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附子中药服药须知
中药熬煮方法及含付子类药的服药反映

中药煎煮方法和服法中药大都煎二遍,每遍煎半小时(不含生附子、炮附子的),二遍所煎的汤合在一起,分三次服。
饭前服为好。
也可饭后。
凡炮附片、制附片、生附片二十克以上,要单独先煎附片二小时,再放入其它药;或除了后下的药第一遍后下外,其余的药包括附片一起煎煮2个半小时以上(无需浸泡),这是第一遍;第二遍水开后半小时即可,二遍的汤合在一起,分两到三次喝。
(上述时间以水开为计)因附子按照现代医理分析说有毒,所以一般人正常吃含有附子的药品,需要煎煮2个小时以上,一定要超过2个小时,实验证明所谓的附子毒性在熬煮1个小时后毒性最高,随后开始下降,2个小时候下降到1/200,所以要熬煮2个小时。
但李可先生已经通过大量的患者食用附子证明,救急时,人的阳气的迅速恢复靠的就是附子的毒性,当然非急危重症不需要利用附子西方成分分析所说的毒性。
中药治病其实用的就是药物的偏性,附子为纯阳大阳大热之药,适合当代绝大部分人群。
煎中药的用具,一般钢精锅即可,用陶壶煎更好,不要用铝锅。
需要先煎炮附片的最好买一个电煎壶煎药,既方便又安全。
关于服用扶阳药的许多“反常”反应须知扶阳药是指含有附片、干姜、桂枝等药的方剂,服药后的反应因人而异,有的人服十几克的附片会出现激烈反应,有的人服几百克的附片也不会反应,不必追求这种反应,也不要怕有反应,一般来说,有反应的效果好,但也不是说没反应的就没效果,顺其自然就好。
常见各种反应有以下(难以全面描述)因篇幅关系,不能一一说明出现下列反应的原因和机理,只点出这些反应的状态,仅供参考。
不可对号入座,片面追求、企盼这些反应,有些反应还需仔细分析不同情况,不可一概而论。
(1)胸中烦闷不安,甚至张目喘促不眠,极个别的患者会出现昏迷几个小时的情况(人事不知或个别头脑清醒,但不能言语动作),或出鼻血,或舌头、嘴唇上火气泡,或喉咙又干又痛,或眼睛干燥红痛,或耳内疼痛,或面部发红发热,或总是呕却又吐不出来。
(2)忽然干咳或痰多,日夜不停。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别名〕附片、熟附片、黄附片、白附片、黑附片,制附片。
〔来源〕为毛莨科乌头属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以栽培品种的子根加工后供药用。
〔成分〕附子含生物碱:乌头碱约0.01%、次乌头碱0.01%、中乌头碱0.006%等。
乌头碱毒性很强,加热后可以水解为次乌头碱及中乌头碱。
加热时间愈长分解愈多,后两种乌头碱毒性很低,次乌头碱的毒性只为乌头碱的1 /50,而中乌头碱(即乌头原碱)的毒性只为乌头碱的1 /2000。
经炮制及加热后乌头碱含量降低,毒性随之降低。
非生物碱成分如类脂成分,含量最多的为附子脂酸即△8,11二十碳双烯酸和由附子脂酸组成的附子磷脂酸钙,以及β-谷甾醇和少量的β-谷甾醇的脂肪酸脂。
此外,尚含多量的淀粉。
附子含有强心成分,日本学者认为这种成分为非生物碱成分,我国学者认为也非强心甙类。
这种物质含量甚微而作用强大而稳定,并不因加热而受破坏,毒性极低,安全范围大,1毫克即有强心作用,加大剂量强心作用不显著增强,为理想的强心物质。
〔作用〕一、历代经验1.温中回阳:附子有良好的温中回阳及救脱作用。
《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
《用药法象》:“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
《珍珠囊》:“温暖脾胃,除脾湿肾寒,补下焦之阳虚”。
2.散寒除湿:附子又有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作用。
《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热踒躄,拘挛膝痛,不能步行”。
《名医别录》:“脚痛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胎,为百药长”。
《本草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
二、近代研究1.强心作用:附子煎液有兴奋迷走神经中枢作用,从而有强心作用。
在阳虚厥脱(即休克和心功能不全)时,口服附子煎液有强心及改善周围循环作用,从而可以救治心血管功能不全。
附子的食用方法

附子的食用方法
附子,又称为附子实、附子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温补、散寒、止痛、解毒的功效。
在中医药中,附子被广泛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腹痛腹泻、风湿关节痛等疾病。
除了药用价值外,附子在一些地方也被用于食用。
但是,由于附子具有剧毒性,食用方法需要特别注意,以免发生中毒事件。
首先,关于附子的食用方法,需要明确的是,普通人群不宜食用附子。
附子属于剧毒中药材,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
