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戏剧知识整理
中西方古典戏剧比较

戏剧与影视Theatre,film&television43写意,主要是通过戏剧进行思想、情感、情趣和内涵的表现,对于舞台的设置通常情况下比较简单、随意,没有过多的道具要求。
本文以中西方戏剧的悲剧为例,对二者不同的审美方式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戏剧的悲剧大部分是由悲到喜,而西方戏剧则大部分是一悲到底。
一、中西方戏剧渊源戏剧是一种比较古典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中西方戏剧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笔者发现,二者的起源有着一定的联系,都是在原始巫术仪式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实际上,原始巫术仪式是通过相关祭祀仪式与大自然进行交流,表达对人类命运、现实世界的思考和认识,属于人类的早期精神。
在中国戏剧中能够看到原始巫术仪式的影子,如《吕氏春秋·古乐》中“拊石击石”“致舞百兽”的场面,屈原的《九歌》中收尾两章《东皇太一》和《礼魂》,都可以证明中国戏剧起源于原始巫术仪式。
西方戏剧也是源于原始巫术仪式,最初的西方戏剧主要为古希腊戏剧,而古希腊戏剧产生于民间,大多数是通过对民间宗教祭祀仪式进行的戏剧化表现,如通过歌颂酒神展开祭祀活动,用来表达对英雄的哀悼。
二、中西方古典戏剧差异(一)中和之美与悲剧精神——审美风格差异中西方戏剧的审美风格差异较大,对戏剧风格的定义也存在一定区别,西方戏剧有明确的悲剧和喜剧区分,而中国戏剧则无明确的悲剧和喜剧之分,多为悲喜交加。
中西方戏剧的悲剧精神不同,西方戏剧的悲剧精神在于表达英雄的悲壮,结局通常是以英雄的死表达对命运的顽强斗争,实现自身价值,大部分情况是一悲到底;中国戏剧的悲剧精神主要是英雄获得成功,成功解决问题,获得圆满结局,大部分情况是由悲剧到喜剧。
中国戏剧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其中,儒学对中国戏剧的影响最为深远,由于儒家学派对于乐和哀讲究情感的克制,整体情感表达手法比较含蓄、委婉,因此,中国戏剧很少出现一悲到底的情况。
中国大部分悲剧最后的结局都是皆大欢喜的,虽然给观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但是使故事悲剧色彩降低,缺少悲剧美。
中外戏剧知识——综合性学习完美版

38、莎士比亚是( )时期 ( )国的剧作家、诗人。
文艺复兴 英国
39、莎士比亚剧作中的四大悲剧是( )
李尔王 奥赛罗 哈姆雷特 麦克白
莎士比亚全集
40、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在《威尼斯 商人》中塑造的吝啬鬼形象是( )
夏洛克
41、你能猜到 这是莎士比亚 的哪一部剧作 吗?
李尔王
42、你能猜到 这是莎士比亚 的哪一部剧作 吗?
剧.
喜剧
35、你知道这座建筑物的名称吗? 悉尼歌剧院
俄狄浦斯和《俄狄浦斯王》
• 36、一个狮身人面的 怪兽,名叫斯芬克斯。 它有一个谜语,询问 每一个路过的人,谜 面是:“早晨用四只 脚走路,中午用两只 脚走路,傍晚用三只 脚走路。” 解开谜的 人是谁,这部戏剧的 名称是什么?
37、在世界伟大的剧作家中,哪个 在剧院打杂,还替人牵马?
《屈原》《蔡文姬》
12.田汉的话剧有关( 汉卿 )京剧白( 蛇传 )
13.我国歌剧代表作有 ( 白毛女 )(洪湖赤卫队)
14.这部戏剧的名称是洪( 湖赤卫队 )
在烈火中永生
• 15.这段戏剧 从表现形式 上分属于(歌 ) 剧
16、享有“东方歌剧”盛誉
A 的是哪一个剧种?
A、京剧 B、豫剧
C、昆剧 D、越剧
漪无数心口无语奢望灿烂的孤独明月黄昏遍遍不再少年路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 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 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 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时光只顾催人老,不解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好 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如果你长时间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 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
(完整版)走进戏剧(中西方戏剧知识介绍)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 舞台说明。
戏剧的特征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舞台说明。 台词: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揭示主题,表达对
生活的认识。人物语言要求性格化,要准确地表达人物 的思想感情,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教养、身份、性
走进戏剧——赏析世界上最短的戏剧
苦的)三爸,您看——(克明毫无勇气的 低下头来。觉新转对周氏)母亲,您—— (周氏用手帕擦着眼角。觉新缓缓转头, 哀视着瑞珏,——) 瑞珏 (哀痛中抚慰着觉新)不要着急,明轩。 (对陈姨太,沉静的)我就搬,(转对周 氏)城外总可以找,找着房子的。
想一想:戏剧文学有什么特点?
