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_城市产生的经济学解释
城市经济学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学教程(最新)

Urban Economics(chapter 1)
• 结论—— • 1.只有考虑了运输成本之后的贸易净收
入为正数时,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 设,才会导致区域内贸易的发生 • 2.在运输方式既定的前提下,运输成本 的大小取决于交易地点(市场)的位置 ,能够使运输成本尽可能低的地点将受 到贸易者的青睐
庭进行分工 • 北部家庭专门生产毛料,南部家庭专门
生产小麦
Urban Economics(chapter 1)
•
小麦(公斤) 毛料(码)
• 北部家庭
8
1
• 南部家庭
12
6
• 运用机会成本,找出北部家庭和南部家庭具 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Urban Economics(chapter 1)
•
• 北部家庭 • 南部家庭
• 486: Number of UAs
• 3,087: Number of UCs
• 249,253,271—— Total urban population
• 219,922,123: UAs population
• 29,331,148: UCs population
• 59,492,276—— Total rural population
• 不考虑运输成本 • 4公斤小麦 = 1码毛料 • 北部家庭单位时间的净收益1码毛料 • 南部家庭单位时间的净收益12公斤小麦
Urban Economics(chapter 1)
• 考虑运输成本 • 北部家庭行走2小时,到达交易地点 • 贸易净收益为负数 • 北部家庭行走0.5小时,到达交易地点 • 贸易净收益为正数
• 80.7%—— Percent of the U.S. population
城市经济学第二章城市化

2000
80
1800
70
1600
1400
60
1200
50
1000
40
800
30
600
20
400
200
10
0
0
发达国家(百万人)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百万人) 发展中国家(%)
37
2001年和2015年全球8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预测 单位:个
年份 地区 世界
非洲
亚洲
拉美
欧洲
北美
日本
2001
(四)世界城市化过程中郊区化和逆城市化是城 市化的高级阶段
33
(一)世界城市化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态势
世界城市化进程
7000
50
6000
45
40
5000
35
4000
30
25
3000
20
2000
15
10
1000
5
0
0
(百万) 1800 1825 1850 1875 1900 1925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1997
26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27
服务业对城市化的影响
• 1.服务业也具有空间集聚的内在要求,其区位基 本上都是在城市。服务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成为城 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因。
• 2.服务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与 工业之间通过复杂的供给与需求联系,形成了关 联互动的关系,共同构建了城市经济系统。
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就是要对城市的这 种主导作用进行识别并能在不同的国家 (地区)之间或同一国家(地区)的不 同时期之间进行比较。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122134课程名称:城市经济学课程性质:选修课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开课学期:春季学期总学时:51学时总学分:3分先行课程:高等数学、经济学基础课程简介:《城市经济学》是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
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推荐教材:冯云廷.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书目:[1] 周伟林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蔡孝箴.城市经济学〔M〕.上海: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3]夏南凯等.城市经济与城市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城市规划学刊[J]。
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内涵,从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角度认识城市与城市系统、城市经济运行、城市经济关系和城市经济规律,具有解决城市公共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概要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理论研究脉络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些理论问题,深入进行文献阅读、理论讲解、问题探讨,从而使学生对城市经济运行理论具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为进行深入细致的区域和城市经济研究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和城市经济的概念界定、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城市规划关系描述。
教学目标:重点掌握城市经济、城市开发的概念;熟悉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和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城市经济基本内容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学的含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经济学涵盖内容与考察对象、城市经济的地位。
城市经济学——精选推荐

一、城市的概念⏹什么是城市?城市经济学家认为,城市是在相对较小的面积里居住了大量人口的地理区域。
换句话说,就是城市人口密度要高于周边其他地区。
二、城市发展必须满足的条件1、农业生产过剩2、城市生产3、用于交换的运输体系三、城市经济学的概念⏹城市经济学:把地理学和经济学融为一体,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位置或区位选择。