如果误食或者不慎服用过量的附子,可能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因此,一般情况下,普通人群应该远离附子,避免食用。
然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中医药师或者中药研究人员可能会利用附子的药用价值,将其应用于特定的药膳中。
这种情况下,专业人士会根据具体的药物配伍原则,将附子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制作成药膳或者药物剂型。
这些药膳或者药物剂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附子的药用效果,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严格控制用量和使用方法,以免出现意外情况。
除了药用外,一些地方也会将附子用于特定的食材加工中。
在
这种情况下,一般会采取煮沸、炖煮等烹饪方法,以减少附子的毒性。
但是,即使经过烹饪处理,附子仍然可能存在一定的毒性,因此食用时需要格外小心,避免食用过量或者食用不当导致中毒。
总的来说,附子是一种具有较强药用价值的中药材,但是在食用方法上需要特别注意。
一般情况下,普通人群不宜食用附子,以免发生中毒事件。
而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如果需要将附子用于药膳或者药物剂型中,也需要严格控制用量和使用方法。
对于一般家庭而言,最好远离附子,避免食用,以确保身体健康。
附子作用与功效

附子作用与功效附子,又名附子、附子、辛附,是我国常见的中药材之一,属于多年生小灌木植物。
附子的主要功效是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止痛止痉等,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附子的作用与功效,以及其适应症、用法用量和禁忌事项等内容。
一、附子的药理作用1. 温阳散寒:附子能够发散温热,增加机体的体温,对于阳气不足、寒冷症状明显的患者有很好的疗效。
例如,对于寒冷体质者出现腹痛、腹泻、寒症等症状时,可以使用附子进行调理。
2. 祛风除湿:附子具有祛风湿、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痛、筋骨疼痛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3. 止痛止痉:附子含有一定的药物成分,可以缓解疼痛和痉挛症状。
例如,对于疼痛剧烈的胃痛、腹痛等症状,可以使用附子进行止痛。
4. 抗炎抗肿瘤:附子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抗肿瘤作用,对于一些炎症和肿瘤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二、附子的主要功效1. 温肾助阳:附子有温肾助阳的作用,对于阳气不足、肾阳虚寒引起的病症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例如,对于肾阳虚引起的男性阳萎、性功能减退等症状,可以使用附子进行治疗。
2. 驱寒散寒:附子能够驱散体内的寒气,对于寒冷引起的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例如,对于寒性脚气、寒冷性腹泻等症状,可以使用附子进行治疗。
3. 祛风除湿:附子有祛风湿、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痛、筋骨疼痛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4. 止痛止痉:附子含有一定的镇痛和镇静作用的药物成分,对于疼痛和痉挛症状有很好的止痛和镇痉作用。
例如,对于疼痛剧烈的胃痛、腹痛、痛经等症状,可以使用附子进行治疗。
5. 散结消肿:附子能够活血化瘀,对于一些结节和肿块有一定的溶解和消除作用。
例如,对于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病症,可以使用附子进行治疗。
三、附子的适应症1. 寒滞:a. 寒病:寒冷引起的症状,如寒性腹泻、腹痛等。
b. 寒性症状:寒冷引起的各种疾病的症状,如寒性气管炎、寒性关节炎等。
c. 寒痹:由寒湿阻滞而引起的关节和筋骨疼痛,如寒湿痹痛、寒风痹痛等。
附子的饮食禁忌_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的饮食禁忌_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第一:附子带有一定的毒性专家告诉我们,附子本身所含有的毒性并不小,所以在服用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否则有可能小命不保。
附子中的主要毒性成分就是乌头碱了,这种物质经过一定的加工之后毒性将会降低。
想要去除掉大量的附子毒性,那么就需要将附子放在大约120摄氏度中的开水中煎煮四十分钟,这样毒性才能够下降到身体所可以承受的程度。