戏剧的特征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主要表 现为一系列的戏剧动作和戏剧语言。
演员们在露天剧场演戏,为了加强演 戏效果,都戴假面具,穿厚底靴,借以扩 大声音、面部和形体。
东方民族戏剧的起源比古希腊戏剧要晚 一些。比如日本歌舞伎(日本民族表演 艺术,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演员只 有男性)、能剧(起源于8世纪,日本 最主要的传统戏剧形式)、狂言;印度 梵剧;朝鲜唱剧; 以及中国戏曲。
• 正剧——又称“悲喜剧”。兼有悲剧和 喜剧两种因素,能够反映悲喜等思想感 情的复杂变化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一种 戏剧。正剧既可表现重大、严肃的社会 事件,也可以表现富有社会意义的日常 生活;既有对正面人物的歌颂,又有对 反面人物的批判。在中国古典戏曲中, 众多的公案戏、家庭伦理戏、爱情戏以及 表现下层人民与达官贵人、邪恶势力进行 斗争的剧目,都可以归于正剧。在中国现 代和当代话剧中,正剧是一种重要的体裁。
蓝花三块瓦脸,盗御马剧中的主角,此剧取材于施公案。 窦尔敦是连环套寨主,盗太尉梁九公由皇帝所赐御马——金 鞍玉辔追风赶月千里驹 。
中西方戏剧的结构与时空比较

中西方戏剧的结构与时空比较(1)中国的开放型线型结构A、戏曲的单线结构戏曲结构一贯崇尚单纯明晰,要求精减头绪,剪除枝蔓。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立主脑”、“减头绪”、“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结构主张,并指出“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也。
”戏曲一般都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按时序由头至尾地写来,一线到底。
李渔说:“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
即此一人之身,自始又止为一事而设。
”《窦娥冤》以窦娥一生的不幸命运为线索,从她7岁被卖到蔡婆婆家开端,一直写到她被冤屈而死以及死后的伸冤。
《赵氏孤儿》紧紧围绕“搜孤”、“救孤”这一中心展开剧情,自主人公赵武出生一直写到他成人后的报仇复赵。
B、戏曲的双线结构“一线到底”,不只局限于单线情节,决不是不要复线情节,应理解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
戏曲的双线结构平行发展,很少交织,很难交织成网状。
各条线索仍然是一线到底。
C、戏曲结构的一般布局方法戏曲的情节按自然时空顺序自由铺展,讲究“线”的排列组合,通过“线”的延伸串接“关目”,形成戏剧情节的整体。
戏曲特别讲究剧情的起伏曲折,人物的悲欢离合,由此去吸引观众,打动观众。
《西厢记》就是按自然顺序铺展张生和崔莺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孙飞虎抢亲”、“白马解围”、“赖婚”、“赖简”、“考红”、“逼试”、“长亭送别”、郑恒“争婚”等重要关目,都有机地串接到爱情故事这条线上,使他们爱情几经波折、几起几落,形成起伏跌宕、引人入胜的戏剧情节。
D、戏曲线型结构特征纵向开放的线性结构为中国戏曲的情节安排带来了很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
剧情进展态势:情节舒缓绵长,既可添头而慢慢展开,又可续尾而缓缓收结;既可断开中间,插入大段抒情,又可紧缩剧情,用简短的过场戏一带而过。
戏曲的剧情虽绵长甚至延宕,但并不平直呆板,而是舒缓中有起伏,绵长中有曲折。
戏曲所表现的内容极尽悲欢离合之致,体现在情节的进展中,就呈现出一种大幅度起伏跌宕的曲线动势,取得引人入胜的戏剧效果。
戏剧方面知识点总结大全

戏剧方面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戏剧的起源与发展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原始宗教仪式和神话传说表演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戏剧逐渐演变出希腊悲剧和喜剧、中国的昆剧、京剧等各种形式。
在不同的历史和地域条件下,戏剧逐渐形成了西方戏剧和东方戏剧的两大体系,各具特色。
1. 希腊悲剧和喜剧:希腊是戏剧的发源地之一,其悲剧和喜剧是古希腊戏剧艺术的典范,它们通过角色的表演和台词的对白,展示了古希腊神话传说和生活场景,对后世的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中国昆剧和京剧: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戏剧传统的国家之一,昆剧和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它们通过脸谱、唱腔、动作等方式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西方现代戏剧: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西方戏剧走向现代化,并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戏剧作品和戏剧理论,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布莱希特的理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艺术等,对西方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戏剧类型根据戏剧结构、表现方式和风格的不同,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古典戏剧、现代戏剧、实验戏剧等。
1. 古典戏剧:古典戏剧是指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戏剧形式,如希腊悲剧和喜剧、中国传统戏曲等。
