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合并浅黄色奈瑟氏菌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例报告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王麟士
【期刊名称】《临床荟萃》
【年(卷),期】2003(018)002
【摘要】@@ 肝硬化(LC)患者由于防御功能低下,门体分流形成,肝功能受到损害,
肠道细菌易位及大量增殖等因素,容易并发细菌感染,尽管广泛使用广谱抗生素,仍然有25% LC患者死于细菌感染.LC最常见的细菌性并发症,依次为尿路感染(12%~29%)、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7%~23%)、呼吸道感染(6%~10%);次为肠道感染、胆道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皮肤感染、细菌性脑膜炎、结核病、真菌感染、菌血症(败血症)4%~9%,其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LC中最具特征的细菌感染.
【总页数】3页(P119-121)
【作者】王麟士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河北,石家庄,05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2
【相关文献】
1.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与自发性真菌性腹膜炎的研究 [J], 曹凯淇
2.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腹水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 [J], 魏国梅
3.肝硬化合并浅黄色奈瑟氏菌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例报告 [J], 高振娇;祁兴顺;李宏宇;郭晓钟
4.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原菌及前列腺素E2、D二聚体、中性粒细胞
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J], 师娜;丁瑾
5.双重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效果[J], 陈丽霞;林建辉;陈达;吴仕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及预防护理效果观察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及预防护理效果观察石荣静【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pathogen and clinical analysis of liver cirrhosis complicated with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its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nursing effect by simple analysis. 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complicated with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SBP) 60 cases as research object,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data and so on. Results 60 patients in 29 cases of ascites germiculture positive, positive rate is 48.3% ;With more than 32 cases, separation of bacteria mainly gram-negative bacil i, escherichia coliin 13 cases (21.7%) as the main pathogenic bacteria ;The third generation cephalosporin and third generation fluoroquinolone drugs are sensitive. Conclusion The complications of cirrhosis SBP galanz negative bacillus exces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e. coli is the main pathogenic bacteria, the selection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cephalosporin and third generation fluoroquinolone drugs as the main anti-infection drug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onsciousness in nursing and psychological care, to prevent infection.%目的:观察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病原菌和临床分析情况,对其相应的预防护理效果作以简单分析。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耐药分析

44 ・ 1
盟竖堕 显
1 月第 1 卷第 6 2 3 期 . ,
p zDcm e 21.01 N . ,ee br 00v13 o . 6
・
论
著 ・
肝硬化并发 自发性细菌性 腹膜 炎的临床特征 及病原菌耐药 分析 ’
占国清 谭华炳 李儒贵 张薇薇 胡 波
C 1 e S i a 4 0 0 C ia okg , hy n 4 2 0 h n
【 s at Obe t e T s d h c nclfa rs a d ni o c eiac n l e ih s a et・ Abt c 】 r jci o t y te l i et e n at it rs t e i i r c roi p t n v u i a u b i sn v r s i s
WB > . 1 9 n 6 ae ( 52 ) a d P > 0 i 8 c ss 5 .% ) f 1 8 c s s w t ac e ut e , O C 05 0 L i 1 c ss 4 . , n MN 5 % n 7 ae ( 78 .O 1 a e i s i s c l rd 3 x / % h t u
外周血 白细胞数 ≥1. l9 ,3 %中性粒细胞> .;5 %腹水 白细胞数> .x 0L 5 . 00 0 L 6 . x / 7 0 4. 7 2 o 19 ,78 5 / %多核细胞> .;5 %(0 0 2 . 3/ 5 4 18 细菌培养 阳性 , 中革兰 氏阴性菌 2 1) 其 5例(33 , 8. %)革兰氏阳性菌 5例( 6 %)检测 出的革兰 氏阴性菌对大部分 1. , 7
