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通书的流行与风水术的民俗化(1)
民间通书的流行与风水术的民俗化

民间通书的流行与风水术的民俗化民间通书是一种民间文化表现形式,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应用。
通书是一种记载各种知识和技能的书籍,其中融合了文化、哲学、宗教、科学、医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它不仅记录着人们生活中的经验和智慧,也传承了人们的信仰和文化传统。
在穷困落后的农村地区,民间通书的传播与流行也有其特殊的渠道和方式。
除了它的实用性,民间通书在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风水术方面的应用。
风水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它主要是指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采用以地理、气象、环境等因素为基础的占卜学。
在古代中国,风水术曾是富人和权贵进行房屋选址和建造的必要工具。
通过选择正确的位置和方位,以及合适的建筑风格和装饰手法,可以促进人们的健康和幸福,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不经意的摆放和建造而带来的恶运和灾难。
在农村地区,风水学是极为普遍的。
人们常常寄希望于通过寻找吉祥的地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自己的运势和福运。
民间通书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不仅包含了各种有关环境和气象要素的信息,也包含了风水学的相关内容。
人们在寻求吉祥并努力避免灾难的过程中,往往借助这些书籍来协助自己做出最佳的决策。
同时,民间通书在风水学中也起到了宣传和传播的作用。
例如,在传统乡村爱好文化和文学的人们中,他们常常借助通书来了解关于建筑设计和思想认知的相关信息。
这些人们经常在自己的社区或村庄中传授知识,并鼓励其他人通过学习通书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
总的来说,民间通书在风水学中的应用与民俗化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古老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这些书籍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和利用环境,使他们的生活更为顺利和快乐。
相信在未来,这些书籍将会继续在民间流传并起到宣传和娱乐的作用。
民俗学专业民间信仰书目

滨岛敦俊1991 《明初城隍考》,《社会科学家》,1991年第6期。
(许檀译)1995 《朱元璋政权城煌改制考》,《史学集刊》,1995年第4期。
2008 《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朱海滨译)蔡相辉1989 《台湾的王爷与妈祖》,台北:台原出版社。
常人春1993 《红白喜事—旧京婚丧礼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 《老北京的民俗行业》,北京:学苑出版社。
陈进国2002 《民间通书的流行与风水术的民俗化——以闽台洪潮和通书为例》,《台湾宗教研究通讯》,第四期2005 《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陈戍国2002 《中国礼制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邓文宽2002 《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渡边欣雄1998 《汉族的民俗宗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周星译)1999 《东方社会之风水思想》,台北:地景出版社。
(杨昭译)杜赞奇(Durara)2006 《刻划标志:中国战神关帝的神话》,韦思谛编,《中国大众宗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陈仲丹译)范可2007 《魂归何处?》,《读书》,2007年第7期。
冈田谦著陈乃蘖译1960 《台湾北部村落之祭祀范围》,《台北文物》,9卷4期。
高明1993 《秦简日书“建除”与彝文日书“建除”比较研究》,《江汉考古》,1993年第2期。
葛兰言著(Grant)赵丙祥、张宏明译2005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顾颉刚2004 《两个出殡的导子帐》,叶春生主编:《典藏民俗学丛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韩国河1999 《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韩明士著,皮庆生译:2007 《道与庶道:宋代以来的道教、民间信仰和神灵模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韩森著包伟民译1999 《变迁之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汉宝德2001 《风水与环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中华武术的风水文化与传统民俗

