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比分析)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1.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区别: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已经掌握第一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习得有所不同。
2.共同的习得条件: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都受到认知、社会、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输入假设: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输入来构建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1.初始期: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处于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对语言规则的不熟悉,需要借助外语教学材料和教师的指导。
2.中期:学习者开始积累语言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但仍然存在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准确等问题。
3.发展期: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流利地进行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
4.准母语期: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已经达到与母语相近的程度,几乎能够毫无困难地实现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第二语言习得影响因素1.基础能力:个体的智力、工作记忆、认知能力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重要影响。
2.学习策略: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也对习得效果产生影响。
3.情感因素:学习者对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感态度、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对习得过程产生影响。
4.环境因素: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影响。
四、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策略1.输出与输入平衡:教师应当提供足够的输入,同时鼓励学习者进行口语和书面的输出。
2.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习者能够在与他人进行互动中提高第二语言的流利度和准确度。
3.语境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来提高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效果。
4.个性化教学: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以上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知识点。
了解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的习得情况,并且在实际的第二语言教学中有所借鉴。
第二语言习得中语言迁移研究的类型对比分析——对比分析与语言迁移

二语 言或 目标语对第一语言或母 语的影 响, 言间的 语 迁移是双向的( i i c oa t nf ) b —d etnl as r 而决非是单 向 ri r e 的(n i c oa tnf ) 这是 新世 纪里一个全新的 ui r tnl as r , d ei r e 研究方 向。尽管 这些理论 和研 究或多或少存在着 这
一
受认知科学和普遍语法 的影 响, e sr 17 ) N m e(9 1 和 Slkr17 ) en e(9 2 分别提出了“ i 近似 系统 ” ap x av (p r i te om i
二语习得研究精讲知识分享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 用比较的方法来预测和预防学习者在语
言表达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偏误分析: “以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学习为中心”
第一节 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 初衷: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
点,预防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从而提高第 二语言教学的效率。 严格意义上不属于二语习得。
二语习得研究正处于学科发展的十字路口, 可能延续下去,也可能分裂或者合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与发展的
简要回顾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 二十世纪60年代末: 1. Corder:《学习者偏误的意义》 2. Selinker:《中介语》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 1. 50-60年代:理论初创 2. 70年代:理论大发展 3. 80年代中期至今:新兴研究领域与方法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80年代、90年代和90年代后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2、“母语பைடு நூலகம்迁移”: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 作用问题。(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 干扰interference)
通过对比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不同之 处克服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
3、对比分析的理论依据: 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理论学
基础之上。 语言表层上的对比分析受到学者质疑。
自身 3、研究方法: 心理学——实验研究 二语习得——描写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
看法一:二语习得是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即发展 心理学,也称应用心理语言学。
看法二:二语习得是独立学科,心理语言学则主 要研究与语言运用相关的心理过程,包括语言理 解、产生、获得,属于认知科学的一部分。 (David W .Carroll)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心理语言学理论探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过程。该理论关注学习者的个体 差异、学习策略、记忆和注意等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XX
PART 03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与特点
REPORTING
习得过程阶段划分
01
02பைடு நூலகம்
03
初级阶段
学习者开始接触第二语言 ,掌握基本词汇和语法规 则,能够进行简单的日常 交流。
掌握第二语言有助于拓宽个人视野, 增强认知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教育改革需求
许多国家将第二语言教育纳入基础教 育体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有助 于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研究目的和问题
01
探究第二语言习得 的内在机制
揭示学习者如何掌握和运用第二 语言的规律,为教学实践提供理 论支持。
02
分析学习者个体差 异
REPORTING
认知发展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
认知能力
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如注意力、 记忆力、思维能力等,直接影响 第二语言习得的效率和质量。
学习策略
学习者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学习策略,如元认知策略、认知 策略等,对第二语言习得具有重 要作用。
母语迁移
学习者的母语认知结构和经验对 第二语言习得产生迁移作用,包 括正迁移和负迁移。
文化适应和身份认同
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和身份认同。学习者不仅学习语言本身,还学习与之 相关的文化和社会规范,并逐渐融入目标语社群。
其他相关理论
神经生物学理论
该理论关注大脑在语言学习中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表明,大脑的某些区域与语言学 习密切相关,如布罗卡区和韦尼克区。这些区域的发展和功能对语言习得至关重要。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六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一块较新的领域。
有的学者从科德1967年发表的《学生偏误的意义》一文算起,把该文和塞林克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一文看做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端。
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把以拉多于1957年发表的《跨文化语言学》为标志的对比分析研究,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