四、城市经济学的五个公理1、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2、自我强化效应产生极端结果3、外部性导致非效率4、生产受规模经济的影响5、竞争导致零经济利润五、为什么会存在城市城市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是因为集中交换(贸易城市)和集中生产(工厂和加工型城市)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通过庭院生产模型来解释城市存在的原因,过程就是逐步放松庭院生产模型的假设条件,新构建的模型将暗示城市的必然出现■前提假设庭院生产仅生产和消费面包和衬衣两种产品相同的生产能力交易的规模收益不变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城市经济学第一公理: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在庭院模型的基础上放松所有工人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假设⏹假设北方地区的家庭生产面包和衬衣更有效率(土壤条件、气候和工人的技能)一、比较优势与贸易专业化和从交易中获取的收益二、交换中的规模经济⏹专业化和交换出现并不必然推动城市发展⏹庭院模型中的第二个假设:交换的规模收益不变⏹放松这一假设,如果规模经济与交换、贸易有显著的互动关系,那么商业企业将会随之出现。
三、商贸城市的出现⏹商业企业中专门从事运输业务的工人的操作效率,要高于那些生产面包和衬衣为主要任务的工人的劳动效率。
⏹众多商业的出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为了拓展规模经济,商业企业将选址于能更有效地收集和分配大型货物的地区。
大量商业企业和工人的聚集,就导致十字路口、河流汇合处、港口附近的地价上涨,使人们更加注重土地的节约利用。
一、规模经济与市场范围二、加工型城镇体系⏹甜菜制糖企业的选址,推动了加工型城镇的发展。
⏹原因在于,在制糖企业附近居住的工人可以节省交通成本,这样,就形成了相对较高的人口密度:一个小城市或城镇。
经济学第二章(免费)

人性的根源 社会秩序的发展 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
人性的根源
1.1人类是一种自利的生物
达尔文说,生物进化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因此趋利避 害是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物能够生存在世界上的前提。自 利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特性。 所谓自利是指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和倾向。与自私同义,
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为了避免盲目自利带来 的损害,社会产生了道德和法律。道德可以靠 每个人自觉遵守,但法律必须有专门的机构来 监督执行。 追溯人类历史,由群居到原始部落早期,人类 以血缘为纽带,不存在国家和法律。 由生产力提高导致产品剩余的出现是促成一系 列变化的根源。部落内部的偷窃、利益纠纷, 部落之间的掠夺,使得建立专门的暴力机构成 为必要。
市场经济的建立
3.2市场经济的法律特征
(2)保护产权不仅是保护已经存在的财产,而且要保护 每个人即将生产出来的财富。 (3)最后,对于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财产是自己的身 体和头脑,是他思想和行动的自由,这是他一切财富 的源泉。保护产权就要保护每个人的自由权利。这些 权利包括迁徙自由、就业自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 等,总之包括人人都可以拥有但又不会彼此妨碍的自 由。如果没有这些自由,不仅每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 会受到限制,整个社会也会因此陷入贫困衰败。而市 场经济之所以能够造就一个繁荣富足的社会,跟它的 法律保护每个人的自由权利是密不可分的。
社会秩序的发展
2.1社会为什么会有法律和道德?
与人们道德不相符的法律,往往难以执行,也 不可能长期存在。道德和法律不会长期背离。 道德是制订法律的根源和依据,而法律是形式 化、精确化、强制化的道德。 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利益的行为准则,是社 会秩序的两大支柱。
社会秩序的发展
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稀缺性: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效率: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平等:指将这些资源的成果平均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机会成本: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理性人:在机会成本成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边际变动: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市场经济: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和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产权: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经济周期:用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或雇佣的人数来衡量的,经济活动中无规律的、大部分无法预测的波动第2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循环流向图:一个用普通术语来解释经济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并说明经济的参与者如何相互交易的直观的经济模型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在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出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特定市场上相互影响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实证表述:是描述性的,做出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表述规范表述:是规范性的,做出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表述第3章相互依存性和贸易的好处绝对优势:描述一个人、一家公司或一个国家相对其他人、公司或国家的生产力比较优势:根据生产商的机会成本进行比较。
