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天一阁的词语

合集下载

宁波天一阁景点特色介绍

宁波天一阁景点特色介绍

宁波天一阁景点特色介绍
天一阁位于宁波市区东郊的梅湖之滨,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
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天一阁始建
于明朝嘉靖年间,原为宋宗室朱守谦所建的“藏书楼”,因朱守
谦病逝后,子孙将其藏书移至浙江巡抚衙门后改名为“天一阁”。

天一阁是一座具有中华传统建筑风格的古代园林建筑。

主体
建筑天一阁、二程祠、月湖、池亭为一体,与周围的建筑和山水
环境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其中,天一阁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私人
藏书楼,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二程祠为纪
念两位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而建,是全国唯一的纪念理学家二
程的祠庙;月湖为人工开凿而成,形成了湖面、湖堤、湖桥三位
一体的独特景观;池亭是中国古代园林中常见的一种亭台楼阁式
建筑。

天一阁现存藏书12万册,其中宋版图书10万册,善本古籍4000册。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图书馆等单位的宋版书
有《唐韵》《说文解字》和《四库全书》等。

—— 1 —1 —。

宁波天一阁的介绍

宁波天一阁的介绍

宁波天一阁的介绍
宁波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境内,是我国现存
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天一阁创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到清朝乾隆年间,已有500余年历史。

在中国藏书史上有“铁阁、金库、书院”之称,因阁下藏书都在天一阁内而得名。

天一阁的前身是康熙年
间沈德符在镇海所建的“三义庙”。

嘉靖年间,在天一阁基础上
又建了文渊阁和文津阁两座建筑。

嘉庆、道光年间又陆续增建了
万字楼、东阁老、西阁老等楼阁。

天一阁现存藏书10万册,其中善本古籍5万余册,许多都
是孤本、善本和珍本。

经过400多年的散失、散佚、散架等种种
劫难,仅明万历年间(1573~1620)以来的藏书就散失了9万余册,其中善本占80%以上。

1949年以后,宁波市政府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整理和修复。

1950年成立了天一阁管委会。

经过多年努力,终于使天一阁的
藏书得以恢复和发展,成为国内藏书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私
家藏书楼。

—— 1 —1 —。

天一阁外观描写

天一阁外观描写

天一阁外观描写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它坐落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的老城区,与海曙区、江北区、北仑区相邻,背靠着明月山,面对着象山港。

天一阁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

它以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古籍为主,同时也收藏有近万册外国的图书和资料。

天一阁原称“海印阁”,是明代万历年间由著名藏书家宋应星所建,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曾提到天一阁,但书中并没有提到天一阁的名字。

他所处的年代在万历年间,即公元1573年到公元1620年之间,这个时期正是明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在那个时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衰落时期。

天一阁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建成的。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曾提到天一阁:“古者藏书之地曰阁,其高三丈五尺,其广四尺八寸……其始于宋应星,而成于万历四十四年也。


—— 1 —1 —。

描写天一阁

描写天一阁

描写天一阁总是听说宁波有一个天一阁,除了藏书闻名外,自然风光也美轮美奂,漂亮地像一幅悉心创作的画。

我和妈妈慕名而来,有幸一睹它的美好风光。

一进园子,果然名不虚传,真可谓“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大园子里水天山石、花草树木、蜂鸟虫鱼个个美的令人称绝。

仰望蓝天,虽没有一碧如洗,但在云端的小尖尖上,有一轮夺目万丈、金光闪闪的红太阳。

太阳边有一朵又白又轻又软的祥云,让我觉得天边一定有一位神仙正盯着我们看了又看呢!一缕清清的细流,从小山上缓缓地淌了下来,下面有如明镜一般的小湖,细流就在这里安家。

细流跳入湖中,湖水向下一凹,又拼命向上一鼓,几滴水珠溅了起来。

园中有许多巨石,奇形怪状。

有的一边高高的、平平的,另一边向下凹了一下,又高高凸起,活像一个大巨人用的大砚台;有的三块石头连在了一起,中间又细又长又厚,两旁又宽又短又薄,从高处看,真像是一只蝴蝶,漂亮极了;有的坑坑洼洼,中心里有好些连通的轨道……园中的竹子又长又苗条,分成好几段,狭长的叶子像一叶叶扁舟,随风摇摆。

