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语言的主观性研究概览

合集下载

语言的主观性及主观化研究述评

语言的主观性及主观化研究述评

文_学术探讨301摘要:本文概述目前关注语言“主观性”(subjectivity)、“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的研究成果,对这两个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对国内关于主观性、主观化的研究加以梳理,揭示语言主观性研究的现状及趋势,总结此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有待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主观性;主观化;认知;语法化…一、引言近年,学界内关于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原因在于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使得语言学“人文主义”复苏,这威胁到之前占据主流地位的结构语言学、形式语言学倡导的所“科学主义”。

新兴学派明确表明,语言除了阐明客观的、命题式的表达,还应反映言语主体的感情、态度及观点。

二、主观性和主观化概念“主观性”指的是一种语言的特性,即说话人“自我”总是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于话语之中,换言之,说话人在话语行为进行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感情、态度、立场涵盖进话语中,进而将自我的表现成分印刻在话语中。

“主观化”指的是,语言为了表达主观性,因而使用某种结构成分或使其发生相应的演化历程。

“主观化”可以理解为共时层面的概念,也可以看作是历时的——表达主观性的成分怎样由其它结构成分历时衍变而来。

三、主观性和主观化相关研究1、从认知角度对带有主观性的语言成分的研究我国学者关于主观性标识的研究主要体现为共时分析,吴一安(2003)得出,汉、英物指空间指示语能够在语义结构上、叙事体语篇结构以及面对面的会话中集中体现语言的主观性。

关于指称移用的主观性研究,王蕊(2004)用语言的主观性特性对人称代词移用现象进行阐释,认为人称视角的选取是由言语主体对对谈论对象的感情、态度等决定的,此外,主观性与对客观性的理解密切相关。

因为针对主观性自身来说,言语主体自我的表现成分主要包括立场、情感及态度,下面对主观性语言标识的研究的综述主要按这三点进行。

文旭、伍倩(2007)对话语主观性在时体范畴中的体现进行了分析,认为说话人可以按照不同的语用目的来选择合适的时体,进而表示对谈论对象的态度、立场和情感,听话人也可以凭借说话人的选用的时体对其立场、态度和情感进行推测。

语言的_主观性_和_主观化_

语言的_主观性_和_主观化_

2001年7月第33卷 第4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J uly2001Vol.33No.4・语言学・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沈家煊 提要:本文综述当前国外关于语言“主观性”(subjectivity)和“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的研究情况。

“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

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跟近来语言学“人文主义”的复苏有关,特别是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法”的兴起,使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所主张的“科学主义”受到挑战。

文章首先对研究比较集中的三个方面作了介绍,即1)说话人的视角(perspective);2)说话人的情感(affect);3)说话人的认识(epis2 temic modality)。

对“主观化”的研究有侧重历时相和侧重共时相两种取向,前者以E.Traugott的“语法化”(grammaticalisation)研究为代表,后者以ngacker的“认知语法”为代表。

本文对这两种取向的差异和相通之处作了介绍。

关键词:主观性、主观化、语法化、认知语法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429(2001)04-0268-8一、什么是“主观性”和“主观化”?“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

