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研究论纲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藏书

隋王朝藏书兴盛的原因
• 再次,隋建国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设 再次,隋建国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置了通过考试录取“明经秀才”的科举制, 置了通过考试录取“明经秀才”的科举制, 这一举措刺激了读书人的积极性, 这一举措刺激了读书人的积极性,读书人 的增多,对图书的需求量客观上增加, 的增多,对图书的需求量客观上增加,这 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文化的发展, 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文化的发展,也 促进了图书事业的繁荣。 促进了图书事业的繁荣。
隋王朝藏书兴盛的原因
• 第四,隋统治者建国伊始就重视图书事业的发展, 第四,隋统治者建国伊始就重视图书事业的发展, 统治者大力发展政府图书馆, 统治者大力发展政府图书馆,其目的是为了利用 图书文献来巩固其封建统治。 图书文献来巩固其封建统治。文、炀二帝不但注 重图书文化事业,还亲自过问图书的收集和整理 重图书文化事业, 工作, 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图书事业的政策和 措施, 措施,有利的文化政策对图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 极大的促进作用。 极大的促进作用。隋统治者重视图书事业的另一 个突出表现是改革官制, 个突出表现是改革官制,将职掌典藉的秘书省与 内史、门下、尚书、内侍等省并列, 内史、门下、尚书、内侍等省并列,说明藏书事 业本身受重视程度之高。不仅秘书省的地位提高, 业本身受重视程度之高。不仅秘书省的地位提高, 而且其官员的官阶被普遍提高, 而且其官员的官阶被普遍提高,人员从原来的三 十八人一下子扩大到一百二十人。 十八人一下子扩大到一百二十人。
(二)文学与音韵学
• 隋朝统一以前,南北文学的差异是:南方贵于清 隋朝统一以前,南北文学的差异是: 北方重乎气质。南北统一后, 绮,北方重乎气质。南北统一后,由于北方文学 受南方雕琢文风的影响, 受南方雕琢文风的影响,使其重乎气质的风格逐 渐消失。虽然隋文帝时曾下令遏止,但收效不大。 渐消失。虽然隋文帝时曾下令遏止,但收效不大。 到隋炀帝时,由于炀帝自身醉心于南方语文学, 到隋炀帝时,由于炀帝自身醉心于南方语文学, 且他自己的诗文亦非常绮丽,因此, 且他自己的诗文亦非常绮丽,因此,南方文学非 但投能遏止,反而成为主流盛行于天下。当时, 但投能遏止,反而成为主流盛行于天下。当时, 隋朝文学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官体诗和骈体文章。 隋朝文学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官体诗和骈体文章。 杜正藏的《文章体式》被确定为“文轨” 杜正藏的《文章体式》被确定为“文轨”,薛道 衡是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 衡是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
清代私家书目中流通信息探微

清代私家书目中流通信息探微王治洋【摘要】清代私家书目作为账册、档案而存在,书目下小注中的私人信息在书籍流通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至晚于嘉庆朝,私家书目本身已具备了礼物的属性,成为书籍流通中的一环.考查私家书目中的流通信息及书目本身的流通情况,能够进一步深入清代学者的借赠、传钞等文化交往活动中,为进行“知识共同体”、文人交游、诗文酬唱等方面研究提供丰富的背景和清晰的线索.如此可将私家书目纳入有清一代的思想史、文化史的考查范围,进一步为清代学术、文学、书籍史等研究领域开拓新的视野.【期刊名称】《天中学刊》【年(卷),期】2016(031)004【总页数】4页(P87-90)【关键词】清代私家书目;书籍流通;佳趣堂书目;思想史;文化史【作者】王治洋【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有宋以降,随着印刷业的兴起,私人藏书规模逐渐扩大,私家书目也得以蓬勃发展。
据最新统计,清代私家书目现存近千种①,为学界进行文献查索、版本源流考订诸方面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关于清代私家书目的地域性研究②、文化视野考查③及其与学术发展的关系④,学界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作为清代文人收录书籍的账册、档案,书目下小注中的私人信息在书籍流通方面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所论“流通”多指私人性质的借阅、传钞与赠送,书目中的这些信息显示了清代学者的交游活动,藉此线索,可考查他们组成的团体与网络以及他们身处其中的位置和产生的影响。
借书赠书,以今观之俱是日常事,不足为怪。
然而至少在清初,藏书家之间的书籍流通仍然很少。
曹溶(1613—1685年)曾抱怨藏书家的悭吝:“……故入常人之手,犹有传观之望,一归藏书家,无不绨锦为衣,旃檀作室,扃钥以为常。
有问焉,则答无有,举世曾不得寓目。
虽使人致疑于散佚,不足怪矣。
”可见当时借阅书籍之不易。
他接着说:“然其间有不当专罪吝惜者。