css( 0 % ) e p ea W B > O x 0 L i 2 re 2 .% )n nrp i 7 % i 8 ae (30 ) si s ae 7 . .P r hrl 4 i C I . l9 n 9 css( 1 0 / i 5 ,et hl 0 n 6 css 6 . .A c e o > % t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诊疗观察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诊疗观察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肝脏纤维化和肝功能异常。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其特点是腹腔内感染导致腹腔炎症反应的加重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出现。
本文通过对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诊疗观察,总结了其诊断和治疗的经验。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发热、恶心呕吐等。
体检可以发现腹腔压力增高、腹水积聚、腹部压痛、腹腔反弹痛等阳性体征。
在临床诊断方面,除了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体征进行综合判断外,还需要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血生化、腹水分析等。
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炎症指标。
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肝功能代谢能力下降,如血清胆红素、ALT、AST等的升高。
凝血功能异常通常表现为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等。
血生化检查还可以评估肝功能的程度和预后的判断。
腹水分析可帮助明确自发性腹膜炎的诊断,腹水呈外观浑浊,白细胞计数增高,腹水转氨酶升高等。
住院患者需要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明确感染的原因和确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根据培养和药敏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
根据肝功能和肾功能的情况,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除了抗生素治疗外,还需要进行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对于腹水积聚及时进行腹水减少,并行腹腔引流术。
还需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和营养不良。
在术后护理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定期进行相关检查,监测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的变化。
术后患者需要适当的床位休息,保持体位改变,避免压迫腹腔和腹水积聚。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需要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
临床上应注意对病史、临床表现和体征的综合分析,结合相关检查进行诊断。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分析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感染细菌的种类及临床转归情况;在今后临床中对此类患者早发现、早治疗,减少相关危险因素,提高生存率。
方法对本院消化内科近几年住院的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4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结果48例中,治愈18例(37.5%),好转14例(29.17%),死亡16例(33.33%),死亡原因主要为肝肾综合征,其次为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性脑病。
结论积极治疗肝硬化及并发症,早诊断、早治疗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降低相关危险因素,提高肝硬化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关键词】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肝硬化常见并发症,是肝硬化发展恶化的诱因,直接影响预后。
本文对其临床特点、病原菌种类及诊治过程、转归状况给予分析、总结。
旨在今后临床中能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相关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生存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8例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均为本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住院患者,男35例,女13例;年龄25~80岁。
1.2 诊断肝硬化诊断标准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5版肝硬化诊断标准。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标准参照1988年全国腹水学术讨论会中的诊断标准[1],并结合临床及外周血常规多形核白细胞的比值而诊断。
1.3 治疗方法常规治疗:①护肝解毒治疗,依患者具体情况选择药物;②加强支持治疗,提高免疫力,静脉输入血浆、白蛋白、补充足够热量等,输注速度要慢,以免增加门脉压力,引起不良后果;③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调节;④保护胃肠黏膜,预防出血倾向;⑤适当利尿治疗;⑥相应的对症治疗等。
抗感染治疗:选择对肠道革兰阴性菌有效、腹水浓度高、肾毒性小的广谱抗生素,或根据腹水或血细菌培养药敏结果选择。
一般以头孢三代为首选,联合喹诺酮类药物,连用10~14 d。
