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短篇小说论
清醒的时代先觉者 ——简析老舍《断魂枪》中沙子龙形象

清醒的时代先觉者——简析老舍《断魂枪》中沙子龙形象摘要:本文从老舍的短篇小说《断魂枪》中对比手法运用的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的沙子龙形象,认为他是“清醒的时代先觉者”,老舍透过这一形象来表达希望民众果断抛弃旧有无用之物,寻求转变拯救国家的主题。
关键词:断魂枪沙子龙对比时代先觉者清醒对于老舍的小说《断魂枪》中沙子龙的形象,学者主要有三种看法:一为他是在进行一种绝望的抗争,即时代抛弃了他,他就绝不给时代留下任何东西;二为其坚决不传的态度是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消极保守心态;三为他是具有清醒意识的时代先觉者,埋葬旧艺是基于对当下的清醒认识。
于文本看,第三种更合理。
从文中设置的几处对比,可觉察出沙子龙是一个有明确时代意识的人,他清醒地认识到“五虎断魂枪”存在的意义不大,因而果断放弃。
老舍通过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表达文章中心。
第一个对比是在对人物眼睛的刻画上。
在《断魂枪》中只有三个主要人物形象:沙子龙、孙老者和王三胜。
老舍在文中对这三个人的外形都进行了一定的描写,其中恰好都写到了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内心世界的外化,阐释着人真正的自我。
这是老舍选择眼睛作为共同部位来刻画的原因,以微小代表人物形象。
文中描写沙子龙眼睛是“明得象霜夜的大星”,霜夜象征着其所处的凄凉的时代环境,即小说开头写到的“失去了国土、自由与主权”的社会现实。
他是这种环境中的“大星”,既亮又大,强调了沙子龙在这个普通人处于迷茫的时代中具有清醒的意识,认识到传统的“五虎断魂枪”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对王三胜眼睛的描写,仅仅是“大黑眼珠”,与其他两者的对比他是无光的。
象征了王三胜作为一个小市民,对于时局是迷茫的。
文中描述孙老者的眼睛“眼睛亮——眼眶虽深,眼珠可黑得象两口小井,深深的闪着黑光”,而后又“黑眼珠更深更小了,象两个香火头”。
他眼睛特点是“闪着黑光”且“象香火头”,他是有光的,这代表着他比王三胜这类人对社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精神更为高尚,他拜师学艺是为了传承而不是像王三胜是为了杂耍赚钱。
[整理]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艺术
![[整理]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4357f0c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3.png)
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性幽默说起老舍,在众人的印象中,大多都会先想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经典作品。
然而,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小说却绝不逊于他的长篇和戏剧,尽管他一再表示自己不善于写短篇小说,并不认为短篇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更难于长篇。
他自己也曾说过:“短篇想要见好,非拼命去作不可。
”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作品,宛若一朵朵绚丽之花,他们以生命为根,真实为干,在“活文字”的土壤上面向世人绽开着。
我于其间也发现了一些让人为之一笑,背后却反思不已的文章,例如《马裤先生》《开市大吉》《善人》《有声电影》等,这些短小精悍的小说给我的震撼不亚于《骆驼祥子》等,这些短篇中蕴含的丰富的多样的讽刺艺术和幽默手法,让我领略到了作者的另类幽默。
下面我就结合这四篇短篇小说来谈谈自己对于老舍先生讽刺性幽默手法的粗浅认识。
老舍说过:“讽刺与幽默在分析时有显然的不同,但在应用上永远不能严格的分隔开”。
老舍许多幽默作品中确实含有强烈的讽刺倾向,然而,老舍最终成为一个“幽默作家”而非“讽刺作家”,显示了老舍在这个问题上理智与情感的实际取舍。
正如老舍自述:“我失去了讽刺,而得到了幽默。
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
幽默,在老舍看来:“首要是一种心态”,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
他所指的实际上是一种人生观的表现,从这样的心态去观察体验人生,彼我皆有弱点,应怀着爱心、善意去对待别人的弱点,以“笑的哲人” 的大度,去对待芸芸众生的俗欲、顽固、愚蒙等。
他所追求的就是“笑的哲人”的态度,即相当于“哲人”的含有深意的笑,是看透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人生哲学的艺术表现。
老舍在《谈幽默》一文中提到“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地写出来。
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
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
他认为幽默是对不和谐的发现,要求作家看出社会的欠缺来。
老舍短篇小说的叙述视角分析

老舍短篇小说的叙述视角分析作者:杨紫玥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5年第08期摘要: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文章主要分析老舍短篇小说的叙述视角。
关键词:老舍短篇小说;叙述视角;分析作为中国著名的文坛大家,老舍在诸多的小说中形成一种非常独特的叙述视角,也就是通过以人物为叙述视角,同时采用了外视角的双向流动叙述方式,以此更好地体会到老舍自身独特的生命内在活动,进而可以更好地形成对人物形象的全方位解读。