时贤解借书,不解还书,改一瓻为一痴……特我不借人,人亦决不借我。
论宋元时期安徽私家藏书特色

图书 馆 理 论 与 实践
l 鼗辍ARY T 畦ORY 焱 0 PRACTI CE
●张 守卫 ( 安 徽 大 学管 理 学 院 , 合 肥 2 3 0 0 3 9 )
论 家元时期安 徽 家藏书持 色
[ 关键 词 ] 宋元 时 期 ;安徽 ;私 家 藏书 ;
个重要阶段 ,藏书家数量之多 ,藏书数量之 大 ,藏书 内容 之丰 富 ,校勘 之精 审 ,以及藏 书地域 分布 之广 阔,无不远超前代。地处东南 ,襟江带淮 ,素有文献 之邦之称的安徽 ,其藏 书事业在宋元 时期也取得了 巨
大 的发 展 ,在 全 国的藏 书事 业 中 占有 重要 的地 位 。今 仅 就 宋元 时期 安 徽 私 家 藏书 的特 色论 述 如 下 ,不 妥 之 处 ,祈 请 方 家指 正 。
诗 千余 首 ,聚书 万余 卷 ,手 自刊 校 ” 。太和之王贽 “ 好书画 ,多购之 ,聚书万余 卷” 。彭维孝 “ 聚书万余
卷 ,号 彭 氏 山房 ” 。[ 3 休 宁之吴璀 “ 聚 书 万 卷 ,望 塑 列 其 家 人 择 其 所 藏 书祝 世 世 好 学 ” ,_ 4 程大 昌 “ 藏 书 数 万 卷 ,作 楼 储 之 ” , 汪 一 龙建 有 “ 经畲楼” ,藏 书 万 卷 ,书房 日 “ 定斋” 。[ 6 歙 县 之 闵景 芬 ,不 就 征 辟 , 储 书 万余 卷 ,建 有藏 书 楼 “ 尊 圣 阁” ,专藏 圣 贤 之 书 , 族 中子 弟 及 远 近 从 游 者 皆 可 观 阅藏 书 ,[ 7 吴 豫 建 有
“ 延芬 堂 ” ,藏 书 万 卷 ,亦 向族 中子 弟 及 乡 里 俊 彦 开
据 范凤 书先 生 研 究 ,有 宋 一 代 私 人 藏 书 家 达 7 0 1 人 ( 是 周 至 五 代 藏 书家 总 和 的 近 三 倍 ) ,万 卷 以 上 大
桐城张氏私家刻书及其文化价值研究

收稿日期:2023-02-08作者简介:黄晶(1981 ㊀),安庆师范大学副研究馆员㊂∗本文系2019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清代桐城私家刻书及其文化价值研究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K2019A0351㊂桐城张氏私家刻书及其文化价值研究∗黄㊀晶(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安庆㊀246133)摘㊀要:以张英㊁张廷玉父子为代表的桐城张氏举业不断,名宦迭出,遍为人知㊂文章通过梳理张英㊁张廷玉的著述㊁编修成果以及桐城张氏私家刻书情况,分析了桐城张氏家刻对持家治国㊁立身做人㊁传先贤家训㊁教学子孙立身行事所起到的刻书泽人作用,以及对文化传承和传播产生的重要影响㊂关键词:张英;张廷玉;张氏家刻;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G256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3-0133-03㊀㊀桐城张氏以出版本人㊁本族和本学派先人先师的著作为主,自清初至清末长期不衰[1]㊂以 父子宰相 张英㊁张廷玉为代表的张氏一族举业不断,名宦迭出,张英㊁张廷玉父子历任康熙㊁雍正㊁乾隆三朝大学士, 父子双宰相 的美誉遍为人知㊂张英㊁张廷玉一生著述不绝㊁编修不断,张氏家刻延及清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㊂1㊀张氏著述及家刻主要成就㊀㊀张英(1637 1708)是桐城张氏家族自入清后的第一个进士,康熙二年(1663)中举,深得康熙器重,历任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㊁兵部侍郎,调礼部兼管詹事府㊂张英在南苑行宫讲授儒家经典,为康熙的主要讲官之一㊂张英次子张廷玉(1672 1755),字衡臣,号砚斋,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历任文渊阁㊁文华殿㊁保和殿大学士及户部㊁吏部尚书,入仕为官长达50年,雍正皇帝褒扬其为 调梅良弼 ㊂张廷玉卒于乾隆二十年(1755),为汉人中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㊂张英㊁张廷玉父子一生著述颇丰,创作的文集㊁诗集㊁经论等著作对研究清代政治㊁经济㊁文化意义重大,张氏家刻对保存这些学术成果㊁传播经典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㊂1.1㊀张英著述及刻书1.1.1㊀ 笃素堂 系列㊂在张英仕宦生涯中,历充‘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等典籍编修的总裁官,康熙曾为其手书 笃素堂 匾额, 笃素 源自晋陶潜的‘感士不遇赋“序 夫履信思顺,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 ,意为淳厚朴实㊂张英府邸 笃素堂 建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张英也多以 笃素堂 