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古代中国建筑艺术被认为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淀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从建筑结构、工艺技术以及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建筑结构的独特性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木构建筑体系而著称。
木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其基本特点是梁柱承重,斗栱悬挑。
这种结构形式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建筑中常见的四合院,以及寺庙、宫殿等建筑中的严密布局。
这种结构形式还赋予了中国古代建筑出色的抗震能力,为中国建筑在地震频发的地区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工艺技术的精湛性中国古代建筑工艺技术的精湛性也是其独特之处。
中国古代建筑家们在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非常讲究,包括木材、砖瓦、石材等。
木材的选择需要考虑年轮的密度和纹理的美感,砖瓦的烧制需要精确的温度控制,石材的切割和雕刻更是需要高超的技艺。
这些工艺技术的精湛应用,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在形式和细节上都体现出独特的美感和工艺水平。
三、审美价值的体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工程,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和追求。
建筑师们注重营造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追求内外空间的统一与协调。
比如说,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假山”和“水景”,常常可以让人在有限的空间内感受到自然风光的美妙。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彩绘、雕塑等艺术元素的运用,也为建筑赋予了更丰富的审美价值。
四、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在于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古代建筑师们善于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同时也敢于进行改革和创新。
中国古代建筑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例如,在宫殿建筑中,中国古代建筑师引入了檐制、硬山顶等新的构造形式,使得建筑更加庄严和宏伟。
这种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得以不断发展和演进。
五、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作品中,更在于其传承和保护。
中国古建筑艺术与赏析

中国古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也具有艺术和审美的价值。
以下是对中国古建筑艺术与赏析的一些介绍:一、古建筑的艺术特点1.整体性:中国古建筑注重整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层次分明。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
2.实用性:中国古建筑注重实用性,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例如,宫殿、寺庙、民居等建筑都体现了这种实用性。
3.多样性:中国古建筑具有多样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4.装饰性:中国古建筑注重装饰性,通过雕刻、绘画、彩绘等方式来增强建筑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
二、古建筑的赏析1.故宫: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之一。
它占地广阔,建筑精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雄伟壮观和富丽堂皇。
2.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它以山水为背景,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
3.寺庙:中国寺庙建筑是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代表,其中以佛教寺庙最为突出。
寺庙建筑风格独特,雕刻精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神秘和庄重。
三、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文化传统。
通过对古建筑的欣赏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总之,中国古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也具有艺术和审美的价值。
通过对古建筑的欣赏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一、注重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二、重视大观小设计中国古代建筑追求整体与局部相统一的设计理念。
整体上,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整体布局的协调、对称和谐,以及建筑群的统一性;在局部上,古代建筑注重细节的精致和装饰的华丽,常常运用雕刻、彩画等技法,使建筑更富表现力。
三、讲究结构的悬空和平衡四、飞檐翘角、重檐歇山中国古代建筑着重强调飞檐翘角和重檐歇山的造型特点。
飞檐翘角指建筑物的檐口向上翘挑,形成独特的拱形造型,既美化了建筑物的外观,也有实际的作用,能够遮阳、防雨。
重檐歇山指建筑物的檐口呈双层设计,既实用又富有装饰性,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五、注重黄金分割和对称美中国古代建筑注重黄金分割和对称美的原则。
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和设计常常采用数学上的黄金分割比例,保持整体的和谐和平衡。
