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媒介的文化传承功能与缺失

合集下载

大众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大众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大众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一、前言大众媒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既可以影响社会文化,也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在中国,面对着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引导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大众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探究如何通过大众媒体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二、大众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实践1.传统文化宣传片的制作和播出传统文化宣传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推广形式,它可以通过视频介绍、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来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它们借助了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语言、音乐、视觉等方式,让年轻人和新时代的观众重新认识传统文化。

2.电影的传播中国电影的崛起,特别是从电影《霸王别姬》、《活着》到现在的《流浪地球》等电影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形式,可以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让观众产生共鸣。

通过电影,更多人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宝贵的文化瑰宝。

3.网络直播背景声网络直播背景声不仅仅在流行的直播平台上播出,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重视起传统文化,这种表现让更多人产生了共鸣,并让传统文化变得更加接地气、深入人心。

三、探讨通过大众媒体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方法1.强化大众媒体的文化责任新形势下,提高大众媒体的文化感知和责任担当,让传统文化扎根于精品文化产业的基础,进一步提升传播策略,使传统和现代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2.强化文化软实力中国发展经济、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必须注重提升文化软实力。

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强化文化软实力,加大文化市场推广,借助大众媒体的传播力量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自信,让其成为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点。

3.适应新媒体传播模式新媒体传播是当前传统媒体和互联网融合的重要形式之一,要推广创新文化内容,适应新媒体丰富多元的传播方式,构建全媒体资讯体系,加强国际传播,推动传统文化全球化。

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承的影响文化传承是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涉及到传统知识、价值观念、艺术形式等各个层面的传承与传播。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介形式,对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塑造作用。

首先,大众传媒扩大了文化传承的覆盖面。

在以前的时代,文化传承往往是由口头传统、家庭教育等途径来进行的,受众范围较为有限。

而大众传媒的出现,使得文化传承得以迅速传播并覆盖到更广泛的人群。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介形式,人们可以接触到来自各个地方、各个文化背景的信息和知识。

这使得文化的多元性得以展现和传承,有助于增加人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承起到了强化作用。

通过大众传媒,文化传承的内容得以更加系统地、全面地呈现给人们。

例如,电视节目可以通过纪录片、文化访谈等形式,生动地展示各地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使得观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同样,通过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形式,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到关于文化传承的各种信息和知识,有助于传承内容的梳理和整理。

这些丰富多样的媒体形式,使得文化传承得以更全面地、深入地进行。

另外,大众传媒也对文化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变革和挑战。

大众传媒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文化形式和传播手段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一些古老的文化传统可能由于缺乏现代媒体的传播渠道而逐渐失传,而面临快餐文化、乐视频道等的冲击,传统的艺术形式、文化习俗等也可能面临被商业化、市场化剥离其中的风险。

因此,大众传媒不仅需要积极推动文化传承和传播,还需要在呈现和传播的过程中,注重对文化的尊重和保护,防止文化被扭曲、偏离其本质。

综上所述,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透过大众传媒,文化传承的范围得以扩大,内容得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呈现,但同时也带来了对传统文化的变革和挑战。

因此,大众传媒不仅需要关注传播效果的扩大和影响力的提升,还需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使文化传承能够在现代媒体环境下得以持续和健康发展。

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功能与缺失 辞职报告

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功能与缺失  辞职报告

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功能与缺失辞职报告2022年5月23日~6月10日,“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四川成都召开。

其间,与会的40多位国内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论坛”上,通过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都宣言》。

可以看出,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带来的日渐升温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日益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视。

而大众传媒,更是在这一过程中因其媒介特性而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一、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积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之后,逐渐进入研究视阈,并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的一种人类文化现象。

不同于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没有一个具体的、物化的形态。

它是人类思维、意识、审美等的外化,通过语言、声音、体态、形象、技艺等来表现蕴含于人类社会交往、生活习性、行为举止中的无形的群体认同和文化价值观,而正是这种认同感和价值观凝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寄托、生活智慧、风俗习惯、审美标准和群体归属感。

无论是广义的文化还是狭义的文化,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和生产对象、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代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见证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漫长发展历史的“活化石”。

因此,非物质文化的传播语境和传播方式必然是在特定的文化空间中,在宗教或宗族“仪式”的名义下,以语言、形象、记忆、技能等为手段的口传心授式的人际传播。

到了现代社会,伴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农耕、游牧、渔猎的小农经济秩序被打破,非物质文化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发生了变迁,面对着日益扩大的社会需求和新的文化语境,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方式不得不随之改变,由人际传播逐渐变为大众传播。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花儿”、“刀郎木卡姆”、“长调”、顾绣、吴桥杂技、少林功夫、川剧变脸、唐三彩、皮影戏、剪纸、川江号子、白蛇传等,[1]这些涉及了音乐、舞蹈、美术、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等各个领域的中国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已经不能够仅仅只是依赖着传统的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方式,而是在更广阔的社会网络和更复杂的社会层次中,必须经由大众传媒的收集、整理、出版、发行,而得以广泛传播。