命名其著作,如‘笃素堂诗集“‘笃素堂文集“‘笃素堂集摘录“‘笃素堂杂著“‘笃素堂集抄“等㊂其中,‘笃素堂文集“有清康熙刻本㊁同治刻本㊁光绪刻本等,‘笃素堂杂著“有张英的八世孙张家骝重刊本㊂1.1.2㊀‘存诚堂诗集“二十五卷附‘应制诗“五卷㊂应制诗是封建社会臣子为皇帝歌功颂德所作的诗,此书为张英创作的古体诗㊁近体诗和应制诗集,有康熙四十三年桐城张氏家刻本㊂1.1.3㊀‘聪训斋语“㊂‘聪训斋语“共四纲十二目,为张英所著,中国家训之典范,有光绪六年桐城张氏家刻本㊁光绪九年资州宝砚斋翻刻本,以及同治十一年刻本㊁同治五年刻本㊁光绪十年刻本等㊂该书被多次翻印,流传甚广㊂331第43卷第3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年3月㊀1.1.4㊀‘文端集“㊂‘文端集“46卷,为张英诗文集,有光绪二十三年桐城张氏家刻本,被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㊂1.1.5㊀‘饭有十二合说“㊂该书记述了多种食物的性味㊁食疗养生等内容,有光绪六年桐城张氏家刻本㊁光绪九年资州宝砚斋刻本及光绪二十年南江刻本㊂1.1.6㊀‘易经衷论“㊂‘易经衷论“是张英研究‘周易“的一部著作,有光绪二十三年桐城张氏家刻本,被收入‘四库全书“经部易类㊂1.1.7㊀‘书经衷论“㊂此书为张英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所著,与其所著‘易经衷论“相同,录旧文并参以新义㊂‘书经衷论“有光绪二十三年桐城张氏家刻本,被收入‘四库全书“经部书类㊂1.1.8㊀‘桐城张氏全书“㊂此书有光绪六年张绍文刻本,为庞山刻本㊂1.1.9㊀‘张文端公全书“㊂此书有光绪二十三年桐城张氏刻本㊂1.1.10㊀‘桐城张氏语录“㊂1915年,张氏九世孙张瑞麟将‘聪顺斋语“‘家居琐言“‘恒产琐言“‘饭有十二合说“合刊为‘桐城张氏语录“㊂1.1.11㊀其他著作㊂‘讲筵四世诗抄“有光绪十八年刻本,‘恒产琐言“有光绪九年刻本㊂1.2㊀张廷玉著述㊁编修及刻书㊀㊀张廷玉为官三朝,居官五十年,历任‘圣祖实录“副总裁㊁‘世宗实录“总裁,主持纂修‘明史“,并撰写‘明史㊃地理志“㊂张廷玉曾以翰林院检讨兼校勘官预修‘佩文韵府“,后主持纂修‘韵府拾遗“,领修‘骈字类编“和康熙㊁雍正两朝实录,主持编修‘康熙字典“‘雍正实录“‘御撰资治通鉴纲目三编“‘袁王纲鉴合编“‘增评加批历史纲鉴补“‘词林典故“‘钦定授时通考“‘资治明纪纲目“,并奉敕充‘明史“‘国史馆“‘清会典“‘皇清文颖“总纂官㊂1.2.1㊀ 澄怀园 系列㊂康熙御赐 澄怀 二字与张廷玉, 澄怀 出自‘南史“ 老疾俱至,名山恐难徧覩,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2],有清心㊁净心之意㊂张廷玉也多以 澄怀 为其著作命名,如‘澄怀园诗选“‘澄怀园文存“‘澄怀园全集“‘澄怀园语“等㊂乾隆二年(1737),桐城张氏家刻‘澄怀园诗选“;乾隆十三年(1748),桐城张氏家刻‘澄怀园全集“‘澄怀园载庚集“‘澄怀主人自订年谱“;光绪四年(1878),桐城张氏家刻‘澄怀园语“㊂‘澄怀园诗选“还有光绪十八年张氏后人张绍棠重刻本㊁光绪二十三年重刊本㊂1.2.2㊀‘张氏宗谱“㊂‘张氏宗谱“共24卷,由张廷玉主修㊂最早的‘张氏宗谱“创修于清康熙五年(1666),由九世祖张杰㊁张英校修,八世祖张秉彝编梓,宗谱的编纂体例由当时的执行主编张英确立,其后康熙四十八年(1709)㊁乾隆十二年(1747)㊁嘉庆十九年(1760)㊁光绪十六年(1891)及至1933年,经历了数次重修和续修,每次间隔时间为50年左右㊂在重修谱中,张廷玉对老谱做了适当补充和调整,使‘张氏宗谱“的结构体例更趋完善并成为定式㊂‘张氏宗谱“有乾隆十二年桐城张氏家刻本㊁光绪十五年至十六年张氏后人张宗翰重修本㊂1.3㊀张氏家刻版式特征㊀㊀张英时期张氏家刻中的康熙刻本‘存诚堂诗集“二十五卷附‘应制诗“五卷,原书版框高181毫米,宽270毫米,半页10行,行19字,双边单栏,同向双黑鱼尾,上下黑口象鼻,版心刻书名㊁页码,正文没有采用康熙时流行的 馆阁体 软体,而是方体宋字,间距适中,印墨清晰,装帧精美[3];‘笃素堂文集“原书版框高178毫米,框宽278毫米,半页10行,行19字,单边双栏,白口,板框有象鼻,同向单鱼尾,印有目录㊁页码,正文亦为宋体,无断句,印刷精美,代表了当时较高的家刻水平[4]㊂张廷玉时期的张氏家刻版式较之张英时期除雕版尺寸无变化外,字体和版式皆有所改变,以‘澄怀园语“为例,原书版框高181毫米,框宽270毫米,半页10行,行19字,单边双栏,白口,无象鼻,单鱼尾,字体由硬体的宋体字转变为软体的楷书,软体字最先在清前期官刻中盛行,后影响到家刻本并流行,采用名家手写上版,写刻精美,也就是俗称的写刻本[5]㊂到了光绪年间,张氏后人张绍文家刻的张氏著述在版式上做了改变㊂张绍文为张廷玉玄孙张聪登之子,于光绪六年(1880)刻‘桐城张氏全书“‘澄怀主人自订年谱“,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刻‘桐城张氏全书“,光绪十七年(1891)重刻‘澄怀园文存“㊂以张绍文刻431黄晶:桐城张氏私家刻书及其文化价值研究∗‘澄怀园文存“为例,原书版框高174毫米,框宽266毫米,半页10行,行19字,较之张英㊁张廷玉时期的家刻尺寸稍小,双边双栏,版心上部有单象鼻㊁单鱼尾,中有题名㊁卷号,下部页码,字体延用张英时期家刻的宋体字,雕版工整精美㊂2㊀桐城张氏家刻的文化价值㊀㊀与正史强调教化功能㊁富有浓郁政治色彩的官刻和传播大众文化㊁追求一定经济利益的坊刻相比,私家刻书既重家声,也注重家藏的积累和文化的传播㊂也正因如此,家刻书籍校勘精准,或请名家手写上版,版印精良㊁内容翔实,以廉俭为家风的张氏家族不惜斥巨资刊刻自著和编修的典籍,以达到刻书泽人㊁嘉惠后学的目的,张英的‘聪顺斋语“和张廷玉的‘澄怀园语“是桐城张氏家刻中的典范家训,对家族家风家训的传承具有重要影响㊂2.1㊀家刻‘聪训斋语“见桐城张氏廉俭家风㊀㊀张英居官三十载,居官廉俭㊁勤勉供职㊁荐贤举能,待人接物随和平易,由其所著并家刻的‘聪训斋语“是中华优秀家训中的经典,核心精神是廉俭㊁礼让㊂‘聪训斋语“于康熙年间刊行问世,广为流传,以平易浅近之言阐述了立品㊁读书㊁养身㊁择友的道理,受其滋养的文人不计其数,为诸多名流大家所看重,不断有官方㊁私人进行刊刻㊁点校㊂张氏家训不仅使其子孙后代受益匪浅,还为世人所看重,汪承霈㊁曾国藩㊁李鸿藻㊁陈彝等对张英的‘聪训斋语“极其推崇,曾国藩在与其次子曾纪泽的家书中写道: 张文端英‘聪训斋语“作于承平之世,所以教家者极精㊂尔兄弟各觅一册,常常阅习,则日进矣㊂ [6]曾国藩还亲自为家中诸子弟每人购书一本,令其随时诵读㊂2.2㊀家刻‘澄怀园语“见桐城张氏处世之风㊀㊀张廷玉平和儒雅㊁学问优长㊁立身唯谨㊁崇俭戒奢,人赞其 既哲亦既明 ,其秉承其父张英的严谨家风,积 意念之所及,耳目之所经 的人生感悟,著成的‘澄怀园语“是一部堪称典范的张氏家训㊂‘澄怀园语“汇集了张廷玉数十年处世经验和人生感悟,旨在继承其父张英的治家为官思想,告诫子孙后人 知我之立身行己,处心积虑之大端 ㊂在‘澄怀园语“中,关于为人处世,张廷玉认为心乃自身之宝,为人要善良,不可生恶念;关于为官从政,张廷玉强调居官清廉乃分内之事, 为官第一要 廉 ,养廉之道,莫如能忍 ㊂张廷玉要求子孙立身正品,切不可染纨绔之习,做官 拼命强忍,不受非分之财 ㊂得益于严格㊁良好的家教,张廷玉四子都先后入朝为官,政绩显著㊂后人对此书评价颇高,清代学者沈树德认为: ‘澄怀园语“四卷,皆圣贤精实切至之语㊂修齐治平之道,即于是乎在焉㊂ [7]2.3㊀桐城张氏刻书泽被后人㊀㊀桐城张氏刊刻藏书著述不仅对传承家族文化起到了显扬家学的作用,其优良家风还绵泽后世,有 门族清华,世代簪缨 之誉,先后出现 三世得谥 (张英,谥文端;张廷玉,谥文和;张若渟,张廷玉第七子,谥勤恪)㊁ 六代翰林 (张英;张廷玉;张若霭,张廷玉长子;张曾敞,张廷玉之孙;张元宰,张廷玉之曾孙;张聪贤,张英六代孙)等人文盛况㊂张氏的长盛不衰,除张氏本族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因素外,还与其家族重视教育㊁重视读书有关,张氏私家刻书为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物化载体㊂桐城张氏私家刻书的文化事业是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真实演绎㊂3㊀结语㊀㊀正所谓 诗书传家远,耕读继世长 ,文化的发展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在印刷出版不发达的古代,著述的流传主要依赖于雕版印刷㊂桐城张氏私家刻书自张英㊁张廷玉父子延至张氏后人,校勘㊁整理㊁刊刻的著述不胜枚举,对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后人研究桐城文风和名家思想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㊂参考文献:[1]㊀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地方志[M ].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28.[2]㊀李延寿.南史[M ].北京:中华书局,2000:960.[3][4][5][7]㊀‘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301.[6]㊀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家训日记(影印版)[M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155.(编校:徐黎娟)531黄晶:桐城张氏私家刻书及其文化价值研究∗。
中国古代书院藏书考论

第37卷第5期2021年5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Vol.37 No. 5May 2021中国古代书院藏书考论吕艳(枣庄学院学报编辑部,山东枣庄277160)摘要:藏书对铸就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生态意义重大,书与书院在文化场域上具有互认与同 构的关系,因栽道与传道的良性互动确立了书院藏书的公器价值。
书院藏书楼的建筑既体现了中 国古典园林和宫室建筑的审美风格,又富有人文意境。
藏书楼多层化的建构风格和立体化的空间 布局适应了藏书的保护需求;书院藏书细致周到的管理条规和秩序流程,不仅为书院藏书的高效致 用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也为中国图书管理意识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参照。
而且书院藏书在 理念、形式和方法层面也赋予现代图书馆学以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书院藏书;文化场域;书楼建制;藏书规条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3600(2021)05 -0064 -06一、书的源流与古代藏书体系中华文明承载久远,以文载道、明史的传统殷商 时代就已确立,甲骨学研究发现,殷商甲骨的埋藏都 较为集中,且骨体多见凿孔,利于穿编,这些甲骨史 料是中国最早的书迹,是图书的早期形态。
中国古 代的藏书意识也由此而生。
“早在公元前十三世纪 的殷商时代,王室已设专职史官负责整理和保存甲 骨卜辞,这是图书馆的雏形。
周、秦时代是古代图书 事业的创始阶段,周朝承夏、殷二代,设置国家图书 机构和职官,是为官府藏书之始。
藏书处有天府、盟 府、策府、周府、藏室等称呼,按《周礼》规定,由大 史、小史、内史、外史、女史分工负责收藏图书。
”m 春秋时期各国均有史官记事,据《史记》记载,秦朝 设御史大夫管理国家重要典籍,宫廷藏书有石室、明堂、金匮、周室四处;西汉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广开献书之路,兴建了麒麟阁、天禄阁、石渠阁三座 皇家藏书阁,确立了国家典藏制度,东汉亦有东观、兰台等藏书处所;隋朝的藏书之所是洛阳的观文殿;唐朝于秘书省、弘文馆、史馆、集贤馆藏书,此外丽正 书院和集贤书院也有部分藏书;宋代最初藏书于史 馆、昭文馆和集贤院,此后三馆合并建崇文馆以藏书。
