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黄色肉芽肿1例

合集下载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诊断与治疗PPT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诊断与治疗PPT

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 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 有关
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系统 异常、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微生物感染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皮肤出现黄色或 黄褐色结节或斑块,伴有瘙 痒、疼痛等症状
诊断方法:皮肤活检、组织 病理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等
治疗方法:局部外用药物、 口服药物、手术治疗等
诊断标准
预后:早期治疗效 果好,预后良好
治疗方法:手术切 除、药物治疗、放 射治疗等
复发率:治疗后复 发率较低,但需要 定期复查
Part Three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 的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年龄、性别、家族史等基本信息
体格检查:观察皮肤、黏膜、淋巴结等部位是否有黄色肉 芽肿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等检查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 唑嘌呤等,用于控制免疫反应
局部治疗:如外用抗生素软膏、 局部注射等,用于减轻局部症 状
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皮肤切除、 皮下组织切除、淋巴结切除 等
手术适应症:适用于病情严 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手术风险:可能出现感染、 出血、瘢痕形成等并发症
术后护理:注意伤口清洁、 避免感染,定期复查
患者和家属的体会和建议
患者感受:疼痛、肿胀、瘙痒等不 适症状
建议:加强与医生的沟通,了解病 情和治疗方案
家属感受:担忧、焦虑、无助等心 理压力
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 食、运动等,以利于病情恢复
THANKS
汇报人:
避免过度治疗,防止并发症 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
Part Five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 的预防和护理
预防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如化学品、化妆品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均衡、睡眠充足等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分析

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分析

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分析李卉;林达;郭泽;杜文辉;张书梅【摘要】目的探讨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CM)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和误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 ~ 2016年收治的29例CM患者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改变和误诊情况.结果 29例患者年龄40 d ~ 49岁,≤2岁16例;皮疹形态多样,斑丘疹型CM(MPCM) 22例(75.86%),肥大细胞瘤3例(10.35%),弥漫型CM 4例(13.79%);2例伴有大疱,1例成人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临床误诊13例(44.83%).组织病理发现肥大细胞真皮弥漫性浸润13例,其中2例见表皮下水疱;浅层血管周围浸润16例.29例患者Giemsa染色均见异染颗粒.结论CM多见于儿童,皮损形态多样,其中MPCM最为常见,临床容易出现误诊,特别是成年人.临床需加强对不典型CM的关注,借助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减少误诊的发生.%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misdiagnosis of the cutaneous mastocytosis (CM).Methods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histopathologic changes (HE and Giemsa staining) and misdiagnosed cases of 29 cases of CM were retrospectivelyanalyzed.Results The age of the patients ranged from 40 days to 49 years.Sixteen patients were aged two years or younger.The clinical signs of CM were variant.There were 22 cases of maculopapular CM (MPCM) (75.86%),3 cases of mastocytoma (10.35 %),4 cases of diffuse CM(DCM) (13.79%),respectively.Two patients suffered from bulla and one adult patient had telangiectasia macularis eruptiva perstans.There were 13 (44.83%) cases of clinical misdiagnosis.Histologically,diffuse infiltration of the mast cells in the dermis was found in 13 cases,including 2 cases ofsubepidermal blister;16 cases demonstrated subtle infiltration within the papillary dermis.Purple metachmmafic granules in mast cells were shown by Giemsa staining in all cases.Conclusion CM is more often seen in children,especially in infants with varied lesions.MPCM is the most common form.CM is prone to misdiagnosis,especially in adults.To reduce the misdiagnosis,docto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atypical CM with help of the histopathologic examination and dye.【期刊名称】《安徽医学》【年(卷),期】2017(038)009【总页数】3页(P1143-1145)【关键词】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临床特点;病理;误诊【作者】李卉;林达;郭泽;杜文辉;张书梅【作者单位】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正文语种】中文肥大细胞增生症是以肥大细胞在多种组织或器官内增生为特征的一组疾病,从出生到成人均可发病,临床表现复杂。

