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城市化(城市经济学-徐航)

合集下载

现代市政学(第五版)第2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现代市政学(第五版)第2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2.1城市的内涵与功 能 2.1.1多元视角下 的城市 2.1.2城市的含义 与特征 2.1.3城市的类型 和功能 2.1.4我国的城市 设置 2.2城市历史演进与 城市化 2.2.1城市的形成 与发展 2.2.2城市化的动 力 2.2.3城市化的进 展 2.3我国的城市化发 展战略 2.3.1我国城市化 的历史进程 2.3.2我国城市化 的特点与推进原则 2.3.3推进可持续 的新型城镇化
3、现代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新的政治环境:全球化与本土化并存 新的发展形态:新技术和“新经济”相互促进 新的发展动力:资源更新与创新驱动 新的管理思潮:新管理与新治理崛起
第2章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2.1城市的内涵与功 能 2.1.1多元视角下 的城市 2.1.2城市的含义 与特征 2.1.3城市的类型 和功能 2.1.4我国的城市 设置 2.2城市历史演进与 城市化 2.2.1城市的形成 与发展 2.2.2城市化的动 力 2.2.3城市化的进 展 2.3我国的城市化发 展战略 2.3.1我国城市化 的历史进程 2.3.2我国城市化 的特点与推进原则 2.3.3推进可持续 的新型城镇化
2、城市的功能
城市功能也叫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 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内所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一般功能
主导功能
特殊功能
综合功能
优化城市功能
参照环境因素,因势利导,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 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
第2章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2.3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2.3.1 我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改革开放前的城市化发展
1949~1957 年 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1961~1965 年 城市化调整阶段

第二章 城市化

第二章  城市化

四、从量态维度上看,城市化规律在量态维度上 的表现为城市人口迁移和流动规律作用下的城 市数目和人口规模变化的规律。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发生的农村剩余劳 动力向非农产业从而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这种过程在数量的变化上,突出地表现在如下 两个方面:
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正相关性。 首先,城市化水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 高而提高。 其次,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在 一定的条件下,也会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
2. 城市化初期发展阶段 (19世纪40年代一19世纪70年代初) 随着工业化的起步 , 德国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启动。这一 时期德国的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 城市规模不断扩 大, 城市的功能日益多样化。从19世纪 40 年代开始 , 德国出 现了一批以工矿业城市为主的新兴城市 , 例如鲁尔区的塞尔 多夫、多特蒙、杜伊斯堡、埃森等。这些城市主要依靠当地 的资源优势 (煤矿、铁矿等) 以及水陆交通运输的便利条件, 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得天独厚 , 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劳动力 就业。这些城市不断沿公路、铁路和河道向外扩展,城市面积 不断扩大 , 人口规模也迅速增加 , 从而由工业化前的中小城镇 或村庄快速发展成为大城市。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人口增加 更为突出,如柏林在1805年人口已达41.9万、慕尼黑11万、科 伦9.7万、布勒斯劳1.4万。
以德国为代表的中小城镇为主的发展模式
在大城市增速放缓,中小城市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德国 城市化原有的城乡之间、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及经济发 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由于高速公路、 城际铁路等现代交通网的全面建设, 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 电视、广播、电话等信息传播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城市在 区位及物质技术方面的优势已经明显减弱, 大多数小城市 的居民不仅收入上与大城市居民没有什么差别, 而且也同 样可以享受现化的城市生活。相反,大城市由于人口高度 集中而面临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地价房价上涨、就业 困难等问题日趋严重, 因而对企业和劳动力的吸引力下降。 在此情形下,小城市往往比大都市更能够吸引大量的企业、 公司和青壮劳动力进入和集聚。

城市经济学之城市化(PPT 29页)

城市经济学之城市化(PPT 29页)

