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第一单元(中国哲学史,四选三)

1.简述老子与庄子思想的差异。

答:同属道家的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由于社会背景、生产力及经济基础等的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也是各具特点的。

(1)哲学观的不同

①老子

老子的哲学思想偏于宇宙学。

a.老子的哲学观是为其政治观和历史观服务的。面对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在老子辩证法上的直接反映是世界万物都包含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b.老子认识到对立面的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肯定了事物无不向其对立面转化。同时,老子的对立面转化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的无尽过程,而无视对立面转化的条件,认为推动这一转化的来源便是“道”。

c.“道”是万物的“始基”,世间的一切都是从“道”派生出来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由“道”来支配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d.老子捕捉到事物的矛盾性,通常会被转化为人生处世的一种智巧。他认为只有首先处于矛盾的被动、次要、柔弱的一方,最终才能转为矛盾的主动、主导、刚强的一方,这就是智巧。

②庄子

庄子的哲学思想偏于人类学。

a.庄子对老子对立面转化的思想进行了发展,却把这种思想引向了相对主义。他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用相对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世界的一切事物,否定相对之中有绝对。

b.庄子认为事物的性质不是由该事物本身决定的,而是由认识者观察该事物时的主观偏见所决定的,它不是作为本源的实存论意义上的“道”,而是形上境界之“道”。

c.与老子的“道”是一种客观的精神实体不同,庄子认为“道”是一种主观的精神实体,人可以通过自身修养而得“道”,继而与“道”同体,我就是“道”、“道”就是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d.庄子暴露事物的矛盾是为了暴露事物存在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引出“万物一齐”的“齐物”之论。

③功用

老子的哲学观是用来为其政治观和历史观服务的,而庄子的哲学观则是落寞的奴隶主阶级用来逃避现实的。

(2)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

①老子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庄子主张“物我为一”,否定人在自然界的地位。

②老子主张杜绝圣人的假仁假义,树立朴实的风尚。因而,他要求人们“少思寡欲”,做到内心和外表的纯美。其主张看似“无为”,实际上为“治”,处世态度是积极的。

而庄子强调“无己、无功、无名”的处世态度。主观上认为事物之间是没有矛盾的,以实现主观精神上的平衡。庄子的这一理想是一种空想,其人生观相对来说也是比较消极的。

③老子主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强调人格及品德修养;庄子强调“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放松了人格塑造与修养。这是他们在人格修养方面的根本区别,老子强调应该加

强个人修养,提高人的素质;庄子则更多强调的是“物我为一”,提倡并重视个人利益。

2.简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答: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殷周以来的“上帝说”和“天命说”;二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天人合一”思想;三是汉代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

(1)内涵

董仲舒认为,同类事物之间能够产生感应。天与人是同类事物,因而天与人之间自然就能够发生感应。“天人感应”有双重含义:

①封建君主是上天之子,承接天的旨意,代表上天统治管理人间事务。“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所以,天人感应实际上是“天子”与“天”的感应。

②“天人感应”的表现形式是上天的意志可通过某种“祥瑞”或“灾异”的现象显现出来。

(2)实质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精神实质是“言天道而归于人道”,是指通过这种祥瑞灾异说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和历史观。其内容包含了两方面:由“屈民而伸君”引申出的“君权神授论”;由“屈君而伸天”引申出的“尊天论”。

①“君权神授论”

“君权神授论”实际上是一种天命论。董仲舒的“天”是指自然形态的有意识的人格神,天具有意志,统治人间的君主,其君权是上天所赋予的。同时,董仲舒还认为君主的权力不仅是由上天赐予的,而且也受到上天的限制。作为天子,必须顺天行事,不可逆天而为。

②“尊天论”

“尊天”是指顺从天的意志。董仲舒明确指出“天志”就是安乐民众。天人相应则君主

应当顺应天命,为臣民做表率,行德政以便百姓归心,使上天降下祥瑞。董仲舒假天之威,对皇帝言行的提出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

第二单元(西方哲学史,五选三)

1.试从潜能与现实的关系出发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理论和质料与形式的实体观。

答:(1)潜能与现实的关系

“潜能”是指事物的潜在状态,“现实”是指事物的“实现”状态。亚里士多德提出潜能与现实的学说,以说明万物生成的根据,他认为任何实体或个别事物都处于从潜在状态到现实的运动过程中。潜能与实现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潜能之所以为潜能,仅在于它还没有实现或完成。

(2)亚里士多德的四因理论和质料与形式的实体观

①四因理论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四因说”,“四因说”是对古希腊各种本原学说的一种理论概括,认为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四种,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a.质料因,是指“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东西”。

b.形式因,是指事物的“原型亦即表达出本质的定义”。

c.动力因,是指“那个使被动者运动的事物,引起变化者变化的事物”。

d.目的因,是指事物“最善的终结”。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人造物中,“四因”是彼此区别的,而在自然物中,动力因和目的

