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文化风俗介绍 PPT

合集下载

中华各民族简介——布朗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布朗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布朗族中华各民族简介——布朗族布朗族概况历史: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人口:布朗族约有人口8.2万人。

分布: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和西定、巴达、打洛山区,其余的散居在临沧、思茅等地。

经济: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早稻为主,善种茶。

布朗族山区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

布朗族风俗图腾:礼仪:参加布朗族的婚礼,应接受新郎、新娘的洗礼。

一般当客人来到主人家竹楼前时,站在楼梯口迎接客人的新郎、新娘,一人捧水壶,另一人持毛巾,为来客倒水、卷衣袖,让客人洗手,然后入席。

禁忌:走路时,忌讳与别人擦肩而过,也不能从坐着的人的腿上跨过;禁止任何人背靠院里的中柱和在中柱上拴马;进佛寺要脱鞋,入寺后不能吸烟,也不能用手摸佛爷或和尚的肩膀、头顶。

布朗族男子大多包白色或黑色头帕。

头帕是布朗族男子尊严象征,严禁外人触摸。

信仰:历史上布朗族信仰小乘佛教,一般每个寨子都有奘房。

进入布朗族村寨的奘房时要脱鞋。

奘房内佛龛前的台板地和佛爷、和尚的卧室,不能随意进入。

婚俗:布朗族有从妻而居的习惯,一对夫妻一般都要举行两次婚礼,所以要摆两次婚宴。

第一次婚礼是新郎到新娘家同居,由新娘家举办酒席,宴请亲友。

待生儿育女后,新郎家要重择吉期举行第二次婚礼,由新郎家置办酒席,宴请宾客,而且规模比第一次要大,酒席上的菜肴一定要成双。

以表示对新郎、新娘的祝福。

食俗:喜用锣锅或土锅把稻米焖成米饭。

尤擅煮竹筒饭,煮时选一段鲜竹,装好米和适量的水,用火烧熟,剖开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当碗用。

米饭沾有竹瓤,食之有新竹清香和经炭火烘烤的香味,很可口。

肉类以牛、羊、猪、鸡肉最为常见。

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

其中以翡翠酒最为著名。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

居住在西双版纳布朗山的布朗族妇女,尤其是怀孕妇女嗜食当地红土,据说此红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

布朗族PPT

布朗族PPT

服饰
传统文化
姓名
饮食
建筑
信仰
布朗族除了信仰上座部佛教外,还保留着许 多原始宗教的传统信仰。
人们普遍信鬼神,崇拜祖先。布朗族认为, 他们之所以崇拜不计其数的鬼神,是因为所有的 鬼神都有它们各自不同的专司职能,大小及地位 高低不同,或利或害,善恶不一。
布朗族民间信仰中另一个重要内容便是祖先 崇拜,他们认为氏族、家族的发展和家族生命周 期的更迭、延续以血缘世系为纽带,这使祖先观 念与灵魂观念牢牢结合。
• 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惯,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妇女喜欢戴大耳环、 银手镯等;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
饮食
• 布朗人以大米为主要食粮,以玉米、豆类为辅。布朗族人饮食特点是以酸、辣、香、 凉、生为主,烹制方法主要有煮、炒、蒸、炸、烧、烤、腌、生食等8种,虽然烹 制技术简单,但仍有自己独特的风味。
姓名
• 布朗山的布朗族人一般实行母子连名制,没有姓只有名,小孩出生3天拴线命名, 将母亲的名子连在孩子的名子之后。
• 凡男子都在名字前加一“岩”字,女子都在名字前加一“伊”字 。
禁忌
• 不能追逐逃进龙山森林的猎物; • 凡供过神的、雷击过的、断了梢的、有藤条缠身的、树上有蜂窝、树脚有蚂蚁堆的
树木皆不能做建筑材料; • 不用鬼多的缅树和菩提树作建材; • 不用日蚀和月蚀照耀过的材料作建材; • 不用在水塘边能看到树影的树木作建材; • 不砍坟山的树木;不毁坏龙林里的草木; • 村寨周围龙山上的树木不可砍来做房屋柱梁; • 如果砍伐树木太多,全寨会遭殃。
布朗族
目录
民族简介 传统文化 传统习俗
民族简介
• 布朗族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 高棉语族布朗语支,可分为布朗和阿瓦两大方言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云南布朗簪花非遗簪花PPT课件

