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商隐《菊》原文、译文及赏析
古诗词鉴赏:李商隐《菊》

古诗词鉴赏:李商隐《菊》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从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③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1)下面诗所押韵脚与本诗最相似的一首是A.《秋词》B.《商山早行》C.《野望》D.《望洞庭湖赠张丞相》(2)诗的首联和颔联分别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3)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习题答案:解析: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
虽然诗中写到陶渊明,但根本点则不是甘于田园。
而是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热望。
这里的菊花,淡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他们既有陶公篱旁的雅色,又有罗含院里的淡香。
它不畏霜露,却担心夕阳。
它可以傲然凌霜盛开,却面对时光流逝无奈。
即使它枯萎了,也可以制成美酒,盛在精巧的鹦鹉杯中,来到高贵的宴席之上。
这里诗人热情讴歌了菊花的雅色和清香,高度赞扬了菊花不怕霜露的傲骨以及可贵的奉献精神。
(1)本题是对诗歌韵律的考查。
本诗的韵脚是“黄”“香”“阳”“堂”。
《商山早行》的韵脚是“乡”“霜”“墙”“塘”。
故选:B(2)本题考查分析事物形象的能力,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首联两句“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写菊花色彩鲜明而和谐;“香”写其味香;“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写其品行高贵。
(3)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这是一首咏物诗,注意将梅花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结合起来分析。
前四句写梅花的特点,暗示诗人才德俱佳;“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写诗人不为世用的苦闷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
古诗菊花翻译

古诗菊花翻译古诗菊花翻译《菊花》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托物言志,以菊花自况。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菊花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菊花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古诗菊花翻译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
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
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湿,可是害怕夕阳的来临。
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
古诗菊花注释①融融:光润的样子。
②冶冶:艳丽的样子。
③陶令:指陶渊明,因其主彭泽县做过县令,故称陶令。
④罗含:(公元293年一公元369年)字君长,号富和,东晋桂阳郡耒阳(今湖南未阳市)人。
博学能文,不慕荣利,编苇作席,布衣蔬食,安然自得。
被江夏太守谢尚赞为“湘中之琳琅”。
桓温称之为“江左之秀”。
官至散骑廷尉。
年老辞官归里,比及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时人以为德行之感。
⑤禁:禁受,承当。
⑥重露:指寒凉的秋露。
⑦怯:胆怯、担心。
⑧残:一作“斜”。
⑨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泛:指以菊花浸酒。
⑩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升:摆进。
古诗菊花赏析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