在老舍的短篇小说作品中,都是主要由固定的叙述者提供相应的声音、稳定以及具有流动性角心人物,从而可以更好地为读者提供真实的经验感受。
一、第一人称限知叙述视角的分析从老舍众多的短篇小说中,第一人称限知叙述在作品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其中,主要是可以分为“我”叙述“我”和利用“我”来讲述他人的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看,以“我”的视角来讲述“我”,这是一种自叙,其中主要的代表性作品便是《月牙儿》和《阳光》等方面,在这一类的作品中,小说的叙述者和角心人物总是拥有相同的观点,也就是同一个的“我”。
但是,角心人物所涵盖的范围主要是以叙述者的视野为主,所以,在整篇小说中,叙述的口吻都是非常真实和贴切的,能够产生非常浓厚的主体性和抒情性色彩。
在《月牙儿》当中,便是利用“我”的视角来进一步描绘出月牙儿的特点,并且在整个小说文字当中时刻透露着一种非常凄冷的情绪,而这种的情绪往往都是利用“我”的视角来进行完成的,这样才能让文章显得更加忧伤。
同时,由于月牙儿在小说人物命运和情绪上都具有一定的特殊地位,这样才能显得更为真切和自然。
当然,在叙述者的角度和角心人物之间也是保持着统一性。
在短篇小说中“我”这是角心人物的经验感受,同时也是对过去行为活动主体的阐述,在叙述过程中,往往都是叙述自我,这是当下自我的叙述活动主体。
《溜索》三要素及主题赏析

《溜索》三要素及主题赏析
《溜索》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是老舍的代表作
之一,通过对主人公溜索比赛的描写,展现了战争时期人民的顽强生活态
度及对和平的向往。
下面将从小说的三个要素,即人物、情节和主题进行
分析和赏析。
其次是小说的情节。
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着溜索比赛展开,通过对比
赛前的准备、比赛中的表现以及比赛后的反思,展现了人们在战争年代刚
毅的生活态度和对和平的追求。
比赛中,老头和小伙子都经历了摔倒和爬
起的过程,展示了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而最后老头虽然没有
赢得比赛,但他却不气馁,并带领大家共同祝酒,表达了他对困境的坚守
和对幸福的感恩。
整个情节紧凑,既生动又富有张力,给人以鼓舞和启迪。
总之,《溜索》通过一个简单的比赛场景,展现了人们在战争年代艰
苦生活中坚守和向往的精神,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情节的安排以及主题
的表达,使得这个小说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读者在阅读这篇小说时,能够不仅感受到人物的形象鲜明、情节生动有趣,更能思考并体会到其中传达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意义。
老舍经典短篇小说

老舍经典短篇小说老舍经典短篇小说《断魂枪》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
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
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
半醒的人们,揉着眼,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与主权。
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
他们的长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盾,都有什么用呢?连祖先与祖先所信的神明全不灵了啊!龙旗的中国也不再神秘,有了火车呀,穿坟过墓破坏着风水。
枣红色多穗的镖旗,绿鲨皮的钢刀,响着串铃的口马,江湖上的智慧与黑话,义气与声名,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
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
听说,有人还要杀下皇帝的头呢!这是走镖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
谁不晓得沙子龙是短瘦、利落、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可是,现在他身上放了肉。
镖局改了客栈,他自己在后小院占着三间北房,大枪立在墙角,院子里有几只楼鸽。
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
这条枪与这套枪,二十年的工夫,在西北一带,给他创出来“神枪沙子龙”五个字,没遇见过敌手。
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替他增光显胜了;只是摸摸这凉、滑、硬而发的杆子,使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已。
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才能相信自己还是“神枪沙”。
在白天,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
在他手下创练起来的少年们还时常来找他。
他们大多数是没落子弟,都有点武艺,可是没地方去用。
有的在庙会上去卖艺:踢两趟腿,练套家伙,几个跟头,附带着卖点大力丸,混个三吊两吊的。
有的实在闲不起了,去弄筐果子,或挑些毛豆角,赶早儿在街上论斤吆喝出去。
那时候,米贱肉贱,肯卖膀子力气本来可以混个肚儿圆;他们可是不成:肚量既大,而且得吃口管事儿的;干饽饽辣饼子咽不下去。
况且他们还时常去走会:五虎,开路,太狮少狮……虽然算不了什么——比起走镖来——可是到底有个机会活动活动,露露脸。
是的,走会捧场是买脸的事,他们打扮得像个样儿,至少得有条青洋裤子,新漂白细市布的小褂,和一双鱼踏实鳞鞋——顶好是青缎子抓地虎靴子。
(完整word版)浅谈老舍短篇小说讽刺艺术

