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经典地位与现代价值
《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与传承

《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与传承背景介绍《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诗歌集合之一。
由中国历史上先秦时期的各国诗人创作而成,其内容以描述当时社会、政治、爱情等主题为主。
《诗经》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影响因素文化传统《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通过表达个体与社群之间的关系、展示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等方式,将其深深根植于中国人民心中,并对后世文化和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语言形式与风格《诗经》以五言和四言为主要韵脚形式,既简练优美又易于歌唱记忆。
这种特殊的韵律形式,在后世促进了汉赋、宋词等文学体裁的发展。
同时,《诗经》中所运用的辞章技巧和修辞手法也被后世文人所借鉴和传承。
主题与内容《诗经》的主题丰富多样,包括爱情、家庭、友谊、政治和社会等。
这些主题在后世文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成为了不同作品的写作灵感来源。
例如,《红楼梦》中对于家族和婚姻的描写就直接受到了《诗经》的影响。
传承与延续唐诗盛世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其诗歌成就享誉千古。
许多唐代的文人饱读《诗经》,并通过对其风格、表达手法等方面的吸收与融合,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
宋词继承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和创新的时期之一,其中以宋詞最为著名。
宋詞在形式上有很大程度上参考了《诗经》中五言形式,并以其独特优美的音乐性而闻名于世。
《长恨歌》就是一个充分体现了对《诗经》影响与传承的例子。
现代文学《诗经》的影响延续至今。
现代中国作家在创作中仍然可以感受到《诗经》的生命力和魅力,通过对其主题、情感表达和意象等方面的借鉴与传承,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
结论《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传承。
从唐诗盛世到宋词继承,再到现代文学的发展,都能看到《诗经》的身影。
通过其语言形式、风格、主题与内容等方面的启示与借鉴,《诗经》成为塑造中国文学独特性和价值观念体系的重要基石。
现代文化中的《诗经》影响

现代文化中的《诗经》影响介绍《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著名的一部诗歌总集。
自从其创作完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尽管时间过去了很久,但《诗经》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和美学价值仍然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文化。
影响领域1. 文学《诗经》对于中国古代以及现代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许多著名的古代文人如杜甫、李白等都借鉴了《诗经》中的语言表达和意境构建方式来塑造自己的作品。
同时,在现代诗歌创作中,《诗经》也经常被引用或模仿,使得其艺术价值得到继承和发展。
2. 音乐《诗经》中众多篇目被谱曲传唱,这些音乐作品都是以古代汉族民间音乐为基础而创作的。
这些古老的旋律通过传承和改编,延续至今。
它们不仅作为文化遗产一直流传下来,并且也在现代音乐中找到了新的呈现形式。
例如,在交响乐、流行歌曲、电影配乐等领域中都能感受到《诗经》旋律的影子与灵感。
3. 文化研究与教育《诗经》被广泛用于文化研究和教育领域。
学者们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深入探讨其背后隐藏的历史、社会、人文等方面信息,进一步拓展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
在学校教育中,《诗经》也是重要的国学教材之一,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代文化精神和美學价值观。
4. 社会礼仪与价值观《诗经》中反映了古代社会礼仪与价值观念,这些思想依然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小雅·南有嘉鱼之什》中提倡以善良待人、友爱共处的精神,这种价值观念对传统中华文化和现代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诗经》中描写的君王治理国家的思想,也为现代政治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内容。
结论《诗经》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文化的多个领域。
无论是文学、音乐、教育还是社会礼仪与价值观等方面,它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研究和学习《诗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智慧,同时也为现代文化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启迪与借鉴。
诗经的价值及其艺术成就

诗经的价值及其艺术成就《诗经》是中国古代由口头文学创作转化为书写文学创作的第一部诗集,是中华文化代表性的元典,是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是西周先进的人文精神与上古民歌、祭歌的优良的艺术经验,是在汉语和文学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产物。