虽然诗中写到陶渊明,但根本点则不是甘于田园。
而是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热望。
这里的的菊花,淡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他们既有陶公篱旁的雅色,又有罗含院里的淡香。
它不畏霜露,却担心夕阳。
它可以傲然凌霜盛开,却面对时光流逝无奈。
即使它枯萎了,也可以制成美酒,盛在精巧的鹦鹉杯中,来到高贵的宴席之上。
这里诗人热情讴歌了菊花的雅色和清香,高度赞扬了菊花不怕霜露的傲骨以及可贵的奉献精神。
诗人咏菊,以自己的观感为主,描述很是抽象。
菊中有我,我中有菊。
纵然凋谢,留下的也是白玉高堂里的精华。
李商隐晚年落泊,但毕竟是帝室远亲,他自己也以此为荣。
诗人用“金鹦鹉”“白玉堂”婉转地表白了自己的`身世。
可是,他的身份并没有有给他带来实质上的好处,纵然才俊,亦不见用。
《野菊》原文及翻译赏析(最新)

《野菊》原文及翻译赏析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他年。
紫云新苑移花处,不敢霜栽近御筵。
古诗简介《野菊》是唐朝诗人李商隐所做的七言律诗。
诗人自桂幕归京后,暂代京兆府某曹参军。
京兆府掾曹位卑职微,此期生活相当困窘。
李商隐借咏菊表达对自身命运的感喟,他欣赏菊花的高洁,以菊自比,但表述更多的却是孤芳自赏的寂寞,以及想要摆脱这一处境却无能为力的压抑无奈。
翻译从一片苦竹园漫步向南,来到起伏的椒坞边。
野菊的微香四处飘散,花上的秋露似泪珠点点。
令人同情的野菊寂寞无伴,如同寒风中飞行的孤雁。
满腹惜花的心情有口难言,怎忍心托付傍晚的暮蝉?夕阳中有一条弯曲的小路,我独自走来徘徊无数。
一只酒杯与我亲密相伴,乘着酒兴将往事浮想联翩。
紫云东来,随风飘荡,御苑移花,充满吉祥。
但是野菊却受人轻待,无人选栽排斥在御筵之外。
注释①苦竹:指野菊托根在辛苦之地。
竹为苦竹,而椒味辛辣,皆以喻愁恨。
②椒:灌木名。
坞:四周高中间低的地方。
③泪涓涓:形容花上的露珠、水滴。
④节物:具有季节性的景物。
⑤芳心:惜花之心。
与:同。
⑥清尊:指当年顾遇。
省:察记。
⑦省他年:回忆往事。
⑧紫云:指中书省。
开元元年曾改中书省为紫薇省,令日紫薇令。
此指令狐绚移官内职,任中书舍人。
⑨不取:对令狐绚不加提携表示怨望。
霜栽:指傲霜的秋菊。
⑩御筵:宫中筵席。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大中三年秋天(公元849年),此时李商隐任京兆很留参军,精神上正处于非常苦闷的阶段。
在仕途上他进取不利。
开成四年,他二十八岁,开始担任宏农尉。
到此时他已三十七八岁,也只任个京兆假留参军,中间虽曾一度机缘巧合,署为昭州太守。
不料就在这否泰生屯的关键时刻,党局参差,朝烈变化,府主郑亚被贬,李商隐上进希望又成泡影,不得已,他寻求当时深簪宙索穷住韵冬孤绸蕊引。
可自从他随郑亚至岭南,并被署为昭州太守,便和李党关系密切,本来令狐绚对他娶李党王茂元之女为妻就已愤怒非常,这下成见更深了。
古典诗词鉴赏:暗暗淡淡紫——李商隐《菊花》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暗暗淡淡紫——李商隐《菊花》赏析菊花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译文】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
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
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湿,可是害怕夕阳的来临。
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
【注释】融融:光润的样子。
冶冶:艳丽的样子。
陶令:指陶渊明,因其主彭泽县做过县令,故称陶令。
罗含:(公元293年一公元369年)字君长,号富和,东晋桂阳郡耒阳(今湖南未阳市)人。
博学能文,不慕荣利,编苇作席,布衣蔬食,安然自得。
被江夏太守谢尚赞为湘中之琳琅。
桓温称之为江左之秀。
官至散骑廷尉。
年老辞官归里,比及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时人以为德行之感。
禁:禁受,承当。
重露:指寒凉的秋露。
怯:胆怯、担心。
残:一作斜。
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泛:指以菊花浸酒。
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升:摆进。
【创作背景】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李商隐通过吏部考试,释褐授官,做秘书省校书郎,但他在秘书省仅仅几月就被调到地方,担任宏农县尉(今河南省灵宝县)。