云南布朗簪花非遗簪花PPT课件

难点分析
簪花的造型设计和色彩搭配需要较 高的审美能力和创意思维;竹篾编 制过程中需要保持结构稳固且线条 流畅,对技艺要求较高;细节处理 需要耐心和细心,以达到最佳的艺 术效果。
第三部分
簪花的文化 内涵
布朗簪花,又称布朗族簪花,是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以花 朵为主要元素,通过精湛的手工技艺制作出精美的头饰。
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结合
1 2
3
融合现代设计理念
在保留布朗簪花传统元素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观 念,设计出更符合当代人审美的簪花作品。
创新造型与图案
通过创新造型和图案设计,使布朗簪花更加多样化, 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传承与发扬手工技艺
注重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扬,同时结合现代工艺 提升布朗簪花的制作水平和艺术价值。
的交流与传播
第四部分
簪花的传承 与保护
布朗簪花,又称布朗族簪花,是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以花 朵为主要元素,通过精湛的手工技艺制作出精美的头饰。
传承人队伍现状
传承人数量减少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布朗簪花的传承 人数量逐渐减少,且老龄化现象严重。
技艺传承面临困境
由于传承人队伍的年龄结构偏大,许多技 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发展历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布朗簪花的制作工艺 和风格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逐渐形成 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地域分布与传承现状
地域分布
布朗簪花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布朗族聚 居区,尤其是西双版纳地区的布朗族村 寨。具体分布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主 要包括保山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德 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市、普洱市、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西双版纳勐 海县境内的布朗山是最主要的聚居区。
市场推广与产业发展

布朗族—西双版纳美丽的少数民族介绍25页PPT

布朗族—西双版纳美丽的少数民族介绍25页PPT
布朗族—西双版纳美丽的少数民族介绍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布朗族—西双版纳美丽的少数民族介绍

布朗族—西双版纳美丽的少数民族介绍


人口及居住地
人 口 及 居 住 地
我国的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
傣族自治州的勐海县、景洪和临沧等地区。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西双版纳州布朗族
人口最多,有很多布朗族的孩子在勐海这片土
地上成长成才。

语言及文化艺术
民 •



布朗语属南亚
语系孟棉语族,
部分人讲傣语,
佤语。没有本民
布朗族
勐海县民族小学 五年级146班 南章坎
1 2 3 4
民族简介
目录
人口及居住地 CONTENTS 语言文化艺术
生活习俗
5 主要节日 6 民族禁忌

民族简介




布朗族部分自称“布
朗”、“帮”,部分自称
“阿瓦”,“布朗族是一 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
民族,民族语言为布朗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二、民族服饰
三、民族建筑
布朗族的住房建 筑为干栏式竹楼,分 上下两层,楼下关牲 畜,楼上住人。上层 有正堂、卧室、晒台 等,下层一般作为仓 库、圈养牲畜的地方。
四、民族节日
桑衎节 厚南节 洗牛脚 火把节 考瓦沙 滥地节 成丁节
感谢聆听
族文字,部分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会汉语或傣文。





布朗族弹唱,把布朗 族的音乐、舞蹈、民俗、 服饰等融为一体,节奏 明快,风格独特,体现 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 郁的民族特色。 • 2008年,布朗族弹唱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生活习俗



