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的不同炮制与药用

合集下载

附子的炮制方法

附子的炮制方法

附子的炮制方法附子,又名附子、附子、砒霜,为紫金山脉附子科植物附子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或附子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的干燥根茎。

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除湿、镇痛止痉等功效,是中医药中常用的药材之一。

在中医药理论中,附子的炮制方法对其药效起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附子的炮制方法。

首先,附子的炮制需要选用新鲜的附子根茎,去除杂质,洗净后晒干备用。

炮制时,可以采用干炒、醋炙、酒炮等方法。

其中,常用的炮制方法是醋炙。

具体操作方法是,将附子根茎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醋,使其浸泡,然后取出晾干,反复进行数次,直至附子呈微黄色为止。

醋炙后的附子,药性更温和,毒性减弱,适用范围更广。

其次,附子的炮制还需要注意火候的掌握。

在炮制过程中,要控制好火候,避免过度炮制导致药性减弱,或者火候不足导致药性不够温和。

一般来说,炮制时火候要适中,避免高温过猛,也要避免火候不足。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炮制时间和火候,确保炮制后的附子药性稳定。

最后,炮制后的附子要储存妥善。

炮制完成后的附子应放置在通风干燥、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

同时,要注意防潮防虫,避免附子受潮发霉或者遭受虫害。

储存期间要定期检查,确保附子的品质不受影响。

总之,附子的炮制方法对其药性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正确的炮制方法可以使附子的药性更加温和,功效更加显著。

因此,在进行附子炮制时,需要注意选用新鲜的附子根茎,掌握好炮制方法和火候,并妥善储存炮制后的附子,以确保其药效和品质。

毒性中药附子及其不同炮制规格的鉴别区分和使用

毒性中药附子及其不同炮制规格的鉴别区分和使用

毒性中药附子及其不同炮制规格的鉴别区分和使用目的总结毒性中药附子药理学特性及其不同炮制规格的使用和鉴别区别。

方法将各种炮制规格的附子单煎,通过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HPLC-TOF-MS)分析各种规格附子内六种生物碱的含量。

结果①6种炮制方法的附子单煎后生物碱的含量均低于生附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六种炮制方法中生物碱含量的顺序由低到高为黄顺片<黑顺片<淡附片<炮附片<盐附子<白附子。

结论附子是常见的毒性中药,其在抗心律失常、抗衰老、强心、扩血管等方面应用效果较佳。

但是其毒性作用亦较强。

不同炮制规格目的均以“存性”和“减毒”为目的,各种规格的炮制品具有不同的生物碱含量,回阳救逆是其主要作用,但是因其毒性作用,用药时要谨慎,辩证清晰。

标签:附子;炮制规格;使用;鉴别附子,是常用的毒性中药,一直以“药中四维之首”、“回阳救逆第一要药”著称,为毛莨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因其常附着于目根生长,故称附子[1]。

附子最早种植起源于四川省江油市,到目前为止已经有约1700年的种植历史了。

虽然现在全国各地均有附子的種植,但是仍然以四川产的附子最著名[2]。

附子的主要功用在于温阳补肾。

附子在治疗亡阳虚脱、中下焦虚寒、心阳不足等证方面广泛应用。

现代医学中附子常用于冠心病、风心病、急性心肌梗塞所致的休克等方面[3]。

但是附子内含有剧毒二萜类生物碱如乌头碱、次乌头碱、川乌碱甲、川乌碱乙、塔拉第碱等,毒性较大,常常不能直接使用,需要经过炮制减毒之后才能够入药使用。

古人中善用附子的,首先应该算张仲景,比如《伤寒论》中附子在20个药方中存在,《金匮要略》中则有11个药方中使用了附子[4]。

目前对于附子各种炮制减毒的工艺已经有大量相关报道,其各种炮制方法的主旨是“存性”和“减毒”。

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炮制规格的附子单煎后生物碱的含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不同炮制方法一般均是将附子放入胆巴水(其主要含有氯化镁等)中浸泡,防止其腐烂,同时能够消除其毒性,再经过切片、蒸煮、浸泡等方式进行加工,从而制成不同规格以供药用的附子片[5]。

白附子的功效及炮制方法

白附子的功效及炮制方法

白附子的功效及炮制方法白附子具有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的功效。

下面跟着店铺一起来看看白附子都有些什么其他的功效及炮制方法。

白附子的功效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

白附子炮制方法采集加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外皮,晒干。

炮制方法1、生白附子:除去杂质。

2、制白附子:取净白附子,分开大小个,浸泡,每日换水2~3次,数日后如起黏沫,换水后加白矾(每lOOkg白附子,用白矾2kg),泡1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微有麻舌感为度,取出。

将生姜片、白矾粉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白附子共煮至无白心,捞出,除去生姜片,晾至六七成千,切厚片,干燥。