到任不久,又遭受一次打击,因为他把狱中死囚改判活罪,触犯了观察使孙简,被罢官,正碰上姚合代孙简任观察使,又要他还任。
李商隐和姚合关系不错,但他内心深处对自己屈居县尉一事,始终不快,不甘久居,一心想入朝任职。
开成五年,他的岳父王茂元入朝为官,他便告假携眷到长安居住,以求汲引。
此年九月四日,为谋求新的出路.他又辞去宏农县尉。
到会昌四年。
在杨弁之乱过后,他又移家永乐(今山西芮城县)。
他自述此时自己遁迹丘园,前耕后饷,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重祭外舅司徒公文》)。
这首诗即作于此时。
【赏析】《菊花》诗的末联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与本诗末联所抒发的感概,可以说同中有异。
在《菊花》诗中,笔者曾经说到,李商隐对于升君白玉堂一事,已觉无望,却想到自我毁灭,成为菊花酒,这样便可以浮在用黄金铸成的鹦鹉杯,升上用白玉砌的殿堂。
菊原文及赏析

菊原文及赏析菊原文及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菊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释:菊:此处暗指品德高尚的人。
王孙:公子哥。
比:看作。
蓬蒿:野生草。
九日:重阳节。
秋香:菊花。
由来:因此从来。
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翻译:公子贵族莫把菊苗看成普通野生草,重阳佳节,插菊在鬓发,朵朵争俏。
露水阳光让菊花更丰润,香满池岸绿满池岸,因此它从来不用羡慕寄生的瓦松是不是很高。
赏析:题为菊,但通篇不用一个菊字,但句句写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草,个头较高,从外形看,与菊苗太大的差别,养尊处优的公子王孙们,是很容易把菊苗当作蓬蒿的。
作者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训斥王孙公子“菊草不分”。
其实这是鄙视他们不识人才。
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鬓毛”,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重阳节,这一天,我们的先人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于鬓上。
这第二句是说,菊苗到了重阳节,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这与蓬蒿有了本质的区别。
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鬓发间。
请问:有乱插蓬蒿的吗?哈哈没有。
这第二句,作者作为菊花是多么自豪啊,人们终于认识到它的价值。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
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
“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
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菊花
唐代李商隐创作的五言律诗
原文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译文
暗暗淡淡的紫色菊花,咸咸的艳艳的黄色菊花。
菊花曾在隐士陶渊明东篱的边上展现丽色,在罗含的庭院里吐露芬芳。
菊花能够承受寒凉的秋露,可是却害怕夕阳的来临。
我愿浸在金鹦鹉杯中,为身居白玉堂中的明君所用。
摘要
《菊》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托物言志,以菊花自况。
首联描摹菊花色调淡雅,丰韵翩翩。
颔联用陶令、罗含典烘托菊花品格。
颈联用“禁重露””怯残阳”写菊花深忧迟暮,暗含抱负不能施展,虚度年华之意。
尾联言志,暗含自己
希望被朝廷赏识之意。
这诗虽是咏菊,亦句句自况,物我交融,写得清绮秀逸,意思醒豁。
《菊》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
《菊》原文翻译及赏析《菊》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菊》原文翻译及赏析1咏菊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翻译难以抑制的诗兴从早到晚把我纠缠,只好围绕着篱笆散步或倚在石头上独自低吟。
笔端蕴涵着智慧对着秋菊临摹,口齿中含着对秋菊的芳香对着月亮吟咏。
满纸书写的都是自己的愁怨,谁能透过片言只语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愫呢?自从陶潜写了咏菊以后秋菊的高尚品格一直被人称道。