另外室温以及寒冷天气中的附子毒性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认为寒冷的温度能够降低附子中含有的毒性。
第二:附子中毒的症状一般情况下,服用附子中毒的第一步是神经中毒,这个时候身体出现了口舌发麻甚至是全身发麻的情况,并且精神上也感觉到头晕头痛以及神志不清的情况,严重者还有可能出现阵发性抽搐以及双目失明,对健康非常的不利。
消化系统中毒的症状则表现为腹泻腹痛、肠鸣以及恶心想吐等。
循环系统中毒则是表现为血压下降以及心率不正常的,甚至还有可能出现循环呼吸衰竭以及心率失常的情况,严重则会导致死亡。
如果身体出现附子中毒的情况应该如何解决呢?如果是比较早期的中毒,可以输入葡萄糖水等,一定要注意观察呼吸情况,同时保温工作也需要进行。
第三:不适合服用附子的人群怀孕期间的女性以及月经期间的女性都不适合服用附子。
除此之外,体质属于阴虚阳热以及真假热患者也不应该服用附子,避免不舒服症状加重。
如果你身体的肌肤出现了破溃的情况,也不应该服用附子。
第四:附子不能与这些东西同食在服用附子的过程中,还应该适量的加入一些甘草以及干姜,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毒性。
不过千万不能够和麻黄以及白酒一起服用,否则附子的毒性将大大增强,不利于身体健康。
在将附子和其他中药材一起搭配的时候,白芨、贝母、瓜萎、半夏以及恶蜈蚣、白蔹等药材都不能够加入,避免出现中毒。
第五:附子泡水的时候不应该加入冷水附子在煎煮以及泡水的过程中都不能够加入冷水,这也是很多人在生活中经常犯的附子泡水喝的错误。
如果是含有附子的药方,那么应该将附子提前煎煮一两个小时。
名老中医附子用法 3

名老中医附子用法《危症难病倚附子》序朱良春附子是中药四大主帅之一,又称‚药中四维‛,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功效之卓著。
历代医家盛赞其回阳救逆、善温五脏之殊功。
汉〃张仲景可谓善用附子之典范,在《伤寒论》中使用附子之方达到六分之一强,被后世广为应用。
明〃张景岳在《本草正》中称其‚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明〃倪朱谟指出:附子是‚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
(《本草汇言》)虞抟说得更为具体:‚附子以其禀雄壮之资,而有斩关夺将之势,能引人参辈并行于十二经,以追复其失散之元阳;又能引麻黄、防风、杏仁辈发表开腠理,以驱散其在表之风寒;引当归、芍药、川芎辈入血分行血养血,以滋养其亏损之真阴。
‛(《医学正传》)现代医家善用附子者,尤不乏其人,如雅称祝附子(味菊)、吴附子(佩衡)者,乃其代表人物。
先师章次公先生亦擅用附子,他在求学时曾亲见其师黄体仁先生用通脉四逆汤加吴萸、黄连,曹颖甫先生用四逆汤治愈霍乱症垂死患者,曹先生用生附子常七八钱至两许。
可惜这些医案都没有流传下来。
章师与祝附子(味菊)、徐小圃先生为好友,常相过从,还曾为祝先生的大作《伤寒质难》作序,称赞其治病‚心狠手辣‛。
章师用附子十分广泛,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祝、徐二老的影响。
如在其儿科医案中,即运用温潜法,并在案语中说明‚此徐小圃先生法也‛。
祝、徐二老,我也均曾接触过,他们的事迹耳熟能详。
师长们善用附子的经验于我印象深刻,这些宝贵遗产值得发扬光大。
邢斌同志喜读书,善读书,勤临床,是青年中医之佼佼者。
他对附子有较多研究,为发挥附子之独特疗效,提高医疗质量,攻克急危重症,近年来广泛收集、系统整理了现代近七十位著名医家运用附子之经验,并加按语,画龙点睛,撰写导论,系统归纳。
读之如亲炙诸大名师之垂教,顿获醍醐灌顶之灵感,得启悟之欣快。
因对附子之功效、运用、剂量、配伍以及毒性和防治方法,有全面之阐述,有助于消除医患之畏惧心理,从而安全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为中医事业之振兴,人类健康之维护,做出有益贡献。
附子--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附子--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附子的食用方法:附子用法用量:3——15g 。
回阳救逆可用18——30g。
亦有大剂量用至30g以上者。
附子用药禁忌: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本品毒性差别很大.如炮制不当或剂量过大以及煎煮时间不够, 均可引起中毒反应。
附子汤功效:温经助阳,祛寒除湿,治阳虚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
组成:附子15克(炮) 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用法:上五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三服。
来源:《伤寒论》。
补益附子丸功效:主治虚劳漏精。
