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 要点概括教学提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 要点概括教学提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 要点概括教学提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一节对比分析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对比分析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1.对比分析假设的理论阐释包括三个方面,即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分析方法以及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2.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是语言迁移。包括三个方面:

1)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会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2)当学习者的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就会产生正迁移,学起来比较容易;当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有差异时,就会产生负迁移,也就是母语干扰,学起来比较困难。母语干扰是引起困难和偏误的主要原因或者唯一原因。

3)差异=困难,差异与困难相对应,差异越大困难越大,这种差异构成了语言习得的难度等级。

3.对比分析的分析方法,顾名思义是对比和分析,系统对比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对比的内容主要是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而且语音、语法的对比较多。

4.对比分析的目的可以是预测学习者的难点,也可以是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解释。

5.“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过高估计了对比的预测功能。

6.“弱势说”:把重点放在事后错误的分析上,通过对比来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目的是在偏误出现后通过对比来解释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

三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

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比较、预测四个步骤。

描写:是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两个语言系统进行细致描写。

选择:结合偏误找出造成学习者学习困难的语言项目。

比较:对选择好的语言项目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对比,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预测:在对比的基础上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在哪些方面出现错误进行预测。

第二节偏误分析

一偏误分析产生的背景

1.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

2.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并提出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进行描写和分析的系统方法。

3.偏误的四种类型(Dulay&Burt):语际偏误(两者之间,母语对目的语的影响);语类偏误(目的语内部);类型混淆;特殊类型的偏误。

4.失误指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偏误不是偶然发生的,是有规律的系统性偏误。

二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

偏误分析一共包括五个步骤: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偏误、评价偏误。

(一)收集资料:进行偏误分析的第一步

目标是收集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语料,通常要考虑三个问题:收集方式、收集范围、影响偏误的因素。

1.偏误的收集方式。

(1)按照收集时间长短,收集方式分为横向、纵向两种。

(2)采取诱导的方法收集语料,一种是比较自然的方法,像面谈、作文等方式;另一种是实验的方法,如“双语句法测量”等。

2.偏误的收集范围。

收集范围按大小分为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三种。

3.影响偏误的因素。

外部因素: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学习者的偏误是口语的还是书面语的,是自由交谈中出现的偏误还是书信中的偏误,会话的主题和内容等等。

内部因素:被试语言水平、语言习得环境、学习经历等。

(二)鉴别偏误

首先是偏误的标准问题;

其次是偏误和失误的辨别问题;

第三是隐性偏误和显性偏误的鉴别问题。

第四是“得体性”问题。

(三)描写偏误

1.“描写偏误”是对可以观察到的偏误现象进行语言表面特征的描写。

2.对偏误进行归类的三种主要方法:

1)表层特征分类法,指按照目的语范畴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

2)表层策略分类法,根据学习者偏误产生的方式对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包括省略、附加、类推、错序。

3)Corder认为学习者的偏误可以分成“前系统偏误”、“系统偏误”、“后系统偏误”。该分类方法需要研究者对学习者进行访谈,才能知道他们的偏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以及他们是如何运用目的语规则的,这种描写方法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强。

(四)解释偏误

1.解释偏误是要对偏误的来源进行分析。

2.Richard将偏误分为三类:“干扰偏误”,主要由母语干扰形成;“语内偏误”,指过度使用目的语规则,也称过度泛化;“发展偏误”,指因为语言知识有限所以建立了错误的假设。

(五)评估偏误:偏误分析的最后一步

1.这一步是对偏误分析的标准进行评估。

2.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

2)作为评估者,他们对偏误的评估是否相同。

3)评估标准问题。有学者提出了三个标准:“可理解程度”,“可接受程度”,“冒犯程度”。

第三章中介语研究

第一节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Corder(科德),Nemser(奈母塞尔)和Selinker(塞林克)这三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先驱的主要理论贡献。

第二节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1.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

一 Cord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一)“过渡能力”和“过渡方言”

1.Corder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称为“过渡能力”系统或“过渡方言”。

2.所谓的“过渡能力”指的是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系统。这种规则系统是处于逐渐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是由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不间断地进行假设检验,从而逐步更新这个系统所造成的。

3.“过渡方言”是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群体出发来描述其语言系统。学习者的语言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方言,因此Corder也将其称为“特异方言”。(二)“假设检验”

1.学习者进行假设检验的前提是其内部有一个“系统生成器”,这个系统生成器对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处理,从而建立起“过渡系统”,即包括一系列“假设”的规则系统。

2.“系统生成器”将新的语言材料和原有的“假设”进行比较,当两者不一致的时候,“系统生成器”便会对“过渡系统”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引导其不断更新。

3.“系统生成器”并不是一旦发现差异就会对已有的规则系统进行调整。(三)“内在大纲”

1.“内在大纲”指的是学习者具有的一种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它控制着学习者的目的语学习过程。

2.教学大纲和“内在大纲”相吻合的情况下,教学才会有效。

(四)“输入”和“吸纳”

1.“输入”指的是外在的环境所能提供给学习者的语言材料。

2.“吸纳”则是由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决定的从外在的语言材料中真正“吸收的东西”。

(五)“失误”和“偏误”

1.失误并不能反映学习者现时的“过渡能力”。

2.“偏误”是系统性的,是学习者现时心理规则系统的外在表现,因此对于研究习得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3.Corder的中介语假设是建立在其偏误分析的基础上的,因而带有较强的偏误分析的色彩。

