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课本中的历史

合集下载

历史书初中人教版

历史书初中人教版

历史书初中人教版
初中人教版的历史书,主要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大部分。

中国历史从中国古代史讲起,一直讲到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

其中,古代史的内容主要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以及隋唐时期的历史等。

近代史则主要讲述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现代史则从五四运动讲起,一直讲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世界历史则包括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两部分。

世界古代史主要讲述古代文明如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的发展历程。

世界近代史则从新航路的开辟讲起,一直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演变。

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于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演变,理解不同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以及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当今世界。

八年级上册历史课本1~8单元的目录。

八年级上册历史课本1~8单元的目录。

八年级上册历史课本1~8单元的目录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洋务运动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第6课戊戌变法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第9课辛亥革命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5课北伐战争
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
第23课内战爆发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9课 秦统一中国课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9课 秦统一中国课件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配人教
26
材料三 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 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 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 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 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配人教
22
3.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秦 始皇推行的措施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D )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巩固国家统一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配人教
9
新知识记
知识点一 秦灭六国 1.背景:人民希望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①___商__鞅__变_法____,实力超过东 方六国;秦王②__嬴__政____准备充分,重用人才。 2.过程:秦军先后攻灭韩、③__赵____、魏、楚、燕、齐六国。 3.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定都④__咸__阳____。 4.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⑤__封__建____国家。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配人教

中国的历史知识点

中国的历史知识点

中国的历史知识点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2200年。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的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的历史知识点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地点、内容──见课本P2。

(2)第一届政协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了的作用。

(3)第一届政协会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原因:①《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日。

②以这首歌曲为国歌,能够时刻激励中国人民居安思危,继承传统,奋发图强。

2、开国大典:(时间、)第3课土地改革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土地改革时间:1950年颁布《土地改革法》(内容P12)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3、影响:①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③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1、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④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1)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开辟了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结束。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争取斗争胜利的信心。

4、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1951年。

西藏代表:阿沛阿旺晋美(2)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最可爱的人1、抗美援朝:时间:1950年10月司令员:彭德怀2、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初中历史课本目录

初中历史课本目录

初中历史课本目录
一、古代文明与人类起源
1.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2. 文明的起源与传播
3. 古代文明的特点与影响
二、古代中国
1. 夏、商、周三代
2. 春秋战国时期
3. 秦汉时期
4.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三、世界古代文明
1. 埃及文明
2. 希腊文明
3. 罗马文明
4. 印度文明
四、中世纪
1. 中世纪的起源与特点
2. 罗马教会与世俗统治
3. 骑士文化与封建帝国
4. 欧洲的繁荣与危机
五、现代世界
1. 近代欧洲的变革
2. 西方殖民主义与全球化
3.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
六、现代中国
1.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 中国的抗日战争
3. 中国的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
4. 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程
七、近代世界
1. 冷战时期的全球政治格局
2. 现代科技与社会变革
3. 21世纪全球化与改革开放
4. 当代中国的新征程
注:以上为典型目录,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八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历史》教案华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历史》教案华师大版

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中国历史》教材解读提要一、基本线索1.近代史的上下限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中国近代史。

这段历史以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为开端,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时间跨度为110年。

以往的教材多将近代史的时限定为1840年至1919年。

现根据史学界多数专家的意见将近代史的下限延展至1949年,主要是因为1919年前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基本矛盾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斗争任务也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2.基本特点绝对时间不长,但新陈代谢的节律异常快捷,历史内涵十分丰富。

这一段历史的绝对时间不算长,但却是社会剧烈动荡、内外矛盾斗争极其尖锐复杂、社会变革异常快捷的一个历史时期,历经清朝后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新陈代谢的节律非常快。

其间,充满了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变革与反变革、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斗争,历史内涵极为丰富。

近代中国由古代中国演变而来。

因此,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国通史的组成部分。

可以发现,某些支配中国传统社会变化的一些因素,比如传统政治体制、封建王权、传统文化等在近代社会仍在起作用,对形塑近代中国历史的面貌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近代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国门被打开,中国被强行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之中,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一个部分。

故而,中国的历史不仅仅是中国社会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而且也是中西两种文明交流、碰撞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适应世界大势、努力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历史,是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由传统向现代艰难转型的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西之间碰撞、交流以及相互融合乃是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应该理解和把握的重点。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近代史是刚刚逝去不久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很大,直接决定了现代中国的发展路向,当下现实中的许多现象可以从近代史上寻找答案;反之,对现实的理解往往又会加深我们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知。

人教版高一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旧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人教版高一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旧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章 第一节鸦片战争
人教版高一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 册(旧版)电子课本课件教版高一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 册(旧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人教版高一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 上册(旧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目录
0002页 0042页 0044页 0046页 0116页 0118页 0120页 0190页 0192页 0194页 0264页 0266页 0268页 0270页 0272页 0295页
第一章 第一节鸦片战争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五节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第七节 新思想的萌发 第二节 洋务运动 第四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 第六节 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八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四节 中华民国的成立 第二节 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 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 第二节 五四爱国运动 第六章 第一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第三节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中国近代现代史大事年表(上)(1840-1927)