注释无赖:无聊赖,无法可想。
诗魔:佛教把人们有所欲求的念头都说成是魔,宣扬修心养性用以降魔。
后遂以诗魔来说诗歌创作冲动所带来的不得安宁的心情。
昏晓侵:从早到晚地侵扰。
欹:这里通作“倚”。
沉音:心里默默地在念。
毫端:笔端。
蕴秀:藏着灵秀。
“毫端蕴秀”是心头蕴秀的修辞说法。
临霜写:对菊吟咏的修辞说法。
临,即临摹、临帖之“临”。
霜,非指白纸,乃指代菊,前已屡见。
写,描绘。
这里说吟咏。
口齿噙香:噙,含着。
香,修辞上兼因菊、人和诗句三者而言。
素怨:即秋怨,与下句“秋心”成互文。
秋叫“素秋”。
“素”在这里不作平素解,却兼有贞白、高洁的含义。
“素怨”、“秋心”皆借菊的孤傲抒自己的情怀。
一从:自从。
陶令: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符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评章:鉴赏,议论。
亦借说吟咏,如:评章风月。
高风:高尚的品格。
赏析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里。
这是《海棠诗社》的第二次活动,也是贾府表面上处于最鼎盛的时期。
此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
在这次吟诗比赛中,“蘅芜君”薛宝钗选了《忆菊》、《画菊》之后,“怡红公子”贾宝玉选了《访菊》和《种菊》两道诗题。
“潇湘妃子”林黛玉选了其中三道诗题:《咏菊》、《问菊》和《菊梦》。
其余五题分别由湘云和探春选得。
【描写菊花的诗句】菊花原文_翻译和赏析_李商隐古诗
【描写菊花的诗句】菊花原文_翻译和赏析_李商隐古诗菊花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隐原文: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相关内容赏析作者:邓中龙〈菊花〉诗的末联“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与本诗末联所抒发的感概,可以说同中有异。
在〈菊花〉诗中,笔者曾经说到,李商隐对于升君白玉堂一事,已觉无望,却想到自我毁灭,成为菊花酒,这样便可以浮在用黄金铸成的鹦鹉杯,升上用白玉砌的殿堂。
这种感情,虽嫌激烈,却毕竟带有升上殿堂的愿望。
到本诗,那些激烈的感情淡化了,苦竹、椒坞、微香、涓涓泪、寒雁、暮蝉、细路独来、清尊相伴,一片叹老嗟卑的味道,甚?火气也没有了。
其殆晚年的自叹之作欤!除了末联,前四句形容菊的色、香,与〈野菊〉的笔法相类,只是后者的描述更为抽象,以作者的观感为主。
五、六写凋零迟暮,亦与「已悲节物同寒雁」的情感相类。
末联则可见上述的分析,笔者对於此文有二点看法:首先,说李商隐「自我毁灭」实是见仁见智,我们也可以解读为一种升华,成为菊花酒是需要酿造的,留下的反而是精华,所以〈菊花〉诗的情感的确比〈野菊〉来得积极一点。
再者,李商隐尽管叹老嗟卑,但基本性格是不会变的,前文曾分析〈野菊〉诗中的苦竹、椒坞、微香,与〈菊花〉诗的陶令、罗含同样有贤才的涵意,都是诗人对自己的才能品格的肯定。
我们从〈菊花〉、〈野菊〉、〈临发崇让宅紫微〉三首诗中,可以看到李商隐处在不同时空之下的感叹,但是也可以见到李商隐始终如一的态度,诗人的自尊心不曾稍减。
最后,笔者以为选用〈菊花〉诗对照〈野菊〉,较另二首诗作更适合,既可以摆脱附会史事的牵强,亦可於写作技巧、用词遣字、情感强度作同中有异的比较。
屈复曰:「通首不出题,亦是大病。
」则是正好说明了〈野菊〉为何较〈锦瑟〉的诗旨来得明确,〈野菊〉一诗虽未有任何「菊」字,对於菊的形容也是十分抽象,但是纵观全诗句意,则句句不离菊,首联写菊的生长环境和形态,颔联写诗人爱菊、怜菊之心,颈联写诗人忆起当年赏菊之乐,末联写菊未被种植在宫中的遗憾。
李商隐《菊》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菊》全诗翻译赏析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商隐《菊》全诗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菊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诗文解释: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
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
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湿,可是害怕夕阳的来临。
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
词语解释:陶令:指陶渊明。
赏析1:瑟瑟秋风吹谢了百花,此时孤芳自赏的只有秋菊。
