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入学考试历年真题(马哲、中哲、外哲)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2000-2003考博试题2000年:西哲:中哲:1.亚里斯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说的批判与继承。
1.庄子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2.《坛经》的心性论综述。
3.休谟因果学说述评。
3.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述评。
4.斯宾诺莎唯理论的认识。
4.章太炎儒学观的演变。
5.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批评和继承 5.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2001年:西哲:中哲:1.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1.离间白和合同异的异同。
2.康德的感性 2.郭象的独化论述评。
3.经验论的。
3.王阳明的“四句教”的哲学意义。
4.托马斯•阿奎那的理性和信仰的关系 4.谭嗣同的仁学。
5.黑格尔的矛盾 5.以德治国的现实意义。
2002年:西哲中哲1.柏拉图的理念论。
1.先秦天道观的区别。
2.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的哲学思想。
2.张载的气学。
3.休谟的习惯性联想。
3.密宗《原人论》的基本思想。
4.托马斯阿奎拉关于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
4.严复的中西观。
5.康德的知识如何给信仰留地盘的。
5.中西哲学思维模式的比较。
2003.西哲:1.简述亚里斯多德的“四因”说。
2.简述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学说的异同。
3.论述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思想。
4.论述黑格尔的辨证思想。
中哲:1.试论道家的道论及其现代意义。
2.试论葛洪对道家思想的改造。
3.试论二程思想的异同。
4.试论孙中山的进化学说。
5.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04年马哲原理1、如何从哲学角度理解社会发展。
2、实践在现实生活中的超越意义。
原著1、《提纲》的伟大变革。
2、列宁三者统一思想。
3、毛泽东《实践论》《反对本本主义》《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内在联系。
05年马哲原理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点、主要经验及其意义。
2、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3、人与社会矛盾的当代特点及出路。
原著1、《提纲》第二条。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2018中国人民大学世界史一、名词解释1、埃赫那吞改革2、汉谟拉比法典3、李锡尼随克斯图法案4、索贡巡行5、伏尔泰6、丁路德宗教改革二、简答1、古印度种姓制度2、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三、论述题1、罗马征服地中海的过程及影响2、古希腊城邦与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异同3、1500前后为什么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4、19和20世纪城市化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2017中国人民大学世界史一、名词解释1、苏美尔城邦2、摩奴法典3、芬兰化4、克里米亚战争5、哈瓦利及派6、沙皇特辖区7、威尔逊主义8、幕府9、精神分析法二、简答题1、扼要评析大宪章2、英联邦的创立与发展三、论述题1、为什么说文艺复兴是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请给予诠释和阐述2、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体系及实践3、古典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4、冷站时期欧美关系及变化2016中国人民大学世界史一、名词解释1、埃赫那吞2、金帐汗国3、战国大名4、伊克特5、因信称义6、1848年欧洲革命7、华夫脱运动8、揭露黑幕运动9、东南亚国家联盟10、三边委员会二、简答题1、简述罗马共和体制衰亡的根本原因2、简述19世纪后半期英国近东政策三、论述题1、论述古希腊和中古西欧的宗教信仰的异同2、论述中世纪前期西欧封建制度的建构以及意义3、论述德日法西斯主义理论及实践的异同4、论述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得失2015中国人民大学世界史一、名词解释1、埃赫那吞2、瓦尔那制度3、阿黑美尼德王朝4、伊比鸠鲁5、町人6、价格革命7、魏玛共和国8、非殖民化9、欧洲一体化10、进步主义运动二、论述题1、分析罗马共和国时期土地问题2、试述11世纪至16世纪教权俗权关系3、试述启蒙主义理论4、试评艾森豪威尔政府外交和安全政策2014世界史部分一、名词解释1、陶片放逐法2、大流士一世3、吠陀4、伊凡5、卡里达6、战国大名7、启蒙哲学家8、波士顿倾茶事件9、新经济政策10、缓和战略二、论述题1、古罗马奴隶制的兴起及社会影响2、14到16世纪西欧历史的发展趋势3、工业革命的社会影响4、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的异同2013中国人民大学世界史一、名词解释1、尼布甲尼撒二世2、马尔克部民制3、撒切尔主义4、庇隆5、四谛6、普鲁士道路7、民粹派运动8、八九年原则9、民粹派运动二、论述题1、简述希腊城邦2、14到16世纪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异同3、简述美国两党制的形成4、杜鲁门遏制的理论和实施。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考研学习中,专业课占的分值较大。
对于考研专业课复习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中公考研为大家整理了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并且可以提供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希望更多考生能够在专业课上赢得高分,升入理想的院校。
2009年真题原题第一部分哲学综合一、下列题目中任选两题加以论述:1、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1978年实践检验标准大讨论的重大意义。
2、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3、试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下列题目中任选两题加以论述:1、试述孔子仁学的基本思想。
2、试述庄子“齐物论”的基本思想。
3、试述王守仁的“致良知”说。
三、下列题目中任选两题加以论述:1、试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2、试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3、试述康德的认识论。
