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

合集下载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考研学习中,专业课占的分值较大。

对于考研专业课复习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中公考研为大家整理了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并且可以提供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希望更多考生能够在专业课上赢得高分,升入理想的院校。

2009年真题原题第一部分哲学综合一、下列题目中任选两题加以论述:1、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1978年实践检验标准大讨论的重大意义。

2、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3、试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下列题目中任选两题加以论述:1、试述孔子仁学的基本思想。

2、试述庄子“齐物论”的基本思想。

3、试述王守仁的“致良知”说。

三、下列题目中任选两题加以论述:1、试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2、试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3、试述康德的认识论。

第二部分科学技术哲学一、名词解释1、机械还原论2、可观察性3、环境伦理学4、纸草书5、《吠陀》6、儒略历二、简答题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2、怎么样理解恩格斯所说的“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势就是假说”?3、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有哪些异同?4、简要阐述牛顿学说的内容和意义。

5、斯佩雷对裂脑人研究的结论是什么?三、论述题1、结合当代实际,论述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生产力革命之间的关系。

2、论述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4.1.1 2009年真题答案解析第一部分哲学综合第一大题中选择2和3进行解答。

2.解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在:每个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各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在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

[2019初试真题回忆]

[2019初试真题回忆]

[2019初试真题回忆] 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史真题回忆(633)20届考研,这份真题是根据各学长学姐回忆信息汇聚而成,部分真题还有遗漏,请各位学长学姐补充。

不胜感激19年人大633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谶纬2.府兵制3.军机处4.秘密立储制度5.广方言馆6.强学会7.江桥抗战8.东方杂志二、材料分析题1.(一)史记平准书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於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

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馀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量吏禄,度官用,以赋於民。

而山川园池市井租税之入,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焉,不领於天下之经费。

漕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

(二)汉书食货志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而山川、园池、市肆租税之人,自天子以至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不领于天子之经费。

漕转关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

孝惠、高后之间,衣食滋殖。

(三)郑樵通志固于当时,已有定价;如此人材,将何著述!《史记》一书,功在十表,犹衣裳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班固不通,旁行斜上,以古今人物强立差等;且谓汉绍尧运,自当继尧,非迁作《史记》厕于秦项。

此则无稽之谈也!由其断汉为书,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间隔。

自高祖至武帝,凡六世之前,尽窃迁书,不以为惭;自昭帝至平帝,凡六世,资于贾逵、刘歆,复不以为耻;况又有曹大家终篇,则固之自为书也几希!往往出固之胸中者,《古今人表》耳,他人无此谬也!后世众手修书,道旁筑室,掠人之文,窃钟掩耳,皆固之作俑也!固之事业如此,后来史家奔走班固之不暇,何能测其浅深!迁之于固,如龙之于猪,奈何诸史弃迁而用固,刘知几之徒尊班而抑马!(1)对比史记与汉书对汉初形势叙述的异同(2)评价郑樵班马优劣论2.(一)笑林广记贪吝下饭二子同餐,问父用何物下饭,父曰:“古人望梅止渴,可将壁上挂的腌鱼,望一望吃一口,这就是下饭了。

各所重点大学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集锦

各所重点大学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集锦

1996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名解六府三事、天爵、四法界、德性之知、俱分进化问答(五选三)1、荀子对礼义和人性的看法2、王弼对自然名教的看法3、慧能“本性是佛”说4、王夫之能所关系的论述5、严复的认识论1998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方向)1、费希特的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2、——最早提出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3、单子的预定和谐是——(国名)哲学家——提出的命题4、培根提出的四假象是——5、——(哲学家)在——(著作)提出主奴意识6——(哲学家)认为知识即是美德7、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论证是——8、思想和广延都是神的属性是——(哲学家)提出的命题9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