这些戏剧类型在结构和表现方式上有着一定的规范和传统,具有较为明确的风格特征。
2. 现代戏剧:现代戏剧是指19世纪以后产生的戏剧类型,它们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个体情感,如尼采的超人论、布莱希特的叙事剧、欧尼尔的现代悲剧等,这些戏剧作品在结构和表现方式上具有更为多样和灵活的特点。
3. 实验戏剧:实验戏剧是指对传统戏剧形式和表现方式进行创新和试验的戏剧类型,它们追求表现手法的新颖和艺术效果的突破,如戈尔德斯的剧场实验、贝克特的戏剧创作等。
三、戏剧表演艺术戏剧表演艺术是戏剧艺术的核心内容,它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的布景、灯光等手段向观众传达戏剧故事和情感体验,是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戏剧史知识点总结

中外戏剧史知识点总结一、中国戏剧史知识点总结1. 中国古代戏剧的起源中国古代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的祭祀活动和舞蹈表演。
周代初期,伴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戏剧表演开始融入了宗教祭祀仪式,逐渐演变成为有戏剧性质的祭祀舞蹈表演。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些祭祀舞蹈表演逐渐演变成了具有故事情节和角色扮演的戏剧形式,这些表演形式成为了中国古代戏剧的源头。
2. 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演变中国古代戏剧在历史上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包括先秦戏剧、汉代戏剧、唐代戏剧等。
其中,元代戏剧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元代戏剧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戏曲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元代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元曲选》和《元曲大系》,这些作品在中国古代戏剧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 中国古代戏剧的戏曲形式中国古代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散曲两大类。
戏曲是中国古代戏剧的主要形式,它包括了很多种不同的曲艺表演形式,比如说京剧、豫剧、越剧等。
这些不同的曲艺表演形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古代戏曲艺术。
4. 中国古代戏剧的传统题材中国古代戏剧的传统题材包括历史剧、传奇剧、宫廷剧等。
这些传统题材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文化、历史传统和精神观念,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5. 中国古代戏剧的艺术特点中国古代戏剧的艺术特点主要包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音乐与表演相结合等。
这些艺术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戏剧在表现形式、表演艺术和文化内涵方面的独特魅力。
6.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中国现代戏剧开始探索现代话剧、实验剧等新形式,逐渐形成了中国现代戏剧的新格局。
在现代戏剧的发展中,陆小曼、白先勇、曹禺等著名戏剧家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外国戏剧史知识点总结1. 古希腊戏剧古希腊戏剧是世界戏剧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西方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外戏剧知识点总结

中外戏剧知识点总结一、中外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中外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戏剧形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戏剧。
古希腊的戏剧包括悲剧和喜剧,最著名的剧作家有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和亚里士多弗。
古罗马也有自己的戏剧表演形式,如杂耍、角斗和吟游诗人的表演。
在中国,戏剧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的祭祀仪式中的歌舞表演。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粤剧等。
中国传统戏剧受到了儒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影响,表演形式和唱腔有各自的特色。
中国戏剧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和历史的背景,如战国时期的昆曲、明清时期的评剧、民国时期的话剧等。
二、中外戏剧的表演形式和特点1. 话剧:话剧起源于西方,是一种以对话为主要表演形式的戏剧,通常在舞台上表演。
它强调人物的对话和心理冲突,通过对话和情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2. 歌剧:歌剧是一种以歌唱为主要表演形式的戏剧,结合音乐和舞蹈来表现故事和情感。
歌剧表演形式精致高雅,需要演员具备优秀的歌唱和表演技巧。