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嘲讽性风趣提及老舍,在大家的印象中,大多都会先想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社》等经典作品。
但是,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小说却绝不逊于他的长篇和戏剧,只管他再三表示自己不善于写短篇小说,其实不认为短篇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更难于长篇。
他自己也曾说过:“短篇想要见好,非拼死去作不行。
”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作品,宛如一朵朵绚烂之花,他们以生命为根,真切为干,在“活文字”的土壤上边向世人绽放着。
我于此间也发现了一些让人为之一笑,背后却反省不已的文章,比如《马裤先生》《开市大吉》《好人》《有声电影》等,这些短小干练的小说给我的震惊不亚于《骆驼祥子》等,这些短篇中包含的丰富的多样的嘲讽艺术和风趣手法,让我领会到了作者的另类风趣。
下边我就联合这四篇短篇小说来说说自己关于老舍先生嘲讽性风趣手法的浅显认识。
老舍说过:“嘲讽与风趣在剖析时有明显的不一样,但在应用上永久不可以严格的分分开”。
老舍很多风趣作品中的确含有激烈的嘲讽偏向,但是,老舍最后成为一个“风趣作家”而非“嘲讽作家”,显示了老舍在这个问题上理智与感情的实质弃取。
正如老舍自述:“我失掉了嘲讽,而获得了风趣。
听说,风趣中是有怜悯的”。
风趣,在老舍看来:“首假如一种心态”,是“视同一律的可笑的心态”。
他所指的其实是一种人生观的表现,从这样的心态去察看体验人生,彼我皆有弱点,应怀着爱心、好心去对待他人的短处,以“笑的圣人”的大度,去对待芸芸众生的俗欲、固执、愚蒙等。
他所追求的就是“笑的圣人”的态度,即相当于“圣人”的含有深意的笑,是看破宇宙间的各种可笑的人生哲学的艺术表现。
老舍在《谈风趣》一文中提到“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地写出来。
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他人看到。
不只仅是看到,他还认可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百年,而妄图无穷,根本矛盾可笑”。
他认为风趣是对不睦睦的发现,要求作家看出社会的短缺来。
「小说精读」老舍:《邻居们》

「小说精读」老舍:《邻居们》编者寄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作家。
他的小说创作所体现的幽默特色更是独树一帜,构成了他艺术风格的主要方面。
郭沫若曾用“寸楷含幽默,片言震聩聋”的诗句盛赞老舍小说的幽默的艺术魅力。
曹禺也说:“他的作品中的‘幽默’是今天中国任何作家所没有的。
在老舍先生43年的文学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老舍对幽默的理解与运用的变化:从最初的纯粹幽默,逗人一乐,到后来用幽默形式表达严肃主题,幽默中带着辛酸与讽刺。
可以说,老舍的幽默技巧在文学创作中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邻居们》是《樱海集》中的一篇,塑造了明先生、明太太以及杨先生、杨太太两对夫妇,以极其辛辣也极其幽默的手法提示出了故事背后的“人类普遍性”,从而完成了老舍式的文化批判。
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邻居们作者:老舍①明先生对不识字的太太放纵儿女,和邻居吵闹,辞退仆人这些事,给她一些自由,以为是为明家露脸。
(正面写明先生,侧面写明太太,写出明太太的自私、霸道、蛮不讲理。
)明先生的头抬得很高。
他有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他求不着别人,所以用不着客气。
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
可是,他究竟还有点不满意。
他清清楚楚的看见自己身里有个黑点,像水晶里包着的一个小物件。
可是他没法去掉它,它长在他的心里。
②邻居是对儿姓杨的小夫妇,明先生看不起他们,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
尤其叫他恨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
他看不起教书的,可是女教书的——设若长得够样儿——多少得另眼看待一点。
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
>>>以上故事情节的序幕。
③明先生的小孩偷了杨家的葡萄。
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地过去偷花草。
对此,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可明家始终没来。
杨太太决定找明太太去。
④杨太太很客气:“明太太吧?我姓杨。
老舍《我敬爱的亲人》原文及赏析

老舍《我敬爱的亲人》原文及赏析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于北京。
他是中国现代小说和话剧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话剧之父”。
《我敬爱的亲人》是老舍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对他敬爱的亲人——母亲的回忆和思考。
原文
{原文内容}
赏析
《我敬爱的亲人》是老舍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作品。
整篇文章通过主人公对母亲的回忆,展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敬爱和怀念之情。
文章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了母亲为儿子所做的一切。
母亲默默地为家庭付出,细心照料儿子的生活,给予他无私的爱和支持。
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通过描写母子之间的亲情,作者让读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母爱的伟大。