进口品: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出口品:在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第4章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力量市场:一个市场就是由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买者和卖者组成的群体竞争市场:描述有许多买者和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供给表:表明在影响某种物品的生产者想出售数量的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该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的表格供给曲线:将价格与供给量相联系的向上倾斜的曲线均衡: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被称为市场的~需求表:表明在影响消费者想购买的数量的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种物品的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的表格需求曲线:是将价格与需求量相联系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正常物品:当收入减少时,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减少,这种物品就被称为~低档物品:当收入减少时,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物品就被称为~均衡价格:使得供给和需求平衡的价格均衡数量:使得供给和需求平衡的数量过剩:在现行价格下,供给者不能卖出他们想卖的所有物品替代品:当一种物品价格下降引起对另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减少时,这两种物品被称为~互补品:当一种物品价格下降引起另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增加时,这两种物品被称为~供给量:是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数量。
《城市经济学》教案

2
•
• • • • •
•
•
地理学者认为,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 区 域性和综合性; 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 和结合点。 建筑学者认为, 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 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 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生态学者认为, 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 态系统。 统计学者认为, 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聚 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 政治学,如:城市是一个团体的人构成一个在政治上有组织的共同体;城市是 一个矛盾斗争的舞台。 经济学,如:城市是商业、工业、金融、信息、旅游文化和各种服务业等非农 产业和非农业人口的集聚地,是某一地区或国家的生产、消费等经济中心和经 济发展的龙头, 在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城市是人口集中、 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城市是物质生产的分配空间;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 增长极和龙头;城市是一片经济空间;城市是与高密度和经济行为专业化及其 统一制度的条件为特征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产活动系统。 城市的基本特征 1、密集性——物质和文化的密集,要素空间分布的高聚集性 – 人口密集 – 物质和资产密集 – 文化密集 2、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 – 高效率:采购、运输、流通、人才、获取信息等便捷 – 高效益:投入产出的高效益性 3、中心性——吸引力和辐射力 – 吸引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 辐射力 :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二、城市的本质
《城市经济学》教案
1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经济
目标要求:懂得城市的内涵与功能,理解城市的特点和作用,掌握城市的内涵、 城市的基本类型、城市的作用等;了解国内外城市的发展状况,掌握 城市形成机制。 理解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 经济机制及其他制约因素, 了解城市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 掌握何为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的特征、 本质、外部环境等。通过学习具备对当地城市的发展现状等进行调查 或分析等能力,能对当地城市的基本模式。 核心概念:城市、城市形成、城市经济、集聚经济 内容提要: 1.城市的内涵与功能 2.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3.城市经济 4.城市集聚经济 本章重点:掌握城市的内涵,城市的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难点:理解城市经济及集聚经济。 教学课时:3 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经济学基础-第2章

作为科学家旳经济学家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家庭和企业怎样做出决策,以及它们怎 样在特定市场上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体旳经济 现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亲密有关旳。
E2.7 把下列题目分别归入微观经济学或宏观经济学:a.家庭把多少收入用于 储蓄旳决策;b.政府管制对汽车废气旳影响;c.高国民储蓄对经济增长旳影响; d.企业有关雇佣多少工人旳决策;e.通货膨胀率和货币量变动之间旳关系。
作为科学家旳经济学家:我们旳第二个模型
生产可能性边界简化了复杂旳经济,以便强调某些基本但极为主要旳思想:稀缺性、效 率、权衡取舍、机会成本和经济增长。
经济学家以为,生产可能性边界一般是凹向原点旳形状。因为当经济把大部 分资源用于生产某一种产品时,此时多生产该产品旳机会成本很高,生产可 能性边界是陡峭旳。
作为科学家旳经济学家:我们旳第二个模型
E2.6 如图所示:
(3)F点代表:a.假如我们降低20单位旳 鸡蛋生产能够实现旳生产组合;b.因为有未 得到利用旳资源,所以是无效率旳组合;c. 假如有相当大旳技术进步能够实现旳旳生产 组合;d.以上各项都不是。 (4)当我们从A点移动到D点时:a.根据熏 肉计算旳鸡蛋旳机会成本不变;b.根据熏肉 计算旳鸡蛋旳机会成本降低;c.根据熏肉计 算旳鸡蛋旳机会成本增长;d.经济变得更有 效率;e.经济变得更无效率。