是——(哲学家)提出的命题简要解释下列概念或命题 5分1、巴门尼德的存在2、原子和虚空3、四因说4、流溢说5、唯实论6、我思故我在7、物是观念的集合8、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分析题4选3 15分1、柏拉图理念论的分有说及其困难2、休谟的因果学说及其理论基础3、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学说及其作用4、黑格尔主体即实体的思想2000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名词解释1、《礼记》2、谶纬3、崇本举末4、习及性成5、体用一简答1、郭象及支遁逍遥义的比较2、华严宗的“四法界”说3、戴震论理和欲的关系4、郭店楚简的发现及其意义论述1、《易传》关于道的看法2、王阳明及朱熹格物学说的比较2001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一、解释下列哲学命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2、以心原物3、圣人体无4、一故神两故化5、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二、把下面一段文字标点今译并给以分析评论(25分)求向物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复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2002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名词解释[不全]1 离坚白 2 淮南格物 3 万理具于一心 4 通为天下第一要义《今年和去年都考了一段给原文标点,翻译和评述》先秦的2005北大中国哲学名解是者(巴门尼德);理念(柏拉图);唯名论;启蒙运动;单子......简答及论述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及第二实体;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斯宾诺莎事物的次序即观念的次序;洛克第一性的质及第二性的质(为何提出此种区分);休谟的因果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康德的哥白尼革命;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2005北大中国哲学名解及简答中庸;离坚白;以说出故;六理;四法界;能必副其所;四几论述(选二共70分)比较孟子及告子的人性论(仅供留学生);比较韩非及老子的道论;比较朱熹及罗钦顺的理一分殊;比较王守仁及王夫之的知行观标点翻译(共20分)原文为《中庸章句序》文首至“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2005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名词解释 20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二简答40离坚白,以说出故,崇本举末,一物两体,能必副其所三问答70 国内考生前3题选2,外国考生4选2 1老子及韩非道论异同 2罗钦顺及朱熹理一分殊3王守仁及王夫之知行观异同4孟子及告子人性论比较四标点并翻译古文 20分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NEW)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NEW)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 录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405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第一部分 中国哲学史1.简述易经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哲学内涵。

答:(1)天道①《易传》哲学继承儒家的“修人道以证天道”与“明天道以弘人道”的传统,把天道与人道统一了起来。

②天地阴阳之气使万物得以生、成、长、养;人承接天地之气,继承“道”而参与、赞助天地万物,那就是善;成就天道的事业正是人的本性。

③《易》道即天地之道帮助、促进、贞定万物各自的本性,保存万物的存在,道义正是从这里出来的。

在人性论上,这就寓含有人的善性源自天道,源自宇宙生生之德,同时又强调人的后天努力,效法天道、扩充其性的双重含义。

(2)从天道到人事①三才之道是是顺着天道下贯而来的,是顺天、地、人的性命之理而来的。

②就人之道而言,是义理、是仁义。

道是过程,理是其中的道理。

③人之本性也就是人所以为人之理,按《易传》的讲法,这是乾道下贯的结果。

(3)总结①《易传》的人性论既包含有天赋人性说,即“天命之性”是善的,具有一种超越意义、价值意义;又不排斥材质主义的“气命之性”,即人的材质也在灭地之气的流行中形成,气可以鼓动,气有力量。

这就为尔后哲学史上的“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理”与“气”之争埋伏笔。

②《易传》认为,人性源自天地之性,人道赞助天地之道。

君子效法天地,具有刚健自强、积极人世的精神,又有承受、宽容、协调、合作的能力,用深厚的德泽来化育人物。

③与天地的大生、广生之德相匹配,《易传》强调人在人事活动中崇德广业、进德修业。

a.推尊人的智慧、德性,发展社会人事的各项事业;讲求忠信,提高品德;修饰言辞,确立在诚实上,以诚信来处理事务。

人大哲学考研16.17.18年622真题

人大哲学考研16.17.18年622真题

人大哲学考研16.17.18年622真题第一篇:人大哲学考研16.17.18年622真题16年中国哲学1.易经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哲学内涵,2.王阳明岩中花树故事反应什么哲学内涵,3.郭象的独化论及其命运观4.举两个比喻,论证中国古的形神关系西方哲学5.亚里士多德的“存在”,6.休谟的温和怀疑论,7.上帝存在的三种证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虽然提出了“五路”之多,但是总括起来不过两种,分别是:上帝存在的自然神学证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

加上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一共有三种。

康德称这三种证明为“从思辨理性证明上帝存有的三种方式”8.卢梭和霍布斯社会契约的异同。

17年中国哲学1.《尚书》有云:“兹乃不义,性与习成”。

《论语》中说:“性相近,习相远”根据以上两句话,说明儒家思想中性与习的关系2.《诗经》有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体现了什么哲学思想?3.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周敦颐是否同意这一观点?4.比较朱熹和陆九渊对于《中庸》的“尊德性而道问学”的解释的异同西方哲学1.如何理解赫拉克利特的火的思想和逻各斯的思想2.试论述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及其和神义论的关联3.试比较霍布斯和洛克对于个人和国家关系的论述的异同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原文。

论述真理和体系的关系,实体和主体的关系18年中国哲学1.论述先秦儒家人性论的观点和内容,及其异同。

2.论述魏晋玄学对于有无之辨的观点和内容。

3.比较朱熹与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思想。

4.结合“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简述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西方哲学1.柏拉图说“正如普罗泰戈拉所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呈现在我眼中的样子就是我心中的样子”,普罗泰戈拉这种观点是什么主义?这种主义的要旨是什么?2.举例论述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

