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从中国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看古代女性地位的变化
中国历史朝代的妇女地位女性的社会地位与权益

中国历史朝代的妇女地位女性的社会地位与权益中国历史可以追溯至几千年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妇女地位与女性社会地位与权益有着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朝代的角度出发,分析妇女地位的演变及女性社会地位与权益的重要性。
(引言)中国历史中,妇女地位的变迁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思想观念的改变密切相关。
尽管过去有些朝代对于妇女权益的限制较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地位逐渐得到提升,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肯定。
(一、古代朝代的妇女地位)1. 中国古代家族制度对妇女地位的影响古代中国社会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男性在家族中拥有主导地位,妇女则被视为男性的附属物。
女性在婚姻中缺乏自主权,多数只能被动地接受父母的安排。
尽管如此,古代妇女在家族中仍有重要的角色,如传承家族血脉、承担家庭责任等。
2. 妇女地位在封建社会的变化随着奴隶制的废除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妇女地位的变化开始显现。
封建社会中,家族观念更为强烈,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
她们可以承担更多的职责,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家族的决策。
然而,封建社会中的妇女地位仍然受到伦理道德观念和男尊女卑的影响,权益仍然受到限制。
3. 唐朝时期的妇女地位改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女性地位较高的时期之一。
唐代妇女享有一定的经济权益,如继承财产的权利和参与经商活动的机会。
在文化上,唐代女性有机会接受比较好的教育,一些女性也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参与者,为女性权益争取了更多空间。
(二、近代的女性社会地位与权益)1. 近代中国女性在社会革命中的地位提升中国的近代历史经历了一系列的革命和改革,这些变革为女性的社会地位提供了契机。
辛亥革命后,女性的地位开始有所提升,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的机会有所增加。
过去的传统观念逐渐被打破,女性开始追求平等与自由。
2. 女性参与抗战与解放的重要性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女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许多妇女参军参战,在战争中表现出坚强勇敢的个性。
这种参与使得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战后的新中国建设中,女性权益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女性形象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探究

女性形象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探究引言古代文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历史、反映了社会风貌。
在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限制,女性在古代文学中往往被较为被动地描绘,并丧失了自己独立的主体性。
本文将探讨女性形象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并思考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传统女性形象描绘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一般可以看到以下几种传统女性形象: 1. 贞妇良母:以贞石贞淑、善良温柔为特点的女性形象。
2. 宿命女神:通常是困于家庭、婚姻和家族安排,缺乏自主权利和选择权的女性形象。
3. 妖孽美人:具有出众容貌、聪明智慧但往往带有诱惑力的女性形象。
反思与现代解构虽然这些传统女性形象在古代文学中广为流传,但它们也受到了现代思潮的挑战。
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些形象,并试图解构其所隐含的性别偏见和刻板印象。
1.张爱玲作品中的现代女性:以「红玫瑰与白玫瑰」为例,张爱玲通过小说中的角色来探讨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自由与束缚,展现了她们追求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渴望。
2.《红楼梦》中的众多女性形象:从林黛玉、薛宝钗到秦可卿等一系列多样化的女性角色揭示出社会对不同女性类型的价值评判和对待方式。
小说通过对这些角色命运和心灵变化的描述,深刻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对女性权力受限制度。
3.女性自我解放与抗争:妇女解放运动使得更多女性开始走出家庭,并参与到领域各个方面。
以余秋雨《康熙大帝传》为例,书中描述了康熙时期女性在政治、宗教和文化领域的活力,表达了女性不再被束缚在传统角色中,而是追求自我独立和解放的意愿。
当代社会对古代女性形象的思考尽管古代文学对女性形象描绘存在限制和偏见,但现代社会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地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和文化演变。
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当今社会中可能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并借鉴古代文学中女性角色坚韧、勇敢的品质来启发我们追求平等和自由。