内科学_各论_疾病:良性头部组织细胞增生症_课件模板

内科学_各论_疾病:良性头部组织细胞增生症_课件模板
简介:
良性头部组织细胞增生症(Benign cephalic histiocytosis,BCH)为一种 自愈性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1971年首先由Gianotti等报道。 非朗格 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Nonlangerhans cell histio分:良性头部组织细胞增生症>>>
内科学各论疾病部分 良性头部组织细胞增
生症 内容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良性头部组织细胞增生症>>>
别名: 良性头部组织细胞增多病。
内科学疾病部分:良性头部组织细胞增生症>>>
身体部位: 头部。
内科学疾病部分:良性头部组织细胞增生症>>>
科室: 皮肤科。
内科学疾病部分:良性头部组织细胞增生症>>>
内科学疾病部分:良性头部组织细胞增生症>>>
诊断:
和规则性板层小体,成簇聚集。 5.丘疹性黄瘤 皮损广泛,即使早期
损害,组织病理检查亦可见泡沫细胞和 Touton巨细胞。
6.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特 别是Hand-Schüller-Christian病。后者 免疫组化检查S-100蛋白阳性,超微检查 可见Birbeck颗粒,可以鉴别。
内科学疾病部分:良性头部组织细胞增生症>>>
诊断:
良性头部组织细胞增生症鉴别诊断_如何 诊断良性头部组织细胞增生症
鉴别 1.幼年性黄色肉芽肿 特别是与小结 节型幼年黄色肉芽肿鉴别,幼年性黄色肉 芽肿结节呈多形性,部位不限于头及颈部。 组织病理检查,由大量多核巨细胞和泡沫 细胞构成。电镜检查可见胞浆内有脂滴。 2.色素性荨麻
内科学疾病部分:良性头部组织细胞增生症>>>

泛发性幼年黄色肉芽肿1例

泛发性幼年黄色肉芽肿1例

泛发性幼年黄色肉芽肿1例
杨卫兵;张栋;李欣;刘文春
【期刊名称】《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卷),期】2008(22)3
【摘要】患儿女,2岁6个月。

面部、躯干、四肢出现淡红色丘疹、结节2年。

患儿生长发育正常,系统查体无异常。

面部、躯干、四肢有大量淡红色或棕黄色丘疹,部分皮疹消退后留有萎缩性瘢痕。

组织病理检查见真皮内有大量泡沫细胞和Touton巨细胞浸润。

诊断为幼年黄色肉芽肿。

【总页数】2页(P169-170)
【关键词】幼年;黄色肉芽肿
【作者】杨卫兵;张栋;李欣;刘文春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181医院皮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5
【相关文献】
1.全身泛发型幼年性黄色肉芽肿一例 [J], 唐平;谢方明
2.S-100阳性泛发性幼年黄色肉芽肿一例并文献复习 [J], 张晶; 晏洪波; 黄长征
3.右耳部巨大型幼年性黄色肉芽肿一例 [J], 寿心怡;顾伟忠;朱坤;李云玲
4.幼年性黄色肉芽肿13例病理学分析 [J], 张景航;薛云;王冠男;王现伟
5.神经纤维瘤病并发复发性幼年黄色肉芽肿1例 [J], 狄正鸿;马成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椎管内化学刺激性肉芽肿一例

