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教科书
美国和日本的历史教科书都是怎么写中国的是不是和你想的不一样

美国和日本的历史教科书都是怎么写中国的?是不是和你想的不一样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开始有历史课,历史课陪我们走过了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
历史课本上从中国的古代文明到历史统治时期,再到后来的战争年代结束后迎来了改革开放与现代科技发展,对于中国的历史我们学了很多个轮回。
今天,我们不讲那些我们曾经学过的历史课本中的中国历史,我们来看一看在美国与日本的教科书中是怎样写中国的。
可能你会说,历史已然发生了,就换个语言去描述呗!如果这样想的话,那你就太天真了。
我们的历史书上对于历史是比较公正的描述,然而可能外国并非能做到如此。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美国的历史教科书中是怎样来描述中国的历史。
总的来说,美国历史教科书中所描述的中国历史部分是站在了中立的立场去描写的,比较客观。
《世界历史》是美国在中学阶段的课本,在这个课本中,对于古罗马以及古希腊的介绍占了很大的一部分,众所周知,古希腊以及古罗马的历史是属于西方文明,所以,中国的古代史只是很少地穿插在这之中。
毕竟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不是并没有描写中国的部分。
在这本书中讲古代在这20页中,中国被作为与印度相同的东方文明的分支。
在这其中,介绍了文明于世界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的文化与地理环境特点也在这里被介绍。
诸子百家以及儒家思想在世界的哲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在美国的课本中也有所讲述。
虽然,在这本书中对于中国的介绍比较笼统,但是基本的大事件也都被涉及到了,并且是站在客观而公正的角度上。
在这本书中,还对《诗经》表示了称赞。
中国的历史在美国的课本中被客观的撰写,那么,再让我们来看看日本是如何在教课书里写中国的呢?面对自己对于中国的侵犯,他们又该从何下笔呢?尽管在大众的眼中,难抹日本人篡改历史的记忆。
然而,不得不提到的是,对于中国古代史,日本的教科书还是比较公正地描述了出来,并且还是抱有一种敬仰的态度。
在教科书中,甚至不惜用“倭”这种带有贬义色彩的称谓来表述其派遣使者来到中国学习,以此来表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敬畏。
日本历史教科书

(图)日俄讲和会议 右侧为日本代表团。左侧为俄国代表团。俄国方面采取了即使 谈判破裂,也决不付赔偿金的强硬态度。
(图)出现在东京的烧打事件 1905 年 9 月 5 日夜(《搔扰画报》)
(图)日本的领土扩张
(图)日俄讲和会议 在谈判中,日本主张什么?
日本是如何在朝鲜及满州扩展势力的?
2.打开门户 日本被卷入世界的波澜
黑船事件的压力* 开放港口* 不平等条约* 批判幕府活动的高涨 国内对立关系的加深* 尊皇攘夷的运动* 与外国的战争* 长州与萨摩缔结同盟* 幕府被推翻 开国与民众生活*
带有*符号的章节为后续翻译部分。
-1-
社会改造运动* 推翻幕府* 3.明治维新与自由民权运动 新政府的诞生 新政府方针* 改藩置县* 向欧美学习* 与中国、朝鲜的关系 1871 年政府与清之间缔结了对等条件下的条约(日清修好条规)。但是,在 琉球所属问题上与清国对立,1874 年出兵台湾(注 2)。之后,政府派遣军队前往 琉球,设置冲绳县将其划入日本领土。另一方面在朝鲜问题上,1873 年出现了派 兵进攻的主张(征韩论)。之后,日本在朝鲜发动了江华岛事件(注 3),以此向朝 鲜施加压力,与欧美各国强加于日本的不平等条约一样,与朝鲜缔结了不平等的 条约(日朝修好条规)。 (注 2)利用漂流到台湾的琉球人被杀事件,出兵台湾。目的在于向清国表示琉球 属于日本。 (注 3)在朝鲜的江华岛附近进行测量等,日本军舰采取了引诱朝鲜方面攻击的行 动。当被朝鲜军炮击后,日本方面立即应战。
(注 3)闵妃(1851-95)朝鲜国的皇后,但实际掌握政治
(图)平壤战斗 攻击清军的日本军队
(图)战争游戏 战争影响甚至扩大到儿童游戏。胜利一方肯定是日本,被击败一方 肯定是清朝。
日本历史教科书篡改什么内容