松树枝干苍劲有力,笔直笔直,一根根针尖一般的小叶子苍翠欲滴,向着阳光,愈长愈高。

一朵朵梅花都那么娇嫩欲滴、璎珞缤纷;数十片鲜嫩的粉红花瓣簇拥着金子似的雄蕊和小草似的雌蕊,好不热闹。

树根下的土里,还藏着没有融化的松软积雪呢。

喝了甘甜的雪水,树儿一定会更加粗壮,花儿一定会更加艳丽吧!小草们有的嫩绿嫩绿,软软的腰肢在风中扭动,翩翩起舞;有的像怒放的花儿,一根一根向四面散开,有点像妈妈肩上披着的一头闪亮闪亮的长发;有的叶片长长的,头上顶着一丛绒毛,很像小狗尾巴草。

空中掠过几只鸟儿,细细的羽毛,一根又一根,是那么的柔顺、轻软;细长的鸟喙,黄黄的,朝天高唱一曲,是那么的愉悦、幸福。

偶尔,它停在树梢,那双灵活的黑色大眼睛,一直紧盯着天空中随处飘动的淘气白云。

天一阁的风景真美呀!。

描写宁波天一阁写作文

描写宁波天一阁写作文

描写宁波天一阁写作文嘿,朋友们,今儿咱们聊聊宁波那地界儿的一绝——天一阁,保证让你听了跟逛了趟似的,心里头美滋滋的。

天一阁啊,听着就文绉绉的,对吧?但你别怕,咱不整那些个高深莫测的,就跟你唠唠家常,说说我在那儿遇到的一件趣事儿。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揣着颗好奇的心,踏进了这座古老的书香之地。

一进门,哎哟喂,那气氛,就像是突然穿越到了古代的书生家里,满眼的古籍善本,空气中都弥漫着墨香和历史的味道。

我正四处瞎晃悠呢,突然听到一阵“咯咯咯”的笑声,循声望去,嘿,原来是几个小姑娘在角落里头对着一块石碑指指点点,笑得前俯后仰。

我凑近一看,原来那石碑上刻着的是古代文人墨客的趣事,什么“书痴”夜半点烛,误将发髻当蚊香之类的,逗得我也忍不住跟着乐了起来。

“你看这个,说是有个书生读书读得太入迷,连饭都忘了吃,他娘心疼得不行,结果书生抬头一看,说了句‘书中自有黄金屋,我这不正吃着呢嘛!’”一个小姑娘边说边模仿,那表情,简直能逗乐一头大象。

旁边一位大爷听见了,也笑眯眯地插话:“是啊,天一阁这儿啊,不仅书多,故事也多,每本书都藏着一段过往,每次来都能有新发现。

”说着,他还指了指手边的一本泛黄的书册,眼里满是温柔。

我被这股子氛围感染了,也随手拿起一本书,轻轻翻开。

书页间,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那些文字,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故事,在眼前缓缓展开。

逛着逛着,太阳都快下山了,我这才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这个充满故事的地方。

回家的路上,心里头还惦记着那些趣事和那些书,想着下次再来,说不定又能遇上什么新鲜事儿呢。

所以说啊,天一阁不仅仅是一座藏书楼,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静静地守候在那里,等待着每一个爱书之人,来听它讲述那些古老而又有趣的故事。

【宁波天一阁简介】宁波天一阁导游词

【宁波天一阁简介】宁波天一阁导游词

【宁波天一阁简介】宁波天一阁导游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天一阁是一个饱经风雨的老人,440多年来经受了人间的沧桑,成为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

