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中段上二叠统下三叠统接触关系研究 ――来自碎屑锆石年.
大兴安岭地区扎兰屯变质杂岩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大兴安岭地区扎兰屯变质杂岩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大地构造意义周建波;王斌;曾维顺;曹嘉麟【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4(030)007【摘要】兴安地块位于额尔古纳和松辽地块之间,长期存在着是稳定陆块和造山带等不同的认识.本文针对兴安地块南部扎兰屯地区出露的原兴华渡口群进行了专项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该变质杂岩的形成时代、碎屑锆石年龄谱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对该地块的大地构造属性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1)扎兰屯地区变质杂岩主要为绿片岩-低角闪岩相变质的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系,其形成时代晚于481Ma,为早古生代晚期.岩石组合、变质程度与年代学研究表明其与北部的典型兴华渡口群不同,两者不能作为同一地层单元,应该予以解体.(2)扎兰屯变质杂岩碎屑锆石年龄谱主要分为三期:481 ~580Ma,峰期年龄为529Ma;699~998Ma,峰期年龄为833Ma 和1213~3200Ma峰期年龄为2000Ma,分别记录了泛非期Gondwana、新元古Rodinia两期重大地质事件和变质基底的年龄信息.(3)兴安地块以发育兴华渡口群为标志,存在时代为新元古代甚至为太古代的变质结晶基底,因此兴安地块应为一稳定的微陆块,而非夹持于额尔古纳和松辽地块之间的造山带.【总页数】10页(P1879-1888)【作者】周建波;王斌;曾维顺;曹嘉麟【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7.3【相关文献】1.云开地区变质沉积岩碎屑锆石U-Pb年龄、Lu-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J], 韩坤英;许可娟;高林志;丁孝忠;任留东;刘燕学;庞健峰2.澜沧江杂岩带澜沧群浅变质岩系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J], 王舫;刘福来;冀磊;刘利双3.东昆中构造带沟里地区浅变质地层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颜全治;王兴;彭思钟;裴先治;李瑞保;李佐臣;裴磊;刘成军;陈有炘;胡晨光;张玉4.内蒙古东部索伦二叠纪哲斯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李雨柯5.秦岭南缘勉略构造带小碥河—长坝地区变质地层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J], 李荣;裴先治;李佐臣;裴磊;刘成军;高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蒙古索伦地区晚古生代沉积构造背景——来自上二叠统哲斯组碎屑锆石年代学的制约

内蒙古索伦地区晚古生代沉积构造背景——来自上二叠统哲斯组碎屑锆石年代学的制约李雨柯;张德军;韩科胤;曹会;温秋园;任传涛;邹常伟;王群【期刊名称】《地质与资源》【年(卷),期】2022(31)5【摘要】上二叠统哲斯组广泛出露于东北地区南部,主要由砂岩、泥岩、灰岩、页岩组成,含腕足、苔藓虫和腹足化石.对内蒙古索伦地区的哲斯组中粗粒长石岩屑砂岩和中细粒长石砂岩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数据记录了4个年龄区间:(265±2)~(348±8)Ma,峰值年龄为(272±2)Ma;(358±3)~(453±4)Ma,峰值年龄(403±3)Ma;(470±6)~(555±4)Ma,峰值年龄为(511±3)Ma;剩余的前寒武纪锆石(693±7)Ma,(834±9)Ma,(854±6)Ma,(886±5)Ma,(1175±7)Ma,(1440±8)Ma,(17 48±17)Ma和(2150±13)Ma.其中峰值年龄为272 Ma的锆石年龄占绝对优势(达到51%),并与大石寨组火山岩和北侧的岛弧岩浆岩一致,403 Ma和511 Ma峰值年龄为东北地区泛非期变质杂岩的年龄范围,其余古老年龄也均为大兴安岭变质基底的年龄范围.上述年龄特征显示,哲斯组物源主要来自相邻地区分布的早古生代岛弧火山岩,少量来自东北相邻地块的变质基底.鉴于东北地区哲斯组分布范围广,岩性多为碳酸岩和碎屑岩,古生物化石保存完整,沉积环境稳定,证明哲斯组应为大陆边缘沉积.