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骨髓组织病理形态学检验

骨髓组织病理形态学检验骨髓组织病理形态学检验骨髓组织多采用骨髓活检针穿刺取得。
临床上多数采用改良一步法抽吸-活检技术,即在同一穿刺点先作抽吸物涂片,在同一皮肤进针点,于最初抽吸处旁边1~2厘米的另一方向再进针作活检。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骨髓组织病理形态学检验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标本采集骨髓组织多采用骨髓活检针穿刺取得。
临床上多数采用改良一步法抽吸-活检技术,即在同一穿刺点先作抽吸物涂片,在同一皮肤进针点,于最初抽吸处旁边1~2厘米的另一方向再进针作活检。
注意事项1、穿刺取材开始时不宜进针过深,否则不易取出骨髓组织。
2、骨髓活检针不宜吸取骨髓液供涂片,骨髓穿刺与活检同时进行时,穿刺部位应错开。
3、穿刺取材时为一小块大约0.5~1厘米的圆柱形骨髓组织。
取材后应立即置于固定液中保存。
二、正常参考范围正常骨髓活检切片中包括造血组织、骨质以及间质等三大类组织形态结构。
符合下列条件者,一般视为正常骨髓组织象:1、造血组织:造血组织通常占(40±9)%左右;造血细胞散在分布于网状纤维支架形态的网眼中。
幼红细胞岛或簇常定位于小梁间区内静脉窦壁四周,内层的幼红细胞往往比外层更为幼稚。
粒系细胞主要位于远离静脉窦之造血索状组织深部。
原粒及早幼粒细胞常单个地分布于骨小梁旁边,成熟时则定位于小梁间。
粒红比例大致为1.5:1~3.5:1。
巨核细胞一般聚集于静脉窦壁外,通常为8~15个每低倍视野。
淋巴细胞和单核常定位于造血主质小动脉的四周,通常无成簇、成团现象。
2、骨质:活检切片中的骨质有皮质骨与网状骨质两种构形。
至成年期,骨的改建主要在骨小梁内膜下皮质骨的.表面进行。
正常情况下骨小梁占(26±5)%。
成人一般情况下无骨内膜细胞、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的增生,无骨小梁的萎缩、变细和侵蚀破坏,无骨样组织和新生编织骨的形成。
3、骨髓间质:骨髓间质通常占30%左右。
切片中的脂肪细胞、血管系统、神经纤维、结缔组织间充质、网状纤维支架及网状-巨噬细胞实体共同构成造血组织周围的间质。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3、淋巴细胞系统 原淋(Lymphoblast) 幼淋(prolymphocyte) 淋巴(lymphocyte) 大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
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细胞呈圆形,直径10~15um。胞核狭长,弯曲呈带状,两端钝圆。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染深紫红色。胞质中含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um。胞核多分为近似对称的两叶。胞质中充满密集粗大、大小均匀的桔红色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um。胞核与上述细胞相似,但轮廓不清,染色质结构模糊。胞质内含数量不多、大小不一但较粗大、分布散乱的紫黑色特异性嗜碱性颗粒,颗粒也可覆盖在细胞核上。
骨髓穿刺的适应证 骨髓穿刺的禁忌证 骨髓穿刺检查的临床意义 骨髓穿刺部位的选择、注意事项
复习内容
禁忌症
严重出血倾向者
适应证
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分型、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某些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判断恶性疾病的骨髓转移 协助诊断某些代谢性疾病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 注意事项
某些疾病骨髓中的病理变化呈局灶性改变,一次穿刺只能反映穿刺部位的骨髓功能或病理状况,不能反映骨髓的全面状况。
Obvious proliferation
10:1
