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唐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及其意义
浅谈中国的传统雕版文化

浅谈中国的传统雕版文化【摘要】中国传统雕版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雕版技艺的历史渊源开始,探讨其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在当今社会的影响。
还将探讨中国传统雕版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探讨其保护与传播的重要性。
文章将探讨中国传统雕版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并讨论其对当代艺术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雕版文化的魅力,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雕版文化、历史渊源、发展演变、影响、传承、创新、保护、传播、价值、意义、未来发展方向、对当代艺术的启示。
1. 引言1.1 中国传统雕版文化的概述中国传统雕版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是以雕刻在木板或石头上的文字、图案等为主要手段的艺术形式之一。
雕版技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古代的印章、木雕等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历史上,雕版文化曾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在印刷、出版、教育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在雕刻艺术、装饰艺术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雕版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统价值观念的承载。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雕版文化得以传承至今,并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雕版文化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传承中发展,如何在创新中传承,如何在保护中传承,成为了当前中国传统雕版文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正文2.1 中国传统雕版技艺的历史渊源中国传统雕版技艺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古代的雕版技艺最早起源于中国的篆刻艺术,篆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在秦汉时期,雕版技艺逐渐发展成熟,成为了最重要的文字艺术形式之一。
在隋唐时期,雕版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在木刻印刷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随着雕版技艺的不断发展,印刷术也逐渐传入了日本和朝鲜半岛,成为东亚地区的共同文化遗产。
古代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

古代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印刷术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中国科技文化的一大成就。
虽然现在我们已经可以轻易地通过电子设备实现印刷,但是印刷术这一古老的技术依然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实用价值。
印刷术的发明始于古代中国。
公元758年,唐朝宰相张绍文发明了雕版印刷法。
这是一种先将板材雕刻成文字图案,然后使用印泥将字形印在纸张上的方法。
这种印刷法不仅速度快而且效率高,而且可以反复使用雕版,减少了劳动力和成本。
因此,它立刻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刷技术也得以不断完善。
唐代的雕板印刷法被宋代的活字印刷法所取代。
活字印刷法是指把铅、锡等金属制成成千上万个小字块,然后组合印刷成章,以便在印刷过程中更换文字,增强印刷的灵活性。
因为活字印刷法节约时间和资源,并且可以快速拼装出任何语言和符号,所以在官僚、商贸和教育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除了中国,印刷术在世界范围内也被广泛使用。
在东亚,韩国和日本也分别发展了各自的印刷技术。
在欧洲,印刷术不到两百年的时间就从意大利传遍了整个欧洲。
教皇尼古拉斯五世曾公开宣布,发明印刷术者约翰尼古登堡必定是魔鬼。
然而,这个发明从15世纪中期开始传播,迅速被工匠们掌握,并且在当时的社会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印刷技术的发明和进步彻底改变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印刷正式进入民间之前,书籍和手稿几乎一直是昂贵的奢侈之物,只有富有的人才能负担得起。
但是,印刷让书籍大规模生产变得可行,价格也稳定下降,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普及率。
作家们可以更方便地传达他们的观点和创作,读者们也可以更容易地分享知识和阅读体验。
此外,印刷术的使用也对政治、宗教、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现代技术的发展已经使传统印刷技术显得有些过时,但是印刷术的历史载体和文化意义却永不过时。
在印刷术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智慧的传承和积累,以及古老文化在今天仍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浅谈中国的传统雕版文化

浅谈中国的传统雕版文化中国的传统雕版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唐代。
雕版是一种特殊的印刷技艺,通过木板雕刻出文字或图案,再通过油墨,将其印制在纸上或其他材料上。
这种技艺既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印刷工艺的核心。
中国传统雕版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与我国古代文化和印刷技艺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唐朝以前,我国文化发展程度较低,印刷术也较为落后。
在唐朝晚期,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印刷术开始兴起。
当时,人们首先使用的是平版印刷术,也就是利用雕版的方式进行印刷。
经过改进和发展,雕版印刷逐渐成为我国主流的印刷方式,并在宋朝达到了顶峰。
雕版文化在宋朝达到了巅峰。
当时,雕版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印刷品质量极高,并被广泛应用于文化和宣传领域。
在技术方面,人们不仅研究出了图文对印的技术,还发明了连环画等形式多样的印刷品。
而在艺术方面,雕版文化也达到了高峰。
雕版印刷品的图案精美细致,既彰显了艺术性,又包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传统雕版文化并没有完全消失,依然有一些人在坚守和传承。
这些人在技术和艺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使得雕版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而且,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雕版文化也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多元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如今,传统雕版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古代文化艺术的精髓。
它是我国传统印刷工艺的核心,对于研究印刷史和印刷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传统雕版文化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因为雕版印刷品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文化底蕴,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和观赏价值。
中国的传统雕版文化是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精髓,同时也是我国印刷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
虽然现代技术的进步使得雕版印刷的应用范围有所减少,但传统雕版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有人们去传承和发扬。
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雕版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同时也应该将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的艺术作品,传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4.2.4 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

雕版印刷有什么缺陷吗?后人是怎么改进它的?