1910 1910 1920 1930 1950 1960 1970 1980
发 人均 475 650 625 835 1125 1515 2240 2920 达 GDP 国 家 城市化 31 34 37 40 47 54 61 64
水平
拉 人均 310 360 370 380 465 520 620 775 美 GDP 国 家 城市化 20 22 25 28 40 48 56 64
4.从量态维度看,城市化规律除了有质的规定性, 还有量的规定性。城市化规律在量态维度上的表 现,就是城市人口迁移和流动规律作用下的城市 数目和人口规模变化的规律
第四节 城市化进程
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图1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起点
英国 法国 德国 瑞典 美国 日本
时间
1750 1780 1830 1850 1840 1870
我国城市化道路表现出一个独有的特点,那就是,它不仅 表现为城市的扩大和向乡村的辐射,更主要的趋势是乡村 自身的城镇化,即城市的扩展辐射与农村自身城镇化的双 向运动。
这条道路与经典的城市化之路,主要区别在于: 1.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大量的非农化和工业化
在城市以外进行 2.从规模比较小的小城镇起步,控制人口向大城市迁移并
独特的政策措施。支持小型城市的方针以 及控制人口流向城市的措施。
独特的政府干预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前, 中国的城市化始终是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为背景的、政府推动型的。
中国城市化制度模式的变迁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出现了两种截 然不同的制度变迁模式: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和自 下而上的城市化。 自上而下的城市化是政府按照城市发展战略和社 会经济发展规划,运用计划手段实施的一种政府 包办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 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则是农村社区乡镇企业、农民 家庭或个人等民间力量发动的一种由市场力量诱 导的自发性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

城市经济学之城市化

城市经济学之城市化

城市经济学之城市化1. 引言城市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迁移,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经济不断发展。

城市化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城市化的意义和影响。

2. 城市化的定义和特征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的特征包括人口集中、经济发展、社会分工、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变化。

2.1 人口集中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人口密度增加。

这是由于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条件等吸引力,同时也是由于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后的生活需求。

2.2 经济发展城市化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一方面,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得人们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拉动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城市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农业向制造业、服务业转变,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2.3 社会分工城市化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深化和扩大。

城市中的人们可以通过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来实现自己的特长和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不同的城市承担不同的产业和功能,形成了城市间的专业化分工。

2.4 土地利用城市化使得土地利用更加集约化。

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减少对农业用地的占用。

3. 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城市化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以下是城市化对经济的几个方面影响的分析。

3.1 经济增长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城市化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从农业向制造业、服务业转变,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拉动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

3.2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

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

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
结论3:
——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24
活动四:观察图像,归纳结论。
25
读“世界特大城市和城市带图”,说出各城市带名 称。
26
问题1:观察“世界特大城市和城市带图”,说出各城市 带的地理位置有何共性。试分析原因。
地理位置:都位于中、低纬度地带。
27
原 因:中、低纬度地带温度适宜人类居住。
问题2:观察“世界特大城市和城市带图”,说出各城市 带的自然条件有何共性。试分析原因。
13
城市化 阶段
城市化 水平
城市化发 地域扩展 展速度 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 段
25%~ 30%以 下,低
缓慢
缓慢
各功能用地混 杂布置,功能 区分异不明确
中期阶 段
30%一 70%, 较高
迅速
后期阶 70%以

上,高
缓慢, 甚至停 滞

继续 增大
交通拥挤、环 境恶化、住房 紧张等
大城市的中 心空洞化、 逆城市化等
•噪声污染
43
44
我国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噪声 • 污染严重,2/3的城市人口暴露在较高的噪 声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不到50%; • 90%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过了70分贝。
45
•固体废弃物污染
46
47
48
49
我国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固体废弃物 • 排放量大,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 • 累计堆存量达65亿吨以上,占地5万多公顷 •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1.2%,影响 市容,污染大气、水和土壤。
治安混乱
60
课标落实的考查
模块样题:
A 1.城市化过程必然会引起
A.农业人口比重下降