日本历史教科书篡改什么内容进入2022年,日本政府的外交政策没有一点新气象,安倍政权继续在推行右翼政策方面上下其手:不仅千方百计修改被他们视为绊脚石的各项法律,还打起了教科书的主意。
28日,有报道称日本文部科学省决定在教科书中添加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不存在领土争端问题等内容,这种罔顾事实、睁眼说瞎话的做法,引起了一些亚洲国家的愤慨。
篡改内容从内部人士处获得新版右翼教科书送审稿,以下是新版教科书部分与以往版本不同、变本加厉歪曲历史的内容。
臣下之国应中国皇帝的要求,被加上了出兵和朝贡的义务,皇帝给朝贡的首领授予国王称号,承认其统治权。
卑弥呼时代,日本已经被卷入了以中国皇帝为中心的东亚的严酷的国际关系中。
(中日历史交往)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
日本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就是由于东亚的这种国际关系。
(中日甲午战争)由于政府的外交方针无法解决日本人在满洲受到的不法行为的伤害,国民日益不满,有很多人支持关东军的行动,陆军收到了巨额援助金。
(九一八事变)满洲国在五族共和,建立王道乐土的口号下,由于日本重工业的进入,实现了迅猛的增长。
大量的中国人流入,满洲国建国逐渐成为既成事实。
(伪满洲国)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
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
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七七事变)篡改教科书的目的篡改教科书是日本右翼的一贯伎俩,主要目的有二:一是为二战罪行翻案,否定战后国际秩序;二是向青少年灌输右翼思想,为复辟军国主义作准备。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右翼文人便开始在历史等教科书中做手脚。
日本知识界的进步力量识破了他们的诡计,同这些错误观点进行坚决斗争。
日本国内外形成了一股反对教科书修改的合力,一次次挫败了右翼的阴谋。
然而随着九十年代日本政坛的全盘保守化,形势发生了逆转,右翼史观的影响越来越大。
日本历史教科书

新编 新社会 “历史”东京书籍带有*符号的章节为后续翻译部分。
第5章 门户开放和近代日本的进程1. 欧美的进入与日本的门户开放1 近代革命时代欧洲的繁荣*美国的独立*法国革命*2 产业革命与欧美各国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社会*十九世纪的欧美各国*3 欧洲侵略亚洲英国在亚洲的贸易*鸦片战争*印度被变成殖民地*俄国进入亚洲*4 门户开放和不平等条约贝利的船队抵达日本*不平等通商条约*门户开放的影响*5 江户幕府时期的幕府尊王攘夷运动高涨*倒幕运动*大政奉还和王政复古*2. 明治维新1 新政府的成立明治维新*废藩设县*废止旧时身份制度*2 维新的三大改革富国强兵*公布学制*征兵令*地租改定*3 朝向文明国家殖产兴业*文明开化*4 近代国际关系岩仓使节团*划定边境*中国与朝鲜朝鲜与清于1871年在对等立场下缔结了条约(日清修好条规),但是曾经向中国朝贡(注1)的朝鲜对欧美实行锁国,并拒绝与明治政府建立邦交。
政府内部主张通过武力手段迫使其打开门户的论调(征韩论)高涨。
1873年本决定向朝鲜派遣使节,但是从欧美回国的岩仓和大久保认为应该首先充实国力,中止了派遣一事。
之后,日本进一步推进交涉要求朝鲜打开门户,并以1875年的江华岛事件(注2)为契机,第二年缔结了承认朝鲜为独立国家的条约(日朝修好条规),迫使朝鲜打开了门户。
但是这一条约内容是强制性的不平等条款。
日本与朝鲜、中国缔结的条约,是以近代国际法为基础,把欧美式的外交关系引入亚洲,这与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传统式国际秩序相对立,因此,日本与中国围绕对朝鲜的主导权问题,对立不断深化。
(注1)中国周边的众多国家向中国的皇帝赠送贡物(朝贡),以此来换取中国承认其国王地位,保持与中国的关系。
(注2)派遣军舰到朝鲜,擅自测量沿岸并施加压力而引起的武力冲突。
设置冲绳县*5 民权运动的高涨民权运动的开始*士族反乱*高涨的民权运动*6 立宪国家的成立政党的成立*准备制订宪法*成立立宪国家*开设帝国议会*3. 日清、日俄战争与近代产业1 欧美列强的侵略与条约修订世界变小了*朝鲜半岛的形势在这样的形势下,签订了日朝修好条规的日本和主张朝鲜统治权的清,在朝鲜展开了势力争夺战。
