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的主要成分

合集下载

禹白附子与附子的区别

禹白附子与附子的区别

禹白附子与附子的区别
禹白附子和附子是两种不同的中药材,它们属于不同的科属,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因此在使用时应该加以区分。

禹白附子属于毛茛科植物,主要产于四川、湖北、陕西等地区。

它具有祛风除湿、解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关节疼痛、跌打损伤等症状。

禹白附子含有多种生物碱和黄酮类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抗肿瘤作用。

附子则属于乌头科植物,主要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

它具有温阳散寒、止痛活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阳虚寒凝引起的疼痛、关节不利等症状。

附子含有乌头碱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需要严格控制用量和炮制方法。

总之,禹白附子和附子虽然都是中药材,但它们的来源、性味、功效和应用都有所不同。

在使用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附子用法略述

附子用法略述

附子用法略述
附子,又称附子实,是一种中药材,主要来源于植物毛茛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赤石脂附子或贵州附子。

附子的主要成分是毒性成分——赤石脂或贵附内含的赤石脂。

它具有麻醉镇痛的作用,并可用于治疗风湿骨痛、胃脘冷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常用的附子制剂包括附子饮片、附子煎膏、附子粉末等。

附子的用法主要是外敷或内服,具体用法如下:
1.外敷:附子可用于外治风湿骨痛、软组织损伤等疾病。

处理方法为将附子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水或酒调成糊状,涂抹在患处,然后用布包扎固定。

外敷时应避免接触到伤口或黏膜。

2.内服:附子内服主要用于寒湿重症,如胃脘冷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一般来说,附子的用量较小,需要经过炮制处理去毒后才能内服。

一般的用法是将附子研磨成细末,每次用量为1-1.5克,用热水冲服。

值得一提的是,附子的毒性较大,使用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必须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不可自行增减剂量。

2.孕妇、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不宜使用。

3.使用后出现不适症状,如头晕、恶心等,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总的来说,附子在中药治疗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使用时要注意合理用药,并遵循医生的建议,以确保安全有效。

同时,附子的毒性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可滥用或误用。

附子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附子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2 附子研究概况附子为亚门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侧根(子根)的加工品,其性大热、辛、甘,归心、肾,生品极毒。

中医认为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逐风通痹、温阳行水等功效。

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拘挛膝痛,不能行步[1]。

2.1 附子化学成分研究国内外学者对附子化学成分的研究表明,附子的化学成分分为生物碱类物质、脂类物质和多糖类物质三大类。

其中生物碱类物质为其主要成分,包括脂溶性生物碱:乌头碱(aconitine),中乌头碱(新乌头碱mesaconitine),次乌头碱(下乌头碱、海帕乌头碱hypaconitine),塔拉乌头胺(talatisamine),和乌胺(higeramine)棍掌碱氯化物(coryneine chloride)[2],异飞燕草碱(isodelphinine),苯甲酰中乌头碱(benzoyl mesaconitine),新乌宁碱(neoline),北乌头碱(beiwutine),多根乌头碱(karakoline),去氧乌头碱(deoxyaconitine),准葛尔乌头碱(songorine);水溶性生物碱:江油乌头碱(jiangyouaconitine),新江油乌头碱(neojiangyouaconitine)、尿嘧啶(Uracil)[3]、附子亭碱(fuzitine)、消旋去甲基衡州乌药碱(demethylcoclaurine)[4]、、附子宁碱(fuziline)、去甲猪毛菜碱(salsolinol)[5]等。

其中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aconitine),中乌头碱(mes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为其主要成分,约占0.4%-0.8%,易溶于氯仿、苯、无水乙醇和乙醚,难溶于水,微溶于石油醚,既是附子的药效成分,又是毒性成分。

附子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附子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附子药材名称:附子拼音名称:FUZI别名:天雄,黑附子,盐附子,淡附子,附片,白附片,黑顺片,卦片,熟附子,铁花(四川),五毒(河南)。