中华武术的风水文化与传统民俗中华武术源远流长,融合了丰富的风水文化与传统民俗,这些元素为中华武术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先,风水文化在中华武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风水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环境的布局和地理特征对人的命运和运势有着重要影响。
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武者需要选择开阔平坦、气息顺畅的练习场所,并且根据地形地势来布置自己的姿势和动作,以增加武术技艺的效果。
例如,一些武术练习场所会根据风水学说布置吉祥符号或者摆设,以增强气场和凝聚心灵。
同时,传统民俗也为中华武术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华传统节日、习俗和民间传说都对武术练习者的意志品质和修养素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春节期间进行夜间舞狮表演已成为一种传统民俗活动,表演者需具备高超的武术技艺和表演力量,这既是对武者技艺的检验,也是一种展示传统文化魅力的方式。
此外,在一些传统节日中,武术表演被当作一种祭祀仪式,以示崇敬和祈福,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武术的崇敬和热爱。
在中华武术的发展过程中,风水文化和传统民俗既相互融合,又相互促进。
风水文化为武者提供了独特的氛围和修行空间,使练习者可以在合适的环境中发挥出更高的能量和技艺。
传统民俗则为武术注入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使武术不再只是一种技术技能,更是一种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载体。
综上所述,中华武术的风水文化与传统民俗既是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也是练习者身心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深入理解和传承这些文化元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更多的人带来健康、快乐和智慧。
希望中华武术的风水文化与传统民俗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让这一瑰宝继续闪耀光芒,传承千年。
中华五千年文化“风水”

中华五千年文化“风水”风水是中国通俗文化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他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看法。
一、那么什么是风水呢?风水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择吉术,古代又叫堪舆、相地、相宅、青囊术等,近代又形成了峦头、三合、三元、玄空、八宅等上千种流派,常常是甲派吉而乙派凶,令今人无从选择。
我以为:1、易学和风水都是从伏羲、文王等古代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总结出的五大公理系统推导而出的,五大公理系统即“太极图、河图洛书、先后天八卦、天干地支和五行生克”,脱离了这五大公理的均为无稽之谈;2、研究易学和风水,必须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方法;3、古人的文化教育水平没有现代人高,他们每到一地都能迅速指点江山,而且其验如神,因此现代靠背成千上万的口诀来指点江山、谈凶论吉之人,肯定不是得道之人;4、真理是简易的、平易的,只要明白了道理,肯定有非常简捷的通天得道之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那才是易学和风水的真谛。
二、风水在我眼里是什么?很简单,风水仍自然之道,顺道则生,逆道则亡。
“道”就是自然规律。
用现代的语言来说,风水术就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之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你就会感到身心舒畅、意气风发,就好象鱼在水中不知水一样,你不会感到自然给你带来的约束和不便。
1、那么怎么样去了解和顺应自然之道呢?我们的先人把自然分成天、地、人三部分,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天、地、人三者要和谐相处,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天地和谐则人秉其气而顺利,天地之气相战则人不安宁。
2、那么什么是天?什么是地呢?天是最先具有的,最早出现的,在我们地球任一地点,睁开眼睛就可以看到的就是空间方位,因此,天就是空间方位这个立体的区域,简称方位。
地是相对于人的各种物件(万事万物)。
3、人是万物之灵,我们研究易学和风水,就是要以人为本,也就是说人要比天、地重要(或优先考虑),天与地是为人服务的,搞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搞清楚了运算法则。
4、有人可能还有疑问,很多物品都是静(死)物,它们能起作用吗?其实,道理很简单,“在其位,谋其政”,那怕再没有本事的人,只要他在那个位子上,你也要听他的;程咬金做了瓦当王,其属下不乏能人、智士,见了他尚且要三叩九拜,你们的领导或老板可能只有小学文化,你在他手下工作,那怕是博士、硕士,你也得听他的啊!物品也一样,只要放在那个位置,他的八卦属性和五行气场就要发生作用、就要作主。
晋朝的民间信仰巫术方术与风水的兴起

晋朝的民间信仰巫术方术与风水的兴起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它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有着辉煌的成就,也在民间信仰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景象。