正因其孤傲高洁,所以才深得陶渊明等名公雅士的喜爱。
诗人用平实无华的语言,描绘出了菊花的可人姿态。
淡紫的花心、嫩黄的花瓣,鲜明而和谐的色彩对比,活化出菊花的佳色神韵。
诗人又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高人联系起来,赋予了菊花高贵的品格。
而后,又借菊花抒发人生的感慨及不为世用的苦闷。
此诗为典型的托物寄意之作。
诗人借助对菊花的描绘,将胸中蕴涵的许多郁闷和积愤,婉转地表达了出来。
赏析2:《菊》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约作于会昌四年,时作者守母丧闲居永乐。
通篇借菊自寓。
此诗为典型的托物寄意之作。
诗人借助对菊花的描绘,将胸中蕴涵的许多郁闷和积愤,婉转地表达了出来。
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
虽然诗中写到陶渊明,但根本点则不是甘于田园。
而是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热望。
这里的的菊花,淡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他们既有陶公篱旁的雅色,又有罗含院里的淡香。
它不畏霜露,却担心夕阳。
它可以傲然凌霜盛开,却面对时光流逝无奈。
即使它枯萎了,也可以制成美酒,盛在精巧的鹦鹉杯中,来到高贵的宴席之上。
这里诗人热情讴歌了菊花的雅色和清香,高度赞扬了菊花不怕霜露的傲骨以及可贵的奉献精神。
诗人咏菊,以自己的观感为主,描述很是抽象。
《菊》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秋菊虽晚色,更胜春花娇。
寒露滴清霜,风送香飘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菊》文言文翻译:
秋天的菊花虽然已经到了晚季,但它们那娇艳的姿容却胜过了春天的花朵。
寒露如同清霜般滴落,风吹过,菊花的香气随风飘荡。
我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悠然自得地望见远处的南山。
山中的气息在日暮时分格外宜人,飞翔的鸟儿与我们一起归巢。
在这其中,有着真正的意境,想要分辨出来,却已经忘记了如何用言语表达。
《菊》原文:
秋菊晚更娇,春花不得比。
露重霜华冷,风轻香自微。
篱下东篱采,悠然见南山。
日夕佳山气,飞鸟还相随。
真意在其中,欲言已忘辞。
《菊》文言文翻译:
秋菊虽然到了晚季,但其娇艳更胜于春日的花朵,无法与之相比。
露水厚重,霜花冷冽,而风轻拂,菊花的香气却自自然然地散播。
我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心情悠然,远望南山。
日暮时分,山中的气息更加美好,飞翔的鸟儿相伴归巢。
在这其中,蕴含着真正的意境,想要表达出来,却已经忘记了如何用言语形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菊》原文、译文及赏析菊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译文】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
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
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湿,可是害怕夕阳的来临。
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
【注释】①融融:光润的样子。
②冶冶:艳丽的样子。
③陶令:指陶渊明,因其主彭泽县做过县令,故称陶令。
④罗含:(公元293年一公元369年)字君长,号富和,东晋桂阳郡耒阳(今湖南未阳市)人。
博学能文,不慕荣利,编苇作席,布衣蔬食,安然自得。
被江夏太守谢尚赞为“湘中之琳琅”。
桓温称之为“江左之秀”。
官至散骑廷尉。
年老辞官归里,比及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时人以为德行之感。
⑤禁:禁受,承当。
⑥重露:指寒凉的秋露。
⑦怯:胆怯、担心。
⑧残:一作“斜”。
⑨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泛:指以菊花浸酒。
⑩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升:摆进。
【创作背景】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李商隐通过吏部考试,释褐授官,做秘书省校书郎,但他在秘书省仅仅几月就被调到地方,担任宏农县尉(今河南省灵宝县)。
到任不久,又遭受一次打击,因为他把狱中死囚改判活罪,触犯了观察使孙简,被罢官,正碰上姚合代孙简任观察使,又要他还任。