椎管内化学刺激性肉芽肿一例

椎管内化学刺激性肉芽肿一例
朱婷;施增儒;肖湘生
【期刊名称】《临床放射学杂志》
【年(卷),期】2004(23)6
【总页数】2页(P539-540)
【关键词】椎管内化学刺激性肉芽肿;外科手术;病理;MRI;诊断
【作者】朱婷;施增儒;肖湘生
【作者单位】上海长征医院影像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1.5
【相关文献】
1.颈椎椎管内布鲁氏杆菌肉芽肿一例 [J], 黄帅豪;昌耘冰;曾时兴;郑秋坚
2.马耳他布鲁菌椎管内感染性肉芽肿一例 [J], 杜川;胡超;朱筱;李铮;赵龙;唐晓平
3.肺吸虫性肉芽肿侵犯椎管一例 [J], 秦勇;蔡金华
4.椎管内结核肉芽肿误诊一例/结膜吸吮线虫性结膜炎一例/Sheehan综合征误诊一例 [J],
5.椎管内幼年性黄色肉芽肿一例 [J], 成东亮; 关炜; 高明勇; 刘健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① 骨 髓炎 :骨 髓 炎 中常见 中性粒 细 胞 、浆细 胞 以及 死 骨 成分 ,但 在骨 郎格汉 斯组 织细胞 增 生症 中并 不 多见 , 局部 病变 的透亮 区呈穿 凿样改 变 ,发病 率远低 于 EGB,且 术 中所见 脓性分 泌物 和炎性 肉芽也 有助 于鉴别 。
② 其 它溶 骨性 骨肿 瘤 :通 过 组织 病 理学 检 查 ,结合 免 疫 组化标 记 ,一般 可与其 它溶 骨性 骨肿 瘤 区分开来 。骨巨 细胞 瘤 :病灶 边界 较清 ,呈膨 胀性 生长 ,显著膨 胀 的病灶 常 突 破骨 皮质 向外 生 长形 成 软组 织肿 块 ,无 骨质 硬 化 ,由单 核 细胞 和多核 巨细胞组 成 ,其 中的 多核 巨细胞 均匀分 布 , 可见 核分裂 ,未见核 沟 。免 疫组 化 S-100(一)、cDl (一)。转 移瘤 :多大 于 20岁 ,病灶 边界较 模糊 ,常伴 有破坏 ,多有 原 发癌 病史 。Ewing肉瘤 :病灶 位于 骨干呈 中心样破 坏 ,伴 周 围分 层状 骨膜 反应 ,骨膜 反应 为葱 皮样 或 出现 Codman三 角 ,病 史一般 较短 ,发 展快 。病 理大 多 由单 -d,圆形细胞 构 成 ,少量 透亮 或嗜 酸性 胞浆 ,片 巢状 排列 ,可见 H—w 菊 形 团 ,常 见 坏 死 。特 殊 染 色 PAS(+),免 疫 组 化 CD99(膜 +)、 NSE(+)、Syn(+)、CgA(+)。
④ 孤立 性骨 囊肿 :x线 片示 干骺端 呈 中心性 溶 骨性 透 亮 区 ,边缘清 楚有 骨质硬化 环 ,皮 质完整 呈膨 胀性 改变 ,病 变呈囊 性 ,可 见不完 整隔 断 ,无 内衬 上皮 ,囊壁 由结 缔组 织 构成 ,散在有 巨细胞 。
⑤ Erdheim.Chester病 :骨组 织受 累 时 X线检 查具 有 特 征性 表 现 :骨 密度 增加 ,骨 梁增 粗 ,骨 皮 质增 厚 ;组 织 病 理 学上表 现为 黄色瘤 样泡 沫细胞 浸 润 ,周 围见反 应性 淋 巴细 胞 ,免 疫组化 CD68(+),但 S-100和 CDla(一)。

血脂正常的多发结节性黄色瘤1例及文献复习

血脂正常的多发结节性黄色瘤1例及文献复习

血脂正常的多发结节性黄色瘤1例及文献复习张世荣;韩天民;陈雪;王松柏;揭欢【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12(022)012【总页数】2页(P1443-1444)【关键词】结节性黄瘤病;血脂正常;多发性【作者】张世荣;韩天民;陈雪;王松柏;揭欢【作者单位】661600云南开远,解放军59医院肿瘤科;661600云南开远,解放军59医院肿瘤科;661600云南开远,解放军59医院病理科;661600云南开远,解放军59医院肿瘤科;661600云南开远,解放军59医院肿瘤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9.2结节性黄瘤病是一种脂类代谢障碍性皮肤病,并与遗传、激素代谢紊乱相关,在临床上并不多见,血脂正常者尤其少见。

笔者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1.1 病史患者,女,57岁,未婚,汉族,病史家属代述。

主因发现全身多处无痛性包块30年,3 d前右侧跟腱部位包块在行走时不慎被石头划破渗血而就诊于我院。

患者27岁即发现双肘关节、双膝关节下方各有1个无痛性包块,呈渐进性生长、对称分布,无瘙痒、疼痛,无破溃、溢液,关节无活动受限,1998年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包块切除,家属口述“包块内为豆渣和蛋黄样物质,病理检查为良性肿瘤(未见病理报告单)”。

术后1年患者鼻根部和双侧跟腱部位各出现1个相似包块。

30年来,双肘关节、膝关节先后做过3次单纯包块切除术,术后不久即复发。

跟腱部位包块增长较快,形成瘤样突出并下坠,逐渐与足底齐平。

于1994年确诊为精神分裂症。

40岁停经,其余无特殊。

家族中患者父亲有高脂血症,但无相似病变;其余直系亲属无脂质代谢异常疾病,无其他遗传病史。

1.2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尚可,神情稍显淡漠,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体征。

