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特及主要戏剧简介
Samuel Beckett

背景介绍
20 世纪50 年代初,西方舞台上出现了一种新型戏剧品 种,它既没有连贯的情节,又没有明晰的人物形象,甚至人 物对话、独白也显得颠三倒四,近乎梦呓。但它却致力于 表现人为了明了人生目的,为了找到自我,抑或是仅仅在这 荒谬的世界里为了逃避生活的重负所进行的挣扎。传统 的戏剧手法在这里被肢解、扭曲甚至变形,传统的戏剧评 论方法和准则在他们的作品面前失去了效用。这一新的 戏剧品种被称为荒诞派戏剧。
贝克特简介
萨缪尔· 巴克利· 贝克特(1906 年——1989年),爱尔兰著名作 家、评论家和剧作家,诺贝尔文 学奖获得者(1969年)。他兼用法 语和英语写作,他之所以成名或 许主要在于剧本,特别是《等待 戈多》(1952年)。 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 主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 终》(1957)、《最后一局》 (1957 )、《呵,美好的日于》 (1961)等。
荒诞派戏剧简介
荒诞派戏剧在 50 年代最早出现在法国,后来风行于法国、英国、美 国, 60 年代统治了西方戏剧领域,成为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最重要的戏 剧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全面反对传统戏剧的创作程式,这一派戏剧以存 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在创作上吸取了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 义的表现手法加以融会,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法上独辟蹊径,进行了 大胆的试验和创新,创作出了一批离奇怪诞、泅异于传统戏剧的作品,因 此被戏剧评论家们称为“先锋派”、“反戏剧派”。 60 年代初,英国戏 剧家埃斯林将其定名为“荒诞派戏剧”,这个名称很快被文学戏剧界认可。 荒诞派剧作家拒绝象存在主义的剧作家那样,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 来反映荒诞的生活,而是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荒诞派戏剧 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 逻辑性、连贯性;②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③用轻松的喜剧 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荒诞派剧作中最先引起注意也是最典型的, 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最极端的是他的《呼吸》(1970),这出 戏连一句台词都没有。其他著名的荒诞派剧作有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 《椅子》,热内的《女仆》、《阳台》,品特的《一间屋》、《生日晚会》 等等。
贝克特的代表作

贝克特的代表作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1989年)是一位爱尔兰作家和戏剧家,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而闻名,他的代表作品反映了人类存在的孤独、绝望和悲剧。
《等待戈多》《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是贝克特最著名的戏剧作品之一,首次于1953年在巴黎上演。
这部戏剧被认为是存在主义剧作的杰作,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绝望的主题。
剧中的两个主角,弗拉基米尔(Vladimir)和埃斯特拉冈(Estragon),在一个荒凉的道路上等待着一个叫戈多(Godot)的人。
他们希望戈多能带来意义和目的,但是戈多从未出现。
在漫长的等待中,两个主角展开了许多对话,探讨了生命、死亡、时间和人类存在的本质。
贝克特通过戏剧中的荒谬和幽默来表达他对人类存在的无聊和绝望的看法。
《等待戈多》的剧本简洁而具有挑战性,多层次的对话和象征主题使观众深思。
这部戏剧对于现代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贝克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爱尔温》《爱尔温》(Endgame)是贝克特的另一部重要戏剧作品,首次于1957年在伦敦上演。
它是一部象征性的戏剧,以孤独和绝望为主题,在探索人类存在的无聊和虚无中引人深思。
剧中的四个角色分别是:哈梅(Hamm)、克洛卓(Clov)、尼尔 (Nagg) 和尼尔伯 (Nell)。
这些角色被困在一个废弃的房子里,他们之间始终存在着互相依赖和互相厌恶的关系。
他们生活在一个末日般的世界中,与战争和破坏相伴随。