科属: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

产地:主要栽培于四川,销全国并出口。

湖北、湖南、陕西、云南等地亦有栽培。

性味:[性味、归经]辛、甘,大热。

有毒。

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中成药:共有235种中成药使用附子:复方硫酸软骨素片复方硫酸软骨素片定喘膏附桂风湿膏阳和解凝膏特制狗皮膏止血复脉合剂醒脑再造胶囊强力天麻杜仲胶囊定风止痛胶囊等。

应用:1、用于亡阳证。

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治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亡阳证,多与干姜、甘草同用,以回阳救逆,如四进汤。

治久病气虚欲脱,或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者,每配人参用,如参附汤。

2、用于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证。

本品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

若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常与肉桂、山荣萸、熟地等同用,如右归丸。

治脾肾阳虚、寒湿内盛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泻,常与党参、白术、干姜同用,如附子理中汤。

治脾肾阳虚的阴寒水肿,多与白术、茯苓、生姜同用。

治脾阳不足、寒湿内阻的阴黄证,可与茵陈、白术、干姜同用。

治阳虚感寒,可配麻黄、细辛同用。

3.用于寒痹证。

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

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每多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多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

配伍效用:1、附子配伍白芍:附子辛甘大热,入于气分,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之功;白芍酸苦微寒,入于血分,性柔而主静,有养血柔肝、敛阴和营、缓急止痛之效。

附子得白芍,温阳散寒而不伤阴血;白芍得附子,养血和营而无寒凝之弊。

二者伍用,其温阳散寒、养阴和营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血虚寒凝之四肢麻木、关节疼痛;寒滞肝脉之胁痛;寒凝胞宫之痛经等症。

附子理中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理中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理中的功效与作用附子,又叫附片,为马兜铃科植物附子的干燥块根茎,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

附子性温、辛、苦,归肾、心、脾、海底轮经。

附子味辛苦,性温,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等功效。

附子的药效主要来自其中的毒性成分——游离的生物碱,如附子碱、新附子碱、附子伸等。

附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中,有着许多重要的功效和作用。

以下将对附子的功效与作用进行详细介绍。

1. 温阳散寒: 附子具有温补阳气、散寒止冷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寒是一种病理因素,可导致气血凝滞、阳气不足等病理变化。

附子可以通过温肾阳、散寒气的作用,改善气血运行,增强体内阳气的生成和运行,消除寒邪,达到温阳散寒的功效。

2. 祛风除湿:附子具有祛风除湿、散邪外感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风湿是一种致病的病理因素,可导致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病症。

附子可以通过祛风湿、活血止痛的作用,排除风湿湿邪,舒筋活络,达到祛风除湿的效果。

3. 化痰止咳:附子具有化痰止咳、平喘降气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痰湿是一种致病的病理因素,可导致咳嗽、气喘等病症。

附子可以通过温阳化痰、开窍醒神的作用,祛除痰湿,平喘止咳,达到化痰止咳的功效。

4. 养心安神: 附子具有养心安神、宁静安定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心是人体的主要脏腑之一,掌管神志,心神安定对于维护健康至关重要。

附子可以通过温煦心阳、宁心安神的作用,舒展心气,安定心神,达到养心安神的功效。

5. 拓扑透疹:附子具有拓扑透疹、溃疡生肌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湿疹、溃疡等皮肤病属于湿邪侵袭皮肤所致。

附子可以通过祛湿透疹、生肌收口的作用,排除湿邪,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达到拓扑透疹的效果。

总的来说,附子具备温阳散寒、祛风除湿、化痰止咳、养心安神、拓扑透疹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然而,附子属于毒性药材,用量需谨慎,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同时,附子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也需要加强对其生产、加工、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以确保其安全有效的应用。