中国古代藏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贡献

中国古代藏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贡献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无数弥足珍贵的历史典籍。
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是兼有经济价值和精神力量的物品,即一般人所称的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
我们将视角固定在图书典籍方面,追溯古代藏书家所承载的厚重的藏书文化,不难发现,藏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贡献,集中体现在对中国历代典籍的保存、传播及推动学术发展等方面。
一、典籍的保存中国古籍浩如烟海,很难举出一个确切的数字。
对这些历史的重要典籍的收集与保存,藏书家作出了无可比拟的贡献。
应该看到,在古代的中国藏书不易。
一是政治的原因,数千年漫长的封建统治,历代统治者常视文化典籍为异端,害怕读书人一旦掌握知识,会动摇其统治,故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摧残藏书事业。
肇其始者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继之者有隋之焚纬书及两宋时蔡京、秦桧等权臣禁书;至明清时,文字狱迭起,藏书家为藏书甚或有性命之虞及灭族之祸;二是由于兵燹战乱,自汉晋而隋唐五代,迄至宋之明清,长期兵祸战乱,史不乏书;近代由于帝国主义武力入侵,《永乐大典》蒙受英法联军之劫即是一例,余皆历历可按。
三是私家藏书还要有充足的资金保证,时常面临家道中落,后世子孙不能继其业以及天灾人祸、水火灾害等毁灭性打击。
可以说,藏书家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经千辛万苦,历百难千劫,矢志不变初衷,犹如传递接力棒一样出现了一幕幕藏书家购置、传抄、互借、收藏图书的画面,痴心护藏着中国传统文化。
典籍的保存始现于秦汉时期。
综观历代藏书之损毁,往往皇帝内府藏书要比民间私家藏书的损毁更为惨重,因为集中性收藏更易遭集中性损毁。
私家藏书由于收藏的分散性,其损失相对来说较小一些。
比如,秦始皇当年焚书坑儒,活埋儒生数百人,取缔私学和采取严厉禁锢政策,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使古文化典籍遭受第一次大规模损毁,而&&《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史记·八国年表》)。
读《书林清话》

读书前,相关资料查询整理:作者:叶德辉,字奂彬(也作焕彬),号直山,一号郋园,湖南湘潭县人。
是近代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大藏书家。
撰有《藏书十约》、《书林清话》、《书林馀话》、《观古堂藏书目》、《郋园读书志》等一、成书条件:1、清代朴学的发展兴盛,为《书林清话》成书创设了大的学术背景。
朴学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盛行的一种以考据、训话为主要治学内容的学术思潮。
这种学术重证据轻义理,文风朴实简洁,因此被称为“朴学”。
朴学的兴起促使清代文人注重版本校勘之学,叶德辉秉承乾嘉学派治学之风,积三十年之功著成《书林清话》叶德辉2、作者叶德辉是晚清著名的大藏书家,有学者说至叶氏1927年被杀时,其藏书可能已超过三十万卷。
丰富的个人藏书,为其写作《书林清话》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
p.s藏书主要来源:(1)是先辈所遗留的藏书;(2)个人的多方搜求;(3)与人交换二、史料价值“是清代版本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它广泛论及了版本学领域的许多问题,在罗列史料的基础上,间有考辨,堪称清代版本学的总结性专著。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第87页:《书林清话》的问世,标志着版本学脱离目录学而走向独立。
三、版本:1、《书林清话》初刻于叶氏观古堂,后经三次修改,以民国九年即1920年的观古堂刻本为最佳。
2、《书林清话》的最早整理本,以1957年古籍出版社据1920年叶氏观古堂本为底本铅印,附叶启圭1928年在上海澹园铅印的《书林余话》及李沫的《<书林清话)校补3、《书林清话》新版本:2008年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此版本收录((书林清话》、《书林余话》,书末也附有李沫的《<书林清话>校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版书末还附有历代版刻插图150余幅,可文图对照,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p.s 80年代后,所出的《书林清话》新版本,所用底本,都是1920年观古堂第三次修正本,都注重将繁体竖排版变为简体横排版,并加入了标点符号。
《中国古典文献学》单元测试

《中国古典文献学》单元测试导论填空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________,二是指___________。