在这个时期,民间信仰巫术方术与风水的兴起成为了社会中的一大特点。
一、巫术之道巫术在晋朝是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
晋朝时期,巫术崇拜逐渐盛行起来,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
人们相信巫术可以带来好运、平安和祥和,因此纷纷向巫师求助。
巫术除了具备祈福和避邪的功能外,还与晋朝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庙会上,巫师经常能被见到,他们高举法器,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成为了当时人们焦急期盼的美好未来的象征。
晋朝巫术主要通过巫咸、拜火、拜水等仪式进行。
其中,巫咸是一种常见的巫术形式,巫师会根据吉凶来解释梦境,并根据相关的仪式和祭品来祈福或驱邪。
而拜火和拜水则是通过祭祀火神和水神来获得庇佑以及消灾祛病。
巫术在晋朝的发展离不开官方的承认和推崇。
晋武帝司马炎时,他下令设立巫师官,并奉封巫师官为五官中郎将。
这一举措进一步推动了巫术的发展,使巫术成为了一种受到正统文化认可的信仰方式。
二、方术的兴盛晋朝的方术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神仙思想成为了方术发展的基础。
方术在晋朝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了普通人所信仰的一种重要方式。
方术的主要特点是崇尚长生不老,追求永生的境界。
晋朝人们相信通过各种方术的修炼,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方术的修炼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服食珍奇之物、吞食金丹、炼丹炉等等。
同时,方术还借助于符咒、咒语等技巧,以期获得对抗邪恶力量的能力。
方术在晋朝社会中的兴盛与文化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
晋朝时期,文化繁荣,人们普遍受到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影响。
在这种氛围下,方术作为一种追求超凡脱俗的修炼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信仰。
当时许多王公贵族也倾向于投入到方术的修炼中,他们希望通过方术的力量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更长久的寿命。
三、风水的兴起晋朝时期,风水学逐渐兴起,并成为民间信仰的一部分。
风水学主要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运势的影响,通过布局和修饰环境来改变人们的命运。
中国古代的风水文化和传承意义

中国古代的风水文化和传承意义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其中,风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十分注重风水,认为风水会影响人的命运和发展。
风水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信仰。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风水文化,并探讨其传承意义。
一、中国古代的风水文化风水,又称地理学,是一种中华传统文化。
其主要研究方向是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地貌与人居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居住环境对人的命运和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风水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
人们相信,只要居住的地方风水好,自己的命运和财富就会好转。
在中国古代,风水涉及很多方面,例如居宅的建筑,坟墓的选址,商铺的开业等等。
当时许多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寻找坟墓和住宅等地方,都要请专家来看风水,挑选最合适的地点。
风水不仅在建筑和坟墓方面有所体现,也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
例如一些商家开店时会精心挑选店址,以求生意兴隆。
在农业方面,农民也往往要根据风水来选择耕种和收获时间,希望能够收到丰收的好运。
二、中国古代的风水信仰风水文化是中国古代信仰和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人们相信在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神灵和幸福之神,这些神灵掌握着风水的奥秘,能够保佑人们的命运和平衡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在中国的种种宗教中,几乎都与风水和自然灵异现象有关联。
有很多人认为,信仰风水文化与信仰所谓的“迷信”有相似之处。
但事实上,信仰风水文化并非“无根之草”,它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国古代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的风水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着中国人的某种信仰,更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传承价值。