第二部分科学技术哲学一、名词解释1、机械还原论2、可观察性3、环境伦理学4、纸草书5、《吠陀》6、儒略历二、简答题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2、怎么样理解恩格斯所说的“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势就是假说”?3、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有哪些异同?4、简要阐述牛顿学说的内容和意义。
5、斯佩雷对裂脑人研究的结论是什么?三、论述题1、结合当代实际,论述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生产力革命之间的关系。
2、论述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4.1.1 2009年真题答案解析第一部分哲学综合第一大题中选择2和3进行解答。
2.解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在:每个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各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在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
全国名校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录1.北京大学历年考研真题 (6)2015年北京大学629西方哲学史一考研真题 (6)2015年北京大学628综合考试二(现代西哲+中哲)考研真题 (7)2014年北京大学850西方哲学史二考研真题(回忆版) (8)2014年北京大学849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9)2013年北京大学860西方哲学史二考研真题(回忆版) (10)2012年北京大学861西方哲学史二考研真题(回忆版) (11)2012年北京大学629西方哲学史一考研真题(回忆版) (12)2.中山大学历年考研真题 (13)2015年中山大学620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13)2014年中山大学620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16)2012年中山大学618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17)3.江西师范大学历年考研真题 (23)2014年江西师范大学802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3)2013年江西师范大学802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4)2012年江西师范大学802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5)4.河南师范大学历年考研真题 (26)2014年河南师范大学84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6)2013年河南师范大学84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7)2012年河南师范大学84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8)5.其他院校历年考研真题 (29)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9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29)2014年清华大学647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33)2014年四川大学96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34)2014年河北大学8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38)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839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43)2014年西北政法大学701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44)2014年同济大学869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45)2014年兰州大学630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46)2014年华中科技大学858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47)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858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48)2013年武汉理工大学887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49)2013年武汉大学842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50)2013年深圳大学91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51)2013年山东大学802西方哲学史(从古代至德国古典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52)2013年吉林大学801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53)2013年华南师范大学8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54)201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839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55)2012年清华大学647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56)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9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57)2012年武汉大学844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58)2012年华南师范大学8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59)2012年燕山大学B27西方哲学史考研复试真题 (60)2012年西北师范大学801中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61)2012年华侨大学879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62)2012年河北大学8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63)2012年同济大学618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64)2012年兰州大学633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65)2012年深圳大学904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66)2012年山东大学802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67)1.