Leukemia, hyperplastic anemia
Active proliferation
20:1
Normal BM, some anemia
Hypoplasia
50:1
some hypoplastic anemia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增生极度低下100以上
再障、骨髓纤维化、取材失败等
骨髓细胞形态检查步骤: 1.涂片肉眼观察:制备好涂片在未染色及染色后都必须先用肉眼观察; 定标本的取材、涂片是否“合格”,涂膜面厚薄,有无脂肪珠及“骨髓小粒”。 (2)某些血液病患者未染色骨髓涂片特点可作为诊断参数指标; 如某些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涂片膜面可见甚多或呈现一片脂肪珠。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则涂膜短,不易推成薄膜,色泽似红砖。
诊断。鉴别诊断(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淋巴瘤、肿瘤)
诊断。鉴别诊断(AML、CML、HCL、CNL等) 诊断。鉴别诊断。 诊断。 诊断。
鉴别诊断,除外血液病,骨髓液细菌培养等 支持诊断。鉴别诊断(MDS、白血病、再障),了解巨核系生成情
况 支持诊断。鉴别诊断(白血病、再障),了解BM增生粒系及其他细
胞生成 支持诊断、红系总数状态、鉴别诊断(MDS、M6、红血病、HB病)
五、骨髓活检检查 此项检查属于病理学范围不归细胞形态学检查,但近年来也广泛用于临床诊断。主张将骨穿涂片 与骨穿活检切片两种检查有机地相辅相成加以应用,更加全面地了解骨髓液细胞成分和骨髓组织 学病理改变。这样使临床血细胞学与血液病理学与人员互相渗透与配合,必将达到新的工作效应。
六、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度
四、骨髓液检查项目:
1.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穿刺液或活检标本涂片残液涂片,经瑞氏或姬姆萨染色形态及细胞化 学染色检查. 2.湿片相差镜检查活体死前染色如台盼壮大粕焦油蓝或中性红-真那绿染色. 3.有核细胞计数:正常值50-300*109/L. 4.骨髓液比积测定:置加双划酸盐混合坑凝剂的骨髓液于温氏(WINTROBE)比积管中离心 3000RPM/30分钟.观察脂肪血浆与细胞分层的体积正常值:最上脂肪层约3.2%,其次血浆层约45% 再次为有核细胞层约4-6%,最下层红细胞45%. 5.将骨髓小粒制成印片或放置福尔林液中固定作病理切片检查. 6.无菌操作抗凝骨髓液作细菌或细胞培养及染色体短期培养或作梯度离心细胞分离,作干细胞、单 克隆抗体免疫表型等检查。
最经典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异型淋巴细胞I型:最多见,大于/等于淋巴细胞,圆/不规则形、浆深蓝、近核周淡染、无/少嗜天青颗粒、大小不等空泡。核圆/不规则、染色
质粗、无核仁。
.
异型淋巴细胞II型:胞体较大、不规则、常有伪造、似单核细胞、少颗粒、无空泡、、粗网状、无核仁
.
异型淋巴细胞III型:圆/不规则、小伪足、浆淡蓝/灰蓝、少颗粒、小空泡i、染色质细、可见核仁
无颗粒;核圆型或不规则,可扭曲折叠,染色质细松网状,核仁可见。
.
正常单核细胞:圆型,胞体较大,胞浆丰富,灰蓝,半透明如毛玻璃,可有伪足,含较多细小嗜青天颗粒;核扭曲
折叠,染色质疏松网状,无核仁。
.
淋巴细胞系统
.
原始淋巴细胞:细胞圆或椭圆,胞浆少,无颗粒,浅蓝或天蓝;核圆或椭圆,
染色质细,核仁1~2个。
B cell precursor
Stem Cell (HSC)
T/NK precursor
T cell NK cell
Plasma cells
RBC precursor Erythroblast
RBC
Common Myeloid Progenitor (CMP)
Megakaryocytic Megakaryocyte precursor
.
AML-M4原粒细胞圆形,边缘整齐,浆蓝,无颗粒,核类圆,染色质细;原单细胞类圆或不规则形,浆蓝无颗粒,核不规则有凸起凹陷扭曲,染色质
细网状。可见核仁
.
AML-M5原始单核细胞,胞体较大,类圆形,胞浆量较少,灰蓝色,无颗粒,胞核体积大,不规则,扭曲凹凸,染色质网状,核仁可见
.
AML-M6:
.