古朴的建筑,幽雅的园林,恬静的环境,真是令人神往。

然而过去的天一阁只是一个普通的私家藏书楼,历经几代的沧桑,如今的天一阁却是宁波一颗闪亮的“明珠”,它集藏书、文物、旅游于一体。

天一阁就象一个小型的图书馆,所有的书籍都是主人自己喜欢并精心收藏,每个书柜就是一段历史。

书籍的排列显得很有条理,按书籍的目录,你可以查找你所需要的图书,颇有现代目录检索的味道。

历代的文人墨客到了宁波,没有不到天一阁一饱眼福的。

但是几百年来,能真正登上天一阁的也只有寥寥十余人。

现在的天一阁向社会开放,让更多的专家学者一饱眼福,也使楼阁中的珍贵藏书“古为今用”。

1982年2月23日,天一阁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成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宁波人最引以自豪的一个文明星座。

西大门现在我们到的是天一阁的西大门了。

宽大的奔马墙面石雕是天一阁欢迎各位朋友最好礼物,整个天一阁的风格从进门开始就定下了它的古朴基调。

大家先看大门两侧,它是一对清代石狮。

这木结构大门也是清代的构筑,门厅外侧有一匾额,上面写者“南国书城”这四个大字,这是由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于1962年所书。

大门两侧还有一幅对联,不知各位能不能把这副对联读一下?...... 还是让我告诉大家吧!这是继甲骨文之后的另一种文字――钟鼎文,读作“天一遗行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是著名书法家顾廷龙先生所写。

上联说的是天一阁藏书楼悠久的历史,下联讲的是第一个外姓族人、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登上藏书楼以后的感慨心情。

他当时感慨道:“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 堆塑各位团友,现在请跟随我进入天一阁。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人物塑像,他就是这家藏书楼的主人――范钦。

天一阁每个景点介绍

天一阁每个景点介绍

天一阁每个景点介绍
天一阁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淳佑元年(公元1241年),由
当时的广陵知府叶梦得主持建造的天一阁,是宁波最早的公共图书馆,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天一阁因地处天一山东麓,所以被称为“宁波的故宫”。

现在的天一阁已经成为了国家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天一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古戏台。

这座戏台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高三层,宽两层,五开间,二层以上设走廊。

戏台正中高悬着清光绪皇帝手书“天一阁”匾额,两边对联是:“书藏古今学贯三教九流真六朝文粹;楼观天地人
尊四库仁人千古文章”。

戏台两旁是天一阁藏书楼和敬德堂。

藏书楼是明代万历年间建的,取名“天一阁”是取天一之意,取天一生水之意。

敬德堂是清道光年间所建,为供奉王阳明神像而建,里面收藏着各种典籍。

天一阁中最珍贵的书叫“明十三经”和“明儒学案”两部书。

穿过戏台和敬德堂,就来到了天一阁的主体建筑——天一阁。

—— 1 —1 —。

介绍宁波天一阁的作文

介绍宁波天一阁的作文

介绍宁波天一阁的作文介绍宁波天一阁的作文篇一今天是5.1节,妈妈带我去参观世界闻名的藏书楼――天一阁,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一走进天一阁,正门前就出现出一座石雕人,头上带着官帽,身上穿管服。

这个人是谁?我走近一看石人前面的那块小石碑,知道了:原来他叫范钦,是天一阁的创建者,也是一个有名的藏书家。

在石雕后面,有一幅“溪山逸马图”,我粗略数数,有八匹骏马;细细一看呢,八匹马在溪边仰鬃踢蹄,甩头扭尾,嬉戏嘶鸣,其形其姿,栩栩如生。

参观好了这幅“溪山逸马图” 我们就从右边的直门“春随人意”中进去,又看见天一阁的另一块照壁,我一看,哼!画上有一只和麒麟差不多的怪物!它旁边是朵朵云雾,云雾下有隐隐约约的山。

我刚想走,妈妈说:“这不是麒麟。

是叫獬豸的一种动物。

”参观了这幅奇异的壁画,向左边一望,展现在眼前的就是东草明堂,哇!真是漂亮!瞧,刚进入房间的门,就有一幅栩栩如生的风景画,旁边还有两副对联,图画前面,有好多把精致古老的红木椅,前面桌子旁有两把大的,四周环绕了些小的。