【总页数】9页(P597-605)【作者】李雨柯;张德军;韩科胤;曹会;温秋园;任传涛;邹常伟;王群【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4;P597.1【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6沉积碎屑锆石U-Pb年龄物源、构造指示意义——来自黄龙县、铜川市金锁关地区延长组碎屑锆石年代学证据2.内蒙古索伦地区中二叠统哲斯组碎屑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3.内蒙古东部索伦二叠纪哲斯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大地构造意义4.秦岭南缘勉略带构造属性及晚古生代地质背景: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制约5.兴蒙造山带中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来自晚泥盆-早石炭世色日巴彦敖包组碎屑锆石和火山岩岩浆锆石年代学的制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蒙古大兴安岭中南段二叠系砾岩段的发现及其意义

Serial No. 591 July. 2018现代矿业MODERN MINING总第591期2018年7月第7期内蒙古大兴安岭中南段二叠系砾岩段的发现及其意义王志民1曲洪祥2刘杰2秦越强1祝晓松1孙宇飞1郭长义1贾彬1龚照程1柴晨晖1毛雄1高文勃1(1.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第四支队;2.辽宁省地质勘查院)摘要对内蒙古大兴安岭中南段二叠系砾岩段岩性、接触关系进行了分析,并经过区域地层 对比及同位素测年,认为该砾岩段隶属于上二叠统林西组下部层位。
该砾岩段的发现,不仅理顺了 研究区二叠系地层层序,而且在对林西期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两大 板块二次对接的新观点,初次汇聚以发育大石寨组火山岩为特征,即“热对接”;再次碰撞以出现挤 压型磨拉石建造为标志,即“冷对接”。
关键词林西组沉积环境砾岩段热对接冷对接挤压型磨拉石建造D O I:10. 3969/j.is s n.1674-6082. 2018.07.015研究区位于大兴安岭中南段,属内蒙古兴安盟 科尔沁右翼前旗管辖。
该区自二叠纪以来,地层多 可见及,尤其是中生代火山地层更为发育,基本构成 了大兴安岭的主体。
区内中生代火山地层划分与对 比问题,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由于二叠纪地层 遭受后期变质变形作用的改造,或呈构造岩片产出,致使该套地层层序、覆伏地层接触关系不清,如大石 寨组,其厚度可达6 034 m[1-2,但根据《索伦镇 1:25万区调报告》,该地质剖面厚度被修测为6 425.3 m。
总之,大石寨组是本区较为复杂、争议 较多的地层之一。
2015—2017年,武警黄金第四支 队在开展复兴屯等4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 作时,于科右前旗树木沟原大石寨组下部,首次发现 了一套灰白色厚层硅化变质不等砾复成分砾岩(以下称为砾岩段),未见底。
目前,区域上将发育于原 大石寨组下部的一套不含火山岩的变质碎屑岩地层 称为寿山沟组,因其发育于大石寨组火山岩下部,故 暂将原大石寨组下部砾岩段厘定为寿山沟组。
内蒙古巴林左旗谭家湾剖面中三叠统幸福之路组厘定及其物源分析来自碎屑锆石LAICPMSUPb测年的证据

地质论评
GEOLOGICAL REVIEW
Vol. 65 No. 2 Mar . , 2 0 1 9
内蒙古巴林左旗谭家湾剖面中三叠统幸福之路组 厘定及其物源分析
——来自碑屑错石LA-ICP-MS U-Pb测年的证据
輒孤郑月娟,张海华,张健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沈阳.110034
1地质概况及采样剖面
地理位置上,研究区位于大兴安岭中南部 、内蒙 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一带;大地构造上,研究区位于额 尔齐斯一西拉木伦构造一地层大区,该大区是古亚 洲洋北支最终闭合消失的对接带(潘桂棠等 ,2009;
注:本文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DD20I60163)的成果。 收稿日期 >2018-05-10;改回日期:2018-12-21;责任编辑:刘志强。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2.006 作者简介:甄甄.女.1985年生程师*主要从事沉积学、地球化学、石油地质学等研究,Email:zhenm56@