中幼红细胞
:瘤突消失、胞浆有“红”成分、染色质粗糙、无核仁
骨髓象检查的步骤与方法.pptx

第5页/共21页
1.有核细胞分类计数
• 在油浸镜下连续分数200个或500个有核细胞,按细胞的不同系列和不同的发育阶段分别计数。 分类计数时,巨核细胞、分裂象、退化细胞不计入。
第6页/共21页
2、观察细胞形态
在细胞计数分类同时应仔细观察各系列细胞的形态有无 异常,亦应注意成熟红细胞的形态有无异常,有无特殊异 常细胞出现,还需注意有无血液寄生虫。
第7页/共21页
• 3.结果计算 • (1)有核细胞的百分比(ANC)。白血病时,还要计算非红系细胞(NEC)百分比。 • (2)然后计算出各个细胞占有核细胞总数的百分数。再累计粒系和红系总数,计算粒红比例(G:E)。
骨髓增生程度分级(高倍镜)
第2页/共21页
3.观察巨核细胞
• 低倍镜下计数全部骨髓片膜的巨核细胞 总数。然后选择涂片厚薄均匀、染色良 好的区域在低倍镜下找到巨核细胞,移 至视野中央,转换成油镜判断巨核细胞 的分化程度,至少分类25个,同时注 意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的形态有无异常。
第3页/共21页
4.注意有无异常细胞
第8页/共21页
第9页/共21页
第10页/共21页
第11页/共21页
第12页/共21页
第13页/共21页
第14页/共21页
第15页/共21页
第16页/共21页
第17页/共21页
第18页/共21页
第19页/共21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1页/共21页
• 如恶性组织细胞病的异常组织细胞、转移癌细胞、 Gaucher细胞、Niemann-Pick细胞等。注意观察有无 散在或成堆分布的体积较大、形态特殊的异常细胞出现, 尤其应注意涂片尾部、边缘及骨髓小粒周围。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操作流程

骨髓细胞检验一、骨髓的取材骨髓取材方式主要有两种,即骨髓穿刺术及环钻术,后者又称骨髓活检。
特别适合用于“干抽”情况下且可看到造血组织的天然结构,能判断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的比例,有助于对再生障碍时病情严重程度的估计,也有助于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及MDS的诊断。
(一)骨髓穿刺部位1.胸骨穿刺在第二与第三肋骨之间的胸骨正中线上穿刺,穿刺针长度固定在1cm以下。
2.脊突穿刺第三、四腰椎脊突为穿刺点,在此处进行穿刺。
3.髂前上棘穿刺髂骨前上棘后约3cm处。
4.髂后上棘穿刺此处骨质较薄,容易穿刺,骨髓液较丰富,若作骨髓培养,须取5ml~10ml骨髓液。
(二)骨髓穿刺时应注意的问题骨髓穿刺一般由临床医生自行操作,检验人员也应了解以下有关问题:1.穿刺前必须向患者作耐心的解释,以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2.穿刺术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盛骨髓的玻片不能接触穿刺针头。
3.骨髓抽取量不宜过多,一般以少于0.2ml为最好。
抽量过多可导致外周血液稀释,失去诊断意义。
穿刺困难时,只要针芯有一小滴骨髓即可涂片,若需要作细菌培养或其他检查,也应先抽少量涂片,然后再抽所需量。
4.干抽的意义干抽是指多部位多次穿刺均抽不出骨髓。
可见于骨髓造血细胞异常增生,如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更易见骨髓纤维化症。
肯定干抽时可用环钻术取活检标本,同时将环钻针内沾有的骨髓液涂片。
5.骨髓液稀释此情况由于吸取骨髓液用力过大或穿刺针头刺入骨髓血窦所致,可见涂片上骨髓小粒及脂肪滴减少,各阶段细胞比例失调,中性粒细胞分叶核﹥杆状核,无巨核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
6.穿刺部位的差异骨髓造血组织分布不均,且某些病变也可限于局部,因此穿刺部位的不同,其结果可有显著差异。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别是慢性再障,往往远心部位的髂骨最易首先受损,棘突次之,而胸骨则可再生良好。
即或是同一部位的髂骨也有灶性增生现象,可致两次穿刺结果不相同。
某些疾病诊断阳性率也因穿刺部位而异。
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

实验十一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Morphologic examination of bone marrow smear 试剂器材正常骨髓涂片、光学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镜头清洁液。
实验内容一、粒系细胞形态观察(一)粒系细胞形态的总特征1.胞体规则。
2.胞核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圆形→椭圆形→一侧偏平→肾形→杆状→分叶) 1.胞质中的颗粒也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无颗粒→非特异性颗粒出现→特异性颗粒出现→特异性颗粒增多、非特异性颗粒减少→特异性颗粒)。
(一)粒系各期细胞形态1.原始粒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μm~18μm左右。