(刘娜)从中国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看古代女性地位的变化

从中国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看古代女性地位的变化摘要:在我国内容丰富的神话中,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
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从“女神”到“女奴”的变化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女性地位的变化。
女性的社会地位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通过对其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古代女性地位的认识,也可以让我们领悟到当代女性应该怎样自强、自立、追求自己的权利和地位,怎样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神话;女性地位;女神;女人;女奴神话是古代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在我国内容丰富的神话中,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从“女神”到“女奴”的变化过程。
在古代社会里,女性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由居于领导地位的和受人尊敬的“女神”变成了处于依附地位的和遭人唾弃的“女奴”。
因而古代女性地位的变化在我国神话中也能窥见一斑,中国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变化,正是我国古代女性地位发生变化的反映。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中国神话中的女性形象来分析古代女性地位的变化。
根据上古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中国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大体上经历了“女神—女人—女奴”的变化过程,这集中地反映了古代女性地位的变化过程。
一、“女神”—母系氏族社会的主宰者在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在生产、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种族的繁衍、氏族的维系都要依靠女性,女性备受尊崇。
在中国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中,出现了“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
据《风俗通》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女娲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华夏民族的创造者,她同时也是一位勤劳、勇敢的女神。
据《淮南子.览冥篇》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中国古代的女性地位演变

中国古代的女性地位演变中国古代的女性地位一直受到社会、家庭以及道德观念的束缚。
自古以来,女性一直处于从属和被压迫的地位,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女性地位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的演变,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再到近现代的革命与解放。
一、奴隶社会时期在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女性地位处于极度边缘化的状态。
她们被视为男性的财产,仅起到生育后代和维持家务的作用。
妇女在这个时期没有教育的机会,不能接触文化和知识,也不具备独立的社会地位。
二、封建社会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女性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受到严格的约束,男尊女卑的观念始终存在。
女性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如侍奉丈夫和家庭,承担生育和照顾子女的责任。
然而,仍然存在严格的家族制度和父权制度,女性依然受到男性的监管和控制。
尽管如此,一些杰出的女性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为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的提升铺平了道路。
如西施、王昭君等美女通过自己的才华和美貌,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赢得了一定的地位和尊重。
另外,在诗歌和文学方面,有一些女性作家如李清照和蔡文姬等,通过自己的才华和作品,为女性争取了一定的尊重和声誉。
三、近现代的革命与解放进入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彻底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兴起,为女性地位的提升打开了新的大门。
女性开始追求平等和独立,在政治、教育和就业等领域积极参与。
在新中国的成立后,女性地位得到了法律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取消了封建社会的婚姻习俗和不平等待遇,赋予了女性更多的权力和地位。
此外,女性在教育、职业和政治方面的地位也得到明显改善。
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了政府官员、企业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她们的地位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可。
然而,尽管女性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可观的进展,但女性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不平等待遇。