日本历史教科书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专题: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大一年级商学系财务管理专业七八班组组员学号胡烨1405404014刘思倩1401404031唐彬1401407017曹洁玉1401408003倪玫1401408004蓝鉴珍1401408006黄成1401408009徐钰莹1401408012王姿1401408020段月红1401408025王娅兰1401408031陈丽明1401404032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历史教科书是专门编写的用于教育国民尤其是青少年正确了解、认识历史、汲取教训的工具书。
历史教科书本身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下一代乃至几代人对本国和世界历史的科学认识。
作为二战的挑起者之一,日本蓄意篡改历史,误导后人,重蹈军国主义侵略道路。
日本发动南京大屠杀,侵略中华人民。
却在他们的历史教课书中掩盖隐瞒他们的罪行。
日本的整个教育体系患有一种“选择性健忘症”。
直到1994年,日本在校生才受到这样的教育:裕仁天皇的军队应为二战期间至少200万名盟军士兵和亚洲平民的死亡负责。
日本政府每4年审定一次由民间各出版社分别编写的历史教科书。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至今,日本有4次审定放行的教科书因明显地篡改历史、肆无忌惮地美化侵略战争而引起亚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强烈愤慨与抗议。
1957年,岸信介上台后,强迫部分出版社将“侵略中国”改为“进出大陆”。
1982年6月,日本文部省审定的教科书对日本历次侵华战争的史实进行了多处篡改:把“三光政策”改为“抗日运动的开展,迫使日本军队保证治安”;把1894年日本海军突然袭击中国海军而发动的甲午战争篡改成“日清两国军舰之间发生海战”;把日军发动侵占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轻描淡写地写成日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把“侵略华北”改成了“进出华北”;对日军犯下的南京大屠杀,竟胡说“事件的起因是由于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日本通过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的做法遭到日本国内各界人士和国际社会的严厉谴责。
日本教科书中国历史3700年

日本教科书中国历史3700年
众所周知,日本对中国态度两极化。
一方面,对古代中国不加掩饰的崇拜。
另一方面,赤裸裸的蔑视近代中国。
这种矛盾的态度,在他们历史教科书上充分表现出来。
尤其是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历史地图,相比韩国教科书,要有趣得多,客观得多,格局也大很多。
从中可看出,日本长期是汉文化圈的一员。
图为史前时期的世界,中国的黄河文明,南亚的印度河文明,中东的两河文明,埃及的尼罗河文明并驾齐驱。
和西方一样,日本人是不承认中国有夏朝的,中国历史都是从商朝开始讲起。
秦朝,没有把西南归入秦版图,其他出入不大。
汉朝,比较客观,教材里日本人原汁原味的把自己标注为“倭”。
三国,从日本人特意把五丈原标注出来,可见其对这段历史的喜爱。
唐朝,公元7世纪的疆域演变历程,外围的粗线框是唐高宗时期疆域。
日本对唐朝极度崇拜,丝毫不吝惜赞美之词。
元朝,日本把元朝和四大汗国归为一体,展现了蒙古人完整的势力范围。
明朝,日本人开始乱画了,中国西北、东北面积开始大幅缩水,不过
值得一提的是,图中竟出了倭寇字眼。
清朝,这是全盛时期清朝的疆域,大致客观,但是库页岛没有归到清朝版图里。
到了近代,日本教科书虽然迫于压力将带有侮辱性质的称呼“日支战争”改为“日中战争”,并且不再宣扬侵略有理论调,对日本军国主义有“一定程度”的反省,但是对于侵略的实情仍旧是能含糊就含糊,南京大屠杀更是被简单标记为“南京虐杀事件”。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只要和日本没有利益瓜葛的,他们还是挺客观的,但是只要有瓜葛,他们就会根据自身利益需求主观的进行篡改。
日本如何编写历史教科书