火药的发明
1、发明:
火药是炼丹家在炼制长生不老、 得道成仙的丹药时偶然发明的。
2、成分:
这种火药是由硝 石、木炭和硫磺三种 成分配成的黑火药, 可以产生巨大的威力。 炼丹爆破图
3、运用: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上。
雕版印刷术
1、发明: 大约在7世纪
世界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印章
拓石
2、成就:
(1)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等。
(2)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 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金刚经》(局部)
3、意义: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对于人类文化的保存、 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既然是夜晚,别人家大多已关门,“敲”字更符合诗句意境;
晚上去别人家,直接推门比较冒失,敲门更符合礼仪要求;
一个“敲”字,使静夜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更显活泼。
说明诗歌创作十分重视用词的精准传神,往往一字 创设意境,一字见功底,文学精品创作需要反复琢磨。
唐朝丰富的社会生活
1、背景:
唐朝社会经济繁荣,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 频繁,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2、表现:
(1)饮食 (2)服饰
胡饼
胡 服
(3)与外来文化相互影响
打 马 球
3、特点:
唐代的习俗风尚体现出中西互通和多民族交融的特 点,整个社会博大开放,容纳百川,充满创新活力。
胡 饼
民 族 融 合
中 西 互 通
唐代女子打马球图
吐鲁番唐代墓葬中 出土的饺子
《霓裳羽衣曲》原为 印度舞曲《婆罗门》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雕版印刷术是盖印与拓石两种方法发展、合流而形成的。
雕版印刷术的工艺过程如下:把硬度较大的木材创平、锯开,表面刷一层稀浆糊,然后把写好字的透明薄纸,字面向下贴在木板上,干燥后用刀雕刻出反向、凸起的文字,成为凸版(参看图1-8)。
经过在版面上刷墨、铺纸、加压力后,便得到了正写的文字印刷品。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约在1300年前的我国唐朝。
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又以科举取仕,提倡读书,盛行佛教,流行经文,对于书籍的需要大为增加,于是,书籍逐渐成为商品。
这时,楷书久已流行,纸、墨也广泛应用,盖印和拓石的方法日臻完美,雕版印刷术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诞生的。
从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和实物来看,雕版印刷术出现在我国唐朝的初期是完全可靠的。
明朝史学家邵经邦所著的《弘简录》中,有唐太宗“梓行“长孙皇后所撰《女则》十篇记载,“梓行”就是指雕版印刷。
可见,在唐太宗执政时期(从公元625年到公元649年的25年间),雕版印刷术已经有所应用了。
这一时期留存下来的实物,也充分证明了上述的论断。
如公元1900年,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大批文物中,有一卷刻印精致的《金刚经》(参看图1-9),它长一丈六尺,宽一尺,由七个印张粘接而成,上面刻有佛像和经文,卷尾落款是:“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
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
《金刚经》现存英国伦敦博物馆内,这是保存到现在载有明确日期的最早雕版印刷品。
唐朝末年,雕版印刷在我国南方很盛行,四川、江苏、安徽等地成了刻印书籍的中心,主要刻印佛教经文和通俗读物。
长兴三年(公元93年)宰相冯道提倡刻印《九经》,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完成,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主持用雕版印刷印经书,目的是为了校正文本。
到了宋代,雕版印刷业极为昌盛,除了印刷一些儒家经典、佛教经书之外,还出版了自然科学类的书籍及民间文艺,作品不仅各级官府出资刊刻印刷,而且有私家刻书和坊间刻书,形成了以雕版印刷作坊为主体的印刷中心(参看图1-10)。
唐代的科技发明与创新

唐代的科技发明与创新I. 引言唐代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众多科技发明和创新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唐代的几个重要科技发明和创新,探讨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II. 唐代的造纸术与印刷术1. 造纸术的创新唐代是中国造纸术发展的重要阶段。