古代建筑的对称美也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色,无论是建筑物的整体布局,还是细部的装饰,都强调左右对称,以体现秩序和谐的美感。
六、强调空间的层次感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空间的层次感。
古代建筑常常通过建筑布局、厅堂室内的划分、空间的连贯性等手法,形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结构。
人们从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弯弯曲曲,层层深入,以及空间的转折和变化等,使整个建筑空间更具韵律感和变化。
七、追求意境和寓意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与自然的融合、大观数细设计、结构的悬空与平衡、飞檐翘角、重檐歇山、黄金分割和对称美、空间层次感以及意境和寓意的特点。
这些特点使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艺术之一,并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古代中国的特
有文化气质。
它以精粹的雕刻、精致的画面、精美的花窗、雄伟的大观园
等著称,具有精致、纪念性、高雅的艺术特色,是中国民族传统建筑文化
的经典代表。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在于将小搭配大,协调统一、结构合理、精
致华丽。
精致雕刻的工艺,精美图案的装饰,精细镶嵌的外观,精美镜梁、精致的栏杆,都是古代建筑的标志。
古建筑中有大量出众的雕塑作品,往
往占据建筑物的重要位置,不仅凸显建筑的视觉效果,而且还体现出审美
观念和审美文化。
古代中国建筑的设计往往虚实结合,艺术质量较高,长期以来一直居
于世界建筑艺术发展的领先地位,许多建筑充满神秘感,引人入胜。
特别
是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以其集自然、社会、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特点,
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
可以说,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体现了渊博的中国文化,其特色也在持续
发展,从古至今一直深入人心。
它把审美品质融入建筑物的细节中,不仅
赋予它们独特的文化气息,也赋予了历史承载以及文化责任,成为古代建
筑物的魅力和灵魂所在。
总之。
中 国古代最著名的建筑艺术有哪些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建筑艺术有哪些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国度,在建筑领域留下了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
这些建筑不仅展现了当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万里长城。
它宛如一条巨龙蜿蜒于中国的北方大地,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为了抵御外敌入侵,纷纷修筑城墙。
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这些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初的万里长城。
此后,历代王朝都对长城进行了修缮和扩建。
长城的建筑工艺极为复杂,它由城墙、敌楼、关隘、烽火台等部分组成。
城墙高大坚固,有的地方甚至高达十几米。
敌楼和烽火台分布在长城沿线,用于观察敌情和传递信息。
关隘则是长城上的重要通道,如著名的山海关、嘉峪关等。
长城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砖石、黄土等,其建造过程凝聚了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它不仅是一道军事防线,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
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
故宫的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约 72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故宫的建筑风格严谨对称,体现了皇家的威严和庄重。
宫殿的屋顶采用黄色琉璃瓦,墙壁为红色,色彩鲜艳夺目。
故宫的建筑结构精巧,采用了木构架结构,梁柱之间的连接巧妙而稳固。
宫内还收藏了大量的文物珍宝,如书画、陶瓷、金银器等,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秦始皇陵兵马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兵马俑则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
兵马俑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
兵马俑栩栩如生,形态各异,每个陶俑的面部表情、发型、服饰都各不相同。
这些陶俑按照军阵排列,展现了秦朝强大的军事力量。
兵马俑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采用了模制和手工雕塑相结合的方法,陶俑的身体和头部分别制作,然后组装在一起。
陶俑的身上还绘有精美的色彩,可惜由于时间的流逝,大部分色彩已经脱落。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及其文化意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种建筑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技巧,传承至今并影响着现代建筑。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以及其对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追求自然、和谐、均衡的原则,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木结构和石构结合:古代中国建筑以木构为主,但也善于利用石材构建基础和装饰。
这种结合使得建筑更加稳定耐久,并保留了其原始美感。
2.严谨的规划和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在规划和布局上非常注重对称和均衡。
从整体到细节,都展现着严格而有序的美感。
3.独特的屋顶形式: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多为斗拱形状,呈曲线状弯折,充满了变化和动感。