(每lOOkg白附子,用生姜、白矾各12.5kg。

)白附子生理特性多年生草本,植株常较高大。

地下块茎似芋艿状,卵形至卵状椭圆形,外被暗褐色小鳞片。

叶1~7(与年限有关);叶柄肥大肉质,下部常呈淡粉红色或紫色条斑,长达40cm;叶片三角状卵形、戟状箭形或卵状宽椭圆形,长10~40cm,宽7~30cm,初发时向内卷曲如角状,后即开展,先端渐尖。

花梗自块茎抽出,绿色间有此红色斑块;佛焰苞紫红色,管部圆筒形或长圆状卵形,顶端渐尖而弯曲,檐部卵形,长达15cm;肉穗花序位于佛镂苞内,长约14cm;雌花序和中性花序各长3cm左右;雄花序长约2cm;附属器圆柱形,直立,长约6cm,紫色,不伸出佛焰苞外;雄花金黄色,雄蕊有2花药,药室顶孔开裂;中性花线形,下垂,淡黄色;雌花棕红色。

浆果熟时红色。

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白附子的鉴别药材性状本品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5cm,直径1~3cm。

表面白色奎黄白色,略粗糙,有环纹及须根痕,顶端有茎痕或芽痕。

质坚硬,断面白色,粉性。

气微,味淡、麻辣刺舌。

饮片性状制白附子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外表皮淡棕色,切面黄色,角质。

味淡,微有麻舌感。

白附子的功效及炮制方法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附子的炮制及分类

附子的炮制及分类

附子的炮制与分类炮制方法附片、黑顺片、白附片直接入药。

取川乌一二三级侧根〔即附子〕收获后24小时内,放入胆巴水〔制食盐的副产品,主要成分为氯化镁〕内浸渍,以防腐烂,并消除毒性〔含乌头碱,有剧毒〕。

然后经浸泡、切片、煮蒸等加工过程,制成各种不同规格的供药用的附片。

用泥附子做原料,一般可制成白附片、黑顺片、盐附子、熟片、黄片、卦片、刨片等产品。

现将产地加工方法、产品质量及贮藏方法介绍如下:1. 白附片:又称白片或天雄片,系用较大或中等大的泥附子作原料。

加工过程如下:〔1〕洗泥:每制100千克白附片,约需泥附子370千克。

将泥附子上的泥土洗净,并去掉须根。

〔2〕泡胆:每100千克白附子,用胆巴45千克,加清水〔河水、井水等淡水〕25千克,盛入缸内〔称为花水〕。

然后将洗好的泥附子放入,浸泡5日以上,在浸泡过程中每天要将附子上下翻动一次。

附子浸泡是否合格的标准是:看附子外皮色黄亮,体呈松软状即可;假设浸泡时间稍长则附子皮硬;当出现附子露出水面时,必须增加老水〔即泡过附子的胆水〕,无老水可增加胆水。

泡后的附子称胆附子。

〔3〕煮附子:先将"老水"在锅内煮沸,再将胆附子倒入锅内,以"老水"淹过胆附子为度,中途上下翻动一次。

有鼓风机设备的地方,约煮10~15分钟;无此设备的则煮15~20分钟;,以煮到胆附子过心为止。

然后捞起倒入缸内,缸内有清水和"老水"各半,再浸泡1天,叫做冰附子。

冰过附子的水可再与清水混合,又可冰下次的附子。

〔4〕剥皮:将漂过水的附子从缸内捞起,剥去外层黑褐色的表皮,用清水和白水〔即已漂过附片的水〕各一半的混合水,浸泡一夜,中途应搅动一次。

〔5〕切片:将浸泡后的附子捞起,纵切成2~3毫米的薄片,再倒入清水缸内浸泡48小时,换水一次再浸泡12小时,以除去片内所含的胆水,即可蒸片,假设天气不好,就不换水,可延长时间。

〔6〕蒸片:将浸泡好的附片捞出,放入大蒸笼内〔篾制或木制蒸笼均可〕看蒸气上升至蒸笼顶端后,再蒸1小时为适宜。

白附子适用的炮制方法

白附子适用的炮制方法

白附子适用的炮制方法
白附子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材,其炮制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1. 生用:即未经炮制的白附子,具有较强的毒性,不宜内服。

主要用于外用,如外用研末敷患部。

2. 炙用:将白附子洗净晒干,然后用文火炙烤至外皮微黄,内部微黄白色,并具有明显的香气。

炙用白附子具有温中散寒、止痛消症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寒症、呕吐、腹痛等症状。

