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解析“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善诊者,查色按脉,先别阴阳”。——任之堂的脉法经验

“善诊者,查色按脉,先别阴阳”。
——任之堂的脉法经验导读“善诊者,查色按脉,先别阴阳”。
脉法精微玄妙,为中医医道之灵魂,本文讲述任之堂余浩老师脉法感悟,抛开传统脉法华丽的知识积垒,别开生面,以气机升降、郁脉所在查病辩证,以脉入道中医,处方开药,自然一蹴而就,诚为我辈习脉学医之准绳。
寸口三部脉不仅反映人体五脏六腑之气之盛衰,而且还反映五脏六腑之气机顺逆。
左手三部寸、关、尺主气机之上升;右手三部寸、关、尺主气机之下降;即谓之:左升右降。
与人体躯干之左升右降相应。
而单看左手,亦自有升降:左尺肾阴升而左寸心火降;单看右手,亦自有升降:右寸肺气降而脾气升。
老师的脉法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方面,对气机的升降失常进行诊断。
强调重视左右手的气机的顺逆:升降正常为顺、升降相悖为逆;当升不升,或升之不及,为逆;当降不降,或脉气上跃掌横纹,为逆;单手脉上重下轻,或上轻下重,皆为逆。
即内经中曰:太过不及皆为病。
因此,引申出平脉,即非病态脉象。
何为平脉?平脉即言脉气之平和,粗细相当、大小相当,以无郁滞感为平。
第一方面强调是否有郁脉的存在。
何为郁脉?郁脉从“郁”字而得,“郁”即雍滞、不通畅之意,即内经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
郁脉即内经言独大者。
在手感上亦能明显感觉到脉象“雍滞”感或脉象的“粗大”不均一。
第三,察脉推理症状也是最显示中医神奇之处,能通过脉象结合中医理论推理出病人的基本症状。
第四,据脉处方开药从脉象及脉势上得出诊断之理、法、方,药郁脉的部位及含义郁脉可以存在于双手寸、关、尺任何一部,如一道屏障阻碍气机的畅通,因而影响双手气机的升发和肃降;郁脉最常见于:(1)左关:大者为肝细者为胆。
肝主疏泄,疏泄正常才能保证全身气机正常。
而七情所伤最易导致肝气失于疏泄,疏泄不及而生郁也。
出现胸闷、乳房胀痛,喜叹气。
男性脂肪肝,女性乳腺增生;肝胆经脉互为表里,肝疏泄不及影响胆汁下泄,久则胆郁。
出现胁痛,肩背痛。
(2)右关:浮沉不同。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阅读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阅读及翻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性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中医赋原文及解释

中医赋原文及解释《中医赋》华夏中医,源远流长。
肇自岐黄,德被洪荒。
观夫《内经》作而医理彰,《本草》编而药物详。
经络脏腑,探生命之奥秘;气血津液,察身骸之安康。
其为医也,辨证论治,独具心匠。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析机推象。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兼权衡。
病之表里虚实,犹如洞见;症之寒热正邪,恰似明详。
夫药者,草木金石,皆可为用。
或取其性,或用其味。
辛散而能行气血,苦降而可泄实火。
甘缓补虚,酸收涩藏。
咸软坚而散结,淡渗利而水行。
君臣佐使,配伍有章;丸散膏丹,剂型多样。
炮制之法,精巧非常,或炒或炙,或煅或煨,去其毒性,增其效良。
针灸之术,神奇之方。
毫针纤细,刺入腧穴,通经活络,调气和血。
捻转提插,手法精当;补泻之施,各有其向。
艾灸温热,透达肌肤,驱寒除湿,温阳补中。
拔罐之法,亦有妙处,吸附肌肤,逐邪外出。
推拿按摩,手上功夫。
揉以和之,按以通之,摩以散之,推以动之。
理筋整复,关节顺畅;放松肌肉,缓解痛胀。
点穴精准,激发经气,气血流通,病邪难藏。
嗟乎!中医文化,瑰宝之光。
仁心济世,妙手回春。
防患未然,养生有道。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自然,福寿绵长。
今之中医,传承创新。
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继往圣之绝学,开未来之新章。
弘扬国粹,造福万邦。
注释:•肇自岐黄,德被洪荒:中医起源于黄帝和岐伯的问答(《黄帝内经》以黄帝问、岐伯答的形式阐述医理),其恩泽覆盖远古时期。
“肇”,开始;“洪荒”,远古时代。
•《内经》作而医理彰,《本草》编而药物详:《黄帝内经》的出现使得医学理论显著明确,《本草纲目》(或其他本草著作)等的编纂让药物知识详细完备。
•辨证论治,独具心匠:中医通过辨别证候来确立治疗方法,这种方式很有独到的心思和技巧。
“心匠”,指独特的构思。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中医诊断疾病的四种方法,望诊是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等;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是询问病人的症状等情况;切诊主要是切脉和按诊。
把脉最重要的是先分阴阳,正如黄帝内经说的...