orogenic belt zone
45°
① 哈尔滨
年
㈣丿 3
沈阳
北京
115°
120°
140 0 125°
560 km 130°
44°
10' 119。00'
rrn村镇
1----- 1 town
剖團仪置及方向
119。09'
position and direction of the section
构造一地层大区:①一阿尔泰一兴蒙;②一额尔齐斯一西拉木伦;③一华北;满克头鄂博组;J尹一新民组;PJ—林西组;P.zs-Vf
斯组;PM—大石寨组;P]SS—寿山沟组;巧一二长花岗岩;卡一细粒花岗岩;Y隸一中粒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邛;一辉 绿岩 Tectonic and stratigraphic regions; 1 —Altai—Xing'an Mongolian; 2;—Eerqisi—Xar Moron; G)—North China; —Miinketou* ebo Formation; J2a—Xinmin Formation ; PJ—Linxi Formation; P2zs—Zhesi Formation ; Pt </—Dashizhai Formation ; P | ss—Shoushangou Formation ; T|7一
太原西山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地层最大沉积年龄的碎屑锆石U-Pb定年约束

太原西山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地层最大沉积年龄的碎屑锆石U-Pb定年约束刘超;孙蓓蕾;曾凡桂【期刊名称】《地质学报》【年(卷),期】2014(000)008【摘要】Permian to Triassicis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of geological history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Paleozoic to Mesozoic,in which the largest mass extinction events in geological history happened.As the transition stage of Permian to Triassic,the era of Shiqianfeng Formation is crucial to define the boundary of Permian to Triassic.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era of Shiqianfeng Formation in Xishan,Taiyuan,North China,the laser ablation multi-collector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LA-MC-ICPMS) was applied to date the U-Pb age of detrital zircon.Four sandstone samples (SNF,XM,K8 ,LJG)from the marker layers of strata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from the Xiashihezi Formation,Shiqianfeng Formation and Liujiagou Formation were analyzed.Four sandstone samples SNF,XM,K8,LJG obtained youngest graphical detrital zircon age were 270 Ma,296 Ma,250 Ma,262 Ma,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position time of Shinaofeng sandstone(SNF)was not earlier than270Ma,the deposition time of K8 sandstone(K8)was not earlier than250Ma.Therefore,Shiqianfeng Formation of Xishan,Taiyuan should belong to the Lower Triassic,and the boundary of Permian to Triassic lied underthe K8 sandstone.%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是古生界向中生界过渡的重要地质历史转折时期,发生了地史时期规模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
