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迁徙
令人惊叹的迁徙海洋生物的壮举

令人惊叹的迁徙海洋生物的壮举海洋生物的壮举令人惊叹远离陆地的广袤海洋,是许多令人惊叹的壮举发生的舞台。
海洋生物们在寻找食物、繁衍后代以及逃避天敌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惊人的迁徙能力。
它们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穿越千里海域,这是大自然力量的真实写照。
本文将介绍几种令人惊叹的海洋生物迁徙壮举。
一、雪融蝶鱼的迁徙雪融蝶鱼被认为是最长途迁徙的鱼类之一。
它们生活在北冰洋寒冷的深海中,但每年春季,它们却要展开一次跨越大西洋的长途迁徙。
雪融蝶鱼的目的地是加勒比海,这里的水温更适合它们的生存。
在这一段长达4100公里的旅程中,雪融蝶鱼会跨越不同的水域,途经大洋洲与南美洲之间的海域,这需要耗费它们数月的时间。
这个迁徙壮举向我们展示了雪融蝶鱼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生存的渴望。
二、皇帝企鹅的迁徙皇帝企鹅是陆地上最大、最重的企鹅。
它们生活在南极洲附近的多冰层海域。
每年的冬季,数以千计的皇帝企鹅会开始一次长达100公里的迁徙,前往浮冰上的繁殖地。
这段迁徙途中,企鹅们要面对恶劣的气候和风暴,常常饿肚子。
然而,他们依然坚持前行,不断奋力前进。
这个壮举展示了皇帝企鹅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对繁殖的执着。
三、鲸鱼的迁徙鲸鱼是迁徙中最引人注目的海洋生物之一。
许多鲸鱼品种每年都要进行长途迁徙,以寻找更适宜繁殖或觅食的海域。
其中,北极的抹香鲸被称为最长途迁徙的哺乳动物。
每年夏季,它们离开北极海域,前往赤道附近的海域,这个过程需要跨越数千公里。
鲸鱼的迁徙不仅仅是为了寻找食物和繁殖地,也是为了逃避寒冷环境。
这一壮举再次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力量的威力和鲸鱼追求更好生存环境的渴望。
四、海龟的迁徙海龟是另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迁徙者。
不同品种的海龟都有各自的迁徙路线和原因。
例如,绿海龟孵化后,会马不停蹄地从孵化地返回到成年海龟常驻的海域。
她们通过觅食、繁殖和交配来维持物种的延续。
另一方面,一些海龟品种,如皮革海龟和玳瑁海龟,则会进行更长距离的迁徙,以寻找合适的觅食地。
关于大象的资料

关于大象的资料大象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以其庞大的身躯、长鼻子和巨大的耳朵而闻名。
在本文档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大象的分类、分布、行为、性以及与人类社会的互动。
一、分类与分布1.1 分类大象属于哺乳纲动物,长鼻目科,象属。
目前全球主要分为两个亚种: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和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 和 Loxodonta cyclotis)。
两者主要区别在于体型、耳朵大小和鼻子结构。
1.2 分布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的森林、热带雨林和草地。
非洲象则遍及非洲大部分地区,包括撒哈拉以南的森林、草原和沙漠边缘。
二、形态特征与生理构造2.1 体型大象的体型庞大,成年非洲象体重可达到6吨,身高3-4米;亚洲象相对较小,体重约为4吨,身高2.5-3.5米。
2.2 鼻子大象的鼻子,学名为长鼻,是它们最重要的器官。
长鼻具有大量神经和肌肉,可以进行精细的操作,如拿取物体、喝水、洗澡、嗅探和呼吸。
2.3 耳朵大象的耳朵大而扇形,有助于散热。
非洲象的耳朵比亚洲象更大,是它们的一大特征。
三、行为与性3.1 社交行为大象是群居动物,以家族群体的形式生活。
群体由一只成年雄象作为领袖,带领数只成年雌象和幼象组成。
它们通过声音、姿势和气味进行沟通。
3.2 食性大象是草食性动物,以树叶、果实、根茎为主食。
它们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来维持庞大的身躯,并定期进行所谓的“鼻子行走”,即用鼻子卷起树枝或树干,帮助消化。
3.3 迁徙与活动大象根据食物和水源的季节性变化进行迁徙。
它们在一天中分为两个活动高峰期,早晨和傍晚,以避开高温和强阳光。
四、与人类社会的互动4.1 文化象征大象在许多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如智慧、力量和长寿。
在亚洲,大象还常被视为吉祥物。
4.2 经济价值大象的象牙、象肉和皮具有经济价值。