把脉最重要的是先分阴阳,正如黄帝内经说的...把脉最重要的是先分阴阳,正如黄帝内经说的:诊脉之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那我们来看一看中医的另外一本宝典《难经》如何通过把脉来分阴阳。
第四难脉有阴阳[原文] 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
(下同黑色加粗为原文)问:脉有阴阳之分,这是怎么来辨别的?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答:人活着一口气,呼出气为阳,对应心肺。
吸气为阴,对应肝肾。
在呼气与吸气的整个过程中间,脾接受水谷精微在中间交换,因此,脾的脉在呼吸之间;其实也意味着,无论心肺与肝肾他们的脉气中都含有脾的脉气。
中医二羊补充:这种脉气,也叫胃气。
内经说得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没有胃气来养的脉叫真脏脉,也叫死脉。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但是心肺都是属阳的浮脉,怎么来分别呢?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答:虽然都是浮脉但还是有细微的差别。
如果是浮兼有大或散,就是心脉;浮兼有短或涩的,就是肺脉。
浮象属阳脉,沉象为阴脉,脉象可以通过浮沉来鉴别阴阳。
肝肾俱沉,何以别之问:同样,肝肾都是属阴的沉脉,这又该怎么区分呢?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
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答:沉脉中如果有力而直长的是肝脉,按之浮细极软,指上举轻按而脉来有力的是肾脉。
脾居中焦,脉来从容和缓。
这种从容和缓的脉象是处于浮沉之间的,这就是区别脉象的阴阳办法。
问: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耶,问:脉象又分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又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
这几种,难道寸口有六种脉象一起搏动吗,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调浮、沉、长、短?滑、涩也。
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
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者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
医圣张仲景诊脉先辨阴阳,技巧在这里

医圣张仲景诊脉先辨阴阳,技巧在这里在《伤寒论》中十分重要的一句话:“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
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阴阳盛衰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屡次出现,可见它在仲景医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如何通过脉诊分阴阳?怎么用脉诊分阴阳才能够完美对应这个大法呢?通过多年临床探索实践,给出了准确快捷地诊断阴阳盛衰的方法——张仲景的脉法是以阴阳为辨脉总纲,仲景脉法里面的阴阳内涵很丰富,包括从脉象分阴阳、从诊脉部位分阴阳、从气血营卫分阴阳、从浮沉分阴阳等。
#慢病防治知识##健康科普大赛#一从脉象分阴阳仲景书正文第一句就是讲以脉象分阴阳。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句:“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按照这样区分阴阳,阳盛的脉诊表现就是脉更加的大、浮、数、动、滑,还算顺畅。
阴盛的脉诊表现呢?就应该是沉、涩、弱、弦、微更加“盛”?这于理不通。
另外,阳虚用这样的脉象界定,也没有道理,因此,绝不是按照脉象分的阴阳,更无法据此判断阴阳的盛衰。
二从诊脉部位分阴阳这个方法初看起来是最简单直接的。
《伤寒论·辨脉法》中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这里明确提示是讲“阴脉”“阳脉”,这不就是脉分阴阳吗!此外还讲“阴脉不足”“阳脉不足”,岂不就是在讲阴阳盛衰的脉?加之原文明确提示,寸口脉微就是阳不足,尺脉弱就是阴不足,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就是以尺寸脉分阴阳,寸脉候阳,尺脉候阴。
这就是以寸口脉的尺寸分阴阳。
此外,《伤寒论》第12条,讲桂枝汤的脉是“阳浮而阴弱”,这里也是脉以尺寸分阴阳。
按照脉以尺寸分阴阳的方向,阳盛阴虚,就是寸脉实大而尺脉虚小,如此不能发汗,需用下法。
小议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小议“察色按脉,先别阴阳”2010级中医学二班赵梦涵摘要:作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无论在《内经》等经典书籍中,还是在诸家学说之中,莫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阴阳学说,不仅在疾病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中医临床辨证与诊断中亦是起着关键的作用。
此唯小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之论。
关键词:察色按脉阴阳辨证1、原文理解“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以白话文译之则为:擅长于诊断疾病的人,观察色泽,切按脉象的时侯,首先要分辨阴阳。
阴阳于诊断疾病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张氏注曰:“此言脉色之阴阳,皆医家之最要者,故曰先别阴阳,以见其不可缓也。
”[1]1.1 诊因“诊”后接以“察色按脉”,故极易以“诊”为望诊与脉诊而论。
然而,“诊”的涵义是什么呢?先来看两位注家的注解。
马氏注曰:“诊之为义,有自诊脉言者,如《脉要精微论》之谓;有自诊病言者,如《经脉别论》之谓。
据此节所言,则诊之为意所该者广,凡望闻问切等法,皆可以言诊也。
”[2] 张氏注曰:“诊之一字,所赅者广,如下文审清浊,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观权衡规矩,总皆诊法,非独指诊脉为言也。
”[1]由此可知,“诊”者,绝非仅为望诊与脉诊之谓也,乃望、闻、问、切,四诊皆有也。
以今日之看法,“诊”即为收集临床资料,对疾病进行辨证分析的诊断过程。
故非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则难以对疾病进行准确、迅速的判断,处方用药更无从谈起!对疾病的诊断,很重要的一点即为“别阴阳”。
这也是“诊”所要达到的结果。
张氏谓之曰:“……然无非欲辨阴阳耳。
”[1]1.2 察色按脉历代皆以“察色按脉”乃望诊与脉诊之所谓。
然宗其前后文之意与《黄帝内经》所用之语法修辞,个人认为,此句乃望、闻、问、切诸诊法之谓。
先说前后文之文意,前文论“诊”意时,无论马氏还是张氏,对“诊”的涵义,都以“所赅者广”、“凡望闻问切等法,皆可以言诊”、“非独指诊脉为言”而议之。
中医顶尖名句-四诊方法

