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第二章城市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城市化
• 第一节 城市化的涵义与测度 • 第二节 城市化机制 • 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 • 第四节 城市化模式 • 第五节 城市化战略
1
2
第一节 城市化的涵义与测度
• 一、城市化的涵义 • (一)城市化概念辨析
• 城市化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 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 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 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
• 城市化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 演进的伴生发展过程。
19
20
三、城市化的实现机制
• 农业剩余
• 从理论上讲,农业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提供剩余的方 式包括如下四种:(1)赋税方式;(2)价格方式;(3)储蓄方 式;(4)财产剥夺方式。
• 人口(劳动力)
• 城市化赖以实现的人口增长的来源不外乎三个方面:一 是城市内部的人口自然增长;二是农村一城市人口净迁移 而产生的人口机械增长;三是城镇行政地域的扩大或城镇 划分标准的变更。
城市化水 平
(%)
4.3 4.3 4.4 5.0 6.5 9.3 16.7 27.2 38.4
36
城镇人口(百万人) 1800 1825 1850 1875 1900 1925 1950 1975 1997
占世界城镇总人口的比重 (% )
图1.1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 及其占世界城镇总人口比重的变迁
18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历表明,产业结 构变革是城市化的主线之一,城市化过程就是产 业结构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的伴生发展过 程。
• 产业结构变革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 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基础和前提。 • 工业化则是城市化的发动机 • 第三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作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而不同
第五,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 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第六,城市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 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是衡量一 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8
(一) 城市化水平
这是对城市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中的主导作用的识别指标。它表明了城 市化推进程度,即表示城乡关系转型程 度及非农业人口、非农产业集中的程度。
25
2
12
5
2
2
2
2015
33
3
19
5
2
2
2
38
(三)过度城市化与城市化不足并存
• 超前城市化亦称“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 水平远远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经 济发展阶段,表现为没有工业化和没有经济发 展的城市化。
• 乡村人口过快地向城市迁移,超过城市经济发 展的需要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以至于 造成大量人口缺乏就业机会,造成城市住房紧 张,交通拥挤,犯罪增加等城市问题。
5
城市化的意义
❖ 城市化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 ❖ 城市化有助于促进工业化,有助于扩大内需求 ❖ 城市化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 城市化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 ❖ 城市化有利于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 城市化式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6
(二)城市化的内涵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
• 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的趋势是,随着 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劳动力比重逐步减 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相 应增加。
17
一、城市化的本质
• 城市化过程所涉及的领域和包含的内容是 多元化的,它不仅包括人口城市化,也包 括非农产业城市化,还包括空间和生活方 式的城市化。城市化是所有要素动态地相 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21
一、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 一、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为城市 提供商品粮、资金原始积累、生产原料、 市场、劳动力
•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生产配
套性服务的增加;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 • 非经济性动力(中国特色)
22
一、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23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中国2000年人 均创造GDP第一产业3990元,第二产业2.8万元, 第三产业1.5万元)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 强的过程,也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 过程,是一个国家现代社会结构形成的过程。
7
第四,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 统一。
3
表1 有关学科对城市化研究的差异
4
城市经济学对城市化的定义
• 城市化是指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革命,乡村分 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地进行空间上的 聚集而逐渐地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蔡孝箴:《社会 主义城市经济学》)
•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 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它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 内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农村地区逐渐演化为城市地域;城镇数目不断增加;城市 人口不断膨胀、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水平 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改善;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 文化的主体,并在农村地区不断扩散和推广。(谢文惠、 邓卫:《城市经济学》)
30个百分点。
15
第二节 城市化机制
• 一、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 二、城市化的实现机制 • 三、城市化的保障机制
16
配第.克拉克定理(Petty-Clark Theorem)
• 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 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 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 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转移。
• 3.服务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劳动力的容纳能力大。 • 4.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农村人口和企业向城市迁移
的重要诱因。
28
三、城市化规律
• 城市化的阶段发展规律 • 大城市优先发展规律 •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规律
29
(一)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M Northam)于 1979年提出各国城市化过程的轨迹为S型 曲线的理论 。