三、中国古代的风水现象中国古代的风水物象以龙(代表阳),虎(代表阴),麒麟(代表吉祥),凤凰(代表气度雄伟)等为标志。
同时,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也经常出现龙凤,图腾等元素。
中国风水发展史(值得收藏)

中国风水发展史(值得收藏)一、先秦——风水术之孕育先秦时期还没有产生风水术,但是,与风水术有关的相地行为已经产生。
早在原始社会,先民就知道择地而居。
《墨子.辞过》云:“古之民,未知为富室时,就陵阜而居,允而处。
”所谓陵阜,就是河流的台阶地带。
许多考古遗址都是在靠近水边的土坡上发现。
先民生活在这样的地带,容易取水和捕鱼,也不会受到洪水的淹没。
这正是后世风水师提倡的“近水而居”的原则。
从考古发现的住宅看,位于氵产河右岸台阶地带的新石器时代坡遗址,几乎所有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这样可以取得冬暖夏凉的效果。
这正是后世风水师提倡的“子午向”原归纳考古发现的遗址,先民对住宿的要求是,地势要取坡度台阶地;地形要选在河床边;土质要干燥.地基要坚实;水源要充足;水质要纯净;变通要方便;四周量有林木;环境要幽雅。
这些条件都要通过相地才能达到,后世风水师很推崇这一套。
进入阶级社会后,相地知识就丰富多了,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文献窥见一班。
从甲骨卜辞和《诗经》看,商周时代已经对地形及水文有了明确的划分。
陆地分成山、阜、丘、原、陵、冈;河床地带分为兆、厂、渚、浒、淡;水域类型有川、泉、河、涧、沼、泽、江、汜、沱、等。
《尚书.禹贡》是我国第一部区域地理专著,它以天然的山川、河流、海岸为界,将疆域划分为九个大的自然区,称为九州。
又按照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记述了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间的20多座山岭,为后世风水师的“龙脉说”提供了依据。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堪称上古地理百科全书的文献。
它由《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组成。
《山经》又称《五藏山经》,它依东南西北中方位,记述了447座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山岳地理专著。
《山经》记载了神秘的山穴,如《南山经》有“南禺之山……其下多水,有穴焉。
水春则入,夏乃出,冬则闭。
”《管子》一书的《地员》《地度》《地数》等篇目是杰出的地学论文。
《地员篇》论述了地势、地形、土壤、水文,并以“五土配五音”,后来发展为“五音五行”的风水观念。
民间千古流传的风水密术和法术

民间千古流传的风水密术和法术1、坟地地形长短不齐,一方长一方短,如果不齐之处又在向前,左边长女人早死,男人高寿,如果地的缺陷占整个地面三分之一,男人将连连换妻。
如果是左边短,右边地长,女性高寿,但多数是半生守寡。
如果大过地的三分之一,将出现满堂短寿。
2、坟地地块左右两膀不等,差距太大,出男女寿数相差太大。
3、后靠山不齐,一方砂高一方砂低,高矮不齐,也会出现寿数长短不齐,诗曰:案山一般齐,男女登仙地。
十,出肝病地1,坟向前如有凸起的土包,成鸡蛋形,家中多出肝病之人,多数是肝腹水而死。
这也叫顶心砂,伤成材之子,还会出现寡妇。
2,坟墓前有小坑洼,小水流都出肝病之人。
十一、出肺病地坟墓向前,有巨大的深坑,长年存水,不流不干出肝肺病之人。
十二、出肾血病地坟墓向前,一至五米有巨大的深坑,长年存水不流不干,不论向位朝哪,只要有这种坑就出肾病。
如果在坤宫妇女长年有病,在乾宫老父久病,在艮宫小儿个个有病,在震方出现被雷电击死之人。
诗曰:东方为震震为雷,雷公闪闪举神锤,东方要有深坑在,子孙后代吃尽亏。
十三、出头脑病地1、坟墓的向后如有三角形的尖刀路,堂中多出现脑病之人,河流坑也一样,有路为刺脑箭,有水、小河,坑为砍头水。
2、坟墓向后有直长小路或大路叫砍头路,家中会出现因脑病而死亡之人。
如果路从坟墓上而过,或压坟墓一半,为砍头起脑,不但有脑病,而且家中会出现凶祸死亡,出车祸、枪打死之人。
3、坟墓后古井,土井、机井也会出现头病之人,如果有小路从井跟前经过,会出现二十至三十岁连续死亡的青年人(井为耗尽龙脉,贵气外露),这叫踏破化石脑,伤成年人。
十四、家中**地向前地形连续高起,靠山后地势低洼(指平原地),向前之水通过坟地左右膀,向坟后流去,这种水叫卷廉水。
诗曰:为坟要见前卷廉,家中**不堪言。
公爹抱着儿媳睡,侄抱小姑坐堂前,又诗:坟前水坟后流,其家尽出扒灰头。
十四、家中**地向前地形连续高起,靠山后地势低洼(指平原地),向前之水通过坟地左右膀,向坟后流去,这种水叫卷廉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通书的流行与风水术的民俗化(1) 内容提要:先秦以来,择日与风水一直是流行于中国民间社
会的两种重要的数术,对民间社会之“事生事死”的文化消
费活动起着强势的范导作用。
无论是“奉正朔”的皇历还是
“民间所用”的通书,都是这两种数术的主要载体之一,但
后者更堪称是民间社会实用文化的一种权威解释文本。
本文
尝试以至今在中国东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人社会影响最大
的洪潮和通书为例,着重探讨民间通书的流行对近世中国风
水术的民俗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著名的考古学家张光直教
授曾敏锐地提出:中国文明是种“连续性的文明”,保持着“民神杂糅”的特点。
本文或可称是欲对此观点做种粗浅的
印证。
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讲,先秦以来以数术方技之学为主