这种特殊的屋顶形式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寓意着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4.精美的装饰和雕刻: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装饰和雕刻,常常以壁画、瓷砖和雕刻等形式表现。
这些细致而精湛的装饰赋予了建筑美感和文化内涵。
二、中国古代建筑对文化的意义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其文化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和哲学信仰的表达:古代中国建筑中融入了佛教、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通过建筑形式和装饰来表达教义和哲学观念。
比如,寺庙通常都会有巍峨的塔楼,象征着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
2.社会阶层和地位的象征:古代中国建筑往往与社会地位和权力密切相关。
皇宫、官府和贵族的府邸都是巍峨宏大的,代表着社会地位和尊贵。
而普通百姓的住宅则更加朴素和实用。
3.文化传统和历史意义的保护: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并且起到了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古代建筑的保存和修复不仅能够延续文化传统,也能够让后人了解古代社会和历史发展。
4.空间布局和生活方式的体现:古代中国建筑在空间布局上注重尊重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
比如,庭院的运用使得建筑空间更加开阔,通风透光,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居住环境。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
1.依山就势,合理利用自然环境:中国古代建筑以依山傍水为原则,
讲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建筑物的位置和朝向都需要与周围的山水相
协调,同时利用地势和树木等自然元素来起到遮阳、保护等作用。
2.注重均衡和谐的布局:中国古代建筑以中轴线为主,采用对称布局
的方式。
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均衡和谐的思想,建筑中的对称体现了这
种思想。
建筑物的主要部分从整体到局部都需要满足统一、协调的原则。
3.重视雕刻和绘画: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物的门、窗、柱子、斗拱等
部分都进行雕刻,以及在墙面上进行绘画,这些都是以文化、历史、宗教
等为题材的。
雕刻和绘画既是美化建筑的手段,也体现了古代建筑的文化
内涵。
4.承袭传统工艺和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倡导精工细作,对建筑材
料的选择和加工要求十分严格。
建筑材料以木石为主,如悬山、建筑梁柱、屋檐等都采用木材,而地基、地板、墙体等则常用石料。
并且,中国古代
建筑在施工中注重手工的使用,如斗拱的砌筑、榫卯的木结构等,都需要
经过精细的手工制作。
5.强调建筑的气势和尊贵感: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建筑的气势和尊贵感,通过建筑物的高大、宏伟、雄伟等特点来体现。
建筑的形式和结构都以增
加建筑的威严感为目标,如四合院的大门都会设置高台阶,庙宇的屋顶则
通常采用斗拱形式来增加高度。
6.融入宗教和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建筑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家等各
种宗教和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和追求。
建
筑与宗教相关的庙宇、寺庙等建筑物,以及与哲学相关的园林等,都通过建筑的形式和氛围来传达思想和信仰。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一、引言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它承载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哲学、文化、美学等方面的精髓,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简述,以揭示其独特的魅力。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1.木结构为主: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通过榫卯、斗拱等结构形式,实现了建筑的承重和装饰功能。
这种木结构形式不仅轻巧灵活,而且具有很高的装饰性。
2.布局严谨: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整体布局,讲究中轴线对称,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的布局、空间和尺度都经过精心设计,以实现建筑的功能和美学要求。
3.建筑与园林的结合: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园林的结合,通过园林的景观和建筑的空间布局,创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
园林中的山、水、石、植物等元素相互呼应,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景观效果。
4.色彩丰富: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丰富多样,常用红、黄、蓝、绿等颜色进行装饰。
不同色彩的运用有着深刻的寓意和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5.雕刻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雕刻装饰丰富多样,包括木雕、石雕、砖雕等多种形式。
雕刻的内容广泛,包括花卉、鸟兽、人物等,通过雕刻手法细腻地表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1.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建筑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这种思想体现在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上,如院落的层次和叠落、建筑的高低错落等,都表现出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顺应。