日本如何编写历史教科书2013年的1月13号,日本时事通讯社发表了一篇名为“大学生发行教科书”的新闻报道,讲述了大阪市立大学工学部21岁的大学生山下明,在给工业高中的高中生们上课时,感觉高中用的工业教科书内容过于啰嗦繁琐,于是决定自己动手编写易懂好用的教科书。
山下明于2010年春开始执笔编写,同年10月按日本政府规定申请教科书审定,并在接受审定过程中经多处修改订正后,于2012年1月收到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审定合格通知,成为拥有教科书发行资格的独立个人。
独立的个人怎么可以发行教科书呢?这与日本的教科书制度有关。
【日本的教科书审定制度及选择使用制度】日本的教科书制度,目前采取的是民间编写发行、文部科学大臣审核否决的审定制度。
具体操作流程是:民间出版社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所制定的“学习指导要领”编写教科书,然后提交给文部科学省所属的“教科用图书检定调查审议会”进行调查审核。
所谓“学习指导要领”,类似中国的“教育大纲”。
而“教科用图书检定调查审议会”成员,由文部科学省的教科书调查官与专门委员,以及大学教授,小、中、高等学校的老师中选任的临时委员组成。
审议会将调查审核的最终结果提交给文部科学大臣,以此决定是否合格。
审定合格的教科书,即可投入印刷发行。
日本教科书的审定以4年为一个周期,现在经文部科学大臣认定合格、拥有教科书编著发行权的主要出版社有44家。
而对各类出版社编著的教科书进行选择使用,公立学校由当地的教育委员会决定,私立学校则由各个学校自行决定。
因此,根据这样的教科书审定制度,文部科学省的教科书课认为:既然一般的民间出版社可以编写教科书,那么一般的个人当然也可以编写。
在日本,个人编写教科书的例子并不多见,山下明无疑是比较特别的事例。
但从中可以获得的一条信息是:在日本,无论民间出版社还是独立的个人,只要愿意编写教科书,谁都可以编写。
编写完成后只要能获得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审查合格认定,就可以投入出版使用——当然,前提是必须有学校愿意选用你的教科书。
选择与书写日本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古代中国——以山川版《详说世界史B》为例

急史 教学参考栏目主持人/张汉林韩迎迎\他山之石选择与节写:日本高中历史教科节中f l !l 古中国—臥山1丨丨舨《详说世界央B »为冽©8JS 5H历史教科书反映了国家统治者和编写者对 历史的认知与理解,是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媒 介。
它“对于历史的解释,对世界观、历史观尚未 完全形成的青少年而言容易形成一种‘前见’,成 为其一生‘历史知识’的起点,直接影响到其今后 对于历史的解读和价值判断”[|]。
世界各国不仅 重视本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还十分关注他国历 史教科书对本国历史的记载与书写。
日本作为 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既有两国交往过程中的历 史、文化与情感联系,也有现实中的恩怨情结与 国家利益,关系甚为复杂,故日本历史教科书的 编写倍受我国关注。
它“对中国历史的叙述构筑 起关于中国历史的基石,塑造着外国青少年对中 国社会的理解与认识,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现实 性”u ]。
那么,日本历史教科书是如何书写中国 的呢?笔者试解剖在日本发行量较高的山川版 《详说世界史B 》对中国古代历史内容的选择与 书写,以求窥一斑而见全豹。
本文分析的《详说世界史B 》是由木村靖 二、岸本美绪和小松久男等人编写的,于2016 年3月由文部科学省检定通过,2018年3月由 株式会社山川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7学年,在 售出的437 002本世界史B 教科书当中,山川版 《详说世界史B 》教科书占52. 3%,占据压倒性 的份额:3]。
该教科书以时序为轴,按古代、近代 和现代分设四部16章58节,展现从古代到现代 的世界历史画卷,呈现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进 程及各时代、各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旨在使学 生能理解世界历史的总体轮廓,并能以广阔的 视野考察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世界历史发 展的基本特征。