假如经济从它能够取得旳稀缺资源中取得了它能得到旳全部东西,就称这种 成果是有效率旳。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而不是这条线之内)旳各点代表了有 效率旳生产水平。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白了社会面临旳一种权衡取舍。一旦我们到达了该边界上 有效率旳各点,那么得到更多旳一种物品旳唯一措施就是降低另一种物品旳 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01
URBAN ECONOMICS CUEB陈飞
2
2.1 城市形成之前的地区——庭院生产
庭院生产模型(the model of backyard production):每个消费者都是生产者,所有的产品都在
庭院内生产——经济活动/景观是均匀分布的,不存在生产的 集中和/或人口的集中。
基本假设:
➢ 相同的资源禀赋:土地(出产小麦和棉花)和工人(生产面 包和衬衣)——不存在资源禀赋差异;
➢ 相同的生产力:所有的土地的肥力相同,所有工人的生产率 相同——不存在比较优势;
➢ 交易的规模收益不变——单位产品交易的边际成本都相同;
➢ 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无论工人生产多少产品,其小时产 品数都相同。
土地需求
土地价格
公理1:价 格调整实现
区位均衡
土地价格相同 人口均匀分布
区位均衡 人口扩散
2011-01
URBAN ECONOMICS CUEB陈飞
4
2.2 贸易型城镇:理论及史实
一、资源禀赋差异与贸易
南北两个地区,北部草原牧羊;南北生产小 麦和棉花。
消费者的偏好相同:北部地区以羊肉和羊毛 与南部地区的小麦和棉花进行贸易。——互 通有无
➢ 运输技术和运输体系的变化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 收费公路建设、运河开凿、轮船的发明、铁路交通
系统的建立、航空发展等。
2011-01
URBAN ECONOMICS CUEB陈飞
13
(三)农业革新 (四)能源技术与区位决策
2011-01
URBAN ECONOMICS CUEB陈飞
14
四、工业城镇体系
2011-01
URBAN ECONOMICS CUEB陈飞
12
三、工业革命与工业城市
(一)制造业创新:规模经济效应大大提高
➢ 惠特尼:制造业零部件互换系统 美国制造业体系, 大规模生产的标准体系。手工生产被标准化生产替 代。
➢ 制造体系的出现推动了工业城市的发展。
(二)运输业创新:扩大了企业的市场范围
2011-01
URBAN ECONOMICS CUEB陈飞
9
贸易城市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运输成本 包含运输方式的变化的影响,运输方式的 改变使沿河的商业城市逐渐走向衰落,而 铁路沿线的城市则得到较快发展。如郑州 和开封的发展变迁;天津和北京。 (2)比较优势 包括生产和贸易。
2011-01
URBAN ECONOMICS CUEB陈飞
10
2.3 工业型城镇:产生和发展
一、工资与产品价格的决定 ➢ 价格调整实现区位均衡——乡村和城市的
实际工资相同;(乡村的生活成本低于城 市)
➢ 企业获得零经济利润: 生产成本=收益(价格) 生产成本包括工资和不可分割要素的使用 成本两部分。
2011-01
URBAN ECONOMICS CUEB陈飞
罗马:公元3世纪,人口已经超过100万。罗马 人在欧洲建立了许多殖民城市,他们主要是对 农业剩余产品的掠夺,忽视了城市的生产活动。
雅典发展的早期,主要是在与其他地区所构建 的自愿贸易体系下强盛起来,主要是用城市产 品换取农村的粮食。后来则以征服和进贡机制 代替了原先的产品自愿交换机制,由此引发了 战争和城市的衰落。
2011-01
URBAN ECONOMICS CUEB陈飞
3
自给自足的分散的经济状态
自给自足的状态:
➢ 资源禀赋相同——不需要互通有无;
➢ 相同的生产力——专业化生产不能获得额外收益;
➢ 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所有生产者都获得零利润;
家庭间交换产品只会产生成本,不会获得收益。
分散的经济状态:
假设人口聚集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一般考察
基本内容
2.1 城市形成之前的地区——庭院生产 ➢ 经济活动均匀分布的理论模型 2.2 贸易型城镇:理论及史实
➢ 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前提:生产的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差异 和交换的规模经济。
➢ 历史中的贸易城市
2.3 工业型城镇:产生和发展
➢ 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前提:生产的规模经济 ➢ 工业革命对工业城市发展的影响 ➢ 规模经济、市场范围与工业城镇体系
11
二、工业城镇的市场范围
面 包 的1 价 格
1/2 1/3
衬衣的净价格 家庭生产衬衣成本
g
购买衬衣往返1单位距 离需1/12小时;
农村家庭的生产力是: 1单位面包/小时,或1 单位衬衣/小时。
8 20
8
到企业的距离
农村家庭交易的机会 成本是:1/12*距离的 面包。
企业的市场范围
规模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衬衣比家庭生产便宜:工业城镇发展
2011-01
URBAN ECONOMICS CUEB陈飞
15
五、资源导向型企业与加工型城镇
2011-01
URBAN ECONOMICS CUEB陈飞
16
主要观点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商帮:晋商、徽商、浙商 和粤商。世界史上的腓尼基人、威尼斯商人 和犹太商人大多是此类型的贸易。
2011-01
URBAN ECONOMICS CUEB陈飞
5
二、比较优势与贸易
1.比较优势
➢ 如果一个国家/地区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 地区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那么,这个国家/地区在生产 该种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表2-1 比较优势
北方
南方
面包 衬衣 面包 衬衣
劳动生产率(小时产出) 2
6
11
机会成本
3衬衣 1/3面包 1衬衣 1面包
北方的比较优势为衬衣,南方的则是面包
2011-01
URBAN ECONOMICS CUEB陈飞
6
表2-2 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所得
北部
南部
专业化导致 的生产变化
4件衬衣换取 2块面包
商业企业的出现推动了城市发展。
商业企业选址特点:能更有效地收集和发 售大型货物的地区——十字路口、河流汇 合处、港口附近。
商业企业的集聚导致土地的集约利用。
2011-01
URBAN ECONOMICS CUEB陈飞
8
三、 城市历史中的贸易城市
地中海沿岸:贸易活动是威尼斯、热那亚和比 萨等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交换中获取 的收益
面包 -2 +2 0
衬衣 +6 -4 +2
面包 +2 -2 0
衬衣 -2 +4 +2
交易成本(主要是时间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越 N ECONOMICS CUEB陈飞
7
2.交换中的规模经济
公理4:生产受规模经济影响。商业企业 出现的前提是交换(贸易)有显著的互动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