《诗经》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且是中国上古社会生活及文化精神的凝聚和艺术的升华。
它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昭示着后人,成为后世社会文化教育的光辉经典和文学创作的永恒楷模,在中国后代社会政治、文化、思想、道德、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比其他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要远为巨大的影响。
(一)《诗经》的语言价值---奠定了诗歌语言形式的基础诗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为材料,构造出生动感人的篇章。
《诗经》的语言是经过提炼加工的书面语,是在先秦全民共同语的基础上规范化的语言,它对我国书面语言的统一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诗经的基本体裁形式是四言体,常常四句十六字即十六个音节便能成为内涵丰富又可吟唱的动人诗章。
这种诗歌艺术形式一经形成,就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基本样式之一。
语言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但基本词汇不变。
《诗经》中有一部分词汇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的基本词汇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形象生动的固定词组,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语言财富,成为我们经常使用的成语。
同时,《诗经》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格,诸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比、对偶、衬托、排比、顶真、回环、双关、叠字、叠句、双声、叠韵等等,都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二)、《诗经》的文学艺术价值---文学史的光辉起点《诗经》的创作,标志着人们已经摆脱了远古时期神话宗教阶段的文化氛围,开始将目光转向最为现实的人生之途;标志着人们已经开始用清醒的实践理性精神来认识诗这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言志”和“载道”的功能,开始在一定的诗学观念下进行着目的明确的自觉创作。
《诗经》标志着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它直接为政治改革、为揭露社会弊病、为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一些优良的艺术经验,对中国文学两千余年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简要叙述《诗经》的艺术特点及影响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对我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诗经》的艺术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诗经》的艺术特点1. 真实性《诗经》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真切的生活情感而著称。
其中的许多诗篇描绘了农民的生活、田园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百态,展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真实风貌和群众生活的真实面貌。
2. 抒情性《诗经》不仅是一部反映社会风貌的作品,更是一部充满了抒情情感的诗歌集。
其诗篇多以爱情、离别、思念等情感为主题,通过优美的语言和抒情的笔触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3. 多样性《诗经》包含了风、雅、颂三类诗歌,内容涉及了政治、社会、风俗、风景等多个方面,呈现出了诸多不同的题材和风格,丰富多彩。
二、《诗经》的影响《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影响《诗经》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先秦时期至宋代,我国文学家们不断地在《诗经》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发展,形成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风格和传统。
2.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也影响了世界文学。
它的抒情性和真实性赢得了世界各国文学家的赞誉,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一部具有千古之名的文学巨著,《诗经》以其真实性、抒情性和多样性的艺术特点,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古代文学和世界文学。