温里药-附子

温里药-附子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镇静作用:附子、肉桂、吴茱萸
局部麻醉作用 :附子、乌头、花椒
兴奋交感神经,使产热增加 :附子、肉桂、干姜
配 伍
外寒内侵,表寒未解—配辛温解表药(桂枝、紫苏、 防风) 寒凝气滞血瘀—配行气活血药(香附、木香、川芎) 寒湿内阻—配芳香化湿或温燥祛湿药(藿香、砂仁、 苍术、厚朴) 脾肾阳虚—配温补脾肾药(杜仲、续断、鹿茸) 气虚欲脱—配大补元气药(人参)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调节胃肠运动 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使肠管兴 奋,增强胃肠张力,促进蠕动,排出胃肠积气。 附子、丁香、小茴香等抑制小鼠的胃排空,吴茱 萸、干姜、肉桂能缓解胃肠痉挛性收缩 促进消化 干姜的芳香和辛辣成分能直接刺激口腔和胃黏膜 引起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胃液分泌增加,胃蛋白酶活 性和唾液淀粉酶活性增加,有助于提高食欲和促进消 化吸收。丁香、高良姜、草豆蔻可增加胃酸排出量, 提高胃蛋白酶活力。
盐附子
选择个大、均匀 的泥附子,洗净,浸 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 中过夜,再加食盐, 继续浸泡,每日取出 晒晾,并逐渐延长晒 晾时间,直至附子表 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 (盐霜)、体质变硬 为止,习称“盐附 子”。
黑附子(黑顺片)
取泥附子,按大小 分别洗净,浸入食用胆 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 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 水漂,纵切成厚0.5cm 的片,再用水浸漂,用 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 色,取出,蒸至出现油 面、光泽后,烘至半干, 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 称“黑顺片”。
里寒证常见症性
1)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等) 2)肺寒痰饮证(症见痰鸣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 3)寒滞肝脉 ,少腹冷痛、寒疝作痛或厥阴头痛等 4)肾阳不足证(症见阳萎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 滑精遗尿等); 5)心肾阳虚证(症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 肢体浮肿等) 6)亡阳厥逆证(症见畏寒踡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 脉微欲绝等)

附子临床应用于治疗

附子临床应用于治疗

附子临床应用于治疗附子,又名附子、砒霜、砒霜树,为罂粟科植物附子的根茎。

附子性热、味辛、微苦,归心、脾、肾经。

附子有暖中散寒、温经止痛、安胎平喘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寒痹、呕吐、泄泻、头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一、附子的化学成分附子含有多种生物碱成分,主要有附子碱、赤附子碱、砒霜碱、砒霜碱等。

此外,附子还含有多种挥发油、生物酮类等化学成分,这些成分赋予了附子其特殊的药理作用。

二、附子在中医临床应用1.治疗寒邪外袭引起的症状:附子具有暖中散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由于寒邪侵袭导致的肠胃寒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2.治疗风寒湿痹:附子可温经散寒,对于风寒湿三邪所致的痹痛症状具有显著疗效,可用于关节疼痛、筋骨拘急等疾病的治疗。

3.治疗头痛偏头痛:附子具有温经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头痛、偏头痛等症状,尤其在经期头痛、阳虚头痛有良好效果。

4.治疗哮喘、心绞痛:附子可用于治疗肺胃气虚引起的哮喘、心绞痛等症状,具有安神止痛的功效。

三、应用注意事项1.用量宜小:附子属于剧毒药物,用量过大易引起中毒反应。

一般情况下,不宜单独使用附子,应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2.禁忌人群:孕妇、小儿、体质虚弱者忌用附子。

孕妇慎用附子,以免影响胎儿健康;小儿生理功能不健全,对附子的代谢能力较差,易引起中毒反应;体质虚弱者使用附子过量易出现中毒症状。

3.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在服用附子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胃肠道,影响药效。

四、附子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价值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附子具有抗肿瘤、抗心肌缺血、抗炎症、抗凝血等多种药理作用。