3. 京剧:京剧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它结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以及绚丽的戏服和化妆,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4. 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戏剧,它使用透明丝绸绢制成的皮影,在灯光下进行表演,以及背后的音乐和旁白讲述故事。
5. 梨园戏:梨园戏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结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6. 话剧:话剧是一种注重对话表演的戏剧形式,以对话为主要表演形式,以展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命运和思想冲突。
7. 舞台设计:戏剧的舞台设计是其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布景、灯光和音乐等手段来表达故事的情节和氛围。
三、中外戏剧的传统和现代题材1. 传统题材:传统的戏剧题材通常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神话传说等,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及人物的命运和情感。
2. 现代题材:现代戏剧的题材通常包括当代社会现实、历史事件和人物、家庭故事等,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戏剧概论基本知识精华版

戏剧概论基本知识精华版术形式成为戏剧分类的主要因素或者间接因素)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舞台美术、音响效果等等,可视为戏剧的附属性要素,或者叫做戏剧的次要元素。
如果把戏剧分为“观、演”两端,上述五要素的前三者——编、导、演属于“演”这一段,观众是“观”的这一端,剧场则是将“演”与“观”连接起来的纽带。
3、戏剧的四方面特征:从言说方式,艺术构成方式,艺术运做流程,传播方式四个方面认识戏剧的3了,从而形成了全新的“戏曲—话剧”二元格局,这是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中的所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
2、歌剧——表演艺术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以技巧性的美声为主要表演手段,音乐具有决定性4、傀儡剧——表演艺术与造型艺术的结合,当代5戏曲——表演艺术与多种因素的结合,是中国民族特色的戏剧,具有写意化、程式化、自由化等高度的综合性。
第二部分:从剧情构成内容三要素不同区分 1、情节、性格、思想这三者成为构成戏剧作品内容的三大要素,因其在剧中的所占比重不同,便造成了不同的戏剧类型。
2、传奇剧、通俗剧、佳够剧。
此类剧以骑着离奇的情节取胜。
3、问题剧、政治剧、理念剧:都是重思想 轻情节与性格。
问题剧:易卜生的四大问题剧:《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政治剧:三江好》、《最后一计》)和《放下你的鞭子》4、性格剧和心理剧:分别一情节或思想作为剧情构成的重心。
像一些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喜剧1、含“革命历史剧”)三个特征:历史的真实性、具有历史主义精神、对当代现实生活的启示性。
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再现2):以真人真事为一、剧作家的“提示语音”45三、 潜在的语言,又叫“潜台词 四、 (三)戏曲程式与角色创造 1鼓、锣、波为“武场”,由板、鼓领奏。
京胡、二胡、三弦、笛子、唢呐之类为文场,京胡主奏。
根据节奏的快慢,又分出各种不同的板式、如慢板(4/4节拍,一板三眼)、原板(2/4节拍,一板一眼)、流水板(1/4节拍,有板无眼) ②念白也有程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戏剧知识整理一、世界戏剧历史1、西方戏剧诞生西方戏剧的曙光,普遍认为是古希腊悲剧,而古希腊悲剧则是源于古希腊城邦的狄俄尼索斯(Dionysus)的崇拜仪式。
在祭典中,人们扮演狄俄尼索斯,唱“戴神颂”,跳“羊人舞”(羊是代表蒂厄尼索斯的动物)。
古希腊悲剧都是诗剧,严谨古雅、庄重大气。
表演时有歌队伴唱,史实表明歌队先于演员存在。
关于这个起源,也可以参考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早期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
2、中国戏剧诞生就西方的定义来说,中国没有“话剧”的传统。
不过一般在讨论中国戏剧时,若不以严格的定义划分,中国古代的戏曲应归入戏剧的大类。
中国戏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汉代的巫祇仪式,但是宋代南戏的发展才有了完备的戏剧文本创作,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戏剧剧本是南宋时的《张协状元》。
元代时以大都、平阳和杭州为中心,元杂剧大放异彩。
后世形成了诸多戏曲形式,也就是各剧种。
明代的昆曲经过发展,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爱,他们大量创造剧本,不断修改曲谱,同时修正昆曲的戏剧理论,并使得传奇剧本成为一种新的主流文学形式。
随后昆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宫廷皇室的喜爱,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获得官方肯定的戏剧艺术,故称“雅”;而以各地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广受民间喜爱,则称“花”。