胞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可以有浅的凹陷。
有2至5个较小而清楚的核仁,染色质呈淡紫红色,细致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
胞质少,无颗粒或少量嗜天青颗粒(称副原粒),胞质均匀透明,染天蓝或深蓝色核周常无淡染区。
2.早幼粒细胞:较原粒细胞大,直径12μm~25μm左右。
外形与原粒细胞相似,平均直径可达15μm。
胞核较原粒细胞略小,圆形或椭圆形,随细胞发育逐渐出现凹陷,核内常染色质仍占优势,但异染色质在核周的凝集较原粒细胞明显,核仁常见。
胞质比原粒细胞丰富,胞质内开始出现一些紫红色非特异性嗜苯胺蓝颗粒,大小、形态不一,分布不均,可盖于核,染浅蓝色。
3.中性中幼粒细胞:比早幼粒细胞小,直径10μm~18μm左右。
外形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外形较不规则。
胞核较早幼粒小,可有凹陷,核内常染色质相对减少,异染色质在核周凝集进一步增加,并逐渐向胞核中央发展,两种染色质的比例相近,核仁少见。
胞质更丰富,胞质内常出现很多特异性颗粒,可分为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颗粒。
中性颗粒呈淡红色,非常细小、均匀而密集,如粉末状;嗜酸性颗粒较粗大,形如小珠,橘黄或土黄色,分布均匀,充满胞质;嗜碱性颗粒呈深紫蓝色,大小不规则,排列凌乱,常盖于核上,以致核形不易看出,胞膜也常常显得不完整。
胞质呈浅红色或浅蓝色,常被特异性颗粒掩盖了颜色。
骨髓活组织检查操作流程

骨髓活组织检查操作流程
骨髓活组织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可用于检测骨髓内的细胞组成和结构。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 预处理:检查前需确认患者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进行必要的准备,如收集患者个人信息、测量体温、血压和脉搏等。
2. 体位调整:患者需要采取适当的体位,一般为俯卧位,松弛肌肉,以保证检查的准确性。
3. 局部消毒:将骨髓穿刺部位进行局部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4. 局麻处理:为了减少患者的疼痛,通常会先进行局部麻醉注射。
5. 穿刺操作:在麻醉处理后,医生将针头插入骨髓腔中,通过抽吸少量骨髓进行检查。
6. 标本处理:将采集到的骨髓标本放置于载玻片上,用尤文涂片法或做细胞学检查。
也可进行骨髓涂片染色,染出骨髓中的各种细胞类型。
7. 结果分析:根据检测结果,医生可对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8. 注意事项:操作前要认真检查患者的过敏史、出血倾向等,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
术后要嘱患者卧床休息、多饮水等,并密切观察其身体状况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1.检验目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主要用于观察骨髓涂片中细胞形态、数量等方面的变化,借以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状况。
骨髓象检查对多数血液病及其他一些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2.检测原理(包括结果计算)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
伊红通常为钠盐,有色部分为阴离子。
亚甲蓝(美蓝)为四甲基硫堇染料,有对醌型和邻醌型两种结构。
通常为氯盐,即氯化美蓝,有色部分为阳离子。
美蓝容易氧化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级染料(即天青)。
将适量伊红、美蓝溶解在甲醇中,即为瑞氏染料。
瑞氏染色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
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
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紫蓝色或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淡紫红色,称为嗜中性物质、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胞质、核仁含较多酸性物质,染成较浓厚的蓝色;中幼红细胞既含酸性物质,又含碱性物质,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完全成熟红细胞,酸性物质彻底消失后,染成粉红色。
3.性能特征无。
4.标本要求(包括病人准备、容器、样本类型等)4.1 病人准备:了解病人是否对局麻药有过敏史。
凝血因子严重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有畸形,晚期妊娠妇女作骨髓穿刺时要慎重。
4.2 标本类型:骨髓。
4.3标本容器:洁净载玻片。
4.4 标本存放:4.4.1未检测标本的存放:放于细胞室未检测标本架上。