3. 醋炙用:将白附子洗净晒干,然后用醋泡炙烤至外皮呈棕褐色,内部微黄白色。

醋炙用白附子具有温中通经、散寒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痛经、寒疝、痛风等症状。

4. 米泔水浸泡:将白附子洗净晾干,然后用米泔水(泔水是将大米浸泡后挤压出的液体)浸泡数天,直至白附子外皮变软,并带有酸味。

米泔水浸泡的白附子具有散寒止痛、驱虫等功效。

常用于治疗寒痛、腹痛、蛔虫病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何种炮制方法,使用白附子时应注意用量和使用方法,避免超量使用或长期使用,以免发生中毒或其他不良反应。

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附子四种炮制方法

附子四种炮制方法

附子四种炮制方法The processing methods of Aconitum carmichaeli, commonly known as fuzi in Chinese medicine, are crucial for its safe us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e are four main processing methods for fuzi, which include "wine-fried", "brine-fried", "vinegar-fried", and "ginger-fried". These processing methods are aimed at reducing the toxicity of the herb while retaining its therapeutic properties.附子(Aconitum carmichaeli)是中药中的一味重要药材,但因其毒性较大,必须经过特定的炮制方法后才能安全使用。

据中医药理论,附子的毒性可以通过处理降低,而药性可以被保留。

因此,从“酒炮”、“盐炮”、“醋炮”、“姜炮”四种炮制方法可以看出,传统炮制方法对于附子的使用至关重要。

The "wine-fried" method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 processing methods for fuzi. This method involves frying the herb with yellow rice wine to reduce its toxicity and to enhance its warming propertie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wine-fried fuzi is milder in nature and is suitable for warming the body and dispelling cold.“酒炮”是附子常用的炮制方法之一。

附子炮制方法

附子炮制方法

附子炮制方法
附子,又名砒霜、附子霜,是中药材中的一种常见药材,具有
温阳补肾、温经散寒、止痛安神等功效。

附子炮制方法是指将附子
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使其适宜于药用,同时降低其毒性。

下面将
介绍附子的炮制方法。

首先,选用新鲜附子,去除表皮和杂质,然后将附子洗净,晾
干备用。

接着,将干燥的附子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水量
要刚好没过附子,然后盖上锅盖,用文火煮沸。

煮沸后,改用小火
焖煮2-3小时,直至附子变软,用手捏碎即熟。

然后将熟软的附子
捞出,放在竹篓或竹盆中,用清水反复漂洗,使附子表面的沙土和
杂质清洗干净。

接下来,将洗净的附子晾干,然后放入炉中炮制。

炉火要均匀,火候要适中,避免炮制过度或不彻底。

在炮制过程中,要不断翻动
附子,保证炮制均匀。

炮制时间一般为3-4小时,至附子外皮微微
泛黄,气味变得特别香浓,手感变得韧而不硬即可。

最后,将炮制好的附子晾凉,然后包装保存。

炮制后的附子,
外形呈暗黄色,质地坚硬,气味芳香。

炮制好的附子不仅药性更加
温和,而且更易于保存和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炮制附子的过程中要注意火候的掌握,避免炮制过度或不彻底。

另外,炮制好的附子要保存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以免影响其药效。

总之,附子炮制是中药材加工的重要环节,炮制好的附子不仅能够发挥其药效,而且更加安全可靠。

希望本文介绍的附子炮制方法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在炮制附子时能够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附子炮制方法与标准中药饮片炮制

附子炮制方法与标准中药饮片炮制

附子炮制方法与标准中药饮片炮制附子炮制方法与标准【药材来源】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zc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品种:①盐附子: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②黑顺片: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切成约0.5厘米的厚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到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③白附片: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约0.3厘米的厚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至半干,以硫黄熏后晒干,习称“白附片”。

【古代炮制方法】汉代始有火炮法(《玉函》)。

晋代有炒炭(《肘后》)法。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用东流水并黑豆浸(《雷公》)的方法。

唐代有蜜涂炙(《千金》)、纸裹煨(《理伤》)的方法。

宋代有水浸(《圣惠方》);生姜煮(《博济》);姜汁淬、醋浸、以大小麦酿曲造醋浸(《证类》);烧灰存性、盐汤浸炒、黄连炒、姜汁煮(《总录》);黑豆煮、盐水浸后炮、醋淬(《三因》);童便浸后煨,作一窍人朱砂,湿面裹煨(《妇人》);童便煮(《痘疹方》);赤小豆煮、生姜米泔浸(《朱氏》);姜炒(《百问》)等炮制方法。

