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伦敦道克兰城市更新共74页文档

合集下载

伦敦道克兰码头旧工业区的更新实践

伦敦道克兰码头旧工业区的更新实践

伦敦道克兰城市更新实践19世纪的伦敦道克兰地区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从1960年代起,道克兰地区开始逐渐衰落,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与社会问题。

为消除这种衰落现象,该地区于1980年代初成立了伦敦道克兰开发公司,该公司于1998年完成其使命,使道克兰恢复了昔日的繁荣景象。

公司从建立到退出,17年来相关措施的实施正是英国20年关于城市更新政策变化的一个缩影。

如今中国的有些城市也正面临着诸如道克兰地区所呈现出的从繁荣—衰退—再到繁荣的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因此对伦敦道克兰城市更新的研究将对中国的城市更新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 伦敦道克兰城市更新的历程19世纪的道克兰地区曾经是世界上最为繁忙、最为重要的港口之一。

该地区享有一种以传统港口活动(包括船舶修理,食物加工,抵押和分配)的发展与繁荣为基础的独特的经济生活方式。

工业发展依赖烟草、木材和毛皮等进口原材料。

1930年代中期,道克兰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每年买卖货物3500万吨,约有10万人从事与港口相关的工作,其中3万人直接受雇于港口。

此后,由于港口工作需要大量复杂的技术、贸易和管理人才,而道克兰不能予以满足,港口开始从辉煌走向衰落。

1960—1970年代,道克兰的衰落开始加剧,如落后的交通通达度、被严重破坏的环境、大量人口失业、住房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

这一切都表明道克兰城市更新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从196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关注港口未来的发展,关注港口的关闭对道克兰地区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但人们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一直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1960—197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探讨有关道克兰的未来。

但提出来的相关计划与建议都没能提供具体贯彻的策略。

由于当地权力机关及其他部门没有赢得公众的同意,而且对普遍的市场环境考虑不周,因此他们提出的计划不具有现实意义。

特别是在1970年代,道克兰的衰退导致企业关门停业、缺乏投资,衰退开始加剧。

政府于1977年7月出台的白皮书,显示内城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注,但长期看来,由于缺乏财政资金,一些有利于城市更新的重大项目实施起来较为困难。

伦敦道克兰地区城市更新发展经验研究

伦敦道克兰地区城市更新发展经验研究

伦敦道克兰地区城市更新发展经验研究类延辉【期刊名称】《城市住宅》【年(卷),期】2017(024)009【总页数】5页(P10-14)【作者】类延辉【作者单位】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英国伦敦道克兰地区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但随着船舶工业大型化发展,因无法再承担船只停靠的职能而逐渐衰败,直至20世纪70年代成为废弃港口。

20世纪80年代,政府着手复兴衰败的道克兰地区,虽然过程曲折,但如今道克兰地区已成为世界级金融、商业及居住中心。

道克兰新城是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之一,故对此案例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我国城市更新设计提供参考。

伦敦道克兰地区是伦敦东部滨水地带和码头的统称,是伦敦港(Port of London)的主要部分。

该地区面积为22km2,如图1所示沿着泰晤士河岸线横跨伯蒙德西滨水区(Bermondsey Riverside)、卫平(Wapping)、萨里码头(Surrey Docks)、莱姆豪斯(Limehouse)、道格斯岛(Isle of Dogs)、皇家码头(Royal Docks)、贝克顿(Beckton)。

除萨里码头外,其他区域均处于泰晤士河北岸。

道克兰是19世纪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周围分布着进出口货物区及工业区,许多质量差的高密度住宅在此选址。

二战期间,港口遭到德国轰炸被严重破坏。

20世纪50年代,战后重建给该地区带来短暂的繁华。

但60年代至70年代初,船只大型化及集装箱化发展,以人工作业和小型船只为主的道克兰地区码头已无法适应发展需要。

截至20世纪70年代,道克兰地区码头全部关闭,沦为废弃港口,仓库空置(见图2)。

失业率高,居住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匮乏,经济发展停滞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突出,居民被迫离开,道克兰地区的衰败引起英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1979年,英国城市建设政策有所转变,提倡以市场为导向的城市更新,鼓励私人资本参与城市建设。