论大众传播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论大众传播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论大众传播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广告1201宋小顺1219200111大众传播就是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的信息的过程,大众传播有很多功能,拉斯维尔认为大众传播有三种功能,即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和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我来论证其中的一点即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的,前人的智慧通过口头传播,文字,图片,声音,符号等各种方式记录下来并传给后代,后代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

在古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还不发达的时候,社会知识的传承主要靠书本和师徒教授,传播范围小,内容变化大,很多知识因为受古代传男不传女思想而湮没,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到了近代,随着报刊,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来临。

大众传播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就是指社会遗产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传播下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它与古代的文化传播有很大的区别。

1,大众传播产生在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它服务于资产阶级,而这个阶级比较广泛,而古代的文化传播是产生于农业经济时代,服务于王公贵族阶层,受众面小。

2,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让文化遗产传播的成本更低,因而可以传播到普通民众家里,这也是大众传播的“大众”之意,而社会遗产就产生存在于民间,因而社会遗产的传承度能更高。

古代文化传播一般只有上层阶级才能享受,很容易产生断层。

3,大中传播因为面向大众传播,所以传播内容丰富多彩。

4,大众传播能保存大量的社会遗产,并转化为各种形式,保存效果好。

上面四条是大众传播的特点,可能你会问;为什么大众传播要有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呢?下面我来详细介绍。

1,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之一,而人类要延续发展,文化就要能传承发展,大众传播面向的是大众,大众需要什么媒介就会传播什么,社会遗产是先辈知识的结晶,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瑰宝,深受大众喜爱。

2,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区别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标志,通过大众传播能起到凝聚人心,弘扬爱国精神的作用,在战时更是如此,因此政府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治理一个国家。

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与缺失

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与缺失

浅析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与缺失【论文摘要】传媒传播信息的过程也是传播语言的过程,现代传媒传播现代信息的过程也同时传播了现代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词语。

2007年8月,教育部第一次公布了171条汉语新词语,引起轩然大波。

2008年年末,各种媒体争相公布新的年度新词。

这些词语的产生的特殊性与传播的高速性,反映了大众传播媒介文化传承的积极功能,即能及时地丰富我们的语言生活,但同时也反映了媒介的缺失。

【论文关键词】流行词汇大众传媒文化传承一、年度新词的出炉2002年春晚,小品大师赵本山的台词“忽悠”被观众得知,第二日这个词便红遍大江南北。

2005年,借助《超级女声》的传播,“粉丝”一词拥有了全新的意义并走向大众。

同时,自2005年开始,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对我国的语言资源进行监测与研究,并且以年度为单位,定期公布监测结果。

2007年8月16日,教育部举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

报告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房奴、晒客、学术超男等收录其中。

据悉,这是国家语委第一次尝试公布新词。

2007年年度新词是从10 亿字(含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语料)语料中通过计算机提取出来的。

报告编委会将去年国内30多种报纸中出现的“疑似”新词选出后,根据搜索引擎搜索,确定每个词最初出现的时间,将真正在去年才出现的新词送交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验证核实后,选出了171条新词语。

如今,2008年年度新词也在网上被传得如火如荼。

如下是谷歌搜索的十大新词,在网上流传甚广:山寨、囧(jiong)、很黄很暴力、叉腰肌、三个俯卧撑、槑(mei)、打酱油、泡良族、凤凰男、做人不能太cnn。

众所周知,“囧”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古汉字,韩愈在《怀秋诗十一首》中就有一句“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囧囧。

”“囧囧”在这里通“炯炯”,意思是窗户明亮。

“囧”在网络的使用,最初的启示来自日本,orz是一种源自于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或心情图示),并且在2004年时在日本、大陆与台湾地区俨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次文化。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大众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对于理解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规律、影响以及效果具有关键意义。

以下将对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与特点大众传播指的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其特点包括: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缺乏及时而广泛的信息反馈。

二、大众传播的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大众传播能够及时提供关于社会环境变动的信息,帮助人们了解所处的环境,从而做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决策。

2、社会协调功能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

3、文化传承功能大众传播能够传承文化遗产,将社会的价值观、规范和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4、娱乐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提供消遣和娱乐。

三、传播过程模式1、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这一模式清晰地阐述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它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2、香农韦弗模式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干扰,从而影响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效果。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该模式拓展了香农韦弗模式,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反馈的重要性。

四、传播效果研究1、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

2、有限效果论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传播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传播者与受众相互作用的过程,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

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功能与缺失_广播电视新闻学

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功能与缺失_广播电视新闻学

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功能与缺失_广播电视
新闻学
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 宣传推广。

大众传媒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
联网等多种媒介,向广大公众宣传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
广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帮助人们了解、认识和传承非
物质文化遗产。

2. 培养意识。

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如电视纪录片、广播访谈、报纸文章等,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非
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思想精髓和审美特征等。

3. 传播信息。

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如重要节日、传统技艺、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帮助群众掌握更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和知识,有助于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也存在一些缺失:
1. 流于表面。

部分大众传媒在宣传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过于注重表面效果,强调外在形式和娱乐性,忽略了其深层次含
义和内在价值。