社会舆论、职场歧视和家庭角色等问题,仍然限制了女性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中国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

中国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自古以来,中国的女性一直是一个受到关注的话题。
女性的形象与社会地位在历史上和现代社会中都有不同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文化中女性形象的历史演变、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角色、现代女性的地位提升等方面来探讨中国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
中国女性形象的历史演变从中国古代开始,女性被赋予了被动、弱势、柔弱的形象,而男性则被赋予了积极、强势、刚强的形象。
女性地位的差距最早体现在宗法制度中,特别是家族的产权继承制度。
男性可以接受家族的继承,而女性通常不能。
妇女的低贱地位导致她们无法自力更生,需要依赖男性保护和供养。
因此,在古代,妇女对家庭而言,只是一种经济负担,没有社会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女性的形象开始发生变化。
唐朝的作曲家诗人,歌莺之称的韩愈和唐朝的女文学家李清照等开始打破了古代中国的思想禁锢,向外表达自己的感情。
明清时期,中国百花齐放,文学艺术达到了巅峰。
一些女性文化名人,如唐婉、南华、李凤娘、郑板桥等,特别是清代的曹雪芹,通过自己的作品,向全世界展示了女性的美和智慧。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的地位也不断提高,文化成就为女性以后的地位提高开了大门。
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角色中国的传统女性角色主要包括母亲、妻子和女儿。
传统中认为,女性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妻子和母亲,这两个角色被视为女性的自然境遇和命运。
妻子的角色是照顾丈夫、照顾家庭;母亲的角色则是照顾孩子、支持丈夫。
除此之外,女儿这个角色也很重要,在家庭中照顾父母和爷爷奶奶。
在传统中,女儿的角色同样不容忽视。
妻子的角色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因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男女之间的感情不是基于爱情,而是由于一种“天生地养之道”。
男人应该善待自己的妻子,这是中国社会的传统与风尚,为了维护这个习俗,中国儒家亦推崇了“三从四德”的婚姻伦理。
三从即遵从父亲,嫁从夫;从夫则遵从夫的命令,协助经营家庭;妇德则是诚实、谦逊、勤奋、节俭,中国古典文化认为这是妇女的正确品德标准。
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形象

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形象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形象一直备受关注。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女性扮演了各种不同的角色,同时也经历了社会变革与文化演变的过程。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女性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以及形象的变化。
古代女性的地位:封建社会的束缚1.儒家思想对女性地位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社会秩序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伦理观念将男性视为家族的核心,而女性则起到了次要的辅助作用。
女性的地位主要是以其作为妻子、母亲和女儿的家庭角色来定义的。
她们需要顺从丈夫和儿子的支配,缺乏独立的地位和决策权。
2.男尊女卑的文化传统:中国历史上,男性一直被视为强者,而女性则被认为是弱者。
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古代社会根深蒂固,使得女性被剥夺了平等的机会与权益。
3.女性教育的限制:古代中国女性的教育机会极为有限。
儒家的教育体制主要注重男性的教育,使得女性难以接受高等教育,限制了她们的知识和学术发展。
女性形象的变化:农耕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1.农耕社会中的女性: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社会中,女性往往承担着繁重的农事劳动,从事农田耕作、养殖牲畜和家务劳动。
她们在家庭中具有重要的经济角色,因为耕作与家务劳动的分工使得男女之间的劳动相互依存。
2.封建社会中的女性:随着封建社会的到来,女性的地位逐渐下降。
儒家思想进一步强调男尊女卑的观点,限制了女性的自由与权利。
女性被视为嫁人的对象,她们的地位主要是以作为妻子、母亲和女儿的角色来定义的。
3.诗词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封建社会中,诗词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许多古代诗人通过诗词来描绘女性的美丽与纯洁,形成了一种理想化的女性形象。
然而,这种形象常常被用来加强男性对女性的控制和压迫。
女性的觉醒与变革:现代化进程中的呼唤1.维新运动与女权主义:19世纪末,中国进入了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
维新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引发了女权主义的兴起。
许多女性开始要求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益,呼唤女性的独立和自主。
古代女性的力量与地位从娇媚到权威的转变

古代女性的力量与地位从娇媚到权威的转变在古代社会,女性的地位一直受到限制和歧视。
她们被视为弱势群体,娇媚而无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的力量开始逐渐崭露头角,她们逐渐转变为更加自主和权威的存在。