因都可以归结为形式因。因此,“四因”可以归结为形式因与质料因这两种最基本的原因。

②形式与质料的关系

a.形式规定了事物的本质,包含着事物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因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决定性的因素,质料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和被决定的因素。形式把尚未确定形状的质料聚集在一起,才构成了一个有定型的个别实体。因此,真正的实体就是形式。

b.事物的形式和质料又是相对的。对于低一级的事物是形式的东西,对于高一级的事物则是质料,以此类推,整个宇宙就形成了一个从质料到形式交替上升的统一序列,高一级事物不仅构成了低一级事物的形式,而且也是推动或吸引低一级事物向自己发展和上升的动力和目的。

(3)分析

①亚里士多德认为,潜能与实现的关系是对应于质料与形式的关系的,任何事物都是由质料与形式共同组成的,当质料尚未获得该事物的一定形式时,它就是处于潜在状态的事物,只有当它获得了这种确定形式之后,才成为现实的事物。

②实体的生成过程就是从潜能向实现的转化过程,这个转化过程就是运动,运动既不同于单纯的潜能,也不同于完全的实现,但是作为实现的形式正是吸引作为潜能的质料向自身运动的动力。质料是能被推动者,形式则是被推动者,正是后者吸引或推动着前者运动起来,因此运动是属于实现或形式一方的。运动是正在进行的实现过程,现实则是已经完成了的运动结果。

③实现或现实既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也是一个已经完成了的过程。现实不仅是引起运动的动力,而且也是运动所要实现的目的。当潜能通过完全的实现过程而成为现实时,运动也就达到了它的目的。

2.请从社会契约论的角度比较霍布斯、卢梭和洛克的异同。

答:(1)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内容

①作为自然法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霍布斯的国家理论是从一种假想的“自然状态”出发的,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的这种自然状态中,人们都依据自然法而享有各种天赋的自然权利,每个人都只受自己的自然法则或“利己心”的支配。

②自然法的第一条原则是:用一切手段来寻求和平与自卫;由此推出的第二条原则就是:为了和平与自卫,人们宁愿放弃对一切事物的权利。前者造成了一种“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后者则达成了一种社会契约,最终导致了国家和法律的产生。

③霍布斯强调,社会契约的订立是为了使人们免于相互残杀,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而把自己的全部权利转让给一个“第三者”的个人或议会,这个“第三者”体现着全体订约者的人格,并对他们进行治理,这样就产生了国家。由于这个“第三者”没有参与契约的订立,因此他不受契约的约束,他做任何事情都不存在违法的问题。另一方面,“第三者”的权力是订约者自愿地赋予他的,服从他就是服从订约者自己,人们也不能违背诺言而从他那里收回权力,所以他的权力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是绝对的。

(2)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内容

①卢梭认为,不平等发展到极端必将导致新的平等,奴隶将变成主人,暴君必将被推翻,问题只在于要找到一种社会形式来保障每一个人的天赋的自由权利,而不只是保护多数人的权利,更不是保护少数人的权利。因此,卢梭提出了“公意”来作为新的社会契约的基础。

②“公意”不同于“众意”,它是一个社会的一切人(公民)的共同意志,“众意”则只是个别人或一部分人的意志,它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卢梭主张主权在民,权力不可分割,也不可由别人代表,因而他反对君主立宪制,鼓吹民主共和制,认为执政者只是公仆而不是主人,应当可以随时撤换。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相信每一个考研的同学都向往过名校,尤其是双非出身的同学,但对于名校,有些同学选择坚持,有些则选择了放弃。学长也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在自己努力搏一把之前,千万不要先否定了自己。 一、关于择校和考试流程 首先我建议在复习之前定下目标院校,如果确定不下来,可以大致定下几个,这样有方向的去努力,更有动力。 在九月至十月的时候登陆研招网预报名,十一月至十二月的时候现场报名、照相(关注研招网、各大公众号微博等等),十二月下旬左右(大致十二月的23、24号或者24、25号两天)初试,复试根据每个学校时间安排不一样,自主划线的学校复试时间早,非自主划线的学校复试时间稍微晚一点,这个就需要时刻关注目标院校的官网。 二、时间安排和学习方法 我发现经常有同学会问什么时候开始备考比较好,我认为综合你自己的能力和精力来安排,针对基础比较弱或者时间较充裕的同学建议早一点开始学习,我是在大四上半年之后的寒假开始学习的,也就是说从1月至12月,同时建议同学战线不要拉太长,冲刺的时候会非常累的,这里结合我的时间安排大致将时间分为前期(1月-6月末)、中期(7月-9月末)、后期(10月-12月)。 (一)前期:打基础部分 在六月份之前,主要工作就是看分析,做配套练习,看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看懂,多看几遍,在看的时候可以配着视频来学,其实考试分析上的知识点是比较基础的,有了本科的知识基础应该不会太难理解,在每天看完书之后,坚持做配套练习,并且把做的题一定要搞懂。 配套练习这本书做完之后,接着做研途宝的《中国人民大学理论法学2010-2016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通过做真题先对真题形式有一个了解,然后也能知道自己对这个部分掌握的究竟好不好,针对客观题就算错太多千万不要怕不要气馁,这是一个过程,很少有人刚开始学习就掌握的十分扎实的,我们需要的就是脚踏实地的积累下去,最重要的还是要把错的题搞懂,这才是最最珍贵和应当从做真题过程中应当学会的。 针对主观题部分,可以先不做,因为除了案例分析以外的主观题都是需要背诵才能答上的,所以在前期做真题的时候主要做客观题部分即可。 (二)中期:巩固部分 进入这个阶段的时候,相信大家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了,从刚开始复习一直到七月末,分析应当已经看过三遍甚至更多了,真题也已经做过了,这个时候,建议大家可以着手背分析了。 其次学会总结,由于要背的内容实在太多,各个法之间的内容还会有相似的地方,比如民法、刑法、法理学、宪法都会涉及到原则这一个知识点,而且还经常考大题,我在背的时候就将每个法中的原则整理到了一起,一方面不会混淆,另一方面容易记忆。 最后反复记忆,背诵就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我建议这个反复的频率一定要高,比如背完刑法的第一章该背第二章的时候,每天抽一个小时回去复习第一