中医顶尖名句-四诊方法1.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素问·脉要精微论》)2.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3.有诸内者,形诸外。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4.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灵枢·五色》)5.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6.苔垢薄者,形气不足,苔垢厚者,病气有余。
(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辨舌之苔垢》)7.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
(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8.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
(元·滑寿《诊家枢要·诊脉之道》)9.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宋·崔袁彦《脉诀》)10.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汉·张机《伤寒论·辨脉法》)11.久病无脉,气绝者死;暴病无脉,气郁可治。
(清·程杏轩《医述·辨脉》)12.脉贵有神。
(清·顾松园《顾氏医镜·先哲格言》)13.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此乃诊家大法。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脉法金针》)14.(饮食)喜冷则为中热,喜热则为中寒。
(明·李梃《医学入门·问证》)15.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寒热篇》)。
中医学阴阳学指导疾病的诊断

中医学阴阳学指导疾病的诊断中医学认为,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由此所产生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疾病临床表现都可以用阴阳加以说明。
所以在诊察疾病时,用阴阳两分法归纳种种临床表现,有助于对病变的总体属性作出判断,从而把握疾病的关键。
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由于中医诊断疾病的过程包括诊察疾病和辨识证候两个方面,因此,阴阳学说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就主要反映在分析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和概括各种证候的阴阳属性两个方面。
1.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诊断,首先要用四诊的方法收集病史资料,然后用阴阳属性归类的方法,概括诸如色泽、声息、动静状态及脉象等。
色泽分阴阳,则色泽鲜明者属阳,色泽晦暗者属阴。
声息分阴阳,则声音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大多属实、属热,为阳;声音低弱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大多属虚、属寒,为阴。
呼吸辨阴阳,则呼吸微弱,动则气喘者属阴;呼吸有力,声高气粗者属阳。
脉象辨阴阳,以脉位而言,寸脉为阳,尺脉为阴;据脉率辨阴阳,则数者为阳,迟者属阴;据脉力辨阴阳,则实脉为阳,虚脉属阴;以脉形辨阴阳,则浮、大、洪、滑属阳,沉、小、细、涩为阴。
所以,《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
”2.概括疾病证候在疾病的诊察过程中,对症状和体征的阴阳属性划分,大体可以概括其疾病的基本属性。
如果从疾病的部位、性质等辨其阴阳属性,大凡表证、热证、实证者属于阳证;而里证、寒证、虚证者即属阴证。
只有在总体上把握了疾病的阴阳属性,才能把握认识疾病的关键,才能沿着正确的思路对疾病进行更深层次的精细分析,抓住疾病的本质。
故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指出:“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张仲景将伤寒病分为阴证、阳证,以三阴、三阳为总纲。
明代医家张景岳也强调,“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这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它能统领表里、寒热、虚实三对纲领,故有人称八纲为“二纲六要”。
由此可见,阴阳辨证在疾病辨证中的重要地位。
阴证和阴证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
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
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
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
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
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
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
亡阴和亡阳
亡阴和亡阳多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证候。
亡阴多在高热大汗、剧烈吐泻、失血过多等阴液迅速丧失的情况下出现,常见汗出而粘、呼吸短促、手足温、躁动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数无力;亡阳常因邪毒炽盛,或内脏病变严重耗损体内阳气所致,
亦能因大汗、大吐、大泻、大出血等所致,常见冷汗如珠、面色灰白、呼吸气微、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苔润、脉细微欲绝。