二Nems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一)“近似系统”:指的是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

几层含义:

1.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2.“近似”说明“近似系统”是以目的语为参照的。

3.“近似系统”的不断演化说明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

(二)“近似系统”的本质: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是一个内部结构化的系统,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性和系统性。

三种“定型产物”的表现:移民语言,个体方言,学习者的洋泾浜。

(三)“稳定的中介系统”

其实说的就是Selinker的“僵化”现象。这种“僵化”现象主要表现在相同母语背景下的学习者在理解和生成目的语时所产生的带有固定模式的错误。

三 Selink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一)“中介语”的定义: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定义包括三个方面:

1.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言语输出。

2.中介语是高度结构化的。所谓“结构化”指的是中介语内在结构的系统

性。

3.中介语是独立的语言系统。

(三)“僵化”

“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

僵化的一种典型表现就是所谓的“回退”现象,即在早期出现的错误有重复出现。

第三节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及后续研究

一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

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中介语具有独立性。

三位学者首先都认为中介语系统是一个独立于母语和目的语的系统。

2.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

3.中介语具有系统性。

4.中介语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

中介语系统的动态性可理解为两个方面:

①可塑性,即学习者的整个语言系统是变化发展的。

②开放性,即中介语系统内部的语言规则会同时受到母语和目的语的影

响。

5.关于“僵化”产生的心理机制。

6.关于学习者的策略。

学习者的策略指的是学习者所从事的旨在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行为或行动。

第四节中介语语用研究

一中介语语用学的定义

1.作为第二语言运用的研究,中介语语用学考察非母语者如何理解和产出目的语行为。

2.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中介语语用学研究非母语者如何发展理解和产出目的语行为的能力。

3.“狭义的”中介语语用学研究的是非母语者第二语言言语行为的理解和表达,以及与第二语言言语行为相关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

三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用能力

(一)语用语言能力

1.语用语言层面关注的是一种语言当中形式和功能的映射问题,即哪些语言材料可以用来实施特定的语言行为。

2.语用能力包括两个维度:

(1)学习者需要能够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诸如请求、道歉、拒绝等等;(2)学习者还需要能够把自己的意图通过一定的方式恰当地表达出来,以免引起误会。

3.语用语言能力包括关于规约性手段和规约性形式的知识和实际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1)规约性的手段指的是人们惯常用来表达交际意图的方式。

(2)规约性的形式指的是具体实现规约性手段的语言形式。

(二)社会语用能力

1.社会语用层面研究的是某一特定语言文化社团的成员在特定的语境中如何实现和解释特定的语言行为,研究的是得体性的问题。

2.社会语用能力包括如下知识:关于交际行为和权势、社会距离以及强加度之间关系的知识,关于交际双方权利义务、禁忌以及规约性行为的知识。

第四章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缘起

一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语言本身就是一组刺激——反应。

例如,两人见面时的问好,甲首先说出“你好”,这就是刺激,激起乙作出反应:“你好!出去啊!”

2.语言是一种习惯,是人类所有行为的基本部分,是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

逐步形成的。

这种习惯和其他任何习惯一样,实实在在,完全可以看得见。

3.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外部影响是内因变化的主要因素。

语言行为和语言习惯是受外部刺激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而不是受内在行为的影响。

4.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发出动作—获得结果—得到强化。

二心灵主义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习得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遗传属性,为人类独有。

正常人从出生到十二岁,语言习得机制发生作用,因此所有正常人都能学会自己的母语。

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

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第五章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

第一节语言监控模式的五个假说

二自然习得顺序假说

1.“自然习得顺序”是指儿童在习得母语规则和语言项目时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

2.自然习得顺序自然反映的是“习得”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受学习者内在大纲支配的,因而是可以预测的;课堂语言知识的学习反映的是“学习”的过程,是受外在大纲支配的,因而这种知识的运用所表现出的顺序与自然习得顺序不同。

三监控假说

1.“监控”即注意、留心、纠正语言形式,是对学习者“学习”知识的作用或功能而言的。

2.学习者的言语输出是依靠习得的知识生成的。

3.“学习”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在成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监控器和编辑器,能起的作用很有限。

4.通过“习得”获得的语言能力使学习者可以把表达的意思流利的说出来,而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知识使学习者在说话之前有意识地判断和调整语言形式。

5.根据监控的程度,克拉申还把学习者分成了三类:

(1)监控过多者:时刻用学到的知识“监控”自己的语言输出。

(2)监控不足者

(3)监控合理者:在适当的时候和场合,以不影响语言交际为前提运用监控手段。

6.使用监控的三个条件:

1)充足的时间

在阅读、写作中,在事先准备的正式发言中,人们有充足的时间斟酌措辞,检查语言形式,提高语言的准确性。

2)注意语言形式

只有当第二语言学习者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到第二语言的形式上,集中到第二语言使用的准确性上,“监控”才能发挥作用。

3)懂得语法规则

语言结构极其复杂,使“监控”运用的范围和质量都受到了很大限制。

四输入假说

1.输入的语言难度要略高于学习者的现有能力,即“i+1”。

2.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其实包含了四个要素:

1)输入数量。

语言习得需要大量语言输入,必须为学习者提供足够数量的语言输入。

2)输入质量。

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必须含有“i+1”结构。

3)输入方式。

语言材料主要是在语言环境中自然接受,注重语言意义的粗略调整输入。

4)输入条件。

学习者必须在情感焦虑低,情感屏障弱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接收输入。

第六章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

第一节语言变异的基本含义与研究范式

一语言变异的含义

“语言变异”是指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第七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