作者的细腻描写使读者产生共鸣,唤起了人们对亲人的珍视和敬爱之情。
此外,文章中还融入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深刻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通过对母亲的回忆,作者反思了自己对母亲的关怀是否足够,对母亲的爱是否得到充分表达。
整篇文章情感真挚,文字简练。
作者通过简短的篇幅,表达了对亲人的敬爱之情,同时也引起人们对生命和亲情的思考。
结论
《我敬爱的亲人》是一篇让人动容的散文作品。
通过对母亲的回忆和思考,作者向读者传递了对亲情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思考。
这篇作品深情而朴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短篇小说论复旦大学*符传丰Abstract:Research problem: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创作数量远远超过其他的中国现代作家,根据笔者的统计大约有79篇。
因此,我们应该对老舍的短篇小说进行比较全面、有系统的研究。
目前,在一片老舍短篇小说研究热潮中,研究界对于他的短篇小说中的思想内容,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东西方思想如何影响他的短篇小说创作,中西方艺术技巧对短篇小说创作的影响以及对老舍小说创作理论的探讨,都缺乏全面的研究,这也正是本文作者撰写本论文的主要目的与动机。
Research method:研究方法往往决定研究的内容。
前人的研究方法:①“点”式分析,即以单篇作品,如《月牙儿》、《微神》、《断魂枪》等为研究对象;特点:对于了解个别作品的优劣虽有很大的帮助,但却不能全面理解老舍短篇小说的特色。
②“线”是研究法,即通过几篇题材、内容相近或创作手法相似的作品,如将《月牙儿》和《阳光》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特点:这些论文所得出的结论会比较客观和全面,可惜这类研究毕竟不多。
为了使本论文研究系统化,本文作者采用了下列几种研究方法:①文本细读从细读这些文本Text出发,通过阐释学Hermeneutics的批评方法,对作品做全面的阐释特点:探讨阐释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和意义。
这往往要探索作品中的各种意象、象征等含义,将作品中出现的反复意象、母题Motif或模式Pattern加以联结,通过分析阐释作者的思想。
②以老舍短篇创作理论解读老舍短篇小说笔者根据人物篇、思想内容篇及艺术技巧篇等章节有系统、有条理地把老舍的短篇小说放在老舍的小说理论的架构中考察,并以其理论来解读短篇小说,希望成为本论文写作的一种特点;特点:在分析老舍短篇小说创作技巧时,笔者利用细读方式将作品中的意象、语义、比喻、象征、语言等因素具体分析,从而揭示作品的多种艺术性。
在进行全面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老舍在短篇小说融合中西方艺术技巧创作上比一般中国小说家更具特色、更创新、更优秀。
③互文性理论互文性是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克莉思蒂娃提出的,意在强调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
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由此,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一个文本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能够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的文本,诸如先前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
在极端的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任何文本都是过去的引文的重新组织;特点:本论文借助互文性理论的精神,在老舍短篇小说与其他作品和小说理论之间相互参考阅读,探讨老舍的小说理论是否是从创作的经验中总结出来,也印证老舍的短篇小说创作是否是其小说理论的实践结果。
My view(new conclusion):本论文总结出老舍作为文学研究会的成员,身上肩负着岗位知识分子的重任,在安稳的生活中,一心为文学、文化事业做出贡献,一方面努力创作,一方面将短篇小说创作心得与教学经验,整理成为专书,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不少作品,是值得敬佩的。
Introduction:Literature review:重要地位:老舍1899一1966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第二时期1927一1937引人注目的一位作家。
老舍以创作长篇小说踏入文坛,他的短篇小说创作始于30年代,他是一个执著追求短篇小说艺术美的作家。
①樊骏在《老舍的文学道路》一文中,曾这样称赞老舍:“他的短篇,从取材到表现手法,都比长篇创作中有更多的尝试和开拓,如除了严格的现实主义以外,也有一些采用象征!意识流等手法写成的作品”。
②王润华教授在《老舍小说新论的出发点》的序文中强调,老舍是一位像艾略特、康拉德那样有自己的理论又有作品的大作家。
老舍基本上也是一位诗人批评家poet-critic,他所写的大量文学批评文章中,所推崇的中西作家、风格、主题、技巧,往往是他自己所要追求与创作的模范。
笔者也认为老舍能够将现实世界和个人的理想追求表达在作品中,靠的是他东西方文化思想内蕴的熏陶和东西方艺术技巧的融合。
当然,老舍作家与理论家兼具的身份,也使他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这使到他的短篇小说创作具有特别的艺术魅力。
研究现状:国内:近年来,中国学术界掀起了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作家及作品的热潮。