07-10中西哲学史

2007年哲学综合 一,(每个15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2简述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简述真理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4简述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5简述荀子的性伪学说。 6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二,(每个30分) 1论述西方近代哲学中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与认识论的争论。 2试比较老子道论与庄子道论之异同。 中国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三表法2以物观物与以道观物3天行有常4不真空5民胞物与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荀子是如何论证人性恶的? 2简述禅宗自性是佛的理论。 3简述韩愈的道统说。 4谈谈你对“王门四句教”的理解。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老子“自然无为”的理论及其思想基础。 2试述宋明理学对于“格物致知”的不同解释及其思想倾向。关键词:考研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试题 2008年人大哲学综合 一、简答题(每题15 分,共90 分) 1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2 、简述并分析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 3 、简述并分析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4 、简述孟子人性论和苟子的人性论。 5 、简述《不真空论》的主要思想。 6 、简述张载的理学思想。 二、论述题(每题30 分,共60 分) 1 、论述认识的反映性、创造性和实践基础。 2 、结合时代特征论述交往范畴的内涵和意义。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 中哲 1、论庄子齐物论 2、论王阳明的致良知 3、论孔子的仁学思想 西哲 1、论柏拉图的理念论 2、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3、论康德的认识论

马哲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影响 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意义关键词:考研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试 人大中哲 一、简释下列名词或命题(每小题 4 分,共20 分) 有待无待自生而必体有阿赖那理异分殊公羊三世说 二、简答下列各题(每小题10 分,共30 分) 1、简论孟子的“四端”说 2、述评王弼的言意之辩 3、试述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三、论述朱熹本体论思想与儒释道三教的源流关系(30 分) 四、给下列原著标点译成现代汉语(20 分)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飞因非因市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也与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之疲癃残疾惸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性唯肖者也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含原著) 试题: 一、名词解释(选答5题,带*号者佛教方向必答,共20分); 四端齐物*一念三千*法界缘起本体质力相推 二、简述题(选答4题,带*号者佛教方向必答,共60分): 1、试述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2、试比较王充与郭象的“自生”理论。 3、*唯识“四分”的构成及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4、什么是见闻知之与德性知之及其二者的相互关系? 5、试分析康有为天人学说的主要特色。 三、给下列原著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20分):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 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 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 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 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 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 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 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鲜矣 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而 不冥于内者也未有能冥于内而游于外者也故 圣人常游外以冥于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见 行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夫见行而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第一单元(中国哲学史,四选三) 1.结合“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简述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答:“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1)“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含义 《易经·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理”是指物理、万事万物之理,“穷理”就是对形而下的万物加以穷究,就是格物致知。“性”是指人性、德性,“尽性”就是对人内在德性的彻底洞明。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命”的内涵并不是单一的,包括天命、命运在内。天命是指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内在运动规律,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命运是指一个人的生命运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是指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原理,彻底洞明人类的心体自性,以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崇高目标,使人类行为与自然规律能够和谐平衡、生生不息。这种思想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2)“天人合一”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人副天数”说,到宋代张载、二程达到成熟。张载、二程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包括四个命题: 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②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服从普遍规律。 ③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一致。 ④人生的理想是天人谐和。 总之,中国哲学史上有关“天人合一”的种种说法,都是力图寻找天与人之间相通、相