明代增加了煮制,蜜水煮,巴豆煮,防风、盐、黑豆同炒(《普济方》);青盐炒、猪脂煎(《奇效》);童便浸后炮(《理例》);姜汁、盐、甘草、童便同煮(《纲目》);盐、姜汁煮、黄连、甘草、童便煮(《仁术》);童便浸(《禁方》);盐、米泔水煮(《准绳》);麸炒(《保元》);炒制、甘草汤浸炒(《景岳》);醋炙(《济阴》);童便,甘草汤煮(《必读》)等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的不同炮制与药用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何德立 吕 怡 吴兴繁 (150001)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吕 静 宋铁滨
附子,最早见载于《神农本草》,属下品药,仲景首创火炮,此后历代医籍皆有关于附子炮制的记载,不同炮制其临床疗效各异,屡析如下:
盐附子:选取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
60%的胆巴(盐卤)溶液中,过夜再加盐浸泡,每天晾
晒,并逐渐延长晾晒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
(盐霜),质地变硬为止。

黑顺片(黑附子):取泥附子按大小分类洗净,浸入胆巴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匀,捞出水漂,纵切成约0.5cm 厚片,再用水漂,用红糖和菜油炒调色液,使附子染成浓茶色取出,蒸到出现油面光泽后再晒干。

白附子(明附子):取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0.3cm 的薄片,用水漂取出蒸透,晒至半干,以硫磺熏后晒干。

淡附子: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煮透,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辣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晒干。

炮附片:取沙子置锅内用武火炒热,加入净附子
(泥附子的切片),拌炒至鼓起并变色,取出筛去沙子放
凉。

一般认为盐附子不应当直接入药,其它饮片入汤
剂时应选煮30分钟至2小时,以汤剂不麻舌为准,以免由产地不同,炮制差异所造成的中毒。

附子,辛,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其饮片在临床药用上大同小异,均以温肾壮阳,填补命门之火为主。

淡附子、炮附子在临床上各有侧重,淡附子以回阳救逆为主,可用于厥逆亡阳证,如四逆汤,也可用于寒湿痹痛,如甘草附子汤;炮附子以温肾暖脾为主,可用于虚寒泄泻,如附子理中丸。

附子的古今炮制方法甚为丰富,有待对其药理进行深入研究。

于白莉等[5]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静脉注射穿琥宁注射剂的生物半衰期t1/2为2小时,大部分以原形由尿排出体外,用药2天后,穿琥宁可由尿中排出用药量的85.6%。

5 穿琥宁针剂的临床研究 四川省穿心莲临床协作组[7]对穿琥宁针剂对婴幼儿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流感、钩端螺旋体病及急性细菌性痢疾等445例进行了临床研究,证明穿琥宁对上述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且尤以解热效果最为显著,显效率为78.4%,总有效率为89.4%,平均退热时间为2.67天。

曹晓岚等[8]采用穿琥宁针剂治疗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54例,平均年龄为37岁,其中上呼吸道感染29例,肺部感染8例,急性支气管炎5例,急性扁桃体炎4例,急性咽炎3例,胆系感染2例,急性胃肠炎1例,急性细菌性痢疾1例,肺癌发热1例。

结果,显效率为87.4%,总有效率为96.30%。

于白莉等[5]用穿琥宁针剂治疗感染性疾病206例,平均开始降温时间6.3h ,平均体温复常时间为31.4h 。

陈德英[5]采用穿琥宁治疗多种感染122例,治愈率达81.2%。

黎文华[5]用穿琥宁针剂治疗上呼吸道感染155例,总有效率为95.48%。

李晓[5]采用穿琥宁针剂治疗呼吸道霉菌感染30例,总有效率为93.3%。

潘传芝[9]用穿琥宁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32例,证明穿琥宁可明显地
控制乙脑病情,用药48小时内71%的病人退热,并认为穿琥宁治疗乙脑,在病人退热,意识障碍改善、抽搐
停止天数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张克勤[10]
用穿琥宁与氯霉素眼药水合用治疗流行性角膜结膜炎21例,总有效率为95.2%,其中显效为61.9%,有效为33.3%。

6 穿琥宁的副作用 穿琥宁针剂经广泛临床使用证明副作用轻微,主要有婴幼儿泄泻,以风寒型为主,发生率为22%[11],个别患者出现药疹[12],有过敏史的患者可能出现过敏[8]。

7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学.人民出版社,1978:3432 邓文龙,等.中草药通讯,1985;10(17):383 四川省中药研究所药化室穿心莲研究组.中草药通讯,1978;(8):14 张志勇,等.华西药学杂志,1991;6(2):755 范淑惠,等.陕西中医,1994;15(11):5266 张志勇,等.华西药学杂志,1991;6(3):1297 四川省穿心莲临床协作组.中草药通讯,1978;(8):328 曹晓岚,等.山东中医杂志,1995;14(12):5489 潘传芝.中药研究,1994;16(11):2710 张光勤.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2):12211 张国强.浙江中医杂志,1995;30(8):37712 陈惠红,等.中国新药杂志,1996;5(4):291
收稿日期:1997-10-10
1 中 医 药 信 息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 ESE MEDICIN E
1998年 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