然而,非法猎杀和贸易导致大象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成为濒危物种。
4.3 保护与 n全球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致力于大象的保护工作。
教师隐喻抹香鲸特点

教师隐喻抹香鲸特点抹香鲸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它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之一,也是最大的肉食性动物。
抹香鲸的特点可以用来隐喻教师,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解释抹香鲸的特点,并与教师的特点进行对比。
一、体型庞大,具有强大的力量抹香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之一,体长可达20多米,体重可达几十吨。
它们的庞大体型给人一种强大的感觉。
教师作为教育者,也应该具有强大的力量。
教师的力量不仅体现在教学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能力。
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激励学生,促使他们在学习上取得进步。
二、善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抹香鲸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它们往往以小群体的形式生活在一起。
它们之间相互合作,共同猎食,保护自己免受外界威胁。
教师作为学校中的一员,也应该具备团队精神。
教师之间应该相互合作,共同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共同解决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
只有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教师们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三、智慧和灵性并存抹香鲸是一种高级哺乳动物,它们具有智慧和灵性。
它们能够通过发出特定的声音进行交流,并能够用声纳感知周围的环境。
教师作为智慧的传承者,也应该具备智慧和灵性。
教师应该能够通过言语和行为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传递知识和信息。
同时,教师还应该具备灵性,能够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四、温柔而充满耐心抹香鲸虽然体型庞大,但它们的性情却很温柔。
它们对待幼崽非常关爱,也对同伴表现出友善和和善。
教师应该具备温柔而充满耐心的品质。
教师需要用心去倾听学生的问题和困惑,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展现出友善和和善的态度,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五、追求卓越,不断进步抹香鲸是一种迁徙性动物,它们每年都会进行长途迁徙。
它们的迁徙行为显示出它们追求卓越和不断进步的精神。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应该追求卓越和不断进步。
虎鲸相关知识点

虎鲸相关知识点虎鲸,又称逆戟鲸,是一种巨大的海洋哺乳动物,属于鲸类的一种。
它们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哺乳动物,也是地球上最大的食肉动物之一。
虎鲸分布广泛,主要栖息在寒冷的海域,如北冰洋和南冰洋。
它们以鱼类、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为食,拥有强大的捕食能力和迅速的游泳速度。
以下是一些关于虎鲸的相关知识点。
1.物种分类:虎鲸是齿鲸目的成员,属于鲸科。
它的学名为Orcinusorca。
虎鲸是鲸类中唯一一种只有一种亚种的物种。
2.外观特征:虎鲸的身体呈流线型,背部呈黑色,腹部呈白色。
它们有一对弯曲的背鳍和一个尖锐的吻部。
虎鲸的体长可以达到9-10米,体重可达到6-8吨。
3.捕食行为:虎鲸是顶级捕食者,以鱼类、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为食。
它们采取群体狩猎策略,通常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捕食。
虎鲸会形成狩猎队伍,使用巧妙的战术将猎物逼到一起,然后发动攻击。
它们以强大的牙齿和强壮的体魄击杀猎物。