皮损表现为7个大小不等的包块,分别位于鼻根部(约5 cm×3 cm×2 cm)、双侧肘关节(约5 cm×4 cm ×1.5 cm)、双侧膝关节(约5 cm ×3 cm ×2 cm)、双侧跟腱部位(约12 cm×7 cm×5 cm)(图1-3)。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1例误诊分析及文献回顾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1例误诊分析及文献回顾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1例误诊分析及文献回顾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是肾脏的一种慢性细菌性感染,它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在传统的教科书甚至泌尿外科的专业教材里极少单独列出来详细阐述,在临床工作尤其是基层医院工作中极容易出现误诊。

本例误诊病例,结合文献资料的回顾分析,旨在提高基层医院同行对此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的机率。

病历资料患者,女,23岁,因“反复发热1个月余,咳嗽、气促1天”入院,既往有1型糖尿病病史。

入院时查体:双侧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湿啰音,肝区及右肾区叩痛。

入院时急查血常规示:WBC 28.5×109/L,NEUT 0.91%,HGB 91g/L。

入院诊断为发热查因肺部感染(?);1型糖尿病。

在内科予抗感染、控制血糖等对症治疗后,发热及咳嗽等症状好转,但右侧腰部疼痛,仍有右肾区扣痛,B超及CT均提示右肾占位性病变,肝脏增大。

CT增强示右肾占位病变,巨块型肾癌可能性大,提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肿瘤内科在CT引导下行经皮肾穿刺活检,活检结果示镜下见少许肾小管及肾小球结构,无明显异形性改变。

其后转泌尿外科拟予手术治疗。

转科后予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报告示双肾显影良好,功能正常。

术前诊断为右肾占位性病变(右肾癌?);1型糖尿病。

术前讨论时考虑肾癌可能性大,拟予右肾根治性切除术。

术中见右肾稍增大,中下部为肿块,质地不均,边界不清,并与周围组织有粘连,遂将右肾切除,并清扫肾周及腹膜后转移淋巴结。

术后第3天病理结果示右肾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淋巴结呈慢性炎症改变。

患者术后恢复好,随访2年,预后良好。

讨论病因: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XGP)是肾脏的一种慢性细菌性感染,在国外一些权威教材里(包括《史密斯泌尿外科学》和《默克诊疗手册》)均归在泌尿系的非特异性感染里。

常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

常常因泌尿系结石、梗阻或自身免疫力低下,而导致反复的泌尿系感染而形成。

本例患者无泌尿系结石,但因为有1型糖尿病病史,其自身免疫力较低,因此造成反复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 胞 比率 7 .4 : 生 化 肾 功 能 示 : 酸 58 m lL 肝 功 能 84 % 血 尿 3u o : / 示 : 丙 转 氨 酶 9 I/ , 氨 酰 胺 基 转 氨 酶 8 I / ; 脂 示 : 谷 0U L 谷 8U L 血 总胆 固醇 5 8 m o L 体 液 免 疫 补 体 C 0 8 g L C 反 应 蛋 .5 m l ; / .5 / , 一 白 1. m / .总 补 体 溶 血 活 性 7 . U m :抗 “ 2 15U 03 gL 12 / l O” 1. I/ ml 血 法 定 四项 阴性 。腹 部 彩 超 示 : 肪 肝 、 大 。 生 殖 器 。输 脂 肝 分 泌 物 培 养 检 出耐 甲 氧 西林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 利 福 平 、 喃 对 呋
皮肤病与性病
21 02年 6月第 3 4卷第 3 期
JD r a lg n e e ooy Jn2 1 , o 3 N . em t oyadV nr l , 0 2 V 1 4, O 3 o e g u .
・ 临床 病例 ・
11 8
[ ]陈小枚 , 2 汪盛.幼年黄色 肉芽肿 l例 [ ] J .临床皮肤科杂志 ,0 9 2 0
3 ( ):7 . 87 49
[] 3 王侠生 , 廖康煌.杨 国亮皮肤病学 [ M].上海 : 上海科 学技术 出
版 社 .0 5. 1 6 6 2 0 65~ 1 .
固定 性 药 疹 并 耐 甲氧 西林 金 黄 色 葡 萄球 菌 感 染 2例
耿 瑛 , 晓 东 , 祥 , 东梅 李 高 郭
妥因、 硫酸庆大霉素等 药物敏感 , 因患者肝功 能异 常 , 局部 仅 予硫 酸庆 大霉 素针 湿敷 , 余治疗对症 。一周治愈 出院。
人员的手传播至其他病人 , 为接触性传播。皮肤耐甲氧西林金黄 色 葡萄 球菌 的 出现 , 引 起 医务 人 员 高 度 重视 , 就 要求 医护 人 应 这 员 在接 触患 者前 后 , 格 执 行手 卫 生 , 格执 行 无 菌 技术 操 作 规 严 严 程, 严格实施接触隔离措施及合理治疗 , 主要依据药物敏感实验 结 果 , 能最 大 限度 防止及 控 制 医院感 染暴 发 的发生 。 才 翻 阅大 量 文 献 . 有 皮 肤 耐 甲氧 西 林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感 没
s a n r m a t n h c e a d a a y e f h i c , c n t i s fo c t e a d c ik n, n l s s o e rme A me R1 d r l n t a
例 2 男 ,1 , 干 、 : 4 岁 躯 四肢 、 口唇 、 殖器红 斑 , 生 生殖 器縻 烂伴痒痛 5天就诊 , 固定性 药疹 ” 院。 自诉 5天前 因头 以“ 入
我 科 2 1 年 收 住 2名 药 疹 , 部 分 泌 物 培 养 出耐 甲 氧 西 01 局 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 报道如下 : 现 l 病 例 资 料

