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考点精编(含历年真题解析)

合集下载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考研学习中,专业课占的分值较大。

对于考研专业课复习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中公考研为大家整理了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并且可以提供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希望更多考生能够在专业课上赢得高分,升入理想的院校。

2009年真题原题第一部分哲学综合一、下列题目中任选两题加以论述:1、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1978年实践检验标准大讨论的重大意义。

2、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3、试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下列题目中任选两题加以论述:1、试述孔子仁学的基本思想。

2、试述庄子“齐物论”的基本思想。

3、试述王守仁的“致良知”说。

三、下列题目中任选两题加以论述:1、试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2、试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3、试述康德的认识论。

第二部分科学技术哲学一、名词解释1、机械还原论2、可观察性3、环境伦理学4、纸草书5、《吠陀》6、儒略历二、简答题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2、怎么样理解恩格斯所说的“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势就是假说”?3、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有哪些异同?4、简要阐述牛顿学说的内容和意义。

5、斯佩雷对裂脑人研究的结论是什么?三、论述题1、结合当代实际,论述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生产力革命之间的关系。

2、论述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4.1.1 2009年真题答案解析第一部分哲学综合第一大题中选择2和3进行解答。

2.解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在:每个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各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在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

(NEW)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NEW)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 录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405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第一部分 中国哲学史1.简述易经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哲学内涵。

答:(1)天道①《易传》哲学继承儒家的“修人道以证天道”与“明天道以弘人道”的传统,把天道与人道统一了起来。

②天地阴阳之气使万物得以生、成、长、养;人承接天地之气,继承“道”而参与、赞助天地万物,那就是善;成就天道的事业正是人的本性。

③《易》道即天地之道帮助、促进、贞定万物各自的本性,保存万物的存在,道义正是从这里出来的。

在人性论上,这就寓含有人的善性源自天道,源自宇宙生生之德,同时又强调人的后天努力,效法天道、扩充其性的双重含义。

(2)从天道到人事①三才之道是是顺着天道下贯而来的,是顺天、地、人的性命之理而来的。

②就人之道而言,是义理、是仁义。

道是过程,理是其中的道理。

③人之本性也就是人所以为人之理,按《易传》的讲法,这是乾道下贯的结果。

(3)总结①《易传》的人性论既包含有天赋人性说,即“天命之性”是善的,具有一种超越意义、价值意义;又不排斥材质主义的“气命之性”,即人的材质也在灭地之气的流行中形成,气可以鼓动,气有力量。

这就为尔后哲学史上的“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理”与“气”之争埋伏笔。

②《易传》认为,人性源自天地之性,人道赞助天地之道。

君子效法天地,具有刚健自强、积极人世的精神,又有承受、宽容、协调、合作的能力,用深厚的德泽来化育人物。

③与天地的大生、广生之德相匹配,《易传》强调人在人事活动中崇德广业、进德修业。

a.推尊人的智慧、德性,发展社会人事的各项事业;讲求忠信,提高品德;修饰言辞,确立在诚实上,以诚信来处理事务。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第一单元(中国哲学史,四选三)1.结合“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简述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答:“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1)“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含义《易经·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理”是指物理、万事万物之理,“穷理”就是对形而下的万物加以穷究,就是格物致知。

“性”是指人性、德性,“尽性”就是对人内在德性的彻底洞明。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命”的内涵并不是单一的,包括天命、命运在内。

天命是指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内在运动规律,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命运是指一个人的生命运数。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是指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原理,彻底洞明人类的心体自性,以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崇高目标,使人类行为与自然规律能够和谐平衡、生生不息。

这种思想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2)“天人合一”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人副天数”说,到宋代张载、二程达到成熟。

张载、二程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包括四个命题: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②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服从普遍规律。

③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一致。

④人生的理想是天人谐和。

总之,中国哲学史上有关“天人合一”的种种说法,都是力图寻找天与人之间相通、相近之处,实现自然与人事之间协调、和谐或统一。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最早的崇拜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经过宗教化、哲学化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又是社会法则和人生理想,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对于天人关系这一根本问题的主流答案。

从理论实质而言,“天人合一”是关于人与自然或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2.朱熹说:“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

2011年真题答案解析第一部分中西哲学史第一单元中国哲学史(本单元选答1、2、3题)1.解答:(1)“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生活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在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推移,二者相反相成、不可偏废,由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它包涵以下内容:(1)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的矛盾运动,它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因;一事物和它事物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因。

(2)阴阳两种对立因素既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存,又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又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3)阴阳两方面的矛盾运动具有普遍性。

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4)阴阳两方面的矛盾运动又具有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就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我们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矛盾运动,就是要学会从个性到共性,再从共性到个性的思维方法,从中找出解决矛盾的具体办法。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1.“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儒家关于仁学思想的核心论述,但遭到不少现代学者的批评。

其中,相当重要一点就是,有子将家庭伦理道德与国家政治道德混淆在一起,并将两者基础都归之于孝弟。

2.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传统社会延绵数千年之久的家国同构政治体系,其政治道德基础正是有子所提的“孝弟”。

而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其政治道德基础则可能是“民主、人权、自由”等。

事实上这两种政治体系的道德基础都是被预设的,被其社会所公认,无需证明的。

正如初等数学上“两点间直线距离最短”的公理一样。

因此,要想彻底的分析两种政治道德基础的异同,就必须从分析“孝弟”和“民主、人权、自由”两个“政治道德公理”入手。

(1)很明显“孝弟”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而衍生出来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