大兴安岭中段乐平统-中三叠统沉积物源分析:来自重矿物组合及碎屑锆石年代学证据

3550
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 2019,35(11)
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碎屑重矿物组合以锆石 +磷灰石 +金红石 +角闪石 +绿帘石 +重晶石的组合为特征,表明物源主 要来自于中酸性岩浆岩,并有少量变质岩及沉积岩组分。林西组样品最年轻的锆石年龄为 278±3Ma,老龙头组样品最年轻的 锆石年龄为 247±3Ma、243±4Ma及 237±3Ma,结合前人的研究,限定了林西组沉积于乐平世,老龙头组沉积于早三叠世中三 叠世。碎屑锆石年龄谱明显分为五组:237~258Ma、270~329Ma、357~558Ma、680~1633Ma及 1893~1966Ma。其中 237~ 258Ma的碎屑锆石主要来自与古亚洲洋洋壳消亡前的俯冲增生过程相关的火山活动,270~329Ma的碎屑锆石主要来自大石 寨组火山岩及其同期侵入岩,357~558Ma的碎屑锆石来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期岩浆弧,680~1633Ma的碎屑锆石可能来 自兴安及额尔古纳地块的变质基底,而较古老的 ~1800Ma的锆石年龄暗示了华北克拉通基底的物源屑锆石年龄与地层沉积年龄之差都小于 100Ma,结合对砂岩碎屑组成、重矿物组合及盆 地与火山弧位置关系的研究,认为研究区乐平世中三叠世沉积盆地具有汇聚背景,为弧前盆地。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碎屑锆石年代学;碎屑重矿物;乐平世中三叠世;物源分析 中图法分类号 P542;P5973
10000569/2019/035(11)354964 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
doi:1018654/10000569/20191118
大兴安岭中段乐平统中三叠统沉积物源分析:来自重 矿物组合及碎屑锆石年代学证据
大兴安岭北部中侏罗统漠河组砂岩LA-ICP-MS碎屑锆石U-Pb年龄:对漠

大兴安岭北部中侏罗统漠河组砂岩LA-ICP-MS碎屑锆石U-Pb
年龄:对漠
大兴安岭北部中侏罗统漠河组砂岩LA-ICP-MS碎屑锆石U-Pb
年龄是一项关于大兴安岭地区地质演化历史的研究。
研究表明漠河组砂岩是大兴安岭地区一大重要沉积岩系之一,该研究通过对漠河组砂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LA-ICP-MS碎屑锆石U-Pb
测年,揭示了大兴安岭北部中侏罗统的沉积环境及造山运动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据研究发现,漠河组砂岩主要由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三种类型的砂岩组成,其中以长石石英砂岩为主。
对这些类型的砂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LA-ICP-MS碎屑锆石U-Pb
测年分析,发现漠河组砂岩的沉积年龄范围在168.1±2.2Ma至184.3±3.3Ma之间,表明漠河组砂岩形成于中侏罗统晚期。
在研究漠河组砂岩沉积环境方面,研究发现漠河组砂岩主要代表了巨型第三级构造边界周围的沉积岩系。
这些沉积岩系主要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的东缘,该板块的运动对大兴安岭的构造演化有重要影响。
另外,在研究漠河组砂岩的岩石组成方面,研究还发现了颗粒输运距离较远的角砾岩及内陆-陆源角砾岩,这说明漠河组砂岩沉积环境相对较复杂。
总的来说,大兴安岭北部中侏罗统漠河组砂岩LA-ICP-MS碎
屑锆石U-Pb年龄的研究为大兴安岭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提供
了重要的参考,其背后的意义在于深刻理解大兴安岭地区的成岩-成矿-构造演化历史,同时也对巨型第三级构造边界区域的
沉积环境和矿产资源分布状况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大兴安岭漠河县门都里河地区中二叠世花岗岩成因类型及时代初探

大兴安岭漠河县门都里河地区中二叠世花岗岩成因类型及时代初探摘要:研究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中西部,出露面积约21km2。
本文依托于黑龙江1∶5万东马扎尔河等三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取得的成果,通过综合分析,系统研究大兴安岭漠河县门都里河地区中二叠世花岗岩的岩石及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特征,探讨其成因类型及时代归属。