北京大学历年考研真题2015年北京大学629西方哲学史一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德性是知识2.流溢说3.能动的自然和被动的自然二、论述分析题1.柏拉图理念论中“分有说”的困难2.分析贝克莱的“物质”概念3.笛卡尔的“我思”与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异同2015年北京大学628综合考试二(现代西哲+中哲)考研真题现代部分一、简答题:1.本体论承诺2.范式3.在世之在4.逻各斯中心主义5.公平与正义二、论述题:1.尼采的永恒轮回说2.胡塞尔的生活的世界中哲部分一、论述题:1.荀子正名学说2.张载太和及诚明学说一、简答(10*5分)1.简要解释右边一段话“我们踏进又不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2.四因说3.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安瑟尔谟)4.简要解释右边一段话“因为一切用以认识和领会蜡的本性或别的物体的本性的理由都更加容易、更加明显地证明我的精神的本性”(笛卡尔)5.《利维坦》6.真观念(斯宾诺莎)7.简要解释右边一段话“普遍同意这个论据本来是被利用证明天赋原则的,在我看来却正好证明了没有什么天赋原则;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全人类普遍同意的原则。
(NEW)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 录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405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第一部分 中国哲学史1.简述易经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哲学内涵。
答:(1)天道①《易传》哲学继承儒家的“修人道以证天道”与“明天道以弘人道”的传统,把天道与人道统一了起来。
②天地阴阳之气使万物得以生、成、长、养;人承接天地之气,继承“道”而参与、赞助天地万物,那就是善;成就天道的事业正是人的本性。
③《易》道即天地之道帮助、促进、贞定万物各自的本性,保存万物的存在,道义正是从这里出来的。
在人性论上,这就寓含有人的善性源自天道,源自宇宙生生之德,同时又强调人的后天努力,效法天道、扩充其性的双重含义。
(2)从天道到人事①三才之道是是顺着天道下贯而来的,是顺天、地、人的性命之理而来的。
②就人之道而言,是义理、是仁义。
道是过程,理是其中的道理。
③人之本性也就是人所以为人之理,按《易传》的讲法,这是乾道下贯的结果。
(3)总结①《易传》的人性论既包含有天赋人性说,即“天命之性”是善的,具有一种超越意义、价值意义;又不排斥材质主义的“气命之性”,即人的材质也在灭地之气的流行中形成,气可以鼓动,气有力量。
这就为尔后哲学史上的“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理”与“气”之争埋伏笔。
②《易传》认为,人性源自天地之性,人道赞助天地之道。
君子效法天地,具有刚健自强、积极人世的精神,又有承受、宽容、协调、合作的能力,用深厚的德泽来化育人物。
③与天地的大生、广生之德相匹配,《易传》强调人在人事活动中崇德广业、进德修业。
a.推尊人的智慧、德性,发展社会人事的各项事业;讲求忠信,提高品德;修饰言辞,确立在诚实上,以诚信来处理事务。
人大哲学考研16.17.18年622真题

人大哲学考研16.17.18年622真题第一篇:人大哲学考研16.17.18年622真题16年中国哲学1.易经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哲学内涵,2.王阳明岩中花树故事反应什么哲学内涵,3.郭象的独化论及其命运观4.举两个比喻,论证中国古的形神关系西方哲学5.亚里士多德的“存在”,6.休谟的温和怀疑论,7.上帝存在的三种证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虽然提出了“五路”之多,但是总括起来不过两种,分别是:上帝存在的自然神学证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
加上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一共有三种。
康德称这三种证明为“从思辨理性证明上帝存有的三种方式”8.卢梭和霍布斯社会契约的异同。
17年中国哲学1.《尚书》有云:“兹乃不义,性与习成”。
《论语》中说:“性相近,习相远”根据以上两句话,说明儒家思想中性与习的关系2.《诗经》有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体现了什么哲学思想?3.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周敦颐是否同意这一观点?4.比较朱熹和陆九渊对于《中庸》的“尊德性而道问学”的解释的异同西方哲学1.如何理解赫拉克利特的火的思想和逻各斯的思想2.试论述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及其和神义论的关联3.试比较霍布斯和洛克对于个人和国家关系的论述的异同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原文。
论述真理和体系的关系,实体和主体的关系18年中国哲学1.论述先秦儒家人性论的观点和内容,及其异同。
2.论述魏晋玄学对于有无之辨的观点和内容。
3.比较朱熹与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思想。
4.结合“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简述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西方哲学1.柏拉图说“正如普罗泰戈拉所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呈现在我眼中的样子就是我心中的样子”,普罗泰戈拉这种观点是什么主义?这种主义的要旨是什么?2.举例论述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
3.分析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
4.论述海德格尔的“此在”。
第二篇:科学技术哲学考研真题科学技术哲学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哲学招生专业:科学技术哲学一、简答题(选4题,每题12分,共48分)1、列出亚里士多德关于逻辑和自然哲学的主要著作(至少4种)2、近代欧洲哲学中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3、十九世纪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哪些?简述实证主义的主要特征。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第一单元(中国哲学史,四选三)1.结合“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简述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答:“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1)“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含义《易经·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理”是指物理、万事万物之理,“穷理”就是对形而下的万物加以穷究,就是格物致知。