《爱尔温》的舞台布景简单,剧本中的对白充满象征和隐喻。
贝克特通过幽默和谐和荒诞的对话,传达了他对人类存在的饱受折磨的观点。
这部戏剧挑战了传统戏剧的观念,并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闻名于世。
《等待戈多》和《爱尔温》对贝克特的影响《等待戈多》和《爱尔温》是贝克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他们体现了贝克特独特的戏剧形式和创作风格。
贝克特的典型代表作是什么

贝克特《终局》1 荒诞派戏剧概述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一般认为,“荒诞派”戏剧这个概念由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斯林提出。
他在1961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中化用了加缪的“荒诞”概念,认为“荒诞”不仅仅意味着“荒唐”,更意味着人在被切断了宗教和形而上学根基后,行动上缺乏目的和意义,进而产生痛苦的感觉。
代表作家有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内热等。
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造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剧作的主题是面对人的生存条件的荒诞不经所引起的抽象的恐惧不安之感。
在表达这个主题时,故意不用合乎逻辑的结构和明智的理性去阐明人的生存处境的不合理性、荒诞性,而是直接用形象表现对理性的怀疑和否定。
在戏剧发展过程中,明确的时间和地点均被抽掉,行动被压缩到最小极限,甚至行动不复存在。
他们用抽象的、还原到人的原型的形象去代替人物性格的描绘与概括。
他们借助语言本身的空洞无物,以显示存在的空虚。
正如象棋游戏中的终局阶段,此时已经是一种僵局状态,人们深陷其中却又无法自拔。
因为结局早已经注定,不论是放弃还是继续游戏,结局都将是一样。
所以,《终局》这部戏剧的题目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无助和窘迫其实,这部戏剧到最后也未能给观众一个明确的答案,甚至剧中的四个人物也无一个做出他的最终选择。
2 《终局》情节解读孤独、寂寞就像怎么也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着《终局》的整个环境氛围。
在一间狭小封闭、只在高墙上开了两个小窗户的地下室里,有着这样四个奇怪的人:主人公哈姆是个盲人,整天坐在轮椅上,由屋里唯一能行走的仆人克罗夫侍候;哈姆的父母早在骑双人自行车的时候出了车祸,摔断了双腿,只得生活在两个大大的垃圾桶中,靠儿子的施舍度日。
他们是父子、是夫妻、是主仆、也是朋友;他们相互依赖又彼此厌倦;他们分不开,却又沟通不了;他们没话找话、喋喋不休,是废话,是生活;他们无所事事,仿佛都在等待死亡的到来,而死亡又是不那么确定;他们就这样苟延残喘,在相互牵扯间走向了一个终局……剧中,哈姆是主人,他自私自利、专横武断、贪图享受;克洛夫作为仆人,对哈姆充满仇恨,一直想要离开那个不见天日的鬼地方。
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的代表作《等待戈多》简介

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的代表作《等待戈多》简介塞缪尔.贝克特一九零六年出生于爱尔兰一个犹太人家庭。
贝克特读中学时即酷爱戏剧,他于一九二七年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因其学业优异, 次年至一九三零年间应聘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此间,他结识了侨居巴黎的英国颓废派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深受其影响。
二战间,巴黎沦陷,他曾参加过地下抵抗组织。
战争结束后,他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战争给世界带来灾难的同时,给他的心灵也带来了深深的创伤。
贝克特从青少年时代即开始写作,到战争结束时,他已有不少诗歌和小说作品问世,一九四八年到一九四九年的小说作品有长篇小说三部曲《莫洛伊》、《马洛纳正在死去》、《无名的人》,这些小说都意在说明,人生是周而复始的艰辛而又虚无的浪游,是内心的狭小的,而又毫无意思的浪游。
这些小说已经暴露出了他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以及他反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
这在他稍后的戏剧创作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他于一九四八年创作的《等待戈多》,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
这是一部两幕剧。
第一幕,主人公流浪汉爱斯特拉冈(简称戈戈),和弗拉基米尔(简称狄狄),出现在一条村路上,四野空荡荡的,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