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龙骨、牛膝(酒浸,切,焙)、肉苁蓉(酒浸,切,焙)、巴戟天(去心)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日午温酒盐汤任下。
以知为度。
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一桂枝附子汤组成:桂枝三两45g(去皮)甘草二两30g(炙)生姜三两45g(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15g(炮)用法:上药五味,以水18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现代用量: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3枚)甘草(6克)附子(3—6克)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主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现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于风寒湿邪而成者。
来源:《伤寒论)。
桂枝附子汤功效:治伤寒八九日不解,风湿相搏,身体烦疼。
处方:桂枝(三钱)附子(炮.去皮脐.三个)甘草(二钱)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活人书有芍药大枣。
来源:明·方贤著《奇效良方》大黄附子汤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本方常用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睾丸肿痛、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痢疾、尿毒症等属寒积里实者。
)来源:《金匮要略》组成:大黄(9克)附子(12克)细辛(3克)用法;水煎服。
附子的用量用法

附子的用量用法
附子煎汁内服时,常用量为3~15g。
外用时,取适量附子研细末敷于足心,治疗阴虚牙痛。
经不同炮制方法,可生产黑附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等中药材饮片。
不同炮制方式作用功效不同,但用药方法一致,具体用药请遵医嘱。
附子一般多入汤剂,煎汁服用,也可以制成散剂或丸剂服用。
但中药材的使用须辨证论治,应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随意使用,更不可随意听信中药偏方和广告宣传。
注意:附子毒性较大,入煎剂时,应先煎30~60分钟,以减弱其毒性,口尝至无麻辣感为度。
常见中药配伍如下:附子配干姜:附子善回阳救逆、温助脾阳;干姜重在温中,兼能回阳。
两药相配,回阳救逆及温中之力大增,治亡阳证及中焦寒证效佳。
附子配细辛、麻黄:附子补阳散寒;细辛善祛少阴经风寒;麻黄善开腠里而发汗散寒。
三药相配,善补阳发表散寒,治阳虚外感风寒功著。
此外,附子也有一些食疗价值,常用食用方法如下:煮粥:制附子10g,炮姜15g,粳米100g煮粥食用。
用于里寒腹痛、腹泻,大便表稀。
煲汤(附子羊肉汤):制附子25g,羊肉1000g煲汤食用。
用于阳虚畏寒肢冷,夜尿频多,或脘腹冷痛,腰痛。
泡酒:附子可以与杜仲、牛膝、淫羊藿、独活等中药配伍泡酒,用于腰膝疼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有附子中药服药须知
初服温阳中药,可能会出现胸中烦躁、出鼻血、满口起泡、喉干,喉痛、目赤等,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上窍出,以不思冷水吃为准。
服药四、五剂,或七、八剂,忽咳嗽痰多,日夜不停,此是肺胃之阴邪从上而出,不可服清润之剂。
服药十余剂后,可能会面目浮肿,或出斑点,痛痒异常,或汗出,服二十余剂,可能会出现腹痛腹泻,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下窍出,人会困倦数日。
有些人服药后以前生过的病都会发一遍,但很快会康复,而且会彻底治愈。
还可能会拉蛔虫,是身体阳气足了之后的排毒反应。
寒湿重的人服第一剂中药就会出现腹泻,这是身体排寒湿的反应,不要紧张。
煮药方法:含有附子的中药必须先将附子单独浸泡2小时,煮50分钟后再将其余的中药(先浸泡2小时)倒入一起煮1小时,水以超过药物2寸为准,如果当中需要加水,必须加热水。
(如果用高压锅,不用单独煮,只要一起煮1小时即可)
服药方法:附子为热性中药,身体寒凉的人可能会对中药格拒,最好是热药冷服,或者温服,格拒厉害的人要放冰箱后再服用。
服药时间为饭后1小时。
附子中毒的症状及解毒方法:附子中毒症状为舌头发麻,头晕像喝醉酒的症状,解毒方法:炙甘草60g 煮水或者蜂蜜煮水或者黑豆煮水都可以解毒。
注:附子为温肾阳中药,吃药期间避免性生活,特别是不能纵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