近之处,实现自然与人事之间协调、和谐或统一?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最早的崇拜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经过宗教化、哲学化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又是社会法则和人生理想,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对于天人关系这一根本问题的主流答案。从理论实质而言,“天人合一”是关于人与自然或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2.朱熹说:“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结合上述言论,论述朱熹哲学中的“理”。 3.简评禅宗的“自性”说。 答:“自性”是指一切事物各自具有的体性或体相。在佛教哲学中,“自性”既指每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差别性,又指一切事物的真正性质。 (1)禅宗从实相角度论述“自性”,认为“自性”就是不二的实性。 禅宗紧扣众生成佛问题,直接将实性归结为众生的自性、本心或本性。从哲学上看,禅宗所表示的是把本体归于主体,把主体回落于众生个体的路向。 (2)禅宗主张“本然自性天真佛”,是指众生的自性本然具足佛身和净土,自性自然具足无相、无念和无住品格。 众生需要修习“无念”禅观,就是指佛教的“戒”、“定”、“慧”功夫,又称“三学”。 4.简评戴震关于“理”与“欲”的理论。 答:戴震提出以“血气心知”为基础,将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新伦理观。虽然他并未摆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历年真题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历年真题理论法学: 时间 综合课名 词解释专业课名 词解释 综合课简答专业课简答论述 2004年1、法律监 督 2、法律解 释 3、立法程 序 4、保护性 法律关系 简述社会主义 法与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的相 互关系。 1、简述洛克的天 赋人权说。 2、简析亚里士多 德的法治涵义。 3、简述我国国务 院制定行政法规 的程序。 4、简述法律推理 的特征。 1、试论法经济学 的历史发展。(30 分) 2、论社会主义法 治的形式要求和 制度要求。(30 分) 3、论我国法律监 督的基本形式。 (20分) 4、论法律关系 产生、变更和消灭 的前提。(30分)

2005年1、法的历 史类型2、 立法技术 3、法规清 理4、法 律事实 简述法律调整 的过程。 1、简述柏拉图后 期的法律思想。 (16分) 2、试比较洛克和 孟德斯鸠的分权 学说的异同及其 影响。(18分) 3、简述哈耶克的 法治思想。(16 分) 1、论法与利益的 一般关系。 2、论当代中国社 会主义法的专门 法律原则。 3、论科学技术对 立法的影响。 4、论法的实施的 基本形式。 2006年1、法的价 值2、法 律原则 3、法的适 用4、学 理解释 简述法与国家 权力的相互关 系。 1、简述阿奎那关 于法的分类理 论。(10分) 2、简述孟德斯鸠 “法的精神”的 主要内容。(10 分) 3、简述富勒的 “法律的内在道 德理论”。(15 分) 4、纯粹法学的含 1、论当代中国社 会主义法的一般 社会原则。(25 分) 2、试述法律意识 的分类。(25分) 3、试述规范性法 律文件系统化的 方法。(25分) 4、论法的体系与 法律渊源体系的 区别。(25分)

801中西哲学史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西哲学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01) 学院名称(盖章):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制时间: 2013年 7月 15 日

《中西哲学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01) 一、考核要求 《中国哲学史》着重探究从先秦到明清之际这一历史时期内重要哲学家与重要哲学流派的哲学思想与问题意识,其具体内容有:先秦诸子哲学、两汉哲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哲学等。本科目要求考生能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发展、高潮,全面了解中国哲学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特征及其内在逻辑联系。通过本科目的考核,使考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进而了解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基本精神和思维方法,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西方哲学史》属于哲学系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从古希腊哲学到黑格尔哲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帮助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要求考生掌握西方哲学史的重要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和概念、以及西方哲学的逻辑发展线索。 二、考核评价目标 《中国哲学史》的考核要使考生掌握中国古代重要哲学家和重要哲学流派的主要哲学思想,了解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内在逻辑和主体精神,初步能够对中国数千年来的哲学进行分析和评价,把握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总结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经验和教训,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阅读古代哲学文献的能力。 《西方哲学史》考核评价目标:第一,要掌握西方哲学家所使用的主要概念。如:柏拉图的“理念说”,亚理士多德的“四因说”。第二,要掌握西方哲学家哲学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如本体论与宇宙论的不同,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不同,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不同。第三,要有“哲学史”的意识,即,了解不同哲学家思想流变的逻辑线索,如: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从前代德国思想家康德、费希特、谢林的唯心主义哲学中吸收了何种养料?他们思想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考核内容 《中国哲学史》部分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 第一节早期的“阴阳”、“五行”说 一、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 二、“阴阳”、“五行”说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具体内容 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原因 二、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孔子对社会变革的态度 第二节“仁”的学说 一、“仁”是“爱人” 二、“仁”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周礼的规范 三、“仁”是“仁政” 第三节仁智统一与“成人”之道