他们自称要等待戈多,可是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
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
为了解除等待的烦恼,他俩没话找话,前言不搭后语,胡乱的交谈,他们一会儿谈到忏悔,一会儿谈到应该到死海去度蜜月,一会儿又讲到《福音书》里救世主和贼的故事;还说这样一些话:“我觉得孤独”,“我作了一个梦”,“我很快活”--并且没事找事,做出许多无聊的动作:狄狄脱下帽子,往里边看了看,伸手进去摸,然后把帽子抖了抖,吹了吹,重新戴上;戈戈脱掉靴子往里边瞧,又伸手进去摸……可是戈多老是不来,却来了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
波卓用一条绳子牵着幸运儿,并挥舞一根鞭子威胁他。
幸运儿拿着行李,唯命是从。
狄狄和戈戈等啊等啊,终于等来了一个男孩,他是戈多的使者,他告诉两个可怜的流浪汉,戈多今晚不来了,但明天晚上准来。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并不产生于现代主义文学时期,而是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应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
主要是指50至60年代出现在法国及欧美其他国家的一批剧作家所形成的戏剧流派。
代表人物: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等待戈多》、尤奈斯库(1912——1994,生于罗马尼亚,国籍法国)《秃头歌女》、阿尔比(1928——,美国)《沙箱》等。
荒诞(absurb),人们认为荒诞派艺术涉及的问题是交流的不可能和人与环境的全面失调,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1942年在他的随笔《西绪弗斯的神话》(不断推石头)中第一次用它来说明整个人类的情况,认为人类的存在和境况本质是“荒诞的”!所谓荒诞派作家就是指那些意识到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剧作家。
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中,为这一流派作出了理论概括并为其正式命名。
一、产生背景:首先,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二战时人们又一次陷入社会和思想的危机,悲观、厌世、惶恐成为欧洲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
其次,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人们感到在这种异化的社会中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荒诞,感到环境、命运、人生都是荒诞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这也成了荒诞派戏剧所表现的主题,同时与这种荒诞的内容相应,它所采取的形式也是荒诞的如《等待戈多》。
二、主要特征:1、取消了传统戏剧的连贯性情节,使情节也表现出荒诞性。
情节在传统戏剧中,一直都非常重要,这主要受亚里士多德的戏剧观的影响,情节被看成是戏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荒诞派戏剧则取消情节;即使有情节也是十分荒诞的,进而展示人生的偶然和无奈。
《等待戈多》两幕剧,黄昏,在乡间小路上,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埃斯特拉岗、弗兰基米尔在近乎绝望的等待戈多,当戈多一直没来;第二天,第三天……都是如此(幸运儿)。
所表现的主题是想揭示人类除了无望的等待或坐以待毙别无他法。
希望等于无望/绝望。
2、荒诞派戏剧中的形象背离了传统的形象,他们往往是象征的符号。
荒诞派戏剧

(二)、《等待戈多》的艺术特色
1、舞台形象是荒诞的。
2、剧情是荒诞的 3、戏剧语言是荒诞的
爱:咱们等着。
弗:不错,可是咱们等着的时候干什么呢? 爱:咱们上吊试试怎么样? 爱:咱们马上就上吊吧。 弗:在树枝上?(他们向那棵树走去)我信不过它。 爱:咱们试试总是可以的。 弗:你就试吧。 爱:你先来。 弗:不,不,你先来。 爱:干嘛要我先来? 弗:你比我轻。 爱:正因为如此! 弗:我不明白。 爱:用你的脑子,成不成? 爱:(吃力地)戈戈轻--树枝不断--戈戈死了。狄狄重--树 枝断了--狄狄孤单单的一个人。可是-弗:我没想到这一点。 爱:要是它吊得死你,也就吊得死我。 弗:可是我真的比你重吗? 爱:是你亲口告诉我的。我不知道。反正机会均等,或者差 不多均等。 弗:嗯!咱们乾什么呢? 爱:咱们什么也别干。这样比较安全。
三、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征
1、表现手法荒诞夸张。
2、明确的主题、破碎的舞台形象。 3、语言失去了意义
(1)、不再有连贯的语言,更无机警的对话
和发人深思的隽语。 (2)、最大限度地减少戏剧中的语言,让道 具来讲话。