2. 风格趋同。

为了适应当下的市场需求,部分大众传媒在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播上,趋向制造流行文化和大众化的娱乐化
风格,导致传承过程中缺失原有的特色。

3. 缺少深入挖掘。

由于制作周期短,制作成本高等原因,部分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过程中,往往只是停留在短暂、肤浅的介绍和宣传,缺少深入探究的态度和方法。

大众传媒的功能

大众传媒的功能

大众传媒的功能大众传媒是指通过一种或多种媒介向公众传播信息的方式。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工具,大众传媒具有以下功能:1. 传播功能:大众传媒是传递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渠道,可以快速、广泛地传播各类信息、新闻、观点和观念。

通过大众传媒,公众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社会动态和科技进展。

2. 教育功能:大众传媒是人们获取教育和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等媒体,人们可以获取各类教育资源,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

3. 娱乐功能:大众传媒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娱乐节目,如电视剧、电影、音乐、综艺节目等,可以满足人们对娱乐消遣的需求,增加生活的乐趣和享受。

4. 文化传承功能: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工具。

通过传媒,人们可以了解和传播各类文化艺术作品,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 社会监督功能:大众传媒可以监督社会动态和公共事务,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媒体报道不良现象、揭露腐败行为、曝光违法犯罪等,可以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公正和民主。

6. 互动功能:大众传媒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也是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人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与他人交流和互动,形成良好的信息传播和互动机制。

7. 经济效应功能:大众传媒作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也为其他产业提供了广告和宣传的渠道。

大众传媒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

总之,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满足了人们获取信息、教育、娱乐和文化传承的需求,也促进了社会公正、民主和经济发展。

大众传媒的功能多样而丰富,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媒与文化传播
大众传播的三种基本功能是:监视环境,协调环境以及文化传承。

文化也和其他的物质一样,具有向四周扩散的特性。

只有被传播的文化才能称为有生命的文化,这是由文化的社会性决定的。

文化的传播必须有载体,而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播最重要、最高效的载体,能够较为完整的承担传播文化的主要功能。

新词语以其快速反映社会现实变化的特性,适合了大众传媒及时传递社会信息和反映时代特色的需求,从而成为传媒广为选用的语言成分。

传媒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大力推广了其语言载体的重要构成部分——新词语,使新词语的流传得以加速,变化发展的进程也随之缩短。

因此,新词语从诞生到流行折射出了大众传播文化传承功能的得与失,其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众媒介强有力的渗透与覆盖,尤其是电视和网络的发展,让语言的创造越来越快。

一个新词的产生与传播几乎是同时的,较之以前的口耳传播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快速地满足了受众情感表达的需求。

其次,新词的形象性与便利性特点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生活,使语言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受众在表达情感时,可以选择简单而形象的词汇。

比如“囧”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网友从这个词的构造出发,赋予了这个词新鲜的含义,随之受到年轻前卫的网民们的追捧。

这些为数众多的网民们不仅活跃在网络上,
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

这样一来,网络语言就可以很轻易地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网络语言与现实生活几乎是“零距离”贴近。

所以,不多时“囧”便风行于现实生活,并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再次,正是有了大众传播,人们才可以更多地接触到其它的文化,从中吸取精华,改进并完善自己的文化。

比如一些由外文音译来得词汇,晒客(share)指在网上分享信息的人,踹客(try)专指为一些商家试用产品的人,粉丝(fans)即崇拜偶像的群体……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新词汇覆盖的领域和表现的形式已不局限在书本土,大众传播作为文化的载体正以无与伦比的力量将人类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极大加快,产生的碰撞也会愈加强烈。

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大众传播媒介的负面功能,在语言的传播上其所表现出来的失误值得我们去分析改正。

首先,信息传播中有的信息携带着一些错误信息,当这些错误信息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影响受众的行为,使受众的行为标准产生偏离。

网络追求实效快捷,拼音输入法的使用使错别字的流行不可避免,诸如“斑竹(版主)”、“瘟都死(windows)”、“酱紫(这样子)”等等,在某种程度上,网络书写助长了这种错误之风,然后因为某些错词流行面的广泛,就逐步发展为新词汇。

这些因网络产生的大众文化,以快餐的形式占据了人们的视野,而传统的经典的词汇受众却无暇顾及或者说在逐渐忘却。

特别
是针对这一代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受众,他们对于经典的认识恐怕将大打折扣。

其次,细观新词语,我们发现,大量的词汇来自网络。

不可否认,自从有了网络,各种流行文化以及政策方针能够及时传递到受众的视野之中,多少影响到文化政策的制定与调整。

但是如何对待当下流行的文化现象,除了在媒介中传播外,绝大部分新词在生活中人们同样普遍使用吗?我认为,新词语的定型需要传媒的检验,更需要普通大众的检验,毕竟传媒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观点。

在现今的中国,网络的普及远不及发达国家,所以这些因为时尚或者新鲜而流行的词汇要想立足,还需要长时间的观察。

因为,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承方面有导向功能,而没有决定功能。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