4.4.2已检测标本的存放:骨髓存片柜,保存10年以上。
4.5 标本运输:室温条件下运输。
4.6 标本拒收标准:参照《采集手册》。
5.仪器和试剂5.1试剂:5.1.1 瑞姬氏染色液:瑞氏染料0.5g、姬氏染料0.5g,加入500ml甲醇中,混匀溶解后备用。
5.1.2 pH6.5磷酸盐缓冲液:磷酸二氢钾0.3g、磷酸氢二钠0.2g,加入100ml蒸馏水中溶解。
5.2 试剂来源:自配试剂。
5.3仪器:普通光学显微镜。
6.环境和安全此试剂为体外诊断用,存在一定的刺激性和毒性;不要入口,避免和眼睛,皮肤或衣服接触,一旦接触,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受损害的部位15分钟,接触到眼睛或吞服,立即寻找医疗保护。
7.检测前准备涂片晾干后,在玻片头端贴上标签编号。
8.校准/定标无。
9.质量控制无。
10.标本检测10.1 骨髓涂片编号:收到骨髓涂片后,在骨髓检验申请单上编号;涂片晾干后,在玻片头端贴上标签编号,号码与骨髓检验申请单上的编号相同。
10.2 骨髓涂片染色:滴加瑞姬氏染液5~7 滴于涂片上,盖满整个片膜,静置约1-2s;滴加等量磷酸盐缓冲液于片膜上并与染液混匀,染色约10~15 min;用流水从涂片一侧缓缓冲掉染液(勿先倒去染液)冲洗,晾干后镜检。
10.3 骨髓涂片显微镜检查:10.3.1 低倍视野检查:(1)观察取材、涂片、染色情况:取材良好的标本可见骨髓小粒。
合格的涂片中细胞形态舒展、无变形。
染色较好的涂片中,红细胞呈粉红色,细胞的核染紫红色、胞质染色鲜艳,形态清晰可辨。
(2)判断骨髓增生程度:选择涂片膜厚薄适宜、细胞分布均匀的部位,根据红细胞和有核细胞的大致比例确定骨髓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一般分为五级。
(3)计数巨核细胞总数:用低倍镜计数涂片内部巨核细胞,部分体积较小的巨核细胞须在油镜下确认个数。
参考值:7~35 个/( 1.5cm×3 c m)。
不同血膜面积可换算后与参考值比较。
若需巨核细胞分类计数时,应在油镜下进行。
(4)异常细胞筛查:在涂片的边缘、尾部或骨髓小粒周围,观察有元细胞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
如巨大异常组织细胞、霍奇金细胞(Reed-Sterberg 细胞)、巨大多核骨髓瘤细胞、转移癌细胞、戈谢细胞、尼曼-匹克细胞等。
发现可疑细胞时应在油镜下确认。
(5)选择油镜检查区域:选择细胞分布均匀、无重叠、形态清晰的区域作为油镜检查区域,一般以体尾交界处为宜。
10.3.2 油镜视野检杳:(1)判断骨髓取材和涂片情况:取材良好的涂片见骨髓特有的细胞,如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吞噬细胞等;杆状核粒细胞比例常大于分叶核粒细胞。
有时可见到由造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组成的造血岛。
若见镜下是条索状其间加有大量聚集血小板和有核细胞,表明骨髓涂片有凝固现象。
(2)细胞形态观察:在油镜检查区域内仔细观察各类骨髓有核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变化,在得出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初步印象后,进行有核细胞的分类计数。
(3)有核细胞分类计数:在油镜分类区域内,逐一分类计数200个或500个有核细胞,不包括有丝分裂细胞和破碎细胞。
可按细胞的系列、分化发育阶段分别记录,并计算出各自的百分率,包括粒细胞系、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和其他细胞的百分率。
疑为巨核细胞系统疾病时,可结合低倍镜检查分类计数各阶段巨核细胞的百分率。
(4)粒红比值(M: E)计算:分类计数后,将各阶段粒系细胞和幼红细胞百分率之和相除,即为M:E 值。
M:E 的参考值为(2-4):1。
(5)其他异常细胞及寄生虫检查:注意观察有无巨大异常细胞和转移的恶性肿瘤细胞及寄生虫,如疟原虫、黑热病原虫、组织胞浆菌等。
10.4 骨髓象检查的分析与报告骨髓细胞学可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检查,但最简单、最实用的是光镜下的骨髓象检查。
一般首先用低倍镜浏览全片,观察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判断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并注意在涂片的边缘、尾部有元胞体较大的异常细胞。
用油镜观察各种有核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及分布特点,得到骨髓象的初步印象后,计数200~500个有核细胞。
在骨髓象检查的同时,应检查血涂片,仔细观察血象变化。
上述步骤对作出正确的骨髓象检查结论是十分重要的。
10.4.1骨髓象报告的内容(1)骨髓取材、涂片、染色情况。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
(3)粒系细胞各阶段细胞形态、描述及比例计算。
(4)红系细胞各阶段细胞形态描述及比例计算,红细胞形态特点。
(5)计算粒红比。
(6)巨核细胞数反血小板各类巨核细胞形态描述及比例计算(必要时) ,血小板形态特点及数量估计。
(7)淋巴及单核系细胞形态描述及比例计算。
(8)其他骨髓细胞形态描述及比例计算。
(9)有无异常细胞及寄生虫。
(10)必要时对细胞化学染色特征进行描述。