在古代社会,女性的地位多被男性社会压制,她们往往只是作为男性权力的象征存在。
娇媚、温柔、纤弱是传统对女性的常见定位,她们的声音被压抑,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开始呈现出不同的力量和地位。
首先,女性的力量在家庭中得到了显现。
在古代,女性的主要角色是妻子和母亲。
她们在家庭中的职责是照顾孩子、管理家务和维持家庭的和谐。
虽然她们的地位被定位为次要,但她们的聪明才智和耐心善良逐渐得到认可。
她们开始利用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通过教育子女、维护家庭利益等方式扩展自己的影响力。
其次,女性开始在社会中发声,为自己争取权益。
随着教育的普及,一些女性甚至能够进入书院接受知识的教育。
她们逐渐积累了自己的知识和见解,开始在社会中发表自己的声音。
一些女性开始投身于社会事务,并成立了一些女性组织,来为广大女性争取权益和改善地位。
她们通过发表文章、参与社会运动等方式,为古代女性争取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此外,古代女性的权威也体现在她们的才艺和人格魅力上。
有些女性以其才艺或出众的外貌脱颖而出,成为了社会的焦点。
她们通过文学创作、音乐表演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才华,赢得了许多人的认可和赞赏。
在社交场合中,她们以聪明智慧、优雅自信的个性成为众人关注的对象。
这些女性的出现,进一步改变了人们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为女性权益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然而,这种转变并不容易实现。
古代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望依然存在,许多传统的观念和价值观束缚着女性的发展。
女性面临着种种限制和挑战,但她们勇敢地与这些困境斗争,并逐渐改变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
总结起来,古代女性的力量与地位从娇媚到权威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
她们通过在家庭中发挥作用、争取社会权益以及展示个人才艺和魅力等方式,逐渐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演变的特点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演变的特点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演变的特点摘要: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形象各异,众星闪耀。
最初的女神命运都有着崇高美与悲剧美,但是慢慢演化中,女神形象也逐渐世俗化,但也不乏有早期反抗精神的女神存在。
在她们形象演变的背后,看出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标准与侧重点以及社会的演变规律,女神地位的沦落反映了社会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型。
关键词:女神;形象特点;古代神话在大放异彩的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女神的形象的出现虽然没有西方次数那么多,形象那么完美,但是也给古代神话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巫山神女、“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水女神历来成为后代才子仰慕的对象。
高尔基说过:“一般说来,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
” 可见,神话的产生,是原始和原始性社会构造的产物,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加以人类的想像而产生的。
在那个母系社会占统治地位的远古时代,女神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由于生产力的地下,缺乏科学知识,人们受制于自然条件,又对自然充满这好奇,于是企图通过神话来解释自然现象,通过崇拜神,来获得心灵的慰藉,寻求战胜自然的勇气。
一、从“一神独舞”,到“众神群舞”上古女神,经历了由“一神独舞”,到后来的“众神群舞”阶段。
首先是伟大的造物主女娲,她可谓集结了所有神的优点,抟土造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 创造了婚姻制度,发明笙簧以娱乐等等事迹。
此时,社会是女娲统治世界的一神世界。
后来,女神的出现数量渐渐多了起来,神也逐渐由单一到多元化。
如貌美严厉的统治者西王母,复仇女娃精卫填海,被天帝遗忘的旱魃等,这些都是有卓著功勋的英雄式神话。
后来,青要山上妖媚的武罗神的出现,女神特有的女性特征开始显现,如月亮女神常羲,太阳女神羲和,她们都是英雄的母亲;还有惊艳的洛水女神宓妃,美丽多情的巫山神女瑶姬;偷珠的汶川女神,背弃诺言受罚的蚕神,盗仙药的飞天女神嫦娥;更有凄美忠贞的娥皇女英,在封建社会的民间传说中又演变出来勇于追求爱情的织女,七仙女,西王母侍女飞琼等等,女神的世界群星汇集,熠熠生辉,到了“众神群舞”的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看古代女性地位的变化摘要:在我国内容丰富的神话中,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
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从“女神”到“女奴”的变化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女性地位的变化。
女性的社会地位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通过对其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古代女性地位的认识,也可以让我们领悟到当代女性应该怎样自强、自立、追求自己的权利和地位,怎样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神话;女性地位;女神;女人;女奴神话是古代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在我国内容丰富的神话中,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从“女神”到“女奴”的变化过程。