第一节文化适应模式

二文化适应模式的具体内容

1.文化适应模式的核心内容是:

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过渡到适应的连续统中,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其中,“文化适应”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都能融入目的语群体之中。

2.Schumann通过“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来分析和阐述文化适应程度。(一)社会距离: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之间的关系,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的提高。

“社会距离”主要包括八个因素:

1)社会主导模式: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与目的语群体的平等程度。

2)融入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文化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包括“通话策略”、“保留策略”、“适应策略”。

3)封闭程度: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和目的语群体共同享有社会设施、共同工作的程度。

4)凝聚程度: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内部成员间的密切程度。

5)群体大小: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人数的多少。

6)文化相似性: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的文化与目的语群体文化的相似程度。

7)态度:指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对目的语群体的整体态度。

8)打算居住时间: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是否打算在目的语群体所在国长期居住。

(二)心理距离:从个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与目的语群体的距离。

心理因素由以下相互关联的四项因素构成:

1)语言休克:指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时的恐惧感。

2)文化休克:指学习者进入目的语群体时的一种焦虑。

3)学习动机:指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动机。分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两种类型。

4)语言疆界渗透性:指学习者是否能够打开语言屏障,以开放的态度接受语言输入的意识。

第八章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

第一节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产生的背景

一语言输入与互动的含义

1.语言输入:指为学习者提供的单向的语言信息,如听广播、看电视、听讲座等。

2.互动:指双向的语言沟通和交流。

3.语域风格

(1)母亲对学说话的幼儿说话时会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整,如使用简单的词句、采用夸张和重复的方法等。这种话语被称作“儿语”、“母亲语言”、“保姆语言”或“儿向语言”。

(2)当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交流时,母语者使用的语言也具有“保姆语言”的某些特点,如放慢语速、使用简单的词汇、简化的句子结构等,但与保姆语言有许多差别,因此被称作“外国人话语”。

二三种不同的语言输入观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语言输入是由外在的语言刺激和反馈构成的。

2)语言输入通过正面的反馈和纠正得到强化。

3)通过语言形式的操练可以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

2.心灵学派认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把语言习得机制看做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

3.“互动论”的观点: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和“社会互动理论”。

第二节语言输入与互动的前期研究

一语言输入与语言形式调整的研究

(一)“外国人话语”的特点

所谓“外国人话语”是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是指“说某语言的人对该语言能力有限者或者根本没有该语言能力者所使用的一种简化的语体”。

“外国人话语”与标准的英语有三个方面的不同:

1)在语音方面,具有放慢语速、发音清楚、停顿、重音以及夸张等特点;

2)在词汇方面,偶尔使用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近义词替换、释义等方

式;

3)在句法方面,有三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即省略、扩展、替换或重置等。(二)合语法的与不合语法的“外国人话语”

合语法的外国人话语通常采取三种方式对语言输入形式进行调整,即简化、规则化和繁化。

1)简化:指母语者在与非母语者交流时,为了使语言输入的形式简单易懂所进行的话语调整。

2)规则化:指母语者选择那些对非母语者来说最基本、最简明的结构以减轻非母语者语言加工的负担。

3)繁化:与简化过程相反,由于采取迂回或附加的方法,使语言输入中增加了过多的冗余成分。

(三)语言形式的调整与可理解输入

1.语速是影响语言输入信息可理解性的重要因素。

2.“繁化”调整也是促进语言输入可理解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1)“繁化”调整始终对提高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具有重要作用。

2)一种繁化调整类型是冗余度,如句子成分的重复、解释、利用同义词、左位错等方式;另一种繁化调整类型是明确主位结构,如成分外移、分裂结构等。

3)如果语言输入的难度超过了学习者的水平,这种调整将无助于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

3.语言输入形式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即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第九章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

普遍语法是迄今为止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影响最大的理论。

第一节普遍语法

一普遍语法的性质

1.普遍语法是一系列规定和限制人类语言可能语法形式的原则和运算程序。根据该假设,普遍语法的原则和运算顺序专属于语言官能,是由其基因决定的。

2.普遍语法的性质:

(1)普遍语法是由一些普遍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组成的。而原则系统是普遍的、抽象的,适用于所有的语言。

(2)普遍语法是先天的、是一种生物遗传属性,人类只要具备这些基本原则和特性,语言习得就会自然发生。

二普遍语法的构成

1.普遍语法主要是由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构成。

2.普遍语法中的“原则”是指适用于任何语言的高度抽象的语法构成,是恒定不变的,适用于所有的语言。

3.“参数”,是一组设置在普遍语法广义原则上的句法选项,使得语言呈现多样性。

“参数”是由有限的数值构成的,不同的参数设置形成了语言之间的差异。

4.按照乔姆斯基的最简方案,人类语言的核心是词库,词库由词汇语类和功能语类构成。普遍语法的“参数”属于“词库”范畴,包括在“功能语类”中。

第二节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的理论问题

一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

1.“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的提出源于儿童母语习得机制的探讨。

2.儿童如果没有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的帮助,是不可能在贫乏的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发现目的语规则的。

3.语言对儿童来说是最为抽象的知识,如果没有天赋的普遍语法这种生物遗传属性,儿童是学不会语言的。这就是所谓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

二普遍语法的可及性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主要有三种观点:完全可及观、不可及观、部分可及观。

第十二章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研究

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即所谓“个体差异研究”已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第一节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一般因素

