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分析

合集下载

《古代的商业贸易》教学设计

《古代的商业贸易》教学设计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课标要求】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2.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教学目标】1.从时间脉络厘清古代中国商业贸易在秦汉、唐宋和明清时期的发展表现,认识古代商业贸易是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多角度解释古代商业贸易发展的特点。

2.理清金融领域中货币、信贷、商业契约与商业贸易发展的关系,认识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

3.了解古代中国,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希腊等地区的商业贸易活动,运用史料分析各地商贸特点,从中外角度比较认识商业贸易的相互影响。

【时空坐标】【教学重难点】重点:古代商业贸易的特点,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相互影响。

难点:古代中国及世界商贸的发展及相互影响。

【教学内容】【概念解释】▲飞钱:亦称"便换"、"便钱"。

唐宋的汇兑券。

唐宪宗元和元年( 806 )曾禁飞钱,可见飞钱产生在此之前。

当时钱币缺乏,各地禁钱出境,在京师的商人将钱交给各道驻京的进奏院、各军、各使或富商,取得凭证,回本道合券取钱,称为"一飞钱"。

元和七年曾规定商人在户部、度支、盐铁三司飞钱,每千钱加付百钱,商人不至,又改为免费对换。

宋太祖开宝三年(970)设便钱务,专门办理便换。

南宋初年便换业务还盛行。

后来使用纸币,便换业务衰落。

▲本票:是指发票人自己于到期日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的票据。

这种票据只涉及出票人和收款人两方。

出票人签发本票并自负付款义务。

本票一般应载明:"本票"字样,无条件支付承诺,收款人或其指定人(无收款人名字则以持票人为收款人),支付金额,签发日期和地点,付款日期和地点,发票人签名等等。

▲契约:最初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契约是指"依照法律订立的正式的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第一章传统贸易理论及其现代分析

第一章传统贸易理论及其现代分析

比较优势
本国 外国
小麦(公斤/小时) 6
1
布(码/小时)
4
2
约翰·穆勒 (John S. Mill)
约翰 ·穆勒(又译作约 翰·密尔,1806-1873), 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 治学家。穆勒是李嘉图之后 最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其 代表著是1848年出版的 《政治经济学原理》。穆勒 秉承斯密以来的自由主义思 想传统,反对政府对个人自 由的干涉,主张实行自由贸 易。他在哲学、逻辑学、政 治学、社会学等学术领域都 有重要的建树。
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一国在即定的资源与 技术条件下,所能够生产的两种产品的最大 数量组合的轨迹。固定成本下的生产可能性 曲线是一条直线,它表明从一种产品的生产 转换为另一种产品生产时机会成本是不变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叫做边际转换率 (MRT),其公式是:MRT =ΔY/ΔX = PX/PY,它表示边际转换率等于两种产品的机 会成本或相对价格。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章 传统贸易理论及其现代分析
第一节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 第二节 李嘉图模型 第三节 标准贸易模型 第四节 要素禀赋模型
第一节 传统贸易理论的演进
● 重商主义学说及其贸易观点 ●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 17 世纪欧洲资本 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学说。重商主义学 说的核心是其对财富的看法,他们把金银货 币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是一切经济活动 的目的。重商主义认为,由于对外贸易可以 使一国从国外获得金银从而使财富增加。因 此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生活,鼓励出口、 限制进口,以保证金银货币的流入和社会财 富的增长。
导论
导论
一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 国际经济学的特征

陈晋文《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研究综述》(一)

陈晋文《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研究综述》(一)

陈晋文《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研究综述》
(一)
引言概述
陈晋文的《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研究综述》是一部对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进行系统性研究的重要著作。