1980年,《地方政府、规划以及土地法案》通过,授权国家环境部建立城市发展公司。

国外城市更新的三种方式

国外城市更新的三种方式

国外城市更新的三种方式城市更新的方式主要包括三种:第一种是重建,对城市中严重衰退地区进行清除并作合理的使用;第二种重整,对城市中整体功能仍能适应需求,但出现衰退迹象的地区进行环境改善或局部拆除重建;第三种是维护,针对城市中环境状况良好的地区予以保护和维修,并适当补充必要设施以防止衰退现象发生。

本文将与您分享四个国外城市更新的经验做法,以及对我国存量用地再开发再更新的的借鉴与启示:#英国#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模式英国是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之一,其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更新始于上世纪30年代的清除贫民窟计划。

1930年,英国工党政府制定格林伍德住宅法,采用“建造独院住宅法”和“最低标准住房”相结合的办法,要求地方政府提出消除贫民窟的5年计划。

在清除地段建造多层出租公寓,并在市区以外建一些独院住宅村。

这一法规首次提出对清除贫民窟提供财政补助。

英国政府建立了城市开发公司(如伦敦道克兰区发展公司Dockland Development),隶属于环境部,由国家政府直接控制并委派官员负责,不受地方管制。

其主要负责是土地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如强制收购、土地整理等,将土地出售给合适的开发商;同时培育资本市场、土地市场和住宅市场等,利用国家公共资金的投入和一些优惠政策,刺激更多的私人资金注入指定区域。

早期,英国城市更新的初期是政府主导,政府及公共部门的拨款补助为主要资金来源。

随后,政府和城市开发公司设立企业区,通过优惠政策鼓励私人投资,并把投资从富裕地区引入旧城区的开发与建设中。

1980年,英国颁布了《地方政府、规划和土地法案》,在立法上确定了城市开发公司的目的是通过有效地使用土地和建筑物,鼓励现有的和新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提供住宅和社会设施以鼓励人们生活、工作在这些地区。

自此,英国政府的城市更新政策也有了重大转变,逐步发展为以市场为主导、以引导私人投资为目的,最后公、私、社区三方合作,让公众参与到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更快更好地推动了城市更新进程。

英国伦敦道克兰城市更新PPT共76页

英国伦敦道克兰城市更新PPT共76页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谢谢!
英国伦敦道克兰城市更新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英国城市更新政策法规梳理

英国城市更新政策法规梳理
3.企业区(Enterprise Zone)制度(1982年)
4.城市开发项目(UDG)制度(1982年)
5.《住宅与规划法》(1986年)
6.城市再生项目(URG)(1987年)
7.《地方政府规划和住宅法》(1989年)
1990年代
(城市再生时期)
1.城市挑战(City Challenge)(1991年)
2.专项再生预算(SBB)(1993年)
3.《美化城市环境法》(1967年)
4.《城乡规划法》(1968年)
5.优先教育区(EPAS)制度(1968年)
6.城市计划(UP)制度(1968年)
7.社区发展计划(CDP)制度(1969年)
8.《住宅法》(1969年)
9.一般改善区(GIA)制度(1969年)
1970年代
(城市更新时期)
1.内城区研究计划(IAS)(1972年)
2.住宅改善事业地区(HAA)制度(1974年)
3.综合社区计划(CCP)(1974年)
4.《内城政策》白皮书(1977年)
5.《内城区法》(1978年)
6.内城政策伙伴关系计划(ICP)(1978年)
1980年代
(城市再开发时期)
1.《地方政府规划及土地法》(1980年)
2.城市开发公司(UDC)制度(1981年)
英国城市更新政策法规梳理时间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期城市更新阶段1
英国城市更新政策法规梳理
时间
政策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早期城市更新阶段)
1.《公共卫生法》(1848年)
2.《住宅改善法》(1875年)
3.《住宅善法》(1890年)
4.《格林伍德住宅法》(1930年)