关键词:大兴安岭漠河县门都里河地区;中二叠世花岗岩;成因类型;时代归属1 工作区概况工作区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工作区位于大兴安岭山脉北坡,为黑龙江省较北部地区,121°45′—122°30′,北纬53°00′—53°10′,属中低山区,地势总体上西高东低,最高山峰为西南部的883m高地,一般山高在海拔600-800m,相对高差在150-200m,水系较发育,均属黑龙江水系,属典型的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2 中二叠世花岗岩概况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和中西部。
多呈北东向展布,呈岩株状产出,出露面积约31km2。
3 岩石及矿物学特征岩石多为中粒花岗结构、蠕虫结构、部分为似斑状结构,弱片麻状构造、块状构造,部分具碎裂构造。
矿物组成为2—5mm的斜长石(30—40%)、微斜条纹长石(0—10%)、条纹长石(10—20%)、石英(25—35%)和黑云母(15—20%)组成。
斜长石具聚片双晶,(010)∧Npˊ=11°,An27.7,为更长石,绢云母化,晶面混浊;条纹长石为正条纹长石。
微斜条纹长石格子双晶和条纹同时出现;石英波状消光,干涉色一级灰;黑云母具一组解理。
副矿物为锆石和磷灰。
锆石具正高突起,干涉色三级红。
磷灰石具正中突起,干涉色一级灰。
长石普遍发生高岭土化。
岩石受应力作用碎裂,斜长石晶纹弯曲、错动。
沿碎裂矿物四周有碎粒矿物和黑云母。
不透明矿物零星分布。
蠕虫状石英穿插生长在长石边部。
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4.1 常量元素特征SiO2=70.36—71.68%,平均71.02%,属酸性岩;TiO2=0.27—0.4%,平均0.34%;Al2O3=14.78—15.08%,平均14.93%;全碱(Na2O+K2O)=7.9—8.05%,Na2O/K2O=0.86—1.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14-01-02; 改回日期: 2014-01-26项目资助: 科技部973课题(编号: 2013CB4298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批准号: 41102140)和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 刘兵(1984−), 女, 博士研究生, 从事区域构造、造山带演化和40Ar/39Ar 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Email: liubing719@ 通信作者: 温泉波(1978−), 讲师, 从事构造地质学、地质年代学研究。
Email: wenquanbo@卷(Volume)38, 期(Number)2, 总(SUM)141 页(Pages)408~420, 2014, 5(May, 2014)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大兴安岭中段上二叠统−下三叠统接触关系研究——来自碎屑锆石年代学的证据刘 兵, 温泉波, 刘永江, 李伟民, 冯志强, 周建平, 申 亮(吉林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61)摘 要: 华北板块北缘与其北部地块之间古亚洲洋闭合的时限, 涉及到大陆形成过程中的古洋陆格局及演化过程的重建。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大兴安岭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是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 即是古亚洲洋向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转变的关键时期。
本文通过对大兴安岭中段龙江地区上二叠统林西组和下三叠统老龙头组砂岩样品进行系统的碎屑锆石U-Pb 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证实林西组和老龙头组存在280 Ma 、370 Ma 和500 Ma 的三组峰值年龄, 分别代表物源区存在早二叠世大石寨组火山岩、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岩浆弧以及北侧地块的统一基底, 林西组和老龙头组碎屑锆石最小年龄分别为254 Ma 和247 Ma, 结合野外实测剖面研究结果, 认为上二叠统林西组和下三叠统老龙头组连续沉积, 整合接触。