传统的造纸方法在唐代得到了改进和扩展,例如选材上的改良、纸张质量的提升等。
这种创新促使了书籍和文化的普及,并为后来的印刷术提供了基础。
2. 印刷术的革新唐代是印刷术快速发展的时期。
雕版印刷技术的引入使图书的制作大大提高了效率,大量书籍的出版也极大地推动了知识的传播。
著名的《大藏经》便是在唐代印刷的。
III. 唐代的农业技术创新1. 水利工程的发展唐代的水利工程发展突出,如灌溉系统的创新、水车和水轮的应用。
这些创新推动了农田产量的提高,改善了社会的粮食供应状况。
2. 种植技术的改进唐代的农业技术也在种植领域有所创新,例如引进新的作物品种、农田整理与改良、科学施肥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显著提升。
IV. 唐代的工艺制造与医学1. 钢铁冶炼技术的进步唐代的钢铁冶炼技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采用大型高炉和冶炼方法的改进,使得钢铁的质量得到了提升,为农具、兵器等制造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丝绸和瓷器制造的繁荣唐代的丝绸和瓷器制造业达到了顶峰。
通过丝绸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对丝绸之路的掌控,唐代的丝绸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同时,瓷器制造工艺的进步也使得中国的瓷器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精美的制品。
3. 医药学的发展唐代的医学经验总结和药物研发,为后来的医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著名的医书《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的重要突破。
同时,唐代的中草药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V. 唐代科技发明与创新的影响1. 社会经济的提升唐代的科技发明和创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改善了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
印刷术(修订版)

7
雕版印刷术的历史意义
雕版印刷术的历史意义
雕版印刷术作为中国古
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印刷术
-
1 雕版印刷术的起源 3 雕版印刷术的影响 5 结语 7 雕版印刷术的历史意义
2 雕版印刷术的发展 4 雕版印刷术在现代的应用 6 雕版印刷术的国际影响 8 总结
印刷术
在古老的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 祖先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文明的进步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雕版印刷术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文明 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书籍的生产速 度和效率,也使得书籍更加普及
2
雕版印刷术的发展
雕版印刷术的发展
x
随着时间的推移,雕版印刷术不断发展
在唐代,雕版印刷术已经成为了主流 的书籍制作方式
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术的技术又得到了进 一步的提升,出现了彩色雕版印刷术
这种技术使得书籍不仅有文字,还有丰富 的图像和色彩,更加生动形象
3
雕版印刷术的影响
雕版印刷术的影响
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对中国的文化传承和 知识传播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首先,它大大提高 了书籍的生产速度 和效率,使得书籍 更加普及,促进了 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其次,雕版印刷术 的出现也促进了中 国文化的统一和发
展
因为雕版印刷术的 使用,使得各个地 区的文化交流更加 方便,促进了各地 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2
首先,雕版印刷术的出
现改变了书籍的出版方
中国古代雕版印刷与书籍传播

中国古代雕版印刷与书籍传播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与书籍传播密切相关。
在这个题目下,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书籍传播的影响。
一、雕版印刷的起源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的唐朝。
当时,雕版印刷是一种非常独特而富有创意的印刷方式。