在古代社会里,女性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由居于领导地位的和受人尊敬的“女神”变成了处于依附地位的和遭人唾弃的“女奴”。
因而古代女性地位的变化在我国神话中也能窥见一斑,中国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变化,正是我国古代女性地位发生变化的反映。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中国神话中的女性形象来分析古代女性地位的变化。
根据上古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中国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大体上经历了“女神—女人—女奴”的变化过程,这集中地反映了古代女性地位的变化过程。
一、“女神”—母系氏族社会的主宰者在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在生产、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种族的繁衍、氏族的维系都要依靠女性,女性备受尊崇。
在中国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中,出现了“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
据《风俗通》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女娲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华夏民族的创造者,她同时也是一位勤劳、勇敢的女神。
据《淮南子.览冥篇》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绞虫死,颛民生。
”总之,女娲的故事是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写照,“女娲造人”和“女娲补天”的神话,既是对女性繁衍后代作用的肯定,也是对女性在生产和生活中地位的认可。
古代英雄的诞生,也归功于女性。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各民族始族的诞生都与神有关,伏羲和后梭分别是人间女子华青氏和姜源踩巨人足迹而生,契是有戎氏的大女儿简狄吞了天帝打发的燕子送来的蛋而诞生的。
女性“神”的崇高地位还在于她们在生产劳动中发挥着主要作用。
我国人民崇拜的母亲女娲,既是婚姻之神,又是音乐之神,她发明了笙,使人民在劳动之余生活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之中。
在黄帝与恶神蚩尤的战争里打败了蚩尤,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是黄帝的女儿魃。
教人们把丝织成彩缎,使这诗歌般美丽的劳动成了中国古代妇女专业的是螺祖。
这类神话中的女性形象是原始社会母权制下升华了的妇女群象,它通过幻想性的夸张的艺术形式,塑造了女神的美好形象,寄托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从女娲、黄帝的女儿魃、螺祖等女性形象我们不难可以看出,女性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主宰者。
因此,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是女性历史中最辉煌的一个阶段,也是妇女地位最高的时期。
那么,为什么女性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主宰者呢?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高贵的根本原因有两个。
首先,这是由女性的经济掌控权决定的,即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拥有着稳定而丰裕的收入,而男性却常处在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之中。
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平均分配,氏族内部出现了简单又合理的社会分工:老人照顾孩子,男子狩猎、征战、打鱼、防御野兽,妇女采集植物、制造陶器、缝衣做饭、生儿育女,还负责氏族之间的物物交换活动。
男子在狩猎时风险比较大而且收获也很不稳定,往往出现忍饥挨饿的状态;征战更使青壮年男子损失较多,打鱼在当时的技术备件下也收获很少。
总之,男性的社会分工状况使男子在两性对比中处于劣势,总需要回到女性的身边才能填饱肚子,才能得到安慰和心理依附。
和男子相比,女性的社会分工保险系数更高。
女子在采集时收获颇丰,因为在当时条件下,人口稀少,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女子在制造陶器时不需要太多的资源而且还掌握了手工技术,因此经济上相对稳定,同时女性对氏族生存和繁衍的贡献也更大。
所以,她们在经济方面有很高的地位。
在某种意义上说,她们掌握了氏族的经济命脉,没有她们,氏族将不复存在。
其次,这是由女性的自然特征决定的,即女性的生育功能和后代的确认能力,女性在家庭中的优势决定了女人的高贵。
原始社会处于人类的婴儿期,人们的意识尚处于朦胧状态,还不知道性生活和生育之间的因果关系。
他们看到这样的现象:大地可以生长植物,女人可以生出孩子。
但他们对大地为什么能够长出植物,女人为什么会生出孩子却一无所知,他们感到大地和女人都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这种神秘力量就是生育力。
但是,女性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并没有永久保持下去。
到原始社会末期,经过母系、父系并存的“双系时代”而进入父系氏族后,女子的地位变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女人”—具有平凡情感的凡人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劳动逐渐以男性为主。
这时,男女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男性的统治地位开始确立,女性在社会中不再处于支配地位,人类进入了父权社会。