2.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礼制和秩序。
建筑的布局和空间设计都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尊卑有序、等级分明等思想,表现出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追求。
3.道家文化的影响:道家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道家追求自然之美,强调无为而治。
这种思想体现在建筑的园林设计中,追求自然之美和生态平衡,表现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Chinese Classical Architecture Art)一、中国古建筑概述⒈中国古建筑发展过程中国古建筑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形成、发展、成熟、演变的过程,使之成为世界上独具风格的一门建筑科学,它是世界上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早从原始社会晚期(约五万年前)开始,原始氏族公社不断繁荣和发展,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逐步发展为地面上房屋,并为适应氏族公社生活的需要,出现了相当大的氏族聚居地。
这为中国建筑奠定了木构架建筑的发展雏型。
至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商朝已有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其后期建造了宫室、宗庙、陵墓及规模相当大的灌溉工程和防御工程,并已能建造规模较大的木构架建筑,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院落群体组合。
西周出现了瓦。
至春秋营建了很多以宫室为中心的城市,城壁用夯土筑造,宫室建在夯土台上。
木构架成为中国建筑主要结构方式。
同时等级制明显出现。
战国时代进入封建社会,城市规模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建造多层木构架房屋,砖、彩画出现,建筑制度开始确立。
战国后期的秦朝,修建了规模空前的宫殿(阿房宫),陵墓(秦始皇陵)、万里长城、全国性公路(驰道)及水利工程。
秦亡汉兴,西汉及东汉先后建设了规模宏伟的首都长安和洛阳。
四百多年后为魏、蜀、吴三国所代替,汉末曹操营建了规制整齐的邺(yè)城。
考古说明,汉代已大量使用成组的斗拱,木构楼阁逐步代替了高台建筑。
同时砖石建筑亦发展起来,砖券结构出现,并采用各种瓦、下水管及墓葬中使用大块空心砖。
至此,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基本形成了。
晋朝建立和东晋南迁到南北朝结束,在局势较稳定的长江流域,都城规划布局原则在汉末邺城传统上进一步发展,作为都城中心之皇宫,位置北移,并设规制整齐的东西市。
佛教建筑繁荣发展,出现了大量宏伟华丽的寺、塔、石窟和精美雕塑。
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首都大兴城规模宏巨、分区明确、街道整齐,超越前代。
到了唐朝,建筑等级更为详密。
陵墓、木构殿堂、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无论布局、造型均气魄雄伟,具有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
唐代建筑不但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发展最高峰,而且是中国建筑发展进入到了完全成熟阶段的佐证。
宋朝最初与辽(契丹族)对峙于华北北部,公元十二世纪初,金(女真族)灭辽,进而压迫宋朝退至淮河以南。
北宋首都东京——开封,都城建设巨大改革,废除了汉以来采用的封闭式坊里制度,以适应当时手工业和商业需要,桥梁建筑出现了大跨度的木构拱桥(虹桥)。
装修、彩画基本定型,家具经过了由矮式向高式的改进。
室内布置也开辟了新途径。
木、砖、石结构不断发展,并制订为以“材”为标准的模数制,使木构架建筑设计与施工达到一定程度规格化。
公元十二世纪初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即是总结这些经验的杰作。
可以说,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筑发生较大转变的时期,它影响了以后元、明、清三朝的建筑。
辽国与内地交流频繁,受汉文化影响借用汉族工匠技术力量修建了若干城市、宫殿和寺、塔等宗教建筑,因此,在初期保持了唐代风格;中期以后,受宋代建筑影响的同时又有不少创造性发展,著名的应县木塔即建于辽代。
与南宋同时的金国,融合了辽、宋建筑传统,在建筑结构及艺术风格取得不少新成就,为元代建筑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忽必烈灭宋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北京的前身——元大都始建。
喇嘛教、伊斯兰教及中亚各族工艺美术,使汉族工匠在宋、金传统上进行创造的宫殿、寺、塔、雕塑融入新的元素,呈现若干新趋向。
元朝之后,朱元璋建立明朝,在建筑、水利、造园等方面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专门匠师和学术著作。
制砖手工业进一步发展,除修建了规模伟大的长城(明长城)和建造南北二京。
一般府、洲、县城垣多用砖砌。
民间建筑也多使用砖瓦。
明朝以及后来继起的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更为严密,等级制更为森严。
官家建筑已完全标准化、定型化、建筑装饰琐碎繁缛(rù),但某些组群建筑的布局与形象颇富变化,圆明园即为典范,民间建筑类型与数量加多,质量提高。
各民族建筑也于此时发展成熟。
同时,皇家和私人园林有很大发展,成为此时期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因此,明清建筑继汉、唐、宋建筑之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一个高潮。
在这古建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明清两代在建筑形式、构造方式、建筑材料、工艺技术及《清式则例》的遵循方面“因袭相承,变易较微。
”形成了统一风格,有很多共同或相似之处。
清雍正十二年(1733年)颁发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即为这个时期的建筑在造型、设计、构造、用材、工艺及施工技术方面的总结。
2、中国古建筑形式及特点中国古建筑从原始社会开始,即以木构架为其主要结构方式,在这历史长河中,一脉相承。
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平面布局、立面形式、构造方式、建筑风格诸方面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