布朗族PPT

布朗族PPT
布朗族服饰
布朗族穿着简朴,男 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 黑色宽大长裤,用黑 布或白布包头。
布朗族服饰ຫໍສະໝຸດ 妇女上着紧身无领短 衣,下穿红纹或黑色 筒裙,头挽发髻并缠 大包头。
布朗族服饰
妇女喜欢戴大耳环、 银手镯等装饰。姑娘 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 花,将双颊染红。
布朗族的节日
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 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 行,一般为3天。第一天除 夕,家家户户大搞卫生,杀 猪宰牛,做“厄糯索”,也 称黄粑,是节日期间用来赕 佛和馈赠亲友的必备礼品。 这一天早上,各家最晚辈的 人要把自家做得最好的饭菜 送到老人跟前,并跪着请老 人吃饭,祝老人节日快乐, 健康长寿。同时,伸出双手, 掌心向上,接受老人祝福。
布朗族的节日
火把节:又称“姑娘节”, 火把节 云南施甸、昌宁、永德等地 布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 历六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日举 行。在施甸、昌宁等地,布 朗族于六月二十三日开始过 火把节,主要是祭五谷大神, 祈求五谷丰登。届时,全村 各户家长齐集村前一棵树下, 杀猪祭五谷,祈求五谷生长 良好。
布朗族的节日
考瓦沙:又称“关门节”, 考瓦沙 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布朗族的 传统节日。每年傣历九月十 五日至十二月十五日是西双 版纳等地布朗族的“关门” 时间,以便集中精力从事农 业生产。在关门节期间,每 户出一元半开、二筒米、一 对蜡条、一条手帕交给村寨 头人向佛寺奉献纳福,并杀 猎请头人、佛爷、和尚宴饮。
布朗族的节日
宋坎节:又称“桑刊节”。 宋坎节 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 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举行,即 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 日里的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 以迎接太阳。所以,人们把 这个节日称之为迎接太阳的 节日。现在,宋坎节的内容 比过去有很多改变,除以往 的传统活动外,又增加了文 娱节目的表演和体育比赛, 更为人们所欢迎。

布朗族的介绍

布朗族的介绍

布朗族的介绍布朗族[bù lǎng zú]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可分为布朗和阿瓦两大方言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

历史史学界一般认为布朗族源自古老的“百濮”族群。

中国古籍中很早就有对百濮的记载,《尚书·牧誓》中提到参加周武王伐纣的西南诸部落中就有濮人。

“濮人”部族众多,分布很广,很早就活动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各地,其中操孟高棉语的一支可能就是现今布朗族的先民。

濮人在我国史籍中有过许多称呼,秦汉时称为“苞满”、“闽濮”,魏、晋、南北朝时称“闽濮”,隋、唐、五代、宋朝时期称为“朴子蛮”,或“扑子”、“朴子”、“扑”、“蒲满”、“蒲人”等,元、明、清时期称为“蒲满”或“蒲人”等。

自西汉王朝在云南设置益州郡,下辖嶲唐(保山)、不韦(保山以南)等县,濮人地区就纳入了西汉王朝郡县的范围。

西晋时,永昌濮人的一部分向南迁移唐宋时期,“扑人”受南诏、大理政权统治,元初,滇西蒲人已使用铁锄,其首领每年以一定数量的铁锄作为贡纳,上交元朝政府。

明朝典籍记载说:“蒲人……事耕锄,……知汉语,通贸易” 。

明朝设置顺宁府(今凤庆一带)时,即以蒲人中的贵族充任土知府。

经过长期的民族迁徙和部落、部族的分化融合,原先居住在澜沧江和怒江中下游的濮人的一部分,发展为今天的布朗族。

布朗族有多种自称,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自称“布朗”或“巴朗”,临沧市和保山市的自称“乌”,墨江、双江、云县、耿马等地的自称“阿瓦”或“瓦”,思茅的自称“本族”,澜沧县文东乡的自称“翁拱”,镇康、景东的自称“乌”或“乌人”。

过去,其他民族对布朗族的称呼也各不相同:双江傣族称之为“腊”,拉祜族称之为“卡帕”、“卡普”,西双版纳傣族称之为“闷”,哈尼族称之为“阿博”或“阿别”,当地汉族及彝族称之为“蒲满”或“濮曼”等。

