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人教版 中国历史七年级教科书简要介绍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新编历史教材,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到的人物、地点和事件较多,需要学生对之前学过的知识有所了解,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形象的掌握三国时期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对于历史故事、历史人物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地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地点。
2.教学难点: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地点的理解和记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图表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历史知识,如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以来群雄逐鹿、天下大乱的历史背景,以及曹操、刘备、孙权三国鼎立的局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状况,认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深入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认识。
同时,学生可能对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故事较为熟悉,但对其历史地位和作用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状况,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自学教材,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辅助教学。
3.历史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件,呈现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教科书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历史教科书是人教版的教材,主要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重要内容,内容丰富有趣。
以下是该教科书的简要内容介绍:本教科书共分为十个单元,分别为《大王看中国》、《远古的人类》、《大约在黄河无法边的地方》、《夏商周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小小波斯人》、《帝国的陨落》、《秦的大一统》、《汉朝的辉煌》、《南北朝的交替》、《隋、唐、宋,中原的统一》。
《大王看中国》一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历史的悠久与独特之处,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和实例,让学生对中国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有了更深的认识。
《远古的人类》单元主要介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从石器时代到农业文明的兴起,让学生了解到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
《大约在黄河无法边的地方》单元主要讲述了华夏族的成长与黄河文明,介绍了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夏朝的兴衰。
《夏商周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主要介绍了夏、商、周三个时期的历史,包括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小小波斯人》单元主要介绍了波斯帝国,让学生了解到这个西方古国的历史与文化,并与中华文明进行对比。
《帝国的陨落》单元主要讲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以及秦朝的兴衰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秦的大一统》单元主要介绍了西汉的历史,通过汉武帝时期的风云变幻,让学生了解到汉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汉朝的辉煌》单元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的历史,包括地理探索、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到汉朝的辉煌成就。
《南北朝的交替》单元主要介绍了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包括南北朝政权的兴衰、文化艺术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隋、唐、宋,中原的统一》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三个伟大的朝代,让学生了解到中原地区的统一和盛世。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影响,深入了解我们的祖先的智慧和卓越成就。
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故事和实例,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文化修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新教材介绍

下册(共22课,3个单元。其中正课21节,活动课1节)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2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6 第3课 盛唐气象 ................................................................ 11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9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3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 28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33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 37 第 9 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 41 第10 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 47 第11 课 元朝的统治 ........................................................... 51 第12 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 54 第13 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59 第14 课 明朝的统治 ........................................................... 66 第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 70 第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 76 第17 课 明朝的灭亡 ........................................................... 84 第18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88 第19 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 94 第20 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 99 第21 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 105 第22 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111
新人教版部编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简介(共36张PPT)

辅 助 部 分 的 栏 目 类 型
●课文旁设:
问题思考: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题, 引导学生讨论。 示例:《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的一则“问题思考”
辅 助 部 分 的 栏 目 类 型
●课文后设:
课后活动:作为课后作业,以形式灵活的题型, 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 示例:《明朝的对外关系》的一个“课后活动”
两宋时期,中国境内有多个政权并立。 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宋朝形 成对峙局面。至蒙古族建立元朝,统 一中国,中国再次呈现出大一统局面。 无论是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权并 立,还是元朝是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 的统一王朝,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进 一步交融与发展,社会经济与科技文 化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
3.民族政权的问题
历史上不管是处于中央王朝的统辖之下,还是在政 权分立的时期,中国疆域内的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 的成员。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是属于中国历史上不 同民族的政权,其生活和控制的区域都是中国疆域 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以及各 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是国内不同民族政权之 间的关系,而非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第三单元从公元1368 年明朝建立开始,至 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 这一单元有八课,明 清各占一半。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尤其是清朝前期,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国家,中国 的版图至此基本奠定。也是在这一时期, 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更为强化,中国的 封建社会进入到了晚期,中国开始逐步 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教 材 中 的 插 图