01-06中西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2001 一、简释下列名词或命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有待无待自生而必体有阿赖那理异分殊公羊三世说 二、简答下列各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论孟子的“四端”说 2、述评王弼的言意之辩 3、试述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三、论述朱熹本体论思想与儒释道三教的源流关系(30分) 四、给下列原著标点译成现代汉语(20分)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飞因非因市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也与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之疲癃残疾惸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性唯肖者也 2002 一、名词解释(选答5题,带*号者佛教方向必答,共20分); 四端齐物 *一念三千 *法界缘起本体质力相推 二、简述题(选答4题,带*号者佛教方向必答,共60分): 1、试述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2、试比较王充与郭象的“自生”理论。 3、*唯识“四分”的构成及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4、什么是见闻知之与德性知之及其二者的相互关系? 5、试分析康有为天人学说的主要特色。 三、给下列原著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20分):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而不冥于内者也未有能冥于内而游于外者也故圣人常游外以冥于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见行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夫见行而不及神者天下之常累也是故睹其与群物并行则莫能谓之遗物而离人矣睹其体化而应物则莫能谓之坐忘而自得矣岂直谓圣人不然哉乃必谓至理之无此是故庄子将明流统之所宗以释天下之可悟若直就称仲尼之如此或者将据所见以排之故超圣人之内迹而寄方外于数子宜忘其所寄以寻述作之大意 注:标点直接在试题上做,不用另抄题。 2003(中西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9、【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 10、【中体西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11、【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总称。近代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纲领。是中国民

803中西哲学史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803]考试科目名称:中西哲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中国哲学史”部分约75分 先秦哲学约30分 汉唐哲学约15分 宋元明清哲学30分 “西方哲学史”部分约75分 古希腊罗马哲学约30分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约15分 近代西方哲学约30分 4)题型结构 a: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b: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c: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中国哲学史”部分 1、先秦哲学 [1]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考试内容: 中国原初文明时代的宗教、政治与道德。《易经》中的思想观念以及气、阴阳、五行、和同等观念产生。 考试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诞生于五帝与夏商周时代“天”“上帝”“帝”“天命”等宗教观念的形成与嬗变。理解这些观念在嬗变过程中的政治与道德内涵。 (2)理解殷周之际以周公等人为代表在思想观念上发生的变化,即把“以祖配天”发展成“以德配天”,以及这种观念变化对于中国哲学思想史之发展走向的意义。 (3)了解《易经》的文本构成要素,了解《易经》卦爻辞不成于一时一人,乃长期积累编纂而成,大约成书于商周之交。 (4)理解《易经》中相互联系和变化的思想。 (5)论述在春秋初期出现的“气”与“阴阳”的观念及其对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意义。 (6)论述五行观念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和”观念的产生。 [2]孔子 考试内容: 孔子的“天命论”、“仁”学思想和方法论。 考试要求: (1)了解孔子的“仁者爱人”,“一以贯之”之“道”,“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 (2)论述孔子是如何创造性地奠定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的。 (3)理解孔子天命观的宗教性和道德性。 (4)论述孔子“仁”学的主要内涵、层次及其意义。 (5)理解孔子在人性修养方法、教育方法和思想方法上的具体主张。 [3]老子 考试内容: 老子之“道”的体与用,以及体“道”的工夫与境界。 考试要求: (1)了解老子其人在历史上的几种不同的说法以及《老子》文本的演变。 (2)从“体”和“用”的角度来论述老子之“道”的哲学内涵与意义。 (3)理解老子“无”与“有”的思想。 (4)论述老子体“道”工夫的种种表现与方法,及其所达到的澄明境界。 (5)理解儒道两家在先秦时期即体现出来的思想方法上的差异。

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汇总分析

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汇总分析 【名解1】 白马非马(人大97);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南开00);浩然之气(武大00);绝地天通(厦大99);否极泰来(厦大99);温故知新(厦大99);道法自然(厦大99、南开01、浙大99/00);虚壹而静(厦大99、人大98);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武大00);三表(人大97、复旦99、浙大98);效验(人大99);无为(人大00);中庸(吉大00);有无(复旦97);离坚白(吉大00);道统论(复旦97);抱法处势(南开00);五德始终(复旦97);化性起伪(复旦97、浙大98);天人相分(复旦99);仁(北师大01);不忍人之心(北师大01);和而不同(北师大0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厦大01);涤除玄览(厦大01);克己复礼为仁(厦大01);尽心知性知天(浙大98);参验(浙大98);制天命而用之(浙大98);兼爱(浙大99);天人合一(浙大00);有待无待(人大01);名实(浙大01);三玄(浙大01) 【简答1】 评述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人大97) 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思想(人大98) 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复旦99) 简述孟子的仁政学说(人大00) 《易经》的性质及其三大原则(厦大99) 试分析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人大99) 简论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人大99) 《孙子兵法》中的哲理思维(南开01) 《齐物论》的逻辑思路(南开01) 墨子的兼爱思想(厦大01) 《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有什么特色(浙大00) 庄子的是非观(浙大01) 【论述1】 试述阴阳五行思想及其相互关系(厦大99) 战国“百家争鸣”述论(复旦97) 庄子道论述评(吉大00)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研究生导师会歧视二本学生吗

