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 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成学校教案

序号:备课日期:年月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记住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氧气的含量。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2.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难点 :实验中的误差分析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

教学资源准备与选择:PPT课件,实验器材,备用实验视频

教法与学法:实验探究、小组合作

预习作业:小组收集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

教学过程个人再探索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到,无孔不入变化多,

我们生活离不了。(打一种我们身边的物质)

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时也是一种宝贵的自然

资源。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研究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空气。

二、追踪历史,结果重现

空气如此重要,它的成分有哪些?是怎样发现的?让我们带着这

些问题回到二百多年前,一起看看科学家们当年是如何工作的,

或许会给我们今天的研究带来一些启发。

多媒体展示:人类认识空气的历程,重点展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

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

成的故事。

现在我们能否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理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呢?

【演示实验】(若失败则以视频代替)

提出要求:B班可提醒学生:偏小原因

①认真听取、观察教师实验过程、细节红磷不足

②观察现象并记录装置漏气

③思考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小组内交流讨论。未冷却至室温

学生观察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生成大量白烟;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倒吸回瓶中,瓶内水

平面上升约1/5.

点燃

实验原理: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

气压减小,水倒流,水的体积代替了氧气的体积。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

小组合作讨论

①若红磷量不足,实验结果将会如何?为什么?提醒学生注意是体积

②若装置漏气,实验结果将会如何?为什么?

③若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结果将会如何?为什么?

④实验后剩余气体能否燃烧?是否支持燃烧?

三、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

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介绍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氧气21%,氮气78%等等。

提问: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

质,它们在组成上有何不同?

小结:空气、河水、矿泉水等都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

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二氧化碳、红磷都分别只由一种物质

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四、收集资料,小组分享

课前布置任务:收集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的资料、图片。提醒学生注意: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过渡)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你能结合所收集的资料、图片染物

说说各成分的用途吗?

小组分享

小结: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并指出物质的用途是

由其性质决定的。

(过渡)洁净的空气对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非常重要。但是,随着

工业的发展,空气的污染日益严重。(展示有关空气被污染的图

片、照片、资料等)

讨论:空气的主要污染物、污染的来源及应采取的措施。

小结: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

五、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2.1 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1.拉瓦锡与空气成分的发现 1.氧气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2.氮气

①实验原理 3.稀有气体

②实验现象

③实验结论三.空气的保护

④误差分析 1.污染物质

3.空气成分 2.保护空气的措施

4.混合物与纯净物

作业布置:

B班《知训》P7 1-13题 A班课后32页及《知训》1-11题

教学后记教学反思:

学生对纯净物和混合物概念能理解,但是实际操作仍然比较模糊,通过课堂上几次分类活动等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初步理解。A班实验理解比较吃力。于是只要求他们理解现象及文字表达。由于实验现场做了,对现象记忆较好,但对表达式化学描述较弱。B班个别学生有轻微跟不上速度。采取了课后帮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