的知识传统的长期延续,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传统中国所谓的
“国家”与“社会”一直呈现并维系着一体化的局面,并不
存在着绝对的分离或对立。
从皇历到通书之发展,深刻地反
映官方与民间在文化传统上更为强烈的连结。
而官民共信的
风水习俗无疑是这种文化整合过程中的重要象征资源。
陈进国,1970年生,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
研究所在站博士后。
主题词:通书风水连续性民俗化
一
先秦时期,由于同属“究天人之际”之学,堪舆术同选择术
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堪舆、选择也一直是“官学”的一部分,
用以占卜时日吉凶和决定举事宜忌。
可以说,重视趋避宜忌
的堪舆与择日传统一直在影响着中国民间社会的日常生活。
较早的仪礼典籍《周礼》曾记载了“春官宗伯”、“地官司徒”、“夏官司马”等官员的职责,他们的活动其实都与堪舆、历
算事有一定的关联。
按《左传.桓公十七年》记载,“天子有
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日御即后来从事堪舆与选择的
日者。
汉以来的帝国统治者以事关国是为由,更是特别重视
堪舆、选择活动。
如《史记.日者列传第六十七》载汉武帝
聚会五行家、堪舆家、建除家、丛辰家问事。
《汉书.数术略》曰:“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
”《后汉书》卷
二五载东汉日官主“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
唐敦煌文书亦
将“阴阳人”与官员职名并列。
[2]宋朝设有“司天监”,将一些风水名家纳入其中,担负相度风水、相阴阳、定方向、
诹吉兴工等事。
元朝更于至元二十八年在各路衙设“阴阳学”,“括天下阴阳户口,仍立各路教官,有精于艺者,岁贡各一
人”,“果有异能,则于司天台内许令近侍”。
[3]明清两朝除
继设地方阴阳学以掌管“阴阳人”外,中央的“钦天监”各
科亦集中各地阴阳、选择才隽,以逢国有内外宫室营建、师
旅、冠婚择日、郊祀候时、陵寝择地时备用。
由于历日安排向来被统治者视为象征着正统的权威,乃治理
大一统帝国所不可或缺(所谓的“奉正朔”,天命所授),故历朝的司职堪舆或选择的官员,一般都主导着历书的编撰权。
据黄一农先生研究,为了适应民间社会择日的需求,唐朝政
府已开始雕印官颁历日,并附上行事宜忌等内容。
宋元以来
的政府皆曾颁布律例,以处罚私造、盗印或贩卖历日者。
但
唐宋以来,民间因利私印官历,屡禁不止。
直至清乾隆十六
年,政府才同意民间翻刻宪书,嘉庆二十一年始奉旨废除禁
例。
[4]
对于普遍百姓而言,历日的宜忌吉凶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但官历的内容毕竟较为简略,不能兼顾各地的风俗习惯,根
本无法满足民间社会的实际需要。
从出土文献看,战国秦汉
时期,中国民间已有流行“日者”所造的《日书》,以历法配合禁忌,供人选择时趋吉避凶。
《日书》亦多堪舆术的内容,如放马滩秦简《日书》甲种有建除、土忌,乙种有门忌、月忌、四时啻等禁忌,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有室忌、门
忌、土日及宇池方位的吉凶等。
[5]
随着择日术的发展,至迟在元代,以“通书”为名的选择术
书籍已广为印售,基本可分为“理论型”和“实用型”两大
类,前者总结和阐发堪舆、选择的理论知识,较为高深,非
一般百姓所能懂,时效性较长;后者具体说明各年度从事各
事项的时日吉凶,较为浅显,故流传也最广,时效一般只有
一年。
实用型通书的编造,一般要以理论型通书为基础。
[6]乾嘉以降,由于编纂通书不再有违法之虞,许多选择家更是
纷纷树帜出版以己名或堂号为标志的实用型通书。
事实上,
通书与皇历并无本质性的区别,“通书”基本是“发明皇历
之隐微”,只是形式上更加的民间化和通俗化罢了,所谓“皇历,经也;通书,传也。
传以疏经,非任意妄作,徒新耳目
也”是也。
[7]当然,因时代的变迁和语境的转换,无论是
皇历还是民间通书,在术语和用法上都跟《日书》有所差异,却基本继承了出土《日书》的“驱避宜忌”事项。
可以说,
“通书”只是先秦“日书”传统的近世变体罢。
同古代《日书》相比较,近世以来的皇历及民间通书都收入
了更多的风水宜忌内容。
清朝皇历《钦定协纪辨方书》属理
论型的历书,乃针对民间通书的“讹袭谬见”修订的,就相
当重视风水术的利用。
如卷三十三《利用一》,就录有“选
择要论”、“杨筠松造命歌”、“疑龙经”、“论造葬”、“论补龙”、
“论扶山”、“论立向”“论相主”、“论开山立向与修山修向不同”、“论修方”、“论修方兼册向及中宫”、“论用盘针”、“罗经图”、“定方隅法”等条目。
至于民间流行的各类实用型通
书,为了适应识字不多的基层民众需要,更是将跟选择相关
的风水知识写得较为通俗易懂。
因此,实用型通书其实是基
层民众获取风水常识的重要平台。
由于年度实用型通书发行
量甚大,且基础内容变异不大,对于民间社会崇信风水的风
气,自然多具推波助澜之功效。
在风水术走向民俗化的历程
中,我们无疑不能忽视通书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众所周知,秦汉以降一直有北方汉民迁徙进入闽中,北方的
选择宜忌传统自然也跟着传入。
特别是在宋元之后,择日作
为蔚为贵盛的风水理气派的组成部分之一,也获得了有效发
展的市场空间,明清尤盛。
例如,宋元时福建建阳一直是中
国的刻书中心之一,其书肆历史之长,刻书数量之多,可谓
独冠全国。
入明以后,随着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建阳
刻书业也呈兴隆之势。
建阳各书肆堂号曾刊刻了大量的选择
书籍,如
《新编历法大旨阴阳理气大成通书》、
(作者:3COME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
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