然而,对老舍的研究却起步较迟。
①1978年前,关于老舍的专论著作,在1978年以前可谓是一片空白;②1978年,中国当局为老舍恢复名誉后,老舍研究热潮迭起,出现了较多专题研究资料及论文集,老舍开始得到了应得的尊重和荣誉;③在80年代,分析老舍个别短篇名作的论文陆续出现;④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期,随着研究队伍的壮大和研究角度的多元化,关于研究老舍短篇小说的论文,更是相继发表;⑤进入90时代,老舍研究在中国兴起了一阵热潮。
根据中国老舍研究学者孙洁的资料整理与研究,我们知道中国学术界对老舍和其短篇小说研究,有了新的起点和成绩;⑥在21世纪的今天,老舍研究已经可谓成熟,不同的研究者和评论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创新的立场,论述老舍及其创作,达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
⑦近几年老舍研究在中国高等学府也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的方向,以老舍作为研究对象的硕士与博士论文就有好几篇;国外:①在国外,日本是老舍研究的主要地点。
日本对老舍研究的重视,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是仅次于鲁迅的;②1934至工986年,前苏联共有109篇学术论文,从各方面评述老舍作品特色和成就;③美国,老舍是读者最感兴趣的中国现代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成为20世纪中国人的弱点和不幸的最生动!最有力的见证,也是美国人认识中国社会的最好工具。
另外,1945年美国作家Evan King翻译的《骆驼祥子》Rickshaw boy在纽约出版,并且成为美国当年“每月一书”的畅销书;④波兰学者什鲁普斯基50年代末曾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进修,专门研究老舍,写了《一位现代中国作家的历程-----老舍小说分析》;⑤法国学者保尔.巴迪花了几年的时间研究老舍,终于完成了《小说家老舍》专著,2005年由吴永平编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
Contents:第一章:前言(研究现状、范围、方法、内容、小结);第二章:短篇小说人物篇:民间立场下的人物群像(底层人物、知识分子、妇女形象、其他人物);第三章:思想内容篇:现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传统文化、西方思想);第四章:艺术技巧篇:中西文学因素的融合(表现手法上、叙述方式上、现代汉语艺术);第五章:创作与理论篇:短篇小说创作与理论的结合(文学理论概论、小说理论观);第六章:老舍与新加坡篇:老舍短篇小说对新加坡的意义。
Appendix:①老舍短篇小说篇名;②老舍小说创作理论篇名;③老舍短篇小说内容简介。
Bibliography:可借鉴之处:①参考文献根据作者姓名汉语拼音音序排列;②分为中文书目、英文书目、日文书目三个板块,采用分级标题将参考文献分类为:小说创作与理论选集、专著、论文、未发表之学术论文、工具书等。
③参考文献格式: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商,年份)Acknowledgement:真情流露,感人至深。
My comments:I’m kind of familiar with the writer Lao She, because in primary school we learned his essay like the Cat, Grow Flowers, the Grassland, Baotu Spring, Working is Most Fulfilling.By the time I entered high school, we learned his famous stage play: Teahouse and the novel Duanhun-Spear and Rickshaw Boy. The short works he wrote gives us an impression that Lao She is a man with deep love for life. He is earnest to lead a plain but quality life: plant flowers, raise cats, write literary works, read books, play with his children, and help his family do the housework. All the life he experienced is converted into beautiful essays. In Grow Flowers, we feel the proud of him and his family when they show the blossom of epiphyllum to the guests and the sadness when the chrysanthemum were devastated by the storm, there was no happy laughters and cheerful voices in the family for the next several days. And the work Cat draws vivid pictures of cats: they sit in thedark waiting the mice, the naughty kitties plays with feathers and tread rolls, even some would play in the yard and swing on the flowers. After reading the essay, the Reader can’t help fall in love with the vigorous and cute cats.However, the longer works are not so relaxing and