“性”是指人性、德性,“尽性”就是对人内在德性的彻底洞明。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命”的内涵并不是单一的,包括天命、命运在内。
天命是指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内在运动规律,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命运是指一个人的生命运数。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是指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原理,彻底洞明人类的心体自性,以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崇高目标,使人类行为与自然规律能够和谐平衡、生生不息。
这种思想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2)“天人合一”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人副天数”说,到宋代张载、二程达到成熟。
张载、二程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包括四个命题: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②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服从普遍规律。
③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一致。
④人生的理想是天人谐和。
总之,中国哲学史上有关“天人合一”的种种说法,都是力图寻找天与人之间相通、相近之处,实现自然与人事之间协调、和谐或统一。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最早的崇拜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经过宗教化、哲学化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又是社会法则和人生理想,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对于天人关系这一根本问题的主流答案。
从理论实质而言,“天人合一”是关于人与自然或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2.朱熹说:“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试题目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试题目(仅供参考)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3)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含原著) (3)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4)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含原著) (5)考试科目:欧洲哲学史(含原著) (6)考试科目:现代西方哲学 (7)考试科目:伦理学原理 (8)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史 (8)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哲学(含自然辩证法原著) (9)考试科目:自然科学基础(含数学、物理学、生态学、生物学) (10)考试科目:中西美学史(含原著) (11)考试科目:艺术创作(国画、油画) (12)考试科目:中国美学史 (14)考试科目:美学原理(含马克思主义原著) (15)考试科目:西方美学史(含原著) (16)考试科目:宗教学基本知识(含佛教、道教、基督教) (17)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8)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含原著) (18)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含原著) (19)考试科目:欧洲哲学史(含原著) (20)考试科目:现代西方哲学 (23)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24)考试科目:伦理学原理 (25)考试科目:宗教基本知识(含佛教、道教、基督教) (26)考试科目:中国美学史 (27)考试科目:美学原理(含马恩美学原著) (27)考试科目:西方美学史(含原著) (28)考试科目:外国美术史 (30)考试科目:创作或设计 (31)考试科目:自然科学基础(含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 (31)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史 (32)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哲学(含自然辩证法原著) (33)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34)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 (34)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 (35)考试科目:现代西方哲学 (36)考试科目:西方哲学史(含原著) (36)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史 (38)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哲学 (38)考试科目:中西哲学史 (39)考试科目:伦理学原理 (40)考试科目:宗教学基础知识 (40)考试科目:美学原理(含原著) (41)考试科目:艺术创作(国画、油画) (42)考试科目:中西美学史(含原著) (43)考试科目:艺术创作(国画、油画) (44)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含原著) (45)考试科目:中外美术史 (46)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含原著)试题:一、解释下列范围:(每题5分,共20分)1、物质与运动2、个性与共性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4、社会结构二、指出下面这段话出自何人何著作,并谈谈你队这段话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20分)这种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以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开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