本文旨在从宏观角度分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历史发展,并深入探讨对外贸易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正文
1. 大点一: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a. 清朝时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b. 科举制度对中国对外贸易的限制与影响
c.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及贸易政策的变迁
2. 大点二:近代中国与世界市场的互动
a. 西方列强对中国贸易的控制与剥削
b. 中国商品对世界市场的影响与地位
c.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中的商品结构与贸易方式的变化
3. 大点三:中国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a. 对外贸易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b. 对外贸易中的技术转移与创新促进了中国产业升级
c. 对外贸易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与问题
4. 大点四: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a. 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对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塑
b. 外商在中国的影响与改革思潮的传播
c. 对外贸易对中国社会风俗与文化的影响及挑战
5. 大点五: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启示与反思
a. 经验教训与对中国当前对外贸易的借鉴
b. 近代对外贸易史对加强国际合作的启示
c. 当前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前景展望
总结
通过对陈晋文的《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研究综述》进行概述和分析,我们对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历史发展和其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历史经验和教训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指导当前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和实力

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和实力

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和实力1.引言1.1 概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对外贸易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以其庞大的规模、广泛的市场和竞争力强的产品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认可。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贸易竞争的加剧,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和实力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在全球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对外贸易总量位居全球前列。

中国的出口产品涉及各个领域,包括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纺织品等。

同时,中国也是世界各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合作关系。

中国的贸易伙伴遍布全球,包括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贸易网络。

中国的对外贸易不仅在地位上占据重要位置,而且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外贸易,中国不仅可以促进国内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经济效益,还能够吸引外资、技术和人才的引进,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

此外,对外贸易也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然而,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和实力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中国的贸易状况可能会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另一方面,中国对外贸易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加大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扩大高端产品的出口比重。

同时,中国还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善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工作,以提升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总之,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和实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通过对外贸易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然而,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继续努力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只有不断适应和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才能确保中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发展,为国家经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中历史必修试题《古代的商业贸易》与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试题《古代的商业贸易》与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试题《古代的商业贸易》与答案自主预习新知导学知识点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商业贸易的起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___________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

2.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3.世界各地商业贸易的发展(请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归纳知识要点)4.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1)_____________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2)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___________、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

中国出口商品,除_________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

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___________,掌管对外贸易。

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3)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

清政府在_________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

5.历史意义(1)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

(3)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知识点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1.货币(1)背景:早期商业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

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

(2)出现:中国早在商朝就用______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

(3)意义:货币的诞生,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依据

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依据

要素禀赋理论的应用
确定出口产品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应该出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 的产品,因为这样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
确定进口产品
同样地,一国应该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因 为这样的产品在国外生产成本较低,进口可以节约本国稀缺资源。
指导政策制定
要素禀赋理论还可以指导一国制定相关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以促 进本国出口和进口的平衡发展。
04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

定义与内容
定义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等,即贸易平衡或贸易收支平衡。
内容
该理论强调国际贸易的平衡状态,认为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保持平衡,避免出现贸易逆差或贸易顺差。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起源于15世纪末和16世 纪的欧洲,当时欧洲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 海外贸易活动。
发展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该理论逐渐得到 完善和丰富。在现代国际贸易中,该理论仍 然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的应用
政策制定
学术研究
各国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通常会 考虑国际贸易平衡理论,以保持贸易 平衡和避免贸易摩擦。
学者们在研究国际贸易问题时,通常 会以国际贸易平衡理论为基础,探讨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状况和问题。
要素禀赋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要素禀赋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期,瑞 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Heckscher) 和其学生俄林(Ohlin)提出了基于 要素禀赋的国家贸易理论。
发展
该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 的发展和完善,特别是瑞典经济学家 萨缪尔森(Samuelson)等人对该理 论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完善。