城市经济学-第二章

城市经济学-第二章

2、滞后城市化 、
滞后城市化恰好与超前城市化相反, 是指城市化进程落后于一国的工业化进程 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不能 真实反映其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亚洲一些国家,例如中国、印度、印度尼 西亚等,其城市化进程就是典型的滞后城 市化。
应该指出的是,超前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也可能并存于一个国家,例如印度。从总体上 看,印度的城市化进程属于滞后城市化,但具 体到某个城市,则又呈现出超前城市化的特征, 突出表现为城市首位度畸高。 所谓“城市首位度”,亦称“首位城市指 数”,是指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二 大城市人口数之比值,通常用它来反映该国或 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它由美 国地理学家马克杰弗逊1939年在其《城市首 位律》一书中首次提出。
1、最低临界值原则 最低临界值原则,是指新建或扩建一个 工厂需要有一个最低销售额的支持,只 要达到这个临界值,那么投资者就可能 会因其有利可图而作出投资决策。 2、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 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是指一个城市 的居民对未来所作出的决策是以这个城 市现在必须提供什么为基础的。也即过 去形成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分布状况,影 响着现时的决策倾向。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产业革命使得资本和人口在机器大 生产中高度集中,导致了城市规模的不 断扩张和城市数量的急剧增加。工业化 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城市革 命,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几个特殊经济本 性使然,即所谓的“最低临界值原则”、 “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和“循环累 积因果关系原则”。
四、发展中国家与“超前城市化”和 发展中国家与“超前城市化” 滞后城市化” “滞后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方面其内部 差异性比发达国家大得多,突出表现在 “超前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并存。

城市经济学~2

城市经济学~2

三、世界城市化发展背景分析
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正从
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
大约200多年前,人类社会开始告别了农业经济时代,迎
来了工业经济社会,而自本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爆发了 以微电子、电子通讯和计算机等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 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又迎来了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时代。 工业社会曾经大大改变了农业社会几千年来所形成的 空间结构,使资本成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部分 ,替代了 土地要素的主导地位。同样地,信息社的到来也必将大 大改变工业社会所形成的空间结构 ,带给人类社会全新 的面貌。
世界城市化现状特征
第二部分
(一)城市规模增长显著
自 50 年代末西方工业化扩散以来 , 世界城市规 模的发展出现了迅速增长的新局面 , 特别是在 发展中国家 , 城市规模的增长更加显著。其结 果 , 世界首位城市聚集区的分布格局也发生了 变化。 1950 年 , 全球 800 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只有 2 个,即纽约和伦敦,均分布于发达国家。
(四)首位城市主宰世界经济
70 年代以来,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重构不仅形成了全球新的经济空
间结构,而且形成了新的空间权力结构,使全球经济实体多层次化, 出现了诸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关贸总协定 (GATT) 、世界 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北美自由贸易区 (NAFTA)、欧州联盟(EU) 等全球经济实体或跨国经济组织。这些经济实体的所在地 (即城 市区域)在全球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其社会特征的建设中, 正在一步步替代国家的作用,使国家权力空心化。
大约公元前 3100年左右,尼罗河流域也出现了最早城市,
随后在印度河流域和中国的黄河流域,早期的城市也相继 诞生。
据估计,世界上第一个超过10 万人的城市可能是当时埃及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第二课时)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第二课时)
经过调查,造成这种骨痛病的原因是神通川上游的 炼锌厂长年累月排放含镉的废水,当地农民长期饮用受 到镉污染的河水,并且食用此水灌溉生长的稻米,于是 镉便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体内逐渐积聚,引起镉中
毒,造成“骨痛病”。
3、固体垃圾污染
举例:工业废渣、 城市垃圾、塑料袋、 易拉罐、废电池等
垃圾堆放场
4、噪声污染
危害人体健康和 动植物的繁殖
固体废弃 物污染
噪声污染
工业垃圾、生活垃圾
危害健康、 破坏环境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 妨碍生活、工作, 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损害人体健康。
1. 大气污染
举例: 光化学烟雾 酸雨
1952年12月5日,黄色烟雾笼罩了伦敦,能见 度极差,整座城市弥漫着浓烈的"臭鸡蛋"气味, 居民普遍感到呼吸困难。从12月5日到12月9日这 短短的几天里,就有4000多人被黄色烟雾夺去生 命。这便是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
纽约的光化学烟雾
酸雨
2、城市水污染
举例:水体富营养化 导致鱼类死亡,某些 金属导致“公害病”
痛痛病-----痛痛痛
痛痛病发生的原因
自1995年起,居住在日本富山市神通川下游地区的一 些农民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得病初期,患者只感到腰、 背和手足等处关节疼痛,后来发展为神经痛。患者走起 路来像鸭子一样摇摇摆摆,晚上睡在床上经常痛得直喊 “痛、痛……”因此这种病被称为“痛痛病”,又称为 “骨痛病”。得了这种病,人的身高缩短,骨骼变形、 易折,轻微活动,甚至咳嗽一声,都可能导致骨折。一 些人痛不欲生,自杀身亡。
❖ C.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城市人口比重 迅速下降
❖ D.大城市经济发展停滞
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不应该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城市化的保障机制
城市化作为伴随社会经济增长和结构变迁 而出现的社会现象与制度安排及其变迁密 切相关。如果缺乏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或 是提供不利于生产要素重新集聚的制度安 排,即使发生了结构转换和要素流动亦并 不必然导致城市化或城市的正常发展。
制度安排与变迁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主要体现在 如下四个方面:
城市化水平 17~ 12