名词解释

教学法 名词解释: 1、教学方法:在教 学过程中,师生 为实现教学目 的完成教学任 务而采取的各 种手段,方法和 程序的总称。2、教学模式:开展 教学活动的一 整套方法论体 系,是在一定的 教育思想观念 或教学理论指 导下建立起来 的较为稳定的 教学活动的结 构框架和活动 程序。 3、教学氛围:是对 教学活动产生 直接影响的课 堂内外部气氛、 场景等。 4、启发式教学:是 以学生的全面 发展和主动发 展为目标,通过 教师的启发诱 导与学生的主 动探究,知情意 和谐发展的过 程 5、演示法:教师在 课堂上通过展 示实物,直观道 具,或进行示范 实验,让学生通 过观察获得感 性认识,掌握知 识的一种教学 方法。 6、读书指导法:在 教师指导下学 生阅读课本或 课外读物,以获 取知识,巩固知 识,运用知识, 形成技能的一 种教学方法。 7、研究性学习:是 学生基于自身 兴趣,在教师指 导下,从自然、 社会和学生自 身生活中选择 和确定研究专 题,主动地获取 知识、应用知 识、解决问题的 学习活动。 8、教学技能:是教 师在教学过程 中,运用与教学 有关的知识与 经验,促进学生 学习,达成教学 目标的能力和 技巧 10调研学习法:学 习者亲自去熟悉和 了解学习的一种对 象的一种学习方 法。 11评价方法:收集 教学的信息,对评 价对象进行价值判 断时所采用工具和 手段的总称。 12合作评价:多个 评价主体从多角 度,多渠道获取关 于学生的多方面信 息以判断学生发展 情况的评价活动方 式。 13成长记忆袋:显 示学生学习成就信 息的一连串表现、 作品、评价结果以 及相关其他相关记 录和资料的汇集。 14教学媒体:在教 学过程中,教师与 学生之间传递以教 学为目的的信息所 使用的媒介工具 15网络教学:是基 于信息技术支持的 采用新型教学模式 和教学方法的教学 形式。 教育学 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教育 者根据一定的 社会或阶级的 要求,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 对受教育者身 心施加影响,把 他们培养成为 一定社会或阶 级所需要的人 的活动。 2、教育学:教育学 是研究教育现 象,揭示教育规 律的一门学科。 3、遗传(遗传素 质):是人的先 天的解剖生理 特征,主要表现 在人的机体构 造、形态、感觉 器官以及神经 系统的特征等。 4、主观能动性:指 人的主观意识 对客观世界的 反映和能动作 用,它是人的主 观意识方面的 特性 5、教育目的:国家 把受教育者培 养成为什么样 的人,是培养人 的质量规格标 准,是对教育者 的总的要求。 6、教育方针:是指 一个国家或政 党发展教育事 业,开展教育工 作的根本指导 思想。 7、培养目标:是教 育目的在各级 各类教育机构 的具体化,也就 是不同类型、不 同层次的学校 培养人的具体 质量规格标准 8、教师资格制度: 是国家对教师 实行的一种特 定的职业许可 制度,是国家对 专门从事教育 工作人员的最 基本要求。 9、教师聘任制:是 指聘任双方在 平等自愿的前 提下,由学校或 教育行政部门 根据教学岗位 设置,聘请有教 师资格的公民 担任相应的教 师职务的一项 教师任用制度。 10、教师:是

英语教学法汇总

英语教学法汇总 只有努力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寓教于乐,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在上课时必须精心创设情境,以布置教室、角色扮演或播放录像、录音等方式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通过音乐、绘画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英语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多参与一些积极有效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才能使他们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轻轻松松提高素质。 1、直观教学法 2、情境教学法 3、模仿练习法 4、歌谣说唱法 5、表演法 6、竞赛法 7、讲授法 8、演示法 9、交际教学法 10、自然法教学 11、暗示法 12、游戏教学法 13、三位一体教 学法 14、活动教学法 15、全身反应法 16、多媒体辅助 教学法 17、激趣法 18、任务教学法 19、艺术激趣式 教学法 20、简笔教学法 21、猜图法 22、挑战法 23.演角色 22.双簧 25、演讲比赛: 26、拍卡片说句 子 27、分组拼读单 词比赛 28、动作教学法 29、合作教学法 30、功能意念法