七上历史课本中的十一个有名战争以及课本重点

七上历史课本中的十一个有名战争以及课本重点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这是台湾与内地的最早记录。)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
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五、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课本中的历史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老愚【作者微博】【编者的话】本文为作者中国历史教材研究系列之二。

为了解中共六十多年来历史课本的演变,我从孔夫子网上陆续购买了一些早年的历史教材。

这些尘封在仓库里的出版物,留存着使用者的印痕,有铅笔、钢笔的划线和字迹,可以见出上课时的状态;也有贩卖者的抓痕,泄露出一本无用的课本的再生历程——如何从废品收购站辗转流入旧书商人手里,又经过便捷的电子交易,来到我的面前。

发黄、单薄、脆弱,带着那个时代的特征,一股熟悉的旧时代的气息,在2015年的春天漾开。

坚硬、浮夸、枯燥,甚少客观事实,充斥着喋喋不休的革命喧嚣,历史与现实及评论的界限消失了,读者看到的只是一个巍峨的“真理”。

编者断然给定了人类历史的方向:“现在全世界已经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获得解放,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开展,共产主义必将在全世界取得胜利。

”想想自己幼年也是读这样的东西,不禁悲从中来。

这些不容置喙的政治宣教,就这样扎根于童稚的心田,由此相信一切教师教给自己的东西,信任一切印在纸上的东西。

我们就是这样认识了历史,在被阉割的历史与被屏蔽的现实里,被灌输的理念固化为“自己”的世界观,我们以为自己拥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以这样的眼光去看待身处的国家及外面的世界。

从那个时代长大的人,在真正觉醒之前,都会有一段漫长的幻觉期:感觉自己是最幸运的,因为身处在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一类伟人引导,找到了人生的正途,愿意把一生奉献给人类最美好的事业——共产主义。

这些发黄的历史教材,按照阶级斗争理论将人分成十恶不赦的统治阶级和无辜正义的劳动人民,将丰富复杂的历史简化为“统治—反抗—再统治—再反抗”的斗争史,反抗具有天生的合法性,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直到所谓的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反抗到此结束,只剩下了绝对正确的革命统治。

谓予不信,不妨看看十一二岁孩子使用的《历史》第一册的目录(以下简称1961年高小版):奴隶对奴隶主的斗争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广东三元里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太平天国革命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斗争义和团的反帝国主义斗争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第一版的内容,一个高级小学学生必须掌握的中国历史。

此教材最令人震撼的是,在讲述中国历史中间突然加入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节。

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就此打通,成为一门赤裸裸的革命史。

那么,一个初中生必须学习的世界历史又是怎样的呢?请诸位看看1955年第一版、1960年第五版《世界历史》的目录吧:第一编原始社会第二编第一个人剥削人的阶级社会——奴隶社会第三编黑暗的封建社会第四编资本主义血腥统治和无产阶级斗争的发展第五编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胜利的时代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学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就是如此。

课本里充满了诅咒和仇恨。

中国历史只有共产党出现,才有了曙光,在此之前的历史,就是反抗黑暗的漫漫长夜;世界历史,在马克思恩格斯出现之前,亦是一部悲惨、血腥、罪恶的历史,自此以后,在国际共运领导下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反抗,才开辟了人类解放的道路。

一切的统治皆为奴役,反抗就是正当,而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反抗才是合理的,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历史在此终结。

“剥削”乃人类不公平的万恶之源,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的任何发展,带来的都是剥削的升级,劳动人民生活更加悲惨,因而只有消灭剥削阶级才能拯救人类。

暴力革命就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嗜血的革命具有不可怀疑的神圣性,对暴力的美化随处可见(以下皆为1961年高小版):“起义军到处捣毁地主田庄,杀死万恶的地主;又到处烧毁官府,杀死贪暴的官吏。

他们打开牢狱,放出囚徒”。

——这样颂扬黄巾起义。

随意杀人放火,毁坏财物,释放囚犯,毁灭文明的暴行在此被美化为正义的举动。

“一路上起义军杀死贪官污吏,打击地主,替人民报仇除害。

李自成头戴毡笠,身穿淡青色衣服,骑着黑花马,进入北京。

明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被伟大的农民革命力量推翻了”。

——深情赞美李自成起义,将李自成刻画成一个伟大的救世主。

“太平军每到一个地方,就镇压那里的官吏和地主,烧毁田契和借券。

”——对太平天国亦如此褒扬。

“义和团的生活很刻苦,每天吃咸菜、玉米面。

他们的纪律非常好,保护劳动人民的生产和财产、他们每到一处,就打击帝国主义分子和他们的走狗”。

——对义和团运动更是赞美有加,好像在歌颂红军、八路军、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样。

“附近一百零三乡的人民,纷纷拿起锄头、铁锹、长矛、大刀,从四面八方赶到三元里的三星旗下,把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