这样算来,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已有40年的历史。
上一章我们所谈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侧重从学习者的内部机制探讨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的。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除此之外,主要还包括三个方面。
(1)对语言习得过程和学习者语言特征的研究,这部分又先后出现了对比分析、偏误分析、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几种模式,也就是从最初只是对目的语的研究发展到后几种模式对学习者中介语的研究。
(2)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因素的研究,研究学习者生理、认知和情感方面的个体因素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3)对语言习得外部因素、即语言习得环境的研究,包括课堂教学的环境和社会大环境。
本章主要介绍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一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1对比分析的目的Deeply rooted in the behavioristic and structuralist approaches of the day, the CAI claimed that the principal barrier to second Ianguage acquisition is the interferenee of the first Ianguage system with the second Ianguage system, and that a scientific,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two Ian guages in questi on would yield a tax onomy of lin guistic con trasts betwee n them which in tur n would en able the lin guist to predict the difficulties a lear ner would encoun ter.2 Clifford Prator 'hierarchy of difficulty for grammatical structures of two Ianguages in contrast: Level 0-Tra nsfer. No differe nee or con trast is prese nt betwee n the two Ian guages. The lear ner can simply tran sfer (positive) a sound, structure, or lexical item from the n ative Ian guage to the target Ian guage.如英语和汉语都是“动词+宾语”的语序,因此以英语为第一语言或母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这一结构时,没有困难。
近年来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概述

近年来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概述摘要:本文阐述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和性质,并对近年来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方法作了简要的回顾。
关键词: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和性质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逐步提高自己的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水平的过程,是人们获得语言的心理活动过程、大脑运转过程及认知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目标是对以上这些过程进行的描述、分析和解释,以达到揭示人们是怎样习得第二语言,以及在这些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第二语言的习得。
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是作为从事第二语言教育的学者们最早关注的研究范畴,很多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者语言的研究——特别是语法的特征,后来的工作旨向就是学习者语言的语用方面,具有社会语言学的前景。
很多研究者主要是继续集中精力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如何发展他们的语法能力,也有很多研究者主要集中精力去研究学习者如何发展他们从事言语活动的能力。
有很多人试图发现或是去解释第二语言获得和使用的内在的心理语言学过程,还有人试图寻找影响发展的社会因素。
以上种种研究使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语言学理论有了更大的关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乔姆斯基语法理论模型(普遍语法)及以语言的功能模型(Givon,1979a;1995)为基础的工作也变现得很清楚及语言类型学(如Comrie,1984)总的来说,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也同样受到行为主义理论和普遍语法理论的影响,学者们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介语理论、对比分析理论、语误分析理论、Krashen的监控理论等,其中中介语研究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开始。
总的来看,目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大的部分:(1)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的研究:如词汇的使用特点分析、会话分析等。
(2)影响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研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比较研究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比较研究,分析两者在习得过程、影响因素、习得策略以及习得结果等方面的异同。
第一语言习得,即母语习得,通常是在儿童早期自然发生的过程,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在已经掌握母语的基础上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通过对比这两种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机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学习的本质,并为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将首先回顾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包括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和个体差异。
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两种语言习得的共同点和差异,包括习得速度、习得顺序、习得策略等方面的差异。
本文还将探讨影响两种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如环境因素、个体差异、学习动机等,并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在不同类型的语言习得中发挥作用。
本文将对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比较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对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建议。
通过比较两种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机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语言习得的特点和规律,为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方法。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学习的本质和能力,为语言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第一语言习得概述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儿童从出生开始到青春期之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掌握母语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儿童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相互交织的复杂过程,涉及到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在生理方面,儿童的大脑在出生时就已经具备了学习语言的潜能。
随着儿童的成长,大脑的语言区逐渐发育成熟,为语言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基础。
心理方面,儿童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他们通过模仿、试错和实践,逐渐掌握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规则。
儿童的认知发展也为语言学习提供了支持,他们通过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活动,理解和运用语言。
