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1
高中语文 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谦称与尊称在古代,自谦称谓通常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例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
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例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
不仅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
例如: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例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例如XXX、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例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例如亡妻、亡弟。
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
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
例如:“故今具道所以,XXX或XXX也。
”(XXX《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XXX的字。
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
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半百:五十岁。
XXX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
XXX: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在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中,家族是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
先解释两个概念: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XXX、祖、父、自己、子、XXX、XXX、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再看古代的亲属称谓:父亲的父亲是祖父,父亲的母亲是祖母,祖父母的父母是曾祖父和曾祖母,XXX父母的父母是高祖父和高祖母。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1.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
中国书法包括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等不同类型。
2.中国绘画: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绘画有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等不同类型。
3.中国剪纸:剪纸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通过剪纸刀将纸张剪出各种形状的图案。
4.中国节日: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和元宵节等。
5.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如古琴、古筝和京剧音乐等。
6.中国传统舞蹈:中国传统舞蹈包括古代舞蹈和民间舞蹈,如古典舞、民族舞和扇子舞等。
7.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有汉服、唐装和旗袍等不同类型。
8.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有殿堂、庙宇和园林等不同类型。
9.中国传统医药: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草药疗法、针灸疗法和气功等治疗方法。
10.中国传统饮食:中国传统饮食有八大菜系,如川菜、粤菜和鲁菜等。
11.中国传统茶艺:茶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包括泡茶和品茶等不同环节。
12.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中国传统节日有丰富多彩的风俗,如春节的放鞭炮、中秋节的赏月和端午节的划龙舟等。
13.中国传统礼仪:中国传统礼仪有许多规范和行为准则,如拜年、拜堂和拜师等。
14.中国传统民俗:中国有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和踩高跷等。
15.中国传统戏曲:中国传统戏曲有京剧、豫剧和越剧等不同类型。
16.中国传统乐器:中国传统乐器有琵琶、古筝和二胡等。
17.中国传统美术:中国传统美术有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等不同类型。
18.中国传统工艺品:中国传统工艺品有陶瓷、剪纸和刺绣等。
19.中国传统文学:中国传统文学有诗歌、散文和小说等不同类型。
20.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有儒家、道家和墨家等不同学派。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一、四书五经1.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
二、八股文八股文是中国古代文言文的一种写作形式,由进、退、出、转四题、引、明、议、结八部分组成。
三、封建礼教封建礼教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思想文化体系,强调权威尊严、等级分明、男尊女卑的观念。
四、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孝道、仁爱等。
五、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主义,追求自然与和谐的方式,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六、佛教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一种宗教,强调苦、集、灭、道等观念,提倡修身养性、慈悲为怀。
七、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经典著作,由老子创作,强调无为而治、淡泊名利、天道无情。
八、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包含了周代的民间歌谣与宫廷雅乐等,是研究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资料。
九、古琴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十、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以唱腔华丽、动作生动著称。
十一、“大中至正”思想“大中至正”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理想化形象,即大国的国家道德和中正的政务能力。
十二、中国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活动。
十三、国画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之一,注重用笔墨表现对象,注重意境和含蓄。
十四、书法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通过用毛笔和墨汁书写汉字,强调笔画的形态美和节奏感。
十五、汉服汉服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注重衣着的庄重、色彩的鲜艳和礼仪之美。
十六、中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平衡与调节,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疗法。
十七、中国武术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技术。
十八、围棋围棋是中国传统的棋类游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智慧性和竞技性的棋种之一十九、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一)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3.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4.豪右:豪族大户。
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5.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6.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7.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为“丁外艰”。
8.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9.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0.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二)1.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西晋•李密)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
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诗经•卫风》)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一)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一)
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3.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4.豪右:豪族大户。
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5.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6.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7.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
为“丁外艰”。
8.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9.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0.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
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
以后形成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一)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一)一.天文地理1、二十八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jī)、牛、斗、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井、鬼、柳、星、张、翼、轸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九州:冀州、青州、兖(yǎn)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
3、八方:四方和四维的合称。
四方:东、南、西、北四维: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
(远离中原的地方。
)4、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5、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6、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7、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8、河北、河南: 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10、江左:即长江以东。
11、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12、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13.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也有指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鉴湖。
)14.古今地名大都——————北京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南京临安——————————杭州姑苏————————苏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15.地名别称冰城——————哈尔滨花城——————广州蓉城——————成都春城——————昆明雁城——————雁城芙蓉国——————湖南星城————————长沙雾都————————重庆水城————————苏州牡丹城————————洛阳16.(1)河内:黄河以北。
河东:黄河以东。
河西:黄河以西。
(2)山东:崤山以东。
(3)关西:函谷关以西。
(4)江表:长江下游以南地区。
(5)淮左:淮水东面。
二、纪年纪时纪年:(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方父父亲)、尊堂(对方方⺟母亲)、尊亲(对方方亲 戚)、尊驾(称对方方)、尊命(对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方的意思)。贤,用用于称 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方)、贤郎(称对方方的儿儿子子)、贤弟(称对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用范围较广广,如称同辈友人人中⻓长于自自己己的人人为仁兄,称地位高高的 人人 为 仁 公 等 。 ( 6 ) 称 年年 老老老 的 人人 为 丈 、 丈 人人 , 如 “ 子子 路路 从 而而 后 , 遇 丈 人人 ” ( 《 论 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人专指妻父父,又又称泰山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水。(7)称谓 前面面加“先”,表示已死,用用于敬称地位高高的人人或年年⻓长的人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 称已经死去的父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 才德的人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大”表示再⻓长一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 父父为大大(太)父父,称祖⺟母为大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 太宗、唐玄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用年年号代称皇 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 乾隆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子、公、足足下、夫子子、先 生生、大大人人等。(9)君对臣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高尚、智慧超群的人人用用 “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子为圣人人,称孟子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用于帝王,如圣上、 圣驾等。
"2
指用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至?”因刘备曾任豫州 刺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子”之一一的 孔融曾任北北海海相,世称孔北北海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 海海县丞,世称骆临海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刺史,世 称⻙韦苏州;柳柳宗元曾任柳柳州刺刺史,世称柳柳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 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状元】
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 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 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 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 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解元】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 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 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科举】
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 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到明朝,科举 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 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 “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 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
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 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 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 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 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 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 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 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金榜】【同年】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 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 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 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 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 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 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 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 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 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 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 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 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 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 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 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 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贡士】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 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 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 的称贡士。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 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 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 书、数为主。
【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 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 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 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 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 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 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 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 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 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 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 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 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 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 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 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主讲:友友老师
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 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 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 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 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荐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 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 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 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 贤良、文学、茂才等。
【举人】
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 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 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 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 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 官发财。
【生员】
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 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 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 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 刺。
【征辟】
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 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 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 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 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 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 书;举孝廉,父别居。”
古代学校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 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á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 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国学】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 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 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