新教材设有大量的插图,平 均每页都有两三幅图,达到 了图文并茂。这些插图的主 要功能,一是配合课文的内 容叙述,相互印证,活化内 容;二是可使学生拓展视野, 获取更多的信息;三是为学 生提供更多的历史信息,以 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
2016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2016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第3课_远古的传说第二单元下商周时期:早起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第8课百家争鸣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10课清末农民大起义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3课东汉的兴亡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三国两级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2016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3课盛唐气象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5课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和中外交通。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第17课明朝的灭亡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2006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第3课收复新疆第4课中日甲午风云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6课洋务运动第7课戊戌变法第8课辛亥革命第9课新文化运动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11课北伐战争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4课难忘九一八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第16课血肉筑长城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7课内战烽火第18课战略大转移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2006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2课最可爱的人第3课土地改革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第5课三大改造(1953——1956年)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9课改革开放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1课民族团结第12课香港和澳的门的回归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4课钢铁长城第15课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第21课人们社会方式的变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目录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第1课人类的形成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第四单元步入近代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2课美国的诞生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第七单元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第20课人类迈进“电气时代”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八单元璀璨的近代文化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目录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4课经济大危机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第18课现代文学和美术第19课现代音乐和电影。
七年级《中国历史》新教材介绍

(3)历史现象
• 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无为而治、经济重心南 移
•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中外交往、反抗外来侵略
值得关注的变化 :删减了有关经济史、民族史、科 技史、文化史的若干知识点。
(二)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1.点:
虽然整套教科书给 出了比较清晰的历史 发展线索,即通常所 说的“线”,但七年 级教科书并不追求历 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我们更加关注的是那 些最基本、最典型的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和历史现象,即人们 常说的具有典型意义 的“点”。教科书采 取的是“点线结合, 以点带面”的编排方 式。总体而言,增加 的少,删减的多。
(1)历史人物
• 一个人:汉武帝、孔子、秦始皇、张骞、玄奘、 郑和
• 一群人:北京人、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南迁 北方人、秦末农民
• 一村人: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良渚文化、 陶寺文化
• 一族人:汉民族、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 多民族人: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宋辽夏金元的、明清 • 一类人: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值得关注的变化 :有些线索淡化了,有些线索有所 加强、变得突出
(二)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2.线:
由若干点串起一条 条线。每一条线,通 常能纵向说明某一能 方面、某一领域的问 题。若干条线呈现历 史全貌。
值得关注的变化 :有些线索淡化了,有些线索有所 加强、变得突出。
• 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历代农民起义;经济史、 科技史、文化史;
艺术家、史学家 • 一国人与多国人:
值得关注的变化 :屈原-元曲、扁鹊-黄帝内经-孙思 邈、匈奴族-唐朝边疆各族
(二)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使学生能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教材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鼎立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斗争,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此外,学生可能对三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比较感兴趣,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认识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物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事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教师提问检查学习效果。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重点讲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历史现象 • 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无为而治、经济重心南 移 •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中外交往、反抗外来侵略
值得关注的变化 :删减了有关经济史、民族史、科 技史、文化史的若干知识点。
二、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1.点:
虽然整套教科书 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历 史发展线索,即通常 所说的“线”,但七 年级教科书并不追求 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 性。我们更加关注的 是那些最基本、最典 型的历史人物、历史 事件和历史现象,即 人们常说的具有典型 意义的“点”。教科 书采取的是“点线结 合,以点带面”的编 排方式。总体而言, 增加的少,删 减 的 多 。
值得关注的变化 :屈原-元曲、扁鹊-黄帝内经-孙思 邈、匈奴族-唐朝边疆各族
二、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1.点:
虽然整套教科书 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历 史发展线索,即通常 所说的“线”,但七 年级教科书并不追求 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 性。我们更加关注的 是那些最基本、最典 型的历史人物、历史 事件和历史现象,即 人们常说的具有典型 意义的“点”。教科 书采取的是“点线结 合,以点带面”的编 排方式。总体而言, 增加的少,删 减 的 多 。
第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78 第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82 第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86 第20 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 90 第21 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96
二、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1.点:
虽然整套教科书 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历 史发展线索,即通常 所说的“线”,但七 年级教科书并不追求 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 性。我们更加关注的 是那些最基本、最典 型的历史人物、历史 事件和历史现象,即 人们常说的具有典型 意义的“点”。教科 书采取的是“点线结 合,以点带面”的编 排方式。总体而言, 增加的少,删 减 的 多 。