“一”→“二”→“ 三”
3.动力机制的变化
农—→工—→商
32
四、世界城市化历程及其特征
(一)随着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推进,世 界城市化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态势。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很大,城市化 的重点正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三)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过度城市化与城市 化不足并存。
26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27
服务业对城市化的影响
• 1.服务业也具有空间集聚的内在要求,其区位基 本上都是在城市。服务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成为城 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因。
• 2.服务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与 工业之间通过复杂的供给与需求联系,形成了关 联互动的关系,共同构建了城市经济系统。
24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
2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工业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 首先,工业生产具有空间集聚的内在要求。 • 其次,工业的生产组织具有大规模生产、专业化
分工、产业关联性强等特点。 • 再次,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农
村的劳动力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成为农村劳动 力和人口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的重要因素。 • 第四,工业发展还通过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换。
• 定义:城市化水平是指某一地区的城市人 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1
1.城市人口比重指标
• 优点:简单明了,反映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空 间分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 缺陷:第一,由于各国设市的人口数量标准差 距悬殊,低则200人,多则60000人,相差300 倍,缺乏可比性。这使得一些地理位置相邻、 人口规模相近、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出 现了城市化程度的不合理反差。第二,由于行 政区域的变更,和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也会 导致城市人口的突变,造成城市化水平忽高忽 低,缺乏连续性。
(四)世界城市化过程中郊区化和逆城市化是城 市化的高级阶段
33
(一)世界城市化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态势
世界城市化进程
7000
50
6000
45
40
5000
35
4000
30
25
3000
20
2000
15
10
1000
5
0
0
(百万) 1800 1825 1850 1875 1900 1925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1997
1997
5829
2681
城市化水 城镇人口 城市化

水平
(%) (百万人) (%)
5.1 5.4 6.3 8.8 13.3 20.5 29.0 38.4 46.0
20
7.3
25
8.2
40
11.4
75
17.2
150
26.1
285
39.9
449
52.5
753
68.6
880
77.3
城镇人 口
(百万 人)
30 35 40 50 70 115 275 811 1801
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就是要对城市的这 种主导作用进行识别并能在不同的国家 (地区)之间或同一国家(地区)的不 同时期之间进行比较。
9
二、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 (一)单一指标法 • 1.城市人口比重指标 • 2.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 • 3.城市用地比重指标 • (二)综合指标法
10
1. 城市人口比重指标
30
起始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在30%以下) 加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在30-70%) 完成阶段(城市人口比重超过70%以上)
城市化水平
80% 70%
30%
农业社会
工业化 前期
工业化 中期
工业化 后期
工业化水平 31
在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主要差异如下:
1.发展速度的变化 慢—→快—→慢
2.产业结构的变化
12
2.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
• 定义:某一地区内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为其城市化水平。
• 特点:体现了人口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较 准确地把握了城市化的经济意义和内在动因,反 映了生产方式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比之城市人口 比重指标,更具科学性。
13
3.城市用地比重指标
• 定义:以某一区域内的城市建成区用地占 区域总面积的比重,来反映当地的城市化 水平。
35
(二)城市化的重点正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 家转移
全世界
发达国家和地区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总人口
城镇人 口
(百万人) (百万 人)
1800
978
50
1825
1100
60
1850
1262
80
1875
1420
125
1900
1650
220
1925
1950
400
1950
2501
724
1975
4076
1564
• 超前城市化主要出现在拉丁美洲及非洲一些发 展中国家。
39
40
城市化超前发展的国家基本资料的比较
阿根廷 墨西哥 1997年 1997年
巴西 乌克兰 美国
1999年 1999
1999年
日本1999 中国2001


城市化 89
74
81
68
77
79
37.7
水平
(%)
人均
8570
3780
4420 750
30600
32230 7543元
GDP
(911美元)
(美元/
人)
41
(五)世界城市化过程中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又称分散型城市化。它是由美 国城市规划师贝利1976年首先提出的一个概 念“counter-urbanization”),它是指城 市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向城市 外围迁移和扩散,使郊区无限蔓延的过程。 它与乡村分散的人口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 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所表现的集中型城市化, 都是城市化过程,只是属于两种不同的类型。
• 优点:该指标体现的是城乡之间在地理景 观上的分别,对于成长迅速的城镇密集地 区,具有直观性和说服力。
• 缺点:它忽略了人口密度的稠与稀所造成 的城市用地的紧与松,以及在统计上存在 相当大的难度,故应用不广。
14
• 2015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7462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68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 人口771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 人口城镇化率)为56.10%,比上年末提 高1.33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
(%)
总人口
城镇人口
城镇人口比重
34
• 1.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 • 2.大城市超前发展 • --大城市数量迅速增长 • --大城市人口规模急剧膨胀
年 份 1800 1850 1900 1950 1970 1990 2000
城市化水 平
年均增长
3
7
14 28.4 37.5 50.0 55.0
0.08 0.14 0.29 0.46 0.63 0.50
2000
80
1800
70
1600
1400
60
1200
50
1000
40
800
30
600
20
400
200
10
0
0
发达国家(百万人)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百万人) 发展中国家(%)
37
2001年和2015年全球8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预测 单位:个
年份 地区 世界
非洲
亚洲
拉美
欧洲
北美
日本
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