3.分析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

4.论述海德格尔的“此在”。

第二篇:科学技术哲学考研真题科学技术哲学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哲学招生专业:科学技术哲学一、简答题(选4题,每题12分,共48分)1、列出亚里士多德关于逻辑和自然哲学的主要著作(至少4种)2、近代欧洲哲学中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3、十九世纪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哪些?简述实证主义的主要特征。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第一单元(中国哲学史,四选三)1.结合“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简述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答:“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1)“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含义《易经·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理”是指物理、万事万物之理,“穷理”就是对形而下的万物加以穷究,就是格物致知。

“性”是指人性、德性,“尽性”就是对人内在德性的彻底洞明。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命”的内涵并不是单一的,包括天命、命运在内。

天命是指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内在运动规律,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命运是指一个人的生命运数。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是指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原理,彻底洞明人类的心体自性,以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崇高目标,使人类行为与自然规律能够和谐平衡、生生不息。

这种思想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2)“天人合一”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人副天数”说,到宋代张载、二程达到成熟。

张载、二程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包括四个命题: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②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服从普遍规律。

③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一致。

④人生的理想是天人谐和。

总之,中国哲学史上有关“天人合一”的种种说法,都是力图寻找天与人之间相通、相近之处,实现自然与人事之间协调、和谐或统一。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最早的崇拜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经过宗教化、哲学化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又是社会法则和人生理想,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对于天人关系这一根本问题的主流答案。

从理论实质而言,“天人合一”是关于人与自然或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2.朱熹说:“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完整版)凯程首发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完整版)凯程首发

2016年中国⼈民⼤学哲学院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完整版)凯程⾸发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共 1 页 2016年中国⼈民⼤学哲学院中西哲学史
考研真题(完整版)凯程⾸发
刚考完2016考研初试,凯程教育的电话瞬间变成了热线,同学们兴奋地汇报⾃⼰的答题情况,⼏乎所有内容都在凯程考研集训营系统训练过,所考专业课难度与往年相当,答题的时候⾮常顺⼿,相信凯程的学员们对此⾮常熟悉,预祝亲爱的同学们复试顺利。

考研分笔试、⾯试,如果没有准备,或者准备不充分,很容易被挂掉。

如果需要复试的帮助,同学们可以联系凯程⽼师辅导。

下⾯凯程⽼师把专业的真题全⾯展⽰给⼤家,供⼤家估分使⽤,以及2017年考研的同学使⽤,本试题凯程⾸发!
各选3个作答,每题25分,共150分。

中哲
⼀、《周易》“推天道以明⼈事”的哲学思想。

⼆、王阳明“岩中花树”的哲学思想。

三、简述郭象“独化”及其意义。

四、神形关系的不同描述和思想、意义。

西哲
⼀、⼀⼤段原⽂。

亚⾥⼠多德的“存在”的核⼼理论思想。

⼆、休谟怀疑论及其影响。

三、安瑟尔谟、托马斯阿奎那、邓斯司各脱上帝存在的证明。

四、霍布斯和卢梭的契约论的异同。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试题目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试题目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试题目(仅供参考)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3)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含原著) (3)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4)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含原著) (5)考试科目:欧洲哲学史(含原著) (6)考试科目:现代西方哲学 (7)考试科目:伦理学原理 (8)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史 (8)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哲学(含自然辩证法原著) (9)考试科目:自然科学基础(含数学、物理学、生态学、生物学) (10)考试科目:中西美学史(含原著) (11)考试科目:艺术创作(国画、油画) (12)考试科目:中国美学史 (14)考试科目:美学原理(含马克思主义原著) (15)考试科目:西方美学史(含原著) (16)考试科目:宗教学基本知识(含佛教、道教、基督教) (17)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8)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含原著) (18)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含原著) (19)考试科目:欧洲哲学史(含原著) (20)考试科目:现代西方哲学 (23)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24)考试科目:伦理学原理 (25)考试科目:宗教基本知识(含佛教、道教、基督教) (26)考试科目:中国美学史 (27)考试科目:美学原理(含马恩美学原著) (27)考试科目:西方美学史(含原著) (28)考试科目:外国美术史 (30)考试科目:创作或设计 (31)考试科目:自然科学基础(含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 (31)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史 (32)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哲学(含自然辩证法原著) (33)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34)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 (34)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 (35)考试科目:现代西方哲学 (36)考试科目:西方哲学史(含原著) (36)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史 (38)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哲学 (38)考试科目:中西哲学史 (39)考试科目:伦理学原理 (40)考试科目:宗教学基础知识 (40)考试科目:美学原理(含原著) (41)考试科目:艺术创作(国画、油画) (42)考试科目:中西美学史(含原著) (43)考试科目:艺术创作(国画、油画) (44)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含原著) (45)考试科目:中外美术史 (46)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含原著)试题:一、解释下列范围:(每题5分,共20分)1、物质与运动2、个性与共性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4、社会结构二、指出下面这段话出自何人何著作,并谈谈你队这段话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20分)这种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以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开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消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