1.4 疗效判断治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腹水消退,肝功能各项主要指标明显改善,病原菌阴转;好转:症状、体征改善,腹水无增加或较原来减少,腹水检查各项指标好转,肝功能指标稍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腹水无减少或增加,腹水检查指标无变化或恶化,肝功能较原来恶化。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护理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护理目的:使患者疾病得以恢复,并通过住院了解相关疾病的知识和自我护理能力,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方法:加强病房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及对症护理。
给予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出院指导。
结果:通过给予患者实施精心的护理措施,明显地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促进患者疾病康复。
结论:应根据不同的病症,给予不同的护理,使患者很快地脱离危险,顺利进入康复期,直至痊愈出院。
标签:肝硬化;临床护理;腹水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
两者并存,使患者病情更加复杂。
故临床治疗期间应给予患者精心地护理,以保障患者的生命,避免其发生严重并发症。
笔者对本院收治的46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6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其中8例患者为女性,38例患者为男性,患者年龄38~69岁。
所有患者均有腹部不适、肝区不适、厌油、厌食、乏力、恶心等临床表现。
2 护理措施2.1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此疾病患者应加强支持治疗和抗生素的应用[1]。
护理上加强病房巡视,不仅观察生命体征,还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性格、行为的变化,观察有无呕吐、呕吐物及粪便的颜色、性质的变化。
肝硬化合并腹水感染可诱发肝昏迷,应注意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和语言行为,测问计算力、定向力、定时力,观察是否有扑翼样震颤等,同时预防感染性休克的发生。
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
2.2 对应用利尿剂患者的护理本组患者均用较大计量的利尿剂。
应用利尿剂治疗肝硬化腹水时,需护理观察:(1)电解质紊乱的影响:临床上使用的利尿剂除安体舒通外,其他均为排钾利尿剂,容易低钾,引起心律失常、心律不齐、心动过速等,护理时应观察脉搏的变化。
(2)骨骼肌的影响:肌肉松弛无力,应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协助生活护理。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李铎孙家邦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ˉtonitis,SBP)是指腹腔内或邻近组织没有感染灶的腹水细菌感染。
1964年,Conn最先于肝硬化腹水的患者中认识了这一疾病。
肝硬化是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最常见的基础病。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也发生于急性肝衰竭及肾病综合征的患者[1]。
近来,国内很多单位先后对终末期肝病开展肝移植,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使肝脏功能受损加重,并使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病死率增加。
进一步了解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1 流行病学和病原学肝硬化腹水患者入院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发生率为10%~30% [2]。
合并消化道出血,既往有SBP发作者及腹水蛋白水平低者,其发生率更高。
暴发性肝衰竭的患者SBP发生率为19%。
20世纪60年代,SBP 患者病死率高达90%,随着对该病的早期诊断以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目前,其病死率降为20%~40%。
SBP发生后幸存者1年内复发率为40%~70%。
致病菌常为来源于肠道的需1/ 5氧的革兰阴性菌(49.5%)及非肠源性的链球菌。
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43%)、肺炎克雷伯菌(3.6%)和肺炎球菌(10%),厌氧菌较为罕见[3]。
近年来,亦有隐球菌引起SBP的报道。
2 发病机制肝硬化患者,尤其是进展期肝病患者,多种免疫防御机制改变。
门静脉高压时肠道运动功能减退、肠粘膜屏障受损[4],肠道细菌过度生长[5],肠道内细菌移位至肠系膜淋巴结经胸导管入血或直接进入腹腔。
肝硬化进展期,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下降[6]。
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下降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肝内分流,血液不经过枯伏氏细胞;(2)肝外分流,门脉血液经侧支循环进入体循环;(3)枯伏氏细胞数量减少;(4)枯伏氏细胞功能受损。
肝硬化患者腹水中调理素、免疫球蛋白、补体、纤维连接素及趋化因子活性减低[7],抗菌能力下将,不能有效清除腹水中的细菌,易发生SBP。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分析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分析资料与方法1998年2月~2008年2月收治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191例,其中男136例,女55例,男女比例2.47∶1;年龄33~65岁,平均43.6岁。
其中社区感染163例,医院感染28例。
肝硬化病因:乙型肝炎肝硬化175例,丙型肝炎肝硬化10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混合性肝硬化3例。
诊断标准:①出现发热、腹痛、腹部压痛或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②腹水迅速增加,用利尿剂无效;③腹水白细胞≥500×106/L,白细胞10×109/L者72例(37.6%);腹水检查WBC>0.5×109/L者92例(48.1%),WBC在(0.1~0.5)×109/L 者17例(9%),WBC0.70者143例(74.8%),<0.50者28例(14.7%)。
细菌培养:有22例(11.5%)患者腹水细菌培养出现阳性,共分离出细菌18株。
腹水培养种类以大肠杆菌为主,占40.9%(9/22),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31.8%(7/22),链球菌27.2%(6/22)。