它所展现的深刻的生活情感和丰富多彩的题材,使其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宝贵遗产,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总结回顾,《诗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鲜明特色和卓越成就,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也为世界文学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诗经》的深度和广度的探究,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了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及影响,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这部伟大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名家对诗经的评价

名家对诗经的评价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部被誉为“诗之源泉”的经典之作,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汇集了先秦时期的众多诗篇,共计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这部千古传世之作,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看名家对《诗经》的评价。
1.孔子评价《诗经》:孔子曾赞誉《诗经》为“诗之源泉”,他认为《诗经》中的诗歌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并且强调学习《诗经》对个人品德的修养和道德观念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他说:“不学《诗》,无以言。
”可见,《诗经》在古代文化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荀子评价《诗经》: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诗经》的评价也非常高。
他认为,《诗经》中的诗歌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促进社会和谐。
他在《劝学》篇中指出:“《诗》者,言志之文也。
”充分肯定了《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其他名家评价:《诗经》还受到了其他名家如墨子、韩非子等人的高度评价。
他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诗经》的教化作用和文学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价值和影响不仅体现在古代,而且在现代也具有很高的地位。
现代学者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揭示了许多古代文化的秘密,为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同时,《诗经》中的许多诗篇,如《关雎》、《蒹葭》等,成为了古今诗人传颂的佳作,激发了无数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灵感。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诗经》,学习《诗经》,传承《诗经》。
人们通过解读《诗经》,汲取古代文化的精华,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道德品质。
可以说,《诗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总之,从名家对《诗经》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部古代经典之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诗经的相关知识点详细总结

诗经的相关知识点详细总结《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是先秦时期古诗歌文化的结晶,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许多有关古代社会的文化、政治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点。
一、《诗经》的概述《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也是我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先秦时期古诗歌的集大成者。
《诗经》分为三部分:风、雅、颂。
其中风是古代小调、民歌,雅是宗庙音乐,颂是宗庙乐歌。
每一篇歌词都是由词调和歌词组成的。
词调是音乐的基础,歌词则是诗意的体现。
《诗经》的创作时间大致可追溯到周朝早期,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
这部文学经典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道德观念,也是古代文化遗产的精华之一。
二、《诗经》中的分类《诗经》分为三部分:风、雅、颂。
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都有所不同。
风:是一种民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其中的《关雎》、《悯农》、《伐檀》等都是具有很高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篇章。
雅:雅是一种宗庙音乐,主要反映了周朝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歌词中表现出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君王的忠诚。
颂:颂是一种宗庙乐歌,主要形式是组歌和大合唱。
歌词通常都是赞颂名将或歌颂帝王,叙述国家典型事迹的。
三、《诗经》中的器物《诗经》中经常出现的器物有铜器、乐器和玉器。