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于帝国主义在 中国掠夺资源、倾销商品的需要
(三)对外贸易长期逆差和不等价交换 (四)贸易对象集中于少数帝国主义国家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
新中国成立,我国立即废除了帝国主义 在华的一切特权,实行了对外贸易统制,从 没收外贸中的官僚资本、建立国营对外贸易 企业以及改造私营进出口业务三个方面着手, 全面建立起社会主义对外贸易体制。但其经 历了面对国际封锁和国内政治运动的艰难时 期。
同时,北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 政策措施,确立了“利用外资,振兴实业”的经 济方针,并增开商埠,以开放促发展;鼓励进口 替代,发展出口贸易,积极争取关税自主,积极 争取收回租界、废除领事裁判权,提高了中国对 外经贸活动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西方 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力,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开 拓了一定空间。
二、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一)唐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和海上丝 绸之路的兴起
(二)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元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唐代陆上丝绸之路 的繁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1.唐代对外贸易的空前繁荣 唐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
时期,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对外贸易成为中 外科技交流的媒介和桥梁。中国的纸及造纸 术,唐代发明和使用的雕版印刷术在域外更 广泛地传播。同时域外的物质文明如香菇等 农作物新品种也循陆海两路流入中国。
对外贸易额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持续的较快增
长,并基本上保持了进出口平衡,进出口总额从 1950年的11.35亿美元增长到1952年的19.41亿美 元,增长了71%,其中进口额从5.83亿美元增长 到11.18亿美元,增长了92%,两年内几乎增长了 近一倍,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进出口贸易的比重 由1950年的0.91%上升到1957年的1.85%。新中 国取得了反封锁反禁运斗争的重大胜利,为恢复 和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工农业生产力,活跃城乡 物资交流,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ppt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ppt

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的概况 二、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的概况
起源
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四五世纪,但通常认为中国对外
贸易始于秦朝,兴于汉代。
也有学者说起于西汉
(二)汉朝的对外贸易
贸易国家:先是罗马,后为阿拉伯帝国,还有
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家。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和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
对外贸易形成的基本条件有:物质条件(剩余产品)和社
会条件(国家的形成)。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史大体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 从西汉时期的张骞通商西域到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阶段; • 从鸦片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 •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区对外经济关系被日本控制;另一方面中美对外贸易大大发展, 抗战结束到1949年,美国取代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的特征
对外贸易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所控制
和垄断。
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于帝国主义在中国掠夺
资源、倾销商品的需要。
对外贸易长期逆差和不等价交换。 贸易对象主要集中于少数西方国家。
(五)明朝的对外贸易
贸易国家:东南亚、南洋诸岛、阿拉伯半岛和东非一带。 对外贸易管理:宁波、广州、泉州设 “市舶司” ,云南
设新的“市舶司” 。
主要人物:郑和, “下西洋” ,使中国成为当时最大的
海上贸易强国。
(六)清朝的对外贸易
先是海禁,经济发展后才有所放松。 先限定广州、漳州、宁波和云台山四处通商口岸,又只留
• 参考文献:浅论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马王君 • 明代对外贸易管理机构的变迁及影响,王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唐代海路贸易的兴起 ① 由于当时陆路交通因河西与西域战事而不得安宁, 加上丝绸之路沿途一些国家丝织业的发展,以及 长途跋涉、人畜辛苦载货有限、费用昂贵等局限 性,其重要地位逐渐让位于海上交通。至唐中后 期,海路交通已超越陆路交通,在中外交往中占 据主导地位。 ②唐代的造船和航海业在数量、质量、技术等方面 更有长足进步,直接促进了海路贸易的发展。 ③中唐以后,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和非洲, 南及东南亚各国主要沿海路来唐开展贸易往来。
汉代,丝绸的生产已高度发达,丝织工 场规模庞大,丝织工具进一步完善,技术更 加精湛。武帝在位期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 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东自中 国西汉的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新疆,越过 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南亚、西亚讫于地 中海东岸的一条横穿亚洲大陆的商路。
(二)早期海上丝绸之路
秦朝之前,南岭的番禺就已因聚积海外 珍奇而闻名全国。秦汉之际,从中国通往朝 鲜、日本的东海丝绸之路得以开辟。到了汉 代,中国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水平有了进一步 提高,海上活动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汉武 帝开辟了南海——印度洋航线,沟通了太平 洋和印度洋、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海上交 通,贸易往来正式形成。
2.宋代海路贸易的繁荣 宋代泉州港在南宋初已同广州港并驾 齐驱,南宋末已超越广州港,跃居全国第 宋朝政府还采取一系列促进措施,如遴选市舶官吏, 一大港。实行奖惩制度,积极招徕海外诸国前来贸易,扶植 港口的正常运营,聘用善于经营的外籍人员任市舶 宋人在造船、指南针、印刷术等方面 官吏,保护和关照海外客商等。人们将这些政策归 纳为“招诱奖进”的政策。 的成就直接为海路贸易的繁荣提供了有利 条件。 在“招诱奖进”政策的推动下,宋代 的海路贸易得到了蓬勃发展。
二、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一)唐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和海上丝 绸之路的兴起 (二)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元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唐代陆上丝绸之路 的繁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1.唐代对外贸易的空前繁荣 唐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 时期,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对外贸易成为中 外科技交流的媒介和桥梁。中国的纸及造纸 术,唐代发明和使用的雕版印刷术在域外更 广泛地传播。同时域外的物质文明如香菇等 农作物新品种也循陆海两路流入中国。
(三)早期中外经贸交往
中国丝绸之路输出的商品种类丰富,既 有被西方人视为奢侈消费品的丝绸、漆器, 也有铁具等生产工具,这一时期,西亚及大 秦的纺织品,中亚、西亚的马匹、奢侈品、 珍禽异兽以及中亚、西亚的一些植物品种也 输入到了中国。 随着中外贸易的开展,以商品为载体的中 国先进经济文化也传播到域外各国。与此同 时,异域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外文化相互交 融,共铸辉煌。
三、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衰落
(一)明朝朝贡贸易的兴衰
1.明王朝的海禁政策,禁止百姓出海贸易。 2.明王朝的朝贡贸易是唯一合法的对外贸易 形式。 3.郑和下西洋与对外贸易,海禁政策放松。 4.民间海路贸易的兴起与明政府的“开海”政 策。 5.明朝与欧洲国家的贸易往来成为中国对外 贸易关系的主导地位。
(二)鸦片战争前,清代的对外贸易
2.元代陆路贸易的复兴
元代实施的驿Leabharlann 制度,为丝绸之路贸易 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陆路交通呈现出畅 达和兴旺的景象:
(1)北方地区的民族贸易及其同中原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 (2)贡品贸易和赐品贸易 ,通过赠品和回赠的方式进行。
3.元代海路贸易的发展
元朝统治者在宋、元交替之际 ,推行 官商贸易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客观上对元代海路贸易发展起到了推动作 用。在造船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航海业也 有了长足进步。航海地理观念得到进一步 明确,针盘在航海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 通过对北极星的高度的观测来判断地理纬 度的“牵星术”运用于天文航海技术。元 代同海外诸国贸易,有的采取以物易物的 方式,有的则采用货币的形式,用金、银 作交易手段。
(二)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丝织、制瓷、
1.宋代对外贸易的政治经济基础 农业上,大力兴修水 利和引进优良品种使 赵匡胤于公元 960年建立了北宋政权, 得产量增加、垦田扩 大、生产技术改进。 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对外贸易在唐代的基础 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农业和手工业均 有较大发展,为对外贸易特别是海路贸易提 供了物质基础。