走过了东草明堂,我们跨过高高的门槛,来到了藏书楼。

这是一栋两层楼的木式楼阁,楼下正中悬有白底黑边的“天一阁”匾额一方,廊柱楹联写道:“石品洞天题海岳,书藏福地辟琅环。

”那书架当中的用具真是好:中间是大桌子,四周是带有漂亮油漆的椅子,上面刻着三个清清楚楚而又醒目的字:藏书楼。

走出了藏书楼,我突然看见那边有个封闭的小屋,就走过去,原来是刻书房!看看这里,一些刻书工具,一些书架,再加上两块石碑,古人使用的器具真让我惊讶不已。

参观好了藏书楼,我和妈妈就沿着走廊走进了南园,天哪!风景真是优美!这里小桥流水,几座怪模怪样的假山分别在小河的中央与边上,走廊上,有好多盆香味扑鼻的花。

绕过南园的小河,我们便走进了一座不是很宽敞的屋子,只见一块又长又大的匾上写着“水北阁”三个大字,两旁的柱子上写着“江上风生浪作堆,中山云在意入妙”,这里的橱窗里陈列着数不清的书籍,例如明朝任庆元所编的《商略》、清朝的《新疆图志》……淡淡的书香味令人陶醉,因为这里每本书都散发着它那浓浓的古味,原来这里就是中国地方志珍藏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天一阁的词语
天一阁,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西,系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致仕后所建。

范钦,字尧卿,号东明。

该阁建于嘉靖四十年(1561),四十五年落成。

天一阁背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瓦建筑,全部木结构封于山墙内,以备火患。

楼上取“天一生水”句“天一”之意,为一大间,以书橱间隔;楼下取“地六成之”
句“地六”之意,分作六间。

周围无其他建筑相连,阁南又凿有水池,均含防火之意。

阁北有假山古树,环境幽静。

范钦曾宦游豫、赣、闽、广、滇、桂等地,悉心访书,
所得甚富,后又从丰道生处购得宋元祐年间丰氏万卷楼藏书。

所蓄最多时达七万卷。

其中宋元刻本,明弘治、嘉靖年间编修的地方志,及明代登科
录尤为珍贵。

范钦立下“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等家训,定制甚严,外人难以窥见。

乾隆时,范氏
后人进书七百种,供修《四库全书》之用。

后范裔式微,藏书遭官吏侵吞、坏人抢夺、战争破坏、虫蛀霉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时只剩一万余卷。

经政府多次拨款修建、扩充藏书,至今蓄书已逾三十万卷。

并辟有阅览室,对外开放。

我给大家介绍我的家乡:宁波。

宁波有许许多多的特产,大黄鱼、泥螺、汤圆、酱豆腐……真丰富。

宁波有许多名胜风景,例如:东钱湖、鼓楼、天风塔、天一阁……栩栩如生的美景。

美丽的东钱湖我最喜欢了,太阳落山的时候,金光闪闪的水面像装满了金币的篮子,
真是美丽极了。

宁波的鼓楼我也很喜欢,春节的时候,鼓楼里面人山人海,热热闹闹的,有的在舞狮子,有的在街道上走来走去,还有的在小摊上买东西……
天风塔好像是中国最有名的塔,她就在外公家的旁边,我虽然没有去过里面,但是,
我听朋友说“:里面有许多好玩的东西,你也可以去看看。