育明教育 2014年考研视频课程+内部资料笔记+历年真题+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3次指导=2500元 第一年没过,第二年免费重修,直到考上!!! 此外,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建议到现场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2013年喜报】 2013年育明教育学员共有9人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硕士(非法学) 5人考入法律硕士(法学)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硕士招生目录 法律(非法学)北京 180人 法学 院 思想政 治理论 201英语一 或203日语 398法硕联考 专业基础(非 法学) 498法硕联考综合 (非法学) 法律(法学)苏州校 区60人 法学 院 思想政 治理论 201英语一 或203日语 397法硕联考 专业基础(法 学) 497法硕联考综合 (法学) 历年复试分数线2013年复试分数线 035101法律(非法学)50509090 350 法律(法学)50509090

2012年复试分数线 2011年复试分数线 【育明教育】法律硕士考研 复习专家推荐用书 (1)《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全国联考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主编: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和教育部考试中心) (2)《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全国联考考试分析》 (人大出版社出版,主编:教育部考试中心) (3)《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全国联考考试指南》 (以下简称联考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总主编:曾宪义) 330 035101法律(非法学) 50509090 350法律(法学) 50509090 330 035101法律(非法学) 55559090 350法律(法学) 50509090 330

上海师大《904中西哲学史》考研配套考研真题集

上海师大《904中西哲学史》考研配套考研真题集 一、配套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前识 答:“前识”是指对于事物的预见,是先秦老子的哲学术语。《老子》三十八章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老子认为,前识是华而不实的,它不表示人的聪明,反而是愚蠢的开始。因为前识是智慧的产物,而老子认为,“慧智出,有大伪”。有了智慧,便出现了许多的人为,人为又与道相违背,所以人的智慧是应该摒弃的,前识是应该抛弃的。韩非认为,人在事物发生之前就发表议论,在事情发现之前就有认识,叫前识。王弼《老子注》将“前识”解释为“前人而识”,即先于他人而认识。 2.通几 答:通几是明清之际方以智用语,意即哲学。语原出《易·系辞上》:“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方以智《通雅》中说:“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皆以通而通其质者也?”并认为通几寓于质测(自然科学)之中?方以智将知识分为质测、宰理和通几三类。质测是指实证自然科学,宰理是指传统的外王之术,即现在的社会政治学和经济学。通几是指研究事物存在依据的学科,即哲学。通几,由于它是揭示万物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这三种知识的关系就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无名

答:“无名”语出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古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倘若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需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无己即超脱世俗价值所左右的自己。因而,“无名”是要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而成其大我。 4.三表法 答:“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三条标准。《墨子·非命上》记载:“言必有三表?”三表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根据、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根据,以政治实践是否符合国家?民众利益为验证?墨子重视感觉经验,肯定古代文献的记载,尤其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的重要标准。墨子的三表法首次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表现出墨子重视感觉经验和实际功利的思想倾向?但墨子忽视了理性思维的作用。5.离坚白 答:“离坚白”是战国时期公孙龙学派的名辩命题。与“合同异”相对?语出《公孙龙子·坚白论》:“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他们认为人们感官接触到的事物的各种属性,都只能是绝对分离的独立体。他们用“离坚白”来论证这一观点?认为眼看不到石之坚,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无坚”;手摸不到石之白,只能触及石之坚,因此“无白”;由此断定,“坚”和“白”是互相分离?各自独立存在的。这一观点具体分析了感觉接触事物的特殊性,但却夸大了其特殊性,割裂了人的认识功能的统一性?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考研真题

人大考研辅导班: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考研真题 理学 一、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江苏某地关于无讼的报道。 材料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1.结合材料,从法理学角度分析诉讼和调解与纠纷解决、诉讼和调解与权利保障之间的关系 2.从法理学角度分析材料中做法 二、论述题 结合法律实践,试论述演绎推理(三段论)和类比推理与法治的关系 法制史 一、材料分析题 材料:汉宣帝诏:(出自《汉书?宣帝纪》,亲属相隐不为罪) 1.分析材料中汉宣帝时期对诉权行使的限制 2.分析材料中对诉权限制所维护的等级制度 3.分析材料中体现的立法指导思想 二、论述近代中国民事立法的发展与演变 民法 一、材料分析题 聚能公司在网络电商平台售卖“帝豪”牌太阳能热水器,刁某某在3月27日看到该太阳能热水器标价1元/台,遂购买6台,付款6元。在订购成功后,