【典籍;贤才】2..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全书共分四编: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典藏编。
【版本编、目录编、校勘编】3.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三方面内容。
【目录;版本;校勘】4.1920年,梁启超在《》中第一次提到文献学。
【清代学术概论】5. 以“中国文献学”作为一门学问立名,则创始于郑鹤声、郑鹤春兄弟1928年著、1930年初版的《》。
【中国文献学概要】6. 以“古典文献”作为学科立名,则始于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创建古典文献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
【1959】7.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三个方面:一、_______;二、_______;三、_______。
【目录;版本;校雠】8. 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全书共七章:导言、结集、审订、讲习、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编纂、刻印】连线题《校雠广义》齐鲁书社 1991年程千帆,徐有富《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4 洪湛侯《中国文献学史》中华书局1994 孙钦善《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张三夕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 1982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罗孟祯《古典文献学》重庆出版社 1989王余光《中国历史文献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8杨燕起等《中国历史文献学》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9列举题1.列举代表性的5部中国古典文献学著述。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齐鲁书社 1991年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4孙钦善《中国文献学史》中华书局1994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 1982简述题1.研究古典文献学在当代有何重要意义?试简述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少川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研究论纲3摘 要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具有自觉性、多样性、情趣性及互补性等特征。
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研究必须坚持唯物主义观点,注意从其政治环境、地域、藏书类型、社会功能等方面予以研究,从文化视角去探索其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5。
关键词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 藏书文化研究 私家藏书特点 研究途径 研究意义分类号 G 256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vate libraries in ancient China ,and thinks that the study of the culture of private libraries in ancient China should be based on materialism and from the points of view of political environment ,geography ,collection types and s ocial functions.15refs.KE Y WOR DS Private libraries in ancient China. Culture of private libraries. Characteristics of private libraries. Research approaches. S ignificance.CLASS NUMBER G 256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是一种内蕴极其丰富的文化现象。
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来看,它既有汗牛充栋的图书、巍然矗立的藏书楼等物态文化,又有在长期藏书活动中形成的措理之术和风尚、习俗等行为文化,还有藏书家主体因素潜层的心态文化。