1∶20万地质图显示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大部分地区缺失三叠系, 笔者发现研究区晚侏罗世满克头鄂博组、白音高老组与下伏晚二叠世林西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结合大兴安岭中部零星出露的早三叠世地层、二连盆地参1井中也存在早三叠世地层, 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应存在早三叠世地层, 上二叠统与下三叠统应为连续沉积, 现今多数地区早三叠世地层的缺失是由于后期构造抬升剥蚀造成的。
根据上二叠统林西组和下三叠统老龙头组中碎屑锆石存在1800 Ma 左右的典型华北板块基底年龄和两者的整合接触关系, 结合内蒙古贺根山缝合带中花岗闪长岩244 Ma 的年龄以及双井子岩体、哈拉图岩体、吉林中部大玉山岩体均为后碰撞的地球化学特征, 认为华北板块北缘与其北侧地块群最终闭合时间应为P 3-T 1。
关键词: 锆石U-Pb 年龄; 林西组; 老龙头组; 大兴安岭中段中图分类号: P535; P59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1552(2014)02-0408-0130 引 言华北板块北缘与其北部地块之间古亚洲洋闭合的时限, 既涉及到大陆形成过程中的古洋陆格局及演化过程的重建, 也与中国东北大陆地壳聚合时限及动力学机制、构造单元划分和成矿带的对比等重大地质构造及资源评价等问题密切相关, 因此一直是地质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关于古亚洲洋闭合的时限, 一些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对象, 得出了泥盆纪(唐克东, 1992; 徐备和陈斌, 1997)、石炭纪早期(郭胜哲, 1986; 曹从周等, 1986; 邵济安, 1991)、二叠纪(Wang and Liu, 1986; 李锦轶, 1986, 1998; 王荃等, 1991; 吴泰然等, 1998)、二叠纪末-早三叠世(张艳斌等, 2002a, 2002b; Xiao et al., 2003; 孙德有等, 2004; 郗爱华等, 2006; 吴福元等, 2007; Miao et al., 2008)、中三叠世(Zhou and Wilde, 2013)等截然不同第2期刘兵等: 大兴安岭中段上二叠统-下三叠统接触关系研究 409的认识。
如果古亚洲洋闭合的时间为二叠纪末期, 那么早三叠世地层与晚二叠世地层之间应为不整合接触, 三叠纪沉积应具有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
内蒙古东部1∶20万地质图资料显示, 早三叠世地层大面积缺失, 仅在索伦、扎鲁特旗、龙江、嫩江等地出露, 岩性以正常沉积碎屑岩为主夹中酸性火山岩和紫色层。
早三叠世地层的大面积缺失是由于华北板块与佳蒙地块在二叠纪末碰撞造山引起, 还是由于早三叠世地层沉积之后, 后期被构造运动剥蚀了, 有待进一步研究。
尽管区域上早-中三叠世地层出露有限, 但总体上显示出与晚二叠世连续演化的从残余海到山间或山前磨拉石盆地的特征(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1991)。
因此, 选择合适的地区和研究对象, 对于上述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非常重要。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在东北地区构造演化过程中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地质时期, 即古亚洲洋闭合的结束时期, 被认为是古亚洲洋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关键时期(Zhou et al., 2009; Wu et al., 2011)。
因此, 本文选择大兴安岭中段龙江地区上二叠统与下三叠统接触关系进行研究, 利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砂岩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 试对华北板块北缘与其北侧地块的碰撞拼贴过程、最终的闭合时间等问题进行探讨。
1 地质概况与样品选择采集王成文(2008)等根据古生物地理学、岩石地层学、变质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 提出由蒙古-鄂霍次克缝合带、西拉木伦河-延吉缝合带、中锡霍特俯冲带所围限的东北及邻区晚古生代为一巨大的稳定地块——佳蒙地块, 而佳蒙地块由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嫩地块以及东部的佳木斯地块组成, 研究区大兴安岭中段龙江地区处于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的拼贴部位(图1a)。