10.4.2骨髓象的分析与结论根据上述骨髓检查结果及血象所见,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提出形态学诊断意见或建议。
诊断意见可分为以下几种:(1)肯定性诊断:若骨髓象、血象特征和临床表现均典型,对部分疾病可做出诊断,如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转移癌、戈谢病、尼曼-匹克病及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等。
(2)支持性诊断:若骨髓象、血象有形态学改变,又缺乏一定的特异性,但可解释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的检查结果,可以做出支持或符合临床的诊断意见,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等,可建议作必要的补充检查。
(3)可疑性诊断: 若骨髓象有部分变化或出现少量异常细胞,临床表现又不典型,可能为某种疾病的早期或不典型病例,如难治性贫血等,应结合临床做进一步检查或动态观察。
(4)排除性诊断:若骨髓象、血象改变与临床表现不符合或相反,可以提出排除某些疾病的诊断或否定性意见,如临床怀疑为急性白血病,但骨髓中未见白血病细胞,则可排除白血病的诊断;如临床怀疑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骨髓中血小板易见,巨核细胞无成熟障碍,可排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可能性。
(5)正常骨髓象:对于一些原因不明的发热、轻度肝肿大或淋巴结肿大者,血象基本正常,骨髓细胞无数量和质量改变,可报告"骨髓象大致正常"。
(6)断意见时,可详细描述其形态特点,并提出进一步检查的意见供临床参考。
如骨髓中嗜酸粒细胞增多、浆细胞增多、单核细胞增多等,但又不能提出诊断意见时,可提示临床骨髓象显示某种细胞增多,请进一步检查确诊。
11.生物参考区间正常骨髓象应具备:11.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M:E 比值约为(2-4):1;11.2各系各阶段有核细胞所占百分比主基本正常.粒系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 ,其中原粒细胞<2% ,早幼粒细胞<5% ,嗜酸性细胞<5% ,嗜碱性粒细胞< 1%;红系细胞约占20% 左右,其中原红细胞<1% ,早幼红细胞<5%;巨核细胞: 1.5cm×3cm骨髓片膜上巨核细胞7~35个,多为产血小板巨核细胞;淋巴细胞约占20% ,单核细胞<4% ,浆细胞<2% ;11.3各种血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11.4无其他异常细胞及寄生虫。
12.危急值无。
13.临床意义13.1 确定诊断造血系统疾病:骨髓是人体的造血器官,造血组织出现病变可导致骨髓细胞出现质和量的异常,骨髓象检查对有些血液病具有决定性诊断意义,如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而且还可以进行分类、分明,指导治疗方案选择、观察疗放、判断预后等。
13.2 诊断某些类脂质沉积病:这类疾病都具有特征性细胞形态学改变,骨髓象检查也具有决定性诊断意义,如戈谢病、尼曼-匹克病、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等,骨髓涂片中可见到吞噬细胞中蓄积类脂/质而形成特殊形态的戈谢细胞、尼曼-匹克细胞或海蓝组织细胞等。
13.3 诊断某些感染性疾病:骨髓中含有丰富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能够捕捉侵入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
如骨髓涂片查找疟原虫、黑热病原虫、弓形虫及真菌等,既可提高阳性率又可明确临床诊断。
13.4 诊断恶性肿瘤骨髓转移:骨髓是许多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好发部位,如肺癌、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恶性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黑色素瘤等发生骨髓转移时,可在骨髓涂片中见到相应的肿瘤细胞。
有时,某些肿瘤的发现可能是最早在骨髓中找到了转移癌细胞。
13.5 协助诊断某些血液病及其相关疾病:这类疾病多数有骨髓细胞质和量的异常,但需结合其他临床资料才能作出诊断,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殖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13.6 协助鉴别诊断某些血液病及其相关疾病:临床上遇有发热、淋巴结、肝、脾肿大或骨痛时,骨髓检查有助于鉴别是否由造血系统疾病引起。
有些非血液系统疾病可有血液学改变,如白细胞显著增高的"类白血病反应",可通过骨髓象检查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鉴别等。
14.注意事项(干扰、潜在变异、超检测范围结果的处理等)14.1 涂片要新鲜,涂片挥干后染色,如有特殊情况,一般不应越过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