李商隐和姚合关系不错,但他内心深处对自己屈居县尉一事,始终不快,不甘久居,一心想入朝任职。
开成五年,他的岳父王茂元入朝为官,他便告假携眷到长安居住,以求汲引。
此年九月四日,为谋求新的出路.他又辞去宏农县尉。
到会昌四年。
在杨弁之乱过后,他又移家永乐(今山西芮城县)。
他自述此时自己“遁迹丘园”,“前耕后饷”,“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重祭外舅司徒公文》)。
这首诗即作于此时。
【赏析】《菊花》诗的末联“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与本诗末联所抒发的感概,可以说同中有异。
在〈菊花〉诗中,笔者曾经说到,李商隐对于升君白玉堂一事,已觉无望,却想到自我毁灭,成为菊花酒,这样便可以浮在用黄金铸成的鹦鹉杯,升上用白玉砌的殿堂。
这种感情,虽嫌激烈,却毕竟带有升上殿堂的愿望。
到本诗,那些激烈的感情淡化了,苦竹、椒坞、微香、涓涓泪、寒雁、暮蝉、细路独来、清尊相伴,一片叹老嗟卑的味道,甚麼火气也没有了。
其殆晚年的自叹之作欤!除了末联,前四句形容菊的色、香,与〈野菊〉的笔法相类,只是后者的描述更为抽象,以作者的观感为主。
五、六写凋零迟暮,亦与「已悲节物同寒雁」的情感相类。
末联则可见上述的分析,笔者对於此文有二点看法:首先,说李商隐「自我毁灭」实是见仁见智,我们也可以解读为一种升华,成为菊花酒是需要酿造的,留下的反而是精华,所以〈菊花〉诗的情感的确比〈野菊〉来得积极一点。
再者,李商隐尽管叹老嗟卑,但基本性格是不会变的,前文曾分析〈野菊〉诗中的苦竹、椒坞、微香,与〈菊花〉诗的陶令、罗含同样有贤才的涵意,都是诗人对自己的才能品格的肯定。
我们从〈菊花〉、〈野菊〉、〈临发崇让宅紫微〉三首诗中,可以看到李商隐处在不同时空之下的感叹,但是也可以见到李商隐始终如一的态度,诗人的自尊心不曾稍减。
最后,笔者以为选用〈菊花〉诗对照〈野菊〉,较另二首诗作更适合,既可以摆脱附会史事的牵强,亦可於写作技巧、用词遣字、情感强度作同中有异的比较。
屈复曰:「通首不出题,亦是大病。
」则是正好说明了〈野菊〉为何较〈锦瑟〉的诗旨来得明确,〈野菊〉一诗虽未有任何「菊」字,对於菊的形容也是十分抽象,但是纵观全诗句意,则句句不离菊,首联写菊的生长环境和形态,颔联写诗人爱菊、怜菊之心,颈联写诗人忆起当年赏菊之乐,末联写菊未被种植在宫中的遗憾。
同样,前文所提及的〈菊〉也是通首不出题,因此都显得诗意十分单纯,也令人有思想范围狭窄的感觉。
就写作技巧而言,野菊、苦竹、椒坞,多层次意象组合的完美搭配,忍字与省字的简明精确,李商隐用字遣词可谓匠心独运。
然而诗旨却完全围绕在怀才不遇的自怜情绪中打转,看多了李商隐这类为数不少的作品,真会让人怀念起李白的豪迈潇洒、杜甫的忧国忧民。
(邓中龙分析)【赏析二】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
虽然诗中写到陶渊明,但根本点则不是甘于田园。
而是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热望。
这里的的菊花,淡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他们既有陶公篱旁的雅色,又有罗含院里的淡香。
它不畏霜露,却担心夕阳。
它可以傲然凌霜盛开,却面对时光流逝无奈。
即使它枯萎了,也可以制成美酒,盛在精巧的鹦鹉杯中,来到高贵的宴席之上。
这里诗人热情讴歌了菊花的雅色和清香,高度赞扬了菊花不怕霜露的傲骨以及可贵的奉献精神。
诗人咏菊,以自己的观感为主,描述很是抽象。
菊中有我,我中有菊。
纵然凋谢,留下的也是白玉高堂里的精华。
李商隐晚年落泊,但毕竟是帝室远亲,他自己也以此为荣。
诗人用“金鹦鹉”“白玉堂”婉转地表白了自己的身世。
可是,他的身份并没有有给他带来实质上的好处,纵然才俊,亦不见用。
通观全诗,诗人状物新奇引典自然,锐意中有伤时,哀婉里有进取,大有孤芳自赏之意,绝无叹老嗟卑之嫌。
诗一开头,先描绘菊花那可爱的姿色:“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首句写的是紫菊:“暗暗”真实地写出词人对紫菊的观感,表明色彩并不明丽。
“淡淡”又写明其色浅浅也不浓艳。
“暗”“淡”二字的重叠使用,便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风姿。
次句描写黄菊:“商融”即和暖之意。
这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
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井说。
这是“通感”或曰“感觉挪移”在日常生活的经验里视觉、听觉、角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与交融,眼、耳、鼻、舌、身各个官截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因此颜色如乎会有温度,诗人在视觉里获得了触觉的感受。