伦敦城市更新模式_伙伴合作_董奇

伦敦城市更新模式_伙伴合作_董奇

伦敦城市更新模式—— —伙伴合作
#董 奇
英国伦敦在战后面临着严峻的城市经济衰退、环境衰败、 社会两级分化等诸多问题, 从早期撒切尔时代专注于引进私人 资本、 减少地方政府对政策的干预, 到后来逐渐扩大加入区级 政府、 社区代表和志愿者, 伙伴合作的理念发展演进了二十多 年! 到现在已经成为英国城市更新中的完整机制。 一、 战后伦敦的城市问题 作为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地区!伦敦上个世纪初就是当时世 界上用地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世界性城 市。 但是二战后! 一方面是战争对城市的摧毁! 更重要的是随 着日不落帝国殖民地纷纷独立,大量的海外移民涌入伦敦, 导 致中心城市过于拥挤、 城市环境恶化和社会两级分化等一系列 的城市问题。 如何应对战后这些严峻的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问 早在 "#$$ 年阿 题! 政府的城市政策和规划则起着主导的地位。 贝科比 %&’()*)+,’-(. 的大伦敦规划确定设立“ 城市绿带” 限制 城市无序蔓延,在伦敦周边地区建设 /0 个工作和居住功能相 协调新城, 将伦敦城市中心的人口和工厂疏解到绿带以外的新 城镇中。 随后“ 新城法” ( 和其他相关法案从 1(2 3+24 &*5 "#$6) 国家政策上明确了这个发展思路, 一直到 "#67 年, 大伦敦发展 8)(95() :+4;+4 <(=(>+?,(45 @>94 "#67) 规划( 还基本顺应这种 发展理念。 虽然基于疏解的城市政策确实解决了中心城市过于 拥挤的问题, 但是由于就业岗位随着工厂也被移到郊区并带走 了大量的中产阶级, 留在中心城区的其他传统产业如港口及相 关产业等在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逐渐萧条下去。 诸多的因素导 致在战后轰轰烈烈建设新城的同时,内城城市问题却逐渐恶 化: 城市经济衰退, 城市环境破败, 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高失 业率犯罪率和贫困人口比例激增等。 二、 英国城市更新缘起 政府从 "# 世纪 6A 年代开始! 政府开始实施一些专门针对 内城问题的政策,其目的想改善一些社会福利和环境卫生, 如 和“ 城 针对贫困移民的 “ 综合教育” ( B+,?)(C(4D-=( E;F*95-+4) G)’94 @)+H)9,,() , 修缮破旧的社区住宅的“ 综合改 市项目”( %8(4()9> I,?)+=(,(45 &)(9. 和“ J+FD! 善地区” 住宅行动地区” ( 。政府是城市更新行动主导者! 决定着援助项 -4H &*5-+4 &)(9) 目的具体对象、 方式和规模。但总的说来, 受当时“ 福利政府 K(>L9)( M595() ” 观念的影响, 这些政策尽管也解决了一些实际 ( 城市问题! 但缺乏私人资本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参入! 其范围和 规模不大, 实施的成效和影响也有限。 从 NA 年代开始的信息产业的发展和跨国的投资、金融管 理的迅猛发展, 经济全球化进程导致发达国家城市经济结构发 生转换, 传统制造业的地位进一步消退和服务业逐渐变成城市 主要功能, 这必然使很多政府开始重新审视城市的组织结构和 城市建成环境以应对国际竞争和全球化的挑战。 美国城市作了 最早的尝试, 波斯顿和巴尔的摩在 NA 年代的旧城开发中, 通过 政府和开发商所结成类似“ 增长联盟” 的公私伙伴合作在城市 经济复兴和环境改善上取得了成功。 一方面这些荒芜的土地因 为大多位于中心良好的区位, 对以利益为指向的投资者来说蕴 涵着极大的投资价值, 另一方面这些地区也是政府为复兴城市 的经济环境应对国际竞争的首要解决的课题。 共同的目标和利 益自然造成了双方的结合。政府为了吸引投资, 逐渐从以前的 直接主导城市更新的角色中脱离出来, 通过政府的税收、 借贷

