劲旅,分为六部,每部三千人,分别予以训练。

同时,还选拔智勇双全的军事将领进行训练,“分部教之,量贼多寡,使更出御贼”,改变了以往御敌时,官卑兵少者先出战及兵将不相习的弊病。

这一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诸州皆取其法”。

[15]此外,范仲淹还经常到少数民族地区检阅民兵,以提高他们的战斗力。

他还革除军队旧习,去掉那些只会在检阅是舞枪弄棒的花架子,而要求部队从实际出发,加强训练,应付战争需要。

[16]强劲军队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庆州军队的作战能力,加强了庆州的军事力量,更大程度上使庆州在防御西夏进攻的能力大大提高。

2.军制改革宋政府规定,戍守的士兵不能为本乡人。

因此在边陲的士兵多是从内地调来的禁军即东兵,如在庆州戍守的士兵就多是陕西人。

范仲淹对这一制度进行了改革,他说士兵远戍,背井离乡,还须受很多苦,国家支费又多。

他很重视召募当地人充当士兵,也就是所谓的“土兵”,他认为“久守之计,须用土兵,各谙山川,多习战斗,比之东兵,战守功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