雕版印刷的过程涉及将文字或图像刻在木板上,然后再通过刷墨、印刷的方式将其转移至纸张或绢帛上。
二、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自唐朝以来,雕版印刷技术在中国不断发展。
在宋朝时期,雕版印刷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时的印刷工艺更加精细,印刷品的质量提高了许多。
宋朝还推广了纸张的使用,这使得书籍的制作成本大幅降低,数量也得到了显著增加。
到了元朝,雕版印刷技术进一步完善。
元朝末年,出现了以“活字印刷”为主的新型印刷技术。
活字印刷是将文字按一定规则排列组合,通过油墨印刷的方式将其转移至纸张或绢帛上。
这种新的印刷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印刷的效率,缩短了制作时间,也使得书籍的传播更加便捷。
三、雕版印刷对书籍传播的影响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对中国古代书籍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由于雕版印刷工艺的出现,书籍的制作成本下降,印刷数量增加,这使得广大民众都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书籍。
书籍从此不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而是逐渐普及到更多的人群中。
其次,雕版印刷提高了印刷的速度和效率。
在此之前,手抄本是主要的书籍制作方式,制作周期长,数量有限。
而雕版印刷的出现使得书籍的制作变得更加迅捷。
这带来了两个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书籍得以更快地传播至不同的地区,推动了知识的交流与传承;另一方面,印刷技术的提高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最后,雕版印刷技术的推广促进了文字的标准化。
在印刷过程中,雕版需要准确地刻画文字或图像,这要求印刷工匠对文字的形状和结构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和统一,加强了文字的传播与交流。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与书籍传播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唐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及其意义T01014070 胡睿[摘要] 雕版印刷术是我国古代极其重要的一项发明,雕版印刷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
关于雕版印刷的起源众说纷纭,本文简要探讨版印的起源以及版印发明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 雕版印刷发明条件文化背景1、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技术条件人类历史上,任何一项重大的发明创造,都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就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而言,纸作为书写材料得到广泛使用是一个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而要详细解析其具体过程,包括其中的文化技术因素,就必须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石刻和印章。
(一)石刻和摹拓技术战国时期,我国已形成在石头上刻字的传统。
古人认为,石头不易损坏,在上面刻字颂功纪事,可以传运存久。
秦汉间刻石的风气尤盛,现存最古的石刻,是唐初天兴(今陕西宝鸡)三畴原发现的秦代石鼓,因其地处歧山之阴,故被称为“歧阳石鼓”,石鼓凡十具,每鼓都刻有一首四言诗,记述秦代国君游猎之事。
真正把整部书都刻在石头上始自东汉的石经。
东汉熹平四年,灵帝刘宏命中郎蔡邕组织学者精心考订校正7种儒家经典的文字,然后用通行的隶书,把校正的经文镌刻在石碑上。
最后将刻成的40块石碑树立在活阴太学的讲堂门外,史称《熹平石记》。
此后,历代都有石刻经典的文化举措。
朝廷耗巨资雕刻石经,其目的在于向天下读书人公布并提供标准的儒家经典文本,然而分处天南海北的读书人事实上无法全部亲往京师一字一句抄录。
这一矛盾导致了摹拓方法的发明。
这种摹拓方法大约始于南北朝时期,其原理和雕版印刷术是一致的,只是石刻文字是正写而雕版刻字是反写。
从石刻的正字转为雕版的反写字,又经过了几百年的实践摸索,其间得到了印章用法的启示。
(2)印章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周礼·地官司徒》“司市”有“凡通货(金玉)贿(布帛)以玺节出入之”的记载,文中“玺节”就是印章。
古时由管理市场贸易的官员用来监督控制货物的流通。
秦王统一六国后,玺被作为皇帝用印的专名,普通官、私使用者方称为“印”。
汉时,用印封检奏章,故称为印章,后来印章作为封发公文信件的信验标志使用。