1、直观教学法 在教学时,有些教学材料贴近于生活,能充分反映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教师应该有效地利用资源,如运用实物或图片、教具等进行演示,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比较鲜明的事物表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他们将所学的内容应用到他们的生活中去。 教具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尽可能使用直观教具(如看录象模型教学挂图实物教具等)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形象化、生动化。 如在学习book , pencil 等学习用品和apple , orange 等水果时,就可以利用水果实物或图片进行教学,使抽象的单词直观化,使英语的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 2、情境教学法 情景是教师创设或模拟的生活场景,应具有真实、生动、实用的特点,便于学生将所学语言材料进行综合、创造性地进行表达交流。这种练习方法,有接近生活的交际功能,而且能变单调、机械的句型操练为活泼、生动的交际性练习。情境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学习英语,能使英语课堂教学趣味化、形象化。 如学习“May I come in?”这个句子时,可以先请学生注意看和听:教师走出教室,在教室门上敲几下,并注视全班学生,用请求的语气和想进来的手势说:“May I come in?”这时学生都睁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地听“老师在说什么呢?”教师可趁势再重复两遍,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听懂了句子的意思,并且能把听到的句子“May I come in?”流利地说出。在这种情境下学会的句子,记忆牢固且能学以致用,如进老师办公室,就会自然使用“May I come in?” 3、模仿练习法 英语学习需要学生的模仿练习,因为英语的语音、语调及书写必须准确无误。为此,教师在范读字母、单词或句子之前,应该让学生听老师的读音,看老师的口形,进行认真的模仿练习。引领学生反复训练,鼓励学生大胆张口。 4、歌谣说唱法 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根据其特点,将学习的内容编成一些顺口易记的歌诀。 如:丁丁、丁丁真能干,学习思考用head,小小eye看黑板,竖起ear认真听,mouth、mouth 长得巧,讲起英语都说好,nose、nose嗅觉灵,foot、foot踢足球,arm、arm来举重,长长leg 跳绳快,虽然比赛伤了toe,领奖face乐开了花,全班拍着hand,夸他为班争了光。学生在背歌诀时,脑、口、耳并用,还可以配以肢体表演,这样的英语学习是愉快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使他们感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5、表演法 英语是语言的载体、交流的工具。不同的语言其表现的形式也不同。英语只是其中一种。作为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很强。在英语课堂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 例如:在学习句型what would lilk to eat? I would like some...... would you like some....yes,please(no,thanks)的过程中教师点拨了句型的理解和用法后,可以由学生自由结合表演回话,可以去讲台前,由学生作为裁判。在此过程中,学生会精心准备,认真表演,发挥出自我极限,你会发现学生对句型的语境理解的运用更加准确,记忆时间更加持久。 又如在“In the morning”这一单元后,我们的表演要求就是:把一天从早晨醒来到上学这一阶段的生活用英语表演出来。每个小组四名同学,分别扮演爸爸、妈妈、Jimmy、 Betty ,为了表现的逼真,学生们带来了牙刷、口杯、梳子、闹钟、牛奶、面包和鸡蛋等道具,甚至还有妈妈用的围裙。当演出开始时,随着闹钟音乐的响起,同学们开始了精彩的表演。除了新学的单词:起床、刷牙、洗脸、梳头、吃早点、去上学,他们主动地选用了课文中的歌曲来伴奏。这样使得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泼。在剧中,每个同学的对话虽然不多,但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正在使用刚学到的知识,并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所以都很认真的对待演出。而且,在演出后他们也很有成就感。而没有走上台的同学也被带动,纷纷举手表示下次要演。 6、竞赛法 青少年活泼、好强、好表现,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努力在英语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说和做的机会,使他们处于学习的主人地位。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把游戏搬进课堂,不仅拉近了师

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和定义

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通常也称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这门学科的发展综合了多种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成果,参与教学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的人员由于其背景的不同,他们往往会从不同的视野来界定和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因此人们在教学设计的定义上尚未取得完全的统一。下面是国内外比较有影响的教学设计定义: 加涅认为:“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加涅,1992) 肯普提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肯普,1994) 史密斯等的观点:“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史密斯、雷根,1999) 梅瑞尔在其新近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将教学设计界定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science-based technology)。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 (梅瑞尔,1996) 帕顿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提出:“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帕顿,1989) 乌美娜等认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 何克抗等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何克抗,2001) 上述几种定义反映了人们对教学系统设计内涵理解的不同角度以及各自的侧重点,有的突出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特征,如加涅、肯普、乌美娜、何克抗等,有的侧重于学习经验与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如梅瑞尔,有的则从设计科学的角度出发突出了教学系统设计的设计本质,如帕顿等。 通过对这些定义的分析比较,我们认为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它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系统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它们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如果不考虑影响解决方案实施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那么设计出来的解决方案就无法达到其预期的目标。 (2)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这一系统中包括了促进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小学数学最新教学方法有哪些(转载) 1、对应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因素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小学数学一般是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表,并以此孕伏函数思想。如直线上的点(数轴)与表示具体的数是一一对应。 2、假设思想方法 假设是先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问题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按照题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出现的矛盾,加以适当调整,最后找到正确答案的一种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是一种有意义的想象思维,掌握之后可以使要解决的问题更形象、具体,从而丰富解题思路。 3、比较思想方法 比较思想是数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手段。在教学分数应用题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比较题中已知和未知数量变化前后的情况,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解题途径。 4、符号化思想方法 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内容,这就是符号思想。如数学中各种数量关系,量的变化及量与量之间进行推导和演算,都是用小小的字母表示数,以符号的浓缩形式表达大量的信息。如定律、公式、等。 5、类比思想方法 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如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类比思想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的自然和简洁。 6、转化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是由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思想方法,而其本身的大小是不变的。如几何的等积变换、解方程的同解变换、公式的变形等,在计算中也常用到甲÷乙=甲×1/乙。 7、分类思想方法