细菌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加替沙星和亚胺培南等抗生素敏感。
治疗及转归: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依据腹水细菌药敏结果选择1~4种抗菌药物联合抗菌治疗,多数用药7~10天。
抗菌药选用第三代头孢类(如头孢噻肟、头孢三嗪等)、第三代氟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
临床治愈58例(30.4%),好转38例(20%),恶化、无效95例(49.6%)。
主要死亡原因有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及感染性休克。
讨论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的常见与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0%~30%。
这与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明显降低,特别是肝内网状内皮系统严重受损、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以及白细胞粘附趋化与吞噬功能降低等原因有关。
本组资料结果表明,肝硬化腹水合并SBP致病菌大部分为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杆菌为主(40.9%),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结果相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奈唑胺10 mg/ kg,静脉滴注,1 次/ d(即600 mg/ d 静脉滴注)。 多见于肿瘤性腹水),且患者无结核病史及低热、盗汗等症状; 经治疗后,患者尿量逐渐增多,24 h 尿量最多可达2800 ~3000 ,ml 同时结合腹部影像学检查未见明确肿瘤病灶,且肿瘤标志物均
自述腹胀症状明显减轻,双下肢浮肿缓解。用药9 d 后,患者腹水 正常,结核性或肿瘤性腹水的诊断依据不足。 量明显下降(腰围平均每日缩小2 ~3 cm、体质量每日减低1 ~ 收集文献可知,浅黄色奈瑟氏菌作为机会致病菌感染机体 1. 5 kg,及查体时腹部移动性浊音逐渐消失),将利奈唑胺改为 的病例罕见。但仍未见其感染腹腔引起肝硬化合并SBP 病例 口服剂型(600 mg/ d 利奈唑胺维持5 d)后出院。出院后2 周电 报道。罕见机会致病菌引发异位感染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应给 话询问使用药物及腹水情况,患者自述出院后遵医嘱口服利奈 予足够的重视。
球菌。1979 年,意大利发现的6 例由奈瑟菌引起脑膜炎的患者 ALT 58. 8 U/ L(参考值范围:9 ~ 50 ); U/ L AST 120. 85 U/ L(参
中3 例淡黄奈瑟菌所致、1 例浅黄色奈瑟氏菌所致、2 例干燥奈 考值范围:15 ~40 U/ L);血清Alb 34. 2 g/ L(参考值范围40 ~
腹腔积液,而腹腔积液是细菌繁殖的良好培养基,从而引起自 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 )。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SBP SBP
subflava[ J] . J Zhenjiang Med Coll, 1998, 8 (1 ) : 3 - 5. ( in Chinese) 黄晓芳, 刘幼敏. 浅黄色奈瑟氏菌引起前列腺炎 1 例[ J]. 镇江
Neisseria. mucosa
咽喉肿痛及排尿困难,否认前列腺及咽炎病史;否认结核病史;
淡黄奈瑟菌(Neisseria. subflava)等。临床常见类型为脑膜炎奈 近期无疫区旅游史。查体:体温36. 5 ℃;脉搏110 次/ min;呼
瑟球菌和淋病奈瑟菌所致的感染。其他几种奈瑟菌均不常见, 吸20 次/ min;血压164/84 mm Hg。无咽喉部红肿,无声音嘶
瑟菌所致[5]。尚未见浅黄色奈瑟氏菌感染导致肝硬化自发性 55 g/ L);肾功能、离子、心肌酶谱、血常规、降钙素原及肿瘤标志
细菌性腹膜炎的病例。
物均未见异常。胸片提示:心脏增大。全腹部平扫及增强CT 提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机体免疫力降低,增加了机会致病菌 示:右侧胸腔少量积液、肝硬化、腹水、脾大;食管- 胃底静脉曲
)、干 gonorrhoeae
史,诊断肝硬化后仍未停用上述药物并未于专科系统诊治。患
燥奈瑟菌( )、微黄奈瑟菌( )、浅黄 Neisseria. sicca
Neisseria. subflava
者已停用止痛片1 个月。且无发热及寒战,无咳嗽及咳痰,无
色奈瑟菌( )、黏液奈瑟菌( )、 Neisseria. flavescens
lar puncture fluid[ J] . J Pract Med Tech, 1999, 20(12) : 3 - 5. ( in Chinese) 郑炳友, 王叶芳. 从关节腔穿刺液中检出浅黄色奈瑟氏菌[ J]. 实用医技杂志, 1999, 20(12) : 3 -5.
A case of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caused by Neisseria. subflava in liver cirrhosis
, , , ( , GAO Zhenjiao QI Xingshun LI Hongyu GUO Xiaozhong.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General Hospital of the PLA Northern Theater , , ) Command Shenyang 110840 China
治。半年前患者出现双下肢浮肿伴有尿量逐渐减少,患者自行 原则行腹腔穿刺引流术,并使用无菌管留取适量腹水后送检行
细菌培养及药敏,以减低标本污染的可能性,但仍存在送检标
收 基 作DO稿 金 者I:日 项 简10期 目 介. 3:::92期辽 高6092宁诊振/0j.省治娇-is消0s工(n71化.作9-18系03的600—统1;临修)-疾床,5回病女2研5日转,6究主.化期2治0医:22医1学0.2师0研01-究,. 0主0中380要心-. 从3建1事设肝(2病015及22胰501腺9)癌早 通信作者:郭晓钟,guoxiaozhong1962@ 163. com
感染的可能[7]。本文报道了1 例肝硬化合并浅黄色奈瑟氏菌 张;左侧股静脉增粗;盆腔积液。初步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
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诊疗经过。
代偿期、低蛋白血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盆腔大量积液伴腹
1 病例资料
腔内感染。住院期间给予保肝、利尿(呋塞米40 mg/ d,口服,
患者男性,47 岁,于2019 年11 月4 日因“间断双下肢浮肿 半年,加重伴腹胀3 d”入住本院。1 年前体检中发现肝脏缩小
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10 -11],轻重不一,使用指 医学院学报, 1998, 8(1): 3 -5.