它们的使用不仅说明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审美。
铜器:铜器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农具、兵器和日常用品,同时也是重要的礼器和宗庙祭器。
例如《大雅·生民》中出现的“伐柯伐柯,其则不远,献于天子,以作右方。
”就是指一种铜质礼器,它是向天子献贡的一种仪式性物品。
乐器:《诗经》中描述的乐器有钟、磬、笙、瑟等,它们在当时都属于重要的宗庙祭器。
乐器在文化交流、政治团结、民众欣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玉器:玉器在当时是高尚的贵族文化的象征,它是一种使人感到神秘、高贵和神圣的材料。
《大雅·荡》中有“以瑶洁齐衡”,在描述铜和玉材料的大可差异,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玉器的珍贵和重要性。
《诗经》的文化价值及现代意义

《诗经》的文化价值及现代意义《诗经》是面向现实的艺术。
不仅表现为农事诗的描写,面向现实的生活观念使周人把诗的创作看成对自己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
大至国家的宗庙祭祀、军事、宴飨朝会、政治变革,小至平民百姓的蚕桑耕耘、屯戍徭役、婚丧嫁娶、娱乐游观,都是《诗经》所要描写表现的对象。
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并使《诗经》具备叙事和朴真特征,具备生活的亲切感,从而鼓励人们回去高度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抨击社会中的一切不合理现象,唤起人们对理想生活展开坚持不懈崇尚,它本身就沦为一部生活的教科书,具备非常大的社会教育力量。
可以说,《诗经》时代的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只产生民间诗歌的时代。
总之,诗人在正视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情感,都可以在一首首短小的抒情诗中获得整体表现。
可以说道,在世界各民族中,还没哪一个民族能够在年前就产生如此众多的抒情诗并作,整体表现如此高度的文化学识。
他们已经不是以一二部史诗的方式,而是以全民族的抒情诗的方式来揭示生活的本质、来表现历史的内容的。
他们正是以直面现实的'抒情诗创作态度,不但描述了周代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而且还通过自己的情感表现,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他们不但以抒情诗的方式揭示了生活的本质,而且还表现了周民族的生活旨趣、观念以及其文化品格;他们不但创造了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批直面现实的抒情诗作,而且还奠定了中国后世抒情诗歌直面现实的创作传统。
同时,他们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说明,具有中国的民族文化精神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是最有生命力、最伟大的艺术。
知识经济时代对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存有很大的冲击,也发生改变着人们的情感世界和伦理观念,因此,必须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满足用户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市场需求,不仅必须文化技术创新,而且必须深入细致发掘民族文化精神,重铸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张扬,民族精神就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
《《诗经》的文化意义和现代价值》

《诗经》的文化意义和现代价值1. 引言《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记录了先秦时期诸多风景、人情和哲理。
本文将探讨《诗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
2. 传统文化的基石2.1 文化传承与认同《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蕴含着丰富的儿女情长和社会风貌,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和研究《诗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风俗、礼仪之道以及人伦关系,从而加深对自身文化根基的认同和理解。
2.2 形塑审美观念“风雅颂”,这是《诗经》三个大类别。
其中,“雅”是指高尚优美之意,正是通过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念。
这种审美观念并不只停留在古代,如今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 道德伦理的教化3.1 立人之道《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尊重、忠诚和正直。
例如,“友而不疑、义而不错”,这种意识深入人心,使得《诗经》具有给人启迪和引导道德行为的作用。
3.2 培养情操我们可以在《诗经》中找到许多表达感情和传递情绪的文字。
通过欣赏这些古代文学艺术品,人们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操,增强对美感的敏感度。
4. 现代社会中的价值4.1 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保持文化自信并保护本国传统文化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杰出的代表之一,对于提升国家形象和塑造国民身份认同起到了积极作用。
4.2 艺术创造与审美发展近年来,借鉴《诗经》中优秀的艺术创作方式和审美观念的现代艺术作品不断涌现。