4.智慧和社会结构:虎鲸是非常智慧的动物,它们拥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和高度发达的沟通系统。
虎鲸通过发出不同的声音来进行交流,这些声音被称为“鲸鸣”。
虎鲸的社会群体由数十只成员组成,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特定行为和文化。
5.迁徙和栖息地:虎鲸在不同季节会迁徙到不同的水域。
它们在北冰洋和南冰洋的寒冷海域中栖息和繁殖。
虎鲸在寒冷的水域中生存能力强,适应力强。
6.保护现状:虎鲸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的濒危物种。
虽然虎鲸在某些地区数量众多,但在其他地区却面临灭绝的威胁。
过度捕猎、水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虎鲸的生存产生了严重影响。
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禁止商业捕鲸和保护虎鲸的栖息地,以保护这一珍稀物种。
以上是关于虎鲸的一些相关知识点。
虎鲸作为地球上最大的食肉动物之一,它们的捕食能力和智慧引人注目。
然而,虎鲸目前正面临着许多威胁,需要我们采取行动来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通过加强保护措施、控制捕猎行为和减少海洋污染,我们可以为虎鲸的保护做出贡献。
关于虎鲸的知识

关于虎鲸的知识
虎鲸是一种大型海洋哺乳动物,也被称为逆戟鲸。
以下是关于虎鲸的一些知识:
1. 外貌特征:虎鲸身体呈流线型,背部呈深灰色至黑色,腹部为白色或淡灰色。
它们拥有大而强壮的身体,有一条显著的背鳍和一对强壮的胸鳍。
2. 大小和体重:虎鲸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豚,体长一般在6至9
米之间,体重可达到5至8吨。
3. 分布范围:虎鲸广泛分布于全球海洋中,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域。
它们常见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冰洋等地。
4. 食性:虎鲸是顶级捕食者,主要以鱼类、鳗鱼、章鱼、乌贼和海豹等为食。
它们具有强大的捕食能力,并常常合作进行群体狩猎。
5. 智力:虎鲸被认为是非常聪明和善解人意的动物。
它们有发达的大脑,并表现出复杂的社交行为和学习能力。
6. 迁徙:虎鲸通常进行远距离的季节性迁徙,以寻找适合繁殖和觅食的区域。
它们可以每年迁徙数千公里。
7. 保护状况:虎鲸目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近危”物种。
它们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商业捕鲸、污染和海洋栖息地的破坏。
8. 与人类的互动:虎鲸是人类观赏和近距离接触的受欢迎动物。
许多地方提供虎鲸观赏活动,游客可以通过船只观察到它们在海洋中的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虎鲸是野生动物,与其互动时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并尊重它们的自然习性和环境。
斑马的迁徙调查报告

斑马的迁徙调查报告斑马是令人着迷的动物。
它们与我们认识和喜爱的马密切相关,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未被驯养的。
我们的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斑马令人惊叹的条纹上,但斑马不仅仅是外表引人注目,还过着令人着迷的生活。
斑马每年都会进行一次令人惊叹的迁徙,行程数百英里,这就是它们的故事变得有趣的地方。
斑马是一种群居动物,在非洲的草原、稀树草原和山区以小群甚至大群的形式生活在一起。
关于马和驴,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实际上有三种不同类型的斑马:平原斑马,山地斑马和灰熊斑马。
最常见的物种是平原斑马,生活在非洲中部地区,经常在猎场发现,它们喜欢没有树木的草原和林地。
他们避开沙漠、热带雨林和湿地。
山地斑马只在非洲西南部的一小部分地区发现,原产于安哥拉、纳米比亚和南非。
同样,格雷维斑马只生活在非洲大陆东北部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的一小部分地区。
格雷维斑马是斑马中社会性最差的一种,可以在半干旱的草原上找到。
斑马为什么迁徙随着非洲大陆的部分地区进入旱季,斑马每年都会迁徙。
斑马迁徙是为了寻找更有营养的觅食地,通常是在降雨较多的地方,而不依赖于永久的水体。
一些研究表明,斑马迁徙的牧草具有更高的蛋白质水平。
斑马什么时候迁徙?斑马的迁徙随着季节的变化和地区的不同而不同,但通常一年发生两次迁徙。