南 推荐的腹水中性多核粒细胞为诊断标准可能漏诊一部分 [12]
[4] ZHENG BY, WANG YF. Neisseria subflava detected in articu
症状较轻的肝硬化合并SBP 的患者,目前推荐使用开展大规 模、多中心、回顾性的研究,寻找基于腹水细菌培养阳性为诊断 标准的情况下,诊断SBP 的中性多核粒细胞计数的临界值。此
唑胺5 d 后停药,同时继续口服保肝及间断补充Alb 治疗(每周
10 ~20 g 人血Alb),于当地医院复查腹部超声提示未见腹水, 作者贡献声明:高振娇负责收集病例,撰写文章并最后定稿;祁
腹胀及双下肢浮肿完全缓解。
兴顺、李宏宇、郭晓钟负责修改文章。
2 讨论
国内曾有浅黄色奈瑟氏菌感染引起前列腺炎及化脓性关 : 789:
: ; ; Key words Liver Cirrhosis Neisseria Peritonitis
奈瑟菌属是革兰阴性球菌,呈球形,成对排列,形似咖啡 口服利尿药物治疗(呋塞米)后上述症状可减轻。入院前3 天
豆。它是β - 变形菌类的一属,无芽孢,无鞭毛,有菌毛,专性需 患者自觉腹胀症状,伴有呼吸浅快,活动后加重,遂来院就医。
氧,氧化酶阳性;通常位于中性粒细胞内,而在慢性淋病时常位 既往诊断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 年,因患者从事体力工作,有
于细胞外,新分离株有荚膜和菌毛。此菌属包括脑膜炎奈瑟菌 劳累后长期自行口服抗生素或非甾体抗炎药(止痛片)的用药
(Neisseria.
)、淋病奈瑟菌( meningitidis
Neisseria.
高振娇,等. 肝硬化合并浅黄色奈瑟氏菌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 例报告
153
!+RST!
肝硬化合并浅黄色奈瑟氏菌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1 例报告
高振娇,祁兴顺,李宏宇,郭晓钟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沈阳110840
关键词:肝硬化; 奈瑟球菌属; 腹膜炎 中图分类号:R575. 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 ( ) 1001 - 5256 2021 01 - 0153 - 03
感染病史。且通过补充Alb 减少肠壁水肿,从而减低肠壁的通
透性。近来1 个月无大量使用抗生素用药史,肠道菌群失调或
图1 腹水外观
侵袭性增强发生率减低。首先常见肠道机会致病菌引起SBP 的可能性较低;其次为除外结核或肿瘤性腹水,故完善腹水结
基于药敏结果及结合临床专业药物指导意见,综合患者目 核抗体及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l,ADA)检查,得出结 前病情,最终选择根据体质量(该患者体质量约60 kg),选择按 核抗体为阴性,ADA 正常(ADA 升高多见于结核性腹水,减低
节炎的报道 。但本例报道的异位浅黄色奈瑟氏菌引起腹 [3-4]
[1] ARDILA CM, RAM?N - MORALES OM, RAM?N - MORALES
腔感染则极为罕见。广谱抗菌药物滥用引发细菌菌株产生变
CA. Opportunistic pathogens are associated with deteriorated
水种类标志物未见异常。腹水一般细菌培养提示:浅黄色奈瑟 尿药物及保肝、补充Alb 等系统治疗,结合既往史、非甾体药物
球菌生长;药敏结果提示:利奈唑胺敏感,红霉素耐药,万古霉 的用药史,入院时完善血液化验检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
素敏感,头孢吡肟中介敏感。
例、C -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正常,且无发热等炎症反应体征。
一般存在于健康人鼻咽部,属于非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1];当 哑,对答正常,神志清楚,无头痛及头晕。全腹部膨隆,轻度压痛,
机体免疫力减低或浅黄色奈瑟氏菌侵袭力增强时,可致人体组 无反跳痛,肝脾触诊不满意,移动性浊音阳性,腹部触之质韧,双下
织损伤[2]。国内学者曾报道过浅黄色奈瑟氏菌感染引发前列 肢浮肿。实验室检查:结核抗体阴性,C -反应蛋白11.20 (参 mg/ L
异耐药,耐药菌株增加,机体内菌群失调,机会致病菌感染率也
clinical parameters in peri - implant disease [ J ] . Oral Dis,
[8]
逐低年增,这加为机。会肝致硬病化菌失入代侵偿机期体患并者致的病细提胞供及条体件液。免疫功能减 [9]
2020. [ Online ahead of print] [2] CHEN WR. Pathogenicity of Neisseria subflava[ J] . Cheng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