这种创新与传统结合的形式不仅拓展了艺术创作的边界,也为审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4.3 道德教化与社会建设《诗经》中弘扬的道德准则和高尚品德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能够推动社会向更加公正、和谐的方向发展。
5. 结论《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里的一颗明珠,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记忆、文化认同和道德教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的经典地位与现代价值演讲人:中宇演讲地点:师大学演讲时间:2016年5月作者:中宇《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5日11版)●从《诗经》选诗经周初到春秋中叶约500年的时间跨度来看,《诗经》无疑经过了历代多次编集的不断积累才最终成书,但孔子很可能是《诗经》最后的编定、校定者。
●周代诗人们对历史进步的高度敏感,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非分明的价值判断,从先进的文化层面,夯实了西周和东周共延续近800年的基业。
●“风雅”即《诗经》中风诗、雅诗融入广阔社会、民间,并提升其文化涵的现实主义传统。
“风雅”成为唐代诗人的主要标准,白、杜甫、白居易、愈等,都在他们的诗篇或诗论中,推崇源自《诗经》的“风雅”“比兴”。
《诗经》的编订问题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孔子做了两项与《诗三百》编订相关的关键工作。
第一项是“去其重”,即在3000余篇诗中,去除重复,校订错讹,编成了一个文献意义上的“善本”。
第二项是“取可施于礼义”,即进行选择,也就是说,《诗三百》是以儒家理想作为编辑标准进而形成的新的“精选本”,与孔子所依据的此前的各种文本,具有根本的不同。
司马迁显然认定《诗三百》是孔子依据流传的大量文献重新“编定”,而非仅进行文献整理。
东汉班固、王充,唐代陆德明,宋代欧阳修、程颢、王应麟,元代马端临,明代顾炎武等,均沿袭司马迁说。
司马迁、班固、王充等,都是时间距孔子最近的汉代著名史学家或思想家,他们可以依据更多、更可靠的调查和取证,来做出史学或诗学的理性判断。
学术界一般认为唐代孔颖达主持编撰的《五经正义》,其中最早对司马迁“删诗说”表示怀疑,认为先典籍中,所引《诗三百》以外“逸诗”数量相当有限,由此推测当时不可能存有3000余篇诗供孔子删选。
南宋樵、朱熹也不相信“孔子删诗”。
但这些“有限的怀疑”,并没有动摇时间更早的司马迁以来的基本判断。
转折点在清代,朱彝尊、翼、述、源、方玉润等均否定孔子“删诗”说。
由于否定者众,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论题的方向,也相当程度上影响到现当代学者。
这里需要指出,清代对“删诗”说人多势众的否定,有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
就是在清朝文字狱的重压之下,学者无不噤若寒蝉,唯有回头翻检古籍,寻求发展空间。
随着时间的流逝,证据的模糊,这就为疑古思潮留下了巨大空间。
但章太炎、郭沫若、振铎均坚定支持孔子“删诗”说。
振铎在《文学大纲》中指出:“如无一个删选编定的有力的人出来,则《诗经》中的诗决难完整地流传至汉。
这有力的删选编定者是谁呢?当然以是‘孔子’的一说,为最可靠,因为如非孔子,则决无吸取大多数的传习者以传诵这一种编定本的《诗经》的威权。
”振铎这一段论述很值得注意,因为怀疑、否定孔子“删诗”说的一个显著缺陷,就是无法找到孔子以外可以编定《诗经》的人,《诗经》的编定于是成为“无主公案”,这正是疑古主义必然要走向的陷阱。
和近、现代学者大多沿袭清代学者的疑古思潮不同,当代学者显然更为自信,对传统文化则更多尊重和接受,支持删诗说的学者更多。
初步统计,近40年数十位学者发表的专题论文,近四分之三支持孔子“删诗”说,且这些论文多发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史哲》等重要期刊上,反对“删诗”说的论文基本上不见于重要专业期刊。
从2012年到2015年共四年间,支持孔子“删诗”说的专题论文15篇,反对孔子“删诗”说的论文仅1篇。
这个比例是很有说服力的,表明支持孔子“删诗”不断有新材料、新证据发现,而反对孔子“删诗”说很难发现新材料、新证据,只是在概念上重复一些质疑。
近四分之三的巨大比例,意味着有必要反思清代以来的相关结论。
尤其是,司马迁“删诗”说描述了一个关键史实:从孔子逾战国至汉武帝时期——距离真相最近的400余年间,包括战国时期墨、道、法诸家,当时社会均对儒家编定《诗三百》无异议,否则司马迁及班固、王充等,不可能不从历史的角度记载相关争议。
“判案”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谁距离“现场”更近,谁的证据就更可靠。
在《诗经》编定这一个争议中,距离“现场”最近的,无疑是墨子、司马迁、班固等,司马迁、班固还是公认的“良史”。
表示怀疑的唐代的孔颖达,距离“现场”已经超过1000年,距离司马迁也有700余年,更不用说清代学者距离“现场”已经超过2000年。
当代否定“删诗”说的学者多引《左传》中的“季札观乐”这条材料,来说明在孔子年幼的时候,已经形成了规模差不多的《诗经》选本。
可是,汉代专治史学的司马迁、班固,不可能不精研《左传》,像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为何不采用这条材料?撇开这条材料的真伪不说,它无论如何也无法证明在孔子年幼时存在一个可以称之为“诗三百”的选本:这条约700字的“观乐”材料,连“诗”这个字都没有出现!正是考虑到司马迁、班固治史学的严肃性,以及他们更接近相关事实等因素,“删诗”说不宜轻易否定。
当然,在孔子“删诗”之前,还经过了一些大大小小的相关的阶段性“整理”,孔子应该是在前人“整理”的基础上,进行最终的编定、校定。
即《诗经》的编纂,还是一个融合了群体智慧的综合性工作。
《诗经》的思想与艺术价值《诗经》的思想艺术价值有多高?据统计,出自《诗经》原文和《诗经》诗句经过简化形成的成语就有150条以上,平均每2首诗就有1条成语,留下了许多今天仍然鲜活的语言形式及其承载的文化意绪。