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参看Lyons1977:739)。

“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

国内主观化研究综述

国内主观化研究综述
0 0 O 0 O 0 0 O 0 0 O O 4 O 1 8 7 5 8 3 3 O O 0 l 4 6 3 4 1 8
研 究 引 起 了汉 语 学 者 们 浓厚 的 兴 趣 , 类 专 著 、 文 层 出不 各 论 穷 。 据粗 略 统 计 , 2 0 从 0 1年 1 至 2 0 月 0 9年 1 2月 , 《 语 在 外 教 学 与 研 究 》 外 国语 》现 代 外 语 》 世 界 汉 语 教 学 》 发 表 《 《 《 上 的 有 关 论 文 和 来 自中 国 期 刊 全 文 数 据 库 的 相 关 论 文 就 有 1O篇 , 自于 中 国 优 秀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全 文 数 据 库 和 中 国 6 来 博 士学位论文全文数 据库 的有关学 位论 文有 5 3篇 。我 们 将 以 上 三 个 数 据 库 的 2 3篇 论 文 以研 究语 料 为 标 准 分 为 三 1 类 : 英语为语料 、 以 以汉 语 为 语 料 和 以英 汉 对 比 为 语 料 ( 见 表 1和表 2 。按 研 究 对 象 为标 准 分 为两 类 : 言 现 象 研 究 ) 语
在语 法 结 构 的 演 变 以及 结 构 单 位 的嬗 变 方 面 , 内 学 国 者 重 点 研 究 了 语 言 中 的 指 示 语 ( 一 安 ,0 3 、 入 语 ( 吴 20)插 骆
美婵 ,0 6 、 复 ( 艳 华 ,0 9 、 体 标 记 ( 旭 、 倩 , 20)重 李 20 )时 文 伍 2 0 )以 及 各 种 关 系 复 句 ( 盛 桓 、 淑 静 ,0 5 。 经 过 统 07 徐 李 20)
三 、 观 化 研 究 对 象 主 从 研 究 对 象 来 看 , 究 主 要 从 两 个 角 度 展 开 , 是 主 观 研 一 化 的现 象 研 究 , 是 主 观 化 的 理 论 研 究 。而 前 者 明 显 多 于 二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语言学习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学科,其中各种观念构成了语言学习的重要成分。

研究这些观念对于了解语言学习机制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改进语言学习策略,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国外关于语言学习观念的研究进展,主要分为三大部分:认知视角、情感视角和发展视角。

首先,从认知视角来看,大量研究表明,语言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其中包括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和口语语用等多个组成部分。

例如,结构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依赖于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结构的认知,学习者进行的认知活动将影响语言学习的成果。

另外,认知语言学习模型和构建归因理论则探讨了学习者对外语过程中的认知机制,聚焦于指导外语学习者运用认知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从情感视角来看,《卡伯特-弗洛伊德》理论模型提出,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可以大大影响其学习表现和学习成果。

例如,安慰、支持、赞扬等正面情感可以让学习者有信心,对学习有更大的积极性;而焦虑、担忧等负面情绪则可能使学习者失去信心,降低学习成果。

此外,自我效能理论也指出,学习者对自己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学习者若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则可以更加有信心地学习外语,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从发展视角来看,儿童语言发展理论指出,孩子们在具体环境中学习语言时,会受到内外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根据广义内-外模型,语言学习过程受到两大类因素的影响: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在因素包括个体认知、情感和发展趋势,而外部因素则包括个体所处的文化、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

除此之外,项目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结果受到任务结构和学习者当前所处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学习环境的灵活性、认同性和动机性,这些会促进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效。

综上所述,语言学习观念研究将各种认知、情感因素以及发展因素综合起来,从宏观的视角来看语言学习的机制,探索了如何改进语言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效果。

国外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为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观念框架,这些观念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师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外语课程的质量。

语言的主观性

语言的主观性

语言的主观性本文综述了沈家煊先生近十年的相关研究,简单介绍了沈家煊先生运用认知语言学原理进行研究的相关论文,重点阐述了语言的主观性及汉语语法教学方面的论文。

“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即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

标签:认知语言学主观性汉语语法教学一、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是跟生成语言学一样代表一种解释语言现象的路向(approach)。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持这样的一些假设:1.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2.句法不是语言的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跟语义、词汇密不可分;3.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跟人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

沈家煊先生的大部分论文中都渗透着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认知语法的概括性》以三个个案研究为例来说明认知语法以追求概括性为首要目标,力图找出一些基本的认知原则对语言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存在的并行现象作出同一的解释。

《转指和转喻》从认知语言学对待转喻的观点出发,论证汉语“的”字结构转指中心语的现象本质上是一种“语法转喻”。

转指的规律跟认知上转入的规律基本一致。

《“在”字句和“给”字句》以“在”字句和“给”字句为例,说明只有把握句式的整体意义,才能解释许多分词类未能解释的语法现象,才能对许多对应的语法现象作出相应的概括。

句式整体意义的把握跟心理上的“完形”感知一致,都受一些基本认知原则的支配。

沈家煊先生在介绍语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时,也运用了语用学及认知语言学等语言学原理,阐释了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本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而且大部分是源自成人的语言使用。