如此丰富的内容,决定了古代私家藏书必然成为中国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以往对于古代私家藏书多专注于藏书家的个案研究,或一朝一地藏书家事迹的考述,未能综合地将古代私家藏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置于社会历史环境的总相中进行考察,深入探讨私家藏书在长期活动中所形成的基本模式和文化积淀,从而揭示其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本文拟从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线索与特征,私家藏书文化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意义等方面略作阐述,探讨从文化视角展开古代私家藏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以就教于方家。
1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及特征古代私家藏书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夫子。
孔子身后,弟子在其所居堂室“庙藏孔子衣冠、琴、诗、书”[1]。
战国时期,诸子蜂起,为私家藏书的发展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从此,私家藏书逐步形成一个藏书系统,与公家藏书并行不悖,互为补益,绵延数千年至清末。
古代私家藏书在两千年的进程中,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私家藏书的成长期,相当于春秋末年到东汉结束。
在这个阶段,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经历了百家争鸣的文化运动,产生了六艺、诸子、史学、兵家、医学、天文、地理等大批典籍。
虽经秦火之劫,但私家藏书仍保留下一批图书种子,汉代藉此恢复百家之学。
武帝之后,经学大为发展,经书典籍数量剧增,史学著作在两汉也有明显增加。
此期典籍的形制主要为简帛书。
由于竹木简比较笨重,书写和携带、保藏都很不方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私家藏书活动的发展速度。
虽然出现了像西汉河间献王、东汉蔡邕那样收藏颇丰的藏书家,但私人藏书还是主要局限在少数学者、士大夫中间,未能形成较为广泛的现象。
第二阶段是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期间。
此期我国学术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到了隋唐时期,出现了高峰。
经、史、子、集四部典籍,包括佛道经典,比汉代大大增加。
由于东汉末蔡伦已在造纸技术上有新的突破,纸产量大增,纸相对竹木简来说,轻便而易于收藏携带,3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3CZS003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国图书馆学报(双月刊)2002年第6期ZH ONGGU O TUSHUGUANXUEBAO成本较低。
因此,到南北朝时,纸的运用已十分普遍,简帛书为写本书所代替。
写本书简便易作的特点,引起了图书生产的革命,图书流通量的增加激发了藏书家们收藏的积极性。
到了唐代,藏书家数量逐渐增多,私家藏书在士大夫中间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从文献记载上看,唐代个人藏书达万卷的藏书家有十五六人。
由于私家藏书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私家藏书的措理手段和意识如藏书楼、校书、编目、传录等,大多发轫于此期,而图书价值和藏书观点在此期也开始有了分化。
第三阶段是古代私家藏书的兴盛期,相当于宋代至清末。
此期我国古代学术文化发展至高峰并进入总结阶段,为典籍撰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认识源泉;雕版印刷的普及带来了图书生产上的又一次革命,印本书代替了写本书。
由于印刷术的使用,书籍复本量大大增加。
此期私家藏书这种文化现象冲出士大夫阶层,波及乡绅、豪门、商贾乃至一般读书人家,藏书人数大增。
到鼎盛的清代,有明确史实记载的藏书家已超过千人。
在私家藏书的措理技术方面,藏书家不仅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而且出现了有关专著。
私家藏书的藏书习俗和风尚蔚为大观,藏书楼、藏书印和其它藏书嗜好的流行,藏书家藏书观点的多元化发展,以及私家藏书文化对社会的反作用和影响,都反映出私家藏书文化的丰厚和成熟。
与公家藏书相比,私家藏书具有自觉性特征。
因为每个藏书家的收藏都是自觉自愿地进行的,他们“一生精力,耽耽简编,肘敝目昏,虑衡心困,艰险不避,讥诃不辞。
节缩饔餐,变易寒暑。
时复典衣销带,犹所不顾”[2]。
他们用情于书,几成痴迷,即所谓“淫嗜生应不休,痴癖死而后已”[3]。
勿庸讳言,有些藏书家的藏书动机也并不是很纯洁的。
但是他们藏书的自觉性却是惊人地一致,这种自觉性是推动私家藏书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客观上促进了私家藏书事业的繁荣,为保存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建树了业绩。
私家藏书又有多样性特征。
从藏书阶层看,有士大夫,有官僚豪门,有乡绅富贾,也有一般的布衣学子。
从藏书家类型看,有著述型、校勘型、收藏型、贩贾型等等。
不同类型的藏书家从不同途径发展了私家藏书,有的将藏书内容转化为新的知识体系,有的校订了图书中的讹误,有的搜采异本,精于措理,有的储存吐纳,促进了图书的流通,从各个渠道丰富了藏书文化。