……敌军死伤二百多人。

有的跌倒在泥浆里,狼狈地请求投降。

武装人民布满在山冈上。

四周围旗帜飘扬,锣声、枪炮声和喊杀声震动天地。

……这说明了只要全体人民动员起来,进行坚决的斗争,侵略者就是武器精良,也一定能被我们打败”。

——高小版绘声绘色描述三元里抗英斗争,试图让小学生感知人民战争的巨大力量。

但事实并非如此,那场被大书特书的战争真相如何呢?按照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在《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一书里的记述,所谓自发组织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仅仅杀死了一名英军、杀伤一名军官和14名士兵。

“死伤二百多人”出自夸大其词的官方或半官方报告:“洋兵终日突围不出,死者二百,……乡民愈聚愈众,至数万。

”作者认为,中共历史学家借此小事大作的理由是“能够从鸦片战争屈辱的失败中,找到一次伟大的民众的胜利,只是由于清朝官方的怯懦才使它沾上污点。

”流传多少年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故事,在2006年第二版初中《中国历史》课本里不见了踪影(以下简称2006年初中版)。

如果说这是某种历史的进步,那是多么缓慢的蜗牛式的进步啊!秦末著名的大泽乡起义,在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里有翔实的记述,尽管不乏文学性的想象成分,但大体可信。

再看几个不同时期历史课本对陈胜吴广起义的描述,却颇有出入。

初级中学《中国历史》1955年第一版突出陈胜的阶级出身(以下简称1955年初中版):“队里的陈胜是雇农出身,他和吴广很受人拥护。

他们决定发动起义。

他们杀掉了带领他们的军官,号召九百人起来从死路里找出活路。

群众袒露着右肩,宣誓共同斗争,推翻秦政权。

”1961年高小版《历史》却是绘声绘色的描绘,好像听到了当事人的私语:“他们中间的小队长陈胜和吴广暗地里商量:…到长城边去送死吗?不如大干一番。

‟他们杀死了押送的军官,领导九百个农民掀起了反秦的斗争。

”司马迁《陈涉世家》原文云:“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两相对照,说课本编撰者编造历史当不为过。

2006年初中版则糅合上面两段文字,这样表述道:“他们之中的小队长陈胜和吴广,设计杀死押送的军官,号召大家举行起义。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

”三个版本的叙述,皆隐去了鱼腹藏书之事,编者或许觉其为诡计,如实说明恐有损于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

再看细节,更是各执一端,令人迷惑。

其一,起义军到底离咸阳有多远?“他们迅速到达了离咸阳几十公里的地方”(1955年初中版)“很快地攻到了离秦朝都城咸阳几十里的地方”(1961年高小版)“一直打到咸阳附近”(2006年初中版)一个远,一个近,一个含糊。

六十多年了,连这么一个小问题都解决不了?这或许能佐证教材编写者的无能及懒惰。

“楚汉之争”到底用了几年时间?“刘邦和项羽互相争夺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抢做皇帝,继续打了五年仗。

”(1961年小版)“为了争夺皇帝的位置,刘邦和项羽之间又进行了五年的战争。

”(1955年初中版)“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2006年初中版)由五年变成了四年,依据何在?唯一不变的,是对陈胜吴广起义的评价:“秦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这次起义推翻了秦朝的强大统治,严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势力,表现了劳动人民力量的强大。

……秦末农民大起义又推动了汉朝农业生产的发展。

”(1961年高小版)“秦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秦末农民战争说明当时人民不能忍受黑暗势力的统治,用革命的手段达到推翻这种统治的目的。

但是,这次农民战争被地主阶级刘邦利用了去,作为他夺取政权的工具,农民仍旧过着被剥削、被压迫的生活。

”(1955年初中版)“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2006年初中版)蒋介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杂交而生的蒋介石现代中国人民灾难的代名词他用血来吓唬我们他把中国人民的血染遍了中国的土地——这是诗人何其芳1949年10月写的诗句,名为《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被选入1952年第一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首篇。

这些所谓的诗句,集抹黑辱骂于一体,给人的是一副杀气腾腾的嗜血的嘴脸。

与此同时,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他们一直在无休止地赞美苦难,几十年如一日地褒奖苦难承受者。

“多难兴邦”论作为“享受苦难”的革命修辞,发挥着舆论核弹的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苦难是暴力的营养品,极权统治者不遗余力地将其推崇为国家美德,他们标榜的道德人物无一不是受虐狂患者。

对苦难,他们要民众学会从忍受进化到承受再升华为享受,浸泡于无尽的苦海而感知施与者的恩惠。

暴力与苦难,这对极权制度的龙凤胎,成为千千万万无权者的人生标配,承受,忍受,享受,就是不能进行革命性的反抗。

中国历史教材(包括语文)对暴力一以贯之的称颂,暴露了现代革命者嗜血的本性:唯有毁灭才能让他们确认自己的存在。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最终毁于一茬茬丧失人性的革命者之手,只在远处留下微弱的余光供人凭吊。

毋庸置疑,被狼奶喂大的一代代革命接班人,正在成为崇尚暴力的新的革命者,他们体内健旺的嗜血基因,将使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沉入罪恶的泥潭而难以自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