可谓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流光异彩。
中国古建筑有其完整的木构架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又有抬梁式、穿斗式、井幹式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木构架至迟在春秋时代就初步完备了,后经不断提高,产生一套完整比例和做法。
此种木构架是沿房屋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迭数层瓜柱和梁,自下而上,逐层加高并缩短,至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
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
在檩上排列椽子承载屋面重量,同时檩还具有联系构架的作用,这样由两组木构架形成的空间称为“间”。
一座房屋通常由一间乃至若干间沿面阔方向排列为长方形平面。
除此之外,木构架结构还可建造三角、正方、五角、六角、八角、圆形、扇面、万字、田字及其它特殊平面建筑和多层楼阁与塔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斗拱的应用。
所谓斗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拱层迭装配而成的组合部件。
斗拱至迟在周朝初期已有在柱上安置坐斗,承载横枋的方法。
至汉朝,成组斗拱已大量用于重要建筑中,斗拱形式不止一种。
经过两晋、南北朝到唐朝,斗拱式样趋于统一,并用拱的高度作为梁枋比例之基本尺度。
后来匠师们将这种基本尺度逐步发展为更周密的模数制,就是宋《营造法式》所称的“材”。
“材”分八等,而每等“材”又分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宽。
根据建筑类型先定材的等级,然后构件的大小、长短和屋顶的举折都以“材”为标准决定。
至明清,模数制在大式建筑中变为以斗口为基本权衡单位,在小式建筑或无斗拱大式中以柱径为基本权衡单位。
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筑,由于等级制的关系,只有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允许在柱上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斗拱。
斗拱最初用以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承出檐的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其它节点上,而出檐深度越大,斗拱层数就越多。
斗拱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因而以斗拱层数的多少表示建筑物的重要性。
穿斗式木构架也是沿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构架,亦即用较小的柱与数木拼合的穿,做成相当大的构架。
用料经济施工简易,是其特点。
这种木构架至迟在汉朝已相当成熟,流传至今,中国南方普遍采用。
也有房屋两端山面用穿斗式而中央诸间用抬梁式的混合结构。
井幹式木构架是用天然圆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木料,层层累叠,构成房屋壁体。
据考,此种结构法商朝已产生。
汉朝初期宫苑中有井幹楼。
井幹式结构房屋,即可直接建于地上,也可像穿斗式构架一样,建于干阑式木架之上。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还具有: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适应不同气候条件;有较好抗震性能;材料供应方便等优点。
3、中国明清古建筑中国木构架结构体系,经过三千年的发展,由简陋到成熟、复杂,再进而趋向简化,到明清达到最后一个高峰。
明朝的官式建筑已高度标准化、定型化,而清朝于1733年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则进一步予以制度化。
标准化、定型化还包括彩画、门窗、须弥座、栏杆、屋瓦及装饰花纹等方面。
明清时期的夯土技术有了更高成就,在桥梁和地基工程,多采用黄土合白灰夯筑基础。
实践证明,我国传统的夯土建筑物在防震、防水方面具有很大优越性。
琉璃瓦生产,用坩(gān)子土作坯料,提高了硬度,无论数量或质量都超过以往。
明万历《工部厂库须知》记载:当时所烧琉璃瓦件就有黄、青、绿、蓝、黑及白等各色釉子。
清代以后,又增加了桃红、孔雀蓝、格限制。
其中黄琉璃瓦仅用于宫殿、陵寝和最尊贵的祠庙。
如北京紫禁城。
琉璃砖多用于佛塔、牌坊、照壁、门、看面墙等处。
如故宫及北海九龙壁等。
此外,镏(liú)金、琉璃鋄金(银)、亮铁、砖雕、木雕及其它美术工艺品用于建筑,丰富了装饰的手法,对建筑艺术起了很大作用。
明代砖的生产大量增加,并设官窑烧造砖瓦。
不仅民间建筑普遍使用砖瓦,全国大部分洲、县城都包砌砖面,特别是河北、山西二省长达千余公里的万里长城,在十五、十六世纪间,大部分修建为雄厚的砖城,规模之大,举世闻名。
高级建筑物所用的铺地金砖,则于苏州设官窑烧造。
从苏、松一带征集技术熟炼的窑匠精心团造,有二尺二、二尺、尺七细料方砖,质地坚腻,棱角方正。
反映了古代陶冶匠师之高超技术水平。
宫庭建筑所需各种石料,和砖瓦一样由工部委官开采,于房山大石窝采汉白玉、青白石;于马鞍山采青砂石、紫石;于白虎涧、鲇鱼口采豆渣石;后又在牛栏山和石景山采青砂石;于江苏省徐、淮地区采花斑石。
房山所采汉白玉石洁如玉,专供宫廷、陵寝、坛庙阶砌栏楯(dù)之用,柔和而易琢,镂为龙凤芝草之形,具极高装饰效果,如北京故宫三大殿、天坛祈年殿、圜丘坛的汉白玉须弥座、栏杆即是珍贵的范例。
花斑石由于石纹斑烂美丽,多用于宫殿、苑囿作铺地材料。
还有虎皮石,多用以垒砌围墙和房屋台基,经济美观。
木材方面,明代统治阶级极尽奢华,兴建重大建筑工程要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等地采办楠木、樟木、柏木、椴木、花梨木及桅(wéi)木、杉木;从山西、河北等地采办松木、椴木、榆木、槐木等大量木材,以应木需。
宫殿、陵寝和坛庙高级建筑用楠木制作梁、柱和门窗装修;用柏木或楠木、樟木制作斗拱;用杉木制作檩条、圆椽和望板;用樟木制作飞檐椽、翘飞椽、山花、博缝和雀替;用松木制作连檐、瓦口;用柏木、榆木制作地丁和桥桩;用桐皮槁做鹰架木等等。
明初用了许多大尺度材料,如天安门和端门的明间跨度长达8.5米以上,此跨度是空前的。
昌平明长陵陵恩殿用直径达1.17米、高23米的整根楠木柱,尺寸之巨国内罕见。
入清以后宫廷工程由于缺乏巨大木材,不得不用小块木料拼接成柱子和梁,外加铁箍拼合成材。
解决了用材问题。
大项工程由于缺乏楠木,转向大量使用黄松,作主要建筑材料,这是明清两代在大木用材方面显著差别。
在木结构方面,最重要的是斗拱结构机能减弱,比例得以减小,构造更加简化;另外,构架整体性加强,节点简单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