19
10 7
10.8 11~ 14
图2
20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1910 193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2
英国
80.6 78.5 76.9 90.8 90
法国
54.4 61.2 71.7 77.9 73
美国 45.3 56.3 63.6 69.9 73.5 73.7 75
亚洲 9·9 非洲 5·5
10·3 11·0 14·5 17·5 20·8 25·2 37·0 7·1 8·0 10·5 15·5 19·3 23·5 37·0
“过度城市化”指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 经济发展阶段,表现为没有工业化和没有经济发展的城市化。
图4
拉美国家的过度城市化
我国城市化道路表现出一个独有的特点,那就是,它不仅 表现为城市的扩大和向乡村的辐射,更主要的趋势是乡村 自身的城镇化,即城市的扩展辐射与农村自身城镇化的双 向运动。
这条道路与经典的城市化之路,主要区别在于: 1.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大量的非农化和工业化
在城市以外进行 2.从规模比较小的小城镇起步,控制人口向大城市迁移并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 11.2020 .11.20 Friday, November 20, 2020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 6:45:23 06:45:2 306:45 11/20/ 2020 6:45:23 A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 11.2006 :45:230 6:45No v-2020 -Nov-2 0
对城市化的含义,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 来理解。
1、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2、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4、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
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5、城市化是人的整体素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断提高的过程。
二、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从理论上讲,农业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提供剩 余的方式包括如下四种:
1.赋税方式即农民通过赋税提供剩余
2.价格方式,即农业剩余通过不利的贸易条件由 农业流向工业,由农村流往城镇
3.储蓄方式,即通过吸收农民在金融机构的存款 和对政府即企业债券的认购提供剩余
4.财产剥夺方式,即政府当局凭借政治力量使农 民无偿放弃财产向非农产业和城市提供剩余
1.第一阶段是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向城市集中,城市聚 集效益明显
2.第二阶段表现为城市郊区化和城市群区的形成 3.第三个阶段表现为所谓“逆城市化”趋势 三个阶段的共同特点在于城市的扩大和向乡村的辐射。
经典的城市化模式一般表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先向城市转 移,尤其是向大城市集中。在城市化的中前期,大城市具 有超先发展的趋势。然后,才是城市经济活动和城市功能 的外延和扩散。从地理空间的表现形式看,集中的过程导 致集中型城市化,扩散的过程引起扩散型城市化。
4.从量态维度看,城市化规律除了有质的规定性, 还有量的规定性。城市化规律在量态维度上的表 现,就是城市人口迁移和流动规律作用下的城市 数目和人口规模变化的规律
第四节 城市化进程
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图1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起点
英国 法国 德国 瑞典 美国 日本
时间
1750 1780 1830 1850 1840 1870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上 午6时45 分23秒 上午6 时45分0 6:45:23 20.11.2 0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0年1 1月20 日星期 五上午6 时45分 23秒06 :45:232 0.11.20
按章操作莫乱改,合理建议提出来。2 020年1 1月上 午6时45 分20.1 1.2006: 45November 20, 2020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 020年1 1月20 日星期 五6时45 分23秒 06:45:2 320 November 2020
同时引导这部分人向小城镇迁移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发展小城镇的政策 3.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乡村的“推力”,而非城市的吸 引力。 4.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移,也就是所谓 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道路 5.有形的物质形态上的城市化发展较快,无形的生活方式 和价值观念的城市化显著落后
独特的政策措施。支持小型城市的方针以 及控制人口流向城市的措施。
独特的政府干预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前, 中国的城市化始终是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为背景的、政府推动型的。
中国城市化制度模式的变迁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出现了两种截 然不同的制度变迁模式: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和自 下而上的城市化。 自上而下的城市化是政府按照城市发展战略和社 会经济发展规划,运用计划手段实施的一种政府 包办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 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则是农村社区乡镇企业、农民 家庭或个人等民间力量发动的一种由市场力量诱 导的自发性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