又逐渐用于书画藏书的题识,称为具有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文房艺术用品之一。
2、雕版印刷的起源说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年代问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约有七说,汉代发明说,东晋发明说,北齐发明说,隋朝发明说,唐代发明说,五代发明说和北宋发明说。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除去纸的应用和社会书籍需求量的大幅度增加等因素的推动。
摹拓技术的提高应是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关键环节。
《隋书·经籍志》经部小学类著录有《秦始皇乐巡会稽石刻文》1卷,熹平石经《周易》《尚书》《春秋》等各经34卷,正始石经《尚书》《春秋》凡17卷,其小序中说明,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历经时乱,至唐贞观初已经“十存不一”,而“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并秦帝刻石,附于此篇。
”这些石刻本的存在,说明摹拓的方法大约出现在南北朝之际。
据此,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早于南北朝之说可以排除。
又据文献记载五代时期,官府、私家刻印了卷帙繁富的文学总集类书和儒家经史,说明雕版印刷技术在这一时期已相当成熟,其发明时代晚于五代之说过于保守。
目前,有关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学术界倾向于唐代贞观年间即公元627-649年之间。
唐代贞观说提出是以历史文献记载和近代发现的印刷品实物为依据的。
文献(1)古代文献中,较早提到印本书的出现是唐宪宗长庆四年(825)元稹替白居易《长安集》所作序的记载,元稹在《白氏长庆集》的序文自注中有“扬、越间多作书勒模乐天及余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一段话,这篇序文末尾注明“长庆四年十二月十日微之序”具体说明刻印书籍的日期和地点。
(2)又如唐太宗太和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836年1月21日)当时东川节度使冯宿在奏章中说:“剑南,西川及淮南道(今四川及江苏、安徽等地)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
”唐太宗就下命令:“敕诸道府不得私置日版。
”(《旧唐书·文宗本纪》)也就是禁止民间私印日历。
(3)唐司空图《司空表圣集》卷9有《为东都敬爱寺讲律僧惠确化募雕刻律疏》一文,题下有注曰:“印本共八百纸”文中叙述募刻的缘起,“自洛城罔遇时交,乃焚印本。
”“渐虞散失,欲更雕搜。
”所谓“罔遇时交,乃焚印本”指的是唐武宗禁佛事,向达曾指出此文作于成通末叶,上距武宗禁止佛25年左右。
(4)唐柳玼曾在所撰《家训》的序中谈及蜀中见闻说:“中和三年癸卯夏,銮舆在蜀之三年也,余为中书舍人,旬休,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
又有字书小学,率雕版印低浸染不可尽晓。
”在上述文中关于元稹《长庆集·序》中的“模勒”一词,经曹之考证,确非刊刻之意,但这并不能否定中晚唐时期雕版印刷已广泛,涉及佛经、历书、字书以及阴阳、占梦、相宅之类社会有需求的迷信书籍。
《天垢净光大陀罗经》的发现说明同时期已经出现具有较高水平的雕版印刷品。
因而可以肯定雕版印刷技术发明的年代还在其前,一项重大技术的发明到实际应用尤其是生产出成熟的产品中间通常需要经历较长的实践提高阶段。
目前就已掌握的文字记载和印刷品实物推断印刷术至迟发明于初唐,即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年代是符合事实的,至于更为确切的发明时间和发源地认定有待于更多印刷品实物的发现。
3、孕育雕版印刷的文化背景(1)隋唐时代大型类书的编辑类书并非著作,它是根据经、史、子、集等各种书籍的原文辑集而成的工具书,类书将分散在各书的资料分门别类纂辑在一起,使读者避免为寻找资料而有大海捞针的麻烦。
类书的出现是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有关的,当时文献典籍卷帙浩繁,为了便于阅读和查找资料,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已成为社会上的迫切需要,特别是封建帝王,没有时间博览群书。
类书编成后,往往辗转传抄流行于民间,对社会文化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2)设馆修史制度的正式建立传说中国在黄帝时代就已设有史官,但是正式见之于文献记载则是殷墟甲骨之中,可见至迟在殷商时代就设有史官。
史官的主要职责:一、保管历代典籍,二、记录当代重大史实,编修本国史书。
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明确,北魏节闵帝专门设立了修史局,这是史馆的雏形。
北齐修改史局为史馆,修史局或史馆都隶属于秘书省著作局,由著作郎掌管史书撰修工作,由于被任命的修史官员都是朝廷高官,他们只挂个空头衔,不可能做具体工作,真正修史的是秘书省著作局下的著作郎,出现差错下属要承担责任,有了成绩领衔者居功领赏,因此修史进程缓慢。