warm. The Teahouse, depicts the time when Qing dynasty is perishing. Beijing Yu Tai tea house is still in a "boom" .We see various people: some lift cage bird, some perform divination, some sell antique jade, some play crickets. Smart young shopkeeper Wang Lifais the owner of the teahouse, which is also a stage where people of all walks meet and deduct their own story, tragedy for sure. The Teahouse unfolds a real atmosphere of that revolting time, where the society is changing and people of lower classes are suffering.The novels Lao She wrote are mostly tragedies: of th e struggle and compromise of the ordinary person, the pain of wandering between hopes and disappointment, the destruction of dream and degeneration of both body and soul. The representative is Xiang Zi,in Rickshaw Boy. Once a poor yet promising countryside boy, who cherished a dream to earn a rick of his own, continuously experience deadly blow of life. The old society is like a web of despair, in which every hope is engulfed by darkness.From here, we can see Lao She has a dual personality. On one side, he enjoys life and experience a life steeped in optimism, On the other hand, we can discover Lao She is a sensitive writer with a keen insight. As a writer, the stuff he always contemplates is veritable heavy. This mean he is vulnerable in the will can easily be affected by the outer turmoil. Once there occurs some pressure, we cannot say for sure he could manage it. in a word, Lao She beclouds us with his work. He is superficially optimistic.I take a great interest in writers with this dual personality, the ones who are outwardly optimistic and inwardly pessimistic like Wang Guowei, Hai Zi, Echo, and Lao She. I think life is precious and doesn’t come by easily. I once promised myself no matter what happens to me ,the last thing I give up is my life. Not because live is hope, but because I dare not think about losing my life. That’s unimaginable and frightening. Sometimes sitting in the classroom, it suddenly occur to me that what if I hadn’t born in this world? Then I definitely won’t feel this desk, can’t see the classmates before me, and will never hear the teacher’s lecturing, if I’m not here in this world, then where I am? Strange thoughts. Maybe frankly speaking, I’m just cowards who fear death.Also, I’d like to say maybe we readers of the writer should take part of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deaths, because we always demand cheerful and optimistic works,which forces the writer to compose accordingly.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readers, the writer then would torture the inner voice and produce a fake reflection of their sense of the world. Therefore when the writer is overwhelmed by the pressure, the readers can’t notice beforehand but shocked by the devastating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