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及解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马PPT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

陈燕萍张雪林

第一节检查方法

一、颅脑

(一)头颅平片(Plain Film of Skull)

头颅平片方法简单、经济,对头颅外伤、先天性畸形和颅骨疾病等的诊断最适用,但对脑肿瘤等病变仅能提示病变存在,大多数不能确诊。一般用正、侧位,根据诊断需要,再考虑其它位置或用体层摄影。临床症状明显但常无异常发现是平片诊断的限度。

(二)脑血管造影(Cerebral Angiography)

脑血管造影是将含碘水对比剂注入颈内动脉或椎动脉,使脑血管显影,根据脑血管的分布、形态、位置等变化来判断颅内疾病,并可经导管行介入治疗。常用数字减影技术。主要用于诊断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血管闭塞等疾病,并可了解脑瘤的供血情况。CT、MRI的发展使脑血管造影应用减少,但对颅内血管性疾病的诊断,特别是进行介入治疗,则离不开脑血管造影。

有严重出血倾向、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对对比剂过敏者为脑血管造影的禁忌证。

(三)CT

颅脑CT检查一般用横断面,扫描基线为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道中心连线)或上眶耳线(眦耳线向后倾20°角),层厚8~10mm,连续8~10个层面,如遇小病变可行薄层扫描。垂体区病变常用冠状面,方法是病人仰卧或俯卧,头部尽量后仰,扫描线尽量垂直于鞍底。(图2-1)

图2-1

图2-1 头部CT扫描基线

头颅CT对颅内病变有很好的诊断效果,颅脑外伤、脑梗塞、脑出血、脑积水等平扫即可明确诊断,颅内肿瘤、炎症、血管畸形等需做增强扫描。CTA可观察病变与血管的关系,CT 灌注成像可观察病变血流灌注情况。

(四)MRI

1.切层方向颅脑常规行横断面扫描,根据病变部位辅以冠状或矢状面,一般中线结构(三脑室、脑干、四脑室)、后颅窝病变辅以矢状面;颅底、桥小脑角及天幕附近病变辅以冠状

面。垂体及鞍区结构病变需冠状及矢状面扫描。

2.层厚一般横断面层厚8~10mm,间隔1~2mm;矢状及冠状面层厚4~5mm,垂体微腺瘤或微小听神经瘤需采用薄层扫描,层厚小于等于3mm。

3.扫描序列常规采用SE序列T1WI及T2WI,T1WI显示解剖结构较清晰,而T2WI显示病变较敏感。高档MR机多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可减少成像时间,常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urbo-SE,FSE)及梯度回波序列(FLASH),其中水抑制成像(FLAIR)较常在颅脑应用。EPI序列一般用于小儿、昏迷等不配合病人或危重病人的检查。

4.MR血管造影(MRA)头颅MRA已常规应用。主要用于血管性疾病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静脉窦血栓形成等的诊断,也可用于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主要技术有TOF 法和PC法。

5.MR增强扫描MR增强扫描可增加病变与正常脑组织的对比,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在颅脑疾病的应用有:①鉴别肿瘤和水肿,为定性诊断提供依据。②有助于微小病变的显示,如垂体微腺瘤、微小听神经瘤及小转移灶。③脑血管疾病的诊断。④显示多发病灶中未显示的病灶。

6.MR弥散加权(DWI)及灌注加权(PWI)成像前者主要用于急性脑缺血的研究,特别是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后者用来反映脑组织微循环的分布及血流灌注情况,主要用于脑血管性疾病及肿瘤的良恶性鉴别。

7.脑功能成像(fMRI)及MR波谱(MRS)的研究fMRI是通过检测病人接受刺激(包括视觉、触觉等)后的脑灌注变化来研究皮层活动的功能定位,是目前神经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颅脑MRS近年来才从实验研究过渡到临床应用,最常用于颅脑1H-MRS 的方法有SE-单体素波谱法(single volume spectroscopy,SVS)和化学位移成像(CSI)与SVS联合应用的混合(hybrid)技术,可检测外伤、肿瘤或癫痫病人脑组织的代谢情况。(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来自:【影像园】)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

1.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器官和尸体不同方位的断面标本及其对应的影像图的一门科学。