唐太宗决心予以改革,他改组史馆,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并建立起健全的制度,从组织和史料的收集都有一套严密的制度,并且史料来源也有严格保证。
严格的组织分工和优渥的待遇,对史籍编纂工作有很大促进。
(3)佛经的翻译和韵书编辑的发展隋唐时代编书规模的庞大和组织的完善,从佛经的翻译工作也可看出。
隋唐之前,翻译佛经总是采取梵僧口译,华人笔受的方法。
隋炀帝开始创立译场,是中国最早的国立编译馆,译经的翻译原是临时性组织,一部佛经翻译好后自动解散,到此成为官方设置的永久性机构。
佛经翻译的鼎盛时期是唐代贞观至贞元这一百五十多年间,玄奘是这期间最有成就的翻译家。
据《续高僧传》载:“奘奉敕翻《老子》五千文为梵言,以遗西域。
”又称“又以《起信》一论,文出马鸣,彼土诸僧,思承其本,奘乃译唐为樊通布五天。
”可见唐代的翻译事业不仅仅是将梵文佛经译为通行的汉语,而且也将中国的古代典籍和印度失传的佛学论文转译为梵文。
向国外进行双向文化交流。
由于印度古梵文佛经的传入,中国知识分子接触到梵文的拼音法,引起西字切音这种注音方法的使用和研究。
许慎以前的字书作者,他们注释读音的方法叫“取譬相成”,也就是用同音字来称音,据近人赵荫棠《等韵源流》考定,用反切方法注音,始于东汉时期,到曹魏时,孙炎著《尔雅音义》才普及使用切音,因此,后人把孙炎视为反切注音的始创人。
南北朝时发现了读音的四声,音韵学得到继续发展。
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是一部集音韵学之大成的作品,它总结了南北朝时期音韵学的研究结果,后代韵书只是在其基础之上作了一些修补和增订而已,基本结构体例并未改变。
切韵在唐代也经过几次补充,至唐玄宗天宝十年,孙愐重加刊定,改名为《唐韵》。
从隋唐时代佛经的编译和韵书的编撰情况来看,不仅编书规模比过去庞大,组织更加健全,而且编成的书籍质量大有提高。
(4)唐代时政记和朝报唐代是汉族文化的发展时期,在唐初的一百年间,最高统治者都比较注意让民众休养生息,社会秩序安定,生产力得到持续发展,有力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时政记创始于武则天执政的长寿三年,目的是记录帝王的模训和当时的军国重事,时政记只送史馆,留作编修史籍的参考资料并不像群众公开,所以它的内容虽是重要时事和政务,却不是新闻报道。
中国最早编辑的新闻公报,是“朝报”,朝报由宫中所出,条布于外,它直接向公众宣布,专门报道一天的朝政大事,时效相当迅速。
(5)本草和方书的编纂唐朝的医药方书,也有所发展,传下两部著名的方书,一部是孙思邈的《千金方》,另一部是王焘编的《外台秘要》,这两部书都凝聚着前人在医学上的许多成果。
(6)唐代书籍的装裱印刷术的发明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几种复制文字的方法,第一种是石刻的拓片,第二种是木板的传拓。
中国印刷术实际上是上述几种复制技术的综合性成果,它的产生和佛教文化传播有关。
一般书籍的印刷到晚唐才出现。
随着封建社会文化的发达,社会对书籍的需求日益增多,单靠手工抄写书本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隋唐五代时期,我国早期的刻书业已经出现。
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权稳固,因而文禁较松,文化教育政策比较开明,释道两教兼收并蓄,自由传布,雕版技术发明的很早为宗教所利用。
当时刻印的既有佛像又有佛经。
目前发现最多的且最早的印物主要是这类品种,著名的印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三色”印记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日期的印刷品。
1966年在韩国庆州佛国寺释迦塔内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出于敦煌莫高窟的9世纪雕印的《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则表明佛教和中国文化的结合及其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唐代刻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历书较多。
历书和农事耕作有密切关系,为了不违农历书是农业生产绝对需要的。
除历书外,字书,小学及一些民间通俗读物也被刊印出来。
[参考文献]1、姚福申.中国编辑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1-130页2、高信成.中国图书发行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34-36页3、黄镇伟.中国编辑出版史〔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172-173页4、章宏伟.出版文化史论〔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101-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