分类思想方法不是数学独有的方法,数学的分类思想方法体现对数学对象的分类及其分类的标准。如自然数的分类,若按能否被2整除分奇数和偶数;按约数的个数分质数和合数。又如三角形可以按边分,也可以按角分。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而产生新的概念。对数学对象的正确、合理分类取决于分类标准的正确、合理性,数学知识的分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建构。 8、集合思想方法 集合思想就是运用集合的概念、逻辑语言、运算、图形等来解决数学问题或非纯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小学采用直观手段,利用图形和实物渗透集合思想。在讲述公约数和公倍数时采用了交集的思想方法。 9、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数离不开形,形离不开数,一方面抽象的数学概念,复杂的数量关系,借助图形使之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另一方面复杂的形体可以用简单的数量关系表示。在解应用题中常常借助线段图的直观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10、统计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中的统计图表是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求平均数应用题是体现出数据处理的思想方法。 11、极限思想方法: 事物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极限方法的实质正是通过量变的无限过程达到质变。在讲“圆的面积和周长”时,“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极限分割思路,在观察有限分割的基础上想象它们的极限状态,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公式还能从曲与直的矛盾转化中萌发了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 12、代换思想方法: 他是方程解法的重要原理,解题时可将某个条件用别的条件进行代换。如学校买了4张桌子和9把椅子,共用去504元,一张桌子和3把椅子的价钱正好相等,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 13、可逆思想方法: 它是逻辑思维中的基本思想,当顺向思维难于解答时,可以从条件或问题思维寻求解题思路的方法,有时可以借线段图逆推。如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

教学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教学法) 1、教学氛围:教学氛围 指的是对教学活动产 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 外部气氛、场景等。 2、启发式教学:以学 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 发展为目标,通过教 师的启发诱惑与学生 的主动探究,实现知 情意和谐发展的过 程。 3、教学模式:是在一定 的教育思想观念或教 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 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 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 动程序。 4、讲授法:讲授法是指 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 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 知识信息的方法。5、演示法:演示法是指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 示各种实物、直观教 具,或进行示范性实 验,让学生通过观察 获得感性认识,掌握 知识的一种教学方 法。 6、实验法:是指学生在 教师的指导下,利用 一定的仪器设备,通 过条件控制引起的有 些变化,从观察这些 变化中获得知识,培 养技能技巧的方法。 7、读书指导法:是指在 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 读课本或课外读物, 以获取知识、巩固知 识、形成能力的一种 方法。 8、研究性学习:是指学 生基于自身兴趣,在 教师指导下,从自然、 社会和学生生活中选 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主动获取知识、应用 知识、解决问题的学 习活动。 9、讨论学习法:学生在 老师的指导下,为解 决某个问题与他人相 互研讨、切磋琢磨、 相互学习的一种方 法。 10、调研学习法:调研学 习法就是调查研究学 习法的简称,它是指 学习者亲自去熟悉和 了解学习对象的一种 学习方法。11、教学技能: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运用与教 学有关的知识与经 验,促进学生学习, 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 和技巧。 12、导入技能:教师在讲 解新知识教学活动开 始时,有意识、有目 的地激发学生的兴 趣,引导学生进入新 的学习情境的一种能 力和技巧。 13、板书技能: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根据教学 的需要用黑板以凝练 的文字语言或形象的 图表传递信息的能力 和技巧。 14、评价方法:评价方法 是教学方法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是指收集 教学的信息、对评价 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时 采用的工具和手段的 总称。 15、合作评价:是指多个 评价主体从多角度、 多渠道获取关于学生 的多方面信息以判断 学生发展情况的评价 活动方式。 16、成长记录袋:成长记 录袋是显示学生成就 信息的一连串表现、 作品、评价结果以及 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 的汇集。 17、纸笔测验:根据教学 目标通过编制试题组 成试卷对学生进行测 试引出学生的学习表 现然后按照一定的标 准对测试结果加以衡 量的一种评价方法 18、网络教学:网络教学 是基于信息技术支持 的采用新型教学模式 和教学方法的教学形 式。 19、教学媒体:教学媒体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 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 所使用的媒介工具。

英语教学法术语

载入中…… 载入中…… 时间记忆 << < 2008 - 3 > >>日一二三四五六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最新评论 Re:英语学习十要素 Re:《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发展 Re:《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发展 Re:《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发展 Re:《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发展 Re:《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发展 Re:课堂上表扬的尺度 Re:我市教师肖君侠荣获河南省第九届 Re:我市教师肖君侠荣获河南省第九届 Re:如何处理教材中的阅读短文 专题分类 研修茶座 我的首页相册标签 教师论文(5) 学生习作(8) 说课资料(0) 优秀教案(0) 通知(7) 经验交流(22) 论文(3) 业务学习(14) 最新日志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发展研究》 关于说课(转载) 说课的内容、模式(转载) 我市教师肖君侠荣获河南省第九届初中英 我和你---奥运主题歌 学外语的忌讳(转载) 英语学习十要素 自主学习不是自己学习