一、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早期发展
(一)早期陆路丝绸之路的发展
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中国丝绸已见于 波斯市场。中国丝绸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 就已远销西方,成为西方人最早知道的中 国产品之一。不过,这一时期中外贸易没 有政府参与,缺乏有力的保护和支持,中 外交通路线的畅通和安全得不到保障,中 外贸易表现出民间性、不经常性和边境辗 转性等特点。
矿冶、金属制 造业等手工业 也获得了飞速 发展。
宋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在数学、物理学、 天文、地理、生物学、医学、矿物学、农 业、建筑、冶金、机械等科学技术领域都 做出了巨大贡献。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促 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宋朝时期的 中国成为古代世界中举足轻重的国度,不 论是东方近邻还是西方诸国都对中国怀有 仰慕之情,使者和商人不断来华通好和经 商。
在“招诱奖进”政策的推动下,宋代的 海路贸易得到了蓬勃发展。 如遴选市舶官吏,实行奖惩制度,积极 招徕海外诸国前来贸易,扶植港口的正常 运营,聘用善于经营的外籍人员任市舶官 吏,保护和关照海外客商等。
(三)元代的对外贸易发展
1.元帝国对外贸易的政治经济条件 ① 政治和军事的强大实力 ② 驿站制度的实施 ③ 河运和海运的发展 ④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和手工业 的发展
第一 章
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一、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早期发展 二、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三、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衰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