例如《周南·关雎》的“窈窕淑女”“求之不得”“辗转反侧”,《邶风·击鼓》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王风·采》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等。
这些富有活力和凝聚深厚文化涵,同时也相当程度凝聚着民族品格且十分精辟的成语,至今仍丰富、充实中华文化的血脉和语言库。
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仅有的,即便《全唐诗》或精选本《唐诗三百首》,也无法超越这样的典水平。
第一,《诗经》对当时社会政治、征战徭役、经济活动都有细致、深入的描绘,具有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学价值。
《诗经》对贤能的执政者表达了深厚的爱戴,例如《召南·甘棠》,诗中说那一株郁郁葱葱的甘棠树,是贤臣召公当年面向百姓公开处理政务和休息的地方,要永远保护好,不能损毁,由此可以推测西周早期政治风气及其与人民的亲近联系。
不过《诗经》也有不少诗篇在总结教训、警醒执政者,像《大雅·抑》指出“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大雅·荡》指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还有不少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恶行和对残酷压榨、贪腐的痛恨,这一类诗篇如《鄘风·相鼠》讥讽“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风·伐檀》批判“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风·硕鼠》控诉“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誓言“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周人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非分明的价值判断,对丑恶的严厉批判,从先进的文化层面夯实了这一个时代延续近800年的基业。
《诗经》的征役诗,尽管其中不少诗篇描写长年在外,为王征战,不能奉养父母,不能安居乐业,心痛苦忧伤,但一旦国家遭遇外敌入侵,则同仇敌忾,义无反顾,如《小雅·采薇》描写“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风·无衣》犹如军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豳风·七月》是《诗经》的标志性诗篇,它描写周人终年劳作、艰辛度日的境遇,几乎反映了那一个时代农业生产的全景。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从秋收天凉写起,严冬的酷寒,衣食的贫乏,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以及人道主义精神,都跃然纸上。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七月亨(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一年的劳作、艰辛,当时的农业耕作、粮食品种,劳动间歇难得的聚会,对未来的期盼,写得栩栩如生,因而今天还能看到约3000年前中国农民的生产、生活图景。
对这首诗的学术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新进展。
这里略举一例。
《豳风·七月》最后一段开头写道“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汉代毛亨注:“凌阴,冰室也。
”历来都认为,这是描写劳动者在冬季凿冰,然后放入冰窖,以供夏天取用。
这个理解有合理性,但也偏于狭隘。
豳是周部落迁居之地,周代始祖后稷的曾公,带领周部族从今武功北迁至豳,其地大致在今彬县至庆阳一带。
后来古公亶父又带领周部落从豳南迁到东北岐山下的“周原”,周部落从此发展壮大为西部强大的诸侯国。
有一位当代学者子伟正好在庆阳长大、工作,其地正是商周时代的“北豳”地区,那里至今还存有公的享庙。
这位学者详细考察了庆阳的历史地理环境,指出这是早在商周甚至更为久远的时期,就是中国最缺淡水的地方,河里流的水是咸的,既不能饮用,也不能浇地。
到了冬天,河里结冰,冰是从咸水中析出的淡水,因为只有纯度较高的淡水才能结冰。
结冰的时候,当地人就要到河里去“凿冰”,至今如此。
这些冰一部分直接挑到地里,春暖之后融化浇地,另一部分放入“凌阴”。
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二之日凿冰冲冲”,为何“三之日纳于凌阴”。
因为周历二月的“凿冰”,很可能大多挑到地里,优先满足农业生产需要,“三之日”才把更多的冰存储起来。
豳人的冰窖是有限的,不至于需要两个月才能存满;但他们在当时的土地却是广阔的,这才需要辛苦劳作数月“凿冰”。
这样就对历时两月的大规模“凿冰”的目的做了更全面的阐释。
这一类文学地理学、历史学研究,以调查、实证,拓展了文学的视野,文学研究也打开了新的空间。
第二,周人多姿多彩的情爱婚恋,以及乐观、坚韧的品质,树立了重要的社会典。
《诗经》里和婚恋题材有关的诗篇,约占三分之一,是数量最多的。
如果说“生存”和“延续”,是人类及文学艺术两大永恒主题的话,那么,《诗经》中以“延续”为主题的婚恋题材诗篇,则以它的丰富与厚重,展示了2500多年前周人的风采。
《周南·关雎》是《诗经》第一篇,描写“君子”“淑女”的恋爱经历。
从诗中“君子”的含义及贵重器物“钟鼓”等来看,《周南·关雎》显然不是奴隶或普通平民的恋歌,其中的主人公显然是商周时代高级贵族和位高权重的统治者。
这首诗的典意义在于,它描写了平等、自由恋爱模式。
须知在商周时期,不少部落还流行群婚或野蛮的抢婚,像《周易》的卦辞、爻辞等文献还记载了这些与历史进步相悖的现象,“乘马班如,泣血涟如”表现了抢婚制度的残酷性。
但《周南·关雎》是彬彬有礼的“君子”与“淑女”的恋爱,即便位高权重的“君子”,“求之不得”也只能“辗转反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