刁某某又在4月15日、4月27日分别下单7台、8台“帝豪”牌太阳能热水器,皆按1元/台的价格付款。至5月14日为止,聚能公司一次都未曾发货。刁某某以此到法院起诉,提出两项诉讼请求:一、要求聚能公司对21台“帝豪”牌太阳能热水器发货;二、要求电商平台连带承担责任 聚能公司称,他们将市场价值1万元/台的热水器在平台上定价1元/台,是为了令其亲属拍下虚假交易刷好评,没有售卖的意思,合同应不成立。 问题一:如果你是原告的代理律师,将基于什么法律依据提出什么主张 问题二:如果你是案件主审法官的研究助理,针对案件将基于什么法律依据提出什么建议 二、论述题 合同法定解除权的具体类型和法律效果,针对每一种类型举例说明。 刑法 一、案例分析题 案情:在一辆正在行使的列车上,张三看到一个瘦高的青年在抽烟,要青年给自己一根,青年不给,张三就用左手打了青年一个耳光,一边用右手从青年兜里抢走了一包烟和17元钱。青年马上呼救执勤的警务,警务赶到了解情况后让张三归还了抢到的物品。 当地的一审法院认为张三使用了暴力手段,认定为抢劫罪,并认为符合“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加重情形,给张三判了10年有期徒刑。 请你对法院的判决进行分析。 二、论述题 近年来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层出不穷,有人大代表认为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你对此有何看法。 知识产权法 一、材料分析题 甲公司的电影《人在囧途》获得市场广泛好评,甲公司准备续拍《人在囧途》2;乙公司拍摄《人再囧途》并聘请《人在囧途》的主演来作为该电影的主演;乙公司的电影上映后,不少观众以为该电影是《人在囧途》的续集而前去观看,但发现其内容并无相同之处;甲公司因此放弃对《人在囧途》2的拍摄对于乙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五行:构成自然界的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在《上书*五行》中记载。具有朴素唯物 主义的思想萌芽 2、仁 3、中庸:不走极端,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的道,是维护孔子的道的方法,要求不偏不倚。 4、小国寡民:政治理想,国要小,民要少,使人民重视生命,老死不相往来,鸡犬相闻 5、玄览:老子哲学中的一种直觉方法。《老子》第十章曰:“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河上 公注:“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 6、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 相依存。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他还进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转化的观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物壮则老”等。但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有很大局限性。一是他认为对立面的转化不需任何条件,二是把对立面转化看成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结果使他的辩证法思想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7、非攻:墨子的思想,不应该发动侵略战争,这是墨子的一种战争论 8、四端:孟子的思想,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的四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恻 隐之心人人都有,与生俱来 9、坐忘:这是庄子体道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要彻底忘掉精神和肉体,就能达到一种忘我的 境界 10、“性三品”说: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是讲人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种又包含不同的人,人通过教化可以向善,不教化便会向恶。韩愈也有过这样的说法 11、谶:为政治斗争服务的一种预言 12、纬:儒生用阴阳五行直说解释儒家经典 13、得意忘相:王弼用来解释周易的说法,意思是说理解了意思,卦象也可以忘记 14、涅槃: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无私无欲,不拖累生命 15、不真空:显示中并非是没有,而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存在于关系之中,没有关系就什么都没了,是一种不真实的有。 16、重玄:对有和无进行排斥,二者皆不执著,还不能执著这种执著 17、唐佛的中道:三论宗的思想,世间万物在世俗人眼中和在佛眼中看到的不一样 18、一心三观:一心能观中假空三谛。 19、华岩中的“四法界说”:世事无外法界,礼法界、世法界???? 20、顿悟成佛“禅宗体会佛法的一种境界。通过突然顿悟感悟佛法 21、周敦颐“太极图说”:宇宙生成理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 22、理——分殊:朱熹的思想,太极包含外物之内,万物分别体现太极 23、“格物穷现”:朱熹的观点,格物,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格物致知 24、陆九渊“心即理”:理在人心中,主观主义认识论 25、王守仁“致良知”:只需发现本心中的良知 26、王夫之“天下唯器”:唯物主义的观点,天下只有具体的事物 27、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 28、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9、兼爱:中国战国时期墨子的主要思想,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考研经验吐血分享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考研经验吐血分享 本文系统介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考研难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就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专业方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考研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考研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法学考研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考研经验 对于法学专业复习的问题,我也是走过弯路的,在这里就算是抛砖引玉吧。 先讲虚的吧:兴趣,关注世俗生活是法学家的本性。信心,舍我其谁。 实的: (1)遵循规律:从概念到命题,再到推理,基础不能偏废。 (2)在研读教材的时候,要自觉地将某一章,某一节看作是一道论述题,思路很重要(3)前后贯通,自己给自己出题,要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模式 (4)对于考试的案例分析,在于理解法条,而不是题海。 补丁: 在研读教材的时候,首先应该将目录记熟,再展开、要记住树式记忆比链式记忆可靠的多。在看材料的时候,要注意积累素材,例如法言法语,诸如:惟其如此,题中应有之义,与...无涉、排除...的适用,基于...的区别、究其原因etc. 还有法谚,诸如:生效的合同是有效的法律etc 。 答专业课论述题的心得: (1)细化,分类 (2)一正一反,辨证 (3)追本溯源 (4)由大到小(框架大,内容少) (5)由小到大(容易跑题,少用) 对于像我这般另起炉灶的同志来说,我以为研读教材的顺序应为:法律思想史--民法学--法理学--商法,经济法,国际私法--诉讼法,宪法,行政法。 上升到基本原则:对于考研来说,形式比内容重要,思路比创新重要。 一、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近几年法学考研比较热门,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院又是中国法学类重点中的重点,在中国学位排名第一的,相对于其他院校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难度较大,中国人民大学注重基本功,看重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多真题都是源自教材,一些教材上找不到的考点凯程老师会帮助同学们总结重点。 每年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凯程考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本科一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就业怎么样?