《英国城市更新(第二版)》导读

《英国城市更新(第二版)》导读

《英国城市更新(第二版)》导读作者:暂无来源:《上海城市规划》 2017年第6期杨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3年多前,在与一位城市官员进行的交谈中被问到,学校里有没有人研究“旧城更新”;我对此的第一反应是“城市更新”。

经过一番沟通方才了解,他是在指将“旧城改造”、“综合整治”、“城市开发”、“拆迁安置”等内容混杂在一起的一种事情或者状态。

这看似清晰却无法言表,前人做过但难以借鉴,箭在弦上仍举步维艰。

我试图从解释“城市更新”的概念内涵入手,却觉得枯燥冗长,缺乏实际操作性;也试图从剖析某个案例开始,但觉得牵强附会,缺乏理论性。

一个曾经在脑海里清晰明了的研究领域“城市更新”,却在从现实困惑带来的问题面前,显得不那么好讲清楚了;其中不仅存在对概念本身的各种理解,而且包括不同的行动方式,不同的行动目的,不同的角色认知,以及不同的结局。

连我们是否基于中国语境将这一问题思考和研究得足够清晰,都一时间难以回答上来。

随后的一段时间,从国家政策到城市战略,从学术论坛到公共媒体,从开发项目包装到规划编制策略,城市更新被描述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一种价值取向,乃至时代特征、观察视角、实施策略和行动方式。

实际的情形也的确如此。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从未像当下这样切身地体会到,既往的发展占用了太多的资源和空间,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

与此同时,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人口红利、政策红利等具有推动发展作用的因素在逐渐消失;城市的发展在经历了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等潮水般的涨落之后,随之自然而然地踏入了紧缩时代。

不仅如此,除了追求经济的繁荣,人们更加注重去追求具有生态可持续性和社会包容性的城市生活,这些追求逐步汇聚而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价值取向。

国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经历了从旧城改造到当前所提城市更新的转变,其中理论内核、目标主张、实施手段等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在对这一概念、实践的内涵和构成进行严格界定的时候,不能脱离特定的时代、国家和社会经济背景,政策演进过程和脉络中所蕴涵的信息值得深究。

城市更新案例:伦敦国王十字车站区

城市更新案例:伦敦国王十字车站区
城市更 新:伦 敦 国 王 十 字 车 站区域
得得
得得
得得
得得
得得
得得 得得
得得
得得
伦 敦 国 王 十 字车 站区域多元复合功能集聚
得得
得得
得得
得得
得得
得得
针对区域高端人 才的高品 质消 费及文化需求,国 王 十 字车 站区域除办 公与居 住功能外,充分利用在地文化遗 产与公 共
得得
得得
得得
得得
得得
得得
得得
人与人之间有形和无形的链 接,构建社 群网 络,塑造城市的活力内核。
得得
得得
得得
旅 游观 光等多元空间,从而适配不同社 群、不同客 群的新型生活方式诉求,是彰
得得
得得
得得
得得
显城市活力、推动人 才集聚的重要手段。 得得
同时,通过公 共空间的串联,一方面实现载体、功能和城市基 础设 施的联
得得
得得
得得
动,另一方面以内容为抓手,将人的情 感通过公 共空间进行传 导,才能真正实现
得得
• 项目以公 园、广 场、步 行街 区为组织框架,40%以上的土 地作
得得
得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得得
得得
得得
为城 市公 共空间使用。5条主要城市道 路将区域分成不同组团,
得得
得得

得得
组团内部不允许私 家 车进入,确保了其步 行体验与安 全。其中
得得
得得
得得
得得
Granary Square、Handyside Gardens已成为最受市 民及游 客
得得
得得
喜爱的聚集地之一;
• 大量的零 售、公 园等空间满足了居 民及游 客购 物、 休 闲、运 动 得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