私家藏书还具有鲜明的情趣性特征。
私家藏书与公家藏书最大的差异,就在于私家藏书除了实现藏书、读书等基本目标外,还注意在藏书的过程和形式中,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内心的平静、悠逸。
“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4],这是宋代藏书家尤袤的藏书情结。
“读未曾见之书,历未曾到之山水,如获至宝,尝异味,一段奇快,难以语人”[5],则是明代藏书家谢肇的藏书情趣。
由此可见藏书家怡情于书之一斑。
如果再深入研究一下私家藏书对藏书楼号的命取,藏书印文的内容,以及各种充满情调的藏书习俗,则可充分了解私家藏书中丰富的思想感情与文化内涵。
私家藏书的互补性特征,是私家藏书发挥其社会功能的重要机制。
私家藏书的互补性功能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私家藏书从公藏中接纳流散图书,或得以抄录,或得以赐授。
其次是私家藏书之间互相传录,以达到“有功于古人也,己所藏日以富也,楚南燕北皆可行也”[6]的流通目的。
此外还有私家藏书间从一家散出,到另一家继承的授受关系。
然而最值得注意的是私家藏书对于国家藏书的补给,每当改朝换代,新朝甫立之时,朝廷总是要向民间“征书”,这几乎成为历代国家藏书建立或恢复的一条规律。
私家藏书通过对国家藏书的补充,保存传递前代文代典籍,使原有典籍在更高层次和更大的范围内得到认可、保存、整理和传播。
私家藏书对国家藏书的补充,是私家藏书保存、传播文化遗产的重要形式。
2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研究的途径私家藏书文化即指在私家藏书活动中所呈现的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内容的总合。
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研究以古代私家藏书的史实为基础和根本依据,因此,首先要研究藏书的主体即藏书家们在历代藏书事业中的实践活动。
正是历代藏书家不辞辛苦,废寝忘食地忘我工作,才使私家藏书为保存和传承祖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为私家藏书文化本身创造和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吴晗先生曾概括和总结藏书家辛勤藏书的业绩说:藏书之风气盛,读书之风气亦因之而兴。
好学敏求之士往往跋涉千里,登门借读,或则辗转请托,录副本,甚或节衣缩食,恣意置书。
每有室有悬磬而书充栋者;亦有毕生以抄诵秘籍为事,蔚成藏家者。
假本既多,校雠之学因盛,绩学方闻之士多能扫去鱼豕,一意补残正缺,古书因之可读,而自来所不能通释之典籍,亦因之而复显于人间。
甚或比勘异文,发现前人误失,造成学术上之疑古求真风气。
藏家之有力者复举以第28卷第142期V ol.28.N o.142中 国 图 书 馆 学 报THE JOURNA L OF THE LI BRARY SCIE NCE IN CHINA2002年11月 N ov,2002剞劂,辑为丛书,公诸天下。
数百年来踵接武继,化秘籍为亿万千身,其嘉惠来学者甚多。
[7]在这段话里,吴晗先生从藏书家的访书、藏书、校勘、刊刻流传等一系列环节,总结了私家藏书的文化成就及藏书家的牺牲精神。
考察历代私家藏书发展进程,不仅要发现历代私家藏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特征,揭示历代私家藏书主要的授受源流,而且要展示各代藏书家弘扬中华民族惜书、读书、治学的可贵精神。
私家藏书文化研究必须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观点,用人们生产、经济、政治的社会存在来揭示藏书文化发展或停滞,甚至倒退的根本原因。
在社会存在诸因素中,哪些因素最能促进或制约私家藏书的发展呢?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8],而生产技术这种“直接生产力”则是物质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历史的有力杠杆”[9]。
因此,藏书文化研究应从典籍生产技术的变化入手,从“造纸术”的发明,从“印刷术”的发明,认识私家藏书事业发展的两次飞跃。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生产技术一样,同属于私家藏书文化的物质基础,它使藏书家具备更强的经济实力来投入藏书活动。
另外,社会商品经济的发达,也将促进图书这种特殊商品的流通,为私家藏书提供大量的收藏来源。
社会环境中的政治形势和学术风气,则分别通过外在的因素和内在的因素影响私家藏书文化。
安定、昌盛的政治局面,自然为私家藏书带来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反之,战乱兵燹,或者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则必然给私家藏书带来破坏。
一个时代的学术风尚是影响藏书活动的重要内因,如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运动、清代博学于文的朴学学风,无不对私家藏书的兴起或兴盛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定的文化活动,总要在一定的地域上展开。
因此,考察私家藏书文化时,不仅要注意到不同地域藏书家分布的不平衡,而且要注意到这种不平衡状态是随着地域人文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