天一阁是我妈妈最喜欢的地方,妈妈说里面有许多名人和名人写得诗,好像是很久以
前的故事。

宁波还有许多好玩的新鲜事,希望我们每天去关注她。

《风雨天一阁》的文化品析摘要:余秋雨的散文一直都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也得
到许多评论家的好评.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更倾注于文化方面的塑造.散文中有着独特的文化
视觉,用其独特的视角,用文化的聚光灯来表现文化的脉络与韵意.余秋雨还大胆的创造
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
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因此,在他的《风雨天一阁》散文中主题
是很突出的,文中时时闪耀着作者独到的思想光芒,作者还用准确、通俗的语言体现出其
散文煽情的特点.本篇论文拟就其入选中学语文读本的《风雨天一阁》这篇散文从文化的
角度上进行一些个人的品析.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学者、散文家.获过“国家级突出
贡献专家”称号,曾以其第一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震动文坛,从此打出“学者散文”(或曰“文化散文” )的旗帜,他的作品沉静而具有文化底蕴,因而受到读者喜爱.《风
雨天一阁》这篇散文是余秋雨先生在他1991年出版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篇.它
甚至出现在几乎所有的中文网站或杂志上,从而也就顺理成章的入选中学语文名篇了.一、《风雨天一阁》的文化视角《风雨天一阁》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唯一涉及中
国藏书文化的散文.它不是单纯的写山水景物的散文,不是抒情的散文,也不是咏物散文,而是实现某种文化现象的脉络与意韵的散文,文中处处在言说历史与文化.《文化苦旅》
一书,更侧重中国文化的论题,他从文化的角度去看待山川景物,写出来的文章就有了不
同的涵义了,不仅仅是单纯的写景,也不是单纯的抒情或议论.余秋雨先生是站在一个独
特的角度,用其独特的视角,用文化的聚光灯来表现文化的脉络与韵意.余秋雨在《文化
苦旅》的自序中说到:“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
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1]余秋雨更看
重的是山水景物上附有的中国文化.这也正是《文化苦旅》的散文特色.那么,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换句话说,一切都是人类的文化;饮食有饮食文化,建筑有建筑文化,旅游也有旅游文化等等.而且,不同的民族也有各自民族的沉淀的
文化.同种文化,各民族各国也会有不同.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字的记
载与流传,形成两种文化,一种是文字的内容,这就是历史了;一种是记载历史的方式、
过程和变化的记载史,历史流传史.[2]中国历史的流传靠的是书籍,所以,藏书史也就等
于是藏书文化,只不过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可能从来都没有特别的去从藏书文化这个角度
来思考过,观察过.看了余秋雨先生的《风雨天一阁》,使我们可以注意到中国文化中有
这样一个领域,和这样一个学科的分支.可以说“天一阁”这个地方,是中国藏书史上绝
对不能回避的一个很重要的书楼.它是一个很有特点的藏书楼,它凝聚了中国封建社会图
书收藏、流传的基本特点.天一阁的故事,天一阁的风风雨雨,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
藏书史.所以,作者也给文章命名为“风雨天一阁”.天一阁的地理位置在浙江的宁波,而
文章由余秋雨这个宁波人来写,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明清以来的江、浙地区,文化氛围是
很浓郁的,这个可能也是跟南宋迁都杭州后,中原的经济、文化和艺术的南移有很大的关系.受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法则的引导,城市、乡村的子弟读书成风气.在这样的一块
土地上,出现天一阁这样的藏书楼,一切都显得很自然而然了.二、《风雨天一阁》的文
化意味《风雨天一阁》追叙了天一阁悲怆的藏书历史,歌颂了范钦及其后人可贵的文化
良知.文题以“风雨”饰“天一阁”,敷设了全文的色调,结构了全文的材料,隐喻了全
文的主旨.《风雨天一阁》的开篇是一场冷飕飕的自然风雨.“院子里积水太深,才下脚,鞋统已经进水,唯一的办法是干脆脱掉鞋子,挽起裤管趟水进去.本来浑身早已被风雨搅得冷飕飕的了,赤脚进水立即通体一阵寒噤.就这样,我和裴明海行生相扶相持,高一脚低一脚地向藏书楼走去.”这是实写,又是一种隐喻;这是表征,又是象征.暴雨如注下的天一阁,传递着浓浓的历史文化风雨的信息:关于它的得名,关于它的威严,关于它艰辛的收藏关于它悲怆的传承…… 第二部分“不错,它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一句,可解读为作者对天一阁的总体观感,是作者叙述天一阁历史变化的总起句.此句显露了“风雨”一词的本相,指岁月流逝这中的历史文化沧桑.于是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路写去,到文章末了,作者这样归结道:“天一阁的藏书……作为一种古典文化事业和象征存在着,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联想到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怆和神圣.”结尾处的文字,使“天一阁”的具象变成了“民族古老文化“这样一个涵盖面更为深广的意象,由此,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天一阁自然风雨和历史风雨的描述和议论,其实整体上是殊途同归于。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