第二节 贝克特
一、贝克特的生平创作
萨缪尔· 贝克特(1906—1989)是荒诞派
波卓、幸运儿
爱:他应该到这儿啦。 弗:他并没说定他准来。 爱:万一他不来呢? 弗:咱们明天再来。 爱:然后,后天再来。 弗:可能。 爱:老这样下去。 弗:问题是-爱:直等到他来为止。 ……
戈多是什么? 等待意识 “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长时间沉默。
弗:这样就把时间消磨掉了。 爱:时间反正会过去的。 弗:不错,可是不会过得这么快。 [沉默。 爱:咱们现在干什么呢? 弗:我不知道。 爱:咱们走吧。 弗:咱们不能。 爱:为什么? 弗:咱们在等待戈多。 爱:啊! [沉默。
高二语文《等待戈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等待戈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背景知识】作者简介: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原籍爱尔兰,是一位用法语英语两种文字写作的剧作家、诗人、小说家,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
主要剧作为《等待戈多》(1952)、《最后的一局》(1957)、《哑剧Ⅰ》(1957)、《克拉普最后的录音》(1959)、《哑剧Ⅱ》(1959)、《灰烬》(1959)、《哦,美好的日子!》(1961)等。
此外,还写过小说,如《摩罗》和《马洛尼死了》等等。
《等待戈多》使他一举成名。
在这部戏里,两个流浪汉等着,自始至终在台上等待永远不会来,永远被等待的戈多。
戏的结尾近似还原到戏的开始。
《哦,美好的日子!》描写老妇温妮从半身入土到只剩下头部还没有被埋入土中的过程,从她喋喋不休的台词中表明她要把走向死亡的最后时刻变成美好的日子。
贝克特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后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表明人类对未来、对前途失去任何信念,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死亡的曲折反映。
他的剧作已被译成近三十种语言,在世界不少国家的舞台上广为上演。
【阅读指导】《等待戈多》不但奠定了贝克特作为荒诞派戏剧领袖的地位,也为荒诞戏剧获得了世界文坛的承认,至今仍盛演不衰。
本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一幕。
这一幕戏的重要特点是它的荒诞性。
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开始至“(爱斯特拉冈)不,这会儿不成”,这是写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两人很高兴再次相聚。
第二部分,由“(弗拉季米尔)允不允许我问一下,大人阁下昨天晚上是在哪儿过夜的”至“两个贼有一个得了救,是一个合理化的比率”,这是写脱靴子引出关于人生痛苦的话题。
第三部分,由“(爱斯特拉冈)什么事”至“看得出有点肿”,这是写两个人由对出生的忏悔谈到《圣经》。
第四部分,由“对了,那两个贼”至“还有路上的行人是多么善良。
你说是不是,狄狄”,这是写由“两个贼”的故事到“等待戈多”的话题。
第五部分,由“你要冷静些”至文末,这是写由英国人在妓院里的故事谈到等戈多无望之际,两个人打算上吊,上吊不成功后,两人继续着无聊又无望的等待。
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贝克特及其作品

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贝克特及其作品塞缪尔·贝克特塞缪尔·贝克特是爱尔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等待戈多》。
他和尤奈斯库一样,都是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他号称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他于196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等待戈多》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等待戈多》《等待戈多》在戏剧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堪称开创了二十世纪现代话剧的新纪元。
该剧现已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
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讲的两个流浪汉,一个叫戈戈,一个叫狄狄,两个人不知道什么身份背景,也不知道他们过往的经历,只知道他们现在是两个什么都没有的流浪汉,处于社会底层。
这两个流浪汉在一个黄昏的傍晚,在一条荒凉得只剩一个矮土堆和一棵柳树的乡村小道上,他们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