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语用预测支配下的“在线”(on-line)交谈是语义演变的最主要的机制。

语义既有语用的性质又有认知的性质,跟“转喻”和“隐喻”的认知能力有关。

《李白和杜甫:出生和“出场”——论话题的引入与象似原则》描述了语言的意义是客观和主观的结合,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而且应该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合起来。

语言主观性与主观性理论研究

语言主观性与主观性理论研究

二 ,情 感 功 能 。作 为 语 言 传 递 的信 息 也 有 两 类 :

类 是 语 言 单 位 本 身 所 具 有 的 固 定 的共 性 信 息 :
另一 类 是 与语 我 们 在 研 究 语 言 自身 的 同时 ,不 能 忽 视
过 句 子 结 构 、词语 、语 音 、语 调 以 至 身体 语 言来
体现 “ 自我 ” 。在 语 言 结构 层 面上 ,语 言 普遍 存 在

些 词 类 和语 法 结构 编 人 “ 自我 ” ,这 一 编人 “ 自
喜 、恶 等 。 在 句 法 上 ,某 种 特 殊 的句 式 ,也 体 现 出 主 观
第2 8卷 第 7期
Vo.8 1 2 No7 .
21 0 2年 7 月
J1 u. 2 1 02
口 语 言 文 字 学 研 究
语言 主观性 与主观性理论研究
李 青
( 大学 大连 英 语 学 院 ,辽 宁 大连 16 2 ) 16 2
【 摘
要] 主观 性是 言语 主 体在 说 出一段 话 的 同 时还表 达 他 对所 说 内容 的认 识情 态、评 价 、
意 ” 肯 ”等 。表达 内心状 态 和变化 的心理 动词 如 、“
段 话 的 同时 还 表 达 了他 对 所 说 内容 的认 识 情 态
(ps mi m dly 、评 价 、态度 和 情 感 , 即说 话 e ie c o ai ) t t 人 在 说话 的 同时会 留下 “ 自我 的印记 ”[ 。 1 1 自然 语 言 充 斥 着 主观 性 现 象 .说 话 人 总 是 通
态度 和 情 感 。主 观性 存 在 于语 言表 达 的 各 个层 面 。过 去 的 研 究 。多从 客 观 的 角度 研 究语 言的 结

2021国内外语言意识研究综述范文3

2021国内外语言意识研究综述范文3

2021国内外语言意识研究综述范文 一、国外语言意识研究的历史回顾 “语言意识”(languageawareness)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八十年代英国语言教育界掀起的“语言意识运动(language awarenessmovement)。

该运动起因于英国母语和外语教学领域存在的种种令人沮丧的问题:1977年进行的一次中学现代语言调查表明:对于刚刚开始学习外语的一年级中学生,三分之二半途而废。

Gardner (1968),的调查表明:四分之一的毕业生仍处于“功能性文盲”状态。

面对这种局面,针对当时盛行的交际教学法忽视甚至完全放弃语言形式(语言知识)教学的状况,许多语言学家和语言教育工作者希望通过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从小学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学)以弥合母语和外语之间的差距,提高语言学习质量。

Hawkins在1984年出版的《语言意识导论》一书中提到,学习者需要接触不同语言学习的课程如母语、外语、少数民族语言、拉丁语,刚接触一种新语言时都存在一些障碍,语言意识这一概念可以为学生跨越这些障碍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

Hawkins坚信将母语的语言意识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纳入课程设置很有必要,且可以在母语学习与外语学习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他认为如果母语的语言意识得到足够的培养和发展,外语学习会得到有效地促进。

这一假设通过一些学者(William,1991)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证实,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

语言意识研究渐已成熟并走向国际化,20余年来发表的著作主要有:《语言意识导论》(Hawkins)、《课堂上的语言意识》(JamesC.and Garrett P)、《语言意识简介》(Van Lier)、《教师语言意识》(Mitten,William Henry)、《语言意识:历史及实施》(White,L.)这一运动对一些国家的语言教学产生了影响,如南非、波兰、德国、加拿大、希腊等。