于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争”,实际上是戏曲共同繁荣的局面。
这丰富了戏曲艺术的门类,也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台湾的戏剧研究学者曾永义提出一套说法,认为在讨论中国戏剧起源时,应该要区分“大戏”与“小戏”,大戏是成熟的戏曲,而小戏则是戏剧的雏型。
大戏是在到了金元杂剧之后才发展完成,而之前的宋杂剧、唐代的代面、踏摇娘、钵头、参军戏、樊哙排君难等,都可列入小戏的行列,而中国在非常早之前,就有小戏。
中国在与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触前,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戏剧”(主要指话剧)传统。
中国传统的戏剧为一种有剧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的综合艺术形式,也就是戏曲曲艺。
3、中国戏曲发展先秦时期→汉魏时期→唐宋金时期→元朝→元末明清时期→近代元代兴盛元杂剧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1曲词2宾白3科范4宫调1曲词:配曲的唱词。
2宾白:指古代戏曲中的道白。
3科范:指戏曲程式动作。
4宫调:乐曲曲调。
中国戏剧在元代兴盛,形成了一个艺术上的高峰。
原因何在呢?首先,从宋杂剧到金院本,再到元杂剧的诞生,遵循了艺术的内在发展规律。
经过长期的艺术积累,终于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为特征的戏剧表演形式。
其中,散曲对杂剧结构的最后定型起了重要作用。
就音乐而言,元杂剧每一宫调中选用的曲牌比之诸宫调要丰富得多,可以充分地表演一段情节,符合戏剧冲突从形成到发展、到高潮、再到解决的结构。
其次,城市空前繁荣,游乐场所增多,特别是出现了大量的瓦舍勾栏。
早在宋代,勾栏中就有“书会”的组织,一般由下层读书人和有经验的老艺人组成,专为勾栏中的各种演出形式提供脚本。
元杂剧的成熟,客观上提高了对书会的要求,急需读书人为他们竞制新篇,以满足广大观众的欣赏需求。
这样促成了更多的戏剧作品产生。
再次,元代统治者不设科举,使读书人失却晋身之阶,于是他们在瓦舍勾栏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仁甫、郑德辉等优秀杂剧作家,都是在生计没有着落的情况下,真正深入到社会的下层。
那些底层人们特别是倡优的遭遇、觉醒和反抗,深深地感染着他们,所以在他们笔下才敷演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
有人说,元杂剧是愤怒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为过。
4、戏剧文本戏剧文本(即“剧本”)是一出戏剧的基本要素,是一台戏的先决条件。
剧本最重要的是能够被舞台上搬演。
戏剧文本不算是艺术的完成,直到舞台演出之后(即“演出文本”)才是最终艺术的呈现。
历代文人中,也有人创作过不适合舞台演出,甚至根本不能演出的剧本。
这类的戏剧文本则称为案头戏(也叫书斋剧)(比较著名的如王尔德的诗剧《莎乐美》。
)现代戏剧中也出现了没有剧本的演出实例。
戏剧的文学本,在不演出的状态下,可以作为单独的文学样式欣赏。
5、表演艺术随着西方现代戏剧在导演以及演员训练体系上的实践,戏剧理论逐渐从戏剧文本的讨论扩大到剧场整体,进而产生“场面调度”等新观念。
其中,比较著名的提法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戏剧导演彼德·布鲁克在其专著《空的空间》(The Empty Space)中提出的观念:“一个演员,走过一个空荡荡的舞台,这就是一出戏的全部。
”二、戏剧文学简介戏剧文学指供戏剧舞台演出用的剧本。
戏剧文学——剧本,是“一剧之本”,它是一种与小说、散文、诗歌并列的文学体裁。
戏剧有广狭二义:一是话剧、歌剧、戏曲的总称,一是专指话剧。
狭义的戏剧文学也专指话剧剧本,广义的戏剧文学则应包括歌剧剧本、戏曲剧本在内。
一般多取其广义的概念。
戏剧人物的逼真性、戏剧冲突的尖锐性、戏剧场面的集中性、台词的口语化和动作性构成了戏剧文学的四大审美特征。
三、分类1、分类标准:戏剧文学的种类繁多,可以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分类。
根据容量的大小,可以分作独幕剧和多幕剧;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和歌剧;而根据戏剧文学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对读者的感染作用,则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下面分别予以简要论述:1)感染作用根据戏剧文学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对读者的感染作用,则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悲剧、喜剧和正剧是戏剧评论中经常运用的概念,而且也作为美学范畴运用于对其他艺术作品的分析。
悲剧:悲剧大都展示重大的或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矛盾冲突,表现在善恶两种势力的激烈斗争中,邪恶势力对善的势力的暂时胜利。
悲剧所反映的是不能解决的或不能缓和的矛盾,在斗争中常因力量悬殊而以正面主人公的失败或毁灭而告终。
喜剧:喜剧同悲剧恰好相反。
一般来说,它是以讽刺或嘲笑丑恶落后现象,从而肯定美好、进步的现实或理想为主要内容的。
喜剧最重要的是要创造喜剧性格,通过巧妙的结构和诙谐的台词,运用夸张的手法和滑稽的形式,产生引人发笑的艺术效果。
中国戏曲也有悠久的喜剧传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喜剧的内容也有所变化。