布朗族简介

布朗族简介

• 体现了布朗族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特色
• 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 对布朗族的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有深远影响
03
布朗族的 语言和文字
布朗族的语言特点及其系属
布朗族的语言特点
•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布朗语支
• 有丰富的方言和土语
• 无文字,口头传承文化
布朗语的系属
• 与藏语、缅语等语言有密切关系
布朗族的建筑特点
• 适应布朗族的生活习惯和自然环境
• 体现了布朗族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特色
• 对布朗族的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有深远影响
布朗族的村落布局及其功能
布朗族的村落布局
• 依山傍水,布局自由,具有诗意
• 村落内竹楼错落有致,环境幽静
• 村落之间有道路相连,方便通行
村落的功能
• 提供布朗族居住和生活场所
布朗族的语言保护和文化传承
布朗族的语言保护
• 面临语言流失和传承危机
• 政府和学者关注布朗族的语言保护问题
• 开展布朗语调查和研究,保护语言资源
布朗族的文化传承
• 通过口头传承、文化活动、教育等方式传承文化
• 保护和传承布朗族的民间艺术、建筑、习俗等
• 促进布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04
布朗族的服饰和饮食
布朗族的服饰特点和制作工艺
布朗族的服饰特点
服饰的制作工艺
• 以棉布、麻布为主,衣物简单朴素
• 以手工纺织、染色为主
• 男女服装略有差异,但都以舒适为主
• 刺绣、蜡染等工艺发达,富有民族特色
• 喜爱佩戴饰物,如耳环、项链、手镯等
• 服饰制作工艺代代相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布朗族的饮食习俗和特色菜品
• 喜庆活动,如婚礼、丧葬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布朗族人善于种茶制茶,也很喜欢饮茶
禁忌
布朗族的禁忌极其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婚姻禁忌
绝大多数地区的布朗族禁止氏族内婚,禁止同 姓通婚。按传统习俗,不许纳妾,不许在婚前 和婚外发生性行为,如有违反必惩罚。[2]
妊娠禁忌
妇女怀孕期间不能填坑,不能补漏洞,不能让 旁人踩着脚,不能吃献祭神灵的食品,不能砌 灶,不能进入新娘卧室。
生育禁忌
不拿绿叶进家门,不拿野兽肉进家,产妇不满月忌 串门。
居住禁忌
布朗族认为火塘是一家人安宁之所在,不论家人或 是客人皆不能用脚踏火塘和三角架,也不能把别人 用过的铁三角架支在自己家中的火塘上,不然会给 主人带来不吉;客人不能背靠主人供“家神”的房 柱,否则会冒渎神灵,给主人带来不测。 凡雷击过的、断了梢的、藤条缠身的和供过神灵的 树木皆不能做建筑材料;做“中柱”的树木在砍伐 时不能出浆,出浆者认为不吉,必须另砍。而山上 的树木不能用来做房屋柱梁。
祭祀禁忌
祭“寨神”时,禁止外人入寨,若有外人闯入,要 罚祭猪一头。本寨成员在这三天之内不准磨刀、背 水,不准出入寨子,不准高声喧哗;祭祀期间忌动 土、修建房屋等。
天文历法
布朗族的祖先经过长年累月的生产斗争实践,积 累了不少天文、历法、天气变化规律的知识,并 总结了原始的辨别方位、季节和气候的方法。 布朗族人对于日月星辰都有其称谓,并根据日月 星辰的升降、树木的向背来认识方位。一般,晚 上以北斗星的方位来辨别方向和时辰。白天,以 阳光照射的方位来辨别方向。阴天,则以植物生 长状况辨别方向,如树皮阳光直射呈光滑的一面 则是东方,背着阳光的树干呈淡绿色,还长些鲜 苔的一面是西方。
12 民族建筑 13 风俗习惯 ▪ 丧葬习俗 ▪ 歌舞习俗 14 民族节庆 ▪ 过年节 ▪ 关门节
民族简介
布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 要分布在保山、临沧、普洱、西双 版纳等地,总人口91,891人(2000 年人口普查)。有本民族语言,西 双版纳、思茅等地的布朗族兼通傣 语,多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保山 市的布朗族有8500多人,主要分布 在施甸县和昌宁县。
求婚
男女双方恋爱感情笃深,男子就会向女子提出 求婚。布朗山区许多地方求婚时以花为媒。小 伙子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花献给姑娘,当姑娘确 认这个小伙子是真心地爱她时,就在花束中挑 选最美丽的一朵戴在头上,借此表示同意婚事。
婚礼
布朗人的婚礼也不寻常,一对情侣的婚典要 重复举行2至3次。第一次在定亲之后,姑娘 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线礼仪式。此后新郎、新 娘各回各家,尽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 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劳动生活。直到举 行了第二次婚礼,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当 儿媳妇。第三次的婚典往往办在婴儿出生之 后,这次一定要杀猪宰牛喝喜酒,招待全村 寨的亲朋好友。