为什么要等待戈多,据说戈多能带给他们希望,让他们决定是否还需要活下来。
等待的日子是漫长的,无聊的,于是戈戈和狄狄闲聊起来,反正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至于说的内容则毫无逻辑,完全语无伦次。
就在二人闲聊高兴的时候,一个叫波卓的人来了,还带着他的仆人——幸运儿。
幸运儿被波卓用绳子拴着,波卓可以随意侮辱和殴打幸运儿。
这对主仆的到来有什么意义呢?完全没意义,反正就是来了又走了,顺便进行了一连串无厘头的谈话。
主仆二人退场,此时报信的孩子告诉戈戈和狄狄:“戈多先生今天不会来,但是明天肯定能来。
”戈戈和狄狄又开始陷入到纠结之中,到底还要不要等待呢?带着纠结到了第二天。
第二天依旧跟昨天一样。
同一个时段,同一地点,戈戈和狄狄一直在等待,波卓和幸运儿依旧路过,只是此时的主仆二人分别失明了和失聪了。
主仆二人走后,依旧是昨日报信的孩子带来一样的消息。
戈戈和狄狄这两个流浪汉决定离开,明天再来,但他们没有动弹。
故事结束,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总之,整部戏的剧情都很荒诞,没有戏剧冲突,没有人物形象,只有毫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的插曲。
但这就是荒诞派,塞缪尔·贝克特就是通过这种荒诞的形式和内容来完成对现实的批判——这是一个荒诞、异化的世界,畸形、病态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ose Stories Fizzles (1976) Stirrings Still (1988) Theatre Play (1963) Come and Go (1965) Breath (1969) Not I (1972) That Time (1975) Footfalls (1975) A Piece of Monologue (1980) Rockaby (1981) Ohio Impromptu (1981) Catastrophe (1982) What Where (1983)
主标题请插入副标题1请在此添加文字2
请在此添加文字
3
请在此添加文字
BRIEF SKETCH
Born: Samuel Barclay Beckett 13 April 1906 Foxrock, Dublin, Ireland Died: 22 December 1989. Paris, France Pen name: Andrew Belis Occupation: Novelist, playwright, poet, theatre director, essayist Nationality: Irish
Prose Essay Proust (1930) Novels Dream of Fair to Middling Women (1932) Watt (1945) Short-story collection More Pricks than Kicks (1934) Theatre Eleutheria(1940s; published 1995)
Krapp's Last Tape
1958年在伦敦首次公演 剧中描述69岁的克拉普衣着寒酸、步履艰难、高度近视 、听觉迟钝、言语不清,他的言行怪异,整日以倾听过 过 去录制的磁带和录制的新磁带 录制的新磁带来打发时光。 去录制的磁带 录制的新磁带 在他的房间抽屉中按编号存放着成卷的磁带。自从 24岁 以来, 在每年生日 每年生日这一天他都用录音机记录在这一年 这一年他 每年生日 这一年 认为值得记忆的经验 经验和对生活的感悟 并播放以前的录 感悟, 经验 感悟 音来缅怀过去 缅怀过去。整部戏剧呈现出多重声音。贝克特在这 缅怀过去 部极度简约、毫无情节可言的独幕剧中用39岁的这盘磁 带作为一个交汇点, 让 29岁、 39岁和 69岁的克拉普 29岁 39岁和 69岁 通过录音机讲述自己, 让克拉普的三段人生并置和相互 参照。
中国学者对诺贝尔奖得主贝克特的戏剧创作做了 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迄今已掀起三次浪潮。 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五个方面:时空艺术 语言艺 时空艺术、语言艺 时空艺术 结构艺术、精神分析学主题与怪诞的舞台形 术、结构艺术 精神分析学主题与怪诞的舞台形 结构艺术 戏剧关系史等,且以形式艺术研究和内部研 象、戏剧关系史 戏剧关系史 究为重,主题阐释和外部题与怪诞的舞台形象、 研究为次;但形式研究常与内容研究融为一体, 这一特点和贝克特“形式即内容,内容即形”的 文艺主张是契合的。
真实自我与虚构自我
哪个克拉普?是此克拉普还是彼克拉普? “我们不仅因为昨天而更疲倦, 在昨天的不幸之后, 我们俨然不再是我们。” —萨缪尔·贝克特《普鲁斯特》
Happy Days
《快乐的日子》有两幕和两个角色 维妮和威利 两幕和两个角色,维妮和威利 两幕和两个角色 ,但是这次在舞台上滔滔不绝的是维妮,一名五 旬妇人。舞台成了一个巨大的土堆 巨大的土堆,而维妮腰部 巨大的土堆 以下被埋在土堆中,无法自由行动,只余一只装 有琐碎物件的提包 琐碎物件的提包供她消磨时间。作品中的另一 琐碎物件的提包 个角色,维妮的丈夫威利 威利,则始终隐身于土堆之 威利 隐身于土堆之 后,仅仅在剧终时才完全现身。这个角色沉默寡 言,其作用似乎仅仅是维妮假想中的听众。
谢谢 !