社会和文化因素在第一语言习得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
一、对比分析假说(行为主义:刺激强化形成习惯)代表:拉多定义:第一语言习惯迁移问题。
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负迁移。
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
主张: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需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和错误,以便在教学中采用强化手段突出重点和难点,克服母语的干扰并建立新的习惯。
影响:积极:听说法和是视听法,特别是句型替换练习的理论基础。
消极:根本缺陷否认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二、中介语假说代表:塞林克基础: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定义: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随着学习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特点:1、中介语在其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2、中介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3、中介语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尚未完全掌握,所做的不全面的归纳与推论。
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5、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
在语音上易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现象。
意义:是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
把第二语言获得看做是一个逐渐积
累完善的连续的过程,而且看做是学习者不断通过假设—把语言习得过程完全等同于文化适应过程,把文化适应理解为对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的结合,未必全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局 限:
⑴ 在基本假设的第三个方面提到,差异越大,干扰越大,学 习的困难也就越大。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①两种语言差别大,虽然掌握起来要慢一些,但干扰反而小,掌 握的准确度要大。比如,印欧语系学习者在掌握另一种拼音文字 时母语可能产生干扰,在他们学习汉字时决不会存在。 ②两种语言表面上很相似,也许掌握起来要快些,但细微差别所产 生的干扰则更大,准确度更难掌握。语言的差异于学习者可能遇到 的困难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二者不是简单的成正比的关 系。
⑶差异(difference)=困难(difficulty) 两种语言差异越大, 学习困难就越大,这种差异构成了语言习得的难度等级。
2.分析方法:对比和分析
系统对比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Lado提出 对比和分析两种语言的音位、语法、书写、文化等方面。 但在实践中,语音、语法的对比较多,文化对比当时没有 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行为主义心理学不能作为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因为语言的产出 是创造性的,不是那种刺激—反应的模式。
THANK YOU
⑵ 根据对比分析有些预测的错误并未出现,而出现的错误
却无法预测。
⑶ 对比分析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只对语言的表层
结构进行对比,而且主要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几个方面,
没有语义、语用、话语、文化等方面的比较,因此这种对比也
是不全面的。分析的基本内容
01 基本假设: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02
分析方法:对比和分析
03 两个观点(两个流派)
1.基本假设: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⑴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⑵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产生正迁移,学起来容易。 “我学习法语。/I study French.” 反之,产生负迁移,学起来困难。母语干扰是引起困难和偏误的 主要原因或者唯一原因。二语学习者的任务就是克服母语的干扰, 即克服来自母语的负迁移。 “ I went to the school yesterday. /我去了学校昨天。”
简单来说,就是从一般到个别。先从整体描述两种语言,在 选择对比的语言项目,然后对比选出的语言项目,最后预测。
2.难度等级: 下面是二语习得专家Rob Ellis提出的六个难度等级(degrees) ⑴两种语言里语言成分相同。汉语和英语的语序都是“S+V+O”。 ⑵学习者母语两个语言点对应目的语一个语言点。如英语中的 “borrow”和”lend”在汉语中都是“借”。 ⑶学习者母语中的语言点在目的语里没有对应成分。如英语中的定 冠词the、韩语敬词、泰语表示说话人性别的成分,汉语普通话中 都没有。 ⑷母语中的某个语言点在目的语中虽有相对应的语言点,但在形式 和分布上存在差异。英语和汉语都有被动句,英语是有标记的,汉 语存在有标记和无标记两类。
04
05
对比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端
1.有的学者从科德(Corder)1967年发表的《学生偏误的意义》 一文算起,把该文和塞林克(SelinKer)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 一文看做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端。 2.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把以拉多(Lado)于1957年发表的《跨文化语 言学》为标志的对比分析研究,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 这样算来,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已有40年的历史。
①The bowl has been broken into pieces.(有标记) 碗被打得粉碎。 (有标记) ②More highways will be built here.(有标记) 这里将修更多的公路。(无标记)
⑸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点在学习者母语中没有。汉语有声调,英语 没有;汉语有个体量词(一棵树、两盏灯)和名词动词形容词重叠 式在许多语言中没有。
二.对比分析的背景
语言学家们试图为语言教师提供一种比较的方法来预测和 预防学习者在语言表达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对比分析方法正是 基于这一期望应运而生的。
时间: 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
目的:预测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学习难点,从而在教学中
采取预防性措施,建立有效的第二语言教学法。(Lado) (1)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迁移理论; 理论基础: (2)语言学理论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四、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
1.对比分析的步骤:
⑴描写(description): 对学生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准确、清晰的描 写。这种描写以一定的语法体系为依据。 ⑵选择(selection):选择一定的语言项目、规则或结构进行对比。
⑶对比(comparison):对选择好的语言项目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对比, 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⑷预测(prediction):对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难点进行预测。
3.两个观点(两个流派)
⑴强势说:第二语言所有偏误都可以通过对比目的语和母语来预测。 ⑵弱势说:并非所有偏误都源于母语干扰;对比分析需要跟偏误分析同 时进行;偏误来自学习者的真实语言,而不是从语言对比中推测出来; 对比分析可以证实哪些偏误是由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区别引发的。
显而易见,弱势说的观点更符合实际,更具有操作性。
⑹母语中的一个语言点对应汉语中两个或多个语言点。英语 or,在 汉语中大致对应“或者”和“还是”。“或者”一般出现在陈述句 中,“还是”大多出现在疑问句中。
五.对比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1.意 义:
⑴有利于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⑵有利于预测学生可能犯的错误;
⑶有利于选择测试项目; ⑷有利于发现在单语研究中发现不了的问题; ⑸有利于不同国家的教材编写和教学。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对比分析
小 组 成 员
刘露 田郁 阿力 黎文光
美丽 米妮 姜超 付俊豪
刘菲夏 林丽爱
参 考 书 籍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王建勤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周小兵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
目 录
0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端
02
对比分析的背景 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