一、关于中国古代历史内容的选择山川版《详说世界史B 》教科书关于中国古 代历史的内容涉及共4章7节35个子目200多个内容要点(见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的中学社会科”历史领域日本书籍新社带有*符号的章节为后续翻译部分。
第5章 两次世界大战与日本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世界的动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图)孙文(1866-1925)儿童时期听着太平天国战争的故事长大。
孙文与在日本的留学生一起在东京创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开始运动。
(图)辛亥革命的浮雕武昌陆军部队革命军奋起,一日之间占领和武昌市。
日本军进出的有哪些地区?日本为什么参入世界大战?中国革命义和团事件后,外国势力在中国进一步增强,而清的旧政权对此无能为力。
于是,民众掀起了革命运动,要求政治改革。
中心人物便是倡导三民主义的孙文(注1)。
1911年清朝的军队也加入革命,运动遍及中国各地。
第二年革命势力宣告成立中华民国,清就此灭亡(辛亥革命)。
但是,新政权内部对立接连不断,各地军阀实力的争斗也频繁不止。
(注1)倡导民族独立、尊重民权、稳定民生的三民主义,表明革命的目标,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
列强的对立与世界大战*日本参战与二十一条要求日本以日英同盟为理由站在协约国的立场上参战。
日本将军队派遣到中国,攻击德国在青岛的军事基地,占领了山东半岛。
不仅如此,还占领了德属太平洋上的南洋群岛。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进行,欧美在东亚的势力薄弱。
日本政府希望趁机进一步获得在中国的特权,于1915年,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要求。
要求中国政府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并试图将日本的权益扩大到南满州及内蒙古。
对于日本的要求中国人民极力反对,但是面对日本的强硬态度,中国政府屈服了,接受了大部分要求。
引起了中国国内激烈的排日运动。
(图)祝贺占领青岛在东京举行了电车游行,电车上披花装点,狂热的群众聚集在一起。
《二十一条要求》(部分摘要)1.中国政府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
2.承认日本在南满州及内蒙古的优先权。
3.将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间和南满州铁道的利权期限延长99年。
4.中国政府允许日本在南满州及内蒙古内开采矿山。
5.中国政府不将沿岸割让给外国。
大战景气*苏联的诞生与大战结束俄国革命*对苏干涉战争与苏联*大战结束*凡尔塞条约1919年,在巴黎签署了包括日本在内的协约国代表与德国的讲和条约。
德国失去了本国领土中的一部分及海外所有殖民地,军备受到限制,偿付巨大赔款。
此外,条约不接受中国反对二十一条要求的主张,同意由日本接替德国在中国的权益,获得了对旧德属南洋群岛的统治权。
民族自决与国际协调时代的开始三•一独立运动大战后,由于受到俄国革命和提倡民族独立的鼓舞,在亚洲、非洲掀起了新的民族运动。
韩国遭到合并后,苦于日本殖民地统治的朝鲜人民要求独立。
正在巴黎举行讲和会议的1919年3月1日,在汉城公园内民众聚集起来,提倡朝鲜独立是民族的权利,为了东洋的和平独立是必须的,宣布了朝鲜独立。
接着高喊“独立万岁”进行示威游行。
以此为导火索,独立运动即刻扩展到朝鲜全国,持续了3个月(三•一独立运动)。
总共有200万人参加了独立运动,向国内外显示了要求自由和独立的朝鲜民族的力量。
对此,日本派军队进行了严厉镇压。
(图)三•一独立运动遍布的地区日本政府是否承认了朝鲜人民的独立愿望?(图)三•一独立运动 要求从殖民地统治下独立,在汉城中心街道举行示威游行的女学生。
亚洲的民族运动是如何出现高涨的呢?(图)柳宽顺(1904-1920)15岁,在汉城梨花女子学堂就学时参加独立运动,被抓入狱,受拷打致死。