课堂上表扬的尺度. A Letter of Invita 最新留言 载入中…… 搜索 载入中……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用户注册忘记密码 友情连接 博客信息 详细信息 站内订阅(0) 加为好友 发送短信 日志:51 评论:157 留言:3 访问:7571 英语教学法术语 [ 2008-3-4 8:38:00 | By: duanhongxia ] 推荐 APPENDIS A The Terms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英语教学法术语 A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总复习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教学系统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 学活动、___信息资源__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一系统化过程―。 2?传统ID模式的发展经历过两代,是以学习理论作为分代原则,第一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第二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则是以认知 主义学习理论 作为理论基础。 3?著名教学设计专家加涅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 4.在教学系统设计实践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按照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 的不同,教学系统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以系统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产 品为中心。 5?巴纳西强调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提出了宏观教学系统设计理论。6?加涅教学设计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他提出的为学习设计教学的主张,他认为教学 必须考虑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即学习条件。 7? 梅瑞尔等人在《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对教学设计做了如下的阐释: “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 scie nce-based-tech no logy )。”教学 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_。 8?教学设计是运用一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 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10? 1900年杜威提岀发展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 12? 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理论起了较大的作用。这一时期, 学习者与教学媒体、教学情境的结合是教学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13?软件、声像教材、印刷教材、学习指导手册、教师用书等属于以产品为中心的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常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必须运用课本、手册、挂图、幻灯、直观教具等手段,运用讲解、演示、练习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地思考,使学生逐步地理解、掌握学习知识的一系列方法。学生要学,也必须运用课本、练习册、学具等手段,采取观察、操作、听讲等方式进行探索、理解。由于数学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有抽象的概念,有带规律性的法则、公式、定律,有丰富的几何图形,综合运用知识解答的应用题等等,这些内容,从教的角度来看,包含着很多因素。有传授知识的因素,也有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因素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从学的角度来看,包含着已知的因素。为此,决定了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长期以来,广大的数学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许许多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就把老师们过去和现在常用的教学方法做一个系统整理介绍,以方便广大教师在教学时选用。 一、谈话法 谈话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师生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教师讲,学生也讲。 我们来看一教师在教××比××多(或少)的概念时师生的一段对话。 师问:图上有什么(见图15)? 生答:图上有一排三角形;一排圆形。 师问:有几个三角形?有几个圆形? 生答:有3个三角形,5个圆形。 师问: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生答:要我们比一比三角形和圆形的多少。说一说三角形和圆形谁多,谁少。 师:应该说比一比三角形和圆形个数的多少。 师问:谁能说一说? 生1:圆形比三角形多,三角形比圆形少。 师纠正:圆形个数比三角形多,三角形个数比圆形少。 生2:圆形的个数比三角形多2个,三角形的个数比圆形少2个。

《英语教学法》名词解释

《英语教学法》名词解释 ◆Structural view (结构主义语言理论) The structural view of language sees language as a linguistic system made up of various subsystems: the sound system (phonology); the discrete units of meaning produced by sound combinations (morphology), and the system of combining units of meaning for communication (syntax). ◆Functional view(功能主义语言理论) The functional view not only sees language as a linguistic system but also a means for doing things. In order to perform functions, learners need to know how to combine the grammatical rules and the vocabulary to express notions that perform the functions. ◆Interactional view(交互语言理论) The interactional view considers language to be a communicative tool, whose main use is to build up and maintain social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Behaviourist theory(行为主义理论)------Skinner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资料--_习题集附答案

第一章绪论 二、填空题 1.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______方法,将_______________的原理转换成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四大基本要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学设计研究常用的方法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设计的学科性质。 2.谈谈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之间的区别。 3.请简要说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之间的关系。 4.试比较分析ID1和ID2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上) 一、填空题 1、学习需要是学习者学习方面_______ 与_______ 之间的差距 2、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_______ 和_______的综合。 二、名词解释: 1、学习需要 2、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三、简答题 1、确定学习需要的基本方法是哪两种?其主要特点和区别是什么? 2、简述小学生的学习风格。 第三章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中) 一、填空题 1.分析学习内容一般可采取下列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学习内容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下列六种,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认为:认知领域的目标是指知识的结果,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教学目标 2.ABCD模式 三、简答题

教学法名词解释

1.教学氛围:指的是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外部气氛,场景等. 2.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3.启发式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目标,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实现知情意和谐发展的过程. 4.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5.读书指导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课本或课外读物,以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方法. 6.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7.调研学习法:就是调查研究学习方法的简称,它是指学生亲自去熟悉和了解学习对象的一种学习方法. 8.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9.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和技巧. 10.评价方法:是指收集教学的信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时采用的工具和手段的总称. 11.成长记录袋:是显示学生学习成就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12.合作评价:是指多个评价主体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关于学生的多方面信息以判断学生发展情况的评价活动方式. 13.教学媒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所使用的媒介工具. 14.网络教学:是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教学形式. 15.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16.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直接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18.遗传素质:也称为遗传,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性等. 19.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它是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特性,故称为主观能动性. 20.教育的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21.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2.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关的具体化,也就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标准. 23.智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24.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享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职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6.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27.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28.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29.核心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把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学小组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教学的课程. 30.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31.课程标准:是指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目标,水准,结构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 32.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指定的知道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33.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按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34.德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 35.行为训练法:是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惩等方式进行德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练道德意志.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36.班级:是学校根据管理的需要,把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分割成一个个小范围的聚合体。它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 37.班主任:是由学校指定的,全面负责一个班级教育与管理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的老师。 38.集体舆论: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 39.班风:一个班的集体舆论持久地发生作用而形成一种风气。

英语教学法复习资料

英语教学法复习资料 一、术语翻译 1. 语音学:Phonetics 2. 目的语:target language 3. 教学路子/途径:Teaching approach 4. 交际途径: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5.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6.习得:Acquisition 7. 转化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8. 交际年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9. 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 10. 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11. 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12.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 13. 个性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 14.听说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 15英语教学:TESL 10. 句型操练:Pattern drill 16. 语法分析:grammatical analysis 17发现学习法:Discovery learning 二、单项选择题 1.Which of the following activities involves writing? ___A___ A. Labeling pictures. B. Matching pictures with labels. C. Dramatization. D. Role play.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longs to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B ) A. focus on accuracy B. focus on fluency C. focus on strategies 3.What’s the teacher doing by saying “Now you are going to do this in pairs.” ? ___C___ A. Checking understanding. B. Giving prompt. C. Setting tasks. D. Getting feedback. 4. What syllabus does the following present? (C ) Unit 1 Self-introduction Unit 2 Greetings Unit 3 Asking the way Unit 4 Making apologies Unit 5 Inviting Unit 6 Extending thanks A. structural syllabus