旱季通常从4月持续到10月,在旱季期间,平原斑马停留在博茨瓦纳北部地区,那里有天然的水源。
在通常在11月至3月之间的雨季,斑马会向南迁徙。
斑马迁徙的距离有多远?在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2013年进行的一项跟踪研究中,纳米比亚环境和旅游部以及大象无国界组织(Elephants Without Borders)发现,斑马在迁徙过程中往返约300英里。
在这项研究中,八只雌性斑马被打了镇静剂,并戴上了卫星跟踪设备的项圈,以监控它们的活动。
研究人员发现,被追踪的斑马大约需要两到三周的时间才能完成向南的迁徙。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其他研究表明,一些平原斑马,甚至可能接近一半的人口,从未向南迁徙,而是留在这些国家的北部。
海洋鲸鱼知识点总结

海洋鲸鱼知识点总结海洋鲸鱼是海洋生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类动物,它们通常被人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
鲸鱼在海洋中的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为海洋生物链的稳定性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人类社会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鲸鱼的分类、生活习性、繁殖行为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些壮丽的海洋生物。
一、鲸鱼的分类鲸鱼是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鲸目的动物,它们通常被分为两大类:牙鲸和须鲸。
牙鲸是以猎食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为主要方式获取食物的鲸鱼类别,例如虎鲸和小须鲸;而须鲸则通常以滤食微小浮游生物为主要方式获取食物,例如蓝鲸和鲸鲨。
在牙鲸中,虎鲸通常被认为是最具攻击性和活跃的鲸鱼之一,它们经常出现在各大洋中,通过追逐猎物的方式获取食物。
而小须鲸则是一种体型较小、行动敏捷的鲸鱼,它们通常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
在须鲸中,蓝鲸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哺乳动物,它们体型庞大,通常生活在深海中。
而鲸鲨是一种滤食性的鲸鱼,它们通过张开大嘴巴,滤去海水中的浮游生物来获取食物。
二、鲸鱼的生活习性鲸鱼是一种高度适应海洋生活的动物,它们通常在海洋中游泳,并留在水下一段时间来获取食物。
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鲸鱼需要呼吸空气,因此它们需要上浮到水面来呼吸。
在这一过程中,鲸鱼通常会通过吐出呼吸孔来排出体内的废气,然后迅速吸入新鲜的空气。
大多数鲸鱼都是迁徙动物,它们会在不同的季节和地点之间进行迁徙,以寻找更适合生存和繁殖的环境。
蓝鲸是迁徙动物中的佼佼者,它们通常在夏季到达极地地区,然后在冬季返回温暖的热带海域。
这种迁徙活动不仅有助于鲸鱼获取更丰富的食物资源,而且也有助于它们繁殖后代。
鲸鱼通常以声音来进行交流,它们在水中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包括低频的鸣叫声和高频的鸣叫声。
这些声音可以传播到很远的距离,帮助鲸鱼在海洋中进行交流和导航。
三、鲸鱼的繁殖行为鲸鱼通常在特定的季节和地点进行繁殖,它们通常经历一系列的繁殖行为,以确保后代的健康成长。
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迁徙

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迁徙动物迁徙指的是动物由于繁殖、觅食、气候变化等原因而进行一定距离的迁移,有周期性迁移和非周期性迁移。
那么你了解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迁徙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相关资料。
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迁徙北美驯鹿迁徙是动物界一大奇观,虽规模与气势虽不如非洲大迁徙,但是为世人最早熟知的动物大迁徙。
其实,很多哺乳动物都进行迁徙,特别是翼手目的蝙蝠迁徙很常见,《人与自然》频道播放蝙蝠迁徙的画面,如同鸟类一样壮观。
蝙蝠离开洞穴到两千多公里以外的地方捕捉蛾子。
如灰蝠,是美洲最大的蝙蝠之一,也是迁徙范围最大的一种,从最南部的智利到最北部加拿大的西北地区。