一、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按时序编排,即按照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从古至今的顺序,叙述历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传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授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在 总体打通的前提下,分阶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段设置单元,概述每个历 史发展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与此同时,以文字叙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 述与历史地图呈现相结合 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然而,秦朝统治者 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这 实行残暴统治,最终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西 些历史进程的空间背景, 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 了解我国历代疆域变化, 和社会稳定。在汉武帝统治时,大一统的局面得到 形成初步的的时空观。 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东汉统治后期,政治动荡, 中国社会危机严重。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 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 济、文化的交往。
(1)历史人物 • 一个人:汉武帝、孔子、秦始皇、张骞、玄奘、 郑和 • 一群人:北京人、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南迁 北方人、秦末农民 • 一村人: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良渚文化、 陶寺文化 • 一族人:汉民族、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多民族人: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宋辽夏金元的、明清 • 一类人: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艺术家、史学家 • 一国人与多国人:
第17 课 明朝的灭亡 ........................................................... 84 第18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88 第19 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 94 第20 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 99 第21 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 105 第22 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111
简要介绍
余桂元 2016年8月1日
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CONT
图文并茂,培养学科感情
精心谋划,构建教学平台 完善配套,丰富教学资源
一、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按时序编排,即按照 上册(共21课,4个单元。其中正课20节,活动课1节) 从古至今的顺序,叙述历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 2 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 6 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传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8 授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在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23 总体打通的前提下,分阶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27 段设置单元,概述每个历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31 史发展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第8课 百家争鸣 .....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 42 与此同时,以文字叙 第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 47 述与历史地图呈现相结合 第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51 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这 第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 54 第13 课 东汉的兴亡 ........................................................... 58 些历史进程的空间背景, 第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62 了解我国历代疆域变化, 第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 形成初步的的时空观。 第16 课 三国鼎立 ............................................................... 74
一、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按时序编排,即按照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从古至今的顺序,叙述历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传 授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在 总体打通的前提下,分阶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段设置单元,概述每个历 史发展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达300多年政 与此同时,以文字叙 权分立的局面。隋朝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创 述与历史地图呈现相结合 立了科举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继之的唐朝,前 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这 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 些历史进程的空间背景, 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 了解我国历代疆域变化, 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 形成初步的的时空观。 影响力的强大国家。但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唐朝由 盛转衰。至唐末五代,中国再次陷于割据势力膨胀、 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
(2)历史事件 • 禹建立夏、秦统一六国 • 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
• 西周分封、张骞通西域、戚继光抗倭、郑和下 西洋
值得关注的变化 :张骞通西域、八王之乱、安史之 乱
二、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1.点:
虽然整套教科书 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历 史发展线索,即通常 所说的“线”,但七 年级教科书并不追求 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 性。我们更加关注的 是那些最基本、最典 型的历史人物、历史 事件和历史现象,即 人们常说的具有典型 意义的“点”。教科 书采取的是“点线结 合,以点带面”的编 排方式。总体而言, 增加的少,删 减 的 多 。
一、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按时序编排,即按照 下册(共22课,3个单元。其中正课21节,活动课1节) 从古至今的顺序,叙述历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2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6 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 第3课 盛唐气象 ................................................................ 11 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传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9 授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在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3 总体打通的前提下,分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 28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33 段设置单元,概述每个历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 37 史发展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第 9 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 41 与此同时,以文字叙 第10 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 47 第11 课 元朝的统治 ........................................................... 51 述与历史地图呈现相结合 第12 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 54 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这 第13 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59 些历史进程的空间背景, 第14 课 明朝的统治 ........................................................... 66 了解我国历代疆域变化, 第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 70 第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 76 形成初步的的时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