它一直是国际母语教育协会所组织研讨会的主题之一。

中西交际用语的国内研究综述

中西交际用语的国内研究综述

中西交际用语的国内研究综述
中西交际用语是指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交流日益频繁,研究中西交际用语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国内的研究中,中西交际用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语言差异的研究。

中西方语言在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对于双方的交流产生了一定的障碍。

国内的研究者通过对比中西方语言的差异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其次是文化背景的研究。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礼仪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也会影响到交际中的语言使用。

国内的研究者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探索中西交际用语中的文化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流中的困难。

此外,国内的研究也关注中西交际用语中的误解和失误。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中西方交流中常常出现误解和误用的情况。

研究者通过分析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一些常见的误解和失误,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提高中西交际的效果。

最后,国内的研究还探讨了中西交际用语的教育与培训。

随着中西交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学习中西交际用语的重要性。

国内的研究者通过对教育和培训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中西交际用语的技巧。

综上所述,中西交际用语的国内研究主要涉及到语言差异、文化背景、误解与失误以及教育与培训等方面。

这些研究为促进中西交流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对于加强中西交流、增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语言的主观性研究概览孙启耀(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均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文章分别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

其中,国外的主观性研究以Benveniste,Lyons, Langacker和Traugott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且其对主观性的定义和研究角度也有所不同。

国内关于主观性的研究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现象研究两类,且以后者为主。

其中,理论研究以理论评介为主,现象研究主要包括主观性的话语标识和不同语域中的话语使用。

最后,对语言的主观性的未来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关键词:主观性,话语标识,话语使用Review of the Language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is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Abstract: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language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isation both at foreign and domestic world, which have been reorganized in this paper. Among the achievements, the researches on language subjectivity by Benveniste,Lyons, Langacker and Traugott are typical with different definitions about the language subjectivity and differ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The research on language subjectivity at home falls into two categori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with latter as the focus. Also,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centers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theories and the practical research includes the study on subjective discourse logo and the discourse application in different registers. Finally, the prospect about the future research area of the language subjectivity has been made in this paper.Keywords: subjectivity, discourse logo, discourse application1. 引言1992年在剑桥大学召开的有关语言主观性和主观化的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结成书,书名为“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并于199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从此之后,语言的主观性全面进入语言学家的视野。

认知语言学认为, 在人们感知世界的过程中, 说话者/认知主体的态度、信仰和情感会不可避免地掺入其中, 影响人们对事件及其关系的认识过程和结果。

也就是说,语言不仅仅客观地表达命题式的思想,还要表达言语的主体即说话人的观点、感情和态度。

语言的主观性“已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核心内容,并成为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元理论基础”(刘瑾,2009)。

2. 国外关于语言的主观性研究2.1 Benveniste的研究法国语言学家Benveniste 从语言角度对主观性的探讨被语言学界作为语言主观性研究的开端。

在Benveniste 看来,语言的主观性是“说话人言语时将自己看成主体的一种能力。

它并不是以每个人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来定义,而是被定义为超越整个实际经验和形成持久意识的心灵统一体……是由“人”的语言身份来决定的”( 1958/1971: 224)。

这里,Benveniste 将“主观性”视为说话人作为主体存在的一种属性。

Benveniste认为,最为明显的主观性表象就是人称代词“I”。

当它和一些表示思维活动的动词构成主谓结构(如I think,I presume和I conclude)时表现的不是客观命题而是说话人对后续命题的判断、态度或评价,是最典型的主观性语言(冯光武,2006)。

这种主观性并非是由行为动词而是由与之相连的人称代词“I”体现出来的。

如“I suppose”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语用身份构建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YJA740046)现的就是一种主观行为,而“She suppose”体现的则是一种客观陈述。