它一方面要批评、嘲笑生活中落后和垂死的东西,另一方面则又要肯定与支持新的事物和先进人物。
正剧:正剧兼有悲、喜剧的因素,又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所以又称为悲喜剧。
它在反映生活方面超越了悲剧和喜剧的范围。
悲剧中无法解决的矛盾,在正剧中可以得到解决。
社会生活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单纯呈现为悲剧性的或喜剧性的,而是有悲有喜,悲喜交织。
因此,混合着悲喜成分,以代表正义的一方取得胜利为结局的正剧,在戏剧舞台上占据了突出的地位。
2)表现形式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和舞剧话剧:话剧是通过演员的对白来揭示全剧内容的戏剧。
我国的话剧起始于五四运动以后。
它受欧洲话剧的影响,也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戏剧中的有益成分。
歌剧歌剧是以歌唱、音乐为主的戏剧,所以也称歌剧为乐剧。
有的歌剧只有歌唱,没有独白和对话,有的则是歌唱、独白和对话三者兼而有之。
西洋古典歌剧只有唱歌,没有对话和独白,中国古代的戏曲,是歌舞剧或歌剧。
歌剧的唱词像诗歌一样,有韵律,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比较宜于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舞剧:舞剧是一种把舞蹈、音乐、戏剧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戏剧艺术。
歌舞剧:歌舞剧是一种将诗歌、音乐、舞蹈、戏剧等因素综合在一起,载歌载舞,亦唱亦白的戏剧艺术。
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戏剧形式,而且也是我国最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
2)容量大小根据容量的大小可以分作:独幕剧和多幕剧独幕剧:独幕剧是独成一幕的短剧。
它的容量较小,把全剧情节集中在一幕中来表现,类似于小说中的短篇。
它的人物较少,情节也比较简单,往往通过一个集中的生活片断,反映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表现尖锐的矛盾冲突。
多幕剧:多幕剧是大型的戏剧。
它的容量较大,剧情较复杂,同长篇小说一样,篇幅长,可以容纳更多的人物,可以有比较复杂的故事情节。
它分幕分场,能够通过换幕来表现时间的间隔和空间的转移。
因此,多幕剧能够反映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除上述三个主要分类标准以外,还能以题材的时代为依据,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或者以地域特色为标准,分为越剧、川剧、京剧、粤剧等。
四、叙述特点戏剧文学是代言体而不是旁叙体。
旁叙体指作者可以直接叙述的文体。
小说、散文等都是旁叙体。
代言体指靠作品中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人物、描绘环境、展开情节的文体。
戏剧文学用的是代言体,代言体决定剧本语言特殊化和剧本创作的高难度,高尔基说,“剧本(悲剧和喜剧)是最难运用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所以难,是因为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提示。
”“剧本的登场人物的产生,特别依靠而且只有依靠他们的语言。
”语言对戏剧就是一切。
诸如人物、人物关系和事件原委的交代介绍,人物性格的刻画,心理的揭示,故事情节的展开,以至人物活动的环境(这主要体现在戏曲文学中),都只能靠剧中人物的语言来实现。
戏剧文学一般根据戏剧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根据艺术形式的不同分为话剧、诗剧、歌剧。
可划归诗剧的中国戏曲文学,又称“剧诗”,是中华民族文学的瑰宝。
五、莎士比亚简介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8年2月)称莎翁为“狭斯丕尔”,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莎士比亚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长大,18岁时与安妮·海瑟薇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
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
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
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
接下来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
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
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
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戏剧家的作品。
六、莎士比亚作品风格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第一,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认为戏剧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镜子。
第二,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剧要真实,切忌过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