区域内发育上二叠统林西组和下三叠统老龙头组。
林西组主要为一套黑色泥岩、粉砂岩、砂岩组成的碎屑沉积岩, 含丰富的淡水瓣鳃类和植物化1.第四系;2.上侏罗统罗家堡子组上段;3.上侏罗统罗家堡子组下段;4.中侏罗统南平组;5.中侏罗统太平川组;6.下三叠统老龙头组;7.上二叠统林西组;8.下二叠统四甲山组;9.上石炭统双龙山组; 10.上石炭统高家窝棚组上段; 11.上石炭统高家窝棚组中段; 12.上石炭统高家窝棚组下段;13.花岗岩; 14.采样位置; 15.断层; 16.剖面位置。
图1研究区地质构造简图(据郎嘉斌等, 2010①修编)Fig.1 Simplified geological map of the study area①郎嘉斌, 孙跃武, 张淑芹. 2010. 松辽盆地外围晚古生代地层研究报告.410第38卷石。
老龙头组由下部陆缘沉积碎屑岩和上部火山岩组合构成, 其中紫色粉砂岩层产非海相双壳类化石。
为了详细研究林西组与老龙头组的沉积、构造特征, 笔者对黑龙江省龙江县济沁河乡老龙头村东山进行了剖面实测, 剖面位置见图1b。
剖面主要控制上二叠统林西组(P3l)与下三叠统老龙头组(T1l), 包含P/T界限, 总长度840 m, 其中实测林西组厚度> 640 m, 老龙头组厚度>200 m(图2)。
林西组下部岩性主要以黄绿色砂岩、细砂岩夹粉砂岩为主, 顶部逐渐过渡为黄绿色砂岩、粉砂岩, 地层产状为12°∠58°、13°∠66°, 含叶肢介、介形虫和瓣鳃等化石, 属于陆相淡水沉积环境。
老龙头组底部为紫色粉砂岩, 向上逐渐过渡为紫色泥质粉砂岩、紫色砂岩及紫色细砂岩, 地层产状11°51°∠, 早三叠世多以紫色碎屑岩为主, 说明在沉积环境上已有了较大的改观, 气候条件也转为干热, 形成于干热沉积环境, 这种环境的转变是渐变的。
野外从岩性组合以及构造特征观察, 下三叠统老龙头组沉积在空间分布上与上二叠统林西组具有一致性, 两者为整合接触(图2)。
图2黑龙江省龙江县上二叠统林西组和下三叠统老龙头组接触关系实测剖面Fig.2 The geological profile showing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Upper Permian Lixi Formation and theLower Laolongtou Formation in Longjiang cou-nty, Heilongjiang province样品LLT-5位于林西组(P3l)顶部, 地理坐标是122°32′11.0"E, 47°21′31.0"N, 野外产状12°58°,∠呈黄绿色, 中、细粒碎屑结构, 颗粒分选较差, 磨圆中等, 多为次棱角状-次圆角状, 颗粒支撑, 孔隙式或接触式胶结, 胶结物和基质含量少。
长石岩屑砂岩薄片中的碎屑成分为石英含量47%, 长石含量为36%, 岩屑含量为17%, 泥质胶结普遍, 岩屑主要为火成岩岩屑、沉积岩岩屑和变质岩岩屑, 其中变质岩岩屑较少, 副矿物主要为稳定矿物锆石等, 不稳定矿物有黑云母等, 反映了物源成分比较复杂, 定名为黄绿色岩屑长石砂岩。
样品LLT-2位于老龙头组(T1l)底部, 地理坐标是122°32′9.2"E, 47°21′34.3"N, 野外产状15°∠ 50°, 呈紫红色, 细粒碎屑结构, 颗粒分选较差, 磨圆较差, 多为棱角状-次棱角状, 少数为次圆状, 颗粒支撑, 孔隙式或接触式胶结, 胶结物和基质含量少。
显微镜下观察薄片中的碎屑成分为石英含量45%, 长石含量39%, 岩屑含量16%, 单晶石英比多晶石英更常见, 胶结物和基质主要以泥质为主, 岩屑主要为火成岩岩屑、沉积岩岩屑和变质岩岩屑, 其中变质岩岩屑较少, 副矿物主要有黑云母、辉石、普通角闪石和锆石等, 定名为紫红色岩屑长石砂岩。
2 分析方法砂岩样品破碎和锆石挑选由河北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地质实验室完成。
碎屑锆石 U-Pb同位素定年在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
使用仪器为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仪 (LA-ICP-MS), 激光剥蚀系统为德国 MicroLas 公司生产的GeoLas200M。
激光剥蚀以氦气作为剥蚀物质的载气, 斑束直径为 44 μm, 频率为10 Hz, 激光能量为 90 mJ, 每个分析点的气体背景采集时间为 30 s, 信号采集时间为40 s, 并用哈佛大学国际标准锆石91500标准锆石作为外标进行元素和同位素分馏校正, 具体测试过程详见Yuan et al. (2008), Diwu et al.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