2.2 Lyons的研究继Benveniste之后,Lyons对语言的主观性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与阐述。

由于其对主观性的定义较为具体,而且与当前主观性的主要研究角度(视角、情感和认识)相契合,因此他的观点目前在国内语言学界得到了普遍的接受和认可。

他认为,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

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1977 : 739)。

随着研究的深入,Lyons在不同时期对主观性做出了不同的阐述:“当说话人说出一段话时,他同时也对这段话进行评论,并且表明他对所说内容的态度。

这一主观性概念是极其重要的⋯⋯”(Lyons 1977: 739);“主观性指的是说话人通过自然语言结构和其常规手段表达自我及说话人态度、信念的方式。

”(Lyons 1982: 102) ;“主观性指的是意识 (认知、情感和感知)主体或行为主体(施事者)的属性(或系列属性)。

它表示的是笛卡尔所称之为‘思想实体’的属性,即一些人所说的自己或自我的属性”(Lyons 1995: 337)。

可以看出,Lyons对语言的主观性的研究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从最初的模糊的概念意识到后来较为明晰的定位,最终上升到认知和哲学的理论高度,透过现象看到了主观性的本质特征。

2.3 Langacker和Traugott的研究Langacker从共时的角度,以认知来探究语言的主观性,并将其纳入认知语法理论体系,而Traugott则以历时的视角,通过考证语义变化过程来观察语义变化的主观化倾向。

2.3.1 Langacker的共时研究Langacker认为主观性是语言所描述的情景中事物的某些关系从客观轴调到了主观轴。

在Langacker看来,观察者(说话人)与被观察事物之间具有内在的不对称性,最大程度体现这种不对称性的是“最优观察设置”( optimal viewing arrangement)( 1990: 316)。

具体地说,当一个实体作为隐藏的概念主体处于“台下”(off stage)时,对这个实体的识解带有最大程度的主观性,但是,当它作为被观察的概念客体显露于“台上”(on stage)时,对它的识解则带有最大程度的客观性(Langacker 1999;2006)。

下图即为Langacker(2006: 19)所标示的基本观察设置:注:“maximal scope of conception”指“最大概念域”;“focused object of conception (profile)指“被识解客体(侧体) ”;“onstage region ( immediate scope)”指“台上(临近域) ”;“apprehension / construal by S”指“主体对客体的理解/识解”;“subject of conception ( speaker/hearer)指”“概念化主体(说话人/听话人) ”Langacker用“眼镜”对主观性做了形象的比喻。

当我们摘下眼镜放在手里观察时,它只是被观察的客观事物,不是观察的工具,我们对它的认识完全是客观的。

但是当我们戴上眼镜并借助它去观察另一事物时,对它的认识就完全是主观的了,因为此时的眼镜不是被感知的对象,而是感知主体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如果概念主体处于感知域之外,其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被识解客体,则其识解过程体现最大程度的主观性。

如果概念主体被放到了感知域之内,其注意力就会部分分散到概念主体本身,则其识解过程体现最大程度的客观性。

因此,他认为,一个表达式的语义既非主观也非客观,主客观只是这个表达式中具体成分被识解的方式。

Langacker(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 298;2006: 17-40)认为,主观识解成分与客观识解成分同时存在于表达式的语义当中,当客观识解成分消褪时,主观识解成分便会显露出来,主观化最好被看作是一种语义淡化。

2.3.2 Traugott的历时研究Traugott关注的是主观化的演变过程,即语言中表达主观性的语法结构或形式是如何通过演变而逐步形成的,话语意义是如何“越来越依赖于说话人对所表达命题的主观信念和态度”(Traugott 1989: 31),并将语言的主观性研究融进了她的语法化理论(granunaticalization)。

语法化是“一个词语从词汇语素变为语法语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概念意义弱化甚至消失,最终成为一个抽象的语法标记,是一个历时的过程”(冯光武,29)。

Traugott和Dasher认为,早期语法化中的语义变化是单向性的,意义是沿着从“命题性的”( propositional) 到“表达性的”( expressive) 的路线发展的(2002: 94),也就是说话语的意义越来越主观化了。

从会话含义到规约含义再到语义意义的过程是语义变化的典型轨迹,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新的主观意义。

在她看来,主观化并不是沿着一个方面进行,而是表现在以下互相联系的多个方面:命题功能言谈功能客观意义主观意义非认识情态认识情态非句子主语句子主语句子主语言者主语自由形式黏着形式Langacker和Traugott从不同取向对主观性和主观化进行了研究。

虽然二者对主观性持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但正是由于二者思维的激烈碰撞,才将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的性质和特点更加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有助于将来在该领域内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