中外哲学史上重要命题归纳

中外哲学史上重要命题归纳 一、唯物主义部分 1.西周伯阳父:“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注:伯阳父的观点用两种不同性质的阳气和阴气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事生灭,认为阴阳二气相互协调,配合有序,流转正常,就能风调雨顺,否则就要发生灾难;把阴阳看作天地之气,认为发生地震的原因是阴阳二气失去了平衡。因此这种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注:这里“制天命而用之”的意思是在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前提下,就能够运用这一规律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达到对世界的有效改造。 可见,荀子的这种观点充分肯定了人类有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的能力,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 3.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注:荀子的这种观点认为,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天地结合的产物,并在阴阳二气的接触推荡中变化,因此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 4.范缜:“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注:范缜的这种观点认为人的精神对肉体的关系就像刀的锋利与刀刃的关系一样,没有刀刃,就没有刀的锋利;没有人的肉体,也就不可能有人的精神,因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唯心主义部分 1.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注:孟子的这种观点认为通过挖掘内心世界就最终能够获得知识,显然是一种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论。 2.慧远:“请为论考验之以实: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 注:慧远的这种观点认为薪经过燃烧,化为灰烬,但是,火却由此薪传到彼薪,永不熄灭。同样,人的形体消灭了,“神”也就从这一形体传到另一形体,永恒不灭,因此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 3.朱熹认为:“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 注:朱熹的这种观点虽然认为气能够聚散变化,但又认为其中主导力量是理,因而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第一部分中国哲学史 1.简述易经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哲学内涵。 答:(1)天道 ①《易传》哲学继承儒家的“修人道以证天道”与“明天道以弘人道”的传统,把天道与人道统一了起来。 ②天地阴阳之气使万物得以生、成、长、养;人承接天地之气,继承“道”而参与、赞助天地万物,那就是善;成就天道的事业正是人的本性。 ③《易》道即天地之道帮助、促进、贞定万物各自的本性,保存万物的存在,道义正是从这里出来的。在人性论上,这就寓含有人的善性源自天道,源自宇宙生生之德,同时又强调人的后天努力,效法天道、扩充其性的双重含义。 (2)从天道到人事 ①三才之道是是顺着天道下贯而来的,是顺天、地、人的性命之理而来的。 ②就人之道而言,是义理、是仁义。道是过程,理是其中的道理。 ③人之本性也就是人所以为人之理,按《易传》的讲法,这是乾道下贯的结果。 (3)总结 ①《易传》的人性论既包含有天赋人性说,即“天命之性”是善的,具有一种超越意义、价值意义;又不排斥材质主义的“气命之性”,即人的材质也在灭地之气的流行中形成,气可以鼓动,气有力量。这就为尔后哲学史上的“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理”与“气”之争埋伏笔。

②《易传》认为,人性源自天地之性,人道赞助天地之道。君子效法天地,具有刚健自强、积极人世的精神,又有承受、宽容、协调、合作的能力,用深厚的德泽来化育人物。 ③与天地的大生、广生之德相匹配,《易传》强调人在人事活动中崇德广业、进德修业。 a.推尊人的智慧、德性,发展社会人事的各项事业;讲求忠信,提高品德;修饰言辞,确立在诚实上,以诚信来处理事务。 b.用自然之物、事物之理来安顿自己,提高才德。除此之外,没有更重要的了。研究、体悟事物变化之道的神妙,理解其深刻的理据,是最高的智慧。 ④《易传》肯定、促进人间的事业,强调顺应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握契机,适时加以裁断,或修订、改变定制,使之合宜,加以会通,将这些政策与成果用在老百姓身上,这就是事业。《易传》强调“开创事业,成就天下的事务。充分表达了儒家努力提高智慧、品德,积极有为地开创有利于老百姓的事业的思想。 2.试述王阳明岩中花树故事反映什么哲学内涵。 答:(1)“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守仁答之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时,他既承认“花”(亦即外界事物)独立于“吾心”而存在,也肯定“花”(亦即外界事物)的客观实在性。 (2)“此花颜色”之所以“一时明白起来”,有了意义与价值,是因为“你来看”,而“你来看”是受“你心”支配的,故“花”的价值和意义与“你心”不可分,实际上即“你心”之灵明所赋。 (3)因此,在王守仁看来,与“你心”无关的“花”因无法“明白起来”亦即无价值和意义。故与“汝心同归于寂”而能“明白起来”,亦即有价值和意义的“花”离不开“你心”,故也就“不在你心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