Influences: Dante Alighieri, Arnold Geulincx, James Joyce, Marcel Proust, Jean Racine, Arthur Schopenhauer, J.M Synge, W.B. Yeats, Seán O'Casey, Oscar Wilde, Marquis de Sade, René Descartes, Laurence Sterne, Democritus,John Milton, Immanuel Kant, Bishop Berkeley Influenced: Theodor W. Adorno, Edward Albee, Paul Auster, Alain Badiou, John Banville, Gilles Deleuze, Donald Barthelme, William S. Burroughs, Italo Calvino, Marina Carr, J. M. Coetzee, Don DeLillo, Philip K. Dick, Michel Foucault, Václav Havel, Eugene Ionesco, B. S. Johnson, Sarah Kane, Derek Mahon, David Mamet, Bruce Nauman, Jim Norton, Edna O'Brien, Jamie O'Neill, Damian Pettigrew, Harold Pinter, Alberto Ruy-Sánchez, Sam Shepard, Tom Stoppard, Cormac McCarthy
Theatre Waiting for Godot (1953) Act Without Words I (1956) Act Without Words II (1956) Endgame (1957) Krapp's Last Tape (1958) Rough for Theatre I (late 1950s) Rough for Theatre II (late 1950s) Happy Days (1961)
References
丁立群. 从等待走向终局——塞缪尔·贝克特的《等 待戈多》与《终局》的比较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 ,2009(3):100. 权枫. 从《克拉普的最后一盘磁带》看塞缪尔·贝克 特荒诞剧的艺术特色[J].文学研究,2007:154. 沈雁. 贝克特戏剧的男女声二重唱——论《克拉普 的最后一盘录音带》和《快乐的日子》[J].外国文 学评论,2007(3):75. 孙东.等待克拉普试论戏剧《最后的磁带》对自我的 追寻[J].安徽大学学报,2008(5):96.
Krapp's Last Tape& Happy Days
在《录音带》和《快乐的日子》中,人物话语被戏剧的 叙事、行动,形象所消解,生动直观的舞台向受众直接 展示语言背后的内容。 中年的克拉普已经丧失了青春的活力,而老年的自己更 形同行尸走肉。 境况堪忧的维妮 : “哦!这真是快乐的一天!” ; “又一个 美妙的日子”;她最后~句台词也是“哦,这真是快乐 的一天,这将又是快乐的一天!……毕竟是的……目前 看来是的。” 语言被架空了,成为舞台展示的一部分。语言的琐碎无 聊和其意义的自我否定,直接指向贝克特的语言观。也 正是贝克特的语言观使他的戏剧作品从对话走向独白, 乃至最终的沉默。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work of James Joyce Erudite; display the author's learning
Prose Essay Proust (1930) Novels Mercier and Camier (1946) Molloy (1951) Malone Dies (1951) The Unnamable (1953) How It Is (1961) Short-stories Stories and Texts for Nothing (1954)
PLAY
The curtain rises on three identical grey funeral “urns”, about three feet tall by preference, arranged in a row facing the audience. They contain three stock characters. In the middle urn is a man (M). To his right is his wife (W1) or long-time partner. The third urn holds his mistress (W2).
Endgame & Waiting for Godot
背景:傍晚时分乡间的一条小路;幽闭的屋子 人物:波卓&幸运儿;哈姆&克劳夫 瞎子主人&仆人 上帝:“该死的,先生,不,真的,这太过分了,够了!用六天时间,你听, 六天,上帝创造了世界。先生,你听着先生,那是世界呀!而你,你居然用三 个月时间都不能给我做好一条裤子!” “可是先生!你瞧——(不屑的手势,带着厌恶)——这个世界……(略停) ……你再瞧——(充满着爱的手势,带着骄傲)——我的裤子!’’ (哈姆)“向上帝祈祷吧。”……“完啦!(向纳格)你呢?”(纳格)“我在 等着。”“下流坯!他并不存在!” “(略停)帮助!(略停)拯救。(略 停)拯救!(略停)他们来自各个角落。(略停。暴躁地)但想想吧,想想吧 ,你们是在人世间,这是无可救药的!”
WORK
Early works — until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in 1945 Middle period — from 1945 until the early 1960s Late period —from the early 1960s until Beckett's death in 1989
Genres: Drama, fiction, poetry, screenplays Literary movement: Modernism Notable works: Murphy (1938) Molloy (1951) Malone Dies (1951) The Unnamable (1953) Waiting for Godot (1953) Watt (1953) Endgame (1957) Krapp's Last Tape (1958) How It Is (1961) Notable awards: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69 Croix de Guerre 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