(注1)独立运动受到日本镇压,据说大约有8000人左右死亡五•四运动1919年,巴黎讲和会议决定将旧德国在中国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于是5月4日在中国北京,大约3000多北京学生聚集在天安门前行动起来。
学生反对巴黎讲和会议和日本21条要求的运动不断扩大,工人及商人们对此也表示支持进行了罢工。
这样,排日、反政府的运动迅速扩大到中国各地(五•四运动)。
因此,中国政府中止了在讲和条约上签字。
同一个时期, 在印度以及西亚等地也掀起了要求独立的运动(注2)。
(图)五•四运动以学生和工人为中心,驱逐外国势力,建立民主中国。
1923年中国通告日本要求放弃《二十一条要求》。
(图)甘地(1869-1948)(注2)在印度主张非暴力•不服从的甘地领导了从英国殖民地统治下的独立运动。
国际协调与缩减军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吸取战争教训,追求和平的愿望在国际间非常强烈。
1920年创立了国际联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作为确立和平,推进国家间交流的国际性组织。
最初有42个国家参加,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等都是常任理事国。
但是美国由于议会的反对没有参加, 德国因为是战败国而无法加入,苏联也长期没有参加(注3)。
因此,国际联盟实际上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国际协调关系高涨后,在各国出现了军备缩减的行动(注4)。
从1921年至22年,召开华盛顿会议,限制英国、美国、日本等海军的主力战舰吨数,并约束在今后10年内不建造新的战舰。
另外规定将日本在山东半岛的权益归还中国,废除日英同盟等。
(图)华盛顿会议 根据美国总统的提案,从1921年11月至22年2月召开。
参加国家有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葡萄牙和中国9个国家。
(注3)德国和苏联分别于1926和1934年加盟。
(注4)1928年,包括日本在内的15个国家缔结了不战条约,作为解决国际纷争的手段,相互保证不发动战争。
2. 大正民主主义社会运动的高涨抢米运动*劳动运动与农民运动*社会运动的高涨*关东大地震1923年9月1日,在南关东一带发生了震度为7.9的大地震,横滨、东京等城市全部发生火灾。
受灾者达350万人,死者、失踪者达到14万人。
在地震发生后的混乱情况中,传出“朝鲜人往水井中投毒”的谣言,造成数千朝鲜人和数百中国人被军队、警察以及居民组成的自警团屠杀的事件(注2)。
社会主义者及劳动工会的领袖也有人被军队及警察杀害。
关东大地震后的复兴需要巨额费用,对经济带来了极大影响。
另外,出现了地震是对奢侈进行告戒,让大家振作精神的活动。
(注2)因为平时人们对待朝鲜人及中国人存在歧视,在内心中一直存在被报复的恐惧,从而相信谣言造成事件的发生。
类似这样的民众运动,在政治方面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政党政治的发展大正民主主义*大正政变*政党政治的实现*普通选举与治安维持法*近代化生活的前进与文化的大众化生活方式的变化*文化的大众化*新思想的普及*3. 经济不景气与战争不安世界大恐慌与法西斯主义的抬头世界大恐慌*美国新政*法西斯主义的抬头*经济不景气对日本的影响失业与丰收饥荒*对国民政治的不满*经济的恢复*4.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历时15年侵略战争的开始满州事变与日本脱离国际联盟中国由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府开始使用武力着手统一中国。
1928年进入北京后,国民党的势力逐渐影响到日本权益集中的满州。
对此,当地日本军队感到中国抗日运动高涨的危机,为了确保日本的权益,计划将满州从中国分离。
1931(昭和6)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奉天(今沈阳)郊外柳条湖附近日军亲手炸毁了南满州铁路的路线。
事后声称是中国军队所为,并按照计划立即采取军事行动,转眼间占领了满州全境(满州事变)。
第二年的1932年建立了由日本控制的“满州国”。
在日本国内,民众虽然对经济及政党政治有不满,但是由于日本军的胜利,支持战争的热情不断升温。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日本政府在开战时决定的是不扩大方针,但逐渐与军部协调,1932年承认“满州国”。