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期的历史现实在神话传说中也有反映,女性不再是高高在上、受人崇拜的女神,尽管她们还是以神的形象出现,但是却被赋予了更多凡人的情感。
如在娥皇女英的故事中,尧年老后,将地位禅让给德才兼备的舜,并且将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他。
可见,当时父亲已经能够对子女行使权力了。
“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史记五帝本纪》),娥皇女英听闻噩耗痛不欲生,投入滚滚湘江水中,化身为“湘江女神”。
在这个传说中,女性不但被赋予了伟大的爱情,而且在丈夫死后为丈夫殉情,可见她们已经于寻常女性无异了。
而在嫦娥奔月的传说中,嫦娥更是沦落为一个被冷落、被抛弃的妇女形象。
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早见于《淮南子·览冥训》,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在西王母处求得的不死药,飞到了月宫。
而在《离骚》中是这样描述后羿的:“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可见,后羿对妻子缺少关爱,沉迷游猎,嫦娥毅然选择了离他而去。
然而,飞往月宫后,嫦娥并没有得到幸福,只能在月宫中忍受日复一日的孤单寂寞。
在这个神话中,女神变成了被丈夫抛弃的女人,这意味着男权社会中女性地位的降低。
而女性在离开男性后的结局十分悲惨,这也是在暗示女性是不能脱离男性的,她们只能是男人的附庸。
但是妇女不甘于地位的失落,她们为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
炎帝的女儿女娃玩于东海,不幸淹死,她的灵魂化作一只叫精卫的小鸟,常常从西山街一粒石子或一小段树枝飞到东海,要想把这一片曾经夺去她的生命也可能夺去千千万万生命的奔腾咆哮的大海填平。
海湾固然浩大,然而小鸟想填平海湾的志向比海湾还要浩大。
女娃不屈于海湾的个性,既表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斗争精神,也是母权意识在其身上的延续。
神话往往是历史的影子,从娥皇、女英、嫦娥、精卫等女性形象可以窥见:在母系和父系并存的“双系时代”,女性地位一落千丈,由女神变为具有凡人情感的女人。
在母系和父系并存的“双系时代”,男性虽然在氏族中占据了有利地位,但女性为了不失去其权利而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而两性间的斗争会持续一定的时间段。
为什么女性“神”之王国会发生坍塌呢?首先是箭的发明提高了狩猎能力,以前由女子担任的农业劳动随着灌溉工程的兴建,水利的管理和耕作的复杂而逐渐变为以男子为主,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
其次,生产力的提高也促使了人类认识的进步。
从生殖崇拜的角度看:在初民那里,生殖是一种神圣庄严的崇高的头等大事,女性便以此而建立她们的权威。
一旦男性从生殖的生物学意义上对男根的“种”的实质认识,并将之作为父亲的角色,他们便要进人重要的决定地位了。
基于这些原因,妇女们头上那神的灵光便逐渐暗淡和消失,从女神的高空掉到地面。
然而这时的妇女很少有属从的奴性,古老强大的母权意识在失去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后,依然作为统治力量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不肯退去。
妇女们不甘心受奴役,受屈辱的地位,她们当年神的灵光还在回光返照,虽然她们最终遭到了悲惨的结局,但这种争取自由平等,不屈于命运摆布的顽强斗争精神却是不朽的。
三、“女奴”—男权社会的牺牲品随着女性地位的降低,女性逐渐沦为男子的附属品,由于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古代女性特别是有几分姿色的女性一贯受到轻视、贱视甚至仇视,而且人们把国家的灭亡等归咎于女性身上。
在古代神话中,女神的原身多为怪兽。
如《山海经》中描写西王母:“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
女性也常以女妖、“祸水”的形式出现,被认为是充满诱惑,引人堕落的。
夏之末喜;殷之妲己;周之褒姒皆为以色媚主,残害生灵的妖孽。
中国男性社会虚伪的荒谬的“女颜祸水”论便发端于此。
《列女传·夏桀未喜》云:“……为酒池,可以运舟,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革奇)其头而饮之于酒池,醉而溺死者。
末喜笑之以为乐。
”又《列女传·殷纣妲己》云:“纣乃为炮烙之法,膏铜柱,加之炭,令有罪者行其上,辄堕炭中。
妲己乃笑。
”《列女传·周幽褒姒》生动的叙述了幽王烽火戏诸侯,美人褒姒一笑倾人国的故事。
三个女人倾覆三个王朝,灭亡三个国家传为千古奇谈,可见人们不去责难当权者,反嫁祸那些可怜的女人,甚至是女奴身上,诬之为“妖”,实在是太失公允了。
她们形象扭曲的过程中潜伏着女性为奴的悲惨命运。
在这种神话中,女性已经沦落到连做人的权力都没有的地步。
从未喜、妲己和褒姒等女性形象看,女性在父系氏族社会以后,便逐渐成为男人的附属品,沦落为“女奴”。
那么,为什么女性在父系氏族社会以后逐渐沦落为“女奴”呢?妇女处境日益悲惨的原因在于父权制的不断巩固和壮大。
首先,男性掌握经济命脉的大权。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犁耕农业逐渐超过了采集业,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来源,成为当时人类生存的主要手段。
这时男子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产业,他们从事田间生产,开辟沟渠,管理牲畜。
于是,在农业和畜牧业等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中,男性都占据主导地位,操纵氏族经济命脉的大权也随之转移到男性那里。
妇女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逐渐为非社会性的、日益增多的家务所代替。
其次,对性与生育因果关系的科学认识。
人们通过生产实践和对家养动物的长期观察,发现大地之所以长出植物,是因为把种子放到了土地里,雌性动物之所以能生育后代,是因为雄性动物把“种子”种到雌性动物的身体里。
由此推出,女人能够生孩子,并不是由于她们固有的神秘力量,而是由于男女结合的一种自然现象。
男性认识到自己在生育中的作用后,就不再把女性当作神来看待了,而是他们自己树立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