狐蝠是世界上最大的蝙蝠种类,体型较一般蝙蝠大,两翼展开长达90厘米以上,狐蝠科狐蝠属的大型种类体长超过40厘米,翼展可超过1.5米,体重超过1公斤,如澳洲的最大蝙蝠灰头狐蝠。
狐蝠每晚最远飞行60公里寻找食物,在栖息地之间的飞行距离更是达到数百公里。
偶蹄目牛科的羚羊类、北美野牛类都是迁徙动物,代表性物种有非洲的角马、大羚羊、瞪羚、跳羚等,而亚洲的藏羚羊、藏原羚、普氏小羚羊、黄羊等,也年年重复着祖先迁徙的线路,为生存而进行着生命的循环迁徙,却因人类过度捕猎和栖息地破坏,成为濒危动物。
偶蹄目的斑马、野驴同样为迁徙动物,斑马与角马等组成非洲迁徙大军如史诗般壮丽。
本文的主角是北美驯鹿,驯鹿的一个亚种。
驯鹿,又名角鹿,是鹿科驯鹿属下的唯一一种动物。
驯鹿雌雄皆有角,角的分枝繁复是其外观上的重要特征。
鹿科是偶蹄目重要成员,共16属约52种,驼鹿属的驼鹿,别称麋﹑犴、罕达犴、堪达犴,鼻部隆厚,上唇肥大,肩峰高出,体形似驼,体长210~230厘米,肩高177厘米,成年雄鹿体重450—500千克,产于北美洲的体长都接近300厘米,体重可达650千克,最高记录为1000千克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鹿科动物。
而鼷鹿科鼷鹿属的小鼷鹿,体形很小,大致同家兔差不多,体长为42—48厘米,尾长5—7厘米,肩高不足33厘米,体重只有125—210克,不仅是最小的鹿类动物,也是我国有蹄类中最小的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迁徙
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迁徙
北美驯鹿迁徙是动物界一大奇观,虽规模与气势虽不如非洲大迁徙,但是为世人最早熟知的动物大迁徙。
其实,很多哺乳动物都进行迁徙,特别是翼手目的蝙蝠迁徙很常见,《人与自然》频道播放蝙蝠迁徙的画面,如同鸟类一样壮观。
蝙蝠离开洞穴到两千多公里以外的地方捕捉蛾子。
如灰蝠,是美洲最大的蝙蝠之一,也是迁徙范围最大的一种,从最南部的智利到最北部加拿大的西北地区。
狐蝠是世界上最大的蝙蝠种类,体型较一般蝙蝠大,两翼展开长达90厘米以上,狐蝠科狐蝠属的大型种类体长超过40厘米,翼展可超过1.5米,体重超过1公斤,如澳洲的最大蝙蝠灰头狐蝠。
狐蝠每晚最远飞行60公里寻找食物,在栖息地之间的飞行距离更是达到数百公里。
偶蹄目牛科的羚羊类、北美野牛类都是迁徙动物,代表性物种有非洲的角马、大羚羊、瞪羚、跳羚等,而亚洲的藏羚羊、藏原羚、普氏小羚羊、黄羊等,也年年重复着祖先迁徙的线路,为生存而进行着生命的循环迁徙,却因人类过度捕猎和栖息地破坏,成为濒危动物。
偶蹄目的斑马、野驴同样为迁徙动物,斑马与角马等组成非洲迁徙大军如史诗般壮丽。
本文的主角是北美驯鹿,驯鹿的一个亚种。
驯鹿,又名角鹿,
是鹿科驯鹿属下的唯一一种动物。
驯鹿雌雄皆有角,角的分枝繁复是其外观上的重要特征。
鹿科是偶蹄目重要成员,共16属约52种,驼鹿属的驼鹿,别称麋﹑犴、罕达犴、堪达犴,鼻部隆厚,上唇肥大,肩峰高出,体形似驼,体长210~230厘米,肩高177厘米,成年雄鹿体重450—500千克,产于北美洲的体长都接近300厘米,体重可达650千克,最高记录为1000千克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鹿科动物。
而鼷鹿科鼷鹿属的小鼷鹿,体形很小,大致同家兔差不多,体长为42—48厘米,尾长5—7厘米,肩高不足33厘米,体重只有125—210克,不仅是最小的鹿类动物,也是我国有蹄类中最小的动物。
分布于欧洲中南部、北美、非洲北部和东北亚的马鹿,是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类,因为体形似骏马而得名,体长为160—250厘米,尾长12—15厘米,肩高约150厘米,体重一般为150—250千克,23个亚种,其中北美亚种体形最大,有的个体体重超过400千克。
毛冠鹿属的毛冠鹿,别名隐角鹿、簇鹿,体长1.4~1.7米,肩高0.6米;上犬齿甚大,呈獠牙状,雄兽其短而不分叉的角,几隐于额部的长毛中,其短小的角尖微向后弯,只产于我国亚热带丘陵地区,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国是世界上产鹿种类最多的国家,10属18种曾经产或现在仍存在,不过基本都濒临灭绝。
分布于东亚鹿属的梅花鹿,体长125—145厘米,尾长12—13厘米,体重70—100千克,野生数量极少,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鹿属的白唇鹿,又名岩鹿、白鼻鹿、黄鹿,体型大小与水鹿、马鹿相似,唇的周围和下颌为白色,为中国特产大型濒危鹿科动物。
白唇鹿是一种典型的高寒地区的山
地动物,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麋鹿属的麋鹿,是中国特有的世界珍稀动物。
善游泳,喜群居,雄有角、雌无角,因面似马、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驴而俗称“四不象”。