图5
中国的人均GDP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
20
1961 1960
1959
15
1962 1958
1963
1965
10
1955 1949
1978 1969 1976
5
12 3 4 5 6 7 8 9
人均 GDP($100)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独特性
城市化的独特形式。中国城市化形式的独 特性在于它总是与政治运动和政府的意向 相伴,而与经济发展进程缺乏紧密联系。
1.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农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促进农业生产 效率和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
2.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工业、非农产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促 进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非农化,从而为吸收农业剩余创造 必要的拉力
3.通过有效率的经济要素流动制度安排,使农业部门的要 素流出推力和非农业部门的要素流入拉力形成结合与集聚 的合力
1910 1910 1920 1930 1950 1960 1970 1980
发 人均 475 650 625 835 1125 1515 2240 2920 达 GDP 国 家 城市化 31 34 37 40 47 54 61 64
水平
拉 人均 310 360 370 380 465 520 620 775 美 GDP 国 家 城市化 20 22 25 28 40 48 56 64
对经典模式的偏离
就一般而言,经济结构的变化可以划分为 三个漫长的阶段: 1.从以农业为主过渡到工业社会 2.由工业经济过渡到第三产业经济 3.第三产业部门继续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城市化发展的典型空间变化也表现出鲜明的 特征。根据英国经济学家L.范登堡的研究,城市化一般也 分成三个阶段:
水平
“滞后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相反,是指城市化进程落后于一国的工业
化进程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实的反映其工业化水平和经济 发展水平。
三、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形成、问题 和趋势
1、背景 2、城市化道路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一五时期 53~57 大跃进时期 58~60 经济发展的徘徊时期 66~78 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城市化战略的选择
以城市聚集效益作为制定城市发展方针的 基本依据
以资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动作为处理城乡关 系的基本原则
以制度创新和体制变革作为城市化发展的 推动力
实现城市化战略的基本途径
积极利用城市聚集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中 心城市的作用
进行经济与社会制度创新,优化制度环境 从城乡互相作用的角度出发,引导乡镇工
第二章 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和测度 第二节 城市化机制 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 第四节 城市化的进程 第五节 城市化战略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和测度
一、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社会现象, 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经济活 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 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的成长为经济发 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
4.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城市建设的制度安排,促进城市基础 设施和城市房地产的开发,以满足城市非农产业和人口集 聚的现实需要和不断增长的需要。
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有 其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而这种规律是由 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规律体系组成的。笔者 认为,城市化规律是由时间、空间、质态 和量态四个维度构成的体系。
城市化进程中经济要素流动与集聚的另一重要要 素是人口(劳动力)。
城市化赖以实现的人口增长的来源不外乎三个方 面:
1.城市内部的人口自然增长 2.农村-城市人口净迁移而产生的人口机械增长 3.城镇行政地域的扩大或城镇划分标准的变更
只有在城市人口拉力机制作用下的乡城人口迁移 才是实现人口城市化的基本途径。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
工业化率
70
城市化率
50
1800
1850
1900
1950
年份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继动力
1、生产配套性服务的增加。 2、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
二、城市化的实现机制
产业结构转换为城市化提供了动力,但是 只有农业剩余能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地区 流动和集聚,城市化才有可能变为现实, 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尤为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