五步教学法解释

“五步教学法”教学模式实施意见 一、实验目的 坚持生本教育中“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教学宗旨,遵循“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的课堂主题,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做自己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会学,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二、课改内容 学校在吸收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及杜郎口中学学习模式精髓的同时立足自身实际,取长补短,尝试开展“五步教学法”。 “五步教学法”以导学案统领,以小组学习为抓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本质,以“三维目标”为目标,以发展学生为方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全方位开放。通过自己主动学习、深入探究、动手实践去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概念、解决新问题,在构建新知的过程中,获取经验、发展能力。课堂上用丰富多彩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取代单一的讲解接受式学习,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究,进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成长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慧。 依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反馈检测、当堂达标”等课改思想与思路,课堂模式在操作分为五个大环节:揭示目标——小组合作——展示点评——拓展延伸——总结提升(语文:激发兴趣,揭示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组合作,研读品析——展示点评,情感升华——拓展延伸,总结提升。数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目标,明确任务——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尝试练习,拓展延伸——整体回顾,总结提升) “五步教学法”较之以往课堂主要有三方面的改变:一是备课模式的改变,二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三是课堂模式的改变。 (一)改变备课模式——编好用好导学案 导学案的功能重在“导”,核心在“学”。学案和教案有本质区别。首先,学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这是根本性的转变,是学校以生为本

(完整版)何克抗主编的《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

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 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一、名词解释: 1、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新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教学系统:按照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我们把为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功能的各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看成教育系统或教学系统。 3、教学系统的基本层次:机构层次的系统、管理层次的系统、教学层次的系统、学习层次的系统。 4、系统方法: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系统分析技术、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选择技术、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以及评价调控技术等子技术构成了系统方法的体系和结构。 5、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6、细化理论: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七条策略。 7、成分显示理论: 8、ITT: 9、教学处方理论:六个基本概念、一个理论框架、三条基本原理、两个关于教学设计的知识库。 10、肯普模式: 11、史密斯—雷根模式: 二、思考题: 1、有人认为“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二者研究对象相同,是性质上的低层次重复和名词概念间的混同与歧义”,你对此观点有何看法。 答: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新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在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学科层次上都有所区别: 研究对象: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的本质与教学的一般规律;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用系统方法对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 学科性质:教学论是研究教学本质与规律的理论性学科(较高理论层次的学科);教学设计是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设计与计划的应用性学科(在学科层次上较低一级)。 理论基础:教学论通过对教学本质与规律的认识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与方法,即以教学理论作为理论基本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条件与方法;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两者对教学理论的强调也不同,教学论只是依据理论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与方法,而教学设计不仅强调教学理论还强调学习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更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 总之,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一般规律的理论性学科,是描述性的还不是规定性的理论;而教学设计本身并不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的一般规律,只是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是规定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理论。 2、回顾我国教学设计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方向。

美国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

美国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 目前,在美国小学数学课上使用较多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讲解法 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由教师告诉学生怎样证明数学的性质,怎样理解和使用概念,怎样计算。讲解时常用演绎法,即教师先出示概念或一般法则,再举几个例子说明,然后学生进行练习。 美国的教学法研究工作者一般认为,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给学生较多的较系统的知识;特别是在讲一些新的概念以及一些符号记法时宜于采用。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很大的缺点,在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较差,容易把学生作为一个接受器,把数学知识注入给学生,而且系统讲授往往不能完全适合学生的需要,影响教学的效果。 二探究法 这种方法是由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题目,并引导学生探究出这些题目的计算法则或公式来。 例如,教倒数时,教师画三个长方形,让学生根据所给的长和宽分别算出面积。 然后让学生算下面问题: 想一想:由此得到什么公式?为什么? 让学生到黑板演算之后,找出各题得到不寻常的结果的原

因,再让全班学生找出各题有什么相同点。当学生找出“每个分数的分子是另一个分数的分母时,它们的乘积等于1”以后,教师指出倒数概念,并让学生做求一个数的倒数的练习。 三发现法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是这种教学方法的积极倡导者。他主张“教数学……要让学生自行思考数学,参与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去。”发现法的一般步骤是:1.创造问题的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2.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收集资料;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5.总结做出结论。采用纯发现法进行教学,自始至终都由儿童自己独立活动。其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是也有很大缺点,难以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完整的知识,因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近年来提倡采用引导发现法,即在拟定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提出假设时,教师可以适当给以提示和帮助,最后还可以组织讨论。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能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完整的知识,并发展他们的智力。 千克放一袋,可以放几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并画图说明是怎样想的。 然后教师巡视全班,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启发性问题,如:“假如类似这样的题,已知数都是整数,你怎样解

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学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狭义的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是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教育者:是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3.受教育者:是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5.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6.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出的,对受教育者的培养规格和素质发展要求的预期设想和规定。 7.培养目标: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是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随着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类型、级别而变化。 8.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9.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0.教育制度:广义的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狭义的指学校教育制度。 1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2.教育行政体制:教育行政体制又称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或教育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组织体系和相关制度的总称。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13.学校: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14.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15.个体的发展:通常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16.校长负责制:是指学校工作由校长统一领导、全面负责的学习组织制度。 17.教师:从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都可称之为教师。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18.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19.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20.课程:广义上课程是按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学校安排和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一切活动。狭义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它主要体现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之中。 21.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2.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3.教科书: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