野生麋鹿在我国灭绝,通过英国伦敦动物园无偿提供了的39头麋鹿,放养重新建立了麋鹿的自然种群,麋鹿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斑鹿属的豚鹿,别名中国豚鹿、芦篙鹿,腿比较短,身材粗壮,不如梅花鹿一样修长,体型显得敏捷,是一种热带小型鹿,与麋鹿相同命运,在中国的野生豚鹿1960年以后灭绝。
驯鹿,体型中等,体长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弯曲,各枝有分杈,头长而直,嘴粗,唇发达,眼较大,眼眶突出,鼻孔大,颈粗短,下垂明显,无鼻镜,鼻孔生长着短绒毛,耳较短似马耳,额凹;颈长,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
体背毛色夏季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内侧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髯毛和会阴毛密生,呈白色。
5月开始脱毛,9月长冬毛。
驯鹿是唯一一种公鹿和母鹿都长角的鹿,但母鹿的角要小得多。
雄鹿3月脱角,雌鹿稍晚,约在4月中、下旬。
驯鹿主蹄大而阔,中央裂线很深,悬蹄大,掌面宽阔,是鹿类中最大的,行走时能触及地面,因此适于在雪地和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走。
驯鹿主要分布北半球的环北极地区,包括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如道森驯鹿。
在我国,驯鹿只见于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鄂温克族使用驯鹿作为交通工具。
驯鹿中国亚种与贝加尔湖东北部尼布楚河上游温多苔原高地的驯鹿有渊源关系。
驯鹿是鹿科动物中数量最多的种,亚种多达15个,林地驯鹿,曾生活在美国48个州低洼地区,目前仅存40头。
3个最大的驯鹿群分别是加拿大魁北克省北部的乔治河驯鹿群、美国阿拉斯加州西北地区的西北极驯鹿群和在西伯利亚整个白令海峡附近发现的泰米尔半岛鹿群。
如俄罗斯亚的马尔半岛驯鹿数量较多。
分布于北美阿拉斯加的格兰特驯鹿,是环北极分布动物,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处于半野生状态,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苔藓、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叶。
北美驯鹿产于北极地区,有些生物学家把北美驯鹿分成两种,一种叫北方驯鹿,栖息在北方的冻土地带和针叶树林地带。
另一种叫森林驯鹿,栖息在加拿大的森林之中,如加拿大森林驯鹿。
在加拿大鹿的家族中,北美驯鹿的数量约占一半,曾经有4个种类。
驯鹿是鹿科驯化较广的一种动物,北欧、北美都进行饲养,这种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的鹿类,处于半野生状态。
北美驯鹿也被人类驯化,但野生种群数量较大,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问荆、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叶。
驯鹿每年9月中至10月为交配季节,争雌斗争激烈,性周期13-22天。
受胎率较高,妊娠期225-240天,4-5月份产仔。
每产1仔,偶有2仔者。
哺乳期165-180天。
雌鹿1.5岁性成熟,个别发育好的个体当年即能参加繁殖,一直到14岁,繁殖能力很强,雄鹿性成熟较晚。
驯鹿寿命可达20年。
北美驯鹿每年都进行浩浩荡荡的千里踏雪大迁徙。
入冬,成千上万头的驯鹿汇集成巨大的鹿群,从北向南,朝森林冻土带的边缘地带转移。
次年春天,它们再向北方的北冰洋沿岸进发。
四
五月份,鹿群到达它们熟知的冻土带僻静处,在此养育儿女。
驯鹿每年迁徙大约160.93公里到超过804.67公里,春天离开自己越冬的亚北极地区的森林和草原,沿着几百年不变的路线往北进发。
雌鹿打头,雄鹿紧随其后,秩序井然,长驱直入,边走边吃,日夜兼程,沿途脱掉厚厚的冬装,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脱下的绒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标。
驯鹿总是匀速前进,除遇到狼群的惊扰或猎人的追赶,才会来一阵猛跑。
驯鹿的天敌有熊、猞猁、狼獾、美洲狮等食肉猛兽,但狼群是驯鹿主要天敌,人类每年猎杀大量野生驯鹿,这种珍贵的鹿科动物目前数量整体较大。
前苏联是拥有驯鹿最多的国家,据1985年统计,俄罗斯的野生驯鹿有98万头,半家养驯鹿有223万只,每年利用约15-20%,而我国已无野生驯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