耐 甲氧 西 林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 广 泛 存 在 人 体 的 皮 肤 , 可 黏
膜及与外界相通 的腔道 中, S 自出现 以来 , MR A 由于其具有传 播途径广 、 致病性强 、 多药 耐药性 等特点 . 使其 成为临 床上 的
从 16 年英 国 Jvn 首次发现耐 甲氧 西林金黄 色葡萄 91 eos 球 菌 ( e ilnrs t tspyl ocsa ru , R A) m t e l eia ah ccu ues M S 以来 , h ii sn o MR A在世界各地感染率不断增加 , S 感染 范 围不 断扩大 , 感染 的程度愈来愈严 重 , S MR A已成 为医 院感 染 的重要 病原 菌之
【 收稿 日期 】0 1 0 — 0 2 1 — 5 1
[] 2 宁东 , 吕小 鸥 , 陈凤芬 , .耐 甲氧西林葡 萄球 菌的临床感染 特点 等 及 耐药 性 分 析 [ ] J .中 华 医 院 感染 学 杂志 ,0 12 ( )3 6 2 1 ,1 2 :8 . [] 3 李水法 , 王华钧 , 孙小军 , .耐 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基 因检测 [ ] 等 J. 中华 医 院感 染 学 杂 志 ,0 9.9 2 )3 7 — 14 20 1 ( 3 :12 37 . [ 罗湘蓉 , 和 .青霉素对金 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及 B一 4] 王 内酰胺酶活 性 的影 响 [ ] J .中华 医 院感 染 学 杂 志 ,0 9,9 3 :1 — 2 . 20 1 ( )3 9 3 1 [] 5 钱小毛 , 金海 勇 . 1 3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 特性 的研究 [ ] J .中 华 医 院感 染 学 杂 志 ,09,9 5 :7 — 7 . 2 0 1 ( )5 8 5 9
着 菌 珠 是 否 对 苯 唑 西 林 耐 药 . 具 有 细 菌 转 肽 酶 活 性 ; 一 种 它 另 是 由耐 药 基 因介 导 的 固有 耐 药 性 , 是 其 主 要 机 制 _ 。 也 2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A ) S U 是引起皮肤和软组织化脓性感染 ( S I) 主 要 病 原 菌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产 生 B S Ts 的 一内酰 胺 酶 及 特异性青霉素结合蛋 白( B 2 ) P P a 致使 B 一内酰类 药物 耐药 率 特别高 ] 。在临床 中分离率 位居 前列 , 中以 MR A临 床 其 S
痛 , 注 “ 方 氨林 巴 比 妥针 ” , 干 、 肌 复 后 躯 四肢 、 口唇 、 殖 器 皮 生
肤 出现散 在大小不 等 的片状紫红 斑 , 殖器皮 肤縻烂 、 痛。 生 疼 曾在 当地 医院诊 治 , 具体 不详 , 病情 无好 转。既 往有 类 似病
史 ; 酚氨咖敏过敏 。系统检查无 特殊 。专科检 查 : 干 、 对 躯 四 肢 皮 肤 见 散在 片状 暗 红 斑 , l 、 头 、 E唇 龟 阴囊 、 茎 皮 肤 黏 膜 縻 阴