2.断层:是根据研究目的的某一方向所作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标本或图像。

3.断面:是指断层标本的表面。

4.横断面:又称水平面,是指平行于水平面的断面,断层标本和CT、MRI等图像观察其下表面。

5.矢状断面:是按人体的矢状轴沿上下方向移动切割所制成的左右侧断面。通过人体正中线的断面为正中矢状面。断层标本和MRI等图像观察其左侧面,但超声一般观察其右侧面。

6.眶耳线(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部横断层扫描多以此为基线,亦即临床影像上轴位扫描的基线。

7.Reid基线(下眶耳线):眼眶下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头部横断层标本制作的常用基线,冠状面标本的常以该线的垂线为基线。

8.上眶耳线:眶上缘中点与外耳门重点的连线,以此为基线的断面与颅底平面相一致,临床影像按此基线扫描,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的结构和减少颅骨伪影。

9.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底部,在正中矢状面上呈弓形的白质带,自前向后分为胼胝体嘴、膝、干和压部,胼胝体嘴向下连于终板。

10.穹窿:是自海马至乳头体的弓状纤维束,分为穹窿脚、体柱三个部分。

11.内囊: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的宽阔致密的白质带,自前向后分为内囊前肢、膝和后肢三个部分。

12,外囊:屏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髓质称为外囊。

13.最外囊:评传和外侧的波纹状的突起与岛叶皮质之间的的髓质称为最外囊。

14.新纹状体:尾状核和壳称为新纹状体。

15.旧纹状体:苍白球称为旧纹状体。

16. 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合称纹状体。维持骨骼肌的张力,协调集群运动。

17.基底核:位于大脑半球髓质中,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18.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形状不规则,可分为侧脑室前角、中央部、后角和下角四个部分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19.侧脑室三角区:侧脑室中央部、下角和后角三者汇合处呈三角形的腔隙称为侧脑室三角区。

20.第三脑室:是两侧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狭窄的腔隙,有顶、底前壁、后壁和左、右侧壁。

21.第四脑室: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形似帐篷。

22.硬脑膜窦:为颅内静脉的一部分,由分开的两层硬脑膜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损伤时难于止血易形成颅内血肿。

23.脑蛛网膜下隙:位于蛛网膜和软脑膜之间,内充满脑脊液,此间隙向下与脊髓蛛网膜下隙相连通。

24.脑池: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又称脑池。

25.小脑延髓池:又称枕大池,位于颅后窝下部的小脑与延髓之间,被小脑镰分为左、右侧部,向前连同第四脑室,向下连通脊髓蛛网膜下隙,内有小脑后动脉经过。

26.桥池:又称脑桥前池,位于脑桥腹侧面与枕骨之间,扁且宽阔,向上连通脚间池,向后连通小脑延髓池,内有基底动脉通过。

27.脑桥小脑角池:又称桥池侧突,为桥池向外侧的延续。

28.脚尖池:为桥池向上的延续,位于鞍背与中脑的脚间窝之间,两侧经环池与中脑后方的四叠体池相通,内有动眼神经和基底动脉延续形成的大脑后动脉通过,后交通动脉和脉络丛前动脉经过该池的外侧部。

29.环池:包括环池本部和环池翼部。环池本部围绕中脑的大脑脚两侧,连于四叠体池与脚间池之间;环池翼部向外侧伸向背侧丘脑枕的后方又称丘脑后池。

30.四叠体池:位于中脑顶盖与小脑蚓上部前缘之间,两端向外侧连于环池翼部,向前外侧连通于环池本部,向上延续为大脑大静脉池。

31.帆间池:又称中间帆腔,位于第三脑室顶的上方、穹窿体和穹窿连合的下方,两侧为穹窿内侧缘,后界为胼胝体压部,呈尖伸向前的三角形腔隙;向下连通大脑大静脉,内有大脑内静脉通过。

32.大脑大静脉池:位于第三脑室的后方,向上至胼胝体压部,内有松果体和大脑大静脉等。

33.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是交叉池、脚间池和桥池前部组成。

34.交叉池:位于是交叉周围。

35.大脑动脉环:是围绕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依次由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