另一方面,中国抗议日本的侵略行为向国际联盟申诉。
1933年国际联盟总会上以压倒多数的比例通过要求日本军队撤离的劝告案。
日本政府决定立刻脱离国际联盟,并于1934年决定脱离华盛顿会议所缔结的海军军缩条约。
这样日本在国际上开始走向孤立。
(图)国际联盟的调查团 1932年调查团对满州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认为日本的行动不属于自卫的正当行动,满州国也不是由自发的独立运动而建立起来的国家。
照片是在铁道的爆炸地点进行调查的调查团。
(图)学生为军人募捐(1932年)为在满州事变中战死士兵的遗族、伤兵、出征军人的家庭进行募捐的学生(图)操纵满州国的手 被放在“满州国统治者”椅子上的皇帝溥仪。
日本称中国东北部为满州(选自美国新闻)军部势力的抬头满洲事变给军部以及右翼等势力增添了力量。
1932年5月15日海军将校集团袭击杀害了犬养毅首相,制造了五·一五事件(注1),政党政治的时代结束。
之后1936年2月26日陆军的青年将校集团率领大约1400人的部队掀起暴乱,想要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二·二六事件)。
这一暴乱不久被镇压,然而军部利用这一事件,更加加强了对政治的发言权。
对于这样的军国主义动向,虽然是少数派,但是社会主义者以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们表现出了他们的反对行动。
政府对此进行了彻底的镇压,以违反治安维持法为名受到审判的人数1933年达到1285人,为最高纪录。
(注1)此时,还接连发生右翼对财界人士的暗杀事件。
日中全面战争开始无宣战战争在中国,国民党政府与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共产党之间进行着内战。
到了1935年,日本为了谋求新的资源及市场,准备从满州向华北扩展,引起中国抗日运动的迅速高涨。
之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与国民党政府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1937(昭和12)年7月7日,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日本军队与中国军队发生了冲突,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日本军开始了与中国的全面战争(日中战争)。
日本军在年底占领了首都南京,届时杀害了据说达20万人的俘虏及市民,暴行及掠夺不断,遭到了国际舆论的严厉谴责(南京事件)(注1)。
中国方面,实现了国民政府与共产党的合作,两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顽强抵抗日本的侵略。
日本占领了各地主要城市,国民党政府将首都迁到内地重庆,继续抗战,即使在日本占领地区,共产党获得农民的支持,展开激烈的游击战(注2)。
日本马上获取胜利的战争预测落空,战争转为长期化。
(图)战时体制下的商店招牌 随着战争的长期化,出现了“如果是日本人,就不应该奢侈”的招牌。
摄于1940年东京银座。
日中全面战争给日本及中国两国国民带来了什么影响?(注1)对于被杀害的中国人数存在各种说法。
(注2)日本军队在1940年左右为了清除华北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军事行动。
中国方面谴责此行动为“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为了战争动员一切为了支持长期战争,日本在国内采取了援助战争的体制。
1938年成立国家总动员法,使政府可以在没有获取议会批准的情况下,掌握对经济、财政、国民生活各方面的统治权力。
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优先扩大军需生产,国民生活用品受到限制,米、糖、火柴等实行配给制。
1940年解散所有议会政党,成立大政翼赞会,建立了全国投入战争的体制。
另外在朝鲜台湾等地强制实行与日本同化的皇民化政策。
特别是在朝鲜,实行日本式姓名改革(创氏改名)并设立神社让当地民众参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