附子中所含生物碱类化合物对多种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用于癌症的辅助治疗。

此外,附子中的一些成分还对心肌缺血、炎症性疾病、凝血功能异常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为现代医学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中医临床中,附子作为一种重要的药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然而,在使用附子时应慎重对待,严格控制用量,遵医嘱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浅析附子的炮制方法及其药对减毒增效特点

浅析附子的炮制方法及其药对减毒增效特点

浅析附子的炮制方法及其药对减毒增效特点摘要:附子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品”,具有抗击衰老、强心、抗炎、镇痛等功效。

但附子为有毒中药,对其临床的安全使用至关重要。

本研究通过文献阅读,从附子的炮制方法和附子药对角度对附子减毒作用进行梳理,为其临床使用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附子;炮制方法;附子药对附子是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其主要产地有湖北、四川、陕西、湖南等地,如四川江油所产的川附子就是道地药材[1]。

附子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被称之为“乱世之良将,回阳救逆之第一品”,其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附子具有强心、抗衰老、抗休克、抗心律失常、抗炎、镇痛等功效[2-5]。

1.附子的有效成分及毒性成分附子成分中主要含有生物碱、黄酮、多糖、有机酸、有机碱、蛋白质、醇胺[1]。

其中生物碱是附子所有成分中最主要的有效成分[6]。

生物碱类既是其毒效成分,也是附子有效成分之一。

随着附子化成分学和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附子中的其他成分,尿嘧啶、多糖及微量元素也被证明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2,7]。

生物碱类特别是二萜类生物碱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二萜类生物碱可分为单酯型、双酯型、醇胺型生物碱三种。

这三者中毒性最大的是双酯型生物碱,因此临床中常以双酯型生物碱作为毒性评价的重要指标[1]。

2.附子不同炮制方法对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附子中含有的乌头类生物碱,既是其有效成分,也是其毒性成分。

为了保证附子的临床疗效及安全,附子一般需要经过炮制后才能使用。

附子的炮制历史悠久,早在汉代时期就有记载。

东汉《伤寒论》中就记载有“去皮”的净制方法,发展到宋代开始有“去须根”的制法[8-9]。

历代医药专著中有炮、炒、煨、蒸、煮等炮制方法[10]。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附子的炮制都是为了减少其毒性,并增加其疗效。

生附子经过炮制和加热煎煮后,其剧毒性成分双酯型生物则会转化为毒性较小的单酯型,可以实现减毒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的主要成分
附子,又称为乌头、乌头子,是中药中常用的一种药材。

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附子的主要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一、附子的化学成分
1.生物碱
附子中的生物碱主要有乌头碱、乌头酰乙酸、乌头酰丙酸、乌头酰异丁酸、乌头酰己酸、乌头酰辛酸等。

其中,乌头碱是附子的主要生物碱成分,占到了总生物碱的60%以上。

2.脂肪酸
附子中的脂肪酸主要有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麻酸等。

3.萜类化合物
附子中的萜类化合物主要有β-谷甾醇、β-胡萝卜素、麦角甾醇、三萜醇等。

4.其他成分
附子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挥发油等成分。

二、附子的药理作用
1.镇痛作用
附子中的乌头碱是一种镇痛剂,能够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减轻疼痛。

此外,附子中的其他生物碱和萜类化合物也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2.神经系统作用
附子中的生物碱能够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具有镇静、抗惊厥、抗痉挛、降低体温等作用。

此外,附子中的β-谷甾醇和β-胡萝卜素等成分也具有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

3.心血管系统作用
附子中的生物碱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对心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此外,附子中的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等成分也能够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4.抗炎作用
附子中的生物碱和萜类化合物等成分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5.抗肿瘤作用
附子中的生物碱和萜类化合物等成分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和扩散,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三、注意事项
1.附子是一种有毒的中药材,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附子的剂量应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过量使用会导致中毒。

3.附子的使用应该注意剂型和煎煮方法,以免损失药效或引起中毒。

总之,附子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中药材,其主要成分包括生物碱、脂肪酸、萜类化合物等。

但是,由于其有毒性,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免引起中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