布朗族的男孩与女孩到了十四五岁时要举行“漆 齿”的成年礼仪式。届时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 用铁锅片烧取红毛树黑烟,彼此为异性染齿。染 齿意味着步入成年,可以公开参加村寨中的社交 活动。
恋爱
“串姑娘”是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布朗族 青年的恋爱和婚姻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会 的支持。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小伙子们换上 新装,怀抱三弦,结伴来到姑娘的竹楼下面, 争相用诙谐的语言和热情的歌声去打动意中姑 娘的心灵。梳妆打扮的姑娘们也早早燃起火塘, 打开房门,请小伙子们进来,用对歌、递烟、 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 布朗山区串姑娘可以群访、也可以单独夜访。 是青年男女进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普遍 形式。
文化艺术
• 布朗族的文化 艺术丰富多彩 ,民间有丰富 的口头文学, 流传着许多优 美动人的故事 诗和抒情叙事 诗,题材广泛
• 布朗族少女
民族服饰
布朗族穿着简朴,布朗族 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 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 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 布包头。妇女的服饰与傣 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 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 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 头。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 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
宗教与文化
布朗族文化风俗介绍
布朗族
• 布朗族属南亚语系,无文字,习 汉文,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 ,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 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 习性。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布朗族总人口为9.19万人。全 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 市中均有分布。 •
目录 1 民族简介 9 民族婚俗 2 民族历史 10 民族饮食 3 人口状况 11 禁忌 4 宗教信仰 5 社会经济 6 天文历法 7 文化艺术 8 民族服饰
人口状况
布朗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 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云南省,共有9.04 万人,占布朗族总人口的98.37%。另外,布 朗族人口在其它地区均不足300人。
宗教信仰
布朗族大部分人信仰南 传上座部佛教,崇拜祖 先。节日期间有许多佛 事活动。人们除了要举 行迎接太阳的仪式,还 要集体到佛寺举行“开 门节”、“关门节”、 “赕佛”、“堆沙”、 “浴朗族人特别喜欢吃酸性食品,还常腌制 酸味食品,如酸笋、酸肉、酸鱼等。 2、西双版纳的布朗人还喜食生肉。 3、布朗人有嚼烟的嗜好。
4、布朗族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 5、居住在西双版纳布朗山的布朗族妇女,尤其 是怀孕妇女嗜食当地红土,据说此红土有止吐、 除腥、提神之效。 6、布朗族人有食鼠和蚁卵的习惯。
民族历史
布朗族是云南最古老的 民族之一,其先民最早 居住在澜沧江两岸保山、 大理、临沧、普洱一带, 因不服哀牢人(傣族先 民)的统治,逐步向南 迁徙到临沧一带的深山 中。
布朗族先民曾被称为“濮子蛮”、“濮蛮”,其 分布更为广阔。后来原居于云南南部的部分濮人 发展为如今的布朗族。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 族。
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 皆刺染各种花纹。妇女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 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 染红。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宽大长裤和对襟 无领上衣缠头巾。
民族婚俗
布朗族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 纯情的少男少女恋爱和婚姻都比较自由, 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现象。 成人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