个难题 。
例 1 男 。2岁 , : 2 口腔 、 殖 器 及 肛 周 皮 肤 、 膜 红 肿 、 生 黏 水 疱 、 烂 伴 疼 痛 5天 , “ 定性 药 疹 ” 院 。6天 前 因腹 泻 口 糜 以 固 入
现 代 分 子 微 生 物 学 的 研 究 证 实 . 论 是 MR A 还 是 不 S MR N 。 耐 药 机 制 均 为 细 菌 的 meA基 因 介 导 产 生 一 种 新 C S其 c 的 低 亲 和 力 青 霉 素 结 合 蛋 白 ( B 2 ) , 种 编 码 蛋 白决 定 P P a ] 此
meI e e J .V t coi , 06,14 1 2 15 19 c ns[ ] e rbo 2 0 g Mi l 1 ( - ): 5 — 5 .
烂。 其上见脓性分泌物 ( 图 2 。实验室检查 : 、 、 见 ) 血 尿 大便常 规 、 肾功 、 肝 血脂 、 血糖 、 电解 质 、 电图、 液免疫 、 心 体 腹部 彩超 、 胸 片均正 常 : 输血法定 四项 阴性 : 生殖 器分泌物培养检出耐 甲 氧西林金 黄色葡萄 球菌 , 对利 福平 、 喃妥 因 、 一 呋 8 内酰胺 酶 、 复方新诺 明 、 万古霉素 、 利奈唑胺 等药物敏感 。此患者给予 呋 喃妥 因 片 5 m . 0 g 3次 / d口服 , 周 后 治 愈 出 院 。 一
Hale Waihona Puke 服止泻药物 ( 具体 不详 ) 次 日口唇部 出现 红肿 , , 随后 在颊 黏 膜 、 面 、 殖 器 、 周 出 现 红 斑 、 疱 , 部 伴 明显 疼 痛 , 尿 舌 生 肛 水 局 排 困难 。曾在 院外治疗 , 无好转 。无畏寒 、 发热 。既往有类 似病 史, 具体过敏药物不详 , 余无特殊病史 。系统检查无 特殊 。专 科检查 : 峡充血 , 咽 口唇 、 黏 膜 、 面 可 见 红 斑 、 小 不 一 破 颊 舌 大 溃面 , 口唇局部肿胀 ; 阴囊 、 阴茎 、 肛周皮肤 可见 红斑 、 糜烂 , 糜 烂 面 上 有 脓 性 分 泌 物 ( 图 1 。 实 验 室 检 查 : 常 规 : 性 粒 见 ) 血 中
( 南 省 玉 溪 市 第 一 人 民 医 院皮 肤 科 , 云 云南 玉溪 )
中 图分 类 号 :7 8 2 R 5 .5
文献 标 识 码 : B
d i1. 99 ji n 10 — 3 02 1. 30 2 o:0 3 6 /.s . 0 2 1 1. 0 20 . 3 s
2 讨 论
意义尤为重要 。
皮 肤 耐 甲氧 西 林 金 黄 色葡 萄球 菌 的 出现 , 病 之 高 , 能 发 可 与 伤 口破 坏 了机 体 的 正 常 屏 障 有 关 : 之 患 者 在 住 院 前 使 用 加 了大 量 的各 种 抗 菌 药 物 , 得 携 带 meA 基 因 的 葡 萄 球 菌 属 使 c 得 以生存繁殖 . 形成优势生长菌群 , 最终造成局部皮肤感染 耐
图 1 例 1 图2 例 2
染病例 的报道 。我们 收治 的 2名 固定性 药疹患 者 , 部分 泌 局 物 培 养 出耐 甲氧 西 林 金 黄 色葡 萄球 菌 , 属 少 见 , 皮 肤 科 医 实 望 生在临床工作 中应对 MR A感染高度警惕 。 S
参考文献 :
[ ] eJ 1 L eH.O cr nc o ehct cur e fm tiln—rs t tSahlccu ue s e ii eia tp y ocs ar sn o u
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 MR A 已 成 为 医 院 感 染 的 重 要 病 原 菌 之 一 。 收 住 的 2名 S 患 者 都 不 属 医 院 内感 染 . 们 采 取 相 应 隔 离 措 施 , 我 防止 院 内感
染 暴 发 流 行 及 耐 药 菌 株 的传 播 。 MR A的主要传播方式是定植或感染病人所带细菌经 医护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