看到那金黄色的菊花便有了一种温暖的感受。
由此可南诗人体物实在太精微了。
“冶冶”圳其明艳柔美之态。
那黄菊金色的花蕊,经过露洗霜染,清新鲜美,月“冶冶”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
诗人着墨不多,只“融融冶冶”四个与便极尽黄菊之态,不愧为大手笔。
第三句诗则把菊花颜色的描写引申了一步,称之为“陶令篱边色”,把眼前菊花的地位抬高了。
“陶令”指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
他曾做过彭泽(今江西省彭泽县)县的县令,所以后人常常这样称呼他。
陶渊明于百花之中最爱菊花,正是他首先把菊花的地位抬高了,他在《饮酒》一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而李商隐在此处称他所见之菊有“陶令篱边色”,意即同陶渊明东篱下的菊花一样美,足见他对菊花的爱赏程度。
后句描写菊花之香,也以典故出之,称之为“罗含宅里香”。
罗含,字君章,晋代来阳(今湖南省东南)人,擅文章。
由州主簿累官至廷尉、长沙相。
桓温极重其才,称为江左之秀,可他致仕还家,在荆州城西小洲上立茅屋而居。
《晋书·罗含传》记载他“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诗人此处说他所见之菊有罗含宅中菊花一样的芳香,这便更加抬高了它的地位。
李商隐此处引出陶令菊和罗含宅里菊主旨不在菊花本身,有以这两个人自况的一面: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遂辞官归隐,闲雅悠然地“采菊东篱下”,罗含致仕却还归本乡,甘居茅屋,托身有所。
而李商隐此时辞去了弘农县尉,居于家中,流连山水,形式上与那两个是有些相似。
不过李商隐此时这点“隐”气来得很勉强,他骨子里渴望的不是充满菊香的篱下或宅里,而是朝廷,梦寐以求的是入朝为官,这从后面四句诗中完全可以看得出来。
五、六两句:“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明里继续写菊,暗里则有所寄托。
“禁”此处是避忌之意。
“重露”即浓重的霜露。
前句写出私菊傲霜的品格:秋菊开在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菊花》),不过正是这风霜高洁之时,才显示出它的独特品格。
后一句诗人借菊写出自己内心的隐忧,“怯残阳”即害怕夕阳西下,黑天到来,此处别有寄托。
李商隐虽屡遭挫折,仕途失意,但这并不能侠诗人彻底失望。
但是他实在担心时不我与,光阴迅速。
多少有些迟暮之感。
同屈原“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几句诗所表达音的惜时思想十分近似,同样是担心自芒的抱负不能施展,虚度了年华。
末尾两句,诗人借菊花委婉地表达出来了:“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泛,指以菊花浸酒。
“金鹦鹉”指以黄金仿鹦鹉螺形铸造的酒杯。
《岭表录异》一书中写道:“鹦鹉螺,旋尖处屈而味如鹦鹉嘴,故以此名。
放上青绿班,大者可受二升,放内光莹如云母,装为酒杯,奇而可玩。
“白玉堂”一语出自《古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两句中的后一句。
此处暗指朝廷。
这两句诗字面上把菊花人格化,表明它希望被浸在金杯之中,被送到白玉堂上为贵人所用,而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
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物我交融。
除开头两句外,其余句句写菊,又甸句是写自己,是托物言志的杰作。
写物而不离人。
物与己交融在一起。
物又不粘在物上,处处关己。
写己又不脱于物,处处以物出之。
如三、匹两句写菊花之色与香,关涉自己翻官之事。
五、六句写菊不畏霜露而震日暮,关涉自己的迟暮之感。
七、小句写菊花的愿望关涉自己期望入彰之情。
其次,本诗在用典上也有独莹之处:自然而然,毫无切削之迹,囊无晦涩之感。
如三、四两句